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迅《药》的人物形象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人物形象
1.华老栓
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
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
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
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愚昧麻木,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华小栓
华小栓是华老栓的独子,年纪轻轻就患上痨病,终日躺在床上咳嗽个不停。他是封建旧思想的受害者,在病入膏肓时是多么的无助,听任命运安排。当接过那人血馒头时,他感觉“似乎拿着自己的生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让愚昧与迷信思想操纵着推向悲剧的深渊。
在鲁迅笔下,华小栓不仅是痨病患者,他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众多患上思想病症的民众,精神是如此愚昧、落后、无知与无助,人血馒头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小说中,当茶客们在茶馆里谈“药”,对夏瑜的“疯”发出麻木愚昧的笑声时,华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一边是卖木愚昧的笑声,一边是病入膏肓的咳嗽,在鲁迅看起来,华小栓的病和死,正是这种麻木愚昧的社会心理直接促成的,而且这种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是足以导致民族的沦亡的。
3.夏瑜
夏瑜在小说中并未正式出场,是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可知他因夏三爷的告密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坚定不屈,继续宣扬革命,结果惨遭毒打,最后更惨遭杀害,连鲜血都被粘在“治病良药”的“人血馒头”上。在小说里,夏瑜这个革命者的英勇形象与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1)英勇不屈的革命志士
在《药》里,鲁迅将夏瑜塑造成一个具有理想和顽强斗志的革命志士,概括了革命者不惜为革命事业、拯救群众牺牲的特点。他被捕入狱后,却仍继续宣传革命理想,“劝牢头造反”,理直气壮地说“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直就是在“老虎头上搔痒”;他虽遭到有“一手好拳棒”的红眼睛阿义殴打,可是他却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还“可怜”麻木而不觉醒的阿义甘心充当封建王朝的爪牙和殉葬品。此外,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英勇无畏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那忘我的牺牲精神。
(2)寂寞而孤独的先觉者
夏瑜的悲剧并不止于他的牺牲,而是在于他的革命精神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甚至受到完全的否定。他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然而,他的被杀却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同情,愚昧的群众并不知这牺牲为的是谁。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说他疯了。他的被杀,“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在群众眼里,夏瑜只不过是个可憎可恨,不可思议的疯子。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她是孤独与寂寞的。
他母亲对他的死感到羞愧,华老栓一家也茫然无知,还因为愚昧而享用了革命者的鲜血,茶馆里的闲人对他则抱着敌视态度。因此,夏瑜的血是白流了,他的死不过是让人“鉴赏”了一次的“杀人盛举”,增添了一伙无聊人们的闲谈资料,制造了一味骗人的“药”而已。他与广大民众之间隔着厚厚的墙,作者深刻地描绘了革命先驱者的寂寞与悲哀。
(小结: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
事实,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时毫无意义的。小说写夏瑜坟顶上“又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赶尽杀绝,革命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予希望。)
4.康大叔
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此外,茶馆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
(1)愚昧、麻木
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罪行之人”正是许许多多宣扬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对处决革命志士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封建思想的长期毒害,使他变得麻木愚昧,不了解革命的意义,他对处决了革命者夏瑜视若等闲,甚至还感到有些自豪。况且,夏瑜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不要命”的“小东西”。在茶馆里,他一直恶毒地咒骂夏瑜,而且见到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可见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康大叔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把屠刀,屠杀了许多革命志士却毫不觉悟。
(2)凶残、贪婪
当时人们迷信与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使康大叔多了一条赚钱的门路,用烈士的鲜血去骗取洋钱。小说描写他处决夏瑜后,着一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一只大手向华老栓摊着,另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口里喝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他看到华老栓迟疑时,便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便转身去了,充分突显出刽子手的凶恶与贪婪的形象。
5.茶客
鲁迅也刻画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反映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对革命的态度。(1)驼背五少爷
驼背五少爷是愚昧无知而麻木的群众典型代表,他是茶馆的常客,每天都到茶馆打发时间。当他听说夏瑜被阿义殴打时,还高兴地说这下可够夏瑜受的了。对于革命志士的悲惨遭遇,不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