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劳动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践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实践在当前的教育场域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不是劳动教育本身所导致的问题,而是教育者理解的偏差所导致的结果。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儿童劳动潜藏的教化价值没有获得应有地开发,所以,出现了劳动教育边缘化的现象。作为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认清劳动教育的本质,把握儿童劳动的实质,走进劳动教育,尊重劳动教育以及理解劳动教育,最终回归劳动教育的本真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将儿童引入充满乐趣的劳动世界,使儿童在享受劳动的历程中,逐渐地成长为人格健全、德性完满以及人性饱满的人。

一、劳动教育要走进自然

劳动教育面临着“自然”的问题———儿童自身的自然与作为环境的自然。劳动教育走进自然不是盲目地崇拜自然,而是在遵从儿童内在心灵秩序的基础上,自主地接触自然,深入地挖掘自然界潜藏的教化资源,从而,展现其教化价值,以引领儿童自由、快乐以及愉悦地成长。

(一)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

作为一个类存在,儿童的心灵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状态。儿童的成长源于内在秩序的展开,因而,它要求人们要像尊重自然规律一样尊重儿童的内在秩序。劳动教育必须从儿童的根柢开始,只有顺应儿童的内在秩序,才能体现劳动教育的教化价值,进而促进儿童健康地成长,否则,必将物极必反,得不偿失。因此,夸美纽斯主张儿童教育必须师法自然:“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因而,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要积极地引导儿童、观察儿童以及理解儿童,在尊重儿童内在自然的前提下,养育儿童的心灵世界。

1.遵从儿童的心性。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把人的自然成长看成像植物生长那样,他认为教师也应当遵从儿童自然成长的心性,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作为独特的存在,如同树木一样具备自我鲜明的特点,体现着自我的独特性。所以,面对还不成熟的儿童,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要像园丁一样,细心地照看成千上万棵树木,使他们开花、结果。教育者不能强制儿童的实际生长,生长的原理存在于儿童本身。教育者不可能为儿童提供一切,代替儿童成长,他只是呵护着儿童,以防止外部力量的伤害或干扰;他必须充分认识儿童心智的特殊构造,这一构造适于将儿童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合乎内在秩序地成长。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遵从儿童的心性,通过引导儿童适度地劳动,从而激发儿童的潜能,刻画儿童美好的心灵。

2.相信儿童的潜质。儿童通过参加适合自我的劳动,能够发达自身的官能,发掘内在的潜质。卢梭认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育者要相信儿童的潜质,在此基础之上,劳动才可能成为一种教化的力量。如果对儿童缺乏信心,不信任他,那么,劳动的教化功能将无从发挥,所以,信任是教育者与儿童关系的纽带,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信任能够加强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将赋予双方更多的权力。反之,教育者将会失去儿童的尊重,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必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而,教育者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事必躬亲,束缚儿童潜质的展现。教育者必须相信儿童能够获得成功,从而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以及解放儿童。教育者要做儿童的支持者、辅助者以及引领者,而不是儿童的压制者、轻视者以及阻碍者。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儿童才会合乎秩序地成长。

3.顺应儿童的天性。自由是儿童天性的体现。在劳动教育中,必须赋予儿童劳动的自由,为儿童天性的呈现营造宽松的环境。卢梭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

于自由。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他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完善。在自由的劳动中,儿童体验着自我身心的愉悦,但是,自由不是放任,自由的劳动必须蕴含教育性。因而,教育者必须通过自由的劳动使儿童好动的性情经常用在对于他们有益的事情上面;引导儿童将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所愿意去做的事情,当作一种发展方式,而不是一种苦役。所以,教育者不能拿成人劳动的标准来束缚儿童,毕竟儿童不是成人,而是要顺应儿童自由的天性去对其施以合理的引导。只有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由劳动,才能为儿童的劳动生活带来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基于此,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通过自由的劳动,能够引导儿童对物欲泰然处之,使儿童抱着恬静的态度,既不厌恶生存,也不恐惧困苦;既不把享乐看作好事,也不把受苦看作坏事,从而,选择精美的、有意义的人生。

(二)挖掘自然界的教育资源

自然界是思维的最丰富的源泉,是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智能最丰富的源泉。只有当人为了发掘大自然的教化力量而自觉地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大自然才会给人以报酬,起初是微薄的,尔后,随着人在认识中,以及同时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越来越丰厚。儿童在自然界中劳动得越多,大自然的秘密在儿童的意识面前暴露得也就越多,他们碰到的不懂的、新鲜的事物也就越多。而不懂的东西越多,思想就越活跃,这能够激发儿童的劳动热情,使儿童的心灵接近生命,趋向自然,因而,教育者必须将劳动教育引入广阔的自然界,引导儿童在自然界自由地翱翔。

1.回归大自然。劳动教育需要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以及体验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到大自然的教化力量。劳动作为与大自然接触的活动,无疑对儿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促进自我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助益。儿童通过在自然界中劳动,体验着自我作为自然界之子的身份与意义。如果没有广阔的自然界作为平台,劳动与儿童的完美结合将无法实现,劳动教育将无法真正展示自身的教化价值。杜威认为:“人需要地面以供他行走,人需要海洋以供他游泳或航行,人需要空气以供他飞行。人类必然要在这个世界之内活动,而且为了本身的生存,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把他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去适应其他的部分。”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儿童成长的温床。儿童是自然界孕育的结果,必须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之中接受劳动教化,实现自身与大自然灵与肉的统一,从而,在与大自然的接触、感受以及融通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脱离自然界的劳动教育,必将处于不完整、残缺和灰暗的状态。劳动教育必须回归大自然,发掘自然界无限的教化力量,将儿童引入广阔的自然界,以促成儿童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实现自我的复归。

2.拥抱大自然。“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与教育作为统治的实践相反———否认人是抽象的、孤立的、独立的、与世界没有关联的;它也否认世界是脱离人而存在的现实。真正的反思考虑的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没有人的世界,而是与世界有关的人。在这些关系中,意识与世界同在;意识既非先于世界,也非后于世界。”意识和世界共存,世界实质上是意识的外表,世界与意识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因而,劳动教育不能把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世界同浮动在玻璃窗外的世界对立起来。教室的黑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儿童的自由精神的压制,而窗外的世界则是真正的自由天地。劳动教育不能将儿童困于学校教育的环境内,必须拓展教育的视野,将劳动教育引向广阔的大自然,从而,引导儿童热爱大自然,体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广阔的自然界才是儿童所想要的劳动教育场所。泰戈尔的诗歌《在海滨》描绘了儿童在大自然之中的欢乐:“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头上是静止的无垠的天空,不宁的海波奔腾喧闹。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欢呼跳跃地聚会着。他们用沙子盖起房屋,用空贝壳来游戏。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引导儿童与他人进行协商把它们漂浮在深远的海上。孩子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可见,儿童与自然界具有同一与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