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简介

合集下载

会宁县委书记贾汝昌谈红色旅游与基层党建

会宁县委书记贾汝昌谈红色旅游与基层党建

会宁县委书记贾汝昌谈红色旅游与基层党建[主持人]:贾书记,我们知道,会宁是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旅游发展得非常好,能不能一开始给我们介绍一下会宁县的基本情况。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作为来自西北内陆地区的一名基层工作者,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走进人民网,也十分荣幸能够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和学习,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各位网友能够进一步了解会宁、认识会宁、走进会宁,关注、关心、支持会宁。

我们会宁是已有2100多年建县历史的文化名城,因红军会师享誉全国,因金色教育倍受关注,因绿色产业充满希望。

会宁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全县辖28个乡镇,284个村,总人口58.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4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2%,是甘肃人口和地域大县。

会宁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会宁作为伟大长征的会合点,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使“会宁”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留下了永恒的印迹。

从此,红军会师精神深深植根于会宁这片炽热而光荣的土地,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演进,闪烁出耀眼的红色光环。

伟大的红军会师精神,激励广大会师儿女,在这块光荣而神圣的土地上创造了西部内陆县份快速发展红色旅游的辉煌。

会宁是一片人杰地灵的黄土地,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积淀深厚。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直是会宁人民谕人理家的格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会宁百姓推崇的人生信条。

会宁自古崇文修德、尊师重教,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69人。

自恢复高考以来,累计向全国输送大学生6万多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

多年来,状元村、状元户不断涌现,一个农民家庭走出“双博士”、“三博士”已不足为奇,这种文化积淀和艰苦环境下铸就的顽强拼搏精神、淳朴坚韧的人文品质,已上升为生生不息的教育文化,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获得“西北教育名县”的赞誉。

中国甘肃会宁“状元乡”之谜

中国甘肃会宁“状元乡”之谜

中国甘肃会宁“状元乡”之谜受访专家:●季成叶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西木博士: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美肥胖研究协会会员●柴巍中博士: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林晓明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黄圣明教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反常态的“会宁现象”贫穷和愚昧,通常被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

到2003年,会宁农民年均纯收入仅为1361元,至今也才刚刚解决温饱。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在一户户刚刚解决温饱的农家,却存在着一种反常态的现象。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拥有58万人口的会宁县,共考取博士200多人、硕士1000多人、学士10000多人、各类大中专院校3万多人。

会宁有33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出了7位博士、30位硕士和300位学士。

若再往前追溯,明清两代,会宁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居甘肃全省各县之首。

“状元故里、博士之乡”早已成为会宁重要的口碑,与西北贫困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成为“会宁现象”。

固然,这里文风昌盛,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固然,这里的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所有乡镇中建得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然而,这一传承的形成本身就需要有物质基础,它们是什么?领导重视、家长支持、学生勤奋,这在其他许多地方并不乏其人其事,为何苍天独独不负会宁人的苦心?“当地人膳食结构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位营养学家说。

一个贫困县,在大家的印象中,恐怕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能摄取什么营养丰富的“大鱼大肉”?莫非会宁特产传说中的“聪明药”?日前,记者随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组织的考察团前往会宁,为的正是破解这个千古之谜。

鲜为人知的“流体智力”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睁大了眼睛似乎是在听讲,结果却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学会,人们多半会认为这个孩子心猿意马,心思不在课堂;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什么也不想做甚至不想动,人们多半会觉得这个孩子生性懒惰,不可救药。

2023修正版会宁调查报告

2023修正版会宁调查报告

会宁调查报告会宁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会宁是中国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甘谷县,南接靖远县,西邻陇西县,北濒黑水河与庆阳市麦积区相望。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和分析会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环境问题以及社会民生情况,以便为会宁市提供相关决策支持和发展建议。

二、经济发展现状截至目前,会宁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2019年,会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

会宁市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2.1 农业会宁市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会宁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

2.2 工业会宁市工业主要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是该市的特色产业。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会宁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传统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土地、水资源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3 服务业会宁市的服务业领域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和物流业方面。

会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会宁寺、五佛山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投资。

此外,会宁市的物流网络较为完善,为经济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环境问题尽管会宁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水污染问题会宁市的水资源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河流和湖泊受到了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水质状况有待改善。

加强对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保护好宝贵的水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大气污染问题会宁市的工业发展使得大气污染成为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废气的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燃煤型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区。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排放,是保障公众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步骤。

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

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

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根据会宁县志整理/⽩丁⼀、会宁城概况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巩昌卫千户傅履,偕同知县郭斌修筑现址城郭。

城踞祖河、厉河汇流处,傍⼭依⽔,地处要冲。

洪武⼗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由西宁城移治于此。

成化四年(1468年),同知罗谕加固加⾼,拓展扩建。

城墙⾼10⽶,厚7⽶。

南北长750⽶,东西宽500⽶,周长2500⽶。

建南、北⼆门。

挖壕池,深、宽各7⽶。

嘉靖年间,总制刘天和建西门,增筑外郭。

唯祖厉河沿⼀带,因陡崖如削,借助天险,再未筑郭。

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戴光启⼜建东门,添筑⾓楼,在东关安住居民。

万厉三年(1575年),知县史天佑增筑砖垛堞1117个。

万厉七年(1579年),知县⾼拱⾠再维修增补。

⾄此,城郭、城门、门楼基本建成。

城有4门4楼:东⽈“东胜”,西⽈“西津”,南⽈“通宁”,北⽈“安静”。

南北有瓮城,亦有城门、城楼。

四⾓有⾓楼。

外郭连接,包裹四关。

开四稍门,建四敌楼。

清代康熙五⼗七年(1718年)地震,城门、城楼、垛碟倒塌严重。

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管孙翼补建南北⼆门楼。

乾隆⼗三年(1748年),知县⾦兆琦补修城门、城楼。

乾隆⼆⼗六年⾄三⼗年(1761⼀1765年),知县黄显祖、折遇兰进⾏⼤规模补建,四载竣⼯,恢复旧观。

并在四城门书刻门额:东⽈“旭景东临”,南⽈“南尽图⼭”,西⽈“雄城西峙”,北⽈“北门锁钥”。

道光⼗⼋年(1838年)。

知县徐敬对年久失修圮毁之建筑筹资兴修,并为四门亲题门额:东⽈“九宵紫⽓”,南⽈“西陲锁钥”,西⽈“万⾥雄图”,北⽈“屈吴保障”。

同治⼋年(1869年),四敌楼、四⾓楼毁于兵燹。

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萧汝霖报请陕⽢总督左宗棠批准,补修敌楼、⾓楼和垛堞。

民国9年(1920年)⼤震,城郭毁坏。

民国10年(1921年),在兰会宁籍⼈⼠联名报请省政府批准拨款,并派席位中、周宇忠偕同乡绅王策勤、汪奋鳌、关海沧等督修。

会宁县为什么是高考状元县

会宁县为什么是高考状元县

会宁县为什么是高考状元县
会宁县是甘肃省一个并不大的县,但名气却不小。

一是因为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于此会师,成为“会师县”,红得出了名;二是会宁县地处“苦甲天下”的甘肃中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穷得出了名;三是连续几十年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在甘肃最多,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少数县之一,被称为“高考状元县”。

会宁县“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书香门第”处处可寻。

甚至有“学生苦读、家长苦供、亲朋苦帮、教师苦教、领导苦抓”的“五苦”经验。

上大学的确是一条相对光明的道路,它可以带来城市户口和收入稳定的工作。

在中国,高考曾一度被放大成改变人生命运的“神话”,纵使这些理想已越来越难实现,但对于毫无选择的西部贫苦家庭来说,仍愿意将其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和钥匙。

在会宁,千万个不同家庭演绎着千辛万苦供子女上学的相同故事,求学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支撑,孩子维系着他们全部的希望,为此无论付出多大的物质和精神牺牲,都在所不惜。

搜索“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赫居榜首。

会宁因此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会宁现象”:会宁是个国家级贫困县,但又是全国最著名的高考状元县,为什么呢?除了同学们刻苦学习以外,权威机构研究表明:那里的亚麻油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方产亚麻油的地方很多,为什么独独是会宁成为了状元县呢?原来,亚麻籽越是干旱,产量越低,品质越高。

甘肃本来就干旱,而会宁又是甘肃最干旱的区县之一。

会宁县基本情况

会宁县基本情况

会宁县基本情况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6439平方千米,有耕地460多万亩,辖28个乡镇、284个村、14个社区,总人口58.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1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0.6%,是甘肃人口和地域大县。

平均海拔2025米,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降水量370mm,年平均蒸发量1800 mm。

会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三年设置祖厉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

境内现存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有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的牛门洞新石器遗址。

1997年,会宁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会宁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光荣的革命历史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红军会师旧址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

会宁有西北教育名县的盛誉。

自古崇文修德、尊师重教,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69人。

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8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100多人、硕士学位的5500多人,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艰苦奋斗办教育的实践之路。

今年高考全县二本上线4188人,其中重点上线1497人。

会宁有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

境内海拔适中、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无污染,是甘肃省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主产区,肉羊、肉牛等草畜产品比较丰富,地方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

会宁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肉羊之乡”和“中国亚麻之乡”。

会宁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会宁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仅37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1800 毫米,是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详细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详细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详细介绍基本简介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会宁县风光(20张)全县辖24个乡、4个镇,5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5.8万人,境内有汉、回、壮、哈萨克、藏、维吾尔、东乡等7个民族,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在1500—2400米之间。

国道312线、309线横跨东西,省道靖天路、定会路贯穿南北,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会宁县位于白银市南端,东与静宁、西吉、海原三县接壤,南与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榆中两县,北靠靖远县、平川区。

南北长约140公里,北部东西宽约90公里,南部宽约50公里,总土地面积6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06万亩。

县境群山连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平均海拔2025米,年均降水量332.6毫米,年均气温7.9°C,年均无霜期155天。

主要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清水河三条。

地下水系分四个水文地质单元,即大豹子川、厉河、关川河、祖厉河等四个河谷。

水资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霜冻、冰雹、风灾、洪灾、病虫害也比较突出。

行政区划:辖32个乡镇,24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34万户,乡镇总人口56.43万人,乡镇从业人员29.00万人。

六通情况:有348个村通电,309个村通邮,253个村通电话,322个村通公路,9个村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有各级各类学校529所,在校学生159361人,教师6544人。

有医院、卫生院35所,病床683张,医生812人。

经济指标:2004年,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624万元,农业总产值(现价)96270万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1.57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83万亩,粮食总产量1748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财政总收入3155万元,政支出27600万元。

名优特产:扁豆、莜麦、荞麦、燕麦片、良谷米、黑谷米、万里缘杏仁露、铁木山矿泉水、发菜、白灵菇、肉鸽、羊羔肉、90道仿古地毯、HT一1型、HT一2型化学投影仪等。

会宁

会宁
甘肃会宁
我要介绍给大家的是生我养我的家乡——甘肃会宁。会宁县位于甘 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地处北纬35°24′至36°26′、东经 104°29′至105°31′之间。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 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 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为58.33万人, 其中:汉族占97%;回族、东乡族、藏族、满族、哈萨克族、蒙古 族等少数民族占3%。全县共辖4个镇24个乡6个社区居委会284个 村民委员会29个居民小组2039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地会师 镇,西北距兰州市155公里、白银市180公里。(来源:《会宁县 志》)会宁作为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革命老区,人民勤劳淳朴,干 部廉洁奉公,群山叠翠,人才辈出,被誉为“全国高考状元县”。 近几年来,随着党政领导的决策有力,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 大提高,继而打出了响亮的三张牌——红色旅游 金色教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革命老区 全国高考状元县
红色旅游 金色教育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会宁 “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 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 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 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 衍。自汉武帝元鼎三年 (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 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古城会宁,城辟四门,东为 “东胜门”,西为“西律门”, 南为“通宁门”,北为“安静门”。 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凤城” 之称。秦始皇、汉武帝、林则徐、 左宗棠、谭嗣同等曾到过会宁, 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
感谢您的欣赏
好多人问我甘肃是不是没水??? 甘肃是不是好穷??? 我不知道咋回答!!! 那现在就让我告诉他们....

甘肃甘没肃什没么啥可古牛迹的,,就只是一出处了莫一高个窟。 “高甘考肃状没元啥县宝”贝、,“博就士一之匹乡铜”奔而马已。(会
会宁会师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总流域面积 6439平方公里,总人口58.28万, 是甘肃省人口和地域大县,是 有2100多年建县历史的文化古城, 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革命 圣地,是享誉全国的教育名县, 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产业基地 。
自会恢宁复是高中考国制革度命以圣来地,。已19向36全年 国10各月大,中红专军院三校大输主送力学在生会近宁4胜万 人利,会其师中,,揭获开得了学中士国学革位命1历万史多 人上、崭硕新士的学一位页1。000会多宁人是、西博北士 学教位育2名00县多。人自。古会以宁来教有育崇的文“修三 苦德两,乐尊”师(重领教导的苦优抓良、传家统长,苦仅供、 社明会清苦两帮代、就教有师进乐士教20、人学、生文乐武 学举)人精11神5人享、誉贡省生内3外96,人赢。得了 “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
1千9万5毛5双年泽草授东鞋衔、踏的刘过宋少这任奇片穷、土、周地杨恩以成来后武、,、 洪 会学 宁任智的弼、历时张 史、爱 变张萍 得闻等 更天加4、5厚位王重上稼、将祥丰和、 1富3和6邓位伟小中大平将,、、这李千片先余黄念名土、少地杨将也尚,变昆这成些 中 了国“等革红老命”一史土辈上地无功。产勋共阶卓和级著国革的先命赫驱家赫者,人探 物 求,真朱都理德曾、、会 追彭聚 求德在 进怀这 步、里 、刘, 以伯并 民承且族、在大这 里 义书 为林写己彪下任、中 ,贺国 坚龙革 忍等命 不9位走 拔元向 、帅胜顽,利强的拼历 史 搏的。徐大海无东畏、精陈神赓深等深8位烙大在将会,宁 人身上。

会宁红色实施方案

会宁红色实施方案

会宁红色实施方案会宁县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

为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激励人民群众爱党爱国,提出了会宁红色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会宁红色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推动会宁经济社会发展。

二、具体措施。

1.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

会宁县将加大对革命遗址、红色文物的保护力度,修缮一批革命历史建筑,修复一批红色文物,确保红色资源完好保存。

2. 开展红色主题教育。

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增强爱党爱国情感。

3. 打造红色旅游景区。

会宁县将加大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提升景区的硬件设施,丰富景区的红色文化展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4. 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挖掘红色文化的商业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产品。

5. 加强宣传推广。

会宁县将加大对红色实施方案的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众宣传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情况,吸引更多人关注红色文化。

三、保障措施。

会宁县将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红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红色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四、预期效果。

通过会宁红色实施方案的实施,预计将有效保护和传承红色资源,提升会宁的红色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总结。

会宁红色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为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会宁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会宁县的力量。

从地域文物探究会宁“古老文明”

从地域文物探究会宁“古老文明”

从地域文物探究会宁“古老文明”会宁县是甘肃省白银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地貌。

会宁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古老文明”的见证者。

本文将探究会宁县的地域文物,带领读者了解会宁“古老文明”的魅力。

会宁县地域文物的丰富性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遗留。

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四面环山,河流纵横,地势险要。

在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里流传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人类生活的器具、建筑遗址、文字记载等。

在会宁县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窟艺术。

会宁县境内有2处石窟群,分别是林坪石窟和成佛寺石窟。

林坪石窟位于宁县河东镇南坛寺,是甘肃省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石窟。

林坪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石窟内壁绘有佛像和壁龛,内容丰富多样,艺术风格独特,被称为“活化石”。

成佛寺石窟位于成佛寺北岔河南岸的山谷中,是会宁县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石窟群。

这里的石窟数量较少,但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保存状况良好。

石窟内壁绘有佛像、菩萨、神兽等各类壁画,内容丰富、形象逼真,给人们展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

除了石窟艺术,会宁县还有其他许多的文物遗迹。

会宁县河东镇南坛寺附近的迎佛寺,是明代文化遗址,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迎佛寺保存了许多明代建筑的遗迹,如大雄宝殿、罗汉堂等,是了解明代建筑风格的重要参考。

会宁县还有许多城址遗迹和古墓葬。

如马家山城址和姜家山城址等,这些城址遗迹见证了会宁县古代的城市建设和防御体系。

而古墓葬则展示了会宁县古人的葬俗和礼仪。

这些文物遗迹不仅有助于研究会宁县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还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会宁县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甘肃省会宁县

甘肃省会宁县

甘肃省会宁县简介位于甘肃中部。

北与白银市平川区、靖远县接壤,南与定西市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市安定区、兰州市榆中县,东靠平凉市静宁县和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中卫市海原县,。

坐标在北纬35°33′至36°26′、东经104°31′至105°34′之间,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025米,气候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340毫米,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辖28个乡镇,总人口58.31万人,境内有汉、回、蒙古、满、藏、东乡等6个民族。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

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古城会宁,城辟四门,东为“东胜门”,西为“西律门”,南为“通宁门”,北为“安静门”。

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凤城”之称。

秦始皇、汉武帝、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曾到过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

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6年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

塔内还悬有甘肃楹联学会会长安维翰撰写的对联:“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岗举旗,遵义筹策,大渡桥横,金沙水拍,过草地,爬雪山,除腐恶,斩荆棘,长征途中三军明良遇,将相和,肝胆相照,风云际会;宁千万亿倒悬黔首,顾祖厉激浪,香林放彩,关川穗硕,青江风徐,去郭城,穿韩砭,越沟岔,翻坡寨,枝杨镇上全民箪壶迎,袍泽与,诗文传捷,酒看犒师。

【推荐下载】会宁县简介-精选word文档 (15页)

【推荐下载】会宁县简介-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会宁县简介篇一:会宁县简介会宁县简介(201X-07-01 17:04:22)转载会宁是位于甘肃中部的一个以雨养农业为主的贫困大县,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

其一,人口压力大。

全县辖32乡、1镇、356村(居)、2613社,总人口57.75万人,是甘肃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人口55.53万人,占96.1%,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目前,贫困山区仍有3万多人尚未解决温饱。

其二,自然条件严酷。

十年十旱是会宁的基本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312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

但也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

6439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65%。

228万亩耕地中,旱山地占90%;现有水地24.82万亩,梯田119.63万亩。

其三,?已探明可开采的矿藏只有藏量600万吨的芒硝、1亿吨的石灰石、年涌出量7万吨的优质天然矿泉水。

其四,财政十分困难。

1999年县乡级财政收入仅为1928万元,而支出为6910万元,自给率仅为27.9%,累计赤字高达6323万元,亏空一年的财力。

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方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方,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转折点,十大元帅中有6位到过会宁。

会师圣地有邓小平同志题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和由120多名将军题词的“将帅碑林”,徐向前题写的“红军联欢会址”,刘华清同志题名由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址、延安宝塔等19个景点组成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红军会师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会宁县是一个教育大县,西北的高考“状元县”会宁是一个教育大县,西北的高考“状元县”有教育人才优势。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ppt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ppt

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甘肃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 埃政府。

1949年8月12日,会宁解放,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
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
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

新中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地区行政公署。1985
历史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会宁“地控三边, 县居四塞”,是古
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 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自汉武帝元鼎三年 (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 年的历史。古城会宁,城辟四门,东为“东 胜门”,西为“西律门”,南为“通宁门”, 北为“安静门”。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 “凤城”之称。秦始皇、郭文普、 汉武帝、 林则徐、左宗棠、等曾到过会宁,留下了戍 边足迹,翰墨诗赋。
会师纪念塔
位于会宁县会师镇
会师园大门
会宁县城
简介
甘肃省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白银市平川区、 靖远接壤,南与定西市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市安 定区、兰州市榆中县,东靠平凉市静宁县和宁夏固 原市西吉县、中卫市海原县。坐标在北纬35°33′ 至36°26′、东经104°31′至105°34′之间,总流 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平均海拔2025米,气候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 降水量为340毫米,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辖28个 乡镇,总人口58.31万人,丝绸之路重镇,素历史 境内有汉、回、蒙古、满、藏、东乡等6个民族。
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拔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
教育
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 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 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 学生近4万人,其中,获得学士学位1万多人、 硕士学位1000多人、博士学位200多人。会 宁教育的“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 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精神 享誉省内外,赢得了“状元故里,博士之乡” 的称誉。

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甘肃省会宁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三下乡脊梁分队宣传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会宁的自然环境会宁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地域大县,教育大县,财政穷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025米,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然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总地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是会宁的基本气候特征,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圣地和丝绸古道名城;是国家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的"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是西北教育名县.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全县管辖24个乡,4个镇,290个村(居)民委员会,2066个村(居)民小组.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境内有汉,回,蒙古,满,藏,东乡等六个民族.财政连年赤字.干旱少雨是这里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素有"陇中苦脊甲天下"之称.(搜网欢迎您投稿)会宁县地形分布表:地形低山丘陵黄土残塬河谷川台所占比例80%14%6%发扬红军精神秉承教育传统――会宁教育发展概况一.领导重视,科学决策,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届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办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师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辛勤,刻苦学习的热情,使会宁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教育二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一是作到教育"三个纳入","三个优先","四个到位".即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教育的投入,在落实干部职工的优惠政策时,优先考虑到教育和教育者;实际中作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县,乡两级政府实行议教制度,主要领导实行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各类教育领导机构健全.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教育会议,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委会定期听取教育汇报,讨论几次教育,及时做出有关决定和意见,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县人大,县政府每年都要安排教育视察和主题审议.各乡镇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党委书记,乡镇长任期目标,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义务教育普及,教育经费筹措,校舍维修,代课教师待遇落实,成人教育计划等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年终有由政府牵头,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教育,财政有关部门参与统一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奖罚,从而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下乡检查,都能坚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帮助学校排忧解难的良好风气.二.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普及义务教育承包制,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全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县,乡两级管理,县,乡,村三级办学体制.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会议召开之后,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实施"两基"以来,积极推行乡,村包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配合乡,村,校共包普及率,学校包毕业率的"四包"制度和"两基"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并层层签订责任素,使普及九年教育具体指标到乡,到村,到校,责任到人,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具体中,坚持"动态管理,提前介入"的原则,抓住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等关键指标,全面落实了四项保障制度.首先,落实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各乡镇政府向适龄儿童家长发送《入学通知书》,对个别不能及时送子女上学的家长,采取上门动员,说服教育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其次,落实初中就近划片招生制度.每学年开学前,根据各乡镇初中办学规模,要求各乡镇初中实行统一划片就近招生,划片情况具体落实到村,落实到组,落实到社区,确保乡镇95%以上的适龄儿童和县城100%的适龄儿童按时升入初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初中办学规模,尽可能做到让更多的小学毕业生按时升入初中.近三年,全县先后调整撤并学校111所,初中扩班100多个,扩招学生7000余人.第三,落实贫困学生救助制度.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控制在校学生辍学流失.2001年至2015年,全县共争取国家"两免一补"经费万元,受益学生万人次,其中免杂费资金万元,受益学生万人次;免费教科书资金万元,受益学生万人次;补寄宿生生活费资金万元,受益学生6000人次.2015年,省上下达全县免学杂费资金2468万元,其中农村小学年生均150元,农村初中年生均200元;县镇中,小学生均180元和230元.享受免费教材贫困家庭学生万人;下达安排公用经费382万元,其中小学年生均24元 ;初中年生均32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412万元受益学生人,以上三项(不含免费教科书)共计3262万元.为了使"两免一补"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县上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下发了《会宁县"两免一补"实施暂行办法》,就贫困学生的界定,资助资金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目前,此项进展顺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反映良好.第四,落实"一费制"收费制度.加大了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加强了学校常规管理,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抓好领导班子配备.重点是校长的选拔和培训,逐步把一批职业道德较高,富有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分期分批对六年制以上学校主要领导进行了集中培训,选送初,高中校长到省,市学习,挂职锻炼,校长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目前在任校长从年龄上来讲,高中校长平均48岁,初中校长平均42岁,小学校长平均35岁 ;从学历上来讲,高中校长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0%,初中校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2%,小学校长具有中师以上学历的占98%.现任校长学历统计表:学历高中初中小学本科学历80% 36% 9%大专学历 100% 92% 28%中师学历 0% 100%98%其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会宁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从学校管理,校长队伍建设,师德培养与建设,毕业分配,教师调动,教师培养与培训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考核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管理.二是制定了《会宁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优先提供进修,函授等机会.先后组织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551"教师骨干培训等活动,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7000多人次.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和57%.三是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针对全县学龄人口高峰期到来,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县政府克服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近三年来共补充中小学教师2079名.四是打破用人常规,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来会宁任教.第三,关心教职工生活,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生活地位.在会宁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上,生活上关怀教师.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教师入党;给有30年以上教龄的800多名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先后20次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者1800多人次;有100多名教师被选为全国,省,市,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先后集资修建了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的7个教师住宅小区,解决了1000多名教师的住房问题;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从2001年10月开始,会宁作为全省6个教师工资统一发放试点之一,率先实行统一发放,杜绝拖欠.通过上述一系列积极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合理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了以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冉树苍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为代表的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有方,效果良好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一是保证经费投入.坚持"政府为主,社会为辅,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的思路,通过国家投入,省市教育部门支持,县乡财政筹措,实施教育项目,干部职工捐资,向金融部门贷款,由承建单位垫付,社会力量援助等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2002,2003年两年间全县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万元;2015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5000多万元,2015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6000多万元,四年间共投入学校建设费用近2亿元,这在会宁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狠抓项目建设.2001年,组织实施投入2349万元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建筑面积44904平方米;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每年下达资金617万元,五年共计3085万元;近四年,共完成城市教育费附加,扶贫,外援等项目投资800多万元,对30余所中小学进行了改建,扩建或新建;2015年开始,组织实施总投资2930万元的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程,规划对40所中小学,进行扩建.三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自2001年以来,先后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全县校舍面积由42万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净增近2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地改善.目前,在全县600多所中小学校中,新建学校达到300多所,占一半以上;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中,楼房项目学校40所,总面积176147平方米,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35%;村级六年制小学中,砖混,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面积的60%;乡镇初中砖混,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面积的95%.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排危到配套,从配套到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城乡,目前建筑最好,环境最好的都是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情况统计表:经费投入校舍修建年份金额(万元)工程项目面积(平方米)2002,2003义教工程4490420095000危房改造工程6523420096000增建面积20万五.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对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管理.县教育部门制定了《会宁县教育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和《会宁县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与此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乡教委教学辅导员职责》,《乡教育研究会条例》,《学校学科教研组条例》,《会宁县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试行办法》等教研职责制度,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县先后邀请百名全国各地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来我校讲课,讲学,派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合和教研人员到教研教改先进省区和学校考察学习.各乡和学校定期组织参观,交流等教研活动,先后在全县,推广了二十余种适合会宁教育情况的,具有个人或学校特色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法.三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认真组织实施"JIP"计划,找到了贫困地区发展和改革小学教育的路子,为最终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创制了良好的开端.四是根据《会宁县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育人目标.2003年,全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实施;2015年秋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六.按照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全县学校布局分散,布点多,整个教育结构头重脚轻,基础薄弱的状态,县上按照适当压缩高中,积极协调初中,大力充实小学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和教育结构.先后撤并学校100多所,使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成龙配套,形成了"小学成面,初中成片,高中成点"和"一乡一所初级中学 ,一村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的布局.二是改革和调整了中等教育机构,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将6所普通中学改办为农职中学,并在部分初中附设"三加一"班,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把扫盲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有益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截止目前,全县有一所农职业中学达到省A级农职业技术学校,设置专业13个;全县28个乡镇各建成了农科教中心,为全县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早在1985年,会宁一中,会宁二中就剥离了初中部,集中精力办高中;1998年新建开办会宁四中;2003年又新建了会宁五中.两校规模都在30多个教学班,使高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七.健全和落实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难得机遇,坚持"立足现实,统筹规划,超前配置,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理念为先,师资为首,资金为重,管理从严,应用为本"的思路,把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错金全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区差距的有效手段,采取"投,借,贷,捐,赊"等方式,多放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从2001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远程教育项目,农村初中"校校通"工程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二期"义教"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接近全县农村中小学的100%.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全县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本校培训,本校教研,农村学院干部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巩固"两基"成果,实现幼稚教育资源共享和会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窑浊水育英才,三苦精神遍神州――会宁教育的"三苦两乐"家长:砸锅卖铁供娃上学会宁县地处山区.不仅县城离各乡镇很远,就连村子离乡镇也多达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翻山越岭,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而艰难.所以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高年级都要在学校寄宿.这样,家庭的教育支出就要高很多.因为连年天旱,地里的庄稼经常欠收.但即使这样,家长很少有让孩子辍学的.一位小学校长这样对记者说,在他们那里,只有五种人(聋,哑,傻,瘫,精神病人)不上学,剩下的都上学,所以"普九"达标问题根本不需要国家操心.供孩子上学,家长们苦中作乐有的考上大学了,家里供不起,亲戚,朋友,邻居,别的忙可以不帮,但这个忙都愿意帮.纷纷借钱送孩子上学.所以,"家长苦供"之外,往往又加上了一句:"亲友苦帮".这也是很真实的写照.父母苦供学生,宁可砸锅卖铁,令人感慨不已.就是从这些家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农民家庭年收入统计表:人均年收入(元)300以下300-800800-15001500以上所占比例%%%7%学生:坚韧不拔玩命苦学我们了解到孩子们一天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早上5点半,学生们就起床上早自习了;6点半左右上早操,然后吃早饭.早饭多是孩子们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就着开水吃,有些学校连开水都没有.学生每次回家都要带够吃一个月的干粮,或者是父母专程定期给送来.晚饭和早饭差不多.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30%至40%的孩子甚至不吃晚饭.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花6元吃饭,男生一个月20多元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了(最多的也超不过40元),女生花得则更少.看着学生们这样,老师们都很心疼,却都很无奈.教育局高局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会宁学生的学习精神成就了会宁教育.学生那种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从小养成,长大后是很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全县高考升学率统计表:录取情况本科上线专科上线高职所占比例42%%%教师:起早贪黑血汗教学县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会宁不但学校建设基础差,教学设施差,而且师资水平也不高.以高中为例,教师骨干中多是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仅有49%,而很多达标的也主要通过进修,自考,函授等取得学历的.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那就更低了.虽然会宁考出去那么多大学生,可真正能回来的凤毛麟角.虽然如此,这里的每一位教师还是靠着夜以继日的敬业,为会宁的"高考神话"做了"铺路石".尊师重教,在这里才是真正地蔚然成风.其实,从我们在教育局获得的资料来看,这里教书的老师们生活条件也并不好.教师工资待遇统计表:高中初中小学工资300以下300-10001000以上200以下200-800800以上200以下200-800800以上所占比例6%72%22%13%78%9%31%64%5%揭开旱塬秀峰神秘的面纱……――会宁教育的特点会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把教育发展规律和会宁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特点.主要有:求实性,超前性,开放性,社会性和竞争性.会宁教育的求实性:按照会宁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的,现实的因素决定会宁教育的大政方针,是会宁教育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哪些该充实,哪些该调整,哪些该发展,充实,调整,发展采取什么样的步骤,都从会宁的实际出发,这样既调整了教育结构,又不因大调整而影响教育质量.第二,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坚持既教书又育人.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又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强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吸收当代教育理论的新成果.第四,对外地,外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加以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不生吞活剥,照抄照搬.教育发展中的超前性:会宁教育有几项带动全局的大事走在前面,取得了主动,使会宁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也是会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普通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上,当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热衷搞"尖子班","重点班"的时候,会宁县就开始压缩高中,充实初中,加强小学,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大面积提高小学和初中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小学和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有利于保证义务教育质量,又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合格人才.会宁的高考升学率连年在甘肃省名列前茅,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而是基础教育扎实,小学初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结果.第二,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上,早在1982年,会宁就把一所高中改为农职业中学,属全省开办农职业中学较早的县区之一.当1986年全省各地普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时,会宁已培养出两届三年制农学专业毕业生,尽管由于会宁干旱多灾,地下矿藏极为贫乏,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但是,职业技术喊叫于培养的实用人才已在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近几年,在改善办学条件中,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排危到配套,从配套到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教育发展中的开放性:会宁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教改信息却不闭塞.即使广大农村学校也能及时地了解到外地教改的新情况,新动态,新经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会宁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常派出中小学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先进,寻找差距,提出新的目标;第二,邀请外地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教学骨干来会宁传经送宝,组织广大师生观摩,不断克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第三,全县部分中小学同外地的一些中小学建立校际关系,本县中小学之间也建立了校际关系,互通信息,滩头校改新理论,新问题,寻找新措施,新办法;第四,及时搜集教改信息,推广县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帮助教师开更新理念,促进脚给;第五,经常组织县内各学校的教师开展观摩教学,组织校内教师相互听课,形成了赶,学,比,帮,超的良好风气;第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远程教育手段获取新信息,运用新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教育发展中的社会性:从城镇到乡村,不论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人都把孩子上学读书当作社会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对待.各级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师生,学生家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办教育,是会宁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教育土壤,使会宁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是会宁教育模式,会宁教育现象,会宁教育精神所在,是会宁教育的根本优势所在,也是会宁教育的显著特点.教育发展中的竞争性: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平等竞争的局面,启动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活力,是会宁教育又一十分显著的特点.这种竞争具体表现为校际竞争,校内竞争和社会竞争.第一,就校际之间的竞争来说,五所重点高中是一个竞争层次,并为全县其它高中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各乡镇初级中学是一个竞争层次,并为本乡的其它初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县城四所小学是一个竞争层次,并为全县各乡中心小学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第二,就校内竞争说,通过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教育教学量化管理条例,使级与级之间,班与班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

甘肃会宁旅游

甘肃会宁旅游

会师楼
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 力胜利会师于会宁城,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 走向胜利。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 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
文庙大成殿
会师塔
会师塔高达28.78米。 共11层的纪念塔,象征 长征途中总共经历了11 个月。塔的整体为三塔 环抱,前九层分开,最 后两层合在一起。象征 着“九九归真,三军统 一”。正面雕刻着-题写 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 塔”18个大字。一塔, 象征三军会师胜利。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
于2006年10月18日正式建成开馆,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和现代化多媒体展 示为一体的纪念性展馆。纪念馆以“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真实再现红军 三大主力静宁会宁会师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 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防教育基地。
会宁汉代墓葬群
分布于柴家门乡寨子至四十里铺西山 腰,共分寨子汉墓群、北二十里铺墓群、 张家湾墓群,现存大墓冢34座,皆为圆丘 形封土堆。遗址内可见汉代瓦片、绳纹板 瓦、灰陶罐残片、残砖等汉代遗物,曾出 土有陶灶、陶鸡等,是一处十分重要的汉 代墓葬区,对研究汉代会宁地区的社会经 济情况、丧葬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旅游资源
会宁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 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成为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会师旧址是全国首 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会师楼被评为 “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2010年4月,会宁在上海“迎 世博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高峰论坛”上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 县”。 会宁县有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和铁木山,这些森林公园都属省级自然 保护区。 旅游资源丰富,有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地、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 石祖娘娘山、大沟烈士陵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铁木山、牛门洞新 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 西岩山红军战斗旧址、会宁汉代墓葬群、会宁 红军会师楼、老人沟遗址、西宁城遗址、红堡子红军战斗旧址、马明心清 真寺、老鸦沟遗址、窠立台遗址等一系列,具有教育、考古研究意思的旅 游景点。

我的家乡会宁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会宁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会宁作文300字我的家乡会宁我来自甘肃省平凉市会宁县,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

会宁县位于陇东南,是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区县,面积约为3008.3平方公里,人口约26万人。

会宁县除了地势高,还有许多风景区和历史古迹。

会宁县是中国文化名县之一。

会宁县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比如从南北朝到唐代的悬空寺和昆仑山石窟、清代的韩文公祠等;还有“三万六千”书法、会宁唢呐、胡琴乐艺,都是会宁县的独特文化。

除此之外,会宁县还有很多的特产,如会宁葡萄、玉凤花红薯、鹿角菜和鹿肉酱等等,这些特产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一定不能错过这些美食。

此外,会宁县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

有山峦起伏连绵、绿色油菜花田和美丽的雪山奇观。

如果你想游玩的话,可以去会宁县游玩农家乐,这里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饮食,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总的来说,我的家乡会宁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

欢迎您来我的家乡会宁,体验不同的风景和文化。

分析:这篇作文将旅游、历史、文化、特产、地理环境、民俗等方面介绍得比较全面,用词生动、细节丰富。

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点和特产,并具体介绍了游玩的方式,让读者有比较清晰的路线指引,有利于推荐家乡的吸引力。

重点突出精准,用词多样性高。

我的家乡会宁会宁,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中国文化名县、全国重点文化产业基地。

景点中有悬空寺、昆仑山石窟、明清古街、钟山宫,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悬空寺是北朝时期建造的,坐落在一半山崖上,其建筑艺术、雕刻美术和壁画等,都是独特的。

会宁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大花篮之县”,主推会宁葡萄、红薯等农副产品。

其中,会宁葡萄被誉为“西北第一葡萄”,它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无核或微核的风味佳、口感好的葡萄品种。

会宁县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过大二年千家宴、过大三年“年回春节”、过大五年“开丹七十二”等民俗活动,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会宁

会宁

以红军总司令部、红军大学、会师门等一大批革命遗址和会师纪念塔、会师陈列馆、将帅碑林等为主体的“会师园”和“长征胜利景园”,已经成为追忆红色岁月,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旅游圣地。

长征历程、长征会师、会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红军会师楼、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红军总司令部、红军总政治部、红一方面军指挥部、红二方面军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红军大学,红军演讲台及大墩梁战斗遗址、慢牛坡战斗遗址等一大批遗址遗迹和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

会宁先后建成了由邓小平亲笔题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由刘华清将军题名的“将帅碑林”,以及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唯一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长征胜利纪念馆。

境内还有牛门洞新石器时进古人类遗址、多处古城遗址及宗教遗址;有围绕农耕文化积淀和艰苦环境下铸就的淳朴坚韧的人文精神打造的“农家乐”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多成份自然人文景观综合旅游线路会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资源,2000多年建县历史、纵穿县镜的丝绸古道、横贯南北的祖厉河、遍布县境的各类文化遗存以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见证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肉羊之乡”、“西北高考状元县”等称誉,丰富着这一文化的历史内涵会宁历史”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秦陇锁钥翰墨诗赋会宁是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秦陇锁钥"之称.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均经过会宁县境。

南北朝时,西魏丞相宇文泰、北周武帝宇文邕巡游时,也途径会宁。

唐宋以来,突厥、金人、西夏、蒙古各族,百战角逐,争夺此地,会宁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

元代成吉思汗,清代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人,均沿丝绸之路到达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和翰墨诗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宁县简介
(2006-07-01 17:04:22)
转载
会宁是位于甘肃中部的一个以雨养农业为主的贫困大县,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

其一,人口压力大。

全县辖32乡、1镇、356村(居)、2613社,总人口57.75万人,是甘肃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人口55.53万人,占96.1%,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目前,贫困山区仍有3万多人尚未解决温饱。

其二,自然条件严酷。

十年十旱是会宁的基本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312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

但也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

6439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65%。

228万亩耕地中,旱山地占90%;现有水地24.82万亩,梯田119.63万亩。

其三,? 已探明可开采的矿藏只有藏量600万吨的芒硝、1亿吨的石灰石、年涌出量7万吨的优质天然矿泉水。

其四,财政十分困难。

1999年县乡级财政收入仅为1928万元,而支出为6910万元,自给率仅为27.9%,累计赤字高达6323万元,亏空一年的财力。

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方
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方,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转折点,十大元帅中有6位到过会宁。

会师圣地有邓小平同志题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和由120多名将
军题词的“将帅碑林”,徐向前题写的“红军联欢会址”,刘华清同志题名由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址、延安宝塔等19个景点组成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红军会师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会宁县是一个教育大县,西北的高考“状元县”
会宁是一个教育大县,西北的高考“状元县”有教育人才优势。

会宁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传统。

科教兴县是全县上下的共识,县上财政每年财力支出的50.2%用于教育事业。

形成了“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733所,教职工5638人,在校学生12.84万人。

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1.8万多人。

向社会输送初高中生10余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已有500人,仅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区就有240多名会宁学子。

会宁县是出产多种农副土特产品的农业大县
会宁是出产多种农副土特产品的农业大县,有绿色产品优势。

由于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全县具有生产绿色食品的优越条件。

全县每年出产洋芋15万吨,豌扁豆、荞麦、莜麦等小杂粮3.5万吨,玉米20万吨,大板凤眼黑瓜籽7000吨。

年出栏肉牛1.2万头、羊10万只、猪15万头。

4万亩杏基地已初具规模,5000亩国列仁用杏示范栽培项目已完成3600亩,2000年全面完成。

用当地杏仁和矿泉水配制生产的年生产能力3000吨“万里缘”杏仁露经省、市考核估评,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年产4万平方米的仿古地毯,是外贸出口的免检商品。

会宁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党和国家尤为关注。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重视、关怀和支持会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70年代初的特大旱灾使敬爱的周总理听了动容流泪,并派出工作组帮助救灾;1971年,甘肃省委决定以工代赈、生产自救修建了靖会电力引黄提灌工程;80年代初的旱灾,中央领导亲临会宁视察后,把会宁列为“三西”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90年代以来,中央领导十分关注会宁的扶贫开发工作,1995年6月,在遭受60年不遇特大干旱的关键时期,温家宝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考察
了会宁的农业的农村工作,推动了“121”雨水集流工程等
会宁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团结胜利”的红军长征精神,顽强地与严酷的自然条件做斗争,改造山河,治穷致富,使会宁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明显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来,会宁紧紧抓住一切有利机遇,通过“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兴科技、搞劳务”等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扶贫开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6元,农村贫困面由97年的24.5%下降到4.9%,1999年全县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587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808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2600万元,全县财政收入大口径完成2328.5万元,县乡级财政收入完成1928万元,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533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519万元。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0‰。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已超前启动,完成建设投资1647.95万元的50.84%,种植紫花苜蓿26.3万亩,总规模达到40万亩。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建成郭城等30个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和109个地面卫星接收有线电视站;实现了乡乡通电、通公路,村社通电率分别为100%、92.4%,村社通公路率分? 1993年开始招商引资、动工兴建的桃花山新区位于会宁县城南大门,国道312线穿城而过,居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固原、定西六地市的几何中心。

目前,新区已形成一处以第三产业为龙头,以集市贸易、交通储运、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各业并举的综合性开发小区。

新启动的小杂粮、洋芋两个市场发挥了大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展现出新型商城的生机与风采。

尽管会宁的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但本届县委、县政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从会宁实际出发,进一步明晰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扶贫攻坚和财源建设为中心,根据“生态改观,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社会进步”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四大主题,按照“改革活县,开发富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目标,全力组织实施好国家扶贫基础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三大工程项目,以项目推动扶贫开发,以项目促进
一、坚持走好扶贫开发的路子。

强化“一个基础”:就是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抓好改土造田,人机结合新修高标准梯田15万亩。

二是抓水兴水,新打水窑1.5万眼,配套集雨补灌面积3万亩,全面完成黄灌区460公里斗渠衬砌任务。

二、坚持走兴工强县的路子。

即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扬长补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本着“带、改、调、争、上、创”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体经济,构筑多元化的财源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坚持走好财源建设的六条路子。

一是培植新型骨干财源的路子,着力抓好杏仁露、白灵菇两个省列财源建设项目;二是“财政田”建设的路子,新开发水地5000至10000亩;三是农业基础财源建设的路子;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路子;五是壮大基础骨干财源的路子;六是非公有制经济财源建设的路子。

会宁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发展旅游资源的政治优势,有以原料形式出售、尚待加工增值的绿色产品优势。

会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为关心会宁发展的有志之士提供广阔的舞台;采取先发展规范、先上车后买票、先挣钱后收费,为来会宁投资经营者以优惠的政策,努力为投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会宁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真诚感谢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会宁的关怀,热忱欢迎有识之士投资开发会宁,热忱欢迎海内外会宁籍优秀儿女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