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合集下载

白银市历史述略

白银市历史述略

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始建于唐代的靖远、景泰一带的寺庙建筑,便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另外,隋唐两代都多次通西城,因而使两汉后冷落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了起来,这对白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以后,因为连年战乱,丝绸北路开始衰落。据说,汉唐以前白银地区的很多山中都有森林,1940年前后我的二伯父在今强湾西部的黄石台山里放羊时,在一处塌方的地方发现了直径70厘米的松木,露出土石的部分有3米长,这样大的松木起码有上千年的树龄。1971年3月我也在那一带的山上发现过直径40厘米的朽树桩。
主题词:白银、景泰、靖远、平川、会宁、历史。
白银市在祖国的版图上,位于东经103°33′—105°31′、北纬35°25′—37°39′的区域内,东邻宁夏,西接武威,南依陇中,北靠内蒙,辖三县两区(靖远、景泰、会宁三县,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万。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各县、区年均降雨量约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区土地肥沃。黄河流经白银214公里,祖厉河、关川河总长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内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包括二阴山区和干旱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几十座,超过3000米的高峰的两座。山间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银市区;还有靖远的刘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银水川、四龙和靖远平堡、北湾、中堡、城关、糜滩、东湾以及景泰五佛,还有祖厉河两岸的一些地方。这些河谷盆地面积虽然很小,但人口却比较稠密。白银地区有悠久的历史,靖远境内曾发现有原始社会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会宁境内也有几处古老的文化,如牛门洞古墓遗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阳山一带也发现了原始社会时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遗存。景泰县境内的张家台、营盘台、寺滩、喜集水等处出土过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细石器等,经考证属新石器半山类型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迹的发现,说明最迟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白银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我眼中的平川

我眼中的平川

我爱平川
王艳旭
平川区是白银市所辖的一个新兴的繁荣的小城市,位于白银市东八十公里处。

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

平川区有悠久的历史。

秦始皇时期,秦将蒙恬在这里始筑缠州古城,是甘肃境内最早建筑的古城之一。

汉代,这里建制了鹯阴县,是白银境内最早的县级建制。

其后一千多年,一直是白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开发种地,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遗址。

平川区资源丰富。

首先是煤炭,东起龙凤山,西至甲盔山,绵亘百余里,含煤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有千年开采史,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将作为平川区的支柱产业而存在和发展。

黄河纵贯全境,与区境东屈吴山、龙凤山、水泉尖山为轴线而形成的西流地下水系构成丰富的水资源。

黄河的鸽子鱼、鲤鱼以及地方特产大枣、西瓜、黄河蜜瓜等素负盛名。

有山、有水、有川、有资源、有特产,这是哺育了两千年灿烂古代文化的乳汁,也是现在和未来辉煌建设的依据。

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漠沙滩,冢墓累累,杂草丛生。

经全区人民的努力奋斗,如今城区街道纵横,高楼林立,槐柳成阴;文化、教育、卫生等机构健全。

美丽的街心花园,别具一格的办公楼、住宅楼,已呈现出新兴城镇的特别韵味与格调。

啊,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在新世纪太阳的照耀下,你一定更加欣欣向荣,更加生机勃勃!
我爱平川!。

白银市平川区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西南部,距省会兰州市370公里,东临景泰县,西连金昌市榆中县,南连临洮县,北达米林县,地跨国家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0年末,平川区人口为17.7万,占白银市全市总人口的27.57%,面积为1171平方公里,占白银市总面积的20.92%,历史悠久,素有“关中山北归川”的美誉。

全区拥有3个各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平川平定河林场、平川北坡沟林场)以及17个森林公园,海拔为1145米,山地、草原、河流比例分布保持自然平衡,构成了多种生态系统。

甘肃省白银市历史沿革

甘肃省白银市历史沿革

甘肃省白银市历史沿革夏、商、西周,境内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部分地域为月氏族所居。

后匈奴族南下,月氏族西迁,部分地域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市境黄河以东入秦版图。

[1]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郡。

设祖厉、鹑阴二县隶安定郡。

是为境内建县之始。

祖历县故址在靖远县城西红咀村,鹑阴县故址在平川区旱坪川西。

元鼎六年,景泰县境内置媪围县,隶武威郡,故址即景泰县芦阳镇东5华里吊沟故城。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西汉废除乡礼县,仍称祖厉县。

鹑阴、祖厉、媪围三县均隶武威郡。

三国时,市境属魏之武威郡。

魏晋之际,鲜卑族一支乞伏氏自牵屯、苑川迁居麦田。

晋咸和四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尽有关中陇右之地,置陇东郡。

祖厉县南迁,隶陇东郡。

晋太元元年,前秦灭前凉,于鹑阴县地置平凉郡,是为境内置郡之始。

白银市鲜卑乞伏司繁自麦田迁于度坚。

晋义熙五年,西秦乞伏乾归复徙都度坚山,即秦王位。

其时,景泰县境隶西秦秦兴郡。

平凉郡先后为后秦、南凉、大夏据有。

宋元嘉五年,北魏强大,于安定执夏主赫连昌,赫连定收集大夏余部奔还平凉,即皇帝位,大赦,改元胜光。

元嘉七年,北魏攻破夏平凉郡,仍置平凉郡,设鹑阴、阴密二县隶之,郡治鹑阴。

仍置陇东郡,祖厉县隶之。

西魏大统十三年,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于鹑阴县地置会州。

是为境内有州建置之始。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移会州州治于鸣沙,改会州为会宁防。

次年,周武帝西巡,于祖厉县故地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

隋开皇元年,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十六年,会宁镇改置会宁县。

大业二年,改会宁县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辖凉川、乌兰二县。

唐武德二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

改凉川县为会宁县。

贞观六年,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

八年,以会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

同年复称会州,属关内道,仍辖会宁、乌兰二县。

唐开元四年,于祖厉县故地别置凉川县,迁会州州治于此。

九年以黄河洪水威胁州城废除。

唐天宝元年,改会州为会宁郡。

我家乡(人)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我家乡(人)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我家乡(人)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作者:lds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所辖一区——名曰“平川”,盖因地势均旷,延展千里,一马纵横,驰骋平川得名。

平川区南北与靖远县接壤,南与会宁县遥相呼应,于1985年白银市恢复建立而成立。

以此向上追溯数千年,在夏、商、周三代时,此地为羌戎所居。

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汉时,则为丝绸之路重镇。

在此,胡汉往来,经济发达。

而后政权更替,北方、西北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入主中原,使活泼好动的游牧文化与先进发达的汉族农耕文化得以在北方广阔的领域交相辉映,相互竞争,相互融合。

白银也不例外。

多元文化的融合,具体到一乡一县,各有不同,历经千年洗礼,逐渐形成了两种较为完整的文化,同属“白银文化”。

这两种文化分别为“靖远文化”与“会宁文化”。

两种文化所依地理环境特征不同,人文发展轨迹亦不同,因此风格迥然不同。

会宁依山,靖远傍水。

会宁满眼望去,群山连绵不绝,高低错落,蜿蜒起伏。

靖远川流纵横,可在水中舞之蹈之,沐发濯足,掬水而饮,甜然而欣,细水长流,化育万民。

《论语》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虽不尽然,但确有几分道理。

会宁人与苍莽群山为伴,生而观山,我时常流连于夜色中的会宁,静观月落高岗,挂定山头,仿佛亘古不变;靖远人在川流纵横里观日升月落,览风生水起,我也对靖远的溪流心存感念,因为陇原大地因其而灵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扎根田野,在土地里辛勤劳作,在翻山越岭间挥洒汗水,会宁人的性格里牢牢地烙上了厚重保守,可曰“仁”;善于经商,时常在外奔波运营,老是跟水打交道,靖远人的性格里始终诠释着一种灵动精致,堪曰“智”。

会宁人的仁义孝悌形成了会宁文化的雄阔壮丽,雍容大气;靖远人的致密精细造就了靖远文化的文气十足,精致内敛。

会宁人讲究团队协作,无论是务农耕种,还是造屋拖瓦,往往一拥而上,有默契,有分工,工程一蹴而就;靖远人习惯单打独斗,个人能力比较突出,一个人可以独立自主搞事业,或拉家带口,或皓首穷经。

会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豪爽,首先会宁方言的特点是长吁豪咏,再加上为人爽快,直来直去,同意则一口答应,不满则立马回绝,凡是允诺之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虽千万人吾往矣;靖远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秀气,首先靖远方言的特点是短叹轻巧,而且为人精打细算,城府较深,凡事三思而后行,力求尽善尽美。

丝路古道平川区境内古渡口与古城遗址考述

丝路古道平川区境内古渡口与古城遗址考述

丝路古道平川区境内古渡口与古城遗址考述作者:张明清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02期【摘要】白银市平川区位在丝绸之路自陕西咸阳经六盘山通往西域的古道上。

这条古道相对平缓易行,位在北武当山下的鹯阴口是古代条件相对较好的黄河渡口,其西岸车道沟较为平坦且直通今景泰川而径往西域。

汉武帝曾跨过六盘山从萧关一带西行,由平川区打拉赤经杨稍沟“西临祖厉河而还”。

境内自东向西分布着秦、汉、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明共10余座古城遗址。

【关键词】平川区;丝路古道;古渡口;古城遗址白银市平川区位在丝绸之路北线古道上。

丝绸之路从长安、宝鸡经平凉、固原,一支线沿六盘山北麓过海原到平川境内打拉池后,又分为三条古道通往黄河边:一条由打拉池经杨稍沟到靖远县城,从祖厉渡口西渡黄河;一条经打拉池入旱平川,到鹯阴渡口过黄河,经景泰县西番窑,直达河西诸州;还有一条自旱平川北行经水泉、石门西渡黄河入景泰境往河西。

一、古老的东西大道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一条中原通往西域的主干道自东向西横贯平川区境。

这条古道自陕西至宁夏段古称回中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曾沿此道翻越六盘山,巡行到今宁夏境内号称“襟带西凉,咽喉灵武”的萧关一带。

汉武帝时张骞、霍去病都是抵萧关再往西进入今平川区境,从鹯阴古渡直去西域。

北逐匈奴,大面积开拓西北疆域之后,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分北地郡河西、置安定郡,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辖(祖厉县治在今靖远县西北的红嘴子,鹑阴县治在今平川区水泉镇的黄湾)。

之后,汉武帝数次经回中道西巡,公元前112年十月进入今平川区境,从打拉池沿杨稍沟到靖远,“西临祖厉河而还”。

这条古道在《读史方舆纪要·迭烈孙堡》中也有记载:“明初元将贺宗哲攻凤翔不克,自固原之六盘山遁去,明师追之,复由迭烈孙渡河遁。

”又《明会要》:“(宣德)七年(1432)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迭烈逊道路。

”并解释说,云此前“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甘州、凉州、山丹、永昌诸卫,皆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蜥岭。

白银市平川区旅游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旅游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旅游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是一个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下面介绍一些平川区的著名旅游景点。

1. 郭家堡
郭家堡是一座古老的城堡,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文物和建筑,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城堡文化和历史的好地方。

2. 玉湖山国家森林公园
玉湖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白银市平川区东北部,是一个以山水景观和森林资源为主的旅游胜地。

这里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峰、奇特的岩石和清澈的湖水,还可以进行徒步、野营、摄影等户外活动。

3. 平川古镇
平川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城镇文化和历史的好地方。

4. 平川马蹄寺
平川马蹄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位于平川区南部。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像和经典文献,是一个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好地方。

以上就是一些白银市平川区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待游客的发现和探索。

平川区概况

平川区概况

平川概况平川区是白银市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岸边。

全区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

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万人。

黄河流经平川32公里。

秦汉时期设立的鹯阴县是黄河上游最早的县级建制之一,唐宋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磁窑是明清以来的西北陶瓷重镇。

1932年爆发了震惊陇原的“水泉兵暴”,1936年红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平川大地上洒下了革命的火种。

屈吴春嶂、红山古寺、月河晚照、北武当等自然人文景观久负盛名。

平川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兰州和银川两大省会城市之间,铁路专线、刘白高速、国道109线及省道区乡公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平川是甘肃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年产优质原煤1200多万吨、发电量130亿度。

平川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陶土储量达40亿吨以上,墙地砖年产量近2000万平方米,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西甜瓜、玉米制种、大枣、菊粉、生物酶、番茄酱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平川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优惠,是投资创业、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全区上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先进文化区、省级卫生城市、全省平安县区。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0.8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7元。

2012年,区委、区政府在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深入研究分析、不断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完善提出了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好中求快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区、平川经济开发区、水泉工业集中区和煤炭、电力、陶瓷为主的“一城两区三产业”为着力重点,以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中的工业示范区、全省能源新能源基地、全省煤炭化工基地、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西部陶都为发展定位,为全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平川区的历史

平川区的历史

地质
平川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山东端,秦祁褶皱强 烈,断层极为发育。地质构造主要为向西北方向收敛、 向东南方向撒开的帚状旋转构造体系,曾经历多次构造 运动,其中以加里东运动最为强烈,表现为强烈的沉降 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纪时期以来,构造运动比较 强烈,地层分带性明显,发育完整,成因类型也比较复 杂。第四纪沉积物的发育属于陆相沉积,包括河流冲积 相,塬梁地区风成黄土,山前洪积相及断陷带内的冲洪 积相等四种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的沉积物。 境内地质构造自远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层 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盖面积最大。已探明的地层主要 有寒武系、奥淘系、志流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 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黄家洼山 及屈吴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东中期花冈闪长岩、奥淘系 灰岩、大理石、侏罗系的烁岩出露。
基础资源
平川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现已探明或 发现的矿藏有11种。能源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煤质 优良,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是良好的 工业动力和民用煤。平川区煤炭资源在全省占第二位, 仅次于华亭矿区,为全区优势矿产之一。共划分为宝 积山、红会、王家山、磁窑、井儿川5个煤田区。国 营统配煤矿在宝积山、红会、王家山三个煤田开采, 煤炭总储量10.8亿吨。其中宝积山含煤面积约22平方 公里,红会矿区含煤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王家山矿区 含煤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还有陶土、花岗岩、沙金、铜、锰、石 灰石、石英石、沸石、烧胀粘土等多种矿产资源。境 内不仅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且黄河也流经境内32 公里,集水面积1.3万亩。有可耕地50.5万亩,宜林 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光热资源丰富,气 温日差较大,年均温度8.2℃,年太阳辐射量为147.3 千卡/平方厘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 物产,区内羊羔肉、二毛裘皮、黑瓜籽、西甜瓜、大 枣、核桃、干草等特产,质地优良、久负盛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白银市平川区境,自古以来是战略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从陇东、固原到打拉池,经旱平川,于黄湾古迭烈逊渡口过黄河直达河西诸州。

据史书记载,今平川区内打拉池、毛河洛(《宋史》名“水泉堡”)、迭烈逊、陡城、水泉及旱平川新墩都先后筑有古城堡。

《靖远县志》载:旱平川在县北七十里,南北长四十里,东西长百里。

自汉至清初,旱平川大部分时间属边路要塞,烽烟不息。

明、清时,野麻滩、黄沙湾、迭烈逊、一碗泉、陡城沟、月河、红柳泉口等沙河仍泉水丰沛,且皆为边防要路;民族地方武装“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白崖子、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

水泉尖山上烽火台高耸入云,王家山、打拉池甚至种田复兴一带,目之所及处烽燧星罗棋布,明显地具有明代“墩堡相望”的军防特色。

即使近现代,打拉池、旱平川也是大道通衢,打拉池是靖远、平川通往海原的枢纽,当年红军长征即会师于此。

而国道109线(原兰宁公路)和丹拉高速公路皆自旱平川横贯而过。

一、鹯阴城与平凉城旱平川新墩有东西两座土筑古城,民间称东城为“缠州”,西城为“柳州”。

1976年定西地区曾对两城做过文物普查,1980年前后靖远县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元月,平川区政府又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平川皆立有文物保护碑。

《甘肃通志》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

《中国历史大辞典》载:鹑阴县,西汉置。

治今甘肃靖远县西北。

属安定郡。

东汉作鹯阴县,属武威郡。

晋废。

《甘肃通志》所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方位是准确的,旱平川“鹑州古城”就位于靖远县城北,是西汉的鹑阴县治,也是东汉的鹯阴县治。

根据《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又复名鹑阴县,而且平凉郡郡治也在此地,也就是说,这座古城在古代鹑阴、鹯阴两名交互使用过。

后世民间将“鹑”音传为了“chán”。

因何名为鹑阴?古代地名“阴”者,则其地必在山之北水之南,《后汉书·顺帝纪》在“护羌校尉赵冲追击叛羌于鹯阴河战殁”句下注鹯阴县“因水以为名”,鹯阴城北的沙河总长不过二十里,其水是否西汉时叫鹑水东汉时又叫鹯水,史书上并未见详述,但此说很符合古代地名特点(但也许西汉时将此处名为“鹑”是源于古人天文分野之说。

白银市市情简介

白银市市情简介

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1956年11月设市,195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10月撤销,1985年8月恢复建市。

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白银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此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一时“日出斗金,积销金城”。

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的序幕,白银市由此在一片戈壁荒滩上迅速崛起。

白银物华天宝,资源富集。

白银既有丰富的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矿藏,又有大量的煤炭、石膏、芒硝、石灰石等非金属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45种,有23种矿产储量位居甘肃省前列,其中煤炭量16亿吨,凹凸棒储量居世界第一。

白银既有丰富传统能源,又是国家风电、光伏发电重点区域,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450万千瓦,是正在崛起的西部复合能源基地。

白银基础雄厚,跨越发展。

“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2个在白银布局。

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素有中国“铜城”之美誉。

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68万吨,黄金10吨、白银217吨、稀土3万吨,原煤生产能力1300万吨。

以TDI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建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白银先后被确定为甘肃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白银产业集群,前景广阔。

以白银国家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六个工业园在内,总规划面积340平方公里的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是国家设立的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

白银是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着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链”和“四个百亿元产业”的产业链(“3+4产业链”),先后引进项目534个,中信、中铝、中材、统一、正大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已成为西部最具潜力的新兴经济区域。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市概况介绍目录1、城市历史2、经济建设3、区域4、城市建设5、文化6、总结市概况介绍一、城市历史省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厂”。

市缘此而得名。

历史悠久。

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

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西汉以后,境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地区建县之始。

西至唐,属古会州之地。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

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

明置靖虏卫、会宁县。

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

至此,境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

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

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

“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明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

民国时期,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

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9月,解放。

从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经济建设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描写白银市平川区散文

描写白银市平川区散文

描写白银市平川区散文白银市平川区,那是一片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一提起来,心里头就热乎乎的,像喝了一碗刚出锅的小米粥,暖胃又暖心。

要说平川区啊,那真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山,不是那种高高大大的,但连绵起伏,像是一排排穿着绿色军装的士兵,守卫着这片土地。

春天的时候,山上绿油油的,野花遍地开,红的、黄的、蓝的,像是打翻了调色盘,美得很。

到了秋天,树叶黄了,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看着就让人眼馋。

老人们常说,靠山吃山,这话一点都不假,平川区的人们,靠着这些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再来说说水,平川区的水,那叫一个清啊,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里面撒欢儿。

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一到夏天,就跑到河边,光着脚丫子,跳进水里,凉快得不得了。

有时候,还能摸到几个大河蚌,回家让妈妈炒着吃,那叫一个鲜啊。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日子,真是无忧无虑,快乐得很。

平川区的人,那更是没得说,朴实善良,热情好客。

走在街上,遇到个熟人,都能聊上半天,家长里短的,亲热得很。

要是谁家有个啥事儿,邻居们都会过来帮忙,那叫一个团结。

记得小时候,我家盖房子,全村的人都来帮忙,搬砖的、和泥的、上梁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人心齐,泰山移,啥困难都能克服。

说到吃的,平川区的美食,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最有名的,当属那碗牛肉面了,面条筋道,汤头鲜美,再撒上一把葱花、香菜,吃一口,那叫一个香。

还有浆水面,酸酸爽爽的,夏天吃上一碗,别提多解暑了。

还有烧烤,烤羊肉串、烤鱼、烤蔬菜,那味道,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夜市上吃上几串,那才叫一个过瘾。

平川区,还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听老人们说,以前这里是个繁华的集市,南来北往的商人都来这里做买卖。

那时候的平川区,真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虽然现在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依然让人心生敬畏。

走在老街上,看着那些斑驳的墙壁,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诉说着平川区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平川区,发展得越来越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宽敞明亮,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白银市平川区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景点

白银市平川区景点白银市平川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的东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

平川区拥有众多的景点和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址和传统村落等。

下面是一些平川区的主要景点的相关介绍:1. 高家堡古城:位于平川区西南部,是中国古代西北边塞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

高家堡古城保留了完整的城墙、城门和宫殿等建筑,展示了古代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

2. 立石峡:位于平川区北部,是一个以峡谷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立石峡峡谷蜿蜒曲折,悬崖险峻,溪水潺潺,景色壮丽。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刺激的峡谷漂流和攀岩运动,也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峡谷风光。

3. 大泉湾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平川区东南部,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森林公园。

公园内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瀑布,还有各种野生动植物栖息其中,是人们休闲游玩和野外探险的好去处。

4. 良官沟:位于平川区西部,是一个以红色革命纪念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这里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途经的地方,保存有红军长征的历史遗迹和纪念设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5. 高峡平湖:位于平川区南部,是一个以水墨山水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这里有山峦起伏、河流蜿蜒的壮丽景色,还有清澈的湖水和蓝天白云的映衬,营造出宜人的环境和氛围。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迷人的山水画卷,也可以进行垂钓、划船等活动。

除了以上的主要景点外,平川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孟庙寺、泉子沟草原、王村大峡谷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有的突出自然风光,有的弘扬人文历史,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此外,平川区还有一些传统的村落和民俗文化景观,如李家院子、红岩村、滨州古镇等。

这些村落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总的来说,白银市平川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景点和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遗址,都能让游客领略到这个地区的独特之处。

无论是喜欢探索自然风光,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都能在平川区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目的地。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概况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

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

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平川区长征东路106号,邮编:730913。

代码:620403。

区号:0943。

行政区划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历史沿革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

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

2000年,平川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864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宝积路街道 47311 电力路街道 10416 红会路街道 22607 王家山镇 16187 水泉乡 11277 陡城乡 20429 宝积乡 12361 共和乡18478 黄峤乡 12165 种田乡 8054 复兴乡 7143 资源环境平川区行政区划图【气候环境】本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平川区障,因而降雨量少,气候较干燥,纯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

年平均温度为8.2C,最高年均温度9.8C,冬夏温差较大。

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最长达170天。

其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自然资源】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充裕。

境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

境内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

陶土储量达20亿吨,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

屈吴山矿泉水是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

宝积乡红沙浪地热水资源丰富。

耕地面积26.32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好玩的地方:
1. 平川古城:平川古城建于唐代,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现在,平川古城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景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

2. 沙洲公园:沙洲公园是白银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园内有湖泊、沙洲、植物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散步、拍照、欣赏风景。

3. 青铜峡:青铜峡是一个以峡谷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区,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溪流、高耸入云的峡壁、独特的地质景观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漂流、攀岩、徒步等。

4. 平川博物馆:平川博物馆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展示了平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平川的历史和文化。

5. 宝鸡口:宝鸡口是一个以冰川遗迹为主的自然风景区,这里有巨大的冰川遗迹、独特的冰川地貌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追溯冰川时代的历史,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总之,白银平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 1 -。

平川史话

平川史话

平川史话秦汉故城,战略要地平川区是1985年随甘肃省白银市恢复而成立的市辖区,位于白银市中部偏北。

区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银市93公里,南北大部分与靖远接壤,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毗邻,东南与会宁县为界,西北与景泰县相连。

东西长91.5公里,南北宽75公里,平均海拔1504米,境内最高点屈吴山南沟大顶,海拔高达2858米;最低处水泉镇野麻滩村红麻湾海拔1347米。

整个地形由东面向西北倾斜,呈一狭长阶梯状多台阶地,形如春蚕,翘首吐丝。

土地面积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36%。

区境地开阔,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障,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

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年平均温度为8.2℃是,取高年均温度9.8℃。

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有汉、回等12个民族,总人口20.9万人。

平川建区虽短,但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大地上繁衍生息。

水泉镇野麻潍、王家山镇井儿川等地发现的黄河岩画群,大约凿刻于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近年来,在种田、黄峤、共和等地连续出土的原始人所用的石器、陶器和墓葬群遗址有力地证明,先民们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狩猎、牧畜的农耕生产。

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和丰沛的泉水,是早期人类生存的乐园,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尚书》记载,三代时区境属雍州地。

西周末年,“周遂凌迟,戎逼诸夏”,关陇地区尽为西戎所居。

战国时期属义渠戎人由余之谋,“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的西界以秦所筑长城为界,即西起临洮,经渭源、固源到环县长城界,在本地居住的都是迁徙不定的周边游牧民族,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言之“古西羌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领十万众北上进攻胡人,全部收复河南之地,以黄河为塞,建筑四十四临县城,迁徙犯了罪的官吏或平民来守卫(《汉书.匈奴传》)。

平川区的经济地理

平川区的经济地理

平川区的经济地理
佚名
【期刊名称】《发展》
【年(卷),期】1995(000)005
【摘要】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偏北,南北大部分与靖远县接壤,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源县毗邻,东南与会宁县相连,西部与景泰县交界。

地处北纬36°20'——37°、东经104°24'——105°25'之间。

平川区是1985年10月随白银市恢复
而成立的市辖区,现辖五乡(水泉、宝积、共和、种田、复兴)一镇(王家山镇)、三个街道办事处(宝平口路、电力路、红会路)。

总面积2106平
【总页数】1页(P38-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新时期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导论》的教学比较 [J], 严艳;郭振武
2.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从新经济地理到新新经济地理 [J], 颜银根
3.恒韧潜心磨一剑经济地理添新篇——评《涪陵经济地理》 [J], 王志标
4.新时期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导论》的教学比较 [J], 严艳;郭振武
5.关于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教材为例 [J], 韩剑萍;刘长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

白银平川好玩的地方白银平川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境内,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地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白银平川的好玩之处。

白银平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许多迷人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白银平川的大漠沙丘了。

这里的沙丘金黄而细腻,延绵起伏,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登上沙丘之巅,可以俯瞰整个平川,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无限魅力。

在这里,你还可以尽情感受沙滩摩托车的刺激,或是在沙漠中骑骆驼,体验一把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除了沙漠,白银平川还有许多湖泊和河流。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月牙泉了。

月牙泉位于沙漠中央,是一片天然形成的湖泊。

泉水清澈见底,湖水呈弯月形,如同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沙漠之中。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令人陶醉的湖光山色,和家人朋友一起在湖边野餐,放松心情,享受宁静的时光。

白银平川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让人追寻古代文明的足迹。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白银平川的城墙了。

这座城墙是明朝时期修建的,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城墙高大厚实,砖石交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平川,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白银平川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瓷等。

在这里,你可以亲自参与到这些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体验到手工艺的魅力和乐趣。

同时,白银平川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表演,如舞龙、杂技等,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民间气息和文化底蕴。

白银平川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迷人的大漠沙丘和湖泊,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来到白银平川,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和惊喜的地方吧!。

平川陶瓷文化历史

平川陶瓷文化历史

平川陶瓷文化历史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共和镇黄茅沟发现的古先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

区境属马家窑文化范畴。

2004年在种田乡百丰村石沟发现的古墓葬,出土大量马家窑文化类型的石器、陶瓷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瓷中彩陶比例较高,纹饰复杂,残存碎片条纹分为横栏纹和竖条纹,陶片含有云母。

陶瓷中灰陶有罐、壶、甑等。

彩陶中有红陶盆、单耳夹砂罐、双耳夹砂罐、碗、杯等。

陶瓷以平底瓷为主,火候高,质地坚硬,瓷形规整,纹饰美观,达到手制陶工艺的高峰。

彩陶多为泥制陶,胎薄、表面多打磨光滑。

一般陶瓷多为夹砂陶,胎较厚、质粗,除素面纹饰外,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划纹、手指压印纹等情况。

西汉鹯州城遗存的大量排水陶瓷筒及陡城、牙沟水、黄湾、老庄汉墓出土随葬品中的陶制品,亦为本地瓷窑烧制。

特别是鹯州城排水陶筒接口吻合度好,可见古人极其重视陶瓷的实用性。

唐宋以后,陶瓷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北掌山下红土洼陶窑遗迹,至迟建于宋代,从遗存的碗碟看,工艺有较大进步。

红土洼的陶土存量大,有黑、白、红、黄、青等各种颜色,既有粗陶土,也有细陶土,发展陶瓷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明代以后,随着移民屯边政策的实施,区境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陶瓷产业,初步形成了声闻西北的较大规模。

距红土洼以西3公里的地方,地面开阔,泉水旺盛,邻近宝积山煤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陶土资源,大批陶窑开始兴建,时称磁窑。

磁窑人世代以烧制陶瓷为生,往往从八九岁开始,就从事陶瓷生产。

清代以后,磁窑逐步形成以陶瓷为中心,兼营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的综合集镇。

1952年,靖远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到磁窑帮助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

1958年,磁窑陶瓷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实现了由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手工搅轮加工向机器加工的转变。

1962年,试制出茶具、酒具、蓝边碗等细瓷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白银市平川区境,自古以来是战略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从陇东、固原到打拉池,经旱平川,于黄湾古迭烈逊渡口过黄河直达河西诸州。

据史书记载,今平川区内打拉池、毛河洛(《宋史》名“水泉堡”)、迭烈逊、陡城、水泉及旱平川新墩都先后筑有古城堡。

《靖远县志》载:旱平川在县北七十里,南北长四十里,东西长百里。

自汉至清初,旱平川大部分时间属边路要塞,烽烟不息。

明、清时,野麻滩、黄沙湾、迭烈逊、一碗泉、陡城沟、月河、红柳泉口等沙河仍泉水丰沛,且皆为边防要路;民族地方武装“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白崖子、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

水泉尖山上烽火台高耸入云,王家山、打拉池甚至种田复兴一带,目之所及处烽燧星罗棋布,明显地具有明代“墩堡相望”的军防特色。

即使近现代,打拉池、旱平川也是大道通衢,打拉池是靖远、平川通往海原的枢纽,当年红军长征即会师于此。

而国道109线(原兰宁公路)和丹拉高速公路皆自旱平川横贯而过。

一、鹯阴城与平凉城旱平川新墩有东西两座土筑古城,民间称东城为“缠州”,西城为“柳州”。

1976年定西地区曾对两城做过文物普查,1980年前后靖远县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元月,平川区政府又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平川皆立有文物保护碑。

《甘肃通志》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

《中国历史大辞典》载:鹑阴县,西汉置。

治今甘肃靖远县西北。

属安定郡。

东汉作鹯阴县,属武威郡。

晋废。

《甘肃通志》所载“鹯阴古城在靖远县北”,方位是准确的,旱平川“鹑州古城”就位于靖远县城北,是西汉的鹑阴县治,也是东汉的鹯阴县治。

根据《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又复名鹑阴县,而且平凉郡郡治也在此地,也就是说,这座古城在古代鹑阴、鹯阴两名交互使用过。

后世民间将“鹑”音传为了“chán”。

因何名为鹑阴?古代地名“阴”者,则其地必在山之北水之南,《后汉书·顺帝纪》在“护羌校尉赵冲追击叛羌于鹯阴河战殁”句下注鹯阴县“因水以为名”,鹯阴城北的沙河总长不过二十里,其水是否西汉时叫鹑水东汉时又叫鹯水,史书上并未见详述,但此说很符合古代地名特点(但也许西汉时将此处名为“鹑”是源于古人天文分野之说。

古书云:秦之分野为鹑首,周之分野为鹑火,此地古为周秦边沿地,“鹑阴”可能由此而来)。

“鹯”为猛禽,东汉改“鹑”为“鹯”,似与军防有关,那时的鹑阴,是西羌等少数民族犯内地的首冲。

新墩的东城,即汉鹑阴(鹯阴)县城,城座正北向南,其城于1970年后已被平整为农田,当时有挖出的文物,民间有收存。

鹑阴古城东城墙今尚存两段,北城墙存一段,南城墙被削去大半截,其上已改为水渠。

城墙遗址尚能分辨清楚,东西、南北各长325米,面积约158亩。

新墩的西城座西北向东南,东西两城相近而不同向。

城北山下水头村有一提灌工程将水送上北城墙下,水渠在北、西两墙各开一洞,出西城墙绕城西南角,沿南城墙往东。

连接两城的就是这条渠的渠坝,“农业学大寨”时所筑,高约6-7米,长382米,渠坝起自西城东南角达东城西南角,水渠过渠坝再从鹯阴城南墙上一直往东。

这条渠坝是两城距离最近处。

东西两城间有一南短北长梯形平地,平地南端就是前文提到的渠坝,北部有一古墩,相对来水距西城较近,像是烽火台,但又似西夏人的墓墩,后笔者多与西夏陵墓对比,不是西夏陵墓。

传说中墩台下有地道通向东西二城,但丝毫看不出痕迹。

其实这个墩台应是两城之间的防务瞭望台,墩基为正方形,每边约十二米,高约十二米,墩顶约八平米,从墩北面勉强可以爬上去,站在墩顶四望,视野辽阔,整个旱平川尽收眼底。

明代加强黄河防务时在旱平川筑有几座烽火台,有一烽火台就在此墩台东1000多米处,相对于这座古墩便被称为新墩,新墩也就成了此地的地名。

两城之间的这座古墩至今保存尚完整,现在能见到的新墩却是今人堆起来的。

墩台筑在一座山包上,与两城之间的故墩台同在沙河的南侧,新墩处沙河上游。

新墩墩体虽遭严重破坏,但其规模还能看得出来。

墩底各边宽有十二三米,估计墩高仍在十二三米以上,现留有五六米高的残体。

西城内也已变为农田,但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分层夯筑而成,其土坚硬。

据当地村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地时只是将城内就势铲成块田,没有深挖,在城东北部铲出直径约一米的两块柱砥石,估计是衙门所在。

在东边的城门处挖出直径约50厘米的城门梁,上有大火烧灼痕迹,且有堆堆木炭,估计是城门被烧毁时遗留。

西城有东西两城门,城门有瓮城,瓮城口皆面南。

东、南、西三面城墙下有城壕(隍),东、西城壕也已成农田,南城墙外侧半中间修有前已提到的水渠,城壕已成大路。

城外水渠下东南方为新墩学校。

自城西南角量之,城墙顶端距水渠面13.4米,距地面16.4米。

墙顶宽3米,东西长386米,南北长312米,东北角因临深沟而拐进33米×100米,城面积约180亩。

四面城墙各有向外突出的四个附城墙墩台,是为“马面”,有马面之古城墙一般有堞楼,此城已看不明显。

东城建在平地,离北面沙河水源相对较远,西城北临陡坡,水路隐蔽且近。

从坡下水头村庄仰望城墙,陡峭险峻。

对比而言,西城的规格要远远高于东城,且军防目的非常明显。

对于旱平川的古城,今人笔下大都将数座城的史实粗略地归以鹯阴一城述写,这就给人一个模糊错综的印象。

东城是汉鹑阴(鹯阴)县城,西城就是前秦为彰显灭前凉的功绩而筑的平凉郡城。

唐时曾将凉川县“别置”于西城。

西夏政权为显得自己政权高大,曾在占领地“以堡镇号州”,加上口口相传的年代久远,声、韵有了变化,两城之名在民间便成了“鹑州”“柳州”。

二、麦田城与会州城麦田城,还有初设于西魏,延及唐代直至北宋中叶的会州城,都在旱平川,这在地方史志研究者中几乎没有大的争议,问题是几乎众口一词认为这两个历史上的古城都设在鹯阴城。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有关记载,首先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麦田城、会州城都临河,这就可以肯定都不曾设在远离黄河的鹯阴城。

那么,麦田城在黄河边的什么地方?西晋泰始初,今靖远、榆中一带活动着两支鲜卑秃发(拓跋)氏和乞伏氏。

泰始六年(270),秃发树机能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今靖远县永新乡),咸宁五年(279)十二月被武威太守马隆大破并斩之。

另一支鲜卑乞伏氏在今榆中一带活动,东晋咸和四年(329),羯族后赵石勒灭匈奴前赵刘曜,吓坏了乞伏氏首领傉大寒,乞伏氏自榆中苑川“惧而迁于麦田元孤山”,在麦田驻三十六年后,因氐族前秦进逼,又由麦田迁于杜坚山。

后又驻于金城、苑川一带,实力渐渐壮大,首领乞伏国仁于孝武太元十年(385)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建义。

其弟乞伏乾归于“义熙三年(407)僭称秦王”,都金城。

历史上称鲜卑乞伏氏的割据政权为西秦,公元431年西秦为匈奴大夏所灭。

古籍中记载麦田城地理环境的只有《水经注》。

郦道元的《水经注》在记述完祖厉川水(即今靖远县城西的苦水河)之后说:“河水又东北经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北经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固原)西北六百四十里。

”依这段文字记载,麦田古城在靖远城以北的黄河下游,而且濒临黄河。

《大清一统志·兰州府·古迹》:“麦田城,在靖远县东北。

”考察靖远县东北黄河沿岸,只有旱平川南沿月河沙河口堡子院的古城遗址的地理特点,符合《水经注》对麦田城地理环境的记述,也符合《大清一统志》的记载。

月河河口古城遗址,民间相传此地曾是堡镇,今人称为“堡子院”。

仔细考察即可看出,此故城起初筑在古沙河南面的平台上,后来不知是西夏引水掘城,还是大自然突发洪水,致使沙河改道从城中穿出,大部城墙悉被冲毁,仅留一面城墙还被分割在沙河的南北两边,三十年前,月河河口沙河南北两侧各有一段雄伟的古城墙,1945年修纂的《靖远县新志》也记有“麦田城有二,一在南山,一在北山”,虽没有说明在月河,但所指应该即此。

可惜的是近几十年毁墙平地,使古城墙现在仅存一段。

这段古城墙的北面,沙河故道的痕迹现在还很明显,古城墙西北故沙河口汩汩涌淌的泉水,泉水流出故城西北后西南方向流入黄河的痕迹,与《水经注》所记麦田泉水完全吻合。

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山移水转,值得研究者庆幸的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的一切至今尚清晰可辨。

这座古城,应当就是麦田城。

那么,也是位于黄河边的会州城在哪里呢?据《元和郡县志》:“会州,本汉鹯阴县地。

”宇文泰为西魏相时,大统十四年(548)奉西魏太子率兵西巡,会师于鹯阴,当地人张信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慰劳六军,宇文泰非常高兴,就以“会”为名在鹯阴地置会州。

也就是说会州城在鹯阴境内。

那在鹯阴县的什么地方?我们可以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元和郡县图志》等史籍中来求索: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宋朝收复古会州地后,地方军政官员因选择新筑会州地址而发生争议,最终在今靖远县城“初筑会州”,整个过程中对原会州地理位置和地形作了较清楚的描述,结合《元和郡县图志》记述的唐代会州刺史安敬忠在会州城前作堰治水史实,可以看出故会州的地理特点:1、故会州临河而且距黄河极近,2、故会州城西有一高地也可筑城,3、故会州城前黄河河岸有可供架设索桥的山崖。

这些地理特征月河河口都具有,而今靖远平川一带尚没有其他河边古城遗址能同时具有此三个特点,因此,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宇文泰初置的会州一直到唐代、宋初的会州,就设置在月河河口麦田故城。

会州置于民族割据时期,加之地处西北边地,时时会陷入战乱之中,古会州就是毁于西夏之手的。

西魏、唐至宋初的会州,大体沿革是这样的:宇文泰大统十四年(548)初置会州,其子北周武帝于保定二年(562)废会州,改为会宁防,将会州州治移于今宁夏境内的鸣沙。

隋开皇元年(581)改会宁防为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置会宁县,属平凉郡;大业二年(606)置会宁郡,改会宁县为凉川县,凉川县为会宁郡郡治。

唐武德二年(619)置西会州,又改凉川县为会宁县,会宁县为会州州治。

贞观八年(634)改为粟州,当年又复为会州。

“开元四年(716)别置凉川县”,即在会州州治会宁县辖域旱平川,又析置了一个凉川县,五年后撤凉川县又并入会宁县。

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会州。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之后,吐蕃趁机渐渐进占陇右一带,直至五代,古会州长时间为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割据。

宋朝建立后,985年会州被西夏焚毁。

1098年宋朝从西夏夺回会州地后,次年在今靖远县城新筑会州,新会州后来又被金占有,不久又被西夏夺取,金便侨治会州于今会宁县境。

自此会州移徙,旱平川南沿月河河口的故会州城未再重建,成了废墟。

时至今日,会州故城遗址已所剩无几,到底是西夏李继迁怀愤太深摧毁得这么彻底,还是千多年间大自然所为,还是屡屡造地所致,尚需继续探究考证。

三、陡城堡城陡城堡城在旱平川西端陡城村南际山巅,距国道109线约六里,距鹯阴古城遗址约五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