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 《咕咚》教学反思(汇报课)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20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篇一:《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象、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
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
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
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
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咕咚》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咕咚》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咕咚》教学反思篇1《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使幼儿明白: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从画面上看,每张画面上的小动物都是黑白色的线描画,线条非常流畅,改变了孩子以往的阅读习惯:孩子们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画面,而现在看到却是黑白的画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非常想看下去。
教学开始部分我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幼儿亲自用耳朵听“咕咚”的声音,然后教师扮演小老鼠,做出吓一跳的表情,同时提出发散性问题:“小老鼠为什么会吓一跳?”让幼儿尽情的去想去说。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法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大胆猜测,为学习《咕咚》注入了动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找出重点页面: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只小动物:小兔。
抛出问题:A、小老鼠遇到了谁?B、小老鼠会怎样对小兔说?C、小兔害怕吗?D、从哪里看出小兔很害怕?E、小兔会怎样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充分想,幼儿充分的说,一步一步,循循渐进,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
从而为学习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动物埋下了伏笔。
因为后面遇到的小动物,旁白和对话几乎是重复的语言。
2、出示大熊:大熊的出现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孩子们也很好奇。
于是我让幼儿猜:“大熊害怕吗?”孩子们议论纷纷,发生了争执。
这时,我让幼儿观察大熊的表情,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幼儿共同的答案,继续探究大熊会怎样做?两张重点页面的出示,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使幼儿学习本次绘本,不仅有了兴趣,而且还有知识能力的提高。
表演绘本,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胸饰:老鼠、兔子、狐狸、山羊、猪、斑马、大熊各一,其余的孩子都来扮演青蛙。
《咕咚》的教学反思
《咕咚》的教学反思《咕咚》教学反思《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是什么。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他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是什么,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同时,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角色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情况教材分析《咕咚》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
课文通过讲述小兔、小猴、狐狸、山羊、小鹿等动物听到“咕咚”声后的不同表现,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是什么。
《咕咚》的教学反思
《咕咚》的教学反思《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许多深刻的反思和体会。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最初希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运用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动画视频来展示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图片和视频的选择并不是特别贴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导致在导入环节,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完全被吸引过来。
这让我意识到,教学资源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更加精准地匹配他们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让他们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尝试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含义。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我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导致部分小组的讨论氛围不够热烈。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细致地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有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对于生字词的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认读、书写、组词等,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
但在听写和练习中,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对一些较难的生字掌握不够牢固,比如“鹿”字的笔顺和“掉”字的结构。
这说明在教学生字时,我还需要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生字的讲解和示范,增加练习的次数和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
在朗读指导方面,我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以表现出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但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到位,没有真正理解角色的内心感受。
这让我认识到,在朗读指导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通过更多的示范和模仿,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课堂提问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和道理。
但有些问题的表述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回答不够准确。
这使我明白,课堂提问的设计需要更加精准和简洁,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让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课堂管理方面,尽管我努力维持秩序,但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还是出现了一些混乱和嘈杂的情况。
《咕咚》的教学反思
《咕咚》的教学反思《咕咚》教学反思一、引言《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咕咚》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
《咕咚》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咕咚》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一、教学目的:1.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仔细对待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并正确书写“羊”部,积累“玩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知道凡事得讲依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仔细对待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预备:生字词语卡片、木瓜挂图、各种动物的头饰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五、课型:讲读课六、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1、老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设疑: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吗?3、老师导言:东西掉进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响声,可就是这种响声却把兔子、狐狸、猴子、小鹿吓得撒腿就跑,这是怎么回事呢?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1、老师范读,同学轻声跟着读。
2、同学自由读通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诞生字。
3、反馈生字认读状况:(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读一读,理解课文内容1、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索: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2)出示木瓜图,熟悉木瓜。
2、读2——4自然段(1)同学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为什么跑?(2)引导想象:在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眼中,咕咚是什么样的东西?(3)小结:是呀,在他们的心中这咕咚肯定是委可怕,所以它们才会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4、老师:其实,这些动物见过咕咚吗?5、争论:为什么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都吓得大跑起来?6、全班齐读5——12自然段。
(1)指名反馈:狮子为什么没跟着跑?(2)老师:对,狮子想弄清这咕咚究竟是什么?结果真相大白了,这咕咚是什么呀?(3)老师小结:你看,兔子没弄清什么是咕咚就乱跑,猴子、小鹿、松鼠自己没观察,只是听见别人喊也跟着跑起来,结果呢?唉,虚惊一场。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 20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篇一:《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象、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
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
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
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
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2024年《咕咚》教学反思(精选13篇)
2024年《咕咚》教学反思(精选13篇)《咕咚》教学反思篇1《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1、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举手说起来,兴趣被调动起来。
特别是陈雅琴、张哲岩、赵涵毅这些学生都积极举手发言,在练习说话时要求做到说完整的一句话。
2、这是一篇全文没有拼音的课文,本课识字教学我是巩固看图猜读的识字方法,如:“鹿和象”。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还引导借助形声字的特点猜读,如:“咕、咚、吓、拦”重点讲这几个字。
课堂上孩子都很积极,特别是中等偏上的孩子积极发言,这时候我会引导中下等学生发言,激发兴趣,有一点进步就会去表扬,让他们有信心。
这些孩子也悄悄的举起了手,鼓励他们大声回答问题。
借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有趣味的画面中(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一边读课文,一边梳理故事情节,在教学时我希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象、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使他们由读课文、看图片,进入悟境。
在整个环节中,我一直注重课堂常规的培养,收放要做到及时。
在PPT中我设计了“看图读句连线”这个练习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故事内容,而且在语境中再次复现了生字。
这个环节中第一幅图比较难,所以找了个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俞佳烨,说话比较有条理性,第二幅图稍微简单点,让一个平时不太举手发言的孩子王思颖说,只要说对一点我就加以肯定,鼓励。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不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在PPT上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分角色的去读,在读中去悟,去理解。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热情投入学习。
2023最新-《咕咚》教学反思(优秀6篇)
《咕咚》教学反思(优秀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6篇《《咕咚》教学反思》,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咕咚》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
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
(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
)齐读课题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1、读一读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3、玩一玩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4、议一议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最新语文咕咚教学反思5篇
最新语文咕咚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最新语文咕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语文咕咚教学反思1有人说,低年级的语文课难度低,好掌控。
但当我得知待评名师讲课题目是《咕咚》的第二课时,却不免有些担忧。
虽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老课文,而且其中的对白较多,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
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工夫,力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明白事理。
自我感觉教学成效良好。
一、新颖特殊的注意力训练上课伊始,孩子们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游戏牵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气羁绊,可谓是“魂不附体”,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
假设教师忽视这一点,急于按部就班实行教学,结果常常是“欲速不达”。
其实能抓住孩子内心的导入方式很多:比如谈话、猜谜、画画等等。
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采取“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绪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以爱好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乐跃。
在回想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的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图片丰富了板书内容,并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一吐为快。
三、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识字、写字是浏览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控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我采取以下策略:(一)闪式词语。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咕、咚、熟”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跟”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片、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板书:咕咚)对,就是这个声音吓跑了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
2.不会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借助连环画,图文对应学习,读懂故事内容。
(或根据学生已有的读连环画的经验——“段落之间有空行”来判断逐步梳理文本信息。
)三、借助插图,学习第1~4自然段1.出示课文插图一,学习第1、2自然段:(1)小兔子怎么了?从课文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来?(第2自然段)(2)谁听见了小兔子的喊声?(小猴子)他又是怎么做的?出示: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3)“咕咚”是什么?(4)听到他们的喊声,还有谁也跟着跑起来了?出示: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2.出示课文插图二,学习第3~4自然段:(1)根据这些动物们的表情,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2)引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体会小动物们害怕的心情。
2.哪些动物是跟着兔子跑的?3.小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是因为。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吓”“怕”“跟”三个生字,组词,观察结构。
《咕咚》教学反思
未来教学规划生的阅读体验,拓宽知识面。
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与《咕咚》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故 事创作、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师生互动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咕咚》教学反思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反思 • 教学内容反思 • 教学过程反思 • 教学效果评估 • 改进措施与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CHAPTER
教学目标反思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否明确
在《咕咚》的教学中,我明确提 出了知识目标,即让学生掌握与 动物、声音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
教师引导与启发
教师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和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 点。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策略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我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这些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同时,我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 的教学效果。
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06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教学经验总结
教学方法的运用
通过故事、游戏、音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咕咚》课程的 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内容的安排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氛围的营造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增 强学习效果。
《咕咚》的教学反思
《咕咚》的教学反思《咕咚》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咕咚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咕、咚、吓、鹿、逃、命、象、野、拦、领”等字的读音。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咕咚”是什么,兔子为什么会吓得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跟着跑,野牛是怎么做的。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3.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4.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同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咕咚》的教学反思
《咕咚》的教学反思
在进行《咕咚》主题教学时,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
我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思考是否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
我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内容的安排
我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思考是否选择了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任务。
我考虑是否需要提供更多的多样化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思考是否使用了适合学生的互动和体验式教学方法。
我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我反思教学反馈的及时性,思考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反馈和鼓励。
我考虑是否需要改进教学反馈的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学习和发展能力。
教学策略的调整
我反思教学策略的调整情况,思考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考虑是否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
通过对《咕咚》主题教学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教学策略的调整都是我需要关注和加强的方面。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供更好的《咕咚》主题教学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
在教授《咕咚》这个课程时,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1. 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在教授《咕咚》这门课程之前,我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
习重点。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2. 缺乏实践环节: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
在教授咕咚的基本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些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缺乏互动和讨论:在课堂上,我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
可以采用一些
小组活动或案例分析来增加学生参与度。
4. 缺乏多种教学方法:在教授《咕咚》这门课程时,我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幻灯片、视频、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工具。
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
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缺乏个性化辅导: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不同,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
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可以通过布置个性化作业、进行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帮助学
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提高教授《咕咚》这门课程的效果,让学
生在学习中有更好的体验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咕咚》教学反思(汇报课)
一年级语文教案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
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
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
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
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
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
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
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
一年级语文教案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