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风俗
宝鸡家乡的风俗
宝鸡家乡的风俗宝鸡,这座位于陕西省西部的古城,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秉承着传统,保留着独特的习俗,让这座城市更加魅力四溢。
一、喜事纷呈的婚嫁习俗在宝鸡家乡,婚嫁习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
当两个年轻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整个家族都会全力以赴,将婚礼办得热闹非凡。
新郎要穿上一身华丽的红色礼服,而新娘则会穿上一袭绣花的嫁衣,头戴鲜花的花冠。
他们会在婚车的陪同下,游行于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让人们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
而在婚宴上,亲朋好友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宴席,共同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二、庙会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在宝鸡,每逢传统节日,庙会就会热闹非凡。
这些庙会不仅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场所,也是彰显宝鸡风俗的重要载体。
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戴上各式各样的饰品,参与到庙会的狂欢中。
他们会在庙会中品尝各种美食,观看精彩的表演,还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庙会上的喧嚣声、笑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三、亲情浓厚的祭祀习俗宝鸡人尊敬祖先,祭祀习俗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人们会踏上回家的路,将鲜花和美食献给已故的亲人。
他们会在墓地前焚香祭奠,默默地向已逝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
而在祭祀过程中,亲友们会聚在一起,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感受亲情的温暖。
这种传统的祭祀习俗,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亲人,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四、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宝鸡人以热情好客而闻名。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宾客到访,宝鸡人都会以最大的热情招待客人。
无论客人身份的高低,都会受到同样的礼遇。
他们会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客人品尝美食。
而在座位上,主人会亲自倒酒,为客人奉上菜肴,体现出对客人的尊敬和关爱。
这种待客之道,让人们感受到了宝鸡人民的热情和友善之心。
宝鸡家乡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们让这座城市更加独特,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这片土地。
无论是婚嫁习俗、传统节日,还是祭祀习俗和待客之道,宝鸡家乡的风俗无一不展现着人们的热情和美好心愿。
历史悠久的宝鸡美食
历史悠久的宝鸡美食宝鸡位于中国陕西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美食传统。
宝鸡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工艺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美食爱好者前来品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宝鸡的历史悠久的美食。
第一部分:面食类美食1. 宝鸡凉皮宝鸡凉皮是宝鸡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道传统美食。
它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将面粉制成皮,再加上各种调料和配菜。
它的特色在于凉皮的口感韧劲十足,配上酱油、辣椒和花椒等调料,味道鲜美且开胃。
它是宝鸡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2. 宝鸡臊子面臊子面也是宝鸡的传统美食之一。
臊子面的汤底不同于一般的面条汤,它使用独特的调料和配料制成。
面条通常选用擀面杖擀制而成,搭配上豆腐、黄豆芽和葱花等,这些配料让臊子面的口感更加丰富,味道十分美味。
第二部分:炖菜类美食1. 莲花羊肉莲花羊肉是一道极具代表性的宝鸡美食之一。
它选用优质的羊肉切成薄片,再以独特的技法将其摆放成莲花的形状,最后放入汤中炖煮,使羊肉更加鲜嫩可口。
莲花羊肉的独特造型和鲜美的口感,以及香味四溢的汤底,让人食欲大增。
2. 炖汤老鸡宝鸡的炖汤老鸡是另一道受人喜爱的美食。
这道菜品选用老母鸡,配以各种药材和调料,炖制而成,汤色醇厚,鸡肉鲜嫩多汁。
炖汤老鸡不仅有美味的口感,还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深受宝鸡人民的喜爱。
第三部分:小吃类美食1.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宝鸡非常有名的一道小吃。
首先,将馍切成小块,并加入炖好的羊肉和配菜。
然后,倒上浓郁的羊肉汤,最后撒上葱花和辣椒,让人垂涎欲滴。
羊肉泡馍的美味令人难以忘怀。
2. 红糖凉粉红糖凉粉是宝鸡独特的一道甜品。
它由红糖、绿豆粉和芡粉等材料制成,口感柔软细腻。
红糖凉粉常常作为夏季的消暑美食,在酷热的天气里,给人一份甜蜜的享受。
结语:宝鸡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美食,这篇文章只是介绍了其中一部分。
宝鸡的美食种类繁多,口味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宝鸡,一定要品尝这些美食,体验它们带来的味蕾盛宴和文化魅力。
宝鸡民族风俗作文三年级
宝鸡民族风俗作文三年级宝鸡,这座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而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宝鸡的农村看望爷爷奶奶。
刚到村口,就听到了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
我好奇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朝着声音的方向跑去。
只见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人们,正兴高采烈地表演着社火。
打头的是几个威风凛凛的鼓手,他们双手挥舞着鼓槌,用力地敲打着大鼓,那鼓声仿佛能把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紧随其后的是一群扭秧歌的阿姨,她们手持彩色的扇子和手绢,身姿轻盈地扭动着,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再往后看,还有划旱船的、踩高跷的,各种各样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我最喜欢的要数踩高跷的表演了。
那些叔叔们脚踩着高高的木跷,却依然行动自如,就像在平地上走路一样。
他们有的装扮成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妖怪;有的装扮成猪八戒,扛着钉耙,肚子圆滚滚的,模样十分滑稽;还有的装扮成仙女,衣袂飘飘,宛如从天而降。
我看得入了迷,忍不住想要靠近一点看个仔细。
爸爸见我这样,就把我抱到了他的肩膀上。
这下我看得更清楚了,甚至能看到演员们脸上的汗珠和他们专注的神情。
这时,一个踩高跷的叔叔朝着我走了过来,他做了一个鬼脸,吓得我尖叫起来。
不过,随后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小糖人递给我,我顿时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社火队伍一边表演,一边沿着村子的道路前进。
道路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群,大家不停地鼓掌叫好,还有的人拿着手机拍照录像,想要留住这精彩的瞬间。
爷爷奶奶家就在路边,他们早早就准备好了茶水和点心,招待前来表演的演员们。
演员们在爷爷奶奶家门口稍作休息,喝口水,喘口气,又继续前行。
我跟着社火队伍跑了一路,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意犹未尽地回到爷爷奶奶家。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谈论着白天的社火表演,笑声不断。
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次在宝鸡看到的社火表演,我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欢乐和温暖。
那独特的民族风俗,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体现。
陕西宝鸡春节习俗
陕西宝鸡春节习俗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大同小异,你知道陕西宝鸡春节习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陕西宝鸡春节习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陕西宝鸡春节习俗“从腊八‘吵年锣鼓’敲响以后年气越来越浓。
”李福蔚说,人们都往家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开始置办年货,亲人团聚,忙的不亦乐乎。
团圆的习俗传承多年,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所以除夕饭又称为“团圆饭”,而熬年守岁则称之为“团坐”,“团圆”也是每年春节不变的主题。
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
据了解,西府川塬地区的年夜饭叫“抄盘子”,而山区则称之为“大糁汤”。
“抄盘子”时,晚辈要给长辈敬酒、磕头,长辈则会拿出压岁钱。
除夕熬年时,全家围坐一起包饺子,大年初一第一顿饭要吃饺子,寓意招财进宝、吉祥如意之意,一些人也会将硬币、红枣或是糖、花生仁等放入饺馅里“吃出”各种好运。
除夕全家团圆后,大年初一开始亲族拜年,新过门的媳妇由妯娌陪同拜年,谓之“认门”;初二“走亲戚”,给岳父母、娘舅拜年;初三轮到姑姨辈。
正月初六开始送灯笼,长辈给晚辈“送灯笼”寓意“添丁增口”。
如果外孙是头胎的,外婆、舅舅在送灯时还要加送小灯笼,称之为“垂头”。
正月初十到十五是游灯笼时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猜灯谜。
正月十六晚“碰灯”,拿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讲究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忌讳游灯中途用嘴将灯火吹灭。
陕西春节风俗习惯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
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
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
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陕西-宝鸡丧葬文化!
陕西-宝鸡丧葬文化!坐着坐着突然觉得有必要把我们陕西宝鸡地区的丧葬习俗写写,本身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推行火化了,或许再过几年,后人根本不知道先人们是怎样的一辈送走一辈的!!在宝鸡地区,人的“生”“婚”“死”这3件事中,其实只有“死”的风俗讲究最多,传统礼节也最多!因为在先人们的观念中,一个逝者安葬直接影响到后代儿孙的兴旺的!!老年人逝世在我们这叫“老百年”,年轻人意外逝世叫“殁了”,绝对不允许叫“死”,年轻人谁这样说谁家人逝世会被骂成“二球货”的!一个人到快逝世的时候,叫做“发紧”,一般这个时候都开始把人抬到单独的床上或者支起来的门板上!开始给穿衣,梳洗等等!儿孙围在周围等待咽气,咽气前绝对禁止哭泣的!只有在咽气后亲友才可放声大哭,一是缓解下心中悲痛,二是等于向周围邻居传达家里有白事的消息,邻居们听到哭声便自发前来帮忙安排后事,在一个家门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往往主动担任管事,指挥家族其他人具体事宜!确认逝这咽气后,大哭几分钟后,就是给脸上盖上一张白纸,嘴里放一个串红线的铜钱或者银币,叫“口实”,并用红线把2个脚绑起来!这些都比较科学,至于具体,看客自己理解去这些准备完就是设置灵堂了,灵堂设置比较讲究,一般是逝者的房子,或者是家里的客厅,门小的,还得事先把门框和门拆了,免得出殡的时候棺材出不去等等!在灵堂摆放好亭子香烛献祭等!还要在桌子前面放一瓦盆,名叫“孝盆”,也有叫“尿盆”的,呵呵!估计是叫谐音了,不过道理都一样,都在下葬的时候由长子或者长孙顶在头上,在出村口的十子路口用力摔碎,碎的越多越好!一是用这来回报先人的恩情,二是等于把这里面烧掉的冥币放在村口,给逝去的先人用打点其他村子在外的其他早逝者,搞好关系嘛!下去也要和谐团结!就这意思!然后叫阴阳先生算入殓日子,下葬日子等等!先生算完会用一白纸写上张贴在大门外的木板上,最后再署上“不孝子XXX”等等!从逝世后就开始有亲戚先来铺褥子,就是准备的在棺材低铺的褥子等等!等到入殓的时刻,全家人在场,在管事的指挥下,在棺材下铺上一层草木灰,要铺“七升六斗”,完了再在上面铺满柏树叶子,最后才能一层层铺褥子等等!再由众人用白布从逝者身下穿过,子孙扶头,拉起白布把人放进棺材后再抽出白布,为了防止送葬途中颠簸,把逝者穿过的和没穿的衣服用力塞在周围,最后盖上红被子!盖上棺材盖,如果家里还有没来得及见面的亲人没回来,那么棺材不需要盖严,如果都见了,那就盖好但不钉,等到下葬那天早晨,儿孙们在旁边重复喊着“XX你躲躲,我们钉钉子了。
宝鸡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宝鸡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宝鸡,有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和历史建筑,当然还有历史长河滚动下来的饮食。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关于宝鸡的饮食,一起来了解下吧!宝鸡饮食文化常识位于陕西西府的宝鸡,自古就因土地肥沃盛产小麦而著称西北。
面自然就成了当地饮食中的主角。
臊子面有“神来之食”的美誉,究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据传,古时有条恶龙在渭水作乱,害得民不聊生。
当地周氏族人不忍离开数代开拓的家园,便奋起反击。
经七日恶战,终将恶龙斩除,为庆祝胜利,族人们取恶龙之肉,制汤面集体同食,味美无比。
因恶龙为蛟,便有了最初的“蛟汤面”。
后周人以猪肉替代龙肉,制汤浇于面上,传承至今,便成了臊子面。
在宝鸡岐山县,至今仍保留着集体同食臊子面的风俗,无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只要亲朋相聚,主家必定要做顿臊子面以宴宾朋。
臊子面面讲究“薄筋光”,汤讲究“煎稀汪”,味道讲究“酸辣香”。
意思是面条要细长,厚薄均匀并筋道光滑;汤需保持一定热度,且汤质不浓稠,并需红油浮面,看上去油汪汪的;吃起来酸辣,筋韧爽口,回味无穷。
一碗酸辣鲜香的臊子面端于面前,看着就足以让人口舌生津。
臊子面看上去较为简单,但做起来并非易事。
一碗正宗的臊子面,仅制汤就需十多种调料进行烹制,制作者还必须把握好各种调料的用量。
臊子面出自周礼之乡,这“神来之食”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地农户祭祀先祖最心诚的贡品。
一碗面里除了酸辣香的味道,更有着宝鸡人的团结、朴实,守礼、诚信的人文内涵。
凡外出的宝鸡子弟,最让他们难舍的便是这碗酸香无比,回味绵长的臊子面。
宝鸡饮食文化知识陕西宝鸡饭菜,很多都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遗风。
特别是小吃,美不胜收,借着历史古都的优势,使陕西的小吃博采全国各地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之风味,汇集内外名饮名食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饮食产业随经济飞跃而蓬勃发展,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
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
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摘要】宝鸡西府道情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表演、服饰、舞蹈和情感表达等多种元素。
在音乐方面,宝鸡西府道情注重节奏感和旋律的优美性,表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表演上,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将传统文化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服饰方面,则展现出宝鸡西府道情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舞蹈特征则体现在舞姿优美、动作精准的表演中。
情感表达方面,演员们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将内心情感生动传达给观众。
宝鸡西府道情以其丰富的艺术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展望未来,宝鸡西府道情有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更好地拓展发展空间。
【关键词】宝鸡西府道情、艺术特征、音乐、表演、服饰、舞蹈、情感表达、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宝鸡西府道情的背景宝鸡西府道情是陕西省宝鸡市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宝鸡西府道情是宝鸡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贵组成部分。
宝鸡西府道情是以宝鸡本地人民生活为题材,以民间故事、传说为蓝本,通过歌唱、表演等形式进行传承和演绎。
宝鸡西府道情源于民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其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歌唱、舞蹈等形式,也有表演、戏剧等形式。
宝鸡西府道情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追捧。
宝鸡西府道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通过宝鸡西府道情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宝鸡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体会到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宝鸡西府道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宝鸡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对宝鸡西府道情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1.2 阐述写作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旨在窥探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音乐、表演、服饰、舞蹈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宝鸡西府道情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宝鸡民俗调研报告
宝鸡民俗调研报告宝鸡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宝鸡是陕西省西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研究宝鸡的民俗文化,探索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究,该报告将重点围绕宝鸡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民俗活动等方面展开。
二、宝鸡的传统节日宝鸡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宝鸡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热闹的庙会,燃放烟花爆竹,舞龙灯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宝鸡人民祭祖、扫墓的重要时间,此时人们会合家团聚,祭拜先祖,传承家族文化。
中秋节则是人们共度团圆的时刻,家人会一起吃月饼、赏月,并进行各种文艺表演活动。
三、宝鸡的民俗习惯在宝鸡的民俗习惯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嫁娶时,会进行一系列的迎亲仪式,比如迎新娘、过门等。
还有一种叫做关门仪式的婚俗,新娘离开家乡时,会在门口放下一把独具象征意义的大钥匙,表示新娘离家后,家 doors are closed,嫁早成悲剧。
还有一种叫做拜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期间,长辈都会给晚辈拜年,送红包和祝福。
此外,宝鸡还有传统的发箭活动,据说这是古代部落争斗时遗留下来的习俗,代表着祈求丰收和驱邪,现已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民俗活动。
四、宝鸡的民俗活动除了传统节日和习俗,宝鸡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例如,宝鸡民间有着非常具有特色的秧歌舞,也叫做“彩旦”,是宝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节目之一。
通常在春节和宗教节日期间,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安排和表演。
此外,宝鸡还有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叫做“抢杆子”。
抢杆子是宝鸡乡村地区深受欢迎的节庆民间活动,表演者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戏剧化地展示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宝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宝鸡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和民俗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民俗文化是宝鸡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宝鸡人民传承历史,弘扬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平台,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带来了机遇。
二月二“龙抬头”打粮囤打出五谷丰
二月二“龙抬头”打粮囤打出五谷丰作者:白英来源:《中国西部》2016年第03期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宰相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西府民谣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青龙节或春龙节,俗称“龙抬头”。
按照中国北方地区的民俗,正月里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一个节日,而过了二月二,“年”才算正式结束,二月二可算是春节系列活动中最后一道隆重的大餐。
宝鸡古称西府,历来有农历二月二打粮囤、辟蜇龙、剃龙头的习俗,农家人以此表达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这天一大早,带着对民间二月二各种习俗的好奇和疑问,我来到了西府古州,一探究竟。
打粮囤大仓满来小仓流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了宝鸡的一个小村庄。
这小村背倚大山,一座座院落房子富有当地特色,像搭积木一样撂在一起,井然有序,古朴自然。
日头还未升起,村里就热闹起来。
家家户户为了迎接二月二早已开始行动,个个小院灯火通明,人影绰绰,真是龙还未抬头,人早抬起了头。
我从未见过的打粮囤大戏已经开始上演了,我不由得也兴奋起来。
信步走入山坡上的一户农家小院,小院主人是魏师傅夫妇。
今年已六十岁的魏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宝鸡人,古老乡俗早已刻在他的骨子里。
说起打粮囤,魏师傅告诉我:“这个乡俗也叫…打灰城‟…打灰囤‟,小时候就跟着大人…打‟,没有一年落下过,一…打‟就是几十年。
”他边说边提起一个盛满草木灰的袋子,开始打粮囤。
首先从院子大门外开始“打”,只见他熟练地手抓白灰面撒在地上,一会是一条直线,一会是一个圆圈,看得我不明就里,魏大嫂边帮忙平整线条,边跟我说,一会就知道是什么了。
果然,经过魏师傅的一阵忙活,犁、耧、耙、盖等农具结结实实地“打”在了地上,看来生产工具已齐备了。
魏师傅并不停手,又在院内“打”上一个个元宝,再“打”一把九股耙,接着“打”上石灰线引入院心,在院心“打”个窖将五谷撒入其中,最后再引到上屋财神供前,谓之“引财神”,意为把元宝向大门内扒——招财进宝。
宝鸡地区庙会时间表
宝鸡地区庙会时间表一、金台区:1、金台区西关高升堡金顶寺古会二月十九。
2、金台区长寿山古会正月初九。
3、金台区代家湾陈宝祠古会:正月十二;六月十二。
4、金台区金台观、五圣宫古会二月初二;十月初十。
5、金台区卧龙寺古会二月十五。
6、金台区八角寺古会六月十九。
7、金台区雷神洞古会六月二十四。
8、金台区长寿山古会七月初七。
9、金台区罗家塄娘娘庙会七月十二。
10、金台区上马营庙会七月二十九。
11、金台区卧龙寺古会九月初十。
12、金台区玉涧堡;八月十五。
13、金台区石窑坡十月十一。
二、渭滨区:1、渭滨区马营镇旭光村古会正月初九。
2、渭滨区浴泉村古会正月十一; 七月十二。
3、渭滨区石鼓镇尖山古会三月初三; 六月初六。
大散关庙会2月2 免门票4、渭滨区马营镇燃灯寺古会三月十八; 六月十九。
5、渭滨区马营镇凉泉村古会三月二十。
6、渭滨区鸡峰山古会六月初六。
7、渭滨区观音山;瀑布山;马营镇广济寺古会六月十九。
8、渭滨区天台山;常羊山炎帝庙;诸葛山庙会七月初七。
9、渭滨区陈家村古会七月十五。
10、渭滨区神龙乡诸葛山古会七月二十三。
11、渭滨区高家镇太寅、苟家岭、赵家崖轮办古会:八月初二12、渭滨区高家村古会九月初九。
13、渭滨区石鼓镇高家河古会十月十八。
三、陈仓区:1、陈仓区县功碧峰寺;贾村灵龙山古会正月初九。
2、陈仓区钓鱼台古会正月十二。
3、陈仓区慕仪乡齐家村;潘溪乡党家堡庙会正月十三。
4、陈仓区赤沙街庙会正月十四。
5、虢镇、晁峪镇、硖石乡赵家坡、慕仪乡四村庙会正月十六。
6、蟠龙镇南皋村封神台古会正月二十三。
7、石羊庙乡王家崖村古会正月二十六。
8、贾村镇广村佛爷庙会正月二十八。
9、通洞乡、胡店乡、县功镇和桥镇三家村古会:二月初二。
10、蟠龙乡庙会二月初六。
11、桥镇陵后村古会二月初七。
12、金河乡周家庄药王庙、胡店乡观音庙会:二月十二。
13、清溪乡雪山洞庙会六月十五;十月十五。
14、虢镇西高泉磨性山、千河乡杨家沟景福山庙会:三月初一至四月八。
陕西宝鸡婚礼习俗
陕西宝鸡婚礼习俗
陕西宝鸡的婚礼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洞房,二是迎亲,三是甜文,四是送行,五是筵席,六是内务,七是笑话娱乐。
洞房是新人上床后放烟火,用钟声来把烟火叫停,以此来标志新人已经结婚;迎亲是由新郎的亲友到新娘家去,带着嫁妆,新娘的亲友则在门外欢迎;甜文是新郎要将一段诗词送给新娘;送行是指婚礼结束后,新人在宾客的送行声中离开;筵席则是婚礼参加者就座进行宴席;内务是新郎新娘上床前,一般是新娘未婚妈妈和新郎的伯母一起祝贺新人,并分发红包和糖果;笑话娱乐则是宴席上众宾客之间做游戏,说小笑话,让新人放松气氛。
宝鸡民间社火的文化功用初探
、
宗教 信仰祈 福纳祥 功能
中华 先民原始宗教崇拜 的对象非 常广 泛 ,大致可 以分为
自然崇拜 、 生殖祖先崇拜 和图腾 崇拜三大类 。宝鸡社火 , 它源
自于对古老的土地 神( 社神 ) 和火神 的崇拜 。与古代的赛社活 动、 傩仪 、 迎春仪式 、 元宵灯节仪 式等关系密切 , 自古具有驱鬼
歌群 舞 , 祈与天 , 祈 与地 , 以期吉也。 ” 以显示人 神共 庆之 意。 其
育人们 杀人丈 夫 、 勾 引人 妻 、 红杏 出墙 、 害 死夫君 、 助纣 为虐
者, 没有好 下场 。其他 以戏剧历史故事 装扮 的社 火 , 如 以“ 封 神” 、 “ 三国” 、 “ 杨 家将” 、 “ 包拯 ” 为 内容 的情节 , 都是突 出忠君
关 键词 : 社 火; 文化 ; 功 能
中图分类号 : G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1 8 - 0 1 2 7 — 0 2
陕西宝鸡是 中国古代文 明特别是农 耕文化 的重要发祥地
物质文化遗产历史 悠久 , 丰富多彩 , 是全省 乃至全 国非物质文
2 O 1 3 一 O 6
文 艺生 活 L I TE R AT UR E L I F E
民 族 文 艺
宝鸡 民间社火 的文化功用初探
李香娥
( 宝鸡 市陈仓 区文化馆 ,陕西 宝鸡 7 2 1 3 0 0 )
摘 要: 社 火是 民间艺术的瑰 宝之一 , 宝鸡被誉为 中国社 火之 乡, 民间社 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 方面。社 火的文 化功用 概括起 来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宗教信仰 、 祈福纳祥 、 宣德教 化、 喜庆娱 乐等。
宝鸡婚嫁习俗礼仪
宝鸡婚嫁习俗礼仪陕西宝鸡地区的文化底蕴特殊丰富,宝鸡人如今的生活也是特殊精彩的,而且人们将婚礼举办看的特殊重视。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宝鸡婚嫁,供大家参考。
婚嫁风俗订婚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子女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款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波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见面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商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
见面时,男方要简洁款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
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看屋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规矩。
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伴随,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
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纯属一种索礼之举。
扯衣服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去什么人等。
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
解放初多买布料,现以毛料、绸料为主。
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
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
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坐喝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特殊隆重。
这天,男家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
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赞同。
婚俗礼仪望门。
成婚次日晨,新娘在其嫂的陪伴下,要向族户人等点烟敬茶,表示认亲。
受礼者,一律要向新娘赠送礼品或封子(用红纸包着的钱)。
送喜。
女儿出嫁次日,家长携带礼品前来女婿家,向其父母道喜。
回门。
俗称“请女婿”。
一般结婚3日后,新婚夫妇到女家接受款待,去时还带一个小男孩,以表早生贵子之意。
陕西宝鸡的民间故事
陕西宝鸡的民间故事陕西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
那你知道陕西宝鸡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陕西宝鸡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陕西宝鸡的民间故事:搅团的故事搅团是西府地区的农家饭。
搅团要好,72搅。
做搅团不难,只是很费劲,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面杖,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同时不停地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待烧开冒泡时,用力搅拌,直至均匀无小颗粒。
第二次注入开水加热,待熟后,最后一次搅匀,一锅搅团就做成了。
醋水好,搅团香,吃搅团做醋水也挺讲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
搅团,在60-70年代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
那时,农民的口粮标准低、粗粮多。
农家几乎每顿饭不离搅团。
原因是搅团含水量大,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用以充饥;搅团是用高梁面、玉米面做的,与醋水一块吃,掩盖了粗粮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强食欲。
提起搅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这故事发生在1966年的春季。
1966年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盛年代,火药味极浓,动辙上纲上线,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挨批斗。
年初,千阳这个山区小县,省从中央、省内各地抽调上百名干部进驻千阳县县级机关、公社、大队、生产队,开展了斗争异常激烈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县东的南寨、沙家坳、崔家头、黄里、千川等5个公社,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络联部长沙风(后任国家农业部长)带队,成员有总政司局级干部、总政文工团干部组成。
军民关系十分好,工作妥稳。
解放军与群众相处的日子,留下了吃搅团的故事。
60年代农民的日子过得很紧巴,饮食以粗粮为主,搅团是家常便饭。
社教工作组人员吃的是派饭。
从村子的东头,挨家挨户的吃到西头。
又从西头吃到东头。
那些从京城里来的人,从未吃过搅团。
到群众家里,只见一碟子辣椒水,一大碗面糊糊,便愣住了,不知咋吃哩。
主人看出客人有难言之处,便直桶桶地说:"蘸着吃"! "蘸" 和"站"同音,从京城来的人,理解为站立起来吃,就从木凳子上站立起来,端起醋水勉强地喝,咽下肚肠,酸辣难忍,又端起大碗,只觉得然呼呼的,难以下咽,硬是憋着气吃完了这顿饭。
风俗作文宝鸡
风俗作文宝鸡
《宝鸡风俗趣事》
嘿,咱今儿来说说宝鸡这地儿的风俗。
宝鸡啊,那可是个有特色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宝鸡朋友的婚礼,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呀!婚礼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好多人聚在一起,放着喜庆的音乐,还摆了好多桌好吃的。
大家边吃边聊,笑声那是一阵接着一阵。
到了婚礼当天,新郎带着一大帮子人去接新娘,那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一路上吹吹打打,别提多热闹了。
到了新娘家,新娘的姐妹们可不会轻易让新郎把新娘接走,各种刁难新郎,要新郎唱歌、发红包啥的,新郎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才把新娘接出来。
上了婚车,到了婚礼现场,那仪式也是特别有意思,主持人妙语连珠,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然后新人交换戒指,许下一生的承诺,那个场面真是温馨又感人呐。
在宝鸡,还有个风俗挺有趣的,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各种好吃的面食,像臊子面啊、油泼面啊,那味道,绝了!而且宝鸡人特别热情好客,要是有客人来家里,那肯定是好酒好菜招呼着,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总之呢,宝鸡的风俗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乐趣。
我爱宝鸡这个地方,也爱这里独特的风俗文化。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去好好体验体验呢!。
家乡宝鸡重阳节的风俗作文
家乡宝鸡重阳节的风俗作文家乡宝鸡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我的家乡宝鸡,重阳节被视为一年中重要的日子,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来庆祝和纪念这个特殊的节日。
本文将介绍宝鸡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首先,重阳节的一大特色是登高远足。
宝鸡位于秦巴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
每年的重阳节,无论老少,无论男女,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会涌向山间,登上高山,欣赏秋天的美景。
随着脚步一步一步向上走,人们往往会感受到身心愉悦,同时也会祈福家庭平安、万事如意。
登山过程中,人们会结伴而行,相互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
这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体验。
其次,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为老人祈福。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老敬老,而在重阳节更是突显了这种传统观念。
在宝鸡,很多家庭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前往养老院看望老人,送去祝福和关心。
有些家庭还会陪伴老人一同登山,给他们一个愉快的节日体验。
此外,一些社区和志愿组织也会组织各种活动,为老人们举办文艺演出、座谈会等,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第三,重阳节还有一个独特的食俗,就是食用菊花酒和重阳糕。
宝鸡的菊花种类繁多,品质上乘,因此菊花酒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亲自采摘菊花,然后用白酒泡制而成。
菊花酒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被认为可以驱邪、护肝和提高免疫力。
重阳糕则是一种由糯米、红枣、核桃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糕点,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在重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这样的美食,与家人亲朋共享。
最后,重阳节还有一项古老传统活动,那就是佩戴茱萸。
茱萸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草本植物,被认为有驱邪避祸的功效。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戴上茱萸的枝叶,以祛除疾病和灾难。
同时,茱萸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在佩戴之后,人们会庆祝节日,享受家人团聚的快乐。
总的来说,宝鸡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登高远足、为老人祈福、食用菊花酒和重阳糕、佩戴茱萸等传统活动,都彰显了宝鸡人民热爱生活、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宝鸡市风俗作文
宝鸡市风俗作文
《宝鸡的风俗》
嘿,说到宝鸡,那可是有不少有意思的风俗呢!
我印象特别深的呀,就是宝鸡人对臊子面的热爱。
就拿那次参加婚礼来说吧,一到婚礼现场,那热闹的场景啊,真是让人难忘。
大家都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不一会儿,重头戏臊子面就上场啦!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端上来,看着就诱人得很。
宝鸡人吃臊子面可有讲究了,吃的时候得吸溜着吃,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据说这是表示对美食的赞美呢。
咱也入乡随俗呀,拿起筷子就开吃。
那面条细长劲道,臊子的味道酸辣香,各种菜码搭配得恰到好处。
我学着旁边人的样子,大口吸溜着面条,哎呀,那滋味,真的是妙不可言呐!一碗下肚,整个人都暖洋洋的,好不畅快。
大家一边吃着臊子面,一边聊着天,氛围那叫一个欢快热闹。
感觉在宝鸡,臊子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呢。
这就是我对宝鸡风俗的一点小小的感受啦,从这臊子面里就能看出宝鸡人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每次想到宝鸡,我就会想起那一碗让人回味无穷的臊子面,还有那欢乐的场景。
咱也不知道下次再去宝鸡吃臊子面会是啥时候喽,但这份记忆肯定会一直留在我心里呀!嘿嘿。
宝鸡春节风俗作文
宝鸡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和窗花,挂上了红灯笼。
中国人的春节,最热闹的还是除夕之夜。
这一天,人们早早起来,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上红红的灯笼,屋子里还贴好了福字和“倒福”。
全家人都忙
得不亦乐乎。
爸爸在贴对联;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我和妹妹在玩“找年货”的游戏。
我们把家里家外、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屋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整理了一遍。
除夕之夜到了,爸爸把买好的年货拿出来,有鸡、鸭、鱼、肉……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妈妈和我先把饺子包好,再
放进锅里煮。
饺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来吃。
啊!真香啊!我一口气就吃了六个呢!
吃完年夜饭后,妈妈让我给她和爸爸写春联。
妈妈说:“你
写的这副春联寓意很好:‘年年有余’;‘福如东海长流水’……”爸爸则在一边给我当起了小老师:“你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吗?”“大概是‘年年有余’吧!”“对!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宝鸡欢迎您您!
民居
陕西关中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 块土地上。经过了千百年的变迁,关中民 居以自己独有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在 汉族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但无论南方还 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 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 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换活路(变工互助)
旧时的一些贫苦农民缺少劳力和畜力,农 忙收种碾打困难重重,本市平原山区早有 变工互助的生产习俗。这种群众性的川原 相帮、亲邻相助、自愿结合的形式,既可 解决缺劳、缺畜户的问题,又可集中力量, 不误农时,在短期内完成农事活动。实行 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又广泛在农村运 用。
十月一
旧时民间多有稀男欠女者,为使儿女平安 成长,常祈求于灶君神灵保,多许以猪、 羊、鸡酬惠神恩,谓之“寄保”。待孩子 长到12岁,便要赎身,于此日,或杀猪, 或宰羊,或献鸡,以酬前诺,意为酬谢神 灵已毕,愿心已了,将孩子领回来自管。 此日,亲友乡邻多来祝贺,以衣、帽、鞋、 袜为礼,兼为被赎身孩子搭红,鸣放鞭炮, 主家须备酒肴款待客人。此俗今虽渐少, 但仍有沿袭故旧者。
老人去世后,要寝丧于卧床,置屋之正中, 报之亡者舅家或娘家人,言明亡故情况,商 定丧葬事宜。并请阴阳先生含殓,测定殡葬 日期,写出“七单”,布设灵堂,焚香告土, 还要在本宅门前竖门牌讣告亲友,通报死者 的生卒时间及其儿孙姓名,告知安葬日期。 另外还要到亲戚家报丧。有的门前还竖杆挂 纸,以示家有重丧。挂纸是用纸条作成圆筒 型,高二丈余,直径约二尺五寸,谓之“望 乡台”,是获季节,甘肃“麦客”(称帮助收割小麦 的人为客)来陕支援麦收,农家无论大家小户均 以白蒸馍、油泼蒜、浆水面条相待,并在住宿等 方面提供方便。在麦子碾打结束后,多以麦草垛 大小标志丰歉。磊草一般有约定时间,到时亲邻 相帮。农家都要为磊草做好宽待村人的一切准备。 在扶风、岐山、凤翔一带多以烧酒盘子臊子面招 待帮助磊草的人们(早期晒麦子也是如此),大家 一起吃喝,尽情而欢,高兴而散。此为农家一乐, 故称“富磊麦草”。
宝鸡市地貌具有南、西、北三面环 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 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 备(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26.5%; 川原占17.5%),呈“六山一水三分 田”之势,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 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 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
伏犁
民谚云:“伏天划破皮,强于秋后犁几犁”, “伏里草,棒打倒”,意为伏天犁地很重要。 西府诸县旧时要将麦收后的休闲地(即麦茬 地休闲一段,准备在秋末再播种小麦),在 伏天翻犁二至三遍,群众叫晒土积墒,以备 秋播小麦,确保来年小麦丰收。同时,对打 场锄地在农村也有“锄上有水,杈上有火” 的农谚,是说天旱缺雨或天阴日晒少时锄地 利于保墒,杂草易死,打场时要勤翻晒,即 是日照少气温低也利于碾打。
七巧节
“七月七”俗称乞巧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 相会之日。六月六日,姑娘们用绿豆、大麦、豌 豆、谷子、高粱等五色杂粮入水浸泡,藏于箱中, 让其生芽,到七月七日晚端出来,名曰“巧芽”。 姑娘们把巧芽放在一起,看谁的芽生的白,长的 高,谁将来就心灵手巧,能找一个如意郎君白头 到老。接着姑娘们掐折巧芽,丢入水碗中,以灯 下水中映出的形状猜测前途,同时还要聚集灯前, 唱乞巧歌;并制穿针刺绣状,意思是请织女星传 授女工技巧,叫做“乞巧”。
丧 葬
宝鸡人视父母之葬礼为最后一次尽孝, 莫不竭尽全力,恪守古礼,厚殓迟葬, 隆重出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 倡导殡葬改革,不少旧俗得以革除, 丧葬较为简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旧俗又有抬头,特别 是对老人丧葬甚为铺张,演电影、叫 乐班已成风气,认为不这样做便是对 父母不孝。
(一)治丧报丧
一般视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富裕之 户,多为四合式的布局,即“前厅房,后 楼房,对面厦子加厨房”。而一般农户多 是房屋半边盖的单面厦房或对面厦房,至 于贫寒之家更为简陋,依山靠沟者穿崖打 窑洞而居。院墙为黄土夯筑,高而厚,兼 作厦房背墙和上房山墙。现在一般为“三 合院”的布局,即“前平房,后楼房(或大 房),中间半面盖厨房”,这种布局形式与 过去的“四合院”布局相比,显得院子宽 敞,屋内明亮。有的院子还建有小花园, 更显得优雅舒适。
是日,民间门窗皆插艾枝,谓能驱除 蚊蝇,并以雄黄酒涂擦眼、鼻、耳窍, 以避瘴气,远毒虫。还于拂晓去田野、 地埂上采集远志、防风、柴胡、桑叶、 蒲公英等中草药,混合一起煎汤熏洗 眼、手、脸,意取避邪除病。
是日,儿童们穿戴一新,身戴五色线,身 佩香囊,俗称“香包”或“搐搐”,是以 绸布制囊,内充棉絮、掺以香料粉末制作 而成。民间制作的香包,五彩缤纷,型体 各异,小巧玲珑,维妙维肖,精制异常。 此习俗至今盛行。
(三)殡葬礼祭
安葬先天傍晚,亲戚、本家都要献供 礼祭,供品为面制大糕,一般为6个或 12个,有的还敬献炸面花,以表对死 者灵魂饯行。礼祭之时,乐班伴奏哀 乐甚为庄严。其后,族人及邻里聚集 灵前,为其通宵暖丧,主人以客款待。 其间还要升棺3次,意为死者之灵步步 升天。
(四)安葬
众孝子烧纸举哀后,亲戚、族人举铭旌 和花圈之类奠物导前,鼓乐其后,众孝 子身着孝服、腰系麻绳和纸、头戴麻冠, 一手扶灵车,一手拄柳棍,涕哭缓行。 女孝子在灵柩后扶灵布哭而跟之,长子 头顶陶盆,于村外第一个十字路摔碎, 其妻打土于道旁。
灵柩行之墓前下棺后,阴阳先生用罗 盘吊正方位,由长子抹净棺木,将众 孝子麻冠及铭旌盖于棺上,放置大葱 酵罐于墓穴角,上香点烛,摆好陪葬 的童男童女(纸扎),供上水果、茶具 和烟袋等物,再点火封口,全土起冢。 后将柳棍及花圈插于冢脊,烧纸哭祭 而归。
禁忌
居丧期间,不参加娱乐活动,不行喜 事,不得穿红挂绿;第一年春节,大 门不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 年贴黄对联,以示哀悼。宝鸡不少地 方有“外丧不许进村”的忌讳。因病 或其它原因死在外面的人,其丧不能 运回家中安放,而要在外面搭一灵棚 停尸。
端午节
民间多以油糕、粽子、油饼、荷包蛋、 绿豆糕为节日食品,亲戚朋友之间也互 相赠送。在千阳、陇县一带,新婚夫妇 要给女方娘家送粽子、油糕,谓之“送 端午”,在扶风、眉县、岐山一带,新 妇娘家第一个端午节要给女儿送食节馈, 谓之“送节礼”。端午前夕,舅家等亲 戚给小孩送“裹肚”,近年来,改送汗 衫、背心等衣物。
(二)入殓
小殓就是给死者穿寿衣。在这之前,先要 给死者净面、洗身和剃头(女的梳理头发), 并给口里放入一二粒金属钱币。 大殓就是将死者安放棺木内,一般于开丧3 天内举行。把死者放在盛有垫炉灰、铺棉 褥的棺木内,死者头枕灰包,足登3块大曲, 四周以松柏、灰包而嵌固,在死者的袖中 放一把扇子和一撮面粉,面部盖张纸,身 盖大红衾。经死者舅家(男)或娘家(女)验 视,方可盖棺封口。
宝鸡风俗
主讲:索亚博
目 录
农业
节日 丧葬 民居
宝鸡市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与其他 构造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具南北衔 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可分为南部的 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 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 单元。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 了现代秦岭山脉的基础。渭河断陷盆 地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和秦岭褶皱系 之间,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形成 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
宝鸡地区民用住宅历史悠久,远在仰韶文 化时期的北首岭村落遗址中,就发现有草 木结构的半穴式房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又出现了夯土、夯坯和土墙的房屋建 造。从周原遗址和出土文物可知,周秦之 时,这里已开始有了砖瓦建筑和四合院式 的院落布局。后随着贫富的分化,在住宅 上的区别也日益明显。 官家大户墙高院深,建筑讲究;穷户人家 房舍简陋,或者靠山掘窑,常常是一家几 代同房同坑,甚至人畜混居一屋也是常见。
过去不论是瓦房还是草屋,其造型一般 多为两种,即一面流水的厦房和双面流 水的大房,房屋的高度一般为1丈左右, 大房的深度为1.6丈左右,厦房的深度 比大房少一半左右。房门开在中间,两 边开窗。土木结构房屋墙壁厚度为一尺 三四寸,新建砖木结构墙的厚度在8寸 左右。“一明两暗”是农村最常见的房 屋建筑形式。
祭灶
相传腊月二十三是灶神升天之日,民家于 是夜祭祀,祭品为干粮、灶糖等,还要给 灶君的马奉献草料,同时陈设香案。俗以 灶君为一家之主,每年此日,灶君升天向 玉皇大帝面奏一家人之善恶。故各家唯恐 有所指责,必先以灶糖胶糊其口。现在农 村仍有此俗。从此日起,人们都要进行大 扫除,拆洗衣被,准备以崭新的面貌过年。
农历十月初一,天气渐寒,人们多 已换上棉衣。为使先祖过冬,到十 月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坟烧 化纸糊的衣裤和纸钱,“给亡人送 寒衣”,晚上还要在家门口烧纸哭 奠。此风俗现在农村仍然流行,而 且相当盛行。
腊八
腊月初八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 粥”。腊八粥多以小米、红萝卜、豆腐及 各类豆子煮成粥,从这天起一直吃到春节, 取意连年有余。凤翔流传这样一首民谚: “鸡儿鸡儿吃腊八,吃到肚里屙疙瘩,树 儿树儿吃腊八,吃了腊八长丈八……天吃 腊八,风调雨顺,地吃腊八,五谷丰登”。 至今有些地方,人们在腊八这天,将腊八 粥涂于果树或喂家畜、家禽,以期根深叶 茂结出硕果,槽头兴旺。
春节
昔称“过年”。古时把立春称为春节,也 称之“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太初 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春节也移到农历正 月初一。从此,农历年之风俗一直延续至 今,并成为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
俗称“二月二”,为以春节为中心的节日过程最 后一节。是日,民间都要炒食各种豆子,意取 “金豆开花,玉龙释归”之意,还有食用发面烙 制的棋子豆的习俗。有些地方,要为新嫁出的女 儿送豆子。这天,扶风、眉县、岐山、凤县等地 过去有一种“抬懒婆娘”的习俗。它寓意新年已 过,天暖地开,如果再不下地劳动,仍然留恋过 年光景,怠惰下去,就会被人们像懒婆娘一样所 抛弃。这种活动现在逐渐消失了。在千阳、陇县 一带,是日为药王孙思邈的庙会,届时还举办物 资交流会,人们可购置工具,准备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