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唐诗五首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
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 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结构梳理
渡 荆 门 送 别
渡荆门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以静观的视角,抒发了诗人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内容精讲
拟人,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 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直抒胸臆;与首联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 依依不舍。
深入探究
颔联中“随”字用得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第三单元 自然山水
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李白)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体会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李白 ( 701—762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 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 油 ) 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 诗仙 ” 之 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 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 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深入探究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一些色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 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风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颈联画风一转,描画出了 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 昏落日的画面。“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不愧是被王国维 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
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该典故一则 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 之心。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侧面反应前线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大 方悲壮。
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 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 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 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 于此次出塞途中。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 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情势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 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出 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 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 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律
起 首联
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诗 的
承 颔联
紧承首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 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章 法 结
转 颈联
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 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构
合 尾联
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 全诗。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 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诗五首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情感。 3.品读诗歌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领会诗人谋篇 布局之精巧。(难点)
文学常识
律诗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在字句、押韵、平仄、 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 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NO!坚 持PK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704年—754年),字、号不详,河 南开封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出身于唐 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崔颢秉性耿 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这首 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 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全唐诗》收录了他的 四十二首诗,原集已佚,有辑本《崔颢集》 二卷。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诗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融情于景。诗独、落寞的 情怀。
表现 手法
小牛,这里指牛群。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泛指猎获的鸟兽。
野 望王 绩 xǐy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qín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 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gāo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傍晚。 徘徊。
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美景,诗 兴大发,正欲挥笔作诗,却发现崔颢的《黄鹤 楼》 已经题写在上头。读罢崔颢的诗,李白连声称奇, 认为崔颢已经把眼前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自 己再写也难以超越,于是搁笔不写。这个典故不 仅展示了李白对崔颢诗作的敬仰,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使得黄鹤楼的声名远扬。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词句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 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一说指附属国,即少数民族附属于汉、唐等汉族王朝而存其 国号者。二说指官名,即秦汉时设置的官职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 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代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疆的使 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 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 (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 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 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 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广阔,附属国 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边塞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 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 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解的 孤寂之感。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蓬、雁——自比
直、圆——雄浑、苍茫 关心战事、失意消散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 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 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 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 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 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 “《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 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一说指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 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
任务三 品读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内容理解: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 象雄浑;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 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 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2)炼字:“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
第13课 使至塞上
王维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 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逻辑思维和创 新思维。 3.体会诗人表达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对个人荣辱沉 浮的达观唐诗人、画 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 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因 官至尚书右丞,也称‘王右丞’。他的山水诗清 新淡远,自然脱俗,极有画意。北宋苏轼称:”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 暝》等。
写写作背作景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开元 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 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 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
写文作背学景常识
边塞诗: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 题材的诗。
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 过的地点。轻车简从,形单影只,烘托出诗人 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任务三 品读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内容理解:颔联“征蓬”“归雁”实写所见之景, 更是作者即景抒情,以景物自比,诗人觉得自己就似 “征蓬”一样随风飘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 入胡天。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2)表现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 “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3)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征蓬”“归雁”是诗人 以物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长大 河漠
落孤
日烟
圆直
学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习 目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境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 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 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 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写动态近景,动静结合,展现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 田园风光。
整体感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修 辞 :用典。
“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彷徨、孤 独和苦闷。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中,所以只好向 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2、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 境更显静谧。
诗句赏析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现入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唐诗五首》,选入《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等五首唐代古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五首诗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赏古诗品诗情
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
鸿雁传书,抒发思乡之情。候鸟迁徙,抒发漂泊无定、羁旅伤
感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定之美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长河之畔,落日浑圆,给人壮阔雄奇、亲切苍茫之感。
白云的描画,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回顾古诗,探究思路
首联
叙事
仙人去,楼空寂
颔联 颈联
虚景 实景
黄鹤归,白云在 川历历,草萋萋
吊思 古乡 伤之 今愁
尾联
抒情
家何处,游子愁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
忆,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译读古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好像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广阔,境域高远。(视 角)
②颈联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仿佛两幅图画: •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映照下的夜景,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镜,
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江水的清澈和江上空气的干净。 • 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风景优美。
古诗鉴赏
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之意,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写出昔人已去, 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使人产生孤寂之感;
• 第二个“空”有“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表达了 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怅惘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思考探究
一、《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画了诗人薄暮 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 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 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中间四句对偶,描写景物,描画长江之水出山 之后的壮阔气象:“平野”对“大荒”,“天镜”对 “海楼”,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 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 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迹。
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应出年轻的李 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满着诗人对 故乡的深深迷恋与挚爱。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画近景,江面平静 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画远景,仰望天空,变 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结”是用拟人化 手法,写出江水的平静和江岸广阔、天空高远的画面,生动 而优美、令人神往。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叙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 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唐诗五首
1. 《野望》:
- 作者:王绩。
-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黄鹤楼》:
- 作者:崔颢。
-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使至塞上》:
- 作者:王维。
-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 《渡荆门送别》:
- 作者:李白。
-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 《钱塘湖春行》:
- 作者:白居易。
-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
写出黄河的渺无尽头
内容精讲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侧面写出战事之紧急。
深入探究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 西南夷那样威风、气派。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 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写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 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在句式、字数、段数、对仗、声韵等各方面 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的诗歌体式。 根据每句字数不同可将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
文体知识
律诗的基本特征: (1)每首限定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全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但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偶 句。
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整体感知
一辆车,表示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慰问边关守军
向北飞的大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这里指西北地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烟 黄河 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 鹤 楼崔颢
假期期间,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爆火,不少观众表示从这部动画电影中看到了“诗中盛景”“大唐盛世”。《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和高适来到江夏(今属湖北武汉)黄鹤楼,李白诗性大发,想在黄鹤楼题诗一首,但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他写下这样的感慨“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让李白也折服的这首《黄鹤楼》,到底有多厉害?
律诗结构
首联点题
写景叙事
转折变换
议论抒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题“野望”
写景
由静转动,由远及近
抒发情感
课堂检测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2. 《野望》中直接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人“望”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远景 静
近景 动
在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表现出浓浓的秋意的画面,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文学常识
中国三大名楼:黄鹤楼 “天下绝景”崔颢 李白都曾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著称。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以王勃的《滕王阁序》著称。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年少聪慧,少而能诗,“意浮艳,多陷轻薄”。二十岁前后赴长安应试,一举高中,鲜衣怒马,辉煌一时。却因得罪权贵,无人举荐,仕途上晋升无望,于是辞官出走,将自己置身于风尘苦旅之中二十年。著有《崔颢集》。《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
作者 王绩 字 无功 号 东皋子 朝代 唐
评价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 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代表 作品
《王无功文集》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 园生活中得到安慰,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 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 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情势,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 五律,对近体诗的情势颇有影响。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 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 鲜活了起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第一、二句描画了怎样的画面?
描画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 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 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结构梳理
首联:叙事、抒情——迷茫、失意
野 颔联:远景、静态 风景宜人
望 颈联:近景、动态
尾联:巧用典故——追怀古贤
前孤 途独 渺无 茫依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 物驰过我的身旁。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 隐居在山冈!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 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 孤独、落寞的情怀。
这首诗是如何即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 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 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 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 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 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 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20张PPT)
开头点题,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轻车简从, 形单影只,传达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颔联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胡, 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故事中常用于比喻远行的人。
翻译:我(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大唐的边塞, 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
”征蓬“”归雁“实写所见之景,更是作者即景抒情, 以景物自比,诗人觉得自己就似”征蓬“一样随风飘 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颈联(重点)烽烟
黄河
描写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古名句
翻译: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空,有一轮圆圆的落日。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 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使至塞上
—王维
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诗 人、画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 “诗佛”之称。因官至尚书右丞,也称 ‘王右丞’。他的山水诗清新淡远,自然 脱俗,极有画意。北宗苏轼称:”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 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 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 之感;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 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 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唐诗五首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 ) 薄.暮()崔颢.()燕.然()
征蓬.()xi( )倚落hui( ) 驱du( )
采wei( ) jing( )门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徙倚
..落日圆(长江)
..欲何依(徘徊) B.长河
C.江人大荒
..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流(辽远无际的原野) D.晴川历历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东皋薄.暮望
A.接近
B.厚度小的
C.轻视
(2)仍怜.故乡水
A.可怜
B.喜爱 C .欣赏
(3)水面初.平云脚低
A.原来的
B.刚刚
C.当初
5.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
(2)黄鹤楼上,崔颢高歌“, ”,写登楼所见,真实感人。
(3)苏东坡曾经盛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冲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
6.请根据下面诗句中的景物,猜猜所描写的季节。
(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2)六出飞花人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3)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内精读•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一)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昔人
..已乘黄鹤去:
(2)白云千载空悠悠
..:
(3)晴川历历
..汉阳树:
(4)日暮乡关
..何处是:
8.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9.我国江南有三大名楼,分别是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课后阅读《黄鹤楼》《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将你喜欢的诗句摘抄在下面。
10.下面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发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 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寄寓了诗人凄苦思乡的孤独空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使.至塞上:
(2)单车
..欲问边:
(3)征蓬
..出汉塞:
(4)萧关逢侯骑
..:
12.“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一句,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修辞手法加以分析。
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
A.首联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领联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D.本诗描绘塞外风光,,反映了边塞生活,流露出诗人对都护户的赞叹,也写出自己孤寂的心情。
(三)野望
王绩
东奉薄苏望、後侍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藏。
14.诗何“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5.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领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17.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拓展延伸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下列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19. [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
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个)两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
答案:
1.gāo bόhao yān péng 徙晖犊薇荆
2. B
3.C
4. (1)A (2)B (3)B
5.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6. (1)春天(2)冬天(3)夏天(4)秋天
7.(1)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2)飘飘荡荡的样子(3)分明的样子(4)故乡
8.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画外余音,写出了一个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游子形象。
9.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C 11.(1)出使(2)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3)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形容远行之人(4)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
12. 诗人借景抒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伤感与激愤。
13.D 14.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15. 举目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享此刻的心情,怅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16、B 17、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18、D
19、(示例)(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心理描写,表达了成边将士功业未成,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和思乡愁苦之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了环境描写,宣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成边将土的思乡愁苦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成边将土的思乡愁苦之情。
《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运用了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难言苦闷之情。
“单归”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