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与心的交流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把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用什么去唤醒学生?“情”就是最好的武器。

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美术作品乃作者感情之载体,艺术家运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来向我们传达他们对社会、对生活所持的态度或感受。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说到底美术鉴赏就是一种情感交流。

那么如何去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课堂上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讲解作品,让学生用情去体会作品
在美术鉴赏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鉴赏作品通常只是照搬他们平常所听到的对所鉴赏作品的评论,并不是自己对这作品的真实评价。

如:在第一节“培养审美的眼睛——美要鉴赏及其意义”课上,我让同学们去鉴赏《蒙娜丽莎》(图一)这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时,同学们的答案大多是“蒙娜丽莎非常美,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而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学生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

给人感觉是学生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

但这种鉴赏显然不是真正的鉴赏。

所以,对于学生熟悉的作品要引起他
们的兴趣,最好换角度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神秘的微笑这种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作者达·芬奇是怎样一个人?”当种种问题提出后,学生观看的兴趣大大增加,脑筋也开动起来,很快进入状态。

对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后,学生会更容易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二、了解作者,理解作品,再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他的情感,他的人生等等,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

比如凡·高这位艺术大师,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他性格孤僻,自闭,精神分裂。

但就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

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

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情深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地创造绘画
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对待艺术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

“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

”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

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图二),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

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

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

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三、走进学生生活,深化情感教育
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

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还使学生增加了生活经验,获得了情感体验。

动漫、绘本作品这一类的美术作品均属于美术的范畴,但由于种种偏见,使得这一类作品一直被拒绝在美术正规课程之外。

而绝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喜欢这类的作品,也可以说看这类作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
分,但仅作为休闲娱乐,而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绘本作品或动漫作品给他们鉴赏时,学生很容易就产生情感共鸣。

在绘本艺术鉴赏一课里,笔者给学生鉴赏的是谢尔·希尔弗斯坦所著的《失落的一角》(图三)这部绘本作品。

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讲解一些有关绘本艺术的基本知识及《失落的一角》作者的简介,然后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这部绘本作品。

刚看了两张图片,整个课堂开始骚动起来,我听到不少的学生在说,“这也是画,我都能画,这算什么作品”笔者没有加以理会,慢慢地,课堂又恢复平静。

看完作品后,问他们感觉怎样,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很震撼”。

这部作品有的只是简单的几个字,而画也只有很少的几笔,就这样的一部作品,引起了学生们的震撼。

剩下的半节课时间里,都是笔者跟学生在交流、讨论,这部作品怎样感动你,哪个地方给了你最大的震撼。

有一位学生在后来的作业评论上写这一句话:“谢尔以最简洁的线条和文字,阐释了一则有关‘完美’与‘缺憾’的寓言,同时他也告诉了我‘得’与‘失’之间的关系,更告诉了我生命的欠缺,是努力的空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追求。


选择这一部作品给学生鉴赏也有另外一个用意,作为新生的他们,在一所重点学校上学,普遍让他们感觉压力大,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而且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

希望鉴赏完这一部作品后,他们能够了解,每一个生命都会有欠缺,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自己的缺点,多找自己的发光点,重拾自信。

总之,在鉴赏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以情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真正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