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成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成因探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执政党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研究其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当前大学生对现实政治总体认同度较高,态度积极向上,但在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策及政治效能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均存在一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政治情感冷漠化和政治价值取向功利化两方面。

文章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为进一步探索问题解决之道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政治冷漠;政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8-02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有关政治认同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古代希腊人原始政治观念萌芽的过程中对于规则、习惯和礼仪的认同。

在此后人类社会漫长的政治社会实践过程中,政治认同理论及实践不断完善、发展,其作用和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

事实上,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

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只有得到其成员广泛的认同,才能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并能长期存在下去;而个人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念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

当前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研
究社会各群体的政治认同状况,并使其向良性发展,对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精英和先锋群体,他们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常常作为青年群体的意见领袖活跃在社会政治生活前沿,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

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
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所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其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

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共同体认同、政治制度认同、政府政策及绩效认同和政治价值观认同。

通过对现有资料及实际调研结果的分析,总体上说,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良好,较为积极向上,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政治共同体认同
政治共同体认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主要指对国家及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关心国家大事,重视国家利益,对关系祖国统一、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问题尤为关注。

笔者于2011年10月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就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99.7%的被调查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非常自豪”,98.3%的学生赞同“热爱祖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反映出大学生对国家的强烈认同。

从近
十几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来看,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台湾当局“公投制宪”、5.12汶川特大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历年重大事件,都是大学生们关注的重点。

他们立场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中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同时,大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成绩也普遍较为认可。

在教育部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89.6%的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近八成的学生表示有入党意愿。

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生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忠诚性。

但同时,大学生对政治共同体得认同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困惑。

虽然调查表明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但在对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上,只有42%的学生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而当前的部分官员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现象,也使得大学生在认可党的领导的同时,又怀有较多的疑虑和困惑。

(二)政治制度认同
政治制度认同主要包括对当前社会制度及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可程度较高,尤其体现在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信心。

教育部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表示乐观。

98.1%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
乐观”,86.8%的学生对“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也有%的学生相信,目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但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高认同不同,大学生对于我国当前基本政治制度表现出的更多是茫然。

笔者与学生座谈中,对于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许多学生表示知道,但对其具体内容及实际的运作流程却不甚了解也不太关心,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认同茫然和冷漠的特点。

(三)政策及政治效能认同
政策认同主要表现在对现今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认同。

而政治效能认同是指对政治性公共政策的绩效,即所带来的公平和效率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认同现行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他们拥护四项基本原则,认可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充满信心。

同时对于近年来政府工作绩效给予较高认可和评价。

如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99.1%的学生对党和政府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99.0%和98.4%的学生对党和政府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方面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2011年该调查也显示,97.8%的学生对我国参与海地、巴基斯坦等国际救援行动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认为这充分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各项调查也显示出,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改善。

但由于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使大学生在肯定政府政策及绩效的同时,也对其效能产生一定的质疑和失落感。

借鉴相关调查资料,大学生对于政府在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有较多的质疑,分别有57.7%、63.7%和48.2%的人认为在这三方面,政府所做的努力很不成功。

(四)政治价值观认同
政治价值观认同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主要体现在对于理想、信仰等方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代大学生大多怀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相信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将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体现出大学生对主导政治价值的认同和政治信仰上总体的坚定性。

但各种调查也同时显示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多元化,政治信仰趋于淡化等特点。

有调查显示,有26%的大学生认为马列主义只是理论的一种,在指导思想上不宜搞一元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其基本理论已经过时。

这种政治价值取向上的摇摆和模糊,也体现在政治信仰上。

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许多学生并未真正将其内化为信仰。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对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考察上。

在笔者所做调查中,当问到你的“入党动机”时,回答“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占43.2%,回答“把它当做荣誉的标志”的
占37.5%,还有10.7%的学生回答“随大流”,而回答“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仅占8.6%。

入党这个原本是非常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神圣的政治选择,却在当代大学生中带有了如此多的功利色彩,这突出表明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现实化、功利化的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现实政治总体认同度较高,但从以上调查分析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与政治情感的和谐发展。

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政治情感的冷漠化倾向。

学界普遍认为,政治冷漠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

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看,政治冷漠主要表现为疏远、逃避参与政治。

从政治参与态度看,政治冷漠则表现为对政治冷淡、漠视、不感兴趣以及厌恶的心态。

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使命感与政治激情。

他们一方面表达着对现实政治的认同,一方面又在有意无意的回避常规的、主渠道的理性政治参与。

比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恰逢区级人大代表选举投票,但大部分学生对此反应冷淡,漠视甚至放弃这一政治权利。

许多学生还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对社会政治现实关注较少;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仅局限于直接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科技活动,政治学习研究和关注社会现实的政治类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贫乏。

政治情感的冷漠化倾向使得大学生无法把对于现实政治情感上的认同
转化为行为上的积极参与,这将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稳固性和持久性。

(二)政治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动机已不断上升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首要动机,其政治价值取向呈现出日益功利化的特征,信念性政治参与下降,功利性政治参与提升。

如何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或群体利益已成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确立的目标导向。

这种功利化倾向给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都带来较大挑战,出现了政治理想虚无、政治信仰模糊等问题,进而会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

三、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代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是自我认同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自身社会角色的分化,容易造成自我认同危机。

当大学生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公民”角色出现认知混乱时,就容易导致政治认同危机。

表现出在政治认知、政治信仰等方面出现认同困难,在政治生活中缺乏理想目标,在政治价值观念上缺乏独立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难以获得独立的政治角色,形成独立的政治人格。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建立在学校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相关理念的灌输基础之上,而这种教育和灌输通常表现出理论与实际脱离;教育教学内容重复并缺乏层次性;强制、单向灌输且形式单
一;缺少政治实践支持等特点。

这就使得政治认同在大学生中带有主导性,缺乏牢固的基础,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上,一旦进入社会,这种不稳定性就会急剧的表现出来,甚至会危及原有的政治认同。

导致目前一些大学生出现公民意识不足、政治行为功利化严重等政治认同缺陷。

(三)政治参与不足带来的影响
广泛的民主参与有助于维护公民权利,提高公民对于政府、政党、制度等的信心和认可度。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都集中于校园中,由于我国高校管理传统的影响以及学生人数众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不多,渠道不畅,他们对于身边的民主参与不足也表现得无可奈何。

而对于距离他们较远的社会政治,大学生所能参与的活动通常集中在选举期间,其范围十分有限,影响也较小。

因此,大学生政治参与明显不足。

这导致大学生对于制度、政策等的判断,通常基于感性认识或功利角度,很难形成对现实政治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政治冷漠,严重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

(四)社会消极现象带来的影响
随着改革推进,社会转型使中国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和重构,利益阶层分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

随即出现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蔓延等各种消极现象。

这些现象与大学生的心理期望有较大落差,会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造成冲击和震荡。

尤其是当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就容易使大学生对于现实政治产生强烈的不信任
感,进而心灰意冷,不问政治,造成政治冷漠。

参考文献:
\[1\]陈曼青,孙艳.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7):37.
\[2\]张树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6):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