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2、不平衡性:
• ①不同发展阶段,不平衡: • 思考:有几大发展阶段?(P 3 ) 其中有两大加速期: • 学前期:1岁左右,也称生理上的断乳,第一次反抗期; • 青春期:也称心理上的断乳,第二次反抗期。 • ②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平衡: • 思考:心理有哪些方面? (见前言里的补充内容) • 感知觉发展快; 思维发展慢………. • ③不同儿童的发展,不平衡: • 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间会存在个别差异。
25
C、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 人既是自然实体,更是社会实体,发展主要不是靠遗传和 生理成熟,发展依靠学习和经验。
• ( P 30 表2—4;表2---5 ) • 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里长大,个别差异可能会加大; • 异卵双生子在相同环境里长大,个别差异可能会减小。 • (P 26 表2—1 )
(二)关键期 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
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两大表现:语言方面、感知觉方面。
17
(三)敏感期或最佳期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 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
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关键期错过了难以弥补;敏感期错过了发展缓慢。
•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关键期的两大表现:
16
(一)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 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 我们把可能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的对成人的反 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称为危机期 。
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 如:毕业找工作,是人生一大转折,但不一定出现危机。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一.前言二.成熟势力说三.行为主义观四.社会学习论五.精神分析论六.相互作用论七.社会文化论八.生态系统论九.毕生发展观一.前言1.理论:一组可以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行为的有序、完整的陈述。
2.理论是重要的工具①理论为我们观察儿童提供了有效的构架—给我们所见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说明;②被证实的理论可以成为实际行动的可靠依据。
主要内容一.前言二.成熟势力说三.行为主义观四.社会学习论五.精神分析论六.相互作用论七.社会文化论八.生态系统论九.毕生发展观二.成熟势力说1.代表人物:①美国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二.成熟势力说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基因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为成熟,心理成熟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不能推动发展。
a)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b)较好与较差的发展年头相互交替;c)儿童的身体类型与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二.成熟势力说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3.代表性研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婴儿带着一个天然进度表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它是生物进化3,000,000年的成果”(Gesell,1977)二.成熟势力说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3.代表性研究:4.主要贡献制定出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年龄常模)二.成熟势力说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3.代表性研究:4.主要贡献5.对幼儿教育的启示①教育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拔苗助长;②教育要“适时”;③教育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
二.成熟势力说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3.代表性研究:4.主要贡献5.对幼儿教育的启示6.缺点过于强调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
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成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中心理发展的学科。
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旨在有效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成长。
本文将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时期是人格、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正确认识和实施儿童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儿童教育也对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特征。
以下是几个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见的基本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操作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理解儿童在认知上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法。
2. 爱因斯坦的心理性别理论:此理论指出,儿童在性别认同方面的形成受到了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
了解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促进其正常的性别身份形成。
3. 霍夫曼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该理论将儿童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心理任务和挑战。
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为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
三、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需求,激发其潜力、培养其优势。
以下是几个相关内容的探讨:1. 教育目标的制定: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
这些目标既要关注学术方面的培养,也要注重儿童的社会能力、情感发展等方面。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而发展心理学则专注于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五大理论被广泛应用和讨论,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物学理论和生态理论。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及其相关内容。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而学习是通过对环境刺激和反馈的反应而实现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个体的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在发展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学习和行为调节的研究,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从感知和运动阶段到符号操作阶段的转变。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该理论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实现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家庭、同伴和文化等。
在发展心理学中,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和道德发展。
4.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是由遗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基因和生物结构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儿童在认知能力或情绪调节方面存在差异。
生物学理论在研究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包括探索基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生态理论:生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尔斯提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的,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介观系统(如社区)和宏观系统(如文化和社会制度)等。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学科,涉及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这一学科根据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探讨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多个基本理论和模型被用于解释和描述个体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是最为著名且广泛应用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之一、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内部的积极适应而不断发展的。
3.艾里克森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
艾里克森通过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强调了每个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和与环境的较量。
他强调了个体如何与社会互动、消化其文化,以及如何发展出健康的身份认同。
4.变动系统理论:该理论来自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的发展视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发展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系统(如同辈关系)和外系统(如社会和文化因素)。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基本理论,还有一些其他理论和模型也被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例如:托普尔斯基的情感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个体的发展方式和促进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过程。
它涉及了儿童的各个方面,包括思维、语言、学习、性别认同、自我概念、道德发展和亲子关系等。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不同阶段,儿童会经历特定的认知发展特征和认知错误,例如中心思维、逆转思维等。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儿童思维和学习方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帕夫洛夫(Ivan Pavlov)提出的,它主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反应习惯的形成。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关联形成的。
通过对一种刺激的重复暴露,儿童能够建立起对特定刺激的反应,例如为了获得其中一种奖励而表现出的特定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培养儿童的积极行为和习惯具有指导意义。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
根据这个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就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良好的榜样,提供积极的行为模式和环境。
4.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发展是由潜意识的动力驱动的。
他关注儿童的个性和性别认同的形成,认为人类性别角色是在童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和家庭关系中形成的。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儿童的情绪、性格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它强调了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理论被提出来解释儿童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八大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并评价它们在教育中的价值。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赋予儿童正确的激励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Jean Piaget提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参预来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4. 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情感经历和情感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5.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由Albert Bandura提出,认为儿童的信念和期望对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匡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6.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Lev Vygotsky提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7.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多个层面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等。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学
第 2 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 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 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 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 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艾里克森 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 所限制。 (积极品质,关键词:“目的”或“价值”)
儿童心理学
第 2 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 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 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 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 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 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 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 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 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 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艾里克森 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 自我抑制的决心。 (积极品质,关键词:“意志”)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启发理论启发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探索,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模式。
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世界。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根据该理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与他人的合作,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还注重了儿童情感、动机和社会判断等方面的发展。
3.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逐渐增长的过程。
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少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任务。
儿童在经历各个阶段的同时,会逐渐获得新的能力和技能。
4.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满足需求的过程,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和尊严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成长需求。
按照这个理论,儿童在满足一层需求之后才能追求下一层更高级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5.承认学习理论承认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过程,儿童通过模仿、观察他人、接受指导和参与实践等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掌握新的技能。
6.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罗芬伦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处于多个系统的互动中进行的,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时间系统。
儿童被认为是一个生活在各种环境和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这些环境和网络相互作用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对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培养的实践。
不同的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研究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4、人的行为大部分就是操作性的,如游泳、写字等等,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同时,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5、发展的本质就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就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就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就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与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4、个体就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5、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研究儿童的逻辑(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就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2、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就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理论:
1、观察学习:经由对她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2、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学习不就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思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 教育工作的启发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 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 化。 ——适应发展
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 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 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促进发展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勤奋( 主观努力)
主观因素(个人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实践活动
(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 1.社会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遗传的影响包含外部影响的因素 (2)某些遗传特性带有环境影响的痕迹 (3)遗传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选择的
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是动 态的
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成熟的制约性大 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环境教育的制约性大
结论:
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 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 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 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 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 水平。 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 现实水平。
基本观点: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 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否则是无效的,是浪费的。 (成熟——学习原则)
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需求和行为表现,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儿童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这对于教育和培养儿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爱因斯坦语言发展理论爱因斯坦语言发展理论认为,语言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语言习得者”的概念,强调了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会通过学习语言来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
3.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在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的心理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并研究了童年经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表情和社交行为等,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
观察法可以通过自然观察或者实验观察的方式进行。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主动收集数据的方法,在研究中通常通过编制一份调查问卷,让儿童或者家长回答问题。
问卷调查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合理设置问题和选择适当的问卷形式。
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中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探索儿童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4. 长期追踪研究长期追踪研究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研究者会在儿童较小的时候开始观察,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和测量,以了解儿童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内的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成长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一、儿童发展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传感期: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 操作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和表达。
- 具体操作思维期:儿童开始具备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只限于具体的对象和事件。
- 形式操作思维期:儿童具备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处理抽象的概念和推理问题。
2. 爱因斯坦情感发展阶段理论- 依恋阶段:婴儿形成基本的信任与依恋关系。
- 自我和情感的认识阶段: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懂得调节。
- 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建立阶段:儿童学会与他人建立互动和合作的关系。
二、青少年发展1. 克里斯滕森身份认同理论- 冒险和探索期: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价值观。
- 混乱期:青少年在身份形成中经历困惑和矛盾。
- 责任感和成熟期:青少年逐渐接纳自我身份,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感。
2.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性激情期:青少年面对自我身份和性欲望的内外冲突。
- 困境和抗拒期:青少年逐步形成性别角色和性倾向,面对性取向的挑战。
- 成熟期:青少年建立稳定的性身份。
三、成年期发展1. 马尔科夫区域辅助性习得理论- 探索阶段:成年人开始探索个人和职业发展道路。
- 满足和参与阶段:成年人逐渐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满足感,并融入社会。
- 责任和责任阶段:成年人承担起家庭、工作和社区的责任和义务。
2. 中年转折期理论- 抗拒和否定阶段:成年人面对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会抗拒和否定自己的年龄。
- 探索和调整阶段:成年人努力探索新的兴趣和生活目标,并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 接受和成就阶段:成年人逐渐接受自己的年龄,并感到满足和成就。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的详细介绍。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来自演化心理学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例如,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幼儿时期的冒险探索性行为则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2.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多个阶段。
例如,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随后学会通过图像符号来表示事物并进行内化思维。
3.社会文化理论:根据俄国学者杜尔凯姆和维果茨基的观点,儿童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他们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社交互动和文化的传递实现的。
例如,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儿童可以学习和掌握复杂的技能和行为。
4.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情感与发展的关系。
例如,约翰·鲍尔比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和依恋关系对婴儿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亲密互动产生了健康、安全和信任的情感基础。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儿童的社会意识和对他人的理解。
例如,艾琳娜·西卡瑞洛提出的心智理论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理解他人的能力。
儿童从感知到行动再到合作,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心智状态和意图。
6.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互动,这些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设计和实施适合儿童需求的教育和支持提供了基础。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第三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的学科。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发展。
以下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理论观点:1.约翰·彻米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约翰·彻米斯基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彻米斯基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他的理论核心概念是“区别(distinction)”,即儿童通过对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逐渐深入的区分。
彻米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他还提出了“近代发展区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经过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但仍需帮助的任务。
这一理论强调了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2.爱因斯坦的社会发展理论:爱因斯坦是另一位重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过程,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内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指的是将外部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过程。
他的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塑造作用。
3.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了个人内心中不同冲突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发展受到冲突和欲望的驱动。
他提出了心理动力学的结构模型,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冲突力量。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口唇期、便秘期、阴蒂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他的理论强调了儿童发展中潜意识和冲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理论:1、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2、成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主要动力3、成熟与学习的区别:成熟是一个内部因素,决定这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而学习室一个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4、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5、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相关研究:<双生子爬楼梯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二、行为主义观【华生】(早期行为主义)理论:1、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3、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
(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4、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5、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6、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来确立个人标准。
儿童根据成人的反应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7、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自我效能理论: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
8、社会认知论6.1 社会认知论和社会学习论的区别:社会学习理论着重于人类行为的习得,社会认知论着重于人类行为的操作。
6.2 班杜拉认为,一种行为的启动以及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自我效能感)。
强调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其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四、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1、将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1 前意识: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
1.2 潜意识: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
2、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1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无意识、非道德的,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2.2 自我: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协调本我、超我的关系)2.3 超我:人格的最高部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3、精神分析论着重于对“无意识”的探究。
4、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心理性欲的发展。
4.1 力比多(libido)4.2 性感区4.3 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心理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对羞耻、疑虑(1~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1岁)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春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2、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
3、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4、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五、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研究儿童的逻辑(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2、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从内向外”)3、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其中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
3.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并且,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3.2 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可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3 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主要有语言、教育、社会生活等。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大得多。
(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认知发展,但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也是有条件的)3.4 平衡化3.4.1 认识(思维)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4.2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
3.4.3 格式:类似于认知结构。
格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思维水平的高低。
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个体已有的格式。
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以适应环境。
(顺应和同化可结合p49的例子进行理解)平衡: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机体的格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平衡,不是一个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1、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1.2 前运算阶段(2-6岁)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主导。
1.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标志。
这个阶段,个体思维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
1.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
能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对假设进行推理。
六、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理论:(一)人的高级心理机能1、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终结,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①是随意的、主动的②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③实现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④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⑤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二)心理发展的内化说1、“由外而内”——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2、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就是各种符号(包括语言)。
(三)最近发展区(ZPD)1、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现实能力);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可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在能力)2、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表现)之间的潜能范围。
3、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4、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5、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
6、“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①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7、不仅对儿童的正确反应感兴趣,对他们的不正确反应也感兴趣。
在儿童做出错误回答之后,提供一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指导性暗示,观察其在成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ZPD)七、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理论:1、理论前提:行为或心理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心理学研究应将自然环境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单元。
2、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一起选择性地控制着导致心理行为表现复杂性的基因表达,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不过是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必然结果。
3、基本思想:①有机体处于一个复杂关联的系统网络之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②所有有机体均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动因的影响③个体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环境。
4、四种环境系统: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从大到小层层包括,具体见p56图)5、除了四种环境系统外,还存在一个时序系统,用于解释成长的时间维度。
6、儿童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缔造者,所以儿童与环境共同建构起一个相互依赖、共同作用的网络。
7、人与环境之间达到最佳拟合有利于心理发展,如果拟合不理想,人就会通过适应、塑造或更换环境来提高拟合度。
8、动态系统观:儿童的心理、身体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引导儿童掌握新技能的整合系统。
系统的变化发生时,儿童会重组他的行为,以使多样的系统成分以一种更复杂、有效地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八、毕生发展观【巴尔特斯】理论:毕生发展的核心假设: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退的过程。
基本思想包括: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Eg:认知机械和认知实用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得失法:用获得与丧失之间的比率作为评价发展完善程度的标准。
比率越大,发展的完善程度就越高。
成功发展意味着同时达到最大的获得和最小的丧失,相对于其他阶段,儿童期是获得最大、丧失最小的阶段。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三个因素: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4.1三个基本原理:①进化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长而衰退②对于文化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增长③文化的效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4.2个体发展的三类目标:成长(儿童期)、保持(成年期)、因丧失而调整(老年期)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SOC)巴尔特斯认为,选择、最优化、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存在于个体发展的任何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