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小儿杂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小儿杂病
1、五 迟 五 软
[目的要求]
一、明嘹五迟、五软所指及特征
二、掌握五迟、五软的病因病理,两者的病因均为先天不足及有气血虚弱、调护不当之
别。病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三、熟悉五迟、五软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一)概念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
软而言。
五迟临床上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则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二者均为生长发育障碍所致,
而且证候往往互见,都属虚弱之证。本病主要见于婴幼儿,也可见其他年龄的小儿,多因先
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所致。本病往往成为痼疾,证情重者,多属不良。
(二)名词解释
行迟:筋骨软弱,不能步行,称行迟。
立迟:身体站立不稳的称立迟。
发迟:头发细黄稀少,叫发迟。
语迟:语言迟缓,叫语迟。
齿迟:牙齿久不生,生而不固者为齿迟。
软瘫:五软的别称。头项软无力,不能支持,手软无力不能握,足软痿弱不能行。
口软无力不能嚼,肉软皮宽不长肉,似如瘫痪。
二、病因病理要点
(一)五迟
五迟病因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调,致气血不足,脏腑失养所致。病理方
面,立迟、行迟,齿迟,均属肝肾不足。因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肝主筋,筋束
竹而运动枢利,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所致。发迟出气血两亏,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肾气
不亢则血失养而就。语迟乃心气不足,智力不发达的表现。
(二)五软
五软的病因是由先天胎禀不足,亦有后天哺养失调,以及病后影响,脾胃虚弱所致。病
理方面,有先天因素,多为父精不足,母血气虚,致禀赋不足,精气未充,脏气虚弱,筋骨
肌肉失养而成。另方面是后天因素,多为生后调护不当,或体弱多病,或大病后失于调养,
以致脾胃亏损,气血虚弱,肌肉筋骨失于滋养所致。
三、类证鉴别
五软与小儿麻痹证鉴别
小儿麻痹症:后期也有肌体痿软,无力,肌肉松驰的症状,但前期有典形的双峰热史,
且有骨骱畸形,五软则无。
四、辨证论治的基S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基本治法
五迟以肝肾不足,心血不足为主,治以培补肝肾或补心养血法。五软应以固本益气血,
以补益肝肾和脾胃为法。
(二)证型论治
1.五迟
(1)肝肾不足,证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期
年龄小儿,甚至4-5岁时,尚不能行走,亦有10岁左右时,

行而不稳。平素活动甚少,容
易疲倦喜卧,面色不华,全身无力,苔薄白,舌质淡。治法,补肾养肝。方药:加味六味地
黄丸。偏行走迟缓者用虎骨散,齿生迟者佐用汤氏芎黄散。
(2)心血不足:证见智力不全,精神呆滞,不哭不闹,数岁不语,言语不清晰,肌肤苍白,
发稀萎黄,食纳少,大便秘,舌光无苔。治法:补心养血。方药:菖蒲丸。发不生或发迟者
用苣胜丹,或用苁蓉丸。
2.五软
(1)脾肾两专,证见头项软弱倾斜,不能抬举。口唇软驰、咀嚼乏力,常有流涎,手软下
垂,不能握举,足软驰缀,不能站立,肌肉松驰,活动无力,唇淡苔少。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2)气血虚弱:证见肢体软弱,四肢关节柔软,可以任意攀翻,神情呆滞,智力迟钝,面
色苍白,四末不温,口开不合,舌伸口外,食少不化,屠白苔光。治法:益气养血,方药:
八珍汤。面色恍白,智力迟钝叨显者,可用调元散。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首先应辨明病因,是属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养所致。
(二)婴儿出生后,强调母乳喂养,乳汁不足可适当添加营养饮食,并根据年龄的增长,
及时增添必要的辅食。
[复习思考题]
1.五迟:五软指的是什么?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2.试述五迟、五软的病因病理的异同?
3.五迟,五软应如何辨证论证?
(谢昭亮)
2、五 硬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五硬的含义及临床特征。
二、了解五硬的病因病理。阳虚、寒凝是病理要点。
三、掌握五硬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一)概念
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
五硬是以头项、胸腹、腰背每处紧张强硬面不柔,伴以手足冰凉,身体不温为临床特征。
本病在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好发于早产体弱或伴有其它疾患的小儿,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
一。严重患儿面青发搐,心腹硬急,常危及生命。
(二)名词解释
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
寒凝血涩,寒是阴邪,其性质是凝滞而收缩,易伤阳气,而人体的血气是喜温而畏寒,
寒则血液流通受阻,出现血脉凝涩。
二、病因病理要点
本病的病因多由小儿体质虚弱,或出生后受寒,以致阳气不运,肌肤失其温煦所致。
其病理一为先天祟赋不足,体质虚弱,气血采充,元阳不振,致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达于四
末,而现肌肤不温,苍白肿亮。一为寒凝血涩,因气候寒冷,保暖较差,或感受它病,气血

运行失常,出现肌肤拘急,肿硬发凉,皮色暗紫。
三、类证鉴别
五硬与惊风鉴别
惊风与五硬均可现肢体强直的症状,但惊风为风、热、痰、惊所致,常伴有神昏。多发
于1-5岁小儿,本病则见新生儿。
四、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基本治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耗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
(二)证型论治
1.阳气虚衰:证见患儿体质虚弱,全身冰冷,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哭声低
怯无力,仰头取气,关节不利,头身难以动摇,局部皮肤板硬如木,苍白肿亮,按之凹陷,
硬肿范围较广,唇舌淡白。治法:益气温阳。方药:参附汤。因风寒凝滞,阳气不得宣通者,
用小续命汤、乌药顺气散,因脾气不荣四末而四肢强硬,用加味六君子汤。
2.寒凝血涩:证见四肢发凉,全身欠温,皮肤失去柔软常态,僵硬不能捏起,多见于小
腿、臀、臂、面颊等部位,患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包晦暗,唇舌暗红,治法:
温经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首先应辨别小儿体质的强弱,其次辨明病情的轻重。严重者常面育发搐,心腹硬急,
可危及生命。
(二)对禀赋不足,或寒冬出生的婴儿,应加强保暖,以免受凉。
(三)对病儿应及早服药治疗,经常进行病变部位的按摩,以疏通气血,舒筋活络,促进
疾病的康复。
[复习要考题]
1.五硬指的是哪些部位,其临床特征怎样?
2.试述五硬的病因病理?
3.五硬应如何辨证论抬?
(谢昭亮)
3、解 颅
[目的要求]
一、了解解颅的基本概念。
二、熟悉解颅的病因病理要点,明碗解颅的发病先天亏损是本,主要责之于肾,其病理
变化,与肝脾亦有密切关系。
三、掌握解颅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一)概念
解颅是指颅缝解开,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为特征的一种疾患。所谓
“解”,即解开之意,“颅”指头骨,解颅即据小儿头骨解开不合而命名。
(二)名词解释
胎怯:病证名,又名胎瘦、胎弱。一是指小儿胎禀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二是指五软
证。
二、病因病理要点
解颅的病因,可由肾气亏损,肾虚肝亢、脾虚水泛和热毒雍滞四个方面所致。其发病先
天亏损是本,主要责之于肾。其病理变化,与肝脾亦有密切的关系。肾气亏损,不能养骨生
髓,脑髓不充,故头颅开解而不合。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则髓热,髓热则颅膨骨
开,或因肾虚水不涵本,本亢则风生,风水

上泛则囟门不合。小儿先天不
足,后天失调,真阳不能温煦脾土,脾虚不能制水,水湿不化而成痰,痰独上泛于脑则颅
骨解开。外感时邪,热毒壅遏,炼液成痰,上攻于脑,以致脑络阻塞不通,气血运行不利,
故头颅扩大,开解面不合。
三、类证鉴别
解颅与囟陷、囟填的鉴别
三者均为小儿颅囟异常的疾患,均有囟门未闭的症状。
但囟陷主要是以囟门下陷为主证,常见于腹泻严重失水的患儿,而囟填是以囟门高凸为
特征,常见于肝风内动的患者。囟填囟陷二者虽有囟门不闭,但它们一般均无头颅增大、颅
缝开解的症状。
解颅,除有囟门不能应期闭合,囟门宽大之外,还可见小儿头颅增大,颅缝开解,
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的证候。临床多见于脑积水的病儿。
四、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基本治法
解颅主要责之于肾虚,治疗应以益肾补虚为主。但同时与风邪、水湿、痰浊、火毒等因
素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时不能一概责之于虚,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投以利水
化痰熄风,清热解毒、活血等法。
(二)证型论治
1.肾气亏损,证见小儿生后,囟门边期不合,反而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头皮
光急,青筋暴照,眼楞紧小,日珠下垂,白多黑少,头大颈细,头倾不立,身体瘦弱,发育
落后,神识呆钝。治法:补肾益髓。方药:补肾地黄丸。
2. 肾虚肝亢:证见颅缝裂开,前囟宽大,头额青筋暴露,眼珠下垂,白睛特别显露,目
无神采,神烦不安,手足心热、筋惕肉B8,时或罐痤,口干舌红。治法:益肾利水,平肝熄
风。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
3.脾虚水泛:证见面色恍白,白睛多而目无神采,头缝裂开不合,头皮光亮,叩之呈破
壶音,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神情呆滞,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质淡。治法:扶
脾利水。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如脾肾两虚,真阳不能温煦脾土者,可加用河车八味
丸,混补脾肾之阳。
4.热毒壅滞:证见颅缝合而复开,按之浮软,头皮光急,紫筋暴露怒张,两目下垂,头
痛口干,发热气促,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秘。治法:清热通络。方药:犀地清络饮,
兼服化毒丹。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解颅的发生,与先后天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证时要注意询问孕母及小儿
病史情况,根据本病的证候特点作出诊断。
(二)解颅为小儿特有的疾病,临床上既有虚证,也有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辨证时务必分
别清楚。虚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致,以脾

肾不足为主,实者,多为感受时邪热毒,
化火上攻于脑所致,常见于热病之后;至于病程日久者,临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此时应
分辨其虚实的偏胜偏衰来进行治疗。
(三)解颅为难治之症,预后较差,治疗时不能急于求成,应守法守方,除内治法外,还
可结合敷贴法,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以利于提高疗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解颅?它是怎样形成的?
2.解颅的脾虚水泛证和热毒壅滞证有何不同?其治疗原则各是什么?
3.解颅的肾气亏损证与肾虚肝亢证二者在证候,治法上各有何异同?
4.解颅的发生与肾有什么关系?
(江英能)
4、尿 频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尿频的概念。
二、热悉尿频的病因病理,本病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亦有因脾肾亏虚,气不化水而致尿频者。
三、掌握小儿尿频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一)概念
尿频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尿道疾病。临床以尿频,尿急为特征。本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女孩多于男孩。
(二)名词解释
热淋:病证名,诸淋之一。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证见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且有灼热感,或有少腹胀满,引脐作痛,大便秘结等。
小便数:指小便次数多而不畅。
二、病因病理要点
尿频的病因,外因为感受湿热之邪,内因是脾肾气虚,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由于湿热
之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常,尿出不畅,而为尿频尿急者。此病初起,则多为实证,若素
体不足,或病久不愈,脾肾气虚,或中气下陷,气不化水,而致尿频或淋沥不尽者,病呈慢
性,则多为虚证,若脾肾两虚,又兼湿浊蕴结者,则多是虚中挟实证。
三、类证鉴别
(一)尿频与遗尿鉴别
尿频:为小儿常见的一种尿道疾病,临床以尿频、尿急为特征,症状可见小便频数短赤,
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便镜检往往有白细胞、红细胞。尿频多属热证、实证,而
虚证,寒证较少。
遗尿:是指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幼童,不能自己控制排尿,熟睡时常遗尿为特
征,陆床表现为睡中遗尿,醒后方觉,并无涩痛、尿急的症状,小便化验检查正常。遗尿,
实证、热证较少,而虚证、寒证较多。
(二)尿频与消渴鉴别.
尿频与消渴,二者均有小便次数增多的症状。但尿频病理多为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膀胱
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故其见证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为特征。而消
渴病理则为阴虚燥热所致,故其证候除有尿频尿

多外,尚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的症状出现。
四、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基本治法
本病的治疗,实证者,多属湿热,治宜清热利湿,通利膀胱。虚证者,多属脾肾气虚,
治宜益气补肾,升提固摄。若虚实夹杂者,则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二)证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见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
腰部酸痛,婴儿则时时啼哭不安,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质红,
苔薄腻微黄或黄腻,脉数有力。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八正散。
2.脾肾气虚:证见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液不清,精神倦怠,面色苍黄,
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
细少力。治法:益气补肾。方药:缩泉丸。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本病之辨证,主要应分清病程的长短,证候之虚实。如起病急,病程短,小便频效
短涩,尿道灼热疼痛,或尿液黄浊,尿中带血,病者常见畏寒,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
腻;脉滑数者,则是实证。若患儿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小便频数或淋沥不尽,尿液稍混,
无尿疼,常见神疲肢软,面白形寒,手足不温,或有眼睑浮肿,舌淡,
苔白滑,脉沉细者,则为虚证。
(二)本病之治疗,应注意虚实的转化。尿频的治疗,实证宜通利,虚证宜补涩、升提。
但虚实之间,临床上常相互转化,相互兼见,这点在临证时又当注意,若虚实互见者,则应
根据虚实之偏重而采用攻补之法,兼顾为用。
(三)本病日久,证见低热、尿频、尿赤、尿短、唇干、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此为湿热
留恋,肾阴受伤,治宜滋肾清热,可用知柏地黄丸治之。但滋阴之品多滋腻,每易滞湿恋邪;
清利之品又易耗伤阴液。故在临床运用时,应根据病情的偏轻偏重,灵活应用。
[复习思考题]
1.小儿尿频的病因病理如何?
2.小儿尿频有哪两种常见的证候类型?其证候治疗怎样?
(江英能)
5、遗 尿
[目的要求]
一、了解遗尿的含义。
二、熟悉遗尿的病因病理要点,明确本病的发病原理是由膀胱失约所致,而造成膀胱失
约的主要原因则与下元虚寒,脾肺气虚和肝经湿热有关。
三、掌握小儿遗尿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辩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一)概念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是指三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对于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智力未健,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因而未

能自主排尿,
或有些年长儿由于白天游戏过度,精神疲劳,睡前多饮流质食物,以致偶然发生遗尿者,则
不属病态。
(二)名词解释
遗溺: 又称遗尿。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排尿不能白控而自遗之证,另一是专指小儿睡中
遗尿,醒后方觉的病证。
尿床:首见于《诸病源侯论》,是专指小儿睡中遗尿之证。
二、病因病理要点
遗尿的病因有虚实二个方面,虚,主要是肾气虚弱,下元虚冷和脾肺气虚、膀胱失约;
实,主要是肝经湿热,热迫膀胱,约束失利。但无论虚与实,在造成遗尿的病理上,均有膀
胱失约的改变。同时,住病理转归上,肺脾肾之间以及虚实之间,均可相互转化。其病位主
要在肾与膀脆,但与肺牌肝亦有关系。
三、类证鉴别
遗尿与尿失禁鉴别
两者均有小便失控的症状。
但遗尿是指睡中自遗,醒后方觉的病证,以小儿居多。尿失禁系指小便频数、滴沥不断,
不能自控,且其尿液自遗不分寤寐,昼夜,以老人多见。
四、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基本治法
遗尿的治疗,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下元虚寒者,治以温肾固涩为主,
脾肺气虚者,治以益气收摄为主,肝经湿热者,治以清利琉泄为主。
(二)证型论治
1.下元虚寒:证见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
凉怕冷,下肢无力,腰腿酸软,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质较淡。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
便。方药:菟丝子散。若病证较轻者,可用缩泉丸治之。
2.脾肺气虚:证见睡后遗尿,少气懒言,神软乏力,面色苍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常自汗出,苔薄嫩,脉少力。治法:培元益气,固涩小便。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证见遗出之尿,尿量不多,但尿味腥躁,尿色较黄,平时性悄急躁,或夜
间梦语介齿、唇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泻肝清热。方药:龙胆泻肝汤。若见久病不愈,
湿火内蕴,耗伤肾阴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治之,以滋阴降火。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辨证应分清寒热虚实。属寒的,溺出不觉而量多,色清白,无热感,属热的,溺出
频数而量少,色黄赤,有热感,属虚的,多见遗尿日久,神疲气短,脉细无力,或尿色清长,
形寒肢冷,面白唇淡;属实的,多见遗尿之初,形体尚盛,脉象有力,或尿黄短涩,舌红苔
黄。
(二)治疗宜标本兼顾。遗尿一证,虚寒者多,而实热者较少。虚寒者多责之肾脾肺,实
热者多责之于肝,然二者之间,常可相互转化,相互兼见,故在治疗上应当注意,虚

多为主
者,则以补为主,实多虚少者,则以攻为主,虚实互见者,则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三)配合他法治疗。遗尿除辨证用药外,还可采用单方验方,针灸,推拿,拔火罐,外
治诸法等进行治疗,这样有助于提高疗效。
(四)遗尿还可因尿道口炎、包茎、蛲虫病或不良习惯所致。因此,治疗时要注意检查有
无这些疾病,如因尿道口炎,包茎,蛲虫病等疾所致者,则要治好这些疾病后遗尿方能痊愈,
如因不良习惯所致者,则应加强教育护理。
[复习思考题]
1.遗尿的病因病理如何?
2.遗尿证的寒热虚实如何辨别?
3.遗尿的常见证型及其辨证论治怎样?
4.遗尿应如何预防和护理?
(江英能)
6、紫 癜
[目的要求]
一、熟悉紫癜的临床特点。
二、明确紫癜的病因病理,紫癜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血分,病理有血热,气虚之不同。
三、掌握紫癜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一)概念
紫癜亦称紫斑,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
现瘀点,瘀斑,压气不退色为其特征。临床上常伴见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
(二)名词解释
葡萄疫:病证名,指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青紫斑点,色状若葡萄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此
证多因感受疠疫之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故谓之疫。
肌衄:指血从汗孔而出的血证。
大衄;指小儿眼耳鼻口七窍出血,谓之大衄。
斑毒:是指因热毒之邪蕴积于胃,毒气熏发肌肉所致,症状如蚊蚤所皎,全身出现红紫
斑点的病证。
二、病因病理要点
紫癜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邪毒,内因为形气不足,卫外不固,心脾气虚。病位主要在血
分。病理有血热气虚之不同。血热者,是因外邪入侵,热伏血分,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留
于肌肤,积于皮下所致,而气虚者,则是由于心脾气虚,不能统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
成。血热者属实证,气虚者为虚证,二者在病理上可相互转交。
三,类证鉴别
本病应与时疫发斑和阴证发斑进行鉴别。
时疫发斑;亦称温疫发斑。为温疫病的重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其特点为发病急刷,病情险恶,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证候可见高
热烦躁,头痛如劈,剧烈呕吐,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其发斑大小不等,分布不匀,遍
及全身,色泽红活或紫暗。
阴证发斑:亦称阴斑。是指斑之属于虚寒者。可见于现代医学某些血液病如“再生
障碍性贫血”、“白血

病”等后期之虚寒证候。其证可见斑色淡红,隐而不显,或仅胸
腹四肢微见数点,或斑色紫暗,伴见手足不温,口不甚渴,下利清谷,神疲气弱,舌淡
苔白,或舌胖苔灰黑而滑,脉象虚大无力或沉微而细.
四、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基本治法
紫癜的治疗,不能见血治血,而应分辨其寒热虚实而治之。血热者,治以清热解毒。凉
血止血。气虚者,治以益气摄血。阴虚者,治以滋阴降火。瘀血者,治以祛瘀止血。
(二)证型论治 .
1.血热妄行:证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大小不等,斑色鲜红,或伴鼻衄、
齿衄、呕血、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同时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
发热,舌质多红,脉细致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证见久病不愈,或紫癜反复出现,瘀点,瘀斑色淡紫,且常鼻衄,齿衄。
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饮食不振,头晕心慌,口唇色淡,舌质淡胖,脉象沉细无力。治法:
益气摄血。方药:归脾汤。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本病辨证有虚实两端,可从病情的缓急,病程的久暂,出血的急缓。紫癜的色泽以
及其兼见症候来进行辨别,如本病早期,起病急骤,斑色红紫,则多为实证,若病程较长,
病势缓和,迁延难愈,斑色淡红暗晦,时发时止,则多为虚证。此外。亦有阴虚火旺,血随
火动,以及出血之后又多兼见瘀血内阻之证,这些在临床上均须加以区别。
(二)紫癜初起,如伴有发热,头痛,搔痒,紫癜以四肢为甚者,此为风热。伤络之证,
治宜祛风清热,凉血止血。可用银花、连翘、竹叶、淳萍、地肤子、稀莶草疏在表之风热,
佐以生地、丹皮、赤芍、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
(三)紫癜如见有瘀血内阻,临床可酌加当归、赤芍、丹参、三七、牛七、乳香、没药、
以活血祛痰。若见阴虚火旺出血者,则可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治之。
(四)紫癜在治疗过程中,虚实之间能互相转化,有时可见虚实兼挟的证侯,故治疗时要
加以注意、灵活施治。
(五)本病如出血太多,无论何种类型的紫癜,均需急以止血。若气随血脱,则出遵“有
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首当急固”的原则,治以益气固脱。如紫癜出血危急,则应迅速
输新鲜血,采取中西二法进行救治。
[(复习思考题]
1.紫癜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2.紫癜常见的病因有哪些?其病理及转归如何?、
3.本病血热证与气虚证在论治上有何不同?
4.在治疗紫癜的过程中,如仍掌握止血与活血?
(江英

艳)
7、汗 证
[目的要求]
一、了解汗证的含义。
二、熟悉汗证的病因病理,明确汗证的病理有表虚不固、营卫失调和气阴虚弱之分。
三,掌握小儿汗证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诃解释
(一)概念
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无故而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如生
理性汗多或外界因素引起的出汗,则不属病态。
(二)名词解释
生理性出汗:是指小儿入睡时常有微汗出,尤其是头额部位汗出较多,小儿别无他苦,
睡眠饮食正常,精神活泼。这是由于小儿体禀纯阳,清阳发越所致,是为常态。
外界因素之出汗:是指天气炎热,衣被过暖,乳食过急,剧烈活动,恐惧惊吓等所致的
出汗,均不属病态。
虚汗:是指小儿体质虚弱所致的出汗。
自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为自汗。
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则称为盗汗。
二、病因病理要点
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病因病理可概括为下面三个方面。
(一)表虚不固,卫外失护:小儿脏腑妖嫩,形气未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
失调,或病后失养,皆可导致营卫虚弱,表卫不固。由于表卫不固,营失所藏、卫外失护,
故津液妄泄而时时汗出。
(二)营卫失调,腆理不密:小儿肌肤疏薄,易感六淫,如过用发散,卫阳受损,营阴内
亏,均可导致营卫失和,开合失司,卫气虚则不能外护面团密,营气虚则不能内守而敛藏,
故汗液外泄。
(三)气阴虚弱,汗液外泄:小儿血气不足,若因暴病,重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气
喉不能敛阴,血虚不能养心,心液失藏,则汗自外出。
三、类证监别
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五者虽同为汗证,但因出汗特点与临床表现不同。故临
证时必须加以鉴别。
自汗: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见有气虚不固的证候。
盗汗: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有阴虚内热的证候。
脱汗:发生于病情危笃之时,病人可见全身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常伴有肢冷,脉微,
呼吸低弱,甚至神志不清等证。
战汗:主要见于发热患者,是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驱邪外出的一种防御措施。其特点
是全身战栗,随之汗出。
黄汗:是汗色发黄染衣着色,常伴有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
等证。
四,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基本治法
汗证的治疗,要“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不可见汗止汗。如表虚不周者,治以益气固表,
营卫不和者,治以调和营

卫;气阴虚弱者,治以益气养阴。
(二)证型论治
1.表虚不固,证见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患孩汗出以头部、雇背明显,动则益甚,神倦
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平时易感冒。舌质较淡,或舌边有齿印,苔薄,脉象较弱。治
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证见自汗为主。患孩汗出遍身,微寒伯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
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治法: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证见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患孩身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报,心烦
不寤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形体虚弱,口唇淡红,舌质淡,
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致。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本病应除外生理性出汗,外界因素引起的出汗,以及温热病所致的出汗。
(二)汗证虽多为虚证,但亦有实证。诊治时宜重在分清其虚实表里,阴阳气血之不同,
不可专责之于虚,宜以辨证为主,灵活施治。
(三)小儿汗证,饮食应避免辛辣、煎炒、炙傅食物,以防辛热助汗,用药宜慎用发散之
品,以防腠理开泄,汗漏不止。
[复习思考题[
1.小儿汗证的定义是什么?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2.何谓自汗?何谓盗汗?如何理解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症?
3.小儿汗证常见的证治如何?为什么治疗小儿汗证,不能见汗止汗?
4.玉屏风散和桂枝汤皆能发汗散邪,为什么又能治疗汗证?二者所治之汗又有何不同?
(江英能)
8、夜 啼
[目的要求]
一、了解夜啼的特点是入夜定时啼哭,白天则如常。
二、熟悉夜啼的病因病理,夜啼的发病与脾寒、心热、惊恐有关。但应与非病理性啼哭
作鉴别。
三、掌握夜啼的基本治法及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学习内容]
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一) 概念
夜啼是指初生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白天如常的一种病
患。如因不良习惯所致的习惯性啼哭,或夜间饥饿、口渴、或尿布潮湿,以及伤食发热等其
他疾病所致的蹄哭,则不属本病范围。
(二) 名词解释
胎寒:病证名。一指小儿在母胎时感寒所致的证候。二指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
食生冷瓜果,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泄泻欲绝,谓
之胎寒。
拗哭:有二种解释:一指小儿夜啼,见灯即止,此由点灯习惯所致,称为拗哭;另一种
解释认为,小儿初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

不见,其心不悦而哭,谓
之拗哭。
客忏:病名,是由于小儿神气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突见异物,而引起的惊吓
啼哭。
二、病因理要点
夜啼的病因与脾寒、心热、惊恐有关。其病位在心脾。病理有寒凝气滞,则腹痛而 啼,
热扰心经则神烦而啼,惊则心神不安而啼。
三、类证鉴别
夜啼与拗哭。饥饿口渴。伤于乳食,尿布潮湿所致啼哭鉴别
五者均有啼哭的症状。
但拗哭是指患儿夜间无灯则啼,见灯即止,此为习惯性啼哭,逐步改变这种习惯后夜啼
用停止。
饥饿口渴所致的啼哭,哭声少力,可现寻乳觅食动作,进食饮水后即止。
伤于乳食所致的啼哭,啼哭无明显昼夜之分,有乳食过量史,兼有腹胀厌食,泻后胀减
的症状。
尿布潮湿所致的啼哭,啼哭不分昼夜,尿湿则啼,常有臀红,换布则安。
四、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型及治法方药
(一) 基本治法
夜啼的治疗,主要是祛除病因。由于本病有因寒。因热。因惊的不同,故其治法有温脾、
清心、镇惊之别。如脾脏虚寒者,治以温脾散寒,心经积热者,治以导赤清心,暴受惊恐者,
治以镇惊安神。
(二) 证型论治
1.脾脏虚寒:证见啼哭时哭声低弱,睡喜踡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大便
溏薄,小便较清,面色背白,唇舌淡红,舌苔薄自,指纹多淡红。治法:温脾散寒。方药:
乌药散。
2.心经积热:证见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火甚则哭声更剧,哭时面亦唇红,烦躁不安,
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较红紫。治法:滞心导赤,方药:导
赤散。
3.暴受惊恐:证见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哭声不已,精神不安,睡中时作惊惕,
面色青灰,舌苔多无异常变化,但脉来急数。治法:镇惊安神。方药:朱砂安丸。
五、临床注意事项
(一) 初生婴儿由于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哭是表达要求和病苦的方式,因此,临证中必
须严密观察,细致辨证,与患有疾病的病态啼哭和习惯性啼哭进行鉴别,才不致误诊。
(二) 夜啼的发病与脾寒,心热、惊恐有关。故辨证时应抓住寒热惊三者各自的特点。
如因脾脏虚寒者,可见哭声低弱、口中气冷、四肢欠温;心经积热者,可见哭声响亮,口中
气热,身腹温暖;暴受惊恐者,可见突然啼哭,时作惊惕,面色青灰。
(三) 本病在防护上应注意,如脾寒夜啼者需保暖,心热夜啼者,慎勿过暖,惊恐夜啼
者应注意保持保持室内的安静。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夜啼?它应与哪些原因所致的啼哭作鉴别?
2.试述夜

啼的病因病理?
3.小儿夜啼有哪三证?各有什么特征?其治法和方药各有什么不同?
(江英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