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
计量器具校准管理制度
计量器具校准管理制度目的:规范公司计量器具的校准管理,确保校准的合理性和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
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包装、仓储和检验过程中的衡器、量具、仪器等计量器具的校准。
职责:工程部:制定本规程,并保证其执行;确定校准周期,编制年度和月度校准计划,负责计量器具的外部校准工作。
质量部:监督检查计量器具的校准状态,确保在校准有效期内;组织校准偏差事件的调查。
使用部门:制定部门计量器具校准计划;建立部门计量器具台账;负责计量器具校准状态的检查,保证在有效期内;质量控制室负责玻璃量具的校准。
内容:1.定义1.1 校准:在规定条件下,确定测量、记录、控制仪器或系统的示值(尤其称量)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参照标准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活动。
2. 计量器具的分类和管理参见《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3. 校准周期的确定:校准周期的确定参照以下原则:3.1 根据计量器具的分类,确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
强制检定类器具的检定周期,由当地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制定。
当地不能检定的,向上一级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3.2 一般情况下,和生产相关的关键计量器具的校准周期不大于6个月,或通过风险评估及有效的,足够的历史数据证明,可缩短或延长校准周期。
根据生产工艺中的工艺精度要求和使用频次,相同的计量器具可采用不同的校准周期。
3.3 对于实验室关键精密的测量仪器,如ph计,分析天平、水分仪、电导率仪等,必须每天检查校准或每天第一次使用前进行校准,校准结果应进行相应的记录。
3.4 在确定计量器具的校准周期时,一般需考虑以下因素:3.4.1 国家计量法规。
3.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现行版) 。
3.4.3 制造厂商的要求和建议。
3.4.4 仪表的关键性、使用场合和使用频次。
3.4.5 仪表维护和使用记录。
3.4.6 以往校准记录所得的趋向性和漂移量的数据。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1 目的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是保证计量器具准确可靠的重要措施,计量人员和计量器具的使用者都应相互配合,及时地完成到期计量器具的周检工作。
以保证测量设备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不出现超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各类测量设备(强检设备除外)计量确认间隔的规定和调整。
3.内容3.1检定用器具必须定期送上级计量部门检定,绝不许超周期使用。
3.2工作计量器具使用部门联系技术部及时送外单位检定(校准)。
3.3经检定(校准)合格者须出具检定(校准)证书,并在计量器具上做好合格标记,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可降级使用的以降级使用处理,不能再用给予以报废手续,原始记录和检定(校准)证书统一由技术部按月保存。
3.5对各单位所用计量器具还应经常定期抽检,并作好抽检记录。
计算每次抽检合格率,具体按“在用计量器具现场抽检制度”执行。
3.6计量管理员必须按月作出检定(校准)情况统计表,统计和计算计量器具周检计划的应检数、实检数、送检合格数,周检合格率和抽检数、抽检率、合格数和抽检合格率等。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得呈报总经理核定修订。
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1 目的企业标准化对建立企业最佳秩序、稳定和提高质量、实现科学管理、促进技术进步、保护安全健康和环境、消除贸易壁垒、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本标准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公司计量检测体系中各部门测量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3 内容3.1计量器具配备3.1.1配置策划的依据:a)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b)产品销售合同;c)产品或国家规程;d)产品服务工作质量要求。
3.1.2设计、生产和检验工作中所必须的测量设备的购置由相关人员提出,填写测量设备采购申请书,经部门负责人同意,报生产部负责人审核、批准后,予以实施。
3.1.3各部门要在技术部配合下确定配置主要的测量设备,要将已有的测量设备进行评审,先落实这批设备的配置,对没有的测量设备从用途、计量特性指标、经济性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并在产品技术文件中加以说明。
测量设备校准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校准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测量设备在使用的量值中的量值的准确、可靠,应在其准确度、稳定性可能发生变化之前进行再次确认,实施周期检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非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校准(检定)间隔的确定。
3、工作程序
3.1、确认间隔的设定和调整由计量室拟定方案,报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3.2、对已执行的确认间隔,收集连续三个间隔的检测数据,若周检合格率(在调修检定
之前)达到95%以上(含95%),说明确认间隔的制定符合要求,若周检合格率低于95%则说明确认间隔过长,这时应对这些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间隔适当缩短原确认间隔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3.3、对送检的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一般按检定证书上的有效期为准确定其确认间隔。
但
也应根据测量设备的使用情况(如使用频率、被测量具的精度要求等)自行制订确认间隔,对于经确认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试验设备,如系确认间隔过长而引起,应缩短其确认间隔(检定周期)。
4、管理程序
4.1、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已经制订,应视为本企业的最长法定期限,应严格按已制订的
周期实施周期检定。
4.2、计量室应对到期的测量设备列出周检计划、提前下达周检通知单到测量设备使用单
位。
各计量工段负责人应将到期的测量设备及时送计量室。
4.3、周期检定的其它管理办法在“周期检定管理制度”上做有详细的规定。
5、支持性文件和记录
5.1、公司年月份测量设备周期检定一览表
5.2、公司测量设备周检通知单
5.3、测量设备(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日程表
5.4、外送测量设备送检计划表
5.5、《计量管理制度》。
计 量 器 具 周 期 检 定 (校准)规章制度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1 目的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是保证计量器具准确可靠的重要措施,计量人员和计量器具的使用者都应相互配合,及时地完成到期计量器具的周检工作。
以保证测量设备在检定或校准周期不出现超差。
2 适用围适用于本公司各类测量设备(强检设备除外)计量确认间隔的规定和调整。
3.容3.1检定用计量标准器具必须定期送上级计量部门检定,绝不许超周期使用。
3.2工作计量器具使用部门联系技术部及时送外单位检定(校准)。
3.3经检定(校准)合格者须出具检定(校准)证书,并在计量器具上做好合格标记,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可降级使用的以降级使用处理,不能再用给予以报废手续,原始记录和检定(校准)证书统一由技术部按月保存。
3.5对各单位所用计量器具还应经常定期抽检,并作好抽检记录。
计算每次抽检合格率,具体按“在用计量器具现场抽检制度”执行。
3.6计量管理员必须按月作出检定(校准)情况统计表,统计和计算计量器具周检计划的应检数、实检数、送检合格数,周检合格率和抽检数、抽检率、合格数和抽检合格率等。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得呈报总经理核定修订。
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1 目的企业标准化对建立企业最佳秩序、稳定和提高质量、实现科学管理、促进技术进步、保护安全健康和环境、消除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标准根据《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围本公司计量检测体系中各部门测量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3 容3.1计量器具配备3.1.1配置策划的依据:a)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b)产品销售合同;c)产品工艺规程或国家计量检定规程;d)产品服务工作质量要求。
3.1.2设计、生产和检验工作中所必须的测量设备的购置由相关人员提出,填写测量设备采购申请书,经部门负责人同意,报生产部负责人审核、批准后,予以实施。
3.1.3各部门要在技术部配合下确定配置主要的测量设备,要将已有的测量设备进行评审,先落实这批设备的配置,对没有的测量设备从用途、计量特性指标、经济性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并在产品技术文件中加以说明。
如何确定计量器具检定周期?
如何确定计量器具检定周期?在我们日常的计量检测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而客户也常常就我们给出的检定周期或校准有效期提出疑义,要求给予调整。
对此,我们又如何做好解释?为了科学、公正地确定计量检定周期,对客户提出合理的建议校准日期,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与论述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周期。
一、JJF1139-2005《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确定检定周期的总原则JJF1139-2005技术规范是参照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布的国际文件OIML D10:1984《检测实验室中使用的测量设备复校间隔的确定原则》与美国国家标准实验室大会组织出版社的NCSLRP-1:1999《校准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定的。
该规范规定了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规范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制定或修订计量器具检定规程时,应根据所适用计量器具的本身特征、计量器具的性能要求以及计量器具使用情况来确定其检定周期;二是确定计量器具检定同期时,首先应明确所适用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一般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90%);三是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应恰当地选用反应法或最大似然估计法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测算。
在这三个原则中,我们可明确:①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确定是在保证一定的测量可靠性目标前提下,由计量器具本身的性能、特征,使用状况决定的;②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提出的检定周期就是在这三个原则前提下得出的;③这个周期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测算而来的。
二、JJF1139-2005规范中提出的周期测算方法是编制规程或或调整周期时可以应用的方法在JJF1139-2005规范中,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提出了反应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两种方法。
而反应法又主要有“固定阶梯调整法”、“增量反应调整法”与“间隔测试法”三种方法;最大似然估计法又有三种具体的计算法:经典法、二项式法与更新时间法。
三、质技监局量发[2000]182号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作出了相关规定为了加强对法定(含授权)计量检定机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管理,规范调整强制检定周期的行为,保证强制检定工作科学、公正、有效,在2000年10发布了《关于加强调整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中,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作了四点规定:1、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部门、地方计量检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规定的检定周期是常规条件下的最长检定周期,普遍适用于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法定(含授权)计量检定机构要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不需要进行调整。
运用统计技术提高计量管理工作质量
短, 计量器 具经常 处于校准状态 , 或者要 影响生产 ,
或者要配备更 多 的计量 器具 ,同时还得支付 更多 的
3 计量器具检定情况的综合统计
对 于大多数 的组织来 说 ,计量器 具 的受检率和
校 准服务开支 ,这些都会 降低经济效益.
因此在计 量工作 中我们可 以运 用统计技 术进行 计量器 具确认 间隔 的选 择和调整. , 如 通过统 计并记
要的计量管理 工作. 计量器 具确认 间隔过长 , 可能会
使计量器具 的准确度超 出允许 范 围, 从而造成误 判 、 误收 的风 险,带来经济损 失 ;计量 器具确 、间隔太 认
器具 的最 佳品牌 或最佳厂家 ,指导 并监 督采购部 门
对计量器 具的采购 工作 ,实现 新增计量 器具 的质量
图法 、最大可 能性估计 法等方法 ,再综 合考 虑计量 器 具使用的可靠性 目标 和测量 结果误判 ( 生产成本
控制要 求 )和误收 ( 量控制 目标 )的风 险要求 , 质
录上 一月计量器 具周期检 定计划 的完成情况 ,包括 按周 期计划应 当送检 的计量器具 数量 、已完成检 定
量器具后 都要根据 其种类 、生产厂家分类 ,然 后统 计 校准合 格情况 及综合性 能 的优劣 ,通 过一定时
1 运用统计技术优化计量器具确 认间隔
计量器具确 认间隔 的选择 和调整 是一项非 常重
『后 的数据 积累 ,计量技术人 员通 过对这些统计数 u J
据 进行分 析 ,结合 价格 因素 ,判断 出购 买各类计量
船 舶 标 准 化 工 程 师
1 2一
维普资讯
测_= 是一个复 杂的过程 ,它受被测对 象 、 阜过程 测量方法 、测 量仪器 、测量 标准 、操作人 员和环境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制度
备注
不含计量标准 不含计量标准
编制
审核
标准化审核
批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计量检测设备名称 公司各类计量标准
综合测试仪 频谱分析仪
直流电源 万用表 电子秤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功率计 恒温试验机
9 其它各类测试仪、试验机或校准机等
初步确认间隔 12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6个月 6个月 6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确认间隔调整方法 6.3.1 6.3.3 6.3.3 6.3.2 6.3.3 6.3.1 6.3.3 6.3.4 6.3.4
6.3.4.1 计量检测设备分类,分类按附录 1:公司计量器具初步确认间隔表分类。 6.3.4.2 对每组计量检测设备按规定的确认间隔进行检定/校准,并返回其不合格数。 6.3.4.3 计算不合格率,当不合格率小于 5%时应增加 3 个月确认间隔的时间;当不合格率 5%~10%时,不必进行调整;当不合格率 10%~20%时,缩短 3 个月的确认间隔时间;当不合格 率 20%~40%时,缩短 6 个月的确认间隔时间;当不合格率大于 40%时 ,通知设备管理部,应 考虑整批更换更高级别或更稳定的计量检测设备。 6.3.5 恒温试验机和其它各类测试仪、试验机或校准机等确认间隔的调整方法按 6.2.1 准则。 6.4 调整后计量检测设备的确认间隔不得超过国家、地方或部门有关规定的最长确认间隔。 7. 记录和技术资料 7.1 校准的原始记录; 7.2 校准的历史记录; 7.3 维修历史记录; 7.4 校准记录所得出得趋向性数据记录; 7.5 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7.6 其他可用记录和技术资料。 8. 附录 附1:公司计量器具初步确认间隔表一份: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1 目的为使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规范化,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和验证等过程受控,防止测量设备计量检定校准失效风险,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公司各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3定义3.1测量设备是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资)和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2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和验证。
4 职责4.1股份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职责4.1.1股份公司设备部是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负责明确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基本要求,管理计量确认目标和实绩。
4.1.2股份公司设备部计量检定室是计量检定、校准的技术机构,实施总部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和修理业务,并按公司要求和能力实施股份公司其它单位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业务。
4.2股份公司各单位职责4.2.1各单位计量主管部门按公司和本单位管理文件要求管理本单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
各单位通过合同委托计量外供方实施本单位内部无能力进行的计量检定、校准、维修工作。
4.2.2 各单位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按管理文件规定实施本部门测量设备检校或送检、维护等业务,验证测量设备的适用性。
5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流程见附件。
6管理要求6.1测量设备配备确认6.1.1各单位按《测量过程管理程序》(BGFZ13A02)要求组织开展测量设备配备确认,规定所形成的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
记录包括测量要求(工艺要求)和以此要求得到的所配备测量设备的配备(计量)要求。
6.1.2各单位按照配备确认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中的配备(计量)要求和其它附加要求委托计量检定校准机构实施计量检定校准或开展自行检校项目,根据检校结果与配备(计量)要求的符合程度验证测量设备的适用性。
6.2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各单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以配备确认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规定,间隔调整方法和标准由本单位计量主管部门规定。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
如何确定计量器具检定周期在我们日常的计量检测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而客户也常常就我们给出的检定周期或校准有效期提出疑义,要求给予调整。
对此,我们又如何做好解释?为了科学、公正地确定计量检定周期,对客户提出合理的建议校准日期,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与论述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周期。
一、JJF1139-2005《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确定检定周期的总原则JJF1139-2005技术规范是参照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布的国际文件OIML D10:1984《检测实验室中使用的测量设备复校间隔的确定原则》与美国国家标准实验室大会组织出版社的NCSLRP-1:1999《校准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定的。
该规范规定了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规范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制定或修订计量器具检定规程时,应根据所适用计量器具的本身特征、计量器具的性能要求以及计量器具使用情况来确定其检定周期;二是确定计量器具检定同期时,首先应明确所适用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一般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90%);三是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应恰当地选用反应法或最大似然估计法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测算。
在这三个原则中,我们可明确:①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确定是在保证一定的测量可靠性目标前提下,由计量器具本身的性能、特征,使用状况决定的;②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提出的检定周期就是在这三个原则前提下得出的;③这个周期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测算而来的。
二、JJF1139-2005规范中提出的周期测算方法是编制规程或或调整周期时可以应用的方法在JJF1139-2005规范中,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提出了反应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两种方法。
而反应法又主要有“固定阶梯调整法”、“增量反应调整法”与“间隔测试法”三种方法;最大似然估计法又有三种具体的计算法:经典法、二项式法与更新时间法。
三、质技监局量发[2000]182号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作出了相关规定为了加强对法定(含授权)计量检定机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管理,规范调整强制检定周期的行为,保证强制检定工作科学、公正、有效,在2000年10发布了《关于加强调整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中,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作了四点规定:1、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部门、地方计量检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规定的检定周期是常规条件下的最长检定周期,普遍适用于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法定(含授权)计量检定机构要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不需要进行调整。
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管理标准
文件制修订记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调整方法,保证测量设备都有恰当可行的确认间隔,使测量设备在确认间隔里一直保持能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的计量特性。
本标准适用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各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调整与控制。
2 相关文件计量确认过程控制程序3 术语3.1 计量确认间隔——从上一次计量确认过程到下一次计量确认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
4 职责4.1 公司各计量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的确定和执行,并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4.2 公司测量设备使用单位根据确认间隔,按时送检测量设备。
5 工作程序5.1 计量确认间隔确定5.1.1 确定计量确认间隔的依据是检定规程和(或)校准规范。
5.1.2 执行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检定规程中规定的检定周期是法定的最长周期。
公司各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不超过法定检定周期的范围内,按照5.4条款的方法,合理确定测量设备的检定周期与计量确认间隔。
5.1.3 公司内开展校准管理的测量设备可根据5.4条款的方法确定确认间隔,也可参考校准规范中的建议确认间隔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5.2 确定计量确认间隔的原则5.2.1 尽可能减少测量设备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即“超差”)的风险;5.2.2 尽可能维持最少的检定、校准费用。
5.3 计量确认间隔的影响因素影响计量确认间隔的影响因素有:1)设备类型;2)制造商的建议;3)以往的检定、校准记录得出的趋向性数据;4)维修历史记录;5)磨损和漂移趋势;6)与其它测量设备,特别是测量标准相互比对的频度;7)内部核查校准的频度和方式;8)环境条件;9)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10)由于测量设备把不正确的测量值当作正确值而引起的后果及风险。
5.4 计量确认间隔评定法5.4.1计量确认间隔评定法,是从影响计量确认间隔的各因素中找出八条主要因素,用“程度系数”(加权值)表征各因素对间隔长短的影响程度,根据各因素的具体情况评分,将各评分乘以相应程度系数后求得“加权”总分,由总分参照计量确认间隔评分标准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一、前言计量器具是衡量物品质量、计量数量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领域。
而正常使用的计量器具需要定期检定、校准,以确保其精准性和牢靠性。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概述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是指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对计量器具进行检测、校准和确认的一项工作,以了解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和精度等级,以及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能够保证计量器具的精准性和牢靠性,保障计量结果的正确性,从而确保生产及质量管理的科学化、适时性和有效性。
依照国际上的惯例,一般认为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重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使用环境和条件、使用频率和方式、精度等级和测量范围、计量器具的结构和材料、使用年限和维护保养等。
实在而言,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应依据不同的计量器具类型、不同的精度等级、使用环境、使用频率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三、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的法规要求我国对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的要求在各个方面都有认真规定,重要法规包括:1.《计量器具检定规程》该规程是我国计量领域中的重要技术规范之一,规定了计量器具检定的基本内容、程序以及设备、器具使用等方面的规定,是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紧要依据之一、2.《计量器具管理条例》《计量器具管理条例》是我国针对计量器具管理领域的重要规章,旨在确保计量器具符合规定要求,保证计量结果精准明确牢靠,是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不可或缺的法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对计量器具周期检定也作出了认真规定,对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的订立供给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的程序对于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的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计量器具准备在进行检定之前,必需认真检查计量器具的身份信息,确保计量器具处于良好的状态,如无非等温状态、机构不流畅、严重磨损、失配、储运和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故障和事故等,以确保检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1 目的为使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规范化,测量设备检定、校准与验证等过程受控,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有限公司体系各单位。
3 定义测量设备是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资)或者辅助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包含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与验证。
4 管理职责4.1设备部是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
4.1.1设备部计量管理室负责公司测量设备配备确认、计量确认间隔审核、计量确认计划管理,监督评价计量确认实绩,制定实施过程的规定。
4.1.2设备部计量检定室是计量检定、校准的技术机构,实施对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与修理业务。
4.1.3设备部通过合同委托计量外供方实施股份总部内部无能力进行的计量检定、校准、维修工作。
4.2各直属厂部(下列简称各厂部)、技术中心负责本部门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工作,管理现场检校与测量设备的送检、保护等业务,验证测量设备的适用性。
5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流程见附件。
6 流程要求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对象能够是单体设备或者其组合(如测量系统)。
6.1测量设备配备确认是计量确认根据6.1.1各厂部等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根据《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见管理文件《测量过程管理程序》,表格编号:××)中的配备(计量)要求规定的技术特性进行计量确认。
6.1.2计量检定校准机构根据《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中的计量要求与用户的委托要求,配备检校资源与实施计量检定校准。
6.2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与调整测量设备定期检校或者更换间隔通常与计划确认间隔相同。
6.2.1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以测量设备计量管理信息系统中《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规定。
间隔调整方法与标准由设备部制定的《测量过程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计量特性管理标准》(编号)规定。
6.2.2分类管理的测量设备间隔调整按《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编制审核流程执行。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1.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计量确认就是为保证计量器具满足预定使用要求所需进行的一组操作。
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与检定、校准不同。
由定义可知,计量确认是包括校准、必要的调整和修理、再校准、封印和标记等技术操作的一个综合概念。
确认间隔是相邻两次确认的时间间隔,其概念范畴要比周期宽得多,实际应用也更为灵活,只有多次间隔时间相等时,才类似于周期。
确认间隔是计量确认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确认体系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而言,它是关键因素之一。
恰如其分地规定确认间隔是防止计量器具的误差超出规定的允许误差极限,保证确认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因为如果确认间隔过短,虽然不会有超过规定允差的风险,但很不经济。
这种不经济一方面表现在确认费用过高;另一方面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不得不增加备用仪器。
而确认间隔过长,又会增加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风险,甚至产生废品,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正确选择确认间隔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通常,除非前几次的校准结果表明:延长确认间隔对计量器具准确度的置信度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否则间隔不应延长,必要时还应缩短。
根据国家局《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非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企业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对检定周期、项目、方法等作适当调整。
本文探讨的确认间隔也主要针对非强检工作计量器具而言。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调整范围,需定期定点进行检定,这是必须强化的计量法制意识。
2.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保证确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确认间隔的确定应考虑一切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制订专门的客观判定准则。
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一般由计量检测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根据计量器具制造厂的建议、实际使用的频次、重要的程度、环境的影响以及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并参考有关技术法规和兄弟单位的数据资料来确定。
选择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计量器具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的风险及维持最少的确认费用。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与调整(北京国质联企业管理中心)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与调整1、确定确认间隔的意义合理的确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是计量确认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如果确认间隔过短,不仅会增加对确认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从而增加测量管理的成本,而且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或增加测量设备的需要量,造成浪费。
而确认间隔过长,则会增加使用不合格测量设备的风险,甚至因不准确的测量结果而产生废品,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合理地确定确认结果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2、确认间隔确定的原则1)确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应根据测量设备本身的特征,如测量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型式与所使用的材质,测量设备的性能要求,如最大允许误差、测量重复性与测量稳定性,以及测量设备的使用情况,如环境条件、使用频度与维护状况,来合理确定确认间隔。
2)确定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时,首先应明确所使用测量设备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
一般测量设备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90%。
(如图1所示)。
测量可靠性R(t)主要表征某种测量设备的整体性能随时间变化后的置信水平。
测量可靠性目标R是指某种测量设备的整体性能在进行重新确认时保持在所期望的合格范围内的概率。
t图1测量可靠性R(t)变化示意图3、间隔确定的方法确定间隔的方法有反映法、最大依然法、管理图法、和核查装置法(“黑匣子”核查法)等方法,这里具体介绍反映法,其他方法可参考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139-2005《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文件D10《用于检测实验室的测量设备的校准间隔的确定指南》。
反映法是指在初次确定测量设备确认的时间间隔后,通过响应最近获得的确认结果,并采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或最简便的算法,对测量设备确认的时间结果进行调整与确定的方法。
初次时间结果的确定,可以参照借用类似测量设备确定的时间结果,并对类似测量设备的测量可靠性目标、性能要求、使用情况、环境条件与确认方法等进行比对分析确定;也可以通过对测量设备的设计结构、性能要求、使用情况分析,并听取制造厂的建议后进行工程分析确定。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通过对测量设备准确度变化的控制,减少测量风险,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管理。
3职责分配3.1公司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监督管理,并负责外来检定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实施。
3.2项目总工办负责对本项目部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进行不定期检查。
3.3各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贯彻实施。
4术语4.1确认间隔:相临两次确认之间的时间间隔。
4.2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5要求和过程实施5.1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过程识别输入是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输出是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实现测量目标;活动是确定确认间隔的基本原则、影响确认间隔的因素、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调整以及对确认间隔的评定;资源是测量设备、人力等。
5.2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过程实施5.2.1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要求5.2.1.1各试(实)验室及相关部门根据测量设备分类原则、稳定性和使用场合要求以及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确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
5.2.1.2每次对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间隔。
5.2.1.3校准间隔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
5.2.1.4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
5.2.1.5测量设备确认间隔一经确定,设备使用部门必须按规定的确认间隔进行送检。
5.2.1.6当确认证书或测试报告的有效期与公司规定的确认间隔不一致时,以公司规定的确认间隔(确认周期)为准。
5.2.2确认间隔的原则5.2.2.1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A类测量设备以及公司最高测量标准的确认间隔必须严格按执行检定的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依据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确定。
这类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只能短于国家检定规程的规定间隔。
5.2.2.2各试(实)验室的工作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按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执行。
5.2.2.3未列为强制检定的A类测量设备,其确认间隔按检定规程或自编校准办法的规定执行。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一、引言。
计量器具是用来测量各种物理量的工具,其准确性对于生产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定。
本文将介绍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二、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
1. 法定规定。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一些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已经被明确规定。
在进行检定周期确定时,需要首先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符合法定规定。
2. 使用环境。
计量器具的使用环境对其性能和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计量器具的磨损速度会加快,准确性会下降。
因此,需要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环境确定检定周期。
3. 使用频率。
计量器具的使用频率也是确定检定周期的重要因素。
使用频率高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周期相对较短;使用频率低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周期相对较长。
4. 制造商建议。
一些计量器具的制造商会针对其产品给出检定周期的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作为确定检定周期的参考依据,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5. 运输和维护情况。
计量器具在运输和维护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确定检定周期。
三、检定周期的确定方法。
1. 根据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中通常会对一些常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进行规定,可以直接参考国家标准来确定检定周期。
2. 根据历史数据。
通过对历史检定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计量器具的性能变化趋势,从而确定合理的检定周期。
3. 根据使用情况。
结合计量器具的使用环境、使用频率和维护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检定周期。
4. 根据制造商建议。
可以参考计量器具制造商给出的检定周期建议,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5. 根据专业机构意见。
有些特殊的计量器具可能需要向专业机构咨询,以确定合理的检定周期。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在确定检定周期时,需要综合考虑法定规定、使用环境、使用频率、制造商建议、运输和维护情况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确定方法,并严格执行,以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是一个组织或企业内部为了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
计量器具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因此,确保计量器具的精度和可靠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确认计量器具的检定间隔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进行考量。
不同类型的计量器具在使用时有不同的检定间隔要求,这些要求一般都会在标准中有所规定。
例如,《计量器具管理办法》要求对于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按照规定的期限进行检定。
对于企业自用的计量器具,可以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器具生产厂家的建议来确定检定间隔。
同时,考虑到使用环境、使用频率和使用条件等因素,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检定间隔,但需要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对于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调整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使用情况和管理需求,可能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例如,当计量器具存在较大误差、频繁使用或经过维护修理等情况时,可以提前进行检定并缩短确认间隔。
反之,当计量器具使用较为稳定、误差较小时,可以适当延长确认间隔。
同时,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建立和健全计量器具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计量器具的基本信息、检定记录、维修记录等。
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对于计量器具的购置、验收、使用、检定和报废等环节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对计量器具的证书、检定报告、安装和使用说明书等文档的保存和归档。
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可以对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和检定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检定间隔,并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认计量器具的检定间隔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考量,同时考虑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
1.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
计量确认就是为保证计量器具满足预定使用要求所需进行的一组操作。
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与检定、校准不同。
由定义可知,计量确认是包括校准、必要的调整和修理、再校准、封印和标记等技术操作的一个综合概念。
确认间隔是相邻两次确认的时间间隔,其概念范畴要比周期宽得多,实际应用也更为灵活,只有多次间隔时间相等时,才类似于周期。
确认间隔是计量确认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确认体系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而言,它是关键因素之一。
恰如其分地规定确认间隔是防止计量器具的误差超出规定的允许误差极限,保证确认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因为如果确认间隔过短,虽然不会有超过规定允差的风险,但很不经济。
这种不经济一方面表现在确认费用过高;另一方面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不得不增加备用仪器。
而确认间隔过长,又会增加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风险,甚至产生废品,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正确选择确认间隔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通常,除非前几次的校准结果表明:延长确认间隔对计量器具准确度的置信度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否则间隔不应延长,必要时还应缩短。
根据国家局《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非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企业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对检定周期、项目、方法等作适当调整。
本文探讨的确认间隔也主要针对非强检工作计量器具而言。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调整范围,需定期定点进行检定,这是必须强化的计量法制意识。
2.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为保证确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确认间隔的确定应考虑一切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制订专门的客观判定准则。
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一般由计量检测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根据计量器具制造厂的建议、实际使用的频次、重要的程度、环境的影响以及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并参考有关技术法规和兄弟单位的数据资料来确定。
选择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计量器具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的风险及维持最少的确认费用。
确认间隔的长短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是计量器具的稳定性,它是影响确认间隔的重要因素。
通常结构简单的计量器具的稳定性要较结构复杂的好,对于稳定性好的计量器具,其确认间隔可适当延长。
其次,取决于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确认间隔的长短与测量要求的准确度成反比,准确度要求高,意味着测量保证能力要留有较大的余地,因此其确认间隔应缩短。
第三,是测量结果的重要程度:对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影响产品至关重要的安全指标,一旦测量数据失准将造成较大的危害。
因而其测量仪器的确认间隔应适当缩短,并且在间隔时间内还应经常进行运行检查以防不测。
第四,取决于器具的使用情况:计量器具使用的频繁程度和操作员的素质都是影响确认间隔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用频次高,或是操作者缺乏良好素质的情况下,器具的确认间隔应缩短。
第五,取决于使用时的环境条件:计量器具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如温度高、尘土多、腐蚀气体含量高等),或环境条件变化剧烈,计量器具性能容易变坏,应缩短确认间隔。
3.确认间隔的调整方法
确认间隔确定后,计量管理人员应根据多次确认结果的信息反馈及计量器具的管理状况及时给予调整。
调整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而又对立的原则:一是在间
隔内计量器具超出允差的风险应尽可能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检定或校准所需的费用尽可能低。
为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使所确定的时间间隔趋于合理。
如果缺少资金或人员则意味着要延长确认间隔,但必须考虑到因使用不准确计量器具所带来的风险和由此产生的更多费用。
按照ISO10012的有关要求,当发现计量检测设备处于失准状态时,必须对以前的测量数据和结果进行追溯,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定,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如果对所有费用进行估算就会发现,缩短确认间隔反而可能会更经济。
那么如何合理、科学地调整各类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呢?在GB/T19022.1的附录中介绍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阶段式调整法:当计量器具按常规进行确认时,如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应延长下一次确认间隔时间,超出允差,则应缩短确认间隔。
这种阶段式反应可以迅速调整确认间隔,比较容易实施,其缺点是难以保持确认工作量的稳定和平衡。
第二种,控制图法:从每次校准中选择同一校准点,将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根据这些点的分散性和漂移曲线计算出有效漂移。
一般只要计算有效,就可以对校准间隔作较大的改动。
同时对漂移的分析还可帮助找出漂移的原因。
但该法对多参数、多量程设备的应用比较困难,它需对该类设备的变化有相当了解,实际上该法仅在采用自动数据处理时才使用。
第三种,日程表时间法:根据计量器具结构及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相似的情况,对器具初步进行分组,并根据工程直观知识初步决定各组的确认间隔。
然后,对每一组器具统计在规定的间隔内返回的总数和不合格的器具数,若不合格器具所占的比例过高,应缩短确认间隔;反之,则延长确认间隔。
第四种,"在用"时间法:该法的核心是将计量器具与计时器连接,采用小时计算确认间隔时间,当计时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器具送回进行确认。
该法的优点是确认的费用与器具的使用时间成正比,可自动核对器具的使用时间。
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最为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
第五种,"黑匣子"测试法:该法选用便携式校准装置频繁地检查关键参数,或采用特制的"黑匣子"检查经过选择的参数。
一旦使用"黑匣子"发现计量设备不合格,就将设备送回进行全部确认。
这种方法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关键参数和设计"黑匣子",其优点是为使用人员提供了最大的实用性。
从上面的介绍可看出,确认间隔的调整比较复杂。
目前还没有一种简洁实用、尽善尽美的调整方法,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4.检定周期与确认间隔的关系
"检定周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是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的行政和法制计量手段,其"周期"一般不允许企业自行调整,特别是强检计量器具必须按周期实行强制检定。
但检定周期只是针对"检定"而言,其概念范畴要比确认间隔窄得多,它只是确认间隔的一种情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确认间隔更能体现企业自主经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经济规律,形成主动向上溯源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宗旨的更高层次的计量意识,真正为企业创优、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因此,从"检定"走向"计量确认"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计量工作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必然趋势。
检定周期是根据受检器具所追求的准确度等级、可达到的设计和制造水平、
期望的使用频次和必要的耗费等因素,经过实验验证后以技术法规的形式在检定规程中加以规定的。
检定周期比较严密、完整和科学,检定能对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作全面的测评,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计量保证方案之一。
但国家制订计量检定规程时不可能考虑到企业千变万化的实际状况,企业在执行规程时总有不切实际的感觉,固定的"周期"也不便于企业随生产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确认间隔以严密的科学性为依据,其确定和调整十分复杂,考虑的因素相当多,决非简单的延长或缩短。
确定和调整间隔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计量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本单位的计量器具十分熟悉,企业还需累积一定数量的检定、校准数据,才能进行确认间隔的调整。
因此,在缺乏有效监控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检定规程的要求及时送检或许更为经济合理。
目前不少企业在确定确认间隔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片面强调减少检定、校准费用,盲目延长确认时间,甚至违背了保证计量测试准确性的原则。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要么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要么全面、认真地按ISO10012标准溯源与监控,切不可从两者中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否则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