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准性生殖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目的要求掌握和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为培育优良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基因突变3.诱变育种4.基因重组5.基因工程6.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三、重点内容1.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机制2.诱变育种3.原核微生物的基因生组与真核微生物的准性生殖4.菌种的保藏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就是指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变异就是子代与亲代间的差异。
遗传保证了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
它是一种内在潜力,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是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特点:①几率低(10-5--10-10);②性状的幅度大;③新性状具稳定和遗传性。
饰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特点:①个体变化相同;②性状变化的幅度小;③新性状不具遗传性。
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可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这是一种饰变,但当在37℃培养时,则不产生色素,再在25℃下培养时,又恢复产生色素的能力。
由于微生物有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因而在研究现代遗传学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中,微生物成为最热衷的研究对象。
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繁殖快;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可见性与多样性等。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还为育种工作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向着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
杂交育种的优点:①由于杂交育种选用了已知性状的供体菌和受体菌作为亲本,故在方向性和自觉性方面,均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②利用杂交育种可以消除某一菌株在经过长期诱变处理后所出现的产量上升缓慢的现象
杂交育种的缺点:杂交育种的方法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尤其在原核生物的领域中,应用转化、转导或接合等重组技术来培育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上的高产菌株的例子还不多见。
2.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形状的现象。获得新遗传形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
3.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受体菌,在后者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合子。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染色体畸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降解性(代谢)质粒
如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
7.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只能通过物理的方法检测的质粒。如酵母菌的2um质粒。
二.转座因子
插入(IS)序列、转座子(Tn)、特殊病毒(Mu噬菌体)
微生物学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课件PPT
原理
DNA只含P不含S,Pr只含S不含P; 用含同位素S35, P32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让T2感染上述大肠杆菌使其打上S35 、 P32标记。
上清液
吸附
10分钟后
搅动
离心 沉淀
结果:上清液中含15%放射射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
(3)病毒的拆开及重建实验
1956年,Fraenkel-Conrat证明烟草花叶病毒(TMV) 的主要感染成分是RNA。
变量试验
联密码;64种。
(7)核苷酸水平:最低突变单位或交换单位;A、G、T、C。
基因控制Pr因而控制性状
大肠杆菌基因组
4100个基因,4.7×106bp 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功能相关基因组成操纵子 结构基因单拷贝及rRNA多拷贝 基因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酵母菌基因组
染色体 长度Kb 基因数 106 423 172 814 292 136 573 291 染色体 长度K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39 745 666 1078 924 784 1092 948 基因数 231 387 334 550 487 421 571 499
突变(mutation):生物体表型突然发生了可遗 传的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规律研究意义
理论上:基因定位;基因功能研究;
生产上:育种的理论基础。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DNA链上的
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表型改变;分 为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和诱变 (induced mutation)。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遗传性(heredity):亲代生物(parent)通过传递 给子代(offspring)的一套遗传信息而保持其相同形状 的特性,遗传是相对稳定的。 变异性(variation):在遗传物质水平上发生改变, 而引起相应性状发生改变的特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基因型(遗传型、因子型):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 基础特征,即全部遗传因子特征。 表型(表现型、现象型):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 特定遗传性的个体,通过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表现出的 种种具体性状。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概述:遗传(heredity or inheritanc® 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即生物的亲代将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代的行为或功能。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基因型(ge no type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phe no type)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
饰变( 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8.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1.1三个经典实验1. 经典转化实验:1928年F.Griffith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
1944年O.T.Avery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DNA是遗传因子。
S strun A2. 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5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证实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与TMV 近源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olmes ribgrass mosaic virus,HRV)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8.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genome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haploid);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diploid )。
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
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表达 在所有的生物中,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把遗传信息转变 为特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从而决定生物性状的过程,这 一过程称为基因表达。基因表达包括以下两个步骤,首先 以DNA为模板,通过RNA聚合酶转录出mRNA(信使RNA), 然后将mRNA的碱基顺序翻译成由相应氨基酸顺序组成的蛋 白质(图6-1)。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四)核苷酸 各种遗传密码子储存着各自对应的信息,而单个核苷 酸或碱基则是密码子的组成单位,是基因突变的最小单位。 从绝大多数微生物的DNA组分来看,其分别由腺苷酸、胸 苷酸、鸟苷酸和胞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上的碱基 分别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 嘧啶(C)。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相结合。不论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核还是原核微生物细胞的 核区都是该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大本营和信息库,因此被称 为核基因组、核染色体组或简称基因组。再从细胞内的染 色体数目来看,不同的微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真 核微生物常有较多的染色体,如酵母菌属中有的种有17条 之多,而原核微生物中常只有一条裸露的环状DNA大分子 核酸,即一条染色体。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DNA的结构 1953年,Watson和Crick首先提出DNA的结构模型,认 为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结合。此结构已经扫 描隧道显微镜所证实。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DNA的复制 在细胞分裂和传代的过程中,作为微生物遗传物质 的DNA必须准确无误地复制,才能使子代细胞含有相同的 遗 传 信 息 , 以 保 持 物 种 的 稳 定 。 1 9 5 8 年 , Meselson 和 Stahl用15N标记的碱基培养大肠杆菌,并定时取样分离DNA, 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研究结果证明,DNA是以独特的半保 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即每一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 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ppt课件
(1)质粒的分子结构
●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 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
●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 ●质粒分子的大小范围从1kb左右到1000kb; (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
质粒的检测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 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变异的特点:a.在群 体中以极低的几率出现,(一般为10-6~10-10); b. 形状变化的幅度大;c. 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 的,可遗传的.
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
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就是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 它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
●原核微生物拟核体
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微生物的染色体通常 只有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其遗传信 息的含量比真核生物少得多。病毒染色体只 含一个DNA或者RNA分子,可以是单链也 可以是双链;大多呈环状,少数呈线性分子。 细菌染色体均为环状双链DNA分子。
●产毒素E.coli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其中许多菌株含有编码一种或多种肠毒素基因的质粒。
●苏云金杆菌含有编码δ内毒素(伴孢晶体中)的质粒 ●根癌土壤杆菌所含Ti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致
病因子
Ti质粒的结构及特点
1)致育因子(F因子)
能于染色体外独立增殖的环状DNA分子,其大小约 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 现 象有关的质粒。由于这种质粒还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 体上,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又叫作附加体。F质粒整 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菌株叫Hfr.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PPT课件
转座因子(跳跃基因)
• 指细胞基因组中,能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的一段DNA片段。 种类: 1.插入序列 2.转座子
第18页/共58页
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IS)
• 结构较简单,长度小于2Kb。只带有与自身转座功能相关的基因,不带有任何与插入无关的基因。
第5页/共58页
三个经典实验:
1)经典转化实验 2)噬菌体感染实验 3)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第6页/共58页
肺炎球菌转化试验
第7页/共58页
肺炎球菌转化试验
第8页/共58页
Avery的实验
第9页/共58页
DNA结构与功能
• 结构:双螺旋结构 • 功能:储存、复制、传递遗传信息 •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 中心法则:DNA RNA 蛋白质
• 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型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 遗传型+环境条件
表型
第3页/共58页
表型(phenotype)
• 指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
第4页/共58页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证明: 核酸,尤其是DNA,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的物质基础。
本章小结:
•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质粒 • 噬菌体的结构 • 烈性噬菌体的增殖周期 •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转化 转导、接合
第57页/共58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58页/共58页
第34页/共58页
3、DNA损伤的修复
光复活作用: 带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中可与光复活酶结合,在可见光作用下,光复活酶被激活,嘧啶二聚体解
第8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PPT课件
位,就使多肽链的翻译就此终止,形成一条 不完整的多肽链。
(二)表型变化
表型: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
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基因型: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也就是它
的DNA碱基顺序。
几种常见的表型变化的突变型
1、营养缺陷型 2、抗性突变型 3、条件致死突变型 4、形态突变型
是一类典型的条件致死突变株
例如
T4噬菌体突变株在25℃ 下可感染宿主大肠杆菌,
而在37℃时却不能感染
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在
37℃下正常生长,而 在42℃下却不能生长
突变使某些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 改变,以致会在某特定温度下具有功能,而在 另一温度下则无功能
4、形态突变型
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影响 细胞和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的 噬菌斑形态的突变型。
(二)转化作用的发现
肺炎链球菌分为S型和R型两种。从活 的S型菌中抽提各种细胞成分(DNA、蛋白 质、荚膜多糖等),然后对各种生化组分 进行转化实验。
试 验
活R菌
转化S菌的DNA 转化S菌的RNA 转化S菌的蛋白质 转化S菌的荚膜多糖
长出S菌 只长出R菌
结果表明:只有S型菌株的DNA
才能将R型菌株转化为S型
3. 工干预下自然发
4. 生的低频率突变
(二)诱发突变
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 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诱发突变不是用诱变剂
注
产生新的突变,而是通过不
同的方式提高突变率
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称为诱变剂
1、碱基类似物 2、插入染料 3、直接与DNA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4、辐射和热 5、生物诱变因子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
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 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 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
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 “U”型管实验( Bernard Davis,1950 )
F因子
大肠杆菌是有性别分 化的。决定它们性别的因
子称为F因子(致育因子
或称性质粒),呈超螺旋
状态,既可以在细胞内独 立存在, 具有自主的与染色 体进行同步复制和转移到 其他细胞中的能力,也可插 入(即整合)到染色体上
(局限转导噬菌体)
转导 低感染 局限转导子 (极少量) 颗粒 频率
高频转导:
形成转导子的频率很高, 理论上可达 50%。
• 高频转导是双重溶源的结果: λ ─┐ │+ E.coli k12 → [E.coli K12(λ/λ dgal )F ] λ dgal ┘ ↓UV 转导噬菌体(λgal)→ 转导子菌落 辅助噬菌体(λ)→ 噬菌斑
3)F′×F 杂交
F′×F-与F+×F-的不同:
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 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继续存在于F′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F′+ F′
细胞基因的这种转移过程又常称为性导(sexduction)
二、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1、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 S. typhimurium: LT22A (trp-); LT2(his-) • LT22溶原性 →噬菌体P22 → 感染LT2(非溶原性) →可能释放带trp+的P22 →LT22A (trp-) →呈原养型。
Why and How ?
沙门氏菌LT22A是携带P22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 另一株是非溶源性细菌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ppt课件
(8) 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
(9) 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
(10) 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 其它许多主要的生物学基本理 论问题中最热衷的研究对象。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 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 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 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
(movable gene)。
转座因子
定义:可在DNA链上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类型 转座的遗传效应
插入(IS)序列
转座子(Tn)
特殊病毒(Mu噬 菌体)
插入序列(IS,insertion sequence)
分子量最小(仅0.7~1.4kb),只有引起转座的转座酶基 因而不含其它基因,具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已在染色体、 F因子等质粒上发现IS序列。E . coli的F因子和核染色体组 上有一些相同的IS,通过这些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就可使 F因子插入到E . coli的核染色体组上,形成Hfr菌株。因IS 在染色体组上插入的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其引起的突变效 应也不同。IS被切离时引起的突变可以回复,如果因切离 部位有误而带走IS以外的一部分DNA序列,就会在插入部 位造成缺失,从而发生新的突变。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 第五节 基因重组 ➢ 第六节 微生物育种 ➢ 第七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 遗传:亲代将自身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和 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i质粒是外源基因的良好载体!
(6)mega质粒(megaplasmid)
即巨大质粒,其相对分子量比一般质粒大几
十倍至几百倍,存在于Rhizobium(根瘤菌属)中, 其上有一系列与共生固氮相关的基因。
(7)降解质粒 这类质粒是由降解一系列复杂有机物的酶编码, 所以在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
(1)F质粒(F plasmid)
又称F因子、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或性 因子(sex factor),其大小约100kb,为cccDNA, 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 (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 无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
7. 核苷酸水平
腺苷酸(AMP) 胸苷酸(TMP) 鸟苷酸(GMP) 胞苷酸(CMP) 5-羟甲基胞嘧啶
① 每个碱基对(bp)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50; ② 1×106的dsDNA约为1.5kb(千碱基对)或0.5mm (长度); ③ 3nmol碱基的重量约等于1 mg。
(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只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发现降解质粒。
降解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 例如, CAM(樟脑)质粒, OCT(辛烷)质粒, XYL(二甲苯)质粒, SAL(水杨酸)质粒, MDL(扁桃酸)质粒, NAP(萘)质粒, TOL(甲苯)质粒等
“超级菌”
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构建具有数种降解质粒的菌株, 具有广谱降解能力的工程菌。
抗性决定因子(r-determinant)
大小不很固定,相对分子量从几百万至11×108以上, 无转移功能,含各种抗性基因,如抗青霉素、氨苄青 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等基因。
由RTF和r决定子结合而形成R质粒的过程:
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产生抗药性 的重要原因之一。
R质粒的种类很多, 例如,R1(94kb)和R100(89.3kb)等。
(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 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HRV
霍氏车前病毒 的蛋白质外壳
HMV
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抗血清处理,证明杂 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来自病毒1,而非病 毒2
杂种病毒的后代的 蛋白质外壳表现为 病毒2,而非病毒1
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
二、朊病的发现与思考
亚病毒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 尚为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
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 状态为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 变。
思考
1)蛋白质是否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prion是生命的一个特例?还是仅仅为表达调控的一种形式?
2)蛋白质折叠与功能的关系,是否存在折叠密码?
本章小结
1. 真核微生物包括
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发表了证明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基础的著名实验
——噬菌体感染实验
32P-DNA核心的噬菌体 35S-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
在DNA中存在着包括 合成蛋白质外壳在内 的整套遗传信息。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 Fraenkel-Conrat
细菌素
抗生素
抑制或杀死近缘,甚至同种不同株的细菌 较广的抗菌谱
通过核糖体直接合成的多肽类物质
一般是次级代谢产物
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相关的基因一般位 一般无直接的结构基因,相关酶的基因多在
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染色体上
细菌素结构基因、 涉及细菌素运输及发挥作用(processing)的蛋白质的基因、 赋予宿主对该细菌素具有“免疫力”的相关产物的基因
一般都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细菌素可以杀死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
细菌素一般根据产生菌的种类进行命名:
大肠杆菌(E. coli)产生的细菌素为colicins(大肠杆菌素), 而质粒被称为Col质粒。
Col E1质粒:相对分子量小(9kb,约5×106),无接合作 用,是松弛性控制、多拷贝的; ColⅠb质粒:相对分子量大(94kb,约8×107 ),具有通 过接合而转移的功能,属严紧型控制,只有1~2个拷贝。
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
(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
(4)饰变(modification)
表型饰变:
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 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
最早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的是F.
Griffith(1928年),他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链球菌,旧称“肺炎双球菌”)作为研究对象 。
S型
R型
(1)动物实验
S型,著致名病菌的,肺炎球菌转化R型试,验非致病菌,
具荚膜,菌落表面光滑(smoth)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rough)
R100质粒(89kb)可使宿主对下列 药物及重金属具有抗性: 汞(mercuric ion ,mer) 四环素(tetracycline,tet ) 链霉素(Streptomycin, Str)、 磺胺(Sulfonamide, Su)、 氯霉素(Chlorampenicol, Cm) 夫西地酸(fusidic acid,fus) 并且负责这些抗性的基因是成簇地存 在于抗性质粒上。
微生物学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
裘娟萍 钟卫鸿 邱乐泉 汪琨
第八章 微生物的 遗传变异和育种
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 : 亲代与子代相似
变异(variation) : 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
遗传(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 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
(3)Col质粒(colicin plasmid,col plasmid)
又称大肠杆菌素质粒或产大肠杆菌素 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col factor)。
细菌素(bacteriocin)是质粒编码的蛋白质,一般
由细菌产生,可抑制或杀死其他近缘细菌或同种不 同菌株的代谢产物,但不具有很广的杀菌谱。
质粒的主要功能
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 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4. 质粒的主要类型
质粒所编码 的功能和赋 予宿主的表 型效应
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 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2)R质粒(R plasmid)
又称R因子(R factor)、抗性因子
( resisitrance plasmid )。
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
R质粒一般由两个相连的DNA片段组成
抗性转移因子(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RTF)
含调节DNA复制和拷贝数的基因以及转移基因, 相对分子量约11×107,具有转移功能;
松弛型复制控制(relaxed replication control)
另一类质粒的复制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 在这类细胞中,一般含10~15个或更多质粒。
2. 质粒的分子结构
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称 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
(4)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即诱癌质粒或冠瘿质粒(crown gall plasmid)。
Ti质粒是一种200kb的环状质粒,包括毒性区(vir)、 接合转移(con)、复制起始区(ori)和T-DNA区4部分。
T-DNA区可携带任何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Ti质粒是植物基因工程中使用最广、效果最佳的克隆载体。
1. 定义和特点
质粒:
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 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ocDNA lDNA cccDNA
质粒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胞内的复制子(replicon)。
严紧型复制控制(stringent replication control)
质粒的复制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 在这类细胞中,一般只含1~2个质粒;
加热灭菌
热死S菌+活R菌
(2)细菌培养试验
(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Avery在四十年代以更精密的实验设计重复了以上实验
(1)从活的S菌中抽提各种细胞成分(DNA,蛋白质, 荚膜多糖等)
(2)对各组分进行转化试验
只有DNA被酶降解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 DNA是转化所必需的转化因子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
质粒分子的大小范围从1kb左右到1000kb; (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
3. 质粒的检测
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
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
对于实验室常用菌,可用质粒所带的某些特点,
如抗药性初步判断。
特定的质粒提取方
法和后处理使染色
体和RNA均被除掉。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根癌土壤杆菌或 根癌农杆菌)释放出的Ti质粒上的T-DNA片断与植 物细胞的核基因组整合,合成冠瘿碱类(opines), 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使之变成癌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