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

合集下载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好玩的地方:
1. 平川古城:平川古城建于唐代,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现在,平川古城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景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

2. 沙洲公园:沙洲公园是白银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园内有湖泊、沙洲、植物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散步、拍照、欣赏风景。

3. 青铜峡:青铜峡是一个以峡谷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区,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溪流、高耸入云的峡壁、独特的地质景观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漂流、攀岩、徒步等。

4. 平川博物馆:平川博物馆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展示了平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平川的历史和文化。

5. 宝鸡口:宝鸡口是一个以冰川遗迹为主的自然风景区,这里有巨大的冰川遗迹、独特的冰川地貌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追溯冰川时代的历史,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总之,白银平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 1 -。

白银市历史述略

白银市历史述略

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始建于唐代的靖远、景泰一带的寺庙建筑,便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另外,隋唐两代都多次通西城,因而使两汉后冷落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了起来,这对白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以后,因为连年战乱,丝绸北路开始衰落。据说,汉唐以前白银地区的很多山中都有森林,1940年前后我的二伯父在今强湾西部的黄石台山里放羊时,在一处塌方的地方发现了直径70厘米的松木,露出土石的部分有3米长,这样大的松木起码有上千年的树龄。1971年3月我也在那一带的山上发现过直径40厘米的朽树桩。
主题词:白银、景泰、靖远、平川、会宁、历史。
白银市在祖国的版图上,位于东经103°33′—105°31′、北纬35°25′—37°39′的区域内,东邻宁夏,西接武威,南依陇中,北靠内蒙,辖三县两区(靖远、景泰、会宁三县,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万。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各县、区年均降雨量约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区土地肥沃。黄河流经白银214公里,祖厉河、关川河总长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内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包括二阴山区和干旱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几十座,超过3000米的高峰的两座。山间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银市区;还有靖远的刘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银水川、四龙和靖远平堡、北湾、中堡、城关、糜滩、东湾以及景泰五佛,还有祖厉河两岸的一些地方。这些河谷盆地面积虽然很小,但人口却比较稠密。白银地区有悠久的历史,靖远境内曾发现有原始社会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会宁境内也有几处古老的文化,如牛门洞古墓遗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阳山一带也发现了原始社会时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遗存。景泰县境内的张家台、营盘台、寺滩、喜集水等处出土过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细石器等,经考证属新石器半山类型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迹的发现,说明最迟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白银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我眼中的平川

我眼中的平川

我爱平川
王艳旭
平川区是白银市所辖的一个新兴的繁荣的小城市,位于白银市东八十公里处。

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

平川区有悠久的历史。

秦始皇时期,秦将蒙恬在这里始筑缠州古城,是甘肃境内最早建筑的古城之一。

汉代,这里建制了鹯阴县,是白银境内最早的县级建制。

其后一千多年,一直是白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开发种地,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遗址。

平川区资源丰富。

首先是煤炭,东起龙凤山,西至甲盔山,绵亘百余里,含煤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有千年开采史,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将作为平川区的支柱产业而存在和发展。

黄河纵贯全境,与区境东屈吴山、龙凤山、水泉尖山为轴线而形成的西流地下水系构成丰富的水资源。

黄河的鸽子鱼、鲤鱼以及地方特产大枣、西瓜、黄河蜜瓜等素负盛名。

有山、有水、有川、有资源、有特产,这是哺育了两千年灿烂古代文化的乳汁,也是现在和未来辉煌建设的依据。

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漠沙滩,冢墓累累,杂草丛生。

经全区人民的努力奋斗,如今城区街道纵横,高楼林立,槐柳成阴;文化、教育、卫生等机构健全。

美丽的街心花园,别具一格的办公楼、住宅楼,已呈现出新兴城镇的特别韵味与格调。

啊,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在新世纪太阳的照耀下,你一定更加欣欣向荣,更加生机勃勃!
我爱平川!。

平川区的经济地理

平川区的经济地理

平川区的经济地理
佚名
【期刊名称】《发展》
【年(卷),期】1995(000)005
【摘要】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偏北,南北大部分与靖远县接壤,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源县毗邻,东南与会宁县相连,西部与景泰县交界。

地处北纬36°20'——37°、东经104°24'——105°25'之间。

平川区是1985年10月随白银市恢复
而成立的市辖区,现辖五乡(水泉、宝积、共和、种田、复兴)一镇(王家山镇)、三个街道办事处(宝平口路、电力路、红会路)。

总面积2106平
【总页数】1页(P38-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新时期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导论》的教学比较 [J], 严艳;郭振武
2.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从新经济地理到新新经济地理 [J], 颜银根
3.恒韧潜心磨一剑经济地理添新篇——评《涪陵经济地理》 [J], 王志标
4.新时期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导论》的教学比较 [J], 严艳;郭振武
5.关于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为例 [J], 韩剑萍;刘长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川史话

平川史话

平川史话秦汉故城,战略要地平川区是1985年随甘肃省白银市恢复而成立的市辖区,位于白银市中部偏北。

区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银市93公里,南北大部分与靖远接壤,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毗邻,东南与会宁县为界,西北与景泰县相连。

东西长91.5公里,南北宽75公里,平均海拔1504米,境内最高点屈吴山南沟大顶,海拔高达2858米;最低处水泉镇野麻滩村红麻湾海拔1347米。

整个地形由东面向西北倾斜,呈一狭长阶梯状多台阶地,形如春蚕,翘首吐丝。

土地面积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36%。

区境地开阔,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障,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

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年平均温度为8.2℃是,取高年均温度9.8℃。

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有汉、回等12个民族,总人口20.9万人。

平川建区虽短,但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大地上繁衍生息。

水泉镇野麻潍、王家山镇井儿川等地发现的黄河岩画群,大约凿刻于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近年来,在种田、黄峤、共和等地连续出土的原始人所用的石器、陶器和墓葬群遗址有力地证明,先民们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狩猎、牧畜的农耕生产。

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和丰沛的泉水,是早期人类生存的乐园,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尚书》记载,三代时区境属雍州地。

西周末年,“周遂凌迟,戎逼诸夏”,关陇地区尽为西戎所居。

战国时期属义渠戎人由余之谋,“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的西界以秦所筑长城为界,即西起临洮,经渭源、固源到环县长城界,在本地居住的都是迁徙不定的周边游牧民族,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言之“古西羌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领十万众北上进攻胡人,全部收复河南之地,以黄河为塞,建筑四十四临县城,迁徙犯了罪的官吏或平民来守卫(《汉书.匈奴传》)。

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旧址简介

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旧址简介

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旧址简介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平川区共和镇政府西约300米处红山寺。

红山寺石窟、红军会师纪念亭等建筑统称为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

为了纪念这次重大历史意义的会师,平川区委、区政府于1986年在红山寺修建红军会师纪念碑、纪念亭。

纪念亭和纪念碑踞于红山山腰一整体砂岩上,为传统的亭台建筑。

纪念亭正面梁山悬挂一块黑底金字扁额,书有“雄征万里”四个大字。

亭内的纪念碑主体为水泥钢筋浇铸,白瓷砖贴面。

88年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会宁会师后,十月二十三日,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一部到达,与彭德怀部会合。

十月二十五日,在打拉池召开庆祝大会。

三十日,红军离开打拉池东进。

一九三六年秋,先期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东征会师后,奉命西征,以扩大苏区和迎接二、四方面军。

为了阻止甘、宁敌军的袭击,西征右路军先遣部队于九月十三日经海原到达打拉池,十四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红十五军团到达。

随后,彭德怀率前方司令部也到了打拉池,司令部设在红山寺内,这就为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创造了条件。

红山寺石窟简介红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政府所在地西约300米的红山上。

据原寺内石碑记载,红山寺石窟始凿于北魏,时名开元寺,明弘治年间修大雄宝殿,万历十二年(1584)扩建,乾隆二年(1737)创建窟前木建,为砖木结构,靠山斗角券顶,清道光二年(1822)重建修葺。

古建筑大多已毁,现存1窟,坐北面南,石窟前有雕凿门阙,进深8米、宽6米,券顶,门宽2米,崖前木建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卷棚顶殿堂建筑,窟内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皆为1983年后地方乡民筹资重建。

1936年9月红军西方野站军抵达打拉池,彭德怀前方司令部便设在红山寺石窟内。

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拉池红军会师(屈吴山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展厅文稿)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1936年5月14日—17日,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总结红军东征的经验,提出西征的任务。

白银市平川区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西南部,距省会兰州市370公里,东临景泰县,西连金昌市榆中县,南连临洮县,北达米林县,地跨国家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0年末,平川区人口为17.7万,占白银市全市总人口的27.57%,面积为1171平方公里,占白银市总面积的20.92%,历史悠久,素有“关中山北归川”的美誉。

全区拥有3个各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平川平定河林场、平川北坡沟林场)以及17个森林公园,海拔为1145米,山地、草原、河流比例分布保持自然平衡,构成了多种生态系统。

甘肃省白银市历史沿革

甘肃省白银市历史沿革

甘肃省白银市历史沿革夏、商、西周,境内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部分地域为月氏族所居。

后匈奴族南下,月氏族西迁,部分地域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市境黄河以东入秦版图。

[1]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郡。

设祖厉、鹑阴二县隶安定郡。

是为境内建县之始。

祖历县故址在靖远县城西红咀村,鹑阴县故址在平川区旱坪川西。

元鼎六年,景泰县境内置媪围县,隶武威郡,故址即景泰县芦阳镇东5华里吊沟故城。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西汉废除乡礼县,仍称祖厉县。

鹑阴、祖厉、媪围三县均隶武威郡。

三国时,市境属魏之武威郡。

魏晋之际,鲜卑族一支乞伏氏自牵屯、苑川迁居麦田。

晋咸和四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尽有关中陇右之地,置陇东郡。

祖厉县南迁,隶陇东郡。

晋太元元年,前秦灭前凉,于鹑阴县地置平凉郡,是为境内置郡之始。

白银市鲜卑乞伏司繁自麦田迁于度坚。

晋义熙五年,西秦乞伏乾归复徙都度坚山,即秦王位。

其时,景泰县境隶西秦秦兴郡。

平凉郡先后为后秦、南凉、大夏据有。

宋元嘉五年,北魏强大,于安定执夏主赫连昌,赫连定收集大夏余部奔还平凉,即皇帝位,大赦,改元胜光。

元嘉七年,北魏攻破夏平凉郡,仍置平凉郡,设鹑阴、阴密二县隶之,郡治鹑阴。

仍置陇东郡,祖厉县隶之。

西魏大统十三年,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于鹑阴县地置会州。

是为境内有州建置之始。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移会州州治于鸣沙,改会州为会宁防。

次年,周武帝西巡,于祖厉县故地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

隋开皇元年,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十六年,会宁镇改置会宁县。

大业二年,改会宁县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辖凉川、乌兰二县。

唐武德二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

改凉川县为会宁县。

贞观六年,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

八年,以会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

同年复称会州,属关内道,仍辖会宁、乌兰二县。

唐开元四年,于祖厉县故地别置凉川县,迁会州州治于此。

九年以黄河洪水威胁州城废除。

唐天宝元年,改会州为会宁郡。

我家乡(人)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我家乡(人)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我家乡(人)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作者:lds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所辖一区——名曰“平川”,盖因地势均旷,延展千里,一马纵横,驰骋平川得名。

平川区南北与靖远县接壤,南与会宁县遥相呼应,于1985年白银市恢复建立而成立。

以此向上追溯数千年,在夏、商、周三代时,此地为羌戎所居。

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汉时,则为丝绸之路重镇。

在此,胡汉往来,经济发达。

而后政权更替,北方、西北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入主中原,使活泼好动的游牧文化与先进发达的汉族农耕文化得以在北方广阔的领域交相辉映,相互竞争,相互融合。

白银也不例外。

多元文化的融合,具体到一乡一县,各有不同,历经千年洗礼,逐渐形成了两种较为完整的文化,同属“白银文化”。

这两种文化分别为“靖远文化”与“会宁文化”。

两种文化所依地理环境特征不同,人文发展轨迹亦不同,因此风格迥然不同。

会宁依山,靖远傍水。

会宁满眼望去,群山连绵不绝,高低错落,蜿蜒起伏。

靖远川流纵横,可在水中舞之蹈之,沐发濯足,掬水而饮,甜然而欣,细水长流,化育万民。

《论语》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虽不尽然,但确有几分道理。

会宁人与苍莽群山为伴,生而观山,我时常流连于夜色中的会宁,静观月落高岗,挂定山头,仿佛亘古不变;靖远人在川流纵横里观日升月落,览风生水起,我也对靖远的溪流心存感念,因为陇原大地因其而灵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扎根田野,在土地里辛勤劳作,在翻山越岭间挥洒汗水,会宁人的性格里牢牢地烙上了厚重保守,可曰“仁”;善于经商,时常在外奔波运营,老是跟水打交道,靖远人的性格里始终诠释着一种灵动精致,堪曰“智”。

会宁人的仁义孝悌形成了会宁文化的雄阔壮丽,雍容大气;靖远人的致密精细造就了靖远文化的文气十足,精致内敛。

会宁人讲究团队协作,无论是务农耕种,还是造屋拖瓦,往往一拥而上,有默契,有分工,工程一蹴而就;靖远人习惯单打独斗,个人能力比较突出,一个人可以独立自主搞事业,或拉家带口,或皓首穷经。

会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豪爽,首先会宁方言的特点是长吁豪咏,再加上为人爽快,直来直去,同意则一口答应,不满则立马回绝,凡是允诺之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虽千万人吾往矣;靖远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秀气,首先靖远方言的特点是短叹轻巧,而且为人精打细算,城府较深,凡事三思而后行,力求尽善尽美。

丝路古道平川区境内古渡口与古城遗址考述

丝路古道平川区境内古渡口与古城遗址考述

丝路古道平川区境内古渡口与古城遗址考述作者:张明清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02期【摘要】白银市平川区位在丝绸之路自陕西咸阳经六盘山通往西域的古道上。

这条古道相对平缓易行,位在北武当山下的鹯阴口是古代条件相对较好的黄河渡口,其西岸车道沟较为平坦且直通今景泰川而径往西域。

汉武帝曾跨过六盘山从萧关一带西行,由平川区打拉赤经杨稍沟“西临祖厉河而还”。

境内自东向西分布着秦、汉、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明共10余座古城遗址。

【关键词】平川区;丝路古道;古渡口;古城遗址白银市平川区位在丝绸之路北线古道上。

丝绸之路从长安、宝鸡经平凉、固原,一支线沿六盘山北麓过海原到平川境内打拉池后,又分为三条古道通往黄河边:一条由打拉池经杨稍沟到靖远县城,从祖厉渡口西渡黄河;一条经打拉池入旱平川,到鹯阴渡口过黄河,经景泰县西番窑,直达河西诸州;还有一条自旱平川北行经水泉、石门西渡黄河入景泰境往河西。

一、古老的东西大道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一条中原通往西域的主干道自东向西横贯平川区境。

这条古道自陕西至宁夏段古称回中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曾沿此道翻越六盘山,巡行到今宁夏境内号称“襟带西凉,咽喉灵武”的萧关一带。

汉武帝时张骞、霍去病都是抵萧关再往西进入今平川区境,从鹯阴古渡直去西域。

北逐匈奴,大面积开拓西北疆域之后,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分北地郡河西、置安定郡,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辖(祖厉县治在今靖远县西北的红嘴子,鹑阴县治在今平川区水泉镇的黄湾)。

之后,汉武帝数次经回中道西巡,公元前112年十月进入今平川区境,从打拉池沿杨稍沟到靖远,“西临祖厉河而还”。

这条古道在《读史方舆纪要·迭烈孙堡》中也有记载:“明初元将贺宗哲攻凤翔不克,自固原之六盘山遁去,明师追之,复由迭烈孙渡河遁。

”又《明会要》:“(宣德)七年(1432)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迭烈逊道路。

”并解释说,云此前“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甘州、凉州、山丹、永昌诸卫,皆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蜥岭。

白银市平川区旅游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旅游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旅游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是一个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下面介绍一些平川区的著名旅游景点。

1. 郭家堡
郭家堡是一座古老的城堡,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文物和建筑,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城堡文化和历史的好地方。

2. 玉湖山国家森林公园
玉湖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白银市平川区东北部,是一个以山水景观和森林资源为主的旅游胜地。

这里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峰、奇特的岩石和清澈的湖水,还可以进行徒步、野营、摄影等户外活动。

3. 平川古镇
平川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城镇文化和历史的好地方。

4. 平川马蹄寺
平川马蹄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位于平川区南部。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像和经典文献,是一个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好地方。

以上就是一些白银市平川区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待游客的发现和探索。

平川区概况

平川区概况

平川概况平川区是白银市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岸边。

全区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

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万人。

黄河流经平川32公里。

秦汉时期设立的鹯阴县是黄河上游最早的县级建制之一,唐宋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磁窑是明清以来的西北陶瓷重镇。

1932年爆发了震惊陇原的“水泉兵暴”,1936年红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平川大地上洒下了革命的火种。

屈吴春嶂、红山古寺、月河晚照、北武当等自然人文景观久负盛名。

平川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兰州和银川两大省会城市之间,铁路专线、刘白高速、国道109线及省道区乡公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平川是甘肃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年产优质原煤1200多万吨、发电量130亿度。

平川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陶土储量达40亿吨以上,墙地砖年产量近2000万平方米,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西甜瓜、玉米制种、大枣、菊粉、生物酶、番茄酱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平川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优惠,是投资创业、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全区上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先进文化区、省级卫生城市、全省平安县区。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0.8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7元。

2012年,区委、区政府在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深入研究分析、不断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完善提出了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好中求快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区、平川经济开发区、水泉工业集中区和煤炭、电力、陶瓷为主的“一城两区三产业”为着力重点,以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中的工业示范区、全省能源新能源基地、全省煤炭化工基地、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西部陶都为发展定位,为全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平川区的历史

平川区的历史

地质
平川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山东端,秦祁褶皱强 烈,断层极为发育。地质构造主要为向西北方向收敛、 向东南方向撒开的帚状旋转构造体系,曾经历多次构造 运动,其中以加里东运动最为强烈,表现为强烈的沉降 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纪时期以来,构造运动比较 强烈,地层分带性明显,发育完整,成因类型也比较复 杂。第四纪沉积物的发育属于陆相沉积,包括河流冲积 相,塬梁地区风成黄土,山前洪积相及断陷带内的冲洪 积相等四种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的沉积物。 境内地质构造自远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层 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盖面积最大。已探明的地层主要 有寒武系、奥淘系、志流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 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黄家洼山 及屈吴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东中期花冈闪长岩、奥淘系 灰岩、大理石、侏罗系的烁岩出露。
基础资源
平川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现已探明或 发现的矿藏有11种。能源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煤质 优良,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是良好的 工业动力和民用煤。平川区煤炭资源在全省占第二位, 仅次于华亭矿区,为全区优势矿产之一。共划分为宝 积山、红会、王家山、磁窑、井儿川5个煤田区。国 营统配煤矿在宝积山、红会、王家山三个煤田开采, 煤炭总储量10.8亿吨。其中宝积山含煤面积约22平方 公里,红会矿区含煤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王家山矿区 含煤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还有陶土、花岗岩、沙金、铜、锰、石 灰石、石英石、沸石、烧胀粘土等多种矿产资源。境 内不仅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且黄河也流经境内32 公里,集水面积1.3万亩。有可耕地50.5万亩,宜林 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光热资源丰富,气 温日差较大,年均温度8.2℃,年太阳辐射量为147.3 千卡/平方厘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 物产,区内羊羔肉、二毛裘皮、黑瓜籽、西甜瓜、大 枣、核桃、干草等特产,质地优良、久负盛名。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白银平川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境内,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地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白银平川的好玩之处。

白银平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许多迷人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白银平川的大漠沙丘了。

这里的沙丘金黄而细腻,延绵起伏,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登上沙丘之巅,可以俯瞰整个平川,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无限魅力。

在这里,你还可以尽情感受沙滩摩托车的刺激,或是在沙漠中骑骆驼,体验一把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除了沙漠,白银平川还有许多湖泊和河流。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月牙泉了。

月牙泉位于沙漠中央,是一片天然形成的湖泊。

泉水清澈见底,湖水呈弯月形,如同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沙漠之中。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令人陶醉的湖光山色,和家人朋友一起在湖边野餐,放松心情,享受宁静的时光。

白银平川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让人追寻古代文明的足迹。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白银平川的城墙了。

这座城墙是明朝时期修建的,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城墙高大厚实,砖石交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平川,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白银平川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瓷等。

在这里,你可以亲自参与到这些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体验到手工艺的魅力和乐趣。

同时,白银平川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表演,如舞龙、杂技等,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民间气息和文化底蕴。

白银平川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迷人的大漠沙丘和湖泊,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来到白银平川,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和惊喜的地方吧!。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白银市平川区境,自古以来是战略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从陇东、固原到打拉池,经旱平川,于黄湾古迭烈逊渡口过黄河直达河西诸州。

据史书记载,今平川区内打拉池、毛河洛(《宋史》名“水泉堡”)、迭烈逊、陡城、水泉及旱平川新墩都先后筑有古城堡。

《靖远县志》载:旱平川在县北七十里,南北长四十里,东西长百里。

自汉至清初,旱平川大部分时间属边路要塞,烽烟不息。

明、清时,野麻滩、黄沙湾、迭烈逊、一碗泉、陡城沟、月河、红柳泉口等沙河仍泉水丰沛,且皆为边防要路;民族地方武装“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白崖子、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

水泉尖山上烽火台高耸入云,王家山、打拉池甚至种田复兴一带,目之所及处烽燧星罗棋布,明显地具有明代“墩堡相望”的军防特色。

即使近现代,打拉池、旱平川也是大道通衢,打拉池是靖远、平川通往海原的枢纽,当年红军长征即会师于此。

而国道109线(原兰宁公路)和丹拉高速公路皆自旱平川横贯而过。

一、鹯阴城与平凉城旱平川新墩有东西两座土筑古城,民间称东城为“缠州”,西城为“柳州”。

1976年定西地区曾对两城做过文物普查,1980年前后靖远县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元月,平川区政府又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平川皆立有文物保护碑。

《甘肃通志》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

《中国历史大辞典》载:鹑阴县,西汉置。

治今甘肃靖远县西北。

属安定郡。

东汉作鹯阴县,属武威郡。

晋废。

《甘肃通志》所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方位是准确的,旱平川“鹑州古城”就位于靖远县城北,是西汉的鹑阴县治,也是东汉的鹯阴县治。

根据《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又复名鹑阴县,而且平凉郡郡治也在此地,也就是说,这座古城在古代鹑阴、鹯阴两名交互使用过。

后世民间将“鹑”音传为了“chán”。

因何名为鹑阴?古代地名“阴”者,则其地必在山之北水之南,《后汉书·顺帝纪》在“护羌校尉赵冲追击叛羌于鹯阴河战殁”句下注鹯阴县“因水以为名”,鹯阴城北的沙河总长不过二十里,其水是否西汉时叫鹑水东汉时又叫鹯水,史书上并未见详述,但此说很符合古代地名特点(但也许西汉时将此处名为“鹑”是源于古人天文分野之说。

平川陶瓷文化历史

平川陶瓷文化历史

平川陶瓷文化历史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共和镇黄茅沟发现的古先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

区境属马家窑文化范畴。

2004年在种田乡百丰村石沟发现的古墓葬,出土大量马家窑文化类型的石器、陶瓷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瓷中彩陶比例较高,纹饰复杂,残存碎片条纹分为横栏纹和竖条纹,陶片含有云母。

陶瓷中灰陶有罐、壶、甑等。

彩陶中有红陶盆、单耳夹砂罐、双耳夹砂罐、碗、杯等。

陶瓷以平底瓷为主,火候高,质地坚硬,瓷形规整,纹饰美观,达到手制陶工艺的高峰。

彩陶多为泥制陶,胎薄、表面多打磨光滑。

一般陶瓷多为夹砂陶,胎较厚、质粗,除素面纹饰外,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划纹、手指压印纹等情况。

西汉鹯州城遗存的大量排水陶瓷筒及陡城、牙沟水、黄湾、老庄汉墓出土随葬品中的陶制品,亦为本地瓷窑烧制。

特别是鹯州城排水陶筒接口吻合度好,可见古人极其重视陶瓷的实用性。

唐宋以后,陶瓷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北掌山下红土洼陶窑遗迹,至迟建于宋代,从遗存的碗碟看,工艺有较大进步。

红土洼的陶土存量大,有黑、白、红、黄、青等各种颜色,既有粗陶土,也有细陶土,发展陶瓷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明代以后,随着移民屯边政策的实施,区境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陶瓷产业,初步形成了声闻西北的较大规模。

距红土洼以西3公里的地方,地面开阔,泉水旺盛,邻近宝积山煤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陶土资源,大批陶窑开始兴建,时称磁窑。

磁窑人世代以烧制陶瓷为生,往往从八九岁开始,就从事陶瓷生产。

清代以后,磁窑逐步形成以陶瓷为中心,兼营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的综合集镇。

1952年,靖远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到磁窑帮助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

1958年,磁窑陶瓷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实现了由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手工搅轮加工向机器加工的转变。

1962年,试制出茶具、酒具、蓝边碗等细瓷产品。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市概况介绍目录1、城市历史2、经济建设3、区域4、城市建设5、文化6、总结市概况介绍一、城市历史省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厂”。

市缘此而得名。

历史悠久。

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

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西汉以后,境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地区建县之始。

西至唐,属古会州之地。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

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

明置靖虏卫、会宁县。

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

至此,境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

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

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

“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明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

民国时期,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

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9月,解放。

从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经济建设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题目 平川史话

题目 平川史话

题目平川史话学校:平川三中班级:八年级3班姓名:魏珺淑指导老师:蔡荆慧平川史话“平川平地起,壮志干云霄”。

平地兴起的平川,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荒漠变绿洲,戈壁变新城,平川已成为兰白经济带上一片创业的热土,希望的摇篮。

平川好,好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西汉时,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响过屈吴山下,响过迭烈莎桥,异域文明,宗教文化曾在这里留下深厚的沉淀。

魏晋时期,赫连定收集大夏余部,奔还平凉,在凉州城即皇帝位,改元胜光。

至今民间仍有皇陵之说。

位于鸭沟水村的古城,本位西秦麦田城,两百余年后又作为会州州治存在数百年,直至北宋初年,平川一直是周边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宋夏争锋之际,平川位于民族冲突的最前哨。

明代长城在平川境内留下许多遗迹,见证着往昔的沧桑变迁。

平川好,好在平川是革命的老区,红色的沃土。

1930年,平川区境内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活动。

由共产党领导的“水泉起义”,震惊了国民党政府,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他的三次战斗都是在平川区境内的打响的。

1932年5月6日在打拉池竖起的“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的红旗,永远飘扬在党史军史上。

解放后,毛泽东同志继续关注着这片英雄的土地,关于打拉池民间问题的批示,永远激励着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平川好,还在民间传说,引人入胜。

相传在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十的一个深夜,屈吴山下的王氏夫人,做了一场奇梦。

她梦见一只黑虎像她猛扑过来,吓得她魂不附体,大声呼救。

没过多久,她产下一个超过九斤的大胖男孩,这就是日后的奋威将军王进宝。

年幼时的进宝,异常顽皮淘气,经常惹事闯祸。

进宝不但饭量大,力气更是大的出奇。

村里有人给他请来师傅给孩子教武术,进宝一看就懂,一连就会。

一次,他闯了祸,拔腿朝屈吴山便跑,追赶得人猛然看见树丛下卧着一只白爪子黑虎,双眼射出凶光,顿时大吃一惊,转身向山下没命的跑去。

之后,再也没有回家。

后来他得到高人指点,投军从戎。

白银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白银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白银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文物保护单位柳州城遗址基础保护工程,做围栏,建警示墙,安装省保石碑等;对影响柳州城遗址整体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的文峰观砖木房屋、工棚等违建物进行保护性拆除;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三区人才、文保员和遗址所在地的水泉镇牙沟水村的干部群众对城内外及周边的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清理,该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白银区的柳州城遗址位于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唐代时曾作为凉川县城,西夏时曾侨治会州于此,柳州其名即来源于此。

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420米,东西宽320米,占地面积13.4万平方米。

城内原有古建筑遗址,地面遗物有黑釉、绿釉、青花、筒瓦、板瓦、青砖等古代建筑残片,还有瓷器、箭矢、铁链、铁片等其他古物件出土。

时间跨度从汉晋直至唐宋,对于研究汉唐以来的地方区域的历史、军事、生产生活、文化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柳州城遗址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白银市境内相对保存较完整的、历史价值较高的一座古城。

白银市会宁县留有百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悠久的彩陶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概况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

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

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平川区长征东路106号,邮编:730913。

代码:620403。

区号:0943。

行政区划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历史沿革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

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

2000年,平川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864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宝积路街道 47311 电力路街道 10416 红会路街道 22607 王家山镇 16187 水泉乡 11277 陡城乡 20429 宝积乡 12361 共和乡18478 黄峤乡 12165 种田乡 8054 复兴乡 7143 资源环境平川区行政区划图【气候环境】本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平川区障,因而降雨量少,气候较干燥,纯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

年平均温度为8.2C,最高年均温度9.8C,冬夏温差较大。

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最长达170天。

其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自然资源】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充裕。

境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

境内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

陶土储量达20亿吨,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

屈吴山矿泉水是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

宝积乡红沙浪地热水资源丰富。

耕地面积26.32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正是依托平川区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位居甘肃第二的大型国有企业——靖远煤业集团以科技兴煤战略使企业迅猛发展。

其主导产品陇上精品——晶虹煤1号、2号、3号产品,长期出口东南亚,成为目前甘肃最大的煤炭基地和主要的出口煤基地。

西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靖远第一、第二发电公司,位于区境旱平川,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是连结陕、甘、宁、青电网的主力火电厂之一。

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

投资24亿元的靖电三期工程和投资11亿元的魏家地瓦斯发电厂目前已进入建设阶段。

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手工烧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时期在境内的磁窑地区陶瓷业发展曾鼎盛一时。

靖远陶瓷厂作为市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发展了五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产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有新乐雅、陇烨陶瓷等十余家民营陶瓷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晶哑光地砖和内外墙砖、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档卫生洁具瓷、仿古瓷等品种。

平川区形成区内四大特色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西甜瓜产业和蔬菜产业、以繁育优质玉米种子为平川区主的种子业,“平川蜜”西甜瓜和“乾泰”种子已远销省内外。

养殖业以牛、羊、猪、鸡为主,品种繁多的小杂粮也初具产业化规模,秦芄、车前子等野生中药材和石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及天然森林、草场资源丰富。

二毛裘皮、黑瓜子、大枣、发菜、甘草等土特产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历史文化平川区有一大批文化品位极高的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有省、地级文化保护点15个,其中缠州城、柳州城、打拉池古城、水泉堡、王进宝墓葬、黄湾汉墓、老庄汉墓、墩墩山烽燧、福寿山石刻、红山寺石窟等文化遗迹,自然风光以缠州怀古、大浪天险、神泉玉液、红山丹霞、屈吴春嶂、崖窑地灵、迭烈览胜、龙凤呈祥等“平川八景”最为著名。

区内有省级天然林保护区——屈吴山林场。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今平川区共和镇政府驻地)胜利会师,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水泉小堡子兵变战场遗址、卞家台地下党活动遗址等成为新的红色旅游景点,黄河文化生态游让人在感受厚重的平川文化同时,领略平川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基本概况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是1985年随白银市恢复建立而成立的市辖区。

距兰州市130公里,东与会宁县及平川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北部均与靖远县相连,西与景泰县为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347米至2858米,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辖6乡3镇2个街道办事处。

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1个民族,总人口19.3万人。

平川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地区。

现境内有汉、回、满、蒙、藏、苗、彝、壮、布依、瑶、东乡、裕固等12个民族。

全区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5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3%,回族2725人,满族93人,蒙古族76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共和镇兄弟村及驻平川各厂矿企业单位。

民族人口平川区是一个多民族集居地,境内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2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346人,世居人口3046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居住在宝积、共和、红会、水泉、王家山等地。

少数民族中回族有4090人,其中世居人口2790人,流动人口约有1300余人,主要分布宝积、共和、红会;满族有95人,居住在长征路下属各居委会;蒙古族有81人,么佬族6人,居住在红会、王家山等地;东乡族有35人,居住在红会和宝积;壮族有12人,居住在红会、旱平川和魏家地;维吾尔族有2 人,居住在魏家地;藏族有15人,居住在宝积和王家山;侗族3人,裕固族2人,瑶族2人,锡伯族3人,居住在周家地。

[1]历史文化汉武帝时代,在今平川区水泉乡中村一带设有渡口——鹯阴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后千余年,鲜卑、羌、党项,鞑靼等少数民族相继驻牧境内,而鹯阴作为会州州治、平凉郡郡治,为会州境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白银市境内最早设置的县之一。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平川区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

区内有省、地级文化保护点15个,红山古寺、屈吴春障、黄湾石刻、月河晚照、将军故墓、北武当山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

经过多年的交融和积淀,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创作人才队伍,一批有实力的书画家多次在全国及至国际上获奖,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馆及外宾收藏。

历史沿革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

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

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里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

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麦田城。

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

平川区东晋成帝咸和四年,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

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

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改会宁镇为西会州。

贞观六年,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会州为会宁郡。

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

代宗广德元年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

太宗雍熙二年,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

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

成化十年(1474),移迭平川区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

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

区境属靖远县地。

1985年,白银白银市恢复地市建置,析靖远县五乡—镇置平川区。

自然地理位置疆域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偏北,区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银市93公里,距省城兰州185公里。

地处东经104°24′~105°51′,北纬36°18′~37°00′之间。

全区面积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的0.36%。

区政府驻地宝积镇向阳村。

地形平川区地形的总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西长91.5公里,南北宽75公里,由西北向平川区东南呈一狭长地带,阶梯状多台阶地形。

境内最高峰屈吴山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

最低处水泉乡野麻村红麻湾,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

西部旱平川与东部西格拉滩为盆地式缓坡平川。

由西向东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黄家洼、屈吴山构成平川区山脉的骨架,虽少林木葱郁之景,不失峻拔崎险之象。

地质平川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山东端,秦祁褶皱强烈,断层极为发育。

地质构造主要为向西北方向收敛、向东南方向撒开的帚状旋转构造体系,曾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其中以加里东运动最为强烈,表现为强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

新生代第四纪时期以来,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分带性明显,发育完整,成因类型也比较复杂。

第四纪沉积物的发育属于陆相沉积,包括河流冲积相,塬梁地区风成黄土,山前洪积相及断陷带内的冲洪积相等四种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的沉积物。

境内地质构造自远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层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盖面积最大。

已探明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淘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黄家洼山及屈吴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东中期花冈闪长岩、奥淘系灰岩、大理石、侏罗系的烁岩出露。

气候平川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腹地,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障,东南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因而降量少,气候干燥。

北近腾格里大沙漠,地域开阔,无高山阻隔,西伯利亚寒流易于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长,风沙霜冻危害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