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位的分类设置与管理研究

合集下载

《有关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的指导意见》

《有关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的指导意见》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 59号)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做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1.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适用本指导意见。

2.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3.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

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7.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是 对 受 聘 人 员 所 聘 岗位 履 职 情 况 的 总 结 和 于本科生课程教学与研究助理或专职研究工
检验 ,没有 聘后管理作 保障 ,岗位管理就 作 ,不 参 与 部 门 决策 。
会 流 于 形 式 。 聘 后 管 理 是 建 立 有 效 激 励 机 制 的 内在 要 求 。⑥ 1 身制 教 职 .终 主 要 分 为 终 身制 助 理 教 授 、副 教 授 、教
展 之 间 的平 衡 和 聘 后 管 理 、考 核 问题 ,应 从
( )终 身轨道制体 系 一 终身轨道制体系教师岗位主要分为终身
设 岗条件、学科发展协调等方面来解决。 ⑤
四是 强调聘后 管理 的重要作用 。如教 制教职与非终身制教职两类, 终身制教职主 育部人 事司 副司长 吕玉 刚认为聘 后管理是 要 为专任教师 ,从事本科和研 究生的教学 , 推行 岗位管 理制度 的重 要保障 。聘后管理 指 导, 研究等工作 。 非终身制 教职主要侧重
较 , 当前 我 国高校 的 岗位 设 置 与分 类 管 理 制 教职 遵 循 的是 一 套严 格 、明晰 、客 观 、公 为
研 究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

正的评选标准和程序。 一个教师被高校聘用 而奋斗 , 如期满未能获得终身教职 , 则必须 2 非终身制教职 .
主 要 分 为 助 教 、教 学 研 究 员 、兼 任 讲
置与分类管理研 究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随着近几年 国家人事体制 改革 的推进 , 编制 和 岗位 结 构 比例 问题 、“ 肩 挑 ” 设 岗 双 高校人事制度也在不断进行着 改革和探索。
改革 实践 中的难 点 , 直 受 到我 国广 大 高等 一
问题等七大障碍 , 只有合理解决才可 能做到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高校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岗位群体,他们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推动学科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对于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它能够帮助高校实现目标管理、激励教师、提高教师绩效和推动学校发展。

本文基于岗位设置,对高校教师分类管理进行研究。

首先,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应该基于岗位设置。

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在不同岗位上会有所不同,因此,基于岗位设置的分类管理能够准确地梳理出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为不同岗位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发展支持。

通过合理设置岗位,可以将教师分为研究型教师、教学型教师、实践型教师等不同类型,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各方面的需求。

其次,分类管理能够激励教师积极工作。

通过将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为不同岗位的教师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激励机制。

研究型教师可以通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其绩效,教学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来评价其绩效。

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分类管理还能够提高教师绩效和推动学校发展。

通过对不同类别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准确识别和挖掘每类教师的优势,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从而提升其教学和科研能力。

研究型教师可以通过培养科研团队和申请科研项目来提高其科研水平,教学型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来提高其教学水平。

这样,教师的整体素质将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最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还应该注重岗位设置的灵活性。

高校教师的需求和工作内容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变化会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岗位设置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时调整和适应新的情况。

学校应该及时对岗位设置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相匹配,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适应高校教师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能够帮助高校实现目标管理、激励教师、提高教师绩效和推动学校发展。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方法与模型研究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方法与模型研究

作者简 介: 杨志兵 (9 4 , , 1 6 一) 男 湖北省武汉市人 , 武汉理工大学人 事处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人力资 源管理研究 ;
戴 绯 ( 9 6 ) 女 , 北 省 武 汉 市 人 , 汉理 工 大学 人 事 处 副研 究 员 , 16一 , 湖 武 主要 从 事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研 究 ; 聂 规 划 ( 9 8 ) 男 , 南 省 扶 沟 县 人 , 汉理 工 大学 经 济学 院教 授 , 15一 , 河 武 主要 从 事 语 义 网与 电 子 商 务 、 识 管 理 与 知 识 工 程 知
第 2 2卷 第 3 期
20 0 9年 6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 u a i e st f Te h o o y ( o ilS i n e Ed t n h n Un v r iy o c n l g S ca ce c ii ) o
教 师 的职能 、 教师 岗位 分类及 管 理 的深入 研究 , 可 以借 鉴 高等教 育 管理学 中已取得 的理 论成 果 。主
要包 括 : 以教 育结构 功 能分析 为基 础 的角 色理论 ,
三是 劳动经 济学 理论 。劳动经 济 学详尽 分 析
了劳动 对 象 的差 异 、 组织 结构 的差 异 、 组织 目标 的 差 异及 劳动 力供 求关 系 和劳 动力市 场一 般均 衡 原
以教 育管 理过 程分 析为 基础 的过 程理 论 和 以教 育 系统 输 入 输 出 的研 究 为 基 础 的 系 统 理 论[ 。其 1 ] 中 , 用角 色理 论 可 以 分 析教 育系 统 中各 级组 织 运 的各 类人员 的职 责 和行 为 准 则 , 高 校 岗位 分类 为 管 理 提供借 鉴 ; 用 过程 理 论பைடு நூலகம்可 以分 析 教 育 过程 运 及 学 校行政 过 程 中 的人 员 职 能 及 工作 程 序 , 为研

大学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办法

大学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办法

大学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特点的分类管理机制,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等精神,结合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教师岗位分类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目标是适应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引导和促进教师发挥优势、各尽所能,最大程度实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三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实现教师责权利的统一、协调发展的统一、自身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的统一为基本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具有教师系列和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第二章岗位分类第五条学校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三种类别。

第六条教学型岗位(一)教学型岗位主要设置在承担公共课教学的单位。

(二)教学型岗位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教学型岗位教师要承担本专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承担质量工程项目、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近三年教学工作量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四)教学型岗位考核的重点是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水平及成果等内容。

承担的科研工作及业绩,不作为考核的重点。

第七条教学科研型岗位(一)教学科研型岗位主要设置在承担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单位。

(二)教学科研型岗位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教学科研型教师应承担一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教学工作;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近三年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四)教学科研型岗位考核的重点是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等内容。

第八条科研型岗位(一)科研型岗位主要设置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单位。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与指导意见(教育部文件)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与指导意见(教育部文件)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做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1.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适用本指导意见。

2.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3.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

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7.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文件)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文件)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做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1.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适用本指导意见。

2.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3.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

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7.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分类管理探讨

高职院校教师分类管理探讨

经济管理87高职院校教师分类管理探讨张红梅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分类管理成为必然。

本文探讨了教师分类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的必要性和实施中的建议,以期能够解决新时期高职教师分类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分类管理;业绩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4-0087-01近年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强化,尤其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明确提出加强人员的分类管理,促进人员双向流动。

一些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对高职院校教师如何进行分类管理目前还是个空白。

一、教师分类管理的内涵分类管理是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过程,是指高等院校依据其战略愿景和教学需求,对教师岗位设立不同的层级和结构,对不同类别的岗位在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岗位考核等方面进行设定,并据此对每个层级岗位上的人员进行选拔、培养、考核、聘任、薪酬管理等,以期达到“事得其才、才尽其用”的一些列流程的统称。

对高职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师资源,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

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动态性。

这种管理方式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教师在岗位可以向上流动,也可以向下流动,而不是以往的“只升不降”,使岗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了教师充分的职业规划空间,激发了教师的自我发展。

二、高职教育的职能决定了教师应分类管理高职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有的加上文化传承)的功能。

现在大多数院校都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做科研,还要在工作之余进行社会服务。

这样的考评体系“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类别的教师”,一些明显缺乏研究能力但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在现有制度的指挥下为了追求职称评审,不得不进行一些研究成果质量水平及应用价值低的成果,造成了“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也有的教师对多项任务难以兼顾,出现了在教学或科研方面敷衍了事的现象。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作者:唐建宁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摘;要:新时代高校教师实施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是高等教育体制革新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构建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根据高校教师评价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分别从科学构建高校教师职位分类管理体系、依据高校教师职位特点实施分类管理、按照不同职位特点制定分类考核制度、注重教学团队融合及学科交错的作用等方面,提出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重要意义;现状和策略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22-03引言当前,大多数高校职位评测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成果的整合性管理模式,评价标准体系相类似,并未真正实现对各种岗位、各种类型、各种优势教师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

各种类型的高校对于不同专业领域、各种职位类型以及不同年龄段等教师实施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相似,造成各大高校的办学形式趋同,无法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不仅有助于激发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凸显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重要意义1.是高等教育体制革新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中明确提出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和专业人才评价体制,为高校教师评价提供了正确方向。

教育部门曾在《有关全面增强高校教学质量若干建议》中指出,要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制度。

教育部在《有关深化高校科技评价革新的建议》中指出,要对教学科学研究实行分类评价。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有关进一步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快构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体制优势,健全人才评价制度。

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优化高校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高校人才资源分配、打通职业渠道的积极尝试和主动探索[1]。

国内外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高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对于高校教师的职称、岗位等级管理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一、国内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和改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师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等。

对于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主要采取“学历+工龄+业绩”评定标准。

同时,高校教师的岗位等级管理也是当前高校管理领域中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1、职称制度改革研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地进行改革。

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该项工作主要包括制度设计、标准制定、申报评审、岗位晋升、产学研结合等方面。

同时,该项改革扩大了职称标准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评聘职称的可行性。

通过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制度更加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灵活性,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高校教师岗位等级管理研究对于岗位等级管理,高校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师岗位等级划分主要分为教职工、教授人员、非教授人员等等,通过不同类型教职工的岗位分类不同,形成了相应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同时,在岗位分类管理中还严格控制财务和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管理效益,完善了教师岗位等级管理体系,推动整个系统的不断优化。

二、国外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相较于国内,西方高校教师职称和岗位等级管理更加成熟和复杂,其管理内容也相对多元化。

1、加拿大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加拿大的高校教师岗位分类主要包括讲师、资深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教育研究员等职位。

不同职位之间具有不同的晋升途径和职业发展方向。

同时,加拿大高校教师的岗位薪酬和福利待遇也是极为优厚的,一般讲师在加拿大大学体系中的地位也要高于中国。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文件)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文件)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做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1.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适用本指导意见。

2.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3.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

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7.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方案

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方案

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方案一、背景介绍如今,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学校教职工在办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一套合理的教职工岗位设置方案势在必行。

二、教师职位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职位应包括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

教学岗位包括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学科研究等各项工作;管理岗位包括班主任工作、教研组长等。

通过明确教师职位,可以进一步落实教学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教育管理岗位教育管理岗位是学校管理层的核心力量。

这些岗位包括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学科带头人等。

他们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课程管理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工作。

这些岗位的设置应根据学校规模和特点来确定,以保证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四、教辅岗位教辅岗位是为学校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重要力量。

这些岗位包括图书管理员、后勤保障人员等。

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图书馆管理、实验室维护和教材发放等。

合理设置教辅岗位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五、职业发展岗位职业发展岗位是为教职工提供晋升通道和发展机会的重要岗位。

这些岗位包括教研组长、高级教师等。

通过晋升到职业发展岗位,教职工可以得到更多的培训和研修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六、培训师岗位培训师岗位是为了提高教职工专业能力而设立的。

这些岗位包括专业培训师、教学方法培训师等。

他们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帮助教职工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七、辅导员岗位辅导员岗位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教育辅导服务的。

这些岗位包括班级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员等。

他们的工作往往涉及到学生的情感管理、人际交往等,起到引导和辅导学生成长的作用。

八、实习指导岗位实习指导岗位是为了指导学生实习而设立的。

这些岗位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员等。

他们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九、招生岗位招生岗位是为了学校的生源招募而设立的。

高校教师岗位分类设置研究

高校教师岗位分类设置研究
位 类别之 间 的比例 。根据 高校学科 发展和 层次的岗位 。 这样做既有利于学校做出精细
融合 的需要 , 设置一 定比例 的流动 岗位 , 流 化、科学化 的整体规划 ,又有利于教师规划 动 岗位 的特 点决定了他们可 以在不 同学科、 自己的职业方 向, 从体制机制建设上赋予教
或者学科 发展 的不 同阶段 ,根据 高校 的整 师 队伍新的活力 。 体规划来设置 。
超 过一定规模 的教师数 量 ,但从 长远 的发 多的精力投入在教学工作方面。研究型大学 展 来看 ,为了提升学科 实力 ,有必 要投入 根据科研任务的规模和水平,可 以设置专职 更 多的岗位资源 。
科研类专业技术 岗位 ,逐步推进专职科研 队
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建设 “ 学科 伍建设。有新学科拓展需求的高校,可 以预 加快新学科 的发展 。 特 区” 人才特 区” 的尝试 ,“ 区” 除运 留专 门的学科发展 岗位 , 、“ 特 行机制方面 的特殊性外 , 另一个重要 的特 点
( )系统 性原 则 三
岗位分类设置是实施教师聘用制的基础
性环节 ,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 ,需要有与之
参考文献 : [】何 建坤.实施 岗位分类管理促进人 1
J ] 0 5( ) 配套 的分析、聘用 、评估 、考核环节 ,遵循 才科 学聘 用 [ .中国高等教 育,2 0 8 . []孙英 ,赵毅等.推行项 目助理制建 2 岗位分类设置的系统性原则 。 不同类型 的高 设一 支高校 专职科研人 员队伍 [ .中国高 J ] 校 ,基于不 同的发展重 点,应把教师聘用制 校师资研 究 ,2 1 4) 0 0( . 的实施视为一个系统, 以系统的流畅运转为 [】梁传杰 ,曾斌.对南京大学学科特 3 准绳 ,协调系统中各环节 的相互关系,使系 区建设 管理模 式的分析与 思考 [] J.中国高 统完整 、平衡 。在高校做 出专业技术 岗位分 教 研 究 ,20 ( ) 09 3. 类 设置的决策时 , 应该将各个环节 的特性放 [】曾佳 妮.高校 “ 才特 区” 建设 : 4 人 到整个 教师聘 用制 的整 体实施 过程 中去衡 以创新 为动力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0 7 J. 2 0

积极探索高校岗位设置后教师分类管理的新途径

积极探索高校岗位设置后教师分类管理的新途径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机制 日益完 用 、 同管理”的改革原则。根据上述文件 合 善的形势下, 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 通过 精神结合 《 国家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岗位设置实施教师分类 , 对高校的发展建设 中的有关战略 , 一场 以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
而言意义重大 。 这有利于充分调动现有师资 为主要形式、 以教师分级分类管理 为重要手 队伍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从而促进学校整体 段 的高校人事制革 的重 大意 算,逐一论证 ,数十次修改 , 最终确定了依 义, 积极学 习与改革相关 的~系列理论和文 据不 同学科建设需要 、 教学特点和功能调整 件。 首先 , 人事处将国家及省有关此次改革 不同岗位 比例的岗位设置方案 。 根据各单位 的一系列 “ 实施意见” 管理办法”等文件 实际情况 ,将 教学科研 单位可分 为 以下几 、“ 做 了系统 的搜集和整理 , 组织全处工作人员 类 ,并分别设置不 同岗位数额和高级 比例 : 学 习并请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同志、 人力资源 1 数额 . () 1 对在调研 中提 出现有人员能够基本
2 4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 0 2 1 2 1 ・

史保 东 张 东锋 黑嘉鑫 梁秋柘 吴 优 赵

楠 鲁 国军
关 键 词 高等学校 岗位设置 分类管理 内容摘要 一场以 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形式的高校人事制度 改革在全 国范 围内
展开 , 这次大规模的人事制度 改革对 高校 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本文结合 辽宁 大学对 岗位设置与教师分类管理的做法 , 着重对教师分类管理 目标下 岗位设置难点进行 总 结、 分析 , 图探讨 岗位设 置改革后教师分类管理的新途径、 方法 试 新
置的难点,以期不断探索教师分类管理的新 成了改革至关重要 的一环。 为确保 岗位设置

浅谈高校教师岗位设置与分类管理

浅谈高校教师岗位设置与分类管理
二 、 分 高校 岗位设 置 与聘 任 管理 的经 了 教 师 成 长 的路 径 也 具 有 差 异 性 , 因 此 应 部
基于上述 问题 , 各高校也在逐步探索 岗 业发 展规划 ,从而有 针对性地对 岗位 类型
位设置的科 学方法和分类管理的模式 , 建立 进行细分 , 真正体现 岗位设置的科学性 、 合 起 “ 出岗位 、严格考核 、按绩聘任”的教 理 性 、专 业 性 。 突
式进行细化 , 真正实现岗位设置与聘任、 考
核 、绩 效等 挂钩 。
( )学校对专业技术 岗位设置 实行宏 二
观调 控 ,分级 分 类 管理
( )关注办学成本 ,测算教 学科研单 四
位 的投入 产出效率
专业技术 岗位 总数 的 9 %, 0 由学校核定
后 下拨 到 各 二级 机 构 。1%为机 动 岗位 ,主 0
岗位 在理科 、工科 、经 管文法等不 同学科 下,细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 为主型、教学
( ) 一 以学科发 展 和队伍 建设 为设 岗基 础 突 出重 点学 科 , 持 特 学科 ,保 证 基 支
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和需发展的弱势 科研并重型等 。 针对 不同类型的教师岗位设 础学科, 定基本 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 并对岗位聘 学科 ,控制调整个别学科 ,鼓励科研团队、 期内的主要任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 教学 团队、实验室 、基地等团队建设。
位设置与聘任的实践经验 , 根据 高校 自身的发展 定位和特 色, 出新一轮 岗位设 置与聘任的 提
基本原则, 索我校 岗位设置与分类管理的基本框 架, 探 并强调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根 据 国家 人 事部 《 业单 位 岗位 设 置 管 事 《 事业 单位 岗位 设 置管 理试 行办 法 ) ( 实施 意

教师职务设置与管理制度

教师职务设置与管理制度

教师职务设置与管理制度一、引言教师是社会的宝贵资源,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教师职务设置与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师职务设置、教师职务评聘和教师职务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以期为完善教师职务制度提供参考。

二、教师职务设置教师职务设置是教师管理的基础,它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责。

在教师职务设置上,应根据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职务与个体的匹配度。

此外,还应注重发挥教师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教师职务评聘教师职务评聘是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评聘应以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师德表现和社会影响力等为主要指标。

评聘的过程应公开透明,注重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评价和人情考虑的影响。

评聘结果应及时公示,以增强教师对评聘的认可和信任。

四、教师职务发展教师职务发展是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教师职务发展上,应提供多元化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机会,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职业选择。

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以提高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五、教师职务管理教师职务管理是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教师的权益保障和职业规范的建立。

在教师职务管理上,应根据教师的职务级别和岗位要求,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职业发展和社会保障。

同时,教师职务管理还应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引导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六、教师职务制度的重要性教师职务制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完善教师职务设置与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激励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工作动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七、教师职务制度的挑战与改进当前,教师职务制度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评聘标准的不公平、职务晋升机会的不均等。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逐渐成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在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的研究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能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展开研究,力求为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评价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必要性1.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调整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实现人才高效配置。

2.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进程,高校教师配备也需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

3.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过于僵化,无法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

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

1.建立分类管理机制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和教学需求,需要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进行分类培养,满足其专业和教学需要。

(2)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激励其积极性;对于教学成绩一般的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帮助,提高其教学水平。

(1)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以学术成果和教学效果为评价依据,新时代的教师评价需要从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师德修养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

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需求不同,教师评价需要建立动态化的评价机制,不断调整评价指标,保证评价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相适应。

1.加强评价指标的引导评价指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分类管理评价机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引导教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高校 教 师 的 岗位 分类 管 理 体现 出 “ 任人 唯 能” 的用 人特 点 。 采用 “ 类 设级 ”的方 式 ,不 同类 别 岗 分
三类 岗位 设置 不 同 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群体,尤其是在一些研究 位 的级 次 并不 一 一对 应 ,
的岗位级次。 教学科研型 岗位 的级次从特级 到第九级 , 科研 岗为第二级到第九级, 教学
教学科研型教师一般是同时把时间资源 级 ,反 映 出基础 层 次量 大 面 广 的特 点 。 配置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 ,这是大学教师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 队 副教授与讲师所对应 岗位层 次具有一定交 伍的主体 。这类教师既进行教学工作,同时 叉。职称是对教师个人 前期工作成就 的肯
据 学 校 的现 状 与 发 展 规 划 ,通 过 对 不 同学 的分类。国内学者陈惠雄和胡孝德的研究也
科、 专业 的性质 进 行 有 区分 的 岗位 分类 设 置
曾经指出高校存在着三类不同的教师人力资
和人员配置来进行管理。 充分满足其现实需 源 , 并分析其不 同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特征。 因
要 依 据科 研 成 果来 取 得 的 “ 合 式”管 理模 要 》 《 统 、 国家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和 新 一 轮
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得所有类型 ( 教学型、 “ 8 9 5工程 ” 建 设 等 重 要 文件 中 ,均 提 出要 研究型、教学研 究型等)教师几乎均难 以摆 建立和完善人才 队伍 的分类管理 、 分类评价 脱科研任 务, 从而导致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类 和分类激 励的机制 ,保持人才 队伍 创新活 型与实际应用之间产生较大矛盾。 基于这一 力 , 升 人才 队伍 的整 体 素质 和 创 新 能力 。 提 问题 , 本文从高校教师的 岗位分类 设置与管
带动人才的合理流动 。当前, 全面启动并实 课 程 与专 业 已有 知识 的系 统 掌握 , 职 业 特 其
旋 这 一 改革 , 已成 为 一项 紧 迫 而又 艰 巨 的重 征 是 把主 要 精 力 与 时间 资源 配 置在 教 学 上 。 大任务。 理 是 广 大教 师 自下 而上 的要 求
优秀的教学型教师应具备: 富的教学实践 丰
书 育人 成 效 突 出 ,在 教 学研 究 与 改革 、教 材
( )实施 高校教师 岗位分类设 置与管 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三 教学效果优 良、教
现 有 的高 校教 师 管 理机 制 中, 调科 研 编 写 与科 学研 究方 面 具有 一 定 的造 诣 , 强 每年 成 果 ,并 以此 作 为 教 师 绩 效 评 价 的 主 要 标 保 证相 当的 教 学工 作 时数 。 这类 教 师 的绩 对
作激励远没有能够得到发挥。 基于高校教师 类岗位 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职责有很大差别 ,
中国高校师 资研 究 ・0 2 3 2 1 ・
1 3
对不同特 点和专长 的教师提供 但在教师 岗位考核中应适当地考虑到教学与 设置与管理 , 实行不 同的考核 科研 之 间的协 调 与 可持 续 发 展 。 分类 设 岗” 不 同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 “ 这实际 旨在更 好 地 引 导和 激励 教 师 的发展 , 非 片 评价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 而
的教学任 务。有相 当一部分教师在这种 教 这是教师 的天职 , 是培养人才的需求 , 也是
学、研 究双兼 的职 业使命下 ,由于 自身时 大学区别于纯粹研究机构 的基本特点 。 就另 间、体力、脑力与知识积累的有 限性 , 就会

方面而言 , 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发展科
难 以处理好教学与科研 的关系, 时间、 精力 技是高校提升 自身层次的根本动力, 也是高
存在 着教学型、 研究型的路径依赖差异。为 为基 础 。 了平衡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一些高校又
出台 了一些 强制 性 的巩 固教 学基础 地位 的制 ( )岗位 考 核 方 法 二 考 核 方法 在 区 别对 待 的 同 时 , 鼓励 教 学
度, 使得一些科研 导向型教师也承担 了较多 与科研 的协调发展 。有校必教,为师必讲 ,
准 ,没有很 好地体现 “ 以人为本 ,人 尽其 效 目前一些高校 已经通过相关的考核方法来 才”的理念 。有学者指 出,“ 当功利性 、实 进行测度, 并主要 以教学业绩作为晋级与校 用性 的价值取向成为教师评价最有效的价值 内津 贴 发 放 的主 要 依据 。 导 向时,它不仅会形成对学术道德 的冲击 , 科研型教师是把主要精力配置在科研方
研究成果。 要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 重 之 外 ,一 级 到 四级 为 高级 岗位 ,五 级到 九 级 点是基础研究和重大 国家 ( 地方 )项 目、国 为 基 本 岗位 。在 第 九 级 岗位 中 ,根 据工 作 年
际合 作 项 目研 究 。
限、 学位 高 低等 进 一 步细 分 为 四个 不 同 的亚 职称 与 岗位 交叉 对 应 ,教授 与 副 教授 、
1 2
中国高校师 资研究 ・0 2・ 21 3
具有相对 明显的研究型职业特征 。 与教学型 的三种基本 岗位类型 :教学型、研究型 、教 教师的知识 “ 后顾性”特征相 比, 科研型教 学科研型 , 本文提出有差异的职业生涯管理。 师一般必须具备知识与问题意识上 的“ 前瞻 性” 特征 。目前我 国高校 中由科研诱致性机 ( )岗位设置方式 一 采用 “ 任务与学科综合”的方法。岗位
要 ,进 行 有 针对 性 的扶 植 或 限 制 ,促 进 人才 此 根据 教 学与 科研 的特 征 ,笔者 认 为可 以把 向适合 个 人 发挥 作 用 的 单 岗位合 理 流 动 , 以 高校教师 岗位分为三种类别 :教学型教师 岗 保证 学 校 长远 发 展 的 需求 。 实 施高 校教 师 岗位分 类设 置 管理 是事 关
目前我国高校一方面是教师职称晋升 以 岗 从第 三 级 到 第 九 级 。这 一 设 岗级 次 的差
科研为主 导,另一方面教师确 实又有 教学 别 , 一 定程 度上 体 现 学校 的 办 学理 念和 政 在
型 、研 究 型 等职 业 偏好 类 型 的 区分 ,同 时还 策 导 向 ,即学科 为主线 ,科研 为 关键 ,教 学
位、 科研型教师岗位和教学科研型教师岗位。 教学型教师 以大学专业 ( 基础) 课程教
高校 建 设 高水 平 师 资 队伍 、 加快 建 设 一 流 大 学 为 职业 生 涯 的 主要 内容 。 学 型 教师 的知 教 学步 伐 的 重大 战略举 措 。 岗在微 观 上 可 以 识结构要求具有 “ 设 后顾 系统性”特征,即对
岗位设置与管理模式既削弱了高校 自身独有 迥异 。现实中,无论哪种类型的大学,由于 的核心竞争力, 又不利于整个 国家高等教育 所 属 的教 学单 位和 专业 属 性 的差别 ,内部 也
事 业 的发 展 。在 岗位 分类 设 置 与 管 理 中 ,根 都存 在着 教 学型 、科研 型 和教 学科 研 型教师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0 2 3 2 1 ・ ”对于一线的教师想要 目 ,我 国高校大致 区分为三种类型: 做得如何不予重视 。 前 只 研 究 型 大 学 、教 学 研 究 型 大 学 、教 学 型 大 获取 职 称 晋 升和 职 业 成功 , 能选 择 把 更 多 这种 “ 重研 学 , 种 不 同类型 的高 校在 目标 定 位 、价 值 的时间精力投入在科研项 目中。 三 的价值取 向在教师队伍中的蔓延和传 取 向上存 在 显 著 的差 异 。 当前 全 国 6 0多 轻教” 在 0 制约着高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 也势 所高校中,23以上的高校是 以本科教学为 递, / 主 的教学型大学。 而高校教师的岗位 设置与 必影响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 管理却只有一种模式 , 教师 的绩效评价也往 往只偏重考量科研成果 , 从本质上忽略了 这
又 具有相 应 的研 究基 础 。从 时间 资源 配 置角 定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应 聘 人 的工 作 能
度看,教学研究型教师又可分为教学科研并 力 , 岗位层 次 中的有 限交叉 也 一 定程 度 地 在 重岗、教学为主岗、团队教学 岗几种类型。 从职业形态上看 ,教学研究型教师是 目前高 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中。
制形成 的研究型教师队伍也呈扩大之势。 科 分类设置是在横 向上通过任务法进行 的。 在
研 型 岗位 教 师应 具有 承担 国家 重大任 务 或科 纵 向上 ,采用 学 科与 任 务 的综 合 方法 ,将 教
学 问题的研究能力 , 能做出原创性 、 创新性 师 岗位从高到低分为十级 。 中, 其 除特级 岗
( )实施教师 岗位分类管理有 利于高 二
理方 面 提 出探 索 和 尝试 , 通过 设 计 多渠 道 的 校战略 目标的实现和准确定位 作者简 介 : 立春 , , 任 女 大连理工大学人 事处师资科科长 , 主要研 究方向为高校师资管理。 刘静冉 , , 女 大连理工大学人事 处师资科科 员, 主要研 究方向为高校师资管理。
挥, 促进 高校与教师的共 同可持续发展 。
教育大计 , 教师为本 。 为进一步深化高 职业生涯发展模式 , 激励各种类型教师的潜 校教育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高校教师 能得到合理发挥 , 促进 高校与教师 的共同可 管理模式 的战略意义凸现 。 新颁布的 《 国家 持续 发展 。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系 ,实行 分类 管 理 ” 目前我 国高 校职 称 评 。


实施高校教师的岗位分类设置与管
(002 2 2 1.00年 )明确 指 出 “ 建立 高 校 分类 体 理的意义
( )高校教 师 岗位分类设置管理是 国 一
《 国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定 尚未对 教学型 、研究型教 师实行分类管 家人 才发展 的需要 与教育体制改革 的要求 理, 而是实行教师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均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