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二)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艺术虚构中创造出艺术真实。
那么,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必须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而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所形成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
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艺术家调动全部生活积累,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
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经过艺术虚构进入艺术真实之中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
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对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生活事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和提炼。
如果这种认识和提炼是正确的,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遇的,那么,这个作品就符合了艺术真实的部分要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
江西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卷说明:(1)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
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
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
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不同的文化决定的。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
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
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
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
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
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思定的概念。
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
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
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
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
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 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XX省XX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18.04注意事项:1.本试卷所有题均为必答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XX、XX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与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无不休现出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中国士人推崇“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与精神境界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奏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
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材料一: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
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D项,文内文外关联错误。“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错误,刘克庄的话重在揭示实现“不求工而自工”的条件,即要有“大气魄、大能量”;而本文论述的重点是“无意于佳"为何能得到佳作,即揭示原因。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2.试题总分150分3.试卷页数12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尚在过程之中,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要认识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见仁见智。
综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文化精神的六大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
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
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
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5月综合模拟(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5月综合模拟(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我们粗略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作梳理,就会发现,尽管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载事能力和叙事方式,但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
感事、纪事、述事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未将诗歌流于“记叙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体叙事的“审美化”。
以事表情,化事为境,通过叙事丰富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诗境空间是诗体叙事的美学导向。
诗歌不仅有在场的“情”与“事”,还有不在场的“情”与“事”,两者共同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意蕴;诗歌不仅有“记事”与“言情”的功能区分,更多的还是“以事表情、挟情叙事”的审美交融。
为了更通透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审美特质,我们需要把“诗歌叙事”放在一个在场与不在场共同营构的审美语境中,分析“情”与“事”相互交织,“抒”与“叙”分工合作的诗学内涵。
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
“感事诗”经常又被称为“抒情诗”,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等都是经常出现在此类诗歌文本中的叙事方式。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
曹丕继位掌权后,立即将曹植的“至交”杀害,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3篇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1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故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锺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2019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检测(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检测(A)(时间:120分钟总分值:120分)阅读题(34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对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心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
?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织,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辞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
可见,中国早在2 000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安康开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采,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
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
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
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
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心,主要表达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心。
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于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子曰:“假设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已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天人合一。
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传统美学中融入了对社会伦理、人情世故、宇宙哲学的思考,以及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这些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一、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抗或征服自然。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常常能看到山水和鸟兽的画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诗意表达。
这种描绘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个体境界的表达。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际关系观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其中涉及到了对人情世故的真实性和虚伪性的区分。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高尚。
美学思想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强调淡泊名利,真诚而高尚的待人方式。
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学、戏剧以及绘画中都有所体现,人物关系的描绘往往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挚。
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之美中国传统美学中,纯洁之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追求内心之清以及品德之高尚。
这种纯洁以及品德的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尤为明显。
通过表现清新、纯净的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人们能够感受到清丽纯洁之美。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笔触传递情感和意境,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细腻表现,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宁静。
四、“饮水思源”的感恩之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对祖国、先辈以及父母的感恩之情。
感激和回报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是一种传统美学观念。
“饮水思源”是中国人的共同认知,即每个人都应当记得自己的根源,感恩于祖国、父母和前辈的培育。
这种感恩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学、戏剧和绘画中有深入的体现。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五月高考语文适应性练习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练习(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2020届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届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
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
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
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
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
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
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
浙江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绘画、国林、建筑、戏曲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人类文化总是在历史的传承中实现积淀与拓展。
与此同时,新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养分,融入新的文化肌体。
这就需要我们面向当代社会,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
用当代眼光打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时代精品。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异彩纷呈。
渐江美术馆白墙黛瓦、坡顶穿插,以其江南水墨画般的风韵成为“中国风”建筑的典型之一。
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以沉浸式研戏、赏戏的方式,让观众在实景和妙趣的“穿越”中亲近经典戏曲剧目,感悟戏曲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学。
通过传统艺术的流行表达,将中华文化丰富矿藏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意蕴的美育精品,意义深远。
注重用传统艺术为青少年成长奠定基础。
我们应该持续加大力度,注重“整体联动、润物无声”,重视传承质量,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引导青少年全方位认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台前幕后发挥传承热情,在体验实践、学习传承中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辩别美丑的能力,更好地培根铸魂、温润心灵。
(摘编自龙开胜《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材料二:近年来,文艺创作中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之作频现,以积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引领新时代的“国风国潮热”,《经典咏流传》《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爆款”“出圈”之作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风舞蹈《纸扇书生》是对川剧“折扇”技法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翩翩少年的阳刚朝气和书生气质跃然灵动,一扫人们心目中古代书生的僵化和呆头呆脑印象。
央视推出的文化创新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带领观众徜徉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与伏生、司马迁等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通过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在庄严的历史仪式感中激发起了观众澎湃的民族自豪感。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
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善继端方谨悫。
由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内艰..除,起故官。
辽左饷中绝,廷臣数请发帑,不报。
会广东进金花银,善继稽旧制,金花贮库,备各边应用。
乃奏记尚书李汝华曰:“与其请不发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金?”汝华然之。
帝怒,夺善继俸一年,趣补进。
善继持不可,以死争。
乃夺汝华俸二月,降善继一级,调外。
汝华惧,卒补银进。
泰昌改元..,复原官,典新饷。
连疏请帑百万,不报。
天启元年,辽阳陷,以才改兵部职方主事。
大学士孙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
及阅视关门,以善继从。
出督师,复表为赞画。
布衣赢马,出入亭障间,延见将卒相劳苦,拓地四百里,收复城堡数十,承宗倚之若左右手。
在关四年,累进员外郎、郎中。
承宗谢事,善继亦告归。
先是,杨、左之狱起,魏大中子学洢、左光斗弟光明,先后投鹿太公家。
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
承宗、善继谋借巡视蓟门,请入觐。
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
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
太公急募得数百金输之,而两人者则皆已毙矣。
至是,善继归,而周顺昌之狱又起。
顺昌,善继同年生,善继又为募得数百金,金入而顺昌又毙。
奄党居近善继家,难家子弟仆从相望于道。
太公曰:“吾不惧也。
”崇祯元年,逆榼既诛,善继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管光禄丞事,再请归。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兴。
善继家在江村,白太公请入捍城,太公许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农耕文明时代,城镇主要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军事要塞、市场交易中心而存在,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口能够生活在城镇工业大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不断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城镇规模迅速扩大,此后,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相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城镇化也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用了短短40多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创造了世界城镇化的奇迹,但是,城镇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人这一城镇化主体关注不够,很多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受到同本地市民相同的权益,家人难以随迁进城,造成大量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些地方围绕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存在“一切服从项目”的误区,空气、土壤、河流、湖泊等受到污染,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文物保护不力。
(摘编自《把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人民日报》2019年4月16日)材料二:说明:表中“一”号代表中国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绝对值,“+”号代表中国城镇化水平高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绝对值(数据来源于《百度文库》)材料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扩大了,产业发展要跟上。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语文5月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语文5月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②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2019-2020学年无锡市水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无锡市水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
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
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
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
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
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
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
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
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
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性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
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
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
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
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
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
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
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
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
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
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的“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
文明形态的人。
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
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
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
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
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
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
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
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
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
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
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
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
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
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
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
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
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
寻人性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
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
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
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
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
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
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解析】选D。
曲解原意。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
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
A、B、C项的阅读区间分
别在第②、①、④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
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
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
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
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C.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
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
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
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解析】选C。
该项张冠李戴。
“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
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
的基本价值观念。
A、B、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⑤、⑥、④段。
【误区警示】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陷阱的角度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原因与结果(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已然与未然(“既成事实”转述为尚未发生)、或然与必然(“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或反之)、言此与言彼(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以及偷换概念)、肯定与否定、无中生有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
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
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解析】选B。
范围夸大。
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
A、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⑤、②、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