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3)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3)](https://img.taocdn.com/s3/m/dc19341c2af90242a895e54c.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夕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①。
天上分金镜②,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③,更④值一年秋。
(注)①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
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②金镜:圆月。
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
③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
④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银河云水迷茫的景象,诗人半夜时分独对罗帷想到此夜牛郎织女相会情景,再思及自身,不由黯然神伤。
B.“辞”字写喜鹊们无奈地辞别月光下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的少女,“入”字写流萤在凭栏之人周遭飞舞。
C.颈联借用写景和用典手法表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人间有情人望着天上的缺月渴望相聚的心情。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2.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
”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崇义里滞雨李贺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
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https://img.taocdn.com/s3/m/b07fc2dcfe4733687e21aaf6.png)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鉴赏(2019·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
破阵子·赠行①[宋]辛弃疾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
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种后歌。
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②颠倒,倩谁伴舞婆娑。
我定思君拚③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注】①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
②扶头:酒醉状。
李清照《念奴娇》:“险的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③拚:甘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上片首二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
B.下片首二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
C.结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D.以议论为词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本题B项,“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错,“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两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故选B。
2.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6分)【答案】①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
“便好”“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作者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
②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
上片首二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
③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
“我定思君”二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
④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
下片首二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https://img.taocdn.com/s3/m/83d73a746c175f0e7cd137ba.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途经南昌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2.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
②借使:即使。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4)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4)](https://img.taocdn.com/s3/m/5c2c8d74cc7931b765ce15bf.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
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
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
B.“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
C.《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E.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
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
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
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
②舣,停船靠岸。
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https://img.taocdn.com/s3/m/8ba4bdb6240c844768eaee22.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8)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8)](https://img.taocdn.com/s3/m/29b254f79ec3d5bbfd0a74ec.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新城①道中二首苏轼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 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轼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
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论语·微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
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
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己厌恶俗务、羡慕归隐之意。
D.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解析:选A A项,“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不当,其一颔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2.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的思想感情。
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https://img.taocdn.com/s3/m/d607a9b1b14e852459fb573f.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②指,一作“招”。
③西江,一作“江西”。
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
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
⑤夏口:今武昌。
⑥衡,一作“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注意诗词中诗人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
“杨柳”这一意象,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别恨”是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音信稀少,只有大雁空飞。
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表达对友人思念的作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通过想象友人别后情形,虚实结合来表现对友人的深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https://img.taocdn.com/s3/m/d313b3f76137ee06eff91848.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注释)①田田:连绵不断的样子。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①荷塘、莲舟、游鱼,构成一幅江南采莲图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鱼儿各得其乐,充满生命的活力。
②采莲人劳动之时可赏美景,戏鱼儿,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之趣。
(劳动过程也可以很美)③“莲”“怜”谐音,双关爱情,展示了俊男靓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愉美好。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2.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词的景物形象以及由此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答时抓住景色描写的特点并分析情感,“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描写的是暮春时节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景象,以及东陌之上,垂柳的飞絮蒙蒙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登楼远望,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女主人公胸中的离思,使其的心绪纷乱不宁,从而引出对情人远去的怅惘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4)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4)](https://img.taocdn.com/s3/m/5ec9561c31b765ce04081438.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鉴赏诗词中事物形象的方法】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2)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
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几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读表达技巧,把握事物形象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7)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7)](https://img.taocdn.com/s3/m/e4c46be083d049649a66583f.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诗后各题。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答案】B【解析】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
它与世无争,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https://img.taocdn.com/s3/m/41b61fde5ef7ba0d4a733b53.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夕[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
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
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答案】C【解析】C “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心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华年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
(结合诗句分析,每点2分)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https://img.taocdn.com/s3/m/e55f45f658f5f61fb73666e2.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D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
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
“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9)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9)](https://img.taocdn.com/s3/m/83b5f8f1dd88d0d233d46ac6.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1~2题。
夏日[宋]宋伯仁数点沙鸥掠野塘,雨声初歇水微茫。
桥边十里荷花荡,输与渔人卧晚凉。
池荷[宋]黄庚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前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夏日》写夏日之景。
夏雨初歇,水雾弥漫,数点沙鸥,十里荷花,景色美丽,傍晚时暑气消失,渔人在休息乘凉。
B. 《池荷》前两句写红荷朵朵盛开,颜色鲜艳,秋风乍起,花易凋残,“花多”与“凋残”形成对比,也引出后两句感叹。
C. 这两首诗都写到“塘”,《夏日》的“野塘”,视野开阔,雨后清新;而《池荷》的“池塘”碧栏相围,与红藕相映。
D. 这两首诗都写到“荷”,《夏日》的“十里荷花”和《池荷》的“红藕”都给人无穷想象,令人赏心悦目,豪情顿生。
2.《夏日》《池荷》和《旅夜书怀》三首诗,分别用什么手法写“沙鸥”? 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夏日》中“数点沙鸥掠野塘,雨声初歌水微茫”,直接描写夏日雨后沙鸥在野塘上自由地掠水飞翔,表达作者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池荷》中“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运用拟人手法,写沙鸥冷眼看待池塘中红藕由荣到枯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淡定,《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水天空阔,沙鸥飘零,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辗转江湖、落魄潦倒的孤独凄凉。
【解析】二、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1~2题。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https://img.taocdn.com/s3/m/e749292faf1ffc4ffe47acb0.png)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晚风二首①杨万里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初。
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
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
《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风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错,“却许”讽刺“晚风”的无力,想吹掉重帘却办不到,而非“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
答案:C2.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时,先正确理解第二首诗最后两句的内容,然后根据注释介绍的本诗的写作背景,指明“落日”与“月”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托物所言之志即可。
答案:①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
②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住日月的光辉,借“落日”喻指南宋王朝,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8)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8)](https://img.taocdn.com/s3/m/04317de428ea81c758f578e2.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②翁,谁知尧与跖③!【注】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
②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
③跖:春秋时期率盗匪数千人的大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亭午时分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B. 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C. 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
D. “鼻息干虹蛻”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E. 这是一首古体诗,诗题“古风”,在这首诗中指许由所代表的古代贤人的风骨。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E2.①表达对社会上不辨善恶贤愚、小人当道、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黑暗现实的痛恨。
②表达对统治阶级生活奢靡、贪图玩乐的批判。
③表明自己不苟流俗、不慕富贵、清峻高拔的节操。
【解析】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感叹世上没有了像许由那样鄙视权贵的人,感叹没有人能分清圣贤和盗贼。
这里,作者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
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
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8)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8)](https://img.taocdn.com/s3/m/e75019b549649b6649d7473f.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崔颢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③,未必去经年。
【注】①单(chá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
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
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
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 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 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答案】D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送别朋友的深情。
②对朋友的夸赞、祝愿之情。
③对朋友的关爱和勉励之情。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下列小題。
喜迁莺蔡挺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
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
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
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
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刁斗:古代边防“击刁斗”以警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词开篇写景,既描写静景,秋景萧瑟凄冷;又有“叫”与“嘶”的声音描写,将边塞风貌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https://img.taocdn.com/s3/m/02131d74ee06eff9aff8071d.png)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边思李益①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①李益,字君虞,陇西始藏(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身份的尊贵;"佩吴钩"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B.第二句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C.第三句中李益直接称自己是"关西将家子",语调轻松洒脱,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D.诗人写作这首诗的重点并不在于绘形写貌,叙述自己的经历,而重在抒写自己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
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
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中,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
“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中,“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 “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6)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6)](https://img.taocdn.com/s3/m/0c65f7e5b14e852458fb57ec.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 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D.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
解析:选A A项,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
(6分)答:解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借对黄河的描写有所揭示和抨击。
回答该题,首先要明白何为“讽喻”手法,再逐一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讽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
可结合诗下注释,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
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回答该题时,要一联一联回答,除了回答诗句的表面意,还要结合题干中的“讽喻”,答出诗人借黄河揭露官场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混浊不堪。
参考答案: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1)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1)](https://img.taocdn.com/s3/m/81b18a48e2bd960590c677c6.png)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赏析】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的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这篇《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
全词抒发了一种赏月而不得的遗憾心情,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慨。
词上片写景。
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
先通过一个“忆”字,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的细夜雨纷纷夜(“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加以对比,突出表达了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
“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作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
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
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全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
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
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
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
②舣,停船靠岸。
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3.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①年华迟暮。
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
②孤独飘零。
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
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
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
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
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
【解析】总之,回答本题时,应结合诗句,分别答出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表明词人年华迟暮之感。
“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词人以落日自比,抒发自己孤独飘零之感。
“不入洛阳花谱”“寒艳不招春妒”等,抒发自己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的愿望。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表明词人忧虑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虞美人秦观[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4.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
“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
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
“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
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
“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范成大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①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称“倒春寒”。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诗中的“雁”对表现人物情感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多情、稀疏、清淡(淡雅、素洁、洁白)、美丽;用“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寂;用“雁之知人”来表达“无人共说”的“愁绝”。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
读懂时隔,抓住诗中描写“梅”的句子或词语来概括。
答题时,要用形容词概括出“梅”的特点即可。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春寒刚刚减弱,梅就急切开放,表明梅开得早。
“疏”“数枝”,花疏且只有数枝,写出了梅的稀疏,“脉脉花”是写稀疏的梅花脉脉含情,梅多情。
“淡”、“数枝雪”写出了梅花绽放,像雪一样洁白、淡雅、美丽。
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
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
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
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
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
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樵舍施闰章涨减(注)水逾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注】涨减:潮落。
6.诗歌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其对全诗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答案】诗歌前四句写了江水、秋阴、乱山、野戍、黄叶、江村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阴沉、昏暗、苍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抒发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提供了背景。
【解析】独的帆影,在阴郁的秋空下飞驶,这时正当潮落,浩荡的江流挟裹着滚滚的波浪,愈加湍急。
诗人此刻置身的,是阴沉沉的秋色,还不到傍晚时分,天色就已一片昏暗。
此诗起笔“涨减水途急,秋阴未夕昏”,正以暗淡的色彩,给全诗笼罩了一重拂不去的愁思,当诗人在薄葬的阴郁中放目江岸时,这愁思便因萧条的岸景,而变得更加慘淡、苍凉了。
“乱山成野戍”,指青山而今成了驻守江岸的清兵野戍之地!旌旗处处、剑戟森森简直把山野搅得一片凌乱了。
句中以一个“乱”字状貌岸山,正隐隐传达着诗人目击时的震愕之感。
“黄叶自江村”,那江边的小村,现在一片死寂,见不到几处炊烟,只有瑟瑟的黄叶,在勉强标志着这里曾是一片村落。
此时诗人忽然听到细微的淅沥之声,原来已下起了稀疏小雨。
举首仰天,沉沉夜空还剩下几颗暗淡的星,仍在迷蒙中幽幽闪烁。
江上的风猛烈刮起,向着高高的江岸撞去,终又逆折回来,发出一片凄厉的喧鸣。
这打破幽寂的喧声,无疑也惊醒了诗人,把他从悠远的仰望中,拉回到凄苦的现实。
风声呜咽,诗人的心也禁不住而哀哀欲泣了。
施闰章是位颇关注民生疾苦的清吏。
而今,当他夜泊樵舍,亲眼看见沿江一带民生凋敝的景象时,又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哀愤?这一路船行所经之处,只见官家“剿乱”的幢幢舰影,无辜百姓则屡遭劫难,更有“几家”茅屋得以在战火下幸存?这便是诗之结句所发出的诘问和慨叹。
由此可知,诗人通过前四句中“江水”“秋阴”“乱山”“野戍”“黄叶”“江村”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阴沉、昏暗、苍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抒发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提供了背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杜鹃花辛弃疾百紫千红过了春。
杜鹃声苦不堪闻。
却解啼教春小住。
风雨。
空山招得海棠魂①。
一似蜀宫当日女。
无数。
猩猩血染赭罗巾。
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
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语出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7.这首词在意象运用上颇具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意象运用疏密有致。
词的开篇使用了百紫千红的密集型意象与暮春时节只有杜鹃和海棠盛开的疏朗意象搭配,颇有韵致。
②将象征性意象与描述性意象叠加使用。
“杜鹃”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征性意象。
根据本词的词名可知本词内容是写杜鹃花,但“杜鹃声苦不堪闻”又指杜鹃鸟,因此词中的“杜鹃”既可指杜鹃花,又可指杜鹃鸟,还象征望帝杜宇。
“百紫千红”是描述性意象,它们的叠加使用,丰富了词作的意蕴。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