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特色_整体观
中医药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中医药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传承性: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2. 实用性:中医药注重临床实践,以疗效为核心,为人类健康服务。
3. 整体观: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强调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4. 持续性:中医药强调养生保健,注重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药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价值: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2. 文化价值: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3. 经济价值: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药文化交流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医药,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
2.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丰富人类健康事业: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4.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医药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友谊,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中医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战略。
在国际上,中医药已经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考情分析知识要点1.特点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执业2001)。
2.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执业2000/2002/2005)。
3.病、证、症的概念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哮病和脑卒中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对疾病的反映。
如头痛、发执、咳嗽等(助理2001)。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执业2003,助理2006)。
活学活用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包括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病理特征,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
第二篇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组织器官所构成。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内容摘要:【摘要】通过分析和阐明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词的内涵,对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不同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
认为特色、特点、特长都是指“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
“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衍变为“优势”,即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故称“优势”。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方法学上具有实践论、整体论、辨证论和系统论的特点。
中医学的优势应是指基于其特点的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更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推动作用,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特色;优势;方法论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至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说法和较一致的意见。
笔者试对此再做探讨,供读者参考。
1中医学的特点所谓特点,是指异于一般者。
特点、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有征象的表述。
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
中医学的特点,是强调有别于西方医学的地方。
特点,并不意味着优劣,而只侧重于“异”。
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点?过去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确为中医学所独有的,而整体观则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在医学层次上的一种观点,对于中医学并没有特殊标志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中医学的特点,如理论上的特点、实践上的特点以及方法论上的特点。
这样则比较全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上,中医学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摘要:一、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二、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三、中医药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贡献四、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五、总结正文: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保健理念和实践经验。
它融合了自然科学、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一、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医药文化,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累的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
它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观: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倡导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观念。
2.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运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指导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的规律,为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为保障人民健康、防治疾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脍炙人口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三、中医药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贡献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药文化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它在以下方面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影响:1.医疗保健:中医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然、绿色的医疗保健方式,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友谊与了解。
3.经济发展: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1.加强中医药教育:提高中医药在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等方面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2.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3.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4.文化传播: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医】中医本质是什么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中医,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阴阳五行等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强调平衡与对立统一,五行学说则揭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认识人体和疾病的方法论。
2️⃣ 中医的本质:整体观与辨证施治中医的本质在于其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整体观认为,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全身机能失调的结果,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因此,中医在治疗时注重调节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和谐流通。
辨证施治则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它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治疗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3️⃣ 中医的诊疗方法与特色疗法中医的诊疗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听取声音气味、询问病史症状、切按脉象等方式,全面收集病情信息,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特色疗法丰富多样,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等,这些疗法在调节人体机能、缓解病痛、促进康复方面有着显著疗效。
特别是中药,其独特的配伍原则和药性理论,使得中药在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4️⃣ 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探索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之路。
通过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手段,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和深化。
同时,中医也在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如采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生物化学等手段辅助诊断,运用现代制药技术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医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哲学基础、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原则、丰富的诊疗方法与特色疗法,以及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
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
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将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中医文化在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价值中医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倡导“仁爱之心、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
在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医文化,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
同时,中医文化的独特理念和方法,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技能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1.优化课程设置:在全科医学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医文化相关课程,如中医哲学、中医伦理等,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强化实践教学:通过临床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医学生深入了解中医文化的实际应用,亲身体验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特色。
3.开展主题教育:结合时令节气、传统节日等,开展以中医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中医养生讲座、中药辨识实践等,提高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4.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开展中医文化与全科医学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5.搭建交流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促进医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成长进步。
三、总结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搭建交流平台等途径,可以使中医文化更好地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和良好医德医风的优秀医学人才。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连为一体。
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从这一脏腑、器官的局部病变去考虑,而且要在整体观指导下,对其相关脏腑、经络进行护理。
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能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四季多发病的规律、节气转换的发病规律和昼夜阴阳消长对疾病的影响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人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是因为人的一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必然影响人体的有关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情志(心理)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志(心理)活动的影响,五脏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体难以承受,五脏难以调整,人的生理心理功能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历来认为情志(心理)疾病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故在护理活动中十分注重情志(心理)护理,并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周围固有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有哪些?
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有哪些?中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经过无数医家努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疗体系。
中医一贯主张“三分治,七分养”,所谓养就是护理,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良好的护理对于治疗具有极大的帮助,《黄帝内经》作为较早的中医文献,其中关于护理已经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论述,囊括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多个方面。
当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中医的理论作为基础,在不断的加以完善,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指导思想在中医看来,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脏腑作为中心,由经络将各部分联系在一起,整体结构不可分割,人体各项功能会相互作用,同理,在病理方面也会互相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中医护理是将人体看做一个整体,并注重患者与外界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护理过程中从心理、生理、环境、气候等多个方面综合护理。
整体观作为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其相较于西医的护理更加全面,可以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可以解决患者已存在或者是潜在的问题。
2中医特色护理模式的基本原则中医特色护理的基本理论是辩证施护,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辩证和施护,辩证主要说的是要辩证的看待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分析患者的疾病属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施护的方法和原则。
辩证是施护的主要参考依据,决定了具体如何进行护理,总的来说,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看待问题更加全面。
一般来说,中医特色护理模式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其一是因人制宜原则,也就是说要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比如在用药方面,小孩相较于成年人药量要酌情减小;阴虚体质要处于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中,并给予滋阴补品,同时要注意不能进食热补食品。
阳虚体质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给予滋补温热的食品或者药物,苦寒类药物要慎用。
其二是因时制宜原则,也就是说在护理期间要注意气候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儿童中医药保健的内容
儿童中医药保健:呵护下一代健康的珍贵财富引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与成长不仅是家庭的期盼,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中医药保健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在儿童健康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儿童中医药保健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全面的了解,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到中医药保健在呵护下一代健康中的珍贵贡献。
第一部分:中医药保健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整体观中医药是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儿童中医药保健中,这一观点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阴阳五行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在儿童中医药保健中,了解儿童体质的阴阳五行属性对于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不同体质的儿童需要不同的保健方法。
第二部分:儿童中医药的应用方法食疗中医药强调“药食同源”,因此食疗在儿童保健中占据重要地位。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儿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有助于解决一些常见的儿童健康问题,如腹泻、厌食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中医药保健中,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发热、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但在使用中药时,必须谨慎,遵循医师的建议,确保药物的安全和合适。
推拿与针灸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生理不适,如哮喘、便秘等。
中医的推拿和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促进气血畅通,促使身体恢复平衡。
第三部分: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儿童感冒与发热感冒和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中医药提供了多种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包括中药汤剂、食疗和穴位按摩。
儿童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别容易影响儿童。
中医药的针灸和中药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减轻哮喘症状,同时改善肺部功能。
儿童过敏症过敏症在儿童中也十分常见,常表现为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等。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连为一体。
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从这一脏腑、器官的局部病变去考虑,而且要在整体观指导下,对其相关脏腑、经络进行护理。
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能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四季多发病的规律、节气转换的发病规律和昼夜阴阳消长对疾病的影响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人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是因为人的一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必然影响人体的有关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情志(心理)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志(心理)活动的影响,五脏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体难以承受,五脏难以调整,人的生理心理功能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历来认为情志(心理)疾病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故在护理活动中十分注重情志(心理)护理,并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周围固有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中医是传承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智慧,更是中国的文化。
中医的智慧数千年来为我们的千万华夏儿女治病救人,防病养生,离不开中医的三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一、中医的整体观所谓整体认识观,就是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还可以头上的病从脚上下功夫,脚上的病从头上下功夫,因为人的精气神是通过气血、经络和生理构成的。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反映出来。
(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人体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相互之间由经络和组织进行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对于整体来说,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体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不可随意分割的。
(2)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整体的协调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出发,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
各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将气、形、神相统一,讲求天人相应,尊重个人差异,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继承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防治观,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整体观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论,早在《易经》中已有所论及,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二是人体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相互协调。
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通过经脉中的气液阴阳息息相通,周而不息。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同样相互影响。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之法,中医治疗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而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
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单一治疗疾病,到现代的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医学逐渐呈现出整体化的趋势。
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作为一种贯穿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理论观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一、引言整体观,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医学领域,整体观强调要将病理、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以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正是这一观念在中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学说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通过辨证论治,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案。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强调从整体出发,把握疾病的本质,实现个性化治疗。
四、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这些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调养,既针对病症,又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五、现代医学中的整体观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整体观的重要性,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全面考虑,制定个性化医疗方案。
六、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中,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得到了广泛应用。
整合医学模式将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优势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诊疗体系。
在慢性病管理及康复医学领域,整体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
七、结论体病证相结合的整体观是一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医学观念。
中医药文化整体观原文
中医药文化整体观原文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医药文化具有整体观的特点,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性方法。
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医药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医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密不可分。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病因、病机、病位等因素,还要考虑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季节等。
例如,夏季气温高,人体易出汗,容易失水,中医药就会针对这一特点,推荐多喝水、多吃清凉的食物等。
其次,中医药强调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个系统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个人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病症所在的系统进行治疗,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系统的状况,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例如,治疗肝病时,中医药不仅要调理肝脏,还要调理脾胃、肾等系统,以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
再次,中医药强调人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中医药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密切相关,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个体的身体状况,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如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社交活动等。
例如,治疗抑郁症时,中医药不仅要调理心理状态,还要关注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如建议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多沟通等。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观念,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性方法。
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不仅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
初学中医特色疗法的几点体会通过一个学期学习接触中医学,我获得了一些中医的常识性知识,对中医的理念有了基本的了解。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z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等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不仅具有现代性,而且对构建后现代科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具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下面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浅谈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其具体表现。
z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首先表现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哲学的密切联系上。
中医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致中和”。
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又如中医药“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原则的基本依据就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重要思想“忠君”。
儒家的“中庸”之道与“阴阳平衡”的联系等等 。
同时,中国古代哲学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
古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
《周易·系辞〉有:“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
合则生,离则死。
”而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重阳死,重阴死。
”意义是相同的。
z整体观和辩证观集中体现着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具有辨证论的治诊疗特点;以阴阳、五行、气为论理工具。
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和观念是中医所特有的,集中体现着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一、指导思想——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就人体结构而言,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
学习中医药会议精神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中医药会议精神心得体会范本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会议汇聚了众多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展示了中医药在保健养生、疾病治疗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通过参加这场会议,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也受益匪浅。
在接下来的4500字里,我将分享我在学习中医药会议精神方面的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这场会议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一位专家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原理,从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方面分析了中医药的特点。
传统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阴阳之间的平衡,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与现代医学的分析疗法有所不同。
这使我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增强了对中医药的兴趣。
其次,我在会议中了解到了中医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
专家们分享了许多研究案例和临床经验,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独到之处。
例如,他们通过中药配伍的方式,将不同的中草药组合在一起,发挥其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中药配伍的方式是中医药独有的,可以更好地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相信中医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我在会议中还学到了中医药在保健养生方面的应用。
一位专家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对中老年人群进行中医药保健的探索,发现中医药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体质。
他同时也提到了中医药对于女性保健的重要性,中医药可以调理女性的生理周期,减轻经期不适,平衡内分泌等。
这让我对中医药在保健养生方面的潜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通过参加这场中医药会议,我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也认识到了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现在,中医药正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其最大的疗效和社会价值,成为了摆在中医药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中药(传统文化中药理知识)
传统文化中药(传统文化中药理知识)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中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中药理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从传统文化角度,中医药走红说明了什么2、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哪些中医药理念?3、中药的药性理论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4、中药炮制中传统文化思想有哪些5、中药学涉及传统文化吗6、中国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传统文化角度,中医药走红说明了什么说明它的功效是真实的。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以及其加工品,以中国传_医药理论的指导采集,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的,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以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大部分中药以植物药居多。
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哪些中医药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以下中医药理念:1、中医的两大特色: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包括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说明你做什么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天要晚睡会早起,冬天要早睡会晚起,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春天不注意身体夏天就好拉肚子,夏天不注意身体秋天就可能得疟疾等等。
2、辩证论治:根据症状分析出病因来,再治病。
不像西医看你发热就给你退烧药,看你疼痛就给你止疼药,中医分析疼痛,发热是怎么引起的,就拿胃疼来说,可能是吃多了引起的,那么就吃些消食的要,可能是受凉引起的,就吃发汗的药等等。
3、中国传统医学讲“气”,主要有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若以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命门的“气”与冠状动脉有直接关系。
很多心脏萎缩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门受伤的结果。
因为流到心脏的循环与命门的血液循环共振状况相关,所以当命门受到压迫、命门不松时,会直接影响到心脏。
相关要点: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中医医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魂。
中医药特色优势,是针对中医学和其他医学的比较而言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界定。
在现阶段,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是其超前的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用整体观和系统论来指导临床个体化的实践。
而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键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用中医的思维诊治疾病,用多样化的中医干预手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调整人的整体功能状态。
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内涵对于什么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大家普遍认为,中医药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既有医学性质,又有哲学性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和多样化的干预手段。
而中医药的优势主要是中医的“简、便、验、廉”,也就是应用简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医药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基本上沿着宫廷医学和民间医学两条路发展。
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宫廷的太医院、为官员服务的地方医疗机构以及一些官办的具有福利性的惠民医疗机构,但服务的提供者主要以个体的、分散的方式进行。
直到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传统的中医药服务方式受到严峻挑战,除了中医原有的个人行医方式之外,开始出现专门的中医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从中医联合诊所起步,中医医院逐步发展壮大,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3115所,成为中医药服务提供的主体。
昭苏县中医医院于1987年9月由原洪纳海乡卫生院直接挂牌成立,建院初期,员工不足20人,基本没有诊疗设备,没有开展住院部,只有一排十几间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提供简单的门诊服务。
由于医院起步晚,基础薄弱,历史积累较少,通过20年的发展历程,发挥中医的建院特色,才是医院在今后工作中立足市场竞争的关键。
为进一步推进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进程,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塑造窗口形象,增强服务功能,2022年3月,医院正式启动了二级医院创建工作,通过一年多来思想准备、组织准备、人员培训、物资准备、整改提高,整理医院2022年—2022年以来包括管理水平、业务技术、医疗服务质量、教学科研、精神文明建设及后勤保障、医院设备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材料、档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中医药理论 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严永清. 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途径的探讨. 南京 药学院学 报, 1984, 15( 3) : 61268
2 朱健平. 系统科 学方 法在 药物研 究中 的应 用分 析. 医学 与哲 学, 2002, 23( 8) : 51253 ( 收稿日期: 2004- 09- 20)
作者简 介: 谭 莲 蓉 ( 1969 - ) , 女, 主 治 中医 师。 从 事 中 医 内 科
工作。
2结 果 本 组 86 例, 治 愈 57 例, 占 66. 3% ; 好转 26 g, 占30. 2% ;
无效 3 例, 占 3. 5% 。总有效率 96. 5% 。 3讨 论
失眠, 是指经常不能获 得正常 睡眠。在 中医古籍 中又 称为不寐、不得 眠。失 眠症 在临 床上 极为 常见, 多 病程 较 长, 大部分人试过用各种方法 改善睡 眠, 如洗热 水澡、喝酒 或服用各 种安 眠药。 但多 数未 能收 到良 好的 效果。长 期 失眠导致阴虚血少, 心失所 养, 故心悸、失眠 , 阴 虚生内 热, 虚火内扰, 故 见手 足心 热、口舌 生疮[ 3] 。5古 今 名医 方论6 曰: / 心者主 火, 而所 以主 者神 也。神 衰则 火为 患, 故补 心 者必清其火而 神始 安。0 天 王补 心丹 方 中重 用生 地黄 滋阴 养血; 天门冬、麦门冬滋 阴清热; 酸 枣仁、柏子仁 养心安 神; 当归补血润燥; 人参易党参以 补气, 使气 旺则血 自生; 五味 子益 气敛 阴, 以助补 气生 阴之力 ; 茯 苓、远志 养心 安神, 又 可交通心 肾; 玄 参 滋阴 降 火, 以 制虚 火 上 炎; 丹 参清 心 活 血, 使补而不滞; 朱砂镇 心安神; 桔 梗载药上 行, 引人心 经。 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养心安 神的作 用。中医 药治疗重 在辨 证施治, 笔者以此方治疗失 眠证属 阴虚血少 、心 神不安 者, 收到良好效果 。
失眠是临床各科患者中一 个非常 普遍的 主诉, 主要是 患者对自己睡眠的持续性、质量 不满意。通 常表现 为入睡 困难, 醒后难 以再 入睡 及早 醒。除失 眠主 诉 外, 白天 症状 十分普通, 如 疲劳、心 境紊乱、社 会交 往不适 应、工作 生活 能力受到损害[1] 。有些患者早 期会选 择镇静 催眠药 治疗, 但长时间服用会出现成瘾性及 失效, 有些患 者对安 眠药则 持排斥的态度。2001- 01~ 2004- 09, 笔者运用天王补心丹 加减治疗失眠症 86 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诊断标准 参照文 献[2] 确诊。证 见: 失眠, 心悸, 五 心烦热, 口舌生疮, 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 1. 2 一般资 料 本组 86 例, 男 31 例, 女 55 例; 年龄 最大 81 岁, 最小 23 岁; 病程最短 6 个月, 最长 35 年。治疗 期间 停服所有其他药物。 1. 3 治疗方法 基 本方为 天王补 心丹: 生 地黄 15 g, 天门 冬 15 g, 麦门冬 15 g, 酸枣仁 12 g, 柏 子仁 12 g, 当 归 9 g, 党 参 9 g, 五味子 6 g。茯苓 9 g, 远志 6 g, 玄参 9 g, 丹参 9 g, 朱 砂 0. 3 g, 桔 梗 5 g。失眠重 加龙骨 30 g, 磁 石 30 g; 心 烦不 眠, 五心烦热, 阴虚较明显去当归, 加重生地黄至 30 g, 加百 合 20 g。水煎服, 每日 1 剂。10 日为 1 个疗程, 连 服2~ 6个 疗程。 1. 4 疗 效标准 治愈: 睡眠恢复 正常, 停止治疗后 不再复 发; 好转: 睡眠明显改善, 每晚能连续睡 眠 5 h 以上, 但停止 治疗后有轻 度复发, 再治后 即可控 制症状; 无效 : 治 疗后症 状无改善。
1. 1 / 天人相应0 的整体 观 / 天 人相应0 学 说是中 国古代 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 , 也 是中医 学的基 本观点。天 人相应 观贯穿于整个中 医理 论体 系, 以及 解释 人体 的组 织结 构、 生理功 能 和病 理 变化, 指导 疾 病的 诊 断 和防 治。 众 所周 知,5内经6 中就渗 透着 人与 自 然界 统一 的 整体 观。另 外, 金元四大家创造的独特学术理论 的基本 观点仍 是/ 天人相 应0 学说。刘元素研究五运 六气, 归为 五运主病 , 六 气为病 说; 李东垣法自 然四 时升 降浮 沉, 论脾 胃为 精气 升降 之枢 纽, 出于5 脾胃 论6; 张 从正 观察 天、地、人, 创三 邪 理论; 朱 丹溪以日月 盈亏 阐述 阳有 余阴 不足。 在人 的生 命运 动过
的, 不只局限于单 一靶 点和 单一 环节, 只是 有些 还没 有被 我们所 认知, 例如 中 医的/ 异 病同 治, 同 病 异治0 之 理 论。 又如, 中药麻黄是 我国 特产 的一 种药 材, 其 主要 的有 效成 分是 6 种生物碱, 其中最重要的是麻黄碱, 现已能被人工合 成并广泛应 用于 临床。但 生药 麻黄 的 药理 作用 并不 完全 等同于各生物 碱药理作用的 总和。实验 表明, 麻黄的 水提 物比相当用量的各种麻 黄生物碱 的毒性 小得多, 可见 在麻 黄中还有尚未 被认识的因素 在发挥着 协同作 用。另外, 中
的体现。 1 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的 特色 与优 势可归 纳为 中医具 有独 特的理 论体 系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中 医强调 整体观念 , 认 为人体 是以脏腑为 中心, 通 过经 络运 行气 血与 有关 形体、色 脉等 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并 且/ 天人相 应0, 人体 的生理、病 理、病机、病因和治疗等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峻烈的麻黄, 且 用量 较大 , 才能 收到 治疗 效果。现 代临 床 继承了这一整 体辨 证的 思路, 并 且结 合微 观辨 证, 从 更深 层次 ) ) ) 组 织、细 胞、分 子和基因水 平的整体 调控出发, 使 诊病治病的整 体观得到发展。
2 中药 及复方中的整体观 2. 1 中药复方中的/ 整体综 合调节 作用0 中药复方 的临 床应用已有两千余年的 历史, 其组方 遵循中 医辨证论 治的 理论。运用现 代物 理学、化 学、生物 学和 医学 等方 法的 研 究及实践证明复方整体 的作用是 通过多 靶点、多途径 而显 示其疗效。随着现代科学 技术方 法的应 用, 其整体疗 效的 作用机制亦得到了更深 层次的阐 述: 复方产 生药物效 应明 显大于方中任何一味药 或一组药, 如 生脉散 全方的强 心作 用大于方 中的 人 参, 单 纯 麦门 冬 或五 味 子 则没 有 强心 作 用。通过药 物 的有 机 配伍 , 以减 少 方 中药 物 的 偏性 和 毒 性, 如四逆汤中干 姜、甘草 均可 影响 附 子生 物碱 而大 大降 低其毒性, 附子配干姜、甘 草不仅 毒性下 降, 而且强心 作用 增强。中药复 方的 多成 分、多靶 点、多环 节的 综合 治疗 作 用体现出了中 医药的整体观。
# 946 #
河北中医 2004 年 12 月第 26 卷第 12 期 Hebei J TCM, December 2004, Vol 26, No. 12
医在使用 麻 黄时 均 用复 方, 根据 中 医辨 证 论治 的 基 本理 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 : 没有 考虑到 它的使 用对象的 特殊
论, 在不同的方 剂中, 麻 黄的 使用 目的 和所 起的 作用 也有 很大差别, 并不是麻黄碱 可以替 代的。在三 拗汤中 麻黄主 要用来平 喘; 在 治 疗急 性 肾 小球 肾 炎时 麻 黄主 要 用 来利 尿、抗 炎; 在治疗 嗜睡 症时, 麻黄 又常 与人参 、五 味子 等配
2. 2 单味中药中的/ 整体协 调调和 作用0 单味中药 也是 一个小整体, 其所体现的整体 观就在 于其中 成分之间 的相 互协同、相互制 约的 作用 。例如, 单 味中 药及 其成 分之 间 的毒性大小问 题。国外 有人提到植 物中确 实存在 一种/ 副 反应消除物质0 ( side effect elimination substance, SES) 的作用。 举洋地黄毒甙( Digitoxin) 为例, 这 是毒 性大的 有效 物质, 但 在植物中存在着渥诺多 甙 Verodoxin 的无效物 质, 可 减低前 者 的毒性, 用 Digitoxin 6 份加 Verodoxin 4 份, 不 但毒性弱了, 且植物增强至 相当于 Digitoxin 10 份的作用。又以萝芙木为 例, 认为含利血平( Reserpine) 仅 0. 1% , 即 250 mg 萝芙 木中 仅含利血平 0. 25 mg, 但如 应用 250 mg 萝 芙木总 碱的 药效 却相当于 1 mg 利血平 的作用。 以上两 点就 是由 SES 物质 的作用结果[ 1] 。单味中药 的药效 往往也 是多靶 点、多 环节
#
中药方剂#
天王补心丹治疗失眠症 86 例
谭莲蓉 (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内科 佛山 528000)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天王 补心丹;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 289. 5;R 741.05; R 749.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619( 2004) 12- 946- 01
纵观中 医学 的发 展规 律, 研究 中医 学的 理其中 古代 哲学 思想的渗 透, 对 医 学 理论 的 形成, 起了 巨 大 的推 动 作 用。 中医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充满着 唯物论 和辩证 法思想, 并指 导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 这 就是古老 的中医 学虽然 历经几 千年而不衰, 并且越来越放 出灿烂夺 目的光 辉的主 要原因 所在。其中中医药 研究 中渗 透的 整体 观就 是其 理论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