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解析

合集下载

2013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2013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201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1)2013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鱼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2013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8.(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13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诗歌鉴赏

2013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诗歌鉴赏

素材B 中南大学“最激进改革” 中南大学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 有15个学科跻身前十,比2009年增加了3个 。这是中南大学“最激进改革”取得的阶 段性成果。8年前,钱学森曾提出,中国的 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 大的问题。”“钱学森之问”成为压在中 国教育工作者心头的一块巨石。2012年2月 底,中南大学推出了被称为“最激进改革 ”的一揽子计划,最受关注的是,讲师不 上课,教授和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 专心科研。2012年,中南大学获得8项国家 科技成果奖励,SCI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 六位。
2013年高考辽宁卷 诗歌鉴赏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思考: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诗中人物试题解题思路: ①人物身份是什么? ②人物所处的环境是什么?表现出人物哪些 特点? ③写了人物哪些行为、神态、心理等内容? 表现出人物哪些特点? ④哪些意象与人物密切相关?表现出什么? ⑤怎样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怎样简析形 象?
①人物的身份是 诗人 ② 从 “竹轩”“柴门”和“狭径”的环境可 见诗人 生活简朴 从“茶碗”“篆烟”的生活用具可以看出诗人 生活闲适 ③从“倦卧”和“闲吟”的行为及“预想”冬 生活闲适洒脱 天景象“更好”和“莫移”“梅”的心理,可 以看出诗人 高雅 ④从“竹”“雪”“梅”等意象,可以看出诗
①这一联描写了竹梢影和竹叶声两个形象,描写 了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 音响追逐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②这一联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上句写出光影的变 化,下句写出竹叶声的飘荡,两句表现出轩中环 境的幽静。 ③通过茶碗来写竹梢影进入轩中,通过篆烟来写 竹叶声音飘来,将景象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表现出轩中人生活的闲适。 ④采用了拟人手法,分别写出竹梢影追随茶碗而 变化的动态美和竹叶声随着篆烟飘荡的动态美。 ⑤“从”“逐”两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与④重 合) 将后四项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答案。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一、2013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鱼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今译】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臵散,作了江边渔父。

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占尽苹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

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皇帝)赐与吗?【赏析1】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

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

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臵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辽宁卷(语文)纯word版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辽宁卷(语文)纯word版

2013·辽宁卷(课标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 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答案】D【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提示】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3.【答案】D【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

【提示】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考点】把握全篇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A【解析】A项中的“著”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提示】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几种方法:1、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夫子将焉适?”“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201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学生用)

201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学生用)

201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1)2013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2)2013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3)2013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4)2013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2013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解析2】

2013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解析2】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1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语文考试大纲与往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这就决定了今年高考试卷命制将继续走平稳路线,语文试卷结构依然平稳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也由12年的“语文难难于上青天”转变为试题难度适中试卷题型分布与去年我省试卷一致,仍分为一、二卷一卷还是由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选考类现代文大阅读构成二卷语言文字应用题还是由三个选择题(成语、病句、语言连贯)、语用题、作文构成,试卷结构没有变化试题布局没有变化,这也是从有利于继续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方面考虑的试题的命制符合“教学大纲与考纲”的对于学生能力要求的基本思想,考试内容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学生感知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考查与对学生实践感知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改精神一、试卷结构基本不变,保证了考试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今年辽宁高考语文卷基本保持了去年的试卷结构,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阅读题和表达题的二元划分符合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目标要求,体现出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有利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必考题和选考题的设计和新课程课程设计思路一致选考题给了学生选择权,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现代文阅读更兼有辽宁省语文高考的一惯特点,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文学类文本的小说,兼备了人文关怀,充满了人性的真善美的色彩;实用类文本的人物传记,则以追求“自然和谐”精神的建筑家吴良镛为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理工类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题基本保持了其稳定性,没有过于新颖的题型出现尤其是作文的材料,走出了新材料作文的局限,体现了材料的多元化和对材料理解的多元化总之,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总体稳定,第5小题题型的回归和16题更能说明这一点难度方面较2012年度的要简单一些二、在稳定的气息后面,依然有一些亮点可见本套考题从设题形式、试卷结构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对试题难度和考查内容又做了适当调整1、11题:(2)小题,考查学生阅读小说时对人物心理变化鉴别分析能力;(3)小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文本中两处歌声”的理解及作用这两道6分的主观简答题可以说与以往注重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试题不同,从小说的微观和局部入手,以甄别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层次差别2、从全卷看来,命题人也是设置了许多陷阱2题偷换了时代与事件的对应关系;3题考查因果关系社科文阅读各题间、各题的选项间,学生对信息的把握必须做到“精读中理解”“细读中判断”可以说每个题判断难度都很大,细致揣摩方能判断准确得分率较以往训练时相对要低,这对学生分数的影响及后面答题的情绪影响很大 6题引君入瓮式地设置了任福因何而死的陷阱;13题成语的望文生义;14题C项也设置了选择性复句这一陷阱,让你以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而实际上却没有语病可以说,考生稍不认真,就会跌入陷阱3、今年的作文题虽然用了一个老的材料,但修改之后,还是体现了最强的特色先是年轻人对老者“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点头深思,转而又对此有所疑问:“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给打开了,学生可以从老者这一角度去立意,也可以从年轻人的疑问这一角度去入手,如奋斗、努力使自己变成一粒珍珠,如甘为人后、实干、平凡中见伟大、平凡最美等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让所有学生都有话说,思路开放多元,体现了旧材料之中的新立意来4、从全卷来看,探究题的设置数量和质量也是可圈可点的,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的第(4)小题便是11题第(4)小题从最后的情节入手,以“亚诺什能不能还钱”为点,让学生结合小说加以理解和解说,并谈谈小说因此而带给考生的启示可以说探究题不脱离文本本身,又探究于文本之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这样的探究更有了意义12题第(4)小题似曾相识,考查学生对于传主的人文情怀、品格和学识的省思,立足文本,却又能让文本中的人物精神和风范感染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程度,可以说,这样的探究也体现了深刻的阅读价值和人文价值总之,今年的辽宁高考语文试卷更趋稳定和成熟,完全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亊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分)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答案】C【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方法规律】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把握全篇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C. 多格不行格:搁置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A项中的“著”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解题指南】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几种方法:1.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夫子将焉适?”“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2.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或至涂而反”“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3.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犹矢之中的”其中的“的”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4.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选置师傅,铨简秀士”这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5.从语法入手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例如:本题C项“诸人咸以君方乐广”中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析】“正直”的意思是:心地坦荡,为人处事公平公正①是说王尧臣要求朝廷彻查阎文应嫌疑,体现其不畏权势,公正无私②③是说王尧臣认为朝廷对犯小错误的韩丞相、范仲淹的处置较重,体现王尧臣的实事求是,不逢迎投合当权者的品行④是侧面强调王尧臣的才干,无关正直与否⑤是说明王尧臣不为利益所动,公事公办⑥是体现了王尧臣在诋毁面前镇定自若神态,无关正直与否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明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的“韩丞相指挥失当导致任福等人战死”的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可知,任福战死是因为其“违节度”,不是韩丞相指挥失当【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答案】(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出一处给1分)(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 三处,每译出一处给1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析】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 “荒政”是指救济饥荒的法令;“恤”是体恤的意思;“论”是论处的意思第(2)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 “遇”是对待的意思;“矫饰”是虚假掩饰的意思;“称”是称誉的意思【解题指南】第一步:将古今汉语义基本一致的字词标示出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无须翻译的地方排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第二步: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们的意思第三步: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参考译文: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等官职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任光州知州这一年光州出现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打开富民的粮仓(掠夺粮食),有的官吏认为按照法律应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郭皇后被废,宦官阎文应于此有很大干系,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只是最终没有这样做,这样自此在阎文应当权时,再也没有人敢指手画脚了,后来阎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路兵马所在的山川的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 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因为作为主帅出战失利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德行的楷模,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不听从节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加重惩罚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当权,请求朝廷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建议下到了主管财赋的三司而停滞,张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坏话皇上对这一切都置之不理,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绝不会固执己见在皇上面前,陈述了很多与天下利害攸关的大事,等到这些事情施行时,也从来没有自夸过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地位尊贵权势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王纯臣写下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表达了宗庙至重,国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王尧臣的去世非常伤感,等到王尧臣发丧时,就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定谥号为“文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描绘了茶具间光彩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子声与烟缕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的第二联【解析】在题型上当属“炼句”题炼句题答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 ①通过简单地翻译,说明写的景和情②叙述好在哪里,指出所达到的表达效果③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诗歌,可以分析出第二联的内容写的应是诗人的所见所。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指瑕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指瑕
2 0 1 3 年高 考诗歌 鉴赏 命题指瑕
◆ 江苏 省 昆 山中学 吴 维
又到 了高考试题 的命 制季节 。 教得好 、 学得好 、 考 得好原本环环相扣 , 而考得好不仅需要教学的高水平 , 还需要试题命制和应场发挥的高水平。 然而 , 作为评判 载体 , 高考试题本身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甚至错误 , 必须“ 引起疗救的注意” 。 本文拟对 2 0 1 3 年多省市高考 诗歌鉴赏题 的瑕疵进行分析。
试题 的引导加深作品理解 , 这就人性化了。 但违背这一
准则 的试 题并 不鲜见 , 主要 问题 有 :
1 . 重复考查 。 试题设置在 内容 、 手法和主旨等几方 面只究一点 , 不及其余 , 造成考查 的“ 资源浪费” 。 例如 福建卷《 送何遁 山人归蜀》 ( 原作略 ) , 所设两题为: ( 1 ) 请简要分析首句 中“ 绿” 字的妙处 。
百篇 , 爵不过于九 品” ( 《 老苏 先生会葬致语 》 ) 。 对 此
题下未 注明 , 考 生 难 以知 晓 。 二是 苏 洵 赴 韩丞 相 之 宴
准答案的问题 。 尽管有考试说 明 、 教学大纲作依据 , 可 谁能说 清诗歌的“ 浅易” 到底是什么难度? 说 白了 , 标准 仅存在于命题专家的心里。 命题专家多是高校教师,有的还是古代文学领域
三、 标 准 答 案难 孚 众 望
制订 答案 是命 题 的收 口程 序 , 也 是 最关键 的步 骤 。
第一题是炼字题 , 重在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上 ; 第二 题重在“ 怎样借助想象之景” , 仍在表现手法上着意 。 两
道题 的思维 聚焦点 是一致 的。
但高考试题答案中常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
和韩 魏公 》 为例 :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1-9题)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1-9题)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辽宁卷)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中“和”这一文化思想的梳理及概括能力,题干为否定形式。

【解题思路】从原文第一座自然段知道,“和”的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有“中和”“融和”,可以梳理概括出中华本土饮食应该是接受和消融了外来饮食之后才能体现出这一文化思想的。

选项ABD分别从肉食、亚洲其他地区的饮食和从非洲引入的芝麻等三个侧面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和”的思想。

而C项的意思是中华饮食本土特性的根本,属于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基础,但不能体现中华饮食中“和”的文化思想——“中和”“融和”。

依据题干,就应该选C。

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题干为否定形式。

【解题思路】ABC三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依据。

而D项中“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意思是在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两种食具在中原地区被大范围推广。

这与原文南北朝时期这两种食具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的意思看似接近,其实不然。

因为原文中至于大范围推广的时间没有明确依据,显然是偷换了概念。

依据题干,选择D。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为否定形式。

【解题思路】ABC三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依据。

而D项中的“因”——“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与“果”——“被世界各国认可”的关系与原文中的“因”——“中华饮食并不会失去自我”与“果”——“被世界各国认可”不相符合,其中因果关系中的“因”被偷换,因果关系也就不能成立。

依据题干,选择D。

4、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A项“著”的意思有显著的意思,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书面写定”的意思。

从上下来来看,由于王尧臣替当时迫于饥荒的强盗详情,然后说“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到现在用什么呢,自然是法令了,“著令”就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B项的“释”和D项的“阴”都是常用义,放到语境中也很贴切。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试题和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试题和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 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 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 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 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 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 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 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 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 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 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 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逐”字运用比 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 与烟缕相伴而起的动态美。(1分)
16、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 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 宣传。(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出一 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常见类型
1、新闻类题材的压缩
常见的题型有:拟新闻标题、写一句 话新闻(如2003年高考题)、写导语 (如2005年福建、安徽春季高考题)、 概括内容要点(如2005年广东,江西高 考题)等。
典型题例1: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 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 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 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语,首先要抓住材料 中的主要信息:打电话时的环境、到达目 的的时间、联系方式。根据题目要求,即 可获取信息:
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将“中国石器时代”的上限前推 了36万年。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 位于河北北部,北京西面100多公里泥河湾盆地东部,发现 了藏有丰富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小长梁遗址。80年代中后 期,距离小长梁遗址不远的东谷坨遗址的石器时代被确认距 今100万年。 90年代末以来,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古地磁专家在小长 梁遗址采集了上千个泥土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反复测定, 终于确认了,136万年前河北北部就有能够制造石器的早期 人类。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答案解析版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答案解析版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答案解析版
一千ABC资源分享论坛高考真题免费下载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注意亊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
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0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原卷版+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0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原卷版+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50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命题趋势】借景抒情是诗歌的一个重要门类,写景方式的题目考核每年都有,考核的难度不大,注意答题的思路,形成对应的答题套路。

【真题再现】【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飞起了,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起来来的动态美。

【解析】回答描写的精妙或描写的作用,包含两方面内容:描写的手法和描写的内容。

描写的手法常用的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反映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关于人物形象题,先要明确是具有什么特征的哪一类人。

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详解】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这一联描写了竹梢影和竹叶声两个形象,描写 了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 音响追逐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②这一联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上句写出光影的变 化,下句写出竹叶声的飘荡,两句表现出轩中环 境的幽静。 ③通过茶碗来写竹梢影进入轩中,通过篆烟来写 竹叶声音飘来,将景象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表现出轩中人生活的闲适。 ④采用了拟人手法,分别写出竹梢影追随茶碗而 变化的动态美和竹叶声随着篆烟飘荡的动态美。 ⑤“从”“逐”两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与④重 合) 将后四项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答案。
2013年高考辽宁卷 诗歌鉴赏解析
营口开发区一高中 高二语文组 张庆鹏
2013.6.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思考: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塑造了一个生活简朴、闲适、潇洒、高 雅的诗人形象。诗人居住在有“柴门”“狭径 ”的“竹轩”,可见诗人生活简朴;“倦卧 ”“闲吟”的行为和“茶碗”“篆香”等用具 表现出诗人闲适;“倦卧” “闲吟” 和认为 冬天会更好而 “莫移墙下一株梅”还表现出
诗人洒脱;“竹”“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
雅。
9、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 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 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 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 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 给4分。 意思对即可。
8、答案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 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 的闲适; “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 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 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 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 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 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 分析,给2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诗中人物试题解题思路: ①人物身份是什么? ②人物所处的环境是什么?表现出人物哪些 特点? ③写了人物哪些行为、神态、心理等内容? 表现出人物哪些特点? ④哪些意象与人物密切相关?表现出什么? ⑤怎样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怎样简析形 象?
①人物的身份是 诗人 ② 从 “竹轩”“柴门”和“狭径”的环境可 见诗人 生活简朴 从“茶碗”“篆烟”的生活用具可以看出诗人 生活闲适 ③从“倦卧”和“闲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行为及“预想”冬 生活闲适洒脱 天景象“更好”和“莫移”“梅”的心理,可 以看出诗人 高雅 ④从“竹”“雪”“梅”等意象,可以看出诗
柴门被风吹开,小径才开辟,竹子刚栽。
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 的声响追随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倦卧。可以看到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 过;冬天闲来吟诗,可以看到白雪压在竹枝 的景象。
设想冬季这儿的景象一定更好,不要移走 墙下的一株梅花。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诗句妙处试题解题思路: ①描写了哪些形象和景象? ②从哪些角度来写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③怎样描写这些形象和景象的?有什么作用? ④哪些字用得精妙?妙处是什么? ⑤如何形成答案?(先概括,后简析运用和作 用)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