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比较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PPT(精)

合集下载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与特征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与特征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第五章
造园手法
—巧夺天工博艺名
一 意境与意象
意、言、象是中日园林共同的逻辑过程。 中日意象定位于几个相对范畴:仁山与智水、 人之喜与物之哀、繁花美居与枯石陋室、儒林 雅意与佛身道气。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二 景区构成
在后园与前园、轴线与中心、对称与 自由、划分与围合、一池三山、约景与缩 景上,中日园林皆有区别。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2. 佛教思想与日本园林
第一,因佛教产生新的园林形式,如平安 时代的净土园林,桃山时代的茶庭等。
第二,佛教的出世说与道家的出世说相结 合,从而奠定了园林山水特征和远离城区建寺 立园的自然观,参悟自然的游览观。
第三,佛教经历与皇权政治结合—与贵族 政治结合—与武人政治结合—与平民结合的几 个阶段。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第四章 文化思想
—意在笔先藏深蕴 一 天人关系
造园手法的天人合一.中国园林属于人 工型,是人工之中见自然。
日本园林属于天然型,是自然之中见 人工。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 的园林建筑较多,建筑密度较大,表明人力的伟大; 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建筑密度较低,表明人 力的弱小。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中日园林产生顺序都是皇家园林、私家园
林和宗教园林。
中日园林走的分别是儒化和人工化道路, 佛化和自然化道路。
中日园林发展都是源于中部,再向南北扩 展成为地域风格。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二 历史长短 中国园林产生早于日本园林。中国园林产生 发展属渐变型,如皇家园林的苑囿型持续时间 近千年;而日本的属突变型,苑囿型园林没有 持续多久就又从中国引进新的园林形式和技法, 而且很快趋于成熟。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与特征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与特征

北京颐和园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国皇家园林气势大、轴线 明、装饰浓。(天坛)
日本的皇家园林气 势弱、中心式、装 饰素。(图为日本桂 离宫)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国寺院园林风 格不明显,依附 于文人园。(灵 隐寺)
❖ 日本寺院园林风 格明显,独立于 三大园林。(金 阁寺)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日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 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 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拙政园与龙安寺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第一章
自然环境
—法天则地揭意象
一、地理环境决定园林山水性质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与 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进言之, 即为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之对比,路文化与舟文 化之对比。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 征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 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至于为什么日本 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与日本的自然环境 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 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 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第四章 文化思想
—意在笔先藏深蕴 一 天人关系
造园手法的天人合一.中国园林属于人 工型,是人工之中见自然。
日本园林属于天然型,是自然之中见 人工。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 的园林建筑较多,建筑密度较大,表明人力的伟大; 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建筑密度较低,表明人 力的弱小。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

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

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

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

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

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

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

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

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

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word完整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word完整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日园林对比

中日园林对比

中日园林对比中日园林的异同园林,是人们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很好地体现,也是人们改造自然、亲近自然的结果、它带给我们舒适、安逸的环境,带给我们美和文化。

东方园林中,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是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体现东方园林精致、典雅、人文的特点。

而且中国的园林对日本影响很大,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本是同一枝干上的两朵花,中国是本木,日本是接木,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日本园林通过对中国园林有选择、有发展的兼收并蓄,产生具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叙述中日园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首先,从中日园林文化的对比中,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中日园林同属东方园林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2.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3.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4.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其次,我们来看看中日园林在这些共同点上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1.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

特征。

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

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

日本园林.doc

日本园林.doc

中日园林的简单比较1.相同点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

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园林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2.不同点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两国地理环境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而迥然相异。

日本对输入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吸收和改进,使其适应于本国的生存环境。

下面本文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地理中国和日本分属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

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虽然也有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

(2)气候气候差异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考虑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园林建筑小巧玲珑。

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日本是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在植物形式的多样化上远胜于中国园林。

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

(3)类型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

东方园林-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东方园林-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二、中日造园艺术与表达比较
(一)本源:
2.文化思想与天人关系 中日园林的哲学思想均源于道家,之后前者向儒型发展,后者向 佛型发展。 中国园林属于人型,日本属于天型;
二、中日造园艺术与表达比较
(一)本源:
2.文化思想与天人关系
《周易》中的 “天人感应”、“道出于天”等,认为人类社会是广大自然 界中的一部分。 孟子人的心性与天这一自然规律本为一体,相通的。 元代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之际,和而为一”的主张,逐渐形成 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宋代张载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观点的哲学命题。
私园兴盛——时局动乱,也成了就今天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类型之一的 私家园林的形成时期,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风格清新,如东晋 陶渊明在庐山下筑园,“开荒深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方宅十余 亩,草屋八九间”里实现避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三)鼎盛时期:隋 唐 宋
皇家园林——唐,建都长安、洛阳,利用地形,于长安六冈,置 庙宇宫苑,部分还在节日向公众开放,如曲江。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因政局稳定规模扩大,建筑宏伟。一、中Fra bibliotek古典园林的发展
(四)成熟时期:
理论总结——明代计成总结毕生造园实践,成书《园冶》,是我 国历史上唯一一部有关造园学的宝贵文献。后抄至日本,名曰 《夺天工》
二、中日造园艺术与表达比较
(一)本源:
1.自然图示:
中日分别为陆文化与海文化,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路文化与舟 文化; 地理环境决定山水文化; 气候差异决定园林建筑的形态、材质和植物差异; 自然灾害不同决定山水理法和建筑形态的不同; 大陆文化下的中国园林理念:“山为骨,水为血,土为皮,木为 毛”; 海洋文化下的日本园林理念:“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日本园林趋向纯净、极致、而有章法;而中国园林更追求惬意、自然,以人为本。

本文从园林布局、理水、叠山、置四个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

1 布局日本园林早期(平安时期)形成“池泉筑山庭”的园林风格,面积较大,主要特征是模仿自然山水,有湖有山,若湖面较大,则湖中堆置岛屿,以桥连接。

这个时期是日本园林逐渐脱离一味模仿中国园林,形成自己风格的初期。

而后,禅宗传入,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使日本园林走向高度概括,极端的写意即出现“枯山水”平庭。

中国园林虽都是写意手法造园,却没有如此的固定格式。

《园冶》中讲究“巧于因借,得景随机” ,即讲究因地制宜,高方欲就平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

2 理水日本园林最为著名的即为“枯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小石象征岛屿,极端抽象表现山水关系。

而之于“池泉筑山庭”虽是用真山真水,但与中国园林讲究水的来龙去脉不同,日本园林注重的是水的形态,小溪平桥,宛若画中。

中国园林讲究“舒处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

谨遵“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法则,水系无论大小,必曲折有致,有的还精心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同时也讲究聚散,所谓“聚则通阔,散则萦回” 。

3 叠山日本园林并不做太多大地形,往往是在水中置岛,模仿“一池三山” ,且有一定的定式。

如桂离宫,大岛和小岛布列。

而中国园林的一池三山则要活泼很多,北海、中南海中的三山拉得很长,圆明园内福海中的“蓬岛瑶台”相聚甚近,避暑山庄的三岛一枝分三径。

除了堆置岛屿之外,中国园林的山往往傍水而走,山水不分割。

所谓“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胸中有山方能画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 。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有些时候为了表示山脉贯通,还特意贴墙叠山,好似山脉遇墙,破墙而入。

掇山时山石之间的结合也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图、卡、垂、挑等多种手法。

中国的园林把山喻为全园的骨骼,可见山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4 置石日本枯山水的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平安时代。此时是日本伟大的时代。相当于中国唐朝后期,五代,宋, 辽,金。平安前期,因战乱而衰弱的晚唐文化对日本吸引力减小,于 是遣唐之次数,人数逐渐减少,直到最后被废止。政治文化也深深影 响着园林。因此,平安时代后期的园林逐渐摆脱了对中国园林的模仿, 完成了和化的影响。
日本园林的发展
(二)日本中世的园林
1.镰仓时代。镰仓前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京都,园林的设计思想也是 寝殿园林的延续,寺院园林仍是净土园林的延续。镰仓后期武家政治 和动荡社会使人们试图园林尘世的不安,遁入佛门世界,寺院园林大 盛。
2.南北朝时代。此时期是个极度动荡的时代。寺院园林作为战乱时期世 人的避难所而相对稳定,从而成为枯山水的试验场,使枯山水在这一 时期得到了稳固和发展。
战国,王翦向秦始皇“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官僚地主园庭规模巨 大;
秦、汉时帝王御苑 “上林苑”。《三辅黄图》载“武帝初修上林苑, 群臣自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这一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巨 大,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建筑群体修剪和山体改造,是偏于人力的人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皇家御苑——规模比前减小,向精致化发展,人文气息加重,山水布 局有大地山川的五岳、四海、四渎的象征意义,如:北齐的仙都苑中 村肆、水榭、城堡;
• 私家园林——公卿文人名园别墅也散布于此,最著称的文人园是长安 东南35公里的辋川别业,原为唐诗人宋之问蓝田别墅,经画家王维改 建而成为最著称的规模最大的文人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 (四)成熟时期:
• 皇家园林——自元始,明清各代均致力于西苑建设(今日三海),清 初建设的承德避暑山庄,清末的颐和园,园明园。
比较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一)萌芽时期:上古至殷、周、秦、汉
殷周,囿,诗经中所咏之园,都在三千年前,园囿,栽种果蔬、捕 猎禽兽有关生活的生产单位山水未经改造,归属于天然型山水园; 春秋时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乎苑囿”(《家语》载), 不仅国君有园亭,士大夫之庭,其中也有树木;

日本大和、飞鸟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晋惠帝至唐睿宗时期)的苑
园始以动植物为主景,而奈良时期(唐睿宗至唐德宗)的池泉式自然
山水园林为中国式园林,而到了平安前期(唐德宗至唐昭宗)更是多
仿唐制,但只突出池、岛。而到了平安后期的藤原时代(唐昭宗至南
宋孝宗)随着遣唐使的停派和佛教的传入日本渐渐脱离了中国而走上
独尊儒术”后,近两千年来儒学经久不衰;而日本文化早期虽然多数
来源于中国,也略受儒学影响,但经中国传入日本的佛学更符合日本
的国情,盛行颇久。这些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园林建造上。


简单看一下中日两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中国殷周中时期已有初园
林的雏形,当时只是园、圃、囿的形式,以动植物为主景;秦汉时期
的建筑宫苑,已小具规模,主景为高台建筑,如阿房宫;魏晋南北朝
2.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相当于明万历三十一年至清同治六年,历15代将 军。
江户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人文精神发展,个性思想抬头,文学艺 术发展,这一切使园林的儒家味道也渐渐显露出来。
文化影响

文化方面中国和日本一开始都是受到老子的道学思想影响,无为
而崇尚自然,这儿之后中国经过了汉武帝早期的董仲舒“罢黜百家,
的自然山水园以自然山水为主景,至隋唐宋时的写意山水园虽仍以山
水为主但融入了很多的人文色彩,人工因素增多;最后到了元明清三
朝的诗画天人园,中国园林走到,人工因素更加显著。而日本的园林起步较晚,公元239年至 894年日本不断派汉使来华,故早期的园林显示出与中国相似的布局 形态和文化内涵而在时间上相对滞后。
• 寺观园林——明清时期,寺观园林建设达到高潮。由于清帝极为重视 与蒙古、西藏首领的友好关系,汉藏风格相结合的永安寺、承德的普 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都是著名的范例。
• 私家园林——明清时期,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至登封造极的地步,仅 叠石一项手法,如《园冶》所说,“慕闻虚名,钻求旧石”,或与石 为伍,称兄道友,成为病态。
日本园林的发展
(一)日本古代园林
1.大和时代。大和时代的园林主要表现为皇家宫苑园林。成书于公元8世 纪的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和《古事纪》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
2.飞鸟时代。飞鸟时代是中国大陆文化大量进入日本的时期。此时的园 林属于池泉山水园林系列,造园水平已远胜于大和河时代
3.奈良时代。奈良时代相当于中国唐睿宗到唐德宗时期,此时的日本全 面吸收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而建的。
3.室町时代。室町时代政体仍为武家政治,武家掌握了政权和财权,并 表现出对造园的狂热。一些大将军或大名常在晚年出家,使园林出现 武家和僧家两种特点。僧家的特点是园林中石组和植物的表达以枯寂 和佛义为主,武家的特点是石组和建筑的粗犷和宏伟 。
日本园林的发展
(三)日本近世的园林
1.桃山时代。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日本国内处于群雄割据的乱世局面, 豪强诸侯争雄夺势各据一方,建筑高大而坚固的城堡以供防御,并建 造宏伟华丽的宅邸庭院以供享乐。因此武士家的书院式庭院竞相兴盛, 其中主题仍以蓬莱三水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 (三)鼎盛时期:隋 唐 宋
• 皇家园林——唐,建都长安、洛阳,利用地形,于长安六冈,置庙宇 宫苑,部分还在节日向公众开放,如曲江。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因 政局稳定规模扩大,建筑宏伟。
寺观园林——佛教、道教、儒教迅速发展,寺观的建筑布局形式趋于 统一。此时的寺观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民众交往、 娱乐的活动中心。
寺观园林——极大发展。此时,寺观园林有三种形式,一是把城市中 寺观本身按园林布置;二是在城市寺观旁附设园林;三是在风光优美 的自然山水中建寺。这样做是因为,不论佛教中的天国还是道教追寻 的仙境都对寺观的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
私园兴盛——时局动乱,也成了就今天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类型之一的 私家园林的形成时期,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风格清新,如东晋 陶渊明在庐山下筑园,“开荒深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方宅十余 亩,草屋八九间”里实现避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