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五大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五大趋势
冯永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市场信息研究部)
摘要:本文对我国生猪生产、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以及区域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进程的加快,生猪养殖区域将在传统主产区保持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向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转移,东北粮食主产区以及其他边远地区生猪养殖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养猪业将向山区、周边地区转移。
关键词:生猪;规模化;主产区;变化趋势
1 1994-2004年我国生猪生产总体概况
1994-2004年我国生猪存栏量由4.15亿头左右增至4.82亿头,增长了16.23%;出栏量由4.21亿头左右增至6.18亿头左右,增长了46.78%;猪肉产量由3204.83万t增至4701.61万t,增长了47%。出栏率由101.5%上升至128.2%。数字显示,1994-2004年我国生猪生产是伴随着生猪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而快速稳步发展的。
同时不难看出,1994-1997年我生猪存栏、出栏量以年增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1997年出现骤然大幅下降,存栏和出栏量同比分别下降14.95%和14.41%,存栏降至1994年以前水平,至2000年左右才恢复至1996年的存栏水平。说明生猪养殖周期对生猪生产和供求关系变化周期影响较大,生猪存栏一旦大幅下降,短时期内将难以恢复,生猪市场波动有其自身的特点。2000年过后,我国生猪生产稳步发展,存栏量年递增率保持在3.5%以内,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亦保持4.5%以内的稳步增长。期间,生猪品种不断改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生猪生产进入调整期。
2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2.1 生猪散养模式的优缺点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模式以散养为主。这一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其优点有以下几点:(1)可以及时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减少饲料用粮,节约资源;(2)可以提供大量的农家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3)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解缓就业压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现金收入的增长;(4)因其投入较少,所以与大型养殖场相比,更能抵御畜产品的市场波动;(5)从对饲料安全的影响来看,其积极的一面是:饲料产品使用量少,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流通面小,多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因此,发生饲料安全事件的几率相对较低。
生猪散养模式的缺点:(1)饲养条件相对较差,畜禽疫病防治、科学养殖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不利于疫病的防治;(2)不利于工业饲料的推广,猪只的生产性能难易最大程度发
挥,饲料转化率低;(3)从饲料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养猪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其负面影响更大:虽然散养对饲料产品的使用量较少,但部分养殖户受利益驱使,违禁添加“瘦肉精”等药物,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4)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加大了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的难度,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一旦发生问题,特别是传染性疫病,很容易扩散,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2.2 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优缺点
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优点:(1)在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管理、养殖技术方面优势明显,生产效率高,有利于疫病的防、控、治;(2)综合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且稳定;(3)能够长期、较稳定地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畜禽产品,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监控;(4)较大程度发挥猪只生长性能,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质量,有利于扩大我国的畜禽产品出口;(5)有利于工业饲料产品的推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缺点:(1)一次性固定投资过大,成本回收较慢,风险相对较大;(2)因其规模化程度高,生产过程要求严格,同时,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过程中,多参照美国NRC营养标准,推广“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因此需要长期大量消耗玉米、大豆等资源。若按此配方推算,我国的蛋白饲料资源严重短缺,需从美国、巴西等国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能量饲料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此问题,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畜争粮”的矛盾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进一步加深,我国从玉米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只是时间问题。同时,因我国没有统一的适应本国国情的饲料营养标准,在玉米、豆粕等饲料粮大量消耗的同时,短期内还导致农村大量的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积压、无法处理,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3)需大量消耗水、电等社会资源;(4)若生猪规模养殖企业配套除污设施不够完善,将给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污染。
2.2 生猪规模化发展进程
分析过生猪散养和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优缺点后,不难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制品的消费习惯逐渐由“肥肉型”转向“瘦肉型”,瘦肉型商品杂交肉猪逐渐被市场认可,以“杜*长*大”为主的外三元逐渐占领国内生猪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业从源头上便被外来品种占据,每年都需要大量引种,种猪业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我国在引进外国优良瘦肉型种猪的同时,也引进了众多的疾病。因为我国养猪业从业者多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养殖技术,以及农村畜禽舍条件差,“娇嫩”的外国种猪在此环境下“吃不好、住不暖”,本身所携带的致病因子开始显现,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细小病毒……新的疾病在国内蔓延。猪病逐年增多,猪越来越难养,市场风险逐年增大。
2003年“非典”过后,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更加关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多数地区纷纷出台“畜禽饲养管理条例”、“猪肉市场准入制”……2003年10月份至今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风险增大,散养户力不从心;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外出务工的条件……诸多环境因素下,散养的弊端日益显现,生存空间逐渐缩小,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散养户难以维持,加快退出“历史舞台”,而规模化养殖逐渐被推广,发展空间得到快速拓展。
图1 1999-2004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
如图1,年出栏50头以下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已由1999年的78.5%降到了2004年的66%。同时,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已由21.5%上升至34%。由图1可知,规模养殖所占比重年递增率由2003年以前的年均递增2.5%以内,快速增至2004年的5.3%。因此,不难看出,生猪规模化养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是从2003年开始的,我国生猪养殖业自2003年开始进入了快速调整期。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也逐渐发生新的变化。
3 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