土壤学总结

合集下载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土壤学是农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土壤学的复习总结。

首先,土壤的形成是土壤学的基础。

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物理作用包括风化、冻融和重力作用等;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作用、酸碱作用等;生物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生长等。

这些作用共同作用,使得硬质岩石逐渐转变为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土壤的性质是土壤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和颗粒分布等;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吸附性等;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

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的性质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分类也是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土壤利用分类、土壤侵蚀分类和土壤税序分类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特点和利用价值。

土壤改良是土壤学的应用方向之一、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来改善土壤的性质,使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土壤改良的方法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肥料的施用、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和水肥的管理等。

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土壤改良方法。

最后,土壤利用是土壤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土壤的利用涉及到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建设工程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保证基础设施的稳定和持久。

在环境保护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初三土壤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关键,也是水源涵养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土壤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本文将对初三土壤学期末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水分、气体和有机物质等多个组分构成的复合体。

它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分和气体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1. 矿质颗粒:主要由细粒土壤颗粒和粗粒土壤颗粒组成,细粒土壤颗粒是由粘土矿物和次生矿物颗粒组成,粗粒土壤颗粒主要有砂粒和粉砂粒。

2.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分,由植物、动物的残体、废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来。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水分的保持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3. 水分: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中各种生物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气体:主要由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组成,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呼吸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经历了长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岩石风化:由于风、雨、冰等自然作用,岩石逐渐破碎、颗粒化,并形成初始土壤。

2. 矿物质转化:土壤中的矿物质在水分和气体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的矿物质。

3. 有机质的积累:植物和动物的残骸经过分解、转化,逐渐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新的有机质。

4. 土壤物质的迁移:土壤中的颗粒、水分、气体和有机质依靠物理和化学效应发生迁移,形成土壤剖面的分层。

5.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形成:土壤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通过粘结、胶聚和聚合等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颗粒、结构和质地。

三、土壤的类型和分布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特点,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壤质土壤和粘质土壤。

根据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可以将土壤分为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土壤学相关实习心得5篇.doc

土壤学相关实习心得5篇.doc

土壤学相关实习心得5篇土壤学相关实习心得(篇1)一、实习目的意义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3.1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__年11月9日—10日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

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

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

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

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

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有机质分解、微生物代谢而形成的一种固态自然体系,是生物的生长场所和物质的交换介质,是陆地水文循环、生物圈、大气圈和地球圈之间的重要联系。

2. 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岩石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微生物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岩石破碎、有机物聚集、水分和氧气的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的无机成分,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矿物质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蛭石等。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等,对土壤的结构、水分保持、养分供应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的必要条件,对土壤的可塑性、渗透性、毛管作用、养分的运输和农业生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气体土壤中的气体主要是空气,对植物根系的呼吸、微生物的代谢、土壤呼吸等生态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有机质降解、养分转化、病原微生物的抑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土壤颗粒主要由砂粒、粉粒和黏粒组成,不同颗粒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土壤的孔隙结构土壤中的孔隙结构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根系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4. 土壤的密实度土壤的密实度是土壤颗粒间的填充程度,对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根系的生长和灌溉的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影响很大。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和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肥力的天然层,是外界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植被生长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基质。

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按物质成分来分,土壤可以分为无机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

按颗粒组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粉砂质土壤、粘壤土和砂壤土。

按发生来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原生土壤和洪积土壤。

按农业和环境特性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农业土壤和环境土壤。

二、土壤的基础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和团聚体。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无机盐、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养分等。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

4. 土壤的水分性质土壤的水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的透水性等。

三、土壤的生成与演化1. 土壤的生成过程土壤的生成是地球表面风化、物质重排、有机物混合等多种土壤形成作用的综合结果。

2. 土壤的演化过程土壤的演化是土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物质的分布和性态的变迁。

1. 土壤发育的要素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 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包括土壤的施肥、灌溉、耕作和植被的保护。

五、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六、土壤与环境1. 土壤改良对环境的作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 土壤的环境负荷土壤的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土壤的农业利用、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

七、土壤科学的研究方法1.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模拟。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土壤: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土壤的矿物组成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原生矿物:指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生物风化: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高岭组: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主要分布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土壤中。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重点内容第一讲绪论(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现代土壤学三大理论)第三讲土壤固相组成(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第四讲土壤生物第五讲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比重、土壤结构、土壤水、土壤热量)第六讲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土壤酸碱度)第七讲土壤养分(氮、磷、钾)第八讲土壤形成与分布第九讲土壤污染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2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3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土粒和孔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³。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颗粒(不包括孔隙体积)的烘干重。

4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当量孔径: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6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土壤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结构比较复杂、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天然有机化合物。

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土壤有机质: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7根际效应:根际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根际效应8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中的空气与大气中的空气相互交换的能力9土壤可塑性:土壤可塑性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变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影响因素: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水分含量。

10土壤黏结性: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起来,就是黏结性。

土壤黏着性:土粒附着于外物表面的性能。

开始出现黏着性的含水量比出现粘结性的含水量高。

11.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和氮气的过程。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地球表层不断发展演变的产物。

土壤形成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方面。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气温、降水、风力等与土壤中水分、温度、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生物包括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通过分解和有机物质代谢,促进土壤形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坡度、坡向等会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发育。

时间是土壤形成的综合反映,土壤的发育周期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的时间。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之一,它决定了土壤孔隙的大小、排水性能等。

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砂、壤、粘三种类型,它们的比例不同会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和通气性。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的组合形式。

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孔隙度的增加、根系的延伸和土壤呼吸,从而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3. 土壤密度土壤密度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气体交换、水分渗透和根系伸展。

通常情况下,过大的土壤密度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4. 土壤水分特性土壤的水分特性反映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渗透性。

对于植物生长来说,适宜的土壤水分可以满足植物需水,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pH值土壤的pH值是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和肥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的pH值对植物的吸收养分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pH 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

2. 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影响着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去留和植物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

3.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有的具有机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降解有机物,提供养分,并影响土壤中其他生物的生长。

2. 土壤动物土壤中有各种动物,包括蠕虫、昆虫、线虫等,它们通过翻动土壤、排泄物等活动促进土壤的通气、腐殖质的分解等。

土壤学实习心得总结

土壤学实习心得总结

土壤学实习心得总结土壤学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习课程,通过实地观察与实践,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实验和调查工作,并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了一份完整的实习报告。

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对于土壤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经验。

以下是我在土壤学实习中的心得总结。

首先,我们在实习中学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我们了解到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转化而成的。

我们还学习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例如砂土、粘土和壤土等。

通过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其次,我们进行了多个实验和调查,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我们进行了土壤颜色、质地、分层和水分含量等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了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在测定土壤质地时,我们通过摸土感受颗粒的大小和黏性,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巩固了我们对土壤学理论的理解。

在实习中,我们还学习了土壤分类与评价的方法。

通过学习土壤分类系统,我们能够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准确的划分,并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用途。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土壤评价的方法,掌握了测定土壤肥力和污染程度的技巧。

这对于土壤保护和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农田和林地等实地调查,对土壤的应用和利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我们了解了农田土壤的基本管理原则和方法,学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维护。

我们还了解了林地土壤的保护和管理,学习了森林土壤恢复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这次土壤学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在野外调查中,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些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的来说,土壤学实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我们对土壤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土壤学实习的心得体会7篇

土壤学实习的心得体会7篇

土壤学实习的心得体会7篇土壤学实习的心得体会篇1通过两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

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

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性质不会相差太大。

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

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

从垂直分布开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红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黄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黄壤。

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

我们实习的几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区的红壤。

上甘的是石灰性红壤,青山的是红壤,后山是黄红壤。

纬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黄壤。

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土壤学实习的心得体会篇220__年在紧张和忙碌中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年,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生产部门将深刻地对本部门一年来的工作及得失作出细致的总结,同时祈愿我们公司明年会更好。

一、生产和产量方面在过去的1月至8月由于订单的不稳定,导致员工队伍不太稳定,人员流失大,但从9月份开始至今,订单的急速上升,给车间管理带来极大压力,新招聘员工多,共有五六批次的新员工进入到车间的各生产岗位,就在这样的压力推动下,我同各车间管理还是坚定地进行岗前岗中的各种培训,保证了新进员工的顺利进入岗位角色,做到基本胜任各自的岗位工作,按时完成当月值。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产生植物收货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各个阶段,土壤供给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土壤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土壤表现出来的实际生产植物产量的能力。

4.土壤圈:指地球上大气圈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交界面上的一个圈层,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

5.矿物: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属性的元素和化合物。

6.土壤粒级:单粒直径大小不同,其组成和性质也随之变化,据此将土壤单粒划分为若干粒径等级。

7.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花费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8.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9.土壤腐殖质:指除了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10.矿质化作用:是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和能量的过程。

11.腐殖化过程: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12.容重:在自然条件下,单位容积内,干土壤的重量称为土壤容重。

13.土壤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空隙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

14.土壤结构性:指土壤结构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状。

15.土壤结构体:指原生土粒和次生土粒的排列状况和组合状况。

16.毛管空隙:土壤中具有毛管作用的那一部分孔隙。

17.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土壤特征性的含水量。

18.田间持水量:指田间水饱和后,经24小时渗透,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9.萎焉系数:植物因缺水凋萎,且不能复原时的土壤含水量。

20.土水势:单位数量纯水可逆的、等温的、无限量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从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中某一点所必需做的功。

2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

22.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曲线。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的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2、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3、潜在肥力:在生产上没有直接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肥力。

4、经济肥力:在生产上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肥力。

5、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表面。

6、原生矿物:生化中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

7、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的分解转化而重新形成的矿物。

8、硅铝铁率:在粒级的化学组成中二氧化硅与氧化铝和氧化铁之和的分子比。

9、粒级:按照土粒粒径的大小、范围及性质把土粒分为若干组,每一组为一个粒级。

10、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各粒级土壤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11、土壤有机质:主要是指有机物质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即土壤腐殖质12、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不包括土壤空隙在内)。

13、土壤容重;自然情况下,单位容积干燥土体的重量14、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空隙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的总和。

15、土壤空隙比:土壤中空隙容积与土里容积的比值。

16、土壤结构性:土壤中结构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排列情况及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7、团粒结构:在腐殖质的作用下形成近似球形较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为0.25—10mm之间,直径小于0.25mm的称为微团粒。

18、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特征,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的综合表现,及在耕作后土壤外在形态的表现。

19、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20、土壤黏着性: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21、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22、吸湿水:由干燥土粒的吸附力所吸附的气态水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土壤学复习总结

土壤学复习总结

1土壤的主要功能:1生产功能: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作用2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3环境功能环境缓冲净化体系4工程功能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在风化和成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于母质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就成了有机质主要来源。

3.4.土壤腐蚀物质的性质p375.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特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6.根际:通常指直接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7.根瘤:指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8.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

9. 吸湿系数: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量的百分比。

10.凋萎系数: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1.田间持水量: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已经降至很低或基本已经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

12.饱和含水量:指全部土壤空隙充满水的含水量。

13.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干土质量14.土壤形成的因素:s=f(cl、o、r、p、t.......)分别为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15、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16.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17土壤孔隙:土壤孔隙是指土壤中大小不等、弯弯曲曲、形状各异的各种孔洞,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或孔度)。

土壤比重是指土粒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土粒密度是指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重量。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

土壤容重可以判断土壤的松紧程度、计算土壤重量、计算土壤各组分的数量。

土壤孔隙的类型与特性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根据孔隙中的土壤水吸力大小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非活性孔隙,也称无效孔隙、束缚水孔隙或微孔隙,是土壤中最细的孔隙,当量孔径小于0.002mm,根毛和微生物不能进入此孔隙;毛管孔隙,当量孔径为0.02~0.002mm,由于此种孔隙的毛细管作用非常明显,所以称为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孔隙的当量孔径>0.02mm,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排出土体,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成为通气的通道。

土壤学实习心得总结

土壤学实习心得总结

土壤学实习心得总结实习地点:***农业有限公司实习时间:____年6月1日至7月14日总结时间:____年7月15日导师:李老师一、实习目的作为土壤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一定的理论学习后,需要通过实习来锻炼与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我的实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农业企业的土壤管理情况,掌握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土壤肥力调控和施肥技术;二是学习并熟悉土壤样品采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实验技术;三是能够独立收集土壤样品、进行相关实验,最终输出一份完整的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1. 学习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土壤管理策略和技术: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与公司的土壤研究团队一起参观了公司的试验田和示范基地,了解了公司的土壤管理策略和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公司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土壤肥力调控措施,包括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施用、旋耕和翻耕等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实地考察,我对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习土壤样品采集和实验技术:在后续的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实验工作。

我学会了使用土壤钻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土壤深度和地理位置选择采样点,并按照规定的样品数量和采样密度进行采集。

在实验室中,我学习了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样品的干燥、破碎和过筛等步骤。

在此基础上,我还学习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常规实验方法,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等的测定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巩固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验技术水平。

3. 独立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的后期,我独立完成了一份关于土壤肥力状况的调查报告。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一个公司的示范基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进行了详细测定和分析,并与周围土壤进行了对比。

在实验样品的选择和分析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之前学到的土壤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绪论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的生产基地1、植物生长的要素2、植物生长的载体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土壤资源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交接面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四大作用:(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二)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三)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四)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土壤学可分为:1、发生土壤学2、农业土壤学3、环境土壤学土壤的传统定义:“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类型:按人为作用的影响分为:1、自然土壤2、耕作土壤按植被类型分为:1、农业土壤2、森林土壤3、林业土壤4、园林土壤自然土壤: 自然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耕作土壤:已被开垦利用,具有耕作影响的那部分土壤.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壤的物质组成:1、固体部分(矿物质、有机质)2、粒间孔隙(气体、水分)3、多种生物(活体)土壤是多相体系,一般可分为固、液、气三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新战略》 (NRC, 1999),和《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机遇》 (NRC,
2001)等。
土壤学的历史和模式的转换

2004年4月26日,费城,国际土壤学代表大会,提出 的新问题:
1. 土壤系统内的遗传改良物质 2. 盐渍土 3. 土壤系统中害虫和疾病 4. 土壤生物多样性 5. 土壤资源调查和监测 6. 土壤科学和社会的沟通 7. 生物修复 8. 水循环 9. 碳吸收 10. 气候模型中的土壤
土粒比重 土壤容重 土壤基质 土壤孔隙 土粒间作用力 孔隙数量 土壤孔隙
• 有机质
简单有机质/腐殖质
•生物体
微生物/动物/根系/酶
•稀溶液
离子/分子/胶体颗粒
孔隙类型
饱和状态

岩石与矿物的性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岩石风化的类型﹑产物与土壤母质的类型 地质大循环与土壤形成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土壤发生层与土壤发育 成土过程 土壤地带性分布
11 June 2004
土壤学的最新发展方向
地球关键层和土壤圈
地球表层与近地表过程
土壤学的最新发展方向
2011.10. SSSA, 75周年
/publications/sssaj/tocs/75/6.
土壤学的最新发展方向


Soils Affect Society Dust Bowls and Skinning of the Earth: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Urban Soils Soils and Food Security So Many Things We Do Not Know, Still… Underestimating Soil Biota Soil Biodivers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oils Micro-heterogeneity of Soils Soils Are a Crucial Frontier of Science: Why Does It Matter?

土壤水分能量越高,作物越容易从土壤中吸水(
) )

我国南方水稻土壤中N的主要损失途径是氨挥发 (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层上部中的CO2、CH4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 而到达地表,反射地面的长波辐射而不让其通过散失到外层空 间,进而导致地球系统能量的不平衡,使地球温度升高的效应。 这些气体的作用类似于温室的玻璃的作用,因而称之为温室效 应。
土 壤 学
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
确定的研究对象
土壤的组成﹑性质与过程



地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生物学性质
发育过程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生物学过程

质 组 成
壤 过 程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土壤过程
植物过程
动物过程 大气过程 水文过程
生态过程
土壤的物质组成

矿物质
矿质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结构
土壤学的历史和模式的转换

土壤学来源于地质学、化学和生物学,但是在过 去的100年中,土壤学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Arnold, 1983; Sumner, 2000),是农业的重要 基础。由于应用土壤学在全世界食物、饲料、纤
维和燃料生产等发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基础土壤
学的发展最初是农业科学研究的产物 (Sposito and Reginato, 1992)。
…… …… ……
总成绩

土壤学A

土壤学A实验

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20%

实验报告:85%
考试成绩:15%


考试




理解与填空(30个,30分) 判断正确 (10个,10分) 名词解释(10个,20分) 简要回答(2个,10分) 综合分析(1个,20分) 实验知识(10个,10分)
重重点:85-90% 重点:5-10%
理解与填空

简单地说,土壤是岩石经过 变成母质, 母质再经过 形成土壤。岩石的风化产物主 要有 、 、和 。 形态存在, 因 。在我国南方土 一般而言,土壤中的N主要以 此土壤向植物供N的第一步是 壤中, P以 以 为主。

态为主,在北方石灰性土壤中,
判断正确
土壤学的历史和模式的转换

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见证了土壤学重点向环 境和生态方面的转变。 土壤是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长期“资本”,是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土壤学的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土壤、
空气和水质量的负面影响造成的(NRC, 1993)。
土壤学的历史和模式的转换

历史上,土壤学在沿着一条迂回的道路前进,从一门起源于地质学的学科, 到应用农业和环境学科,又到现在的对关键层进行研究的生物地球科学学
土壤学的最新发展方向



Breaking the Sod: Humankind, History, and Soil Soil and Trouble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From Alaska to Yucatan, a Long-Awaited Soil Survey Takes Shape Interactions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Soil-Microbe Complex Soils, Agriculture, and Society in Precontact Hawaii The Secret Life of Fungi Ecology in the Underworld Ecological Linkages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ta
综合分析
实验知识

原题 10/70

期末考试安排
日期:2011 年 12 月 27 日 时间: 下 午,2:00 – 3:40 地点: 教室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过程
土壤机械强度与抗压性﹑耕性 土壤孔隙状况与生物的移动 多孔介质中液体﹑气体的运动 土壤水分的能量效应 土壤热性质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过程



土壤胶体与离子交换 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缓冲性能
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与过程



土壤生物的组成与特性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 土壤C ﹑N ﹑P的转化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


生物小循环
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即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 分,形成植物体,植物体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又回到 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的过程。
简要回答

土壤为什么具有一定的酸碱缓冲性?
1)碳酸盐体系 2)硅酸盐体系 3)交换性阳离子体系 4)铝体系 5) 有机酸体系
科。如今,这个环或者说是螺旋,已经上升了一个进程。但是在这个过程
中,土壤学变得更加综合、广泛、分析性和定量化。

在美国,土壤学现在回归到地球科学领域的推动力来自于国家基础研究支 持部门的活动和报告,主要是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土壤学会 (SSSA)和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报告有《水文 科学研究的机遇》(NRC, 1991),《基础土壤学研究的机遇》 (Sposito and Reginato, 1992),《土壤和水质量——农业议程》 (NRC, 1993),《美国
土壤学的历史和模式的转换


阐明成土和风化过程,应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现在和过去的地球表 面环境定量化、模拟和重建。 通过土壤考古学的推测,重建古代环境条件、自然资源基底、主要 活动和古文明的限制因素。 建立全球碳循环系统内土壤中的有机碳库和C/N动力学,明确及其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应用生物技术解译微生物遗传物质,作为生物识别、生物功能和生 物降解产物的独特标记。 弄清土壤系统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对矿物和有机物转化动力学进行 定量化,鉴别新的自然的和异型生物质复合体,检验表面电荷特征 和吸附-解吸动力学,模拟土壤和地质系统内化学物质的运输过程。 发展定量的物理测定方法和模拟土壤性质的模型,来预测和验证溶 质、液体和气体流动和运输的途径,系统内质量运动和能量流动的 机理,和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