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4全套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必修4第一章集体备课全章导学案(4)

高一数学必修4第一章集体备课全章导学案(4)

高一数学必修4第一章集体备课全章导学案(4)课题:1.1.1任意角一、学习目标(1)推广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2)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3)掌握所有与角a 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a )的表示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和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及判断。

教学难点: 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二、问题导学1、角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角的概念的推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正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零角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象限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问题探究例1. 例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注:0360︒︒-是指0360β︒︒≤<)例2.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例3.写出终边直线在y x =上的角的集合S ,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α︒-≤720︒<的元素β写出来.四、课堂练习(1)教材6P 第3、4、5题.(2)补充:时针经过3小时20分,则时针转过的角度为 ,分针转过的角度为 。

注意: (1)k Z ∈;(2)α是任意角(正角、负角、零角);(3)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五、自主小结 六、当堂检测1.设第一象限的角}=锐角},的角} 小于{G {F 90{o==E ,,那么有().A.B.C.()D.2.用集合表示:(1)各象限的角组成的集合.(2)终边落在轴右侧的角的集合.3.在~间,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们是第几象限角(1);(2);(3).3.解:(1)∵∴与角终边相同的角是角,它是第三象限的角;(2)∵∴与终边相同的角是,它是第四象限的角;(3)所以与角终边相同的角是,它是第二象限角.课后练习与提高1. 若时针走过2小时40分,则分针走过的角是多少?2.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例全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例全集

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1.1 任意角一、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实行角的见解、引入大于360 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见解;(4) 掌握全部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成立运动变化见解,深刻理解实行后的角的见解;〔6〕揭穿知识背景,惹起学生学习兴趣 . 〔7〕创立问题状况,激发学生解析、研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参加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过创立情境:“转体 720 ,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 360 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相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见解;角的见解获取实行今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见解及象限角的判断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地址,找出它们的关系,研究拥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牢固练习.3、神情与价值经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见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 . 角的见解实行今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 . 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见解认识事物.二、授课重、难点重点 :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三、学法与授课用具从前的学习使我们知道最大的角是周角 , 最小的角是零角 . 经过回忆和观察平常生活中实质例子 , 把对角的理解进行了实行 . 把角放入坐标系环境中今后 , 认识象限角的见解 . 经过角终边的旋转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 我们在学习这局部内容时 , 第一要弄清楚角的表示符号 , 以及正负角的表示 . 其他还有相同终边角的会集的表示等 .授课用具 : 电脑、投影机、三角板四、授课设想【创立情境】思虑 : 你的手表慢了 5 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设你的手表快了小时,你应该怎样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今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 , 实质操作 ] 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 这就是说角已不能是限制于 0 360 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研究新知】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0360 角的见解,它是怎样定义的呢?[ 展现投影 ] 角能够看作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地址旋转到另一个地址所成的图形 . 如图 1.1-1 ,一条射线由原来的地址OA,绕着它的端点 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停止地址 OB ,就形成角.旋转开始时的射线 OA 叫做角的始边, OB 叫终边,射线的端点 O 叫做叫的极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 720 〞〔即转体2周〕,“转体 1080 〞〔即转体 3 周〕等 , 都是遇到大于360的角以及按不相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虑一下: 可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360的角或按不相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 , 这些说了然什么问题 ?又该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 展现课件 ] 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相同方向旋转时成不相同的角 ,这些都说了然我们研究实行角见解的必要性.为了差异起见,我们规定 :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 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 angle).若是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 , 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 angle).[ 展现课件 ] 如教材图 1.1.3(1)中的角是一个正角,它等于750;图 1.1.3(2)中,正角210 ,负角150 ,660 ;这样,我们就把角的见解实行到了任意角〔any angle 〕, 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 为了简单起见,在不惹起混淆的前提下,“角〞或“ 〞可简记为 .3.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常在直角坐标系内谈论角,为此我们必定认识象限角这个见解 .角的极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

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一)导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4

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一)导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4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一)一、学习目标、细解考纲1.理解并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重点)2.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化简、求值与恒等式证明.(难点)3.通过把单位圆的对称几何关系用坐标表示,抽象出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素养.4.通过同角基本关系式的运用,提升运用联系的观点获得研究思路,这也是数学研究中的常用思想.二、自主学习—————(素养催化剂)(阅读教材第18—20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 平方,商数关系中的同一个角与角的表达形式有关吗?1. 怎样证明公式?.三、探究应用,“三会培养”(素养生长剂)例1(教材P19例6改编) 已知α∈)23,(ππ,tan α=2,则cos α=.变式1.已知sin α+3cos α=0,求sin α,cos α的值. .例2 已知cos α=-178,求sin α,tan α的值. 思路点拨:先由已知条件判断角α是第几象限角,再分类讨论求sin α,tan α.变式2已知sin α=15,求cos α,tan α 例3(教材P22B 组题3题改编).已知sin α+cos αsin α-cos α=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①3sin α-cos α2sin α+3cos α; ②sin 2α-2sin αcos α+1.四、拓展延伸、智慧发展(素养强壮剂)1.齐次式包含齐次分式和齐次关系式,如何由某角的正切值求该角的齐次分式或齐次关系的值?2.sin α±cos α与sin αcos α有怎样的关系,在求值中能否相互转化?五、备选例题例4已知sin α+cos α=713,α∈(0,π),则tan α=.变式4.将本例条件“α∈(0,π)”改为“α∈)0,2(π-,”其他条件不变.变式5.将本例的条件“sin α+cos α=713”改为“sin αcos α=-18”,其他条件不变,求cos α-sin α.六、本课总结、感悟思考(素养升华剂)。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4全套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4全套导学案

目录第一章 三角函数1。

1。

1 任意角 ..........................................................................................1 1。

1。

2 弧度角 ..........................................................................................5 1。

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8 1。

2。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2 1。

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1) .....................................................................15 1。

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 .....................................................................17 1。

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19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22 1。

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 .....................................................................25 1。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1 任意角【学习目标】1、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正确理解正角、零角、负角的概念2、 正确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能判断其为第几象限角,熟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学习重点、难点】 用集合与符号语言正确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自主学习】 一、复习引入问题1:回忆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在体操、跳水中,有“转体0720”这样的动作名词,这里的“0720”,怎么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构数学 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______绕着它的_____从一个位置_____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射线的端点称为角的________,射线旋转的开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称为角的______和______。

2.角的分类按__________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_________。

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_________,它的______和_______重合。

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_________ ,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

4.象限角、轴线角的概念我们常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使角的________与__________重合,角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合。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目录第一章 三角函数1.1.1 任意角 ..........................................................................................1 1.1.2 弧度角 ..........................................................................................5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8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2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1) .....................................................................15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 .....................................................................17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19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22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 .....................................................................25 1.3.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27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30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33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36 1.3.3 函数)sin(ϕω+=x A y 的图象(1) ......................................................38 1.3.3 函数)sin(ϕω+=x A y 的图象(2) ......................................................41 1.3.4 三角函数的应用.................................................................................44 三角函数复习与小结 (46)第二章 平面的向量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49 2.2.1 向量的加法.......................................................................................52 2.2.2 向量的减法.......................................................................................55 2.2.3 向量的数乘(1) .................................................................................58 2.2.3 向量的数乘(2) .................................................................................62 2.3.1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65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1) ........................................................................68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2) ........................................................................70 2.4.1 向量的数量积(1) ...........................................................................72 2.4.1 向量的数量积(2) (75)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77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81 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85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1) .....................................................................88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2) (92)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1 任意角【学习目标】1.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正确理解正角、零角、负角的概念2. 正确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能判断其为第几象限角,熟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学习重点、难点】用集合与符号语言正确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自主学习】 一、复习引入问题1:回忆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在体操、跳水中,有“转体0720”这样的动作名词,这里的“0720”,怎么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构数学 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______绕着它的_____从一个位置_____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套教案导学案高中数学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套教案导学案高中数学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学生已经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它是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来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引入与“解三角形”有直接关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它与“解三角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因此,与学习其他基本初等函数一样,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关键是要使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并能用三角函数描述一些简单的周期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以锐角三角函数为引子,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三角函数.由于三角函数与单位圆之间的这种紧密的内部联系,使得我们在讨论三角函数的问题时,对于研究哪些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问题等,都可以从圆的性质(特别是对称性)中得到启发.三角函数的研究中,数形结合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角的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之间的联系,并在角的变化过程中,将这种联系直观地体现出来.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本质.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三维目标1.通过借助单位圆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并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认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2.通过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3.正确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表示出来,即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4.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教学难点: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刻画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符;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用几何形式表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我们把角的范围推广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还能适用吗?譬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那么sin200°的值还是三角形中200°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吗?类比角的概念的推广,怎样修正三角函数定义?由此展开新课.另外用“单位圆定义法”单刀直入给出定义,然后再在适当时机联系锐角三角函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思路 2.教师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思考”,通过这个“思考”提出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回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体会引进象限角概念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比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从而为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奠定基础.教科书在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前,作了如下铺垫: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 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问题①:在初中时我们学了锐角三角函数,你能回忆一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②: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口头回答,突出它是以锐角为自变量,边的比值为函数值的三角函数,教师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回答不出来的同学给予提示和鼓励.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教师提示:前面我们对角的概念已经进行了扩充,并且学习了弧度制,知道了角的集合与实数集是一一对应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师在直角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画出角α的终边;学生给出相应点的坐标,并用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图1如图1,设锐角α的顶点与原点O 重合,始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那么它的终边在第一象限.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a,b),它与原点的距离22b a >0.过P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则线段OM 的长度为a,线段MP 的长度为b.根据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定义,我们有sin α=OP MP =r b ,cos α=OP OM =r a ,tan α=OP MP =ab . 讨论结果:①锐角三角函数是以锐角为自变量,边的比值为函数值的三角函数.②sin α=OP MP =rb ,cos α=OP OM =r a ,tan α=OM MP =a b . 提出问题问题①:如果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问题②:你利用已学知识能否通过取适当点而将上述三角函数的表达式简化?活动:教师先让学生们相互讨论,并让他们动手画画图形,看看从图形中是否能找出某种关系来.然后提问学生,由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一下对应的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最后可以发现,由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对于确定的角α,这三个比值不会随点P 在α的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过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此时sin α=OPMP =b,cos α=OP OM =a,tan α=OM MP =a b . 在引进弧度制时我们看到,在半径为单位长度的圆中,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等于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符由角α的终边的旋转方向决定).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称以原点O 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为单位圆.这样,上述P 点就是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单位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图2如图2所示,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那么:(1)y 叫做α的正弦,记作sin α,即sin α=y;(2)x 叫做α的余弦,记作cos α,即cos α=x; (3)x y 叫做α的正切,记作tan α,即tan α=xy (x≠0). 所以,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教师出示定义后,可让学生解释一下定义中的对应关系.教师应指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学生在锐角三角函数学习中建立的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距离,与学生在数学必修一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熟悉的函数y=f(x)是实数到实数的一一对应,而这里给出的三角函数首先是实数(弧度数)到点的坐标的对应,然后才是实数(弧度数)到实数(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对应,这就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已有的几何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先建立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与第一象限角的联系,在直角坐标系中考查锐角三角函数,得出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比值)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结论,然后再“特殊化”引出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尽管我们从锐角三角函数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之间并没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使学生体会到,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不仅简单、方便,而且反映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三角函数定义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对应关系有什么特点,函数值是什么.特别注意α既表示一个角,又是一个实数(弧度数).“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包含两个对应关系.从而可以把三角函数看成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值得注意的是:(1)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2)sin α不是sin 与α的乘积,而是一个比值;三角函数的记是一个整体,离开自变量的“sin”“tan”等是没有意义的.讨论结果:①这三个比值与终边上的点的位置无关,根据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定义,有sin α=OP MP =rb ,cos α=OP OM =r a , tan α=OP MP =a b . 由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对于确定的角α,这三个比值不会随点P 在α的终边上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②能.提出问题问题①:学习了任意角,并利用单位圆表示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引入一个新的函数,我们可以对哪些问题进行讨论?问题②: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域、值域是怎样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在数学必修一中的有关函数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总结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总结的东西进行提问,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学生给予提示和补充.教师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探究”,教师提问或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下问题:请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先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填入下表,再将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填入图3中的括内. 三角函数定义域 sin αcos αtan α图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利用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的特征得定义域、函数值的符等结论.对于正弦函数sin α=y,因为y 恒有意义,即α取任意实数,y 恒有意义,也就是说sin α恒有意义,所以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R;类似地可写出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对于正切函数tan α=x y ,因为x=0时,xy 无意义,即tan α无意义,又当且仅当角α的终边落在纵轴上时,才有x=0,所以当α的终边不在纵轴上时,xy 恒有意义,即tan α恒有意义,所以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是α≠2π +k π(k∈Z ).(由学生填写下表) 三角函数定义域 sin αR cos αR tan α {α|α≠2π+k π,k∈Z } 三角函数的定义告诉我们,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取决于x,y 的符,当点P 在第一、二象限时,纵坐标y>0,点P 在第三、四象限时,纵坐标y<0,所以正弦函数值对于第一、二象限角是正的,对于第三、四象限角是负的(可制作课件展示);同样地,余弦函数在第一、四象限是正的,在第二、三象限是负的;正切函数在第一、三象限是正的,在第二、四象限是负的.从而完成上面探究问题.即“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讨论结果:①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②y=sin α与y=cos α的定义域都是全体实数R ,值域都是[-1,1].y=tan α的定义域是{α|α≠2π +k π(k∈Z )},值域是R . 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 0(-3,-4),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活动: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明确可以用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但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来定义,既不失一般性,又简单,更容易看清对应关系.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习惯画图,充分利用数形结合,但要提醒学生注意α角的任意性.如图4,设α是一个任意角,P(x,y)是α终边上任意一点,点P 与原点的距离r=22y x +>0,那么:图4①r y 叫做α的正弦,即sin α=ry ; ②r x 叫做α的余弦,即cos α=rx ; ③x y 叫做α的正切,即tan α=x y (x≠0). 这样定义三角函数,突出了点P 的任意性,说明任意角α的三角函数值只与α有关,而与点P 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深刻理解这一点. 解:由已知,可得OP 0=22)4()3(-+-=5.图5如图5,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分别过点P 、P 0作x 轴的垂线MP 、M 0P 0,则|M 0P 0|=4,|MP|=-y,|OM 0|=3,|OM|=-x,△OMP∽△OM 0P 0,于是sin α=y=1y =||||OP MP -=||||000OP P M -=54-; cos α=x=1x =||||OP OM -=||||00OP OM -=53-;tan α=x y =a cos sin =34. 点评:本例是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的坐标,求角α的三角函数值问题.可以先根据三角形相似将这一问题化归到单位圆上,再由定义得解.变式训练求35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图6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AOB=35π,如图6. 易知∠AOB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为(21,23-), 所以sin 35π=23-,cos 35π=21,tan 35π=3-. 例2 求证:当且仅当下列不等式组成立时,角θ为第三象限角.⎩⎨⎧><.0tan ,0sin θθ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在不同的象限内各个三角函数值的符有什么样的关系,提示学生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来探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知道:三角函数的定义告诉我们,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取决于x,y 的符,当点P 在第一、二象限时,纵坐标y>0,点P 在第三、四象限时,纵坐标y<0,所以正弦函数值对于第一、二象限角是正的,对于第三、四象限角是负的;同样地,余弦函数在第一、四象限是正的,在第二、三象限是负的;正切函数在第一、三象限是正的,在第二、四象限是负的.证明:我们证明如果①②式都成立,那么θ为第三象限角.因为①sin θ<0成立,所以θ角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也可能位于y 轴的非正半轴上;又因为②式tan θ>0成立,所以θ角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因为①②式都成立,所以θ角的终边只能位于第三象限.于是角θ为第三象限角.反过来请同学们自己证明.点评:本例的目的是认识不同位置的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其条件以一个不等式出现,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把问题的条件、结论弄清楚,然后再给出证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变式训练(2007北京高考)已知cos θ·tan θ<0,那么角θ是( )A.第一或第二象限角B.第二或第三象限角C.第三或第四象限角D.第一或第四象限角答案:C例3 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sin390°;(2)cos 619π;(3)tan(-330°). 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有什么特点,终边相同的角相差2π的整数倍,那么这些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有何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角的终边的关系到角之间的关系再到函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再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由此得到一组公式(公式一):sin(α+k·2π)=sin α,cos(α+k·2π)=cos α,tan(α+k·2π)=tan α,其中k∈Z .利用公式一,可以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0到2π(或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解:(1)sin390°=sin(360°+30°)=sin30°=21; (2)cos 619π=cos(2π+67π)=cos 67π=23-; (3)tan(-330°)=tan(-360°+30°)=tan30°=33.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诱导公式一的考查,利用公式一将任意角都转化到0—2π范围内求三角函数的值.思路2例1 已知角α的终边在直线y=-3x 上,则10sin α+3sec α=.活动: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题目,本题虽然是个填空题,看似简单但内含分类讨论思想,可以找两个学生来板演这个例题.对解答思路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对思路受阻的学生要引导其思路的正确性.并适时地点拨学生:假如是个大的计算题应该怎样组织步骤.解:设角α终边上任一点为P(k,-3k)(k≠0),则 x=k,y=-3k,r=22(-3k)k +=10|k |.(1)当k>0时,r=10k ,α是第四象限角,sin α=r y =kk 103-=10103-,sec α=x r =k k 10=10,∴10sin α+3sec α=10×10103-+310=-310+310=0. (2)当k<0时,r=k 10-,α为第二象限角,sin α=r y =kk 103--=10103,sec α=x r =k k 10-=10-, ∴10sin α+3sec α=10×10103+3×(10-)=310-310=0.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均有10sin α+3sec α=0.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清楚当k>0时,P(k,-3k)是第四象限内的点,角α的终边在第四象限;当k<0时,P(k,-3k)是第二象限内的点,角α的终边在第二象限内,这与角α的终边在y=-3x 上是一致的.变式训练设f(x)=sin 3πx,求f(1)+f(2)+f(3)+…+f(72)的值. 解:∵f(1)=sin3π=23,f(2)=sin 32π=23,f(3)=sin π=0, f(4)=sin 44π=23-,f(5)=sin 35π=23-,f(6)=sin2π=0, ∴f(1)+f(2)+f(3)+f(4)+f(5)+f(6)=0.而f(7)=sin 37π=sin 3π,f(8)=sin 38π=sin 32π,…,f(12)=sin 312π=sin2π, ∴f(7)+f(8)+f(9)+f(10)+f(11)+f(12)=0.同理f(13)+f(14)+f(15)+f(16)+f(17)+f(18)=0,…,f(67)+f(68)+…+f(72)=0, ∴f(1)+f(2)+f(3)+…+f(72)=0.求函数y=a sin +tan α的定义域.活动:让学生先回顾求函数的定义域需要注意哪些特点,并让学生归纳出一些常见函数有意义的要求,根据函数有意义的特征来求自变量的范围.对于三角函数这种特殊的函数在解三角不等式时要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求含正切函数的组合型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时,正切函数本身的定义域往往被忽略,教师提醒学生应引起注意这种情况.同时,函数的定义域是一个集合,所以结论要用集合形式表示.解:要使函数y=a sin +tan α有意义,则sin α≥0且α≠k π+2π(k∈Z ). 由正弦函数的定义知道,sin α≥0就是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非负. ∴角α的终边在第一、二象限或在x 轴上或在y 轴非负半轴上,即2k π≤α≤π+2k π(k∈Z ).∴函数的定义域是{α|2k π≤α<2π+2k π或2π+2k π<α≤(2k+1)π,k∈Z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要使函数式有意义,必须sin α≥0,且tan α有意义,由此推导出α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变式训练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sinx+cosx;(2)y=sinx+tanx; (3)y=xx x tan cos sin +;(4)y=x sin +tanx. 解:(1)∵使sinx,cosx 有意义的x∈R ,∴y=sinx+cosx 的定义域为R .(2)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使sinx 与tanx 有意义.∴有⎪⎩⎪⎨⎧+≠∈2ππk x R x ∴函数y=sinx+tanx 的定义域为{x |x≠k π+2π,k∈Z }. (3)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使tanx 有意义,且tanx≠0. ∴有⎪⎩⎪⎨⎧≠+≠πππk x ,k x 2(k∈Z ),∴函数y=xx x tan cos sin +的定义域为{x |x≠2πk ,k∈Z }. (4)当sinx≥0且tanx 有意义时,函数有意义, ∴有⎪⎩⎪⎨⎧+≠+≤≤2x ,1)(2k 2k ππππk x (k∈Z ). ∴函数y=sinx +tanx 的定义域为[2k π,2k π+2π)∪(2k π+2π,(2k+1)π](k∈Z ). 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解答: 1.sin 67π=21-;cos 67π=23-;tan 67π=33 点评:根据定义求某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sin θ=135;cos θ=1312-;tan θ=125-. 点评: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的坐标,由定义求角α的三角函数值.3. 角α0° 90° 180° 270° 360° 角α的弧度数 0 2π Π 23π 2πsinα0 1 0 -1 0cosα 1 0 -1 0 1tanα0 不存在0 不存在0点评:熟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进一步地理解公式一.4.当α为钝角时,cosα和tanα取负值.点评:认识与三角形内角有关的三角函数值的符.5.(1)正;(2)负;(3)零;(4)负;(5)正;(6)正.点评:认识不同位置的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符.6.(1)①③或①⑤或③⑤;(2)①④或①⑥或④⑥;(3)②④或②⑤或④⑤;(4)②③或②⑥或③⑥.点评:认识不同象限的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符.7.(1)0.874 6;(2)3;(3)0.5;(4)1.点评:求三角函数值,并进一步地认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公式一.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给出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且讨论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实质上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扩展,是将锐角三角函数中边的比变为坐标与距离、坐标与坐标的比,记忆方法可用锐角三角函数类比记忆,至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可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析得到.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两个内容,一是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二是一组公式,两者的作用分别是:前者确定函数值的符,后者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这两个内容是我们日后学习的基础,经常要用,请同学们熟记.作业课本习题1.2A组题1—9.设计感想关于三角函数定义法,总的说来就两种:“单位圆定义法”与“终边定义法”.这两种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正因为此,各种数学出版物中,两种定义方法都有采用.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可以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函数定义进行类比、学习.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不但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也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紧扣三角函数的定义,善于利用数形结合.在利用三角函数定义进行求值时,应特别强调要注意横向联系,即不仅仅能求出该值,还要善于观察该值与其他三角函数值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来求解.(设计者:房增凤)第2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情境导入)同学们都在一些旅游景地或者在公园中见过大观览车,大家是否想过大观览车在转动过程中,座椅离地面的高度随着转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二者之间有怎样的相依关系呢?思路 2.(复习导入)我们研究了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学习了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成0°—360°角的三角函数的一组公式,前面还分析讨论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这些内容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之上的,这些知识在以后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内容时,是经常、反复运用的,请同学们务必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记忆.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知道,对于角α的各种三角函数我们都是用比值来表示的,或者说是用数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我们知道,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与坐标轴的方向有关.因此自然产生一个想法是以坐标轴的方向来规定有向线段的方向,以使它们的取值与点的坐标联系起来.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问题①: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函数定义并思考: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用几何中的方法来表示,应怎样表示呢?问题②:回忆初中学过的线段,若加上方向会怎样呢?什么是有向线段?活动:指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单位圆,设任意角α的顶点在原点,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x,y),x 轴的正半轴与单位圆相交于A(1,0),过P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过A 作单位圆的切线,这条切线必平行于y 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设它与角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点T.教师点拨学生观察线段的方向与点P 的坐标.显然,线段OM 的长度为|x|,线段MP 的长度为|y|,它们都只能取非负值. 当角α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时,我们可以把OM 、MP 都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如果x>0,OM 与x 轴同向,规定此时OM 具有正值x;如果x<0,OM 与x 轴正向相反(即反向),规定此时OM 具有负值x,所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有OM=x.如果y>0,把MP 看作与y 轴同向,规定此时MP 具有正值y;如果y<0,把MP 看作与y 轴反向,规定此时MP 具有负值y,所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有MP=y.引导学生观察OM 、MP 都是带有方向的线段,这种被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于是,根据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就有sin α=r y =1y =y=MP, cos α=r x =1x =x=OM. 这两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MP 、OM 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类似地,我们把OA 、AT 也看作有向线段,那么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就有tan α=x y =OAAT =AT. 这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AT,叫做角α的正切线.讨论结果:①能.②被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提出问题问题①:怎样把三角函数线与有向线段联系在一起?问题②: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怎样规定的?当角α的终边变化时,它们有什么变化?活动:师生共同讨论,最后一致得出以下几点:(1)当角α的终边在y 轴上时,余弦线变成一个点,正切线不存在.(2)当角α的终边在x 轴上时,正弦线、正切线都变成点.(3)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都是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所以作某角的三角函数线时,一定要先作单位圆.(4)线段有两个端点,在用字母表示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时,要先写起点字母,再写终点字母,不能颠倒;或者说,含原点的线段,以原点为起点,不含原点的线段,以此线段与x 轴的公共点为起点.(5)三种有向线段的正负与坐标轴正反方向一致,三种有向线段的数量与三种三角函数值相同.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统称为三角函数线.讨论结果:①略.②略.示例应用思路1例1 如图7,α,β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P,Q,过A(1,0)作切线AT,交图7射线OP 于点T,交射线OQ 的反向延长线于T′,点P 、Q 在x 轴上的射影分别为点M 、N,则sin α=______________,cos α=______________,tan α=______________,sin β=______________,cos β=______________,tan β=______________.活动:根据三角函数线的定义可知,sin α=MP,cos α=OM,tan α=AT,sin β=NQ,cos β =ON,tan β=AT′.答案:MP OM AT NQ ON AT′点评: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注意用有向线段表示三角函数线时,字母的书写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变式训练利用三角函数线证明|sin α|+|cos α|≥1.解:当α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时,正弦(或余弦)线变成一个点,而余弦(或正弦)线的长等于r,所以|sin α|+|cos α|=1.当角α终边落在四个象限时,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sin α|+|cos α|=|OM |+|MP |>1,∴|sin α|+|cos α|≥1.例2 在单位圆中画出适合下列条件的角α的终边或终边所在的范围,并由此写出角α的集合:(1)sin α=21;(2)sin α≥21. 活动:引导学生画出单位圆,对于(1),可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x,y),则sin α=y,所以要作出满足sin α=21的终边,只要在单位圆上找出纵坐标为21的点A,则OA 即为角α的终边;对于(2),可先作出满足sin α=21的角的终边,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角α的范围.图8。

高中数学必修4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4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4导学案(总10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任意角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认识角扩充的必要性,了解任意角的概念,与过去学习过的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相区分;2、能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表示终边相同的角,体会终边相同角的周期性;3、能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表示象限角;4、能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表示终边满足一定条件的角.二、预习内容1.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α。

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α的顶点。

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720o”(即转体2周),“转体1080o”(即转体3周);再如时钟快了5分钟,现要校正,需将分针怎样旋转如果慢了5分钟,又该如何校正2.角的概念的推广:3.正角、负角、零角概念4.象限角思考三个问题:1.定义中说: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如果改为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行不行,为什么?2.定义中有个小括号,内容是:除端点外,请问课本为什么要加这四个字?3.是不是任意角都可以归结为是象限角,为什么?4.已知角的顶点与坐标系原点重合,始边落在x轴的非负半轴上,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哪个象限的角?(1)4200;(2)-750;(3)8550;(4)-5100.5.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推广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2)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3)掌握所有与角a 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a )的表示方法;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和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及判断。

难点: 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二、学习过程例1. 例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注:0360︒︒-是指0360β︒︒≤<)例2.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例3.写出终边直线在y x =上的角的集合S ,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α︒-≤ 720︒<的元素β写出来.(三)【回顾小结】1.尝试练习(1)教材P第3、4、5题.6(2)补充:时针经过3小时20分,则时针转过的角度为,分针转过的角度为。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四》导学案班级________ ___________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1 任意角【学习目标】1、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正确理解正角、零角、负角的概念2、 正确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能判断其为第几象限角,熟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学习重点、难点】 用集合与符号语言正确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自主学习】 一、复习引入问题1:回忆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学的角的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在体操、跳水中,有“转体0720”这样的动作名词,这里的“0720”,怎么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建构数学 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一条______绕着它的_____从一个位置_____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射线的端点称为角的________,射线旋转的开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称为角的______和______。

2.角的分类按__________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_________。

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_________,它的______和_______重合。

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 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可构成一个集合_________ , 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 。

4.象限角、轴线角的概念我们常在直角坐标系讨论角。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使角的________与__________重合,角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合。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导学案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导学案

11.3.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学习目标】1. 会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画正弦函数的图象;2. 会用五点法画函数y = sinx ,x ∈[0,2π]的图象。

【重点】用五点法绘制正弦函数图象。

【难点】运用几何法画正弦函数图象。

】1.正弦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 y sin =的图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3.作图几何法的作图步骤:(1)x 轴上任取一点 O 1 ,以 O l 为圆心作单位圆; (2)从圆与 x 轴交点 A 起把圆分成 12 等份;(3)过圆上各点作x 轴的垂线,可得对应于0、6π、3π、 、2π的正弦线;(4)相应的再把 x 轴上从原点 O 开始,把这0~2π这段分成 12 等份;(5)把角的正弦线平移,使正弦线的起点与 x 轴上对应的点重合;(6)用光滑曲线把这些正弦线的终点连结起来。

五点法:在精确度要求不太高时,我们常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然后用光滑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这个函数的简图。

我们称这种方法为“五点法”,这五个关键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出这五个点后,函数y=sinx ,x ∈[0,2π]的图象的形状就基本上确定了。

4.性质:例1.用“五点法”作函数y 1sin x,x [0,2]=+∈π的简图。

(1)列表(2)描点作图思考:如何得到y= -sinx ,y=sin x-4π(),y=sin x+2π()的图象? [变式1]用“五点法”作函数y=3sin 2x+3π()的简图21、用五点法作2sin 2y x =的图象,首先应描的五点的横坐标可以是( )A.30,,,,222ππππ B. 30,,,,424ππππC. 0,,2,3,4ππππD.20,,,,6323ππππ2、1sin ,2.1sin ,5.1sin 的大小关系是( ) A .5.1sin 2.1sin 1sin B .2.1sin 5.1sin 1sin C .1sin 2.1sin 5.1sin D.5.1sin 1sin 2.1sin3、函数y =|sin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A .2πB .πC .2πD .4π4、函数y =x sin x 的部分图象是()*5、已知函数5y=2sin x,x ,22ππ⎡⎤∈⎢⎥⎣⎦的图象与直线y =2围成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那么此封闭图形的面积是( )A .4B .8C .4πD .2π *6、方程5cos x-=lg x 2π()的解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7、y=sinx-sin x 的值域是( )A .[]-1,0B .[]0,1C .[]-1,1D .[]-2,08、在[0,2π]上sin x ≥12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0,π6B .⎣⎢⎡⎦⎥⎤π6,5π6C .⎣⎢⎡⎦⎥⎤π6,23πD .⎣⎢⎡⎦⎥⎤56π,π 9、若aa x --=432sin ,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A .[)+∞,4B .(]1,-∞-C .(]⎪⎭⎫⎢⎣⎡+∞-∞-,371,D .⎥⎦⎤⎢⎣⎡-37,110、函数⎥⎦⎤⎢⎣⎡-∈=32,6,sin ππx x y 的值域是( ) A .[]1,1- B .⎥⎦⎤⎢⎣⎡-1,21 C .⎥⎦⎤⎢⎣⎡-23,21 D .⎥⎦⎤⎢⎣⎡23,211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225sin x x y -+=1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43,3,1sin sin 2ππx x x y。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人教版篇一在内容安排上,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为第二章平面向量作了必要的准备,同时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知识为第三章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使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可以独立成章。

学习完后,心中有几点体会如下: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教师指导性差、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等等。

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

这些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自然地合理地解决问题、自然地合理地拓展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并且提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主动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完整的数学学习应包括学“问”与学“答”两方面。

教师应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解决现实问题和数学知识逻辑发展的需要中提出问题。

如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既可以由观察诱导公式提出,也可以由如何求sin75°=?,cos壹五°=?等提出,也可以由函数的图像可以由函数的图像通过平移得到进而猜想它们的表达式也有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由现实中相应的问题提出。

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本模块在三角函数一章减少了公式的数量,淡化了证明的技巧,尽量在探索中让学生发现新知。

在削弱证明的同时,强调发展学生联系实际、观察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部分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

高中数学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学案

高中数学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学案

某某省某某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中数学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导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4【学习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

【重点难点】1. 熟练求值。

2. 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预习指导】1.阅读教材第11~13页。

2.回顾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sinA= ,cosA= , tanA= .3.思考: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点的位置对这三个比值有影响吗?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称以______为圆心,以__________为半径的圆为单位圆。

【合作探究】1. 例题研讨:例1:求下列各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π、4π、3π、53π(讨论求法→试求(学生板演)→订正)ABC→小结:画角的终边与单位圆,求交点,求值.例2: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4,-3),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学生试求→订正→小结解法)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①思考:已知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P (x, y),如何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呢?②定义:一般地,设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P (x,y),它与原点的距离为r,则sinα=;cosα=;tanα=.③讨论:这三个比值与点P的位置是否有关?当α的终边落在x轴、y轴上时,哪些三角函数值无意义?任何实数是不是都有三角函数值?为什么?【达标测评】(参考《全优》P7)1.若角α终边上有一点P(0,3),则下列函数值无意义的是() A.tan α B.sin αC.cos α D.无法确定2.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m,-3),且cosα=-45,则m等于( )A.-114 B.114C.-4 D.43.若点P(4,y)是角α终边上一点,且sin α=-35,则y的值是________.【归纳小结】单位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由终边上任一点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巩固练习】(各班可按实际情况安排)1.练习:教材P15:1,3;2.作业:教材P15:2.第二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二)【学习目标】1. 掌握各象限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学习目标】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2.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3.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平行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难点: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自主学习】1.向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量的表示:(1)图形表示:(2)字母表示:3.向量的相关概念:(1)向量的长度(向量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2)零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3)单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平行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共线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起点是原点的单位向量,它们的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____ (2)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量“共线”与几何中“共线”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判断下例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1)零向量是唯一没有方向的向量;(2)平面内的向量单位只有一个;(3)方向相反的向量是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反向量;b c,则a和c是方向相同的向量;(4)向量a和b是共线向量,//(5)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例2.已知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在图中标出的向量中: (1)试找出与EF 共线的向量; (2)确定与EF 相等的向量; (3)OA 与BC 相等吗?【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1)向量AB 和CD 是共线向量,则A B C D 、、、四点必在一直线上; (2)单位向量都相等;(3)任意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都不想等; (4)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ABCD =;(5)共线向量,若起点不同,则终点一定不同;2.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2OA =,则A 点构成的图形是__________3. 四边形ABCD 中,则四边形ABCD 的形状是_________4.设0a ≠,则与a 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是______________5.若E F M N 、、、分别是四边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的中点。

求证://EF NM6.已知飞机从甲地北偏东30的方向飞行2000km 到达乙地,再从乙地按南偏东30的方向飞行2000km 到达丙地,再从丙地按西南方向飞行10002km 到达丁地,问:丁地在甲地的什么方向?丁地距甲地多远?【课堂小结】ODCBA FE2.2.1 向量的加法【学习目标】1.掌握向量加法的定义;2.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法则和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3.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向量加法的三角法则、平行四边形则和加法运算律; 难点:向量加法的三角法则、平行四边形则和加法运算律; 【自主学习】1.向量的和、向量的加法:已知向量a 和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向量OB 叫做a 与b 的和,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向量的加法注意:两个向量的和向量还是一个向量;2.向量加法的几何作法: (1)三角形法则的步骤: ① ② ③OA ∴就是所做的a b +(2)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步骤: ① ② ③OC ∴就是所做的a b +注意: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对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相加,而向量加法的三角abABOba形法则对于任何两个向量都适用。

3.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1)向量加法的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量加法的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如果平面内有n 个向量依次首尾相接组成一条封闭折线,那么这n 条向量的和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例题讲解】例1.如图,已知O 为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 (1)OA OC + (2)例2.化简下列各式 (1)AB BC CD DA EA ++++ (2)AB MB BO OM+++(3)AB DF CD BC FA ++++ (4)()AB CD BC DB BC ++++例3.在长江南岸某处,江水以12.5/km h 的速度向东流,渡船的速度为25/km h ,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如何确定?【课堂练习】 1.已知,a b ,求作:a b +(1) (2)2.已知O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交点,下列结论正确的有_________ (1)ABCB AC += (2)AB AD AC +=(3)AD CD BD +≠ (4)0AO CO OB OD +++≠3.设点O 是ABC ∆内一点,若0OA OB OC ++=,则点O 为ABC ∆的______心;4.对于任意的,a b ,不等式||||||||||a b a b a b -≤+≤+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baba2.2.2 向量的减法【学习目标】1.理解向量减法的概念;2.会做两个向量的差;3.会进行向量加、减得混合运算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法则难点:三角形法则,向量加、减混合运算 【自主学习】 1.向量的减法:①a 与b 的差:若__________________,则向量x 叫做a 与b 的差,记为__________ ②向量a 与b 的减法: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注意:向量的减法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

2.向量ab -的减法的作图方法:作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BA a b =-3.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a b a b -=+-4.关于向量减法需要注意一下几点:①在用三角形法则做向量减法时,只要记住连接两向量的终点,箭头指向被减向量即可.②以向量,AB a AD 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 ,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为,AC a b =+BD b a =-,DB a b =-这一结论在以后应用还是非常广泛,应加强理解;③对于任意一点O ,ABOB OA =-,简记“终减起”,在解题中经常用到,必须记住.【例题讲解】例1.已知向量,,,a b c d ,求作向量:,a b c d --;思考:如果//a b ,怎么做出a b -?例2.已知O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若,,,AB a DA b OC c ===试证明:b c a OA +-=本题还可以考虑如下方法: 1.(1)OA OCCA OC CB CD =+=++(2)c a OC AB OC DC OD OA AD -=-=-==+2.任意一个非零向量都可以表示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和。

例3.化简下列各式 (1)()AB BCBD AD -+-(2)AB DA BD BC CA ++-- (3)()()AB DC AC BD ---【课堂练习】 1.在ABC ∆中,90C∠=,AC BC =,下列等式成立的有_____________cdbaacbB(1)||||CA CB CA CB -=+ (2)||||AB AC BA BC -=-(3)||||CA BA CB AB -=-(4)222||||||CA CB AB AC BA CA +=-+-2.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与O 点,且,AO OC BO OD ==, 求证: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ABCD 是一个梯形,//,2AB CD AB CD =,,M N 分别是,DC AB 的中点,已知,,AB a AD b ==试用,a b 表示BC 和MN【课堂小结】2.2.3 向量的数乘(1)【学习目标】1.掌握向量数乘的定义,会确定向量数乘后的方向和模;2.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律,并会用它进行计算;3.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 【学习重难点】重点:向量的数乘及运算律; 难点:向量的数乘及运算律; 【自主学习】 1.向量的数乘的定义:一般地,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_______;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1)||||||a a λλ= (2)当0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0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0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向量的数乘 2.向量的线性运算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 3.向量的数乘的作图: 已知,a 作b a λ= 当0λ>时,把a 按原来的方向变为原来的λ倍; 当0λ<时,把a 按原来的相反方向变为原来的λ倍;4.向量的数乘满足的运算律:设,λμ为任意实数,,a b 为任意向量,则 (1)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1)向量本身具有“形”和“数”的双重特点,而在实数与向量的积得运算过程中,既要考虑模的大小,又要考虑方向,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具体应用,这一点提示我们研究向量不能脱离它的几何意义;(2)向量的数乘及运算性质可类比整式的乘法来理解和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