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展史

合集下载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年份名义GDP(亿日元)名义增长(%)实际增长(%)名义GDP(亿美元)年平均汇率(美元兑日元)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1995 4,951,660.0 1.4 2 52643.63 94.06 1996 5,050,120.0 2.0 2.7 46425.08 108.78 1997 5,156,440.0 2.1 1.6 42618.73 120.99 1998 5,049,050.0 -2.1 -2 38568.86 130.91 1999 4,976,290.0 -1.4 -0.1 43686.16 113.91 2000 5,029,900.0 1.1 2.9 46672.54 107.77 2001 4,977,200.0 -1.0 0.2 40954.50 121.53 2002 4,913,120.0 -1.3 0.3 39182.71 125.39 2003 4,902,940.0 -0.2 1.4 42292.25 115.93 2004 4,983,280.0 1.6 2.7 46060.45 108.19 2005 5,017,340.0 0.7 1.9 43141.36 116.3 2006 5,073,650.0 1.1 2 45998.64 110.3 2007 5,155,200.0 1.6 2.4 43780.89 117.75 2008 5,051,120.0 -2.0 -0.6 48845.57 103.41 2009 4,709,367.0 -6.6 -6.3 50303.00 93.62 2010 4,792,231.0 1.8 3.9 54607.30 87.751955-1993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使用的基期价格是1990年价格。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

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创新、出口导向、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

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政策、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1. 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阶段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建和发展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这一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 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但在1990年代初破灭。

此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但在21世纪初,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3.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挑战目前,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这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女性就业、引进外国劳工和提高生育率等。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 技术创新日本以其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

2. 出口导向日本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导,对外贸易占据了日本经济的重要位置。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化工品等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创汇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 全球化日本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进行跨国投资和合作。

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一定影响力。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经济发展史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

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

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

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

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

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

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同时,我也被日本人民在经济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勤奋、创新和团结精神所感动。 无论是在封建社会中努力变革的先驱者,还是在战后废墟上重建家园的人们, 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
当然,书中也提到了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随着人口老龄 化和少子化趋势的加剧,日本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结构都面临巨大挑战。但正 是这些问题和挑战,也促使日本不断进行经济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环 境。
《日本经济发展史》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日本的经济。这本书不 仅让我了解了日本经济的过去和现在,更让我对日本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在勤劳、智慧的日本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日本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书写 新的辉煌篇章。
目录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史》是一本全面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著作,通过对其目录的分 析,我们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对外投资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日本通过对 外投资扩大了市场份额,获取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同时也带动了本国经 济的发展。这也启示我们,对外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促 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史》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 深入挖掘这些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功因素,为 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从目录的编排来看,这本书采用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全 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古代、近代和现代。每个部分都有其对应的章节, 章节的标题也直接反映了该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例如,在古代部分,作者通 过“律令国家的形成”和“武士统治与幕藩体制”等章节,阐述了日本在这一 时期的经济形态和特点。
书中详细描述了日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以及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各种 因素。从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到明治维新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再到战后的复 兴与高速增长,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独特的经济政策和制度。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其背后 制度、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n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 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 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 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 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 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 。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 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 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 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 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n 《浸着时光的早晨》 n 芥川文学奖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第二节 日本的动漫产业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一、日本动漫简介
n 日本动漫,是日本动画和日本漫 画的合称。
n 日本漫画是按照读者群的年龄和 性别进行分类的,可分为 :儿童 漫画 、少年漫画、少女漫画、唯 美漫画、女性漫画 、青年漫画 。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2、大江健三郎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生平:
n 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 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 郡大濑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 文科,1994年瑞典文学院以其作 品《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 的足球队》授予大江健三郎诺贝 尔文学奖 。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n 第四阶段: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 是日本经济由盛转衰时期(1990 年至今)
n 泡沫经济: n 由于土地和股票价格长期持续地
急剧上升,导致土地和股票资产额 及其膨胀速度远远大于固定资产 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及其增长速度.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
二、日本泡沫经济带给中国的 警惕
n 在长达十五年的萧条之后,2005 年开始,日本经济终于进入“景 气恢复”之中。一些从泡沫创痛 中走出的日本经济学家认为,中 国就是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下一个 泡沫。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de)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de)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de)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de)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de)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de)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de)起始阶段(de)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de)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de)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de)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de) GNP 和人均 GNP (de)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de)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de)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de)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de)“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de)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de)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de)极为重要(de)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de)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de)中央政府(de)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de)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de)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de)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de)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de)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de)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de)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de)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de)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de)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de)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而美、英、法各国(de)义务教育(de)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de)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de)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de)强有力(de)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de)“传统因素”(de)贡献分不开(de).随着工业化(de)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de)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de)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de)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de)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de)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de)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de)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de)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de)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de)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de)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de)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de)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de)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de)从军记者语)般(de)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de)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de)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de)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de)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de)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de)结果,导致恶性(de)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de)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de)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de)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de)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de)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de)经济复兴之路(de)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de).在经济复兴(de)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de)“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de)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de)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de)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de)日本经济、社会(de)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de)“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de)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de)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de)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de)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de)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de)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de)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de)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de)价格补贴和巨额(de)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de)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de)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de)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de)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de)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de)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de)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de)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de)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de)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de)“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de)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de)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de)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de)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de)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de)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de)实际GNP 超过1944 年(de)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de)56%.从1946—1955 年(de)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de)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de)“宣言”.1955 年度(de)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de)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de)判断,所依据(de)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de)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de)4%—5%(de)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de)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de)战败之初过低(de)经济水平(de)补偿(即越是低水平(de)经济越容易达到高(de)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de)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de).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de)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de)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de)出发点是大相径庭(de),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de)增长率数字(9%—10%)(de)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de).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de)“终点”年份,日本(de)实际GNP 达到1946 年(de)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de) 倍.日本(de)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de)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de)60%.这样(de)增长速度在日本(de)历史上是空前(de),在世界(de)历史上也是少有(de).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de)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de)“特需”)为主导(de)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de)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de)增长,即迅速增长(de)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de)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de)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de)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de)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de)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de)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de)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de)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de)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de)“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de)一个象征,使广大(de)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de)增长.迅速增长(de)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de)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de)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de)规模从1958 年(de)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de)年产20 万吨,1973 年(de)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de)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de)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de)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de)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de)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de)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de)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de)英文词(de)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de)新(de)中心.其中小轿车(de)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de) 辆,1973 年(de) 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de)日元对美元(de)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de)出口产业(de)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de)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de)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de)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de)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de)第二经济大国.日本(de)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de)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de)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de)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de)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de)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de)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de)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de)“不平衡”(de)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de)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de)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de)劳动力(de)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de)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de)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de)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de)“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de)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de)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de)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de)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de)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de)转折产生了决定性(de)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de)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de)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de)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de)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de)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de)日本经济(de)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de)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de)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de)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de)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de)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de)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de)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de)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de)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de)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de)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de)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de)高度化与企业素质(de)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de)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de)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de)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de)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石油危机前后10 年(de)实际增长率随着日本(de)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de)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de)时代走向独创(de)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de)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de)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de)良好(de)经济表现与迅速(de)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de)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de)增强,日本(de)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de)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de) 3 年多一点(de)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de)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de)“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de)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de)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de)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de)价格会继续上涨(de)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de)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de)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de)有代表性(de)225 种股票(de)平均价格计算出来(de))达到创记录(de)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de)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de)人们手里(de)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de)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de)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de)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de)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de)“大型景气”(de)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de)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de)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de)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de)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de)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de)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de)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de)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de)下降与所保有(de)股票价格(de)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de)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de)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de)资金需从同系列(de)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de)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de)重任(de)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de)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de)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de)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de)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de)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de)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de)原因除政府政策(de)失误(在“内需不足”(de)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de)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de)后遗症以外,最根本(de)原因还在于日本(de)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de)发展.世纪日本(de)经济、人口、人均产值(de)增长率。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发展
1、经济大国日本:1988年日本人均收入为1.9万美元, 而美国为1.8万美元;黄金储备量1986年为世界第二;外 汇储备1987年居世界第一;1988年,世界排名前30的公 司,日本有22家。 2、70年代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3、过程: a、在日美关系中,日本开始加强自己的自主性。 b、在国家安全保障方面,逐步加强自己的防务力量。 c、抓住一切机会,实现政治大国目标 d、努力谋求扩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导语

日本在世界历史上创造了两次奇迹。第一 次是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 保守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第二次就是在二战后,日本在国民经济得到 恢复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 国家。
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恢复期(1945—1955);高速增长期
(1956—济奇迹
19 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 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 4.2%,美 国为4%,英国为2.5%。
2、日本当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国际环境:冷战的格局出现了缓和;日本加入了一些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银行、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及关贸总协定等 ) 国内政局:一党施政,政局稳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 1955年鸠山内阁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57年岸信介内阁制定了《新长期经济计划》 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又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特点:a.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


b.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 c.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 d.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日本700系新干线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JR: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第三节:中日贸易
n 一、概述
n 日本是我们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日 经贸关系有很大发展,从1980年 的只有94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 1678.9亿美元,增长了将近十七 倍。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二、日本泡沫经济带给中国的 警惕
n 在长达十五年的萧条之后,2005 年开始,日本经济终于进入“景 气恢复”之中。一些从泡沫创痛 中走出的日本经济学家认为,中 国就是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下一个 泡沫。
n 表现:人民币升值、股市上涨、楼 价疯涨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n 虽然对于日本经济界“中国已经 步入泡沫经济”的论断并不为大 多数中国经济学家认同,但经济 学家们一致的观点是,日本泡沫 经济的教训值得中国警惕,中国 应避免步日本的后尘。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节 日本经济产业
n 一、第一产业 n 《农业基本法》 日本农业基本大法 1、农林畜产业
PPT文档演模板
日本经济发展概述[1]
PPT文档演模板
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
n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 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 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 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 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 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 。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 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 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 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 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合作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非常重视合作,积极参与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 作组织。例如,日本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
竞争
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例如,在高科技领域,日本与美 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 崛起也对日本经济形成了挑战。
日本面对老龄化社会和经济活力问题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日本社会面临着养老金、医疗保健和劳动力等方面 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提高退休年龄、 改革医疗制度等。
经济活力问题的解决
为提高经济活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和创业,鼓励企业进 行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此外,加大对年轻一代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 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激发经济活力。
贸易往来
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 一。日本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同时向这些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和 高科技产品。
投资合作
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积极进行投资和合作。例如,日本在亚洲的直接投资 总额中占比很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
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
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
加入国际经济体系
日本在战后加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参加了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推进了贸 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
日本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推进了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04
经济泡沫和破灭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过度繁荣
经济崩溃和国际金融危机
泡沫破裂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 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特别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 年相比,1946 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 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创造业实际工资为30% (1947 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彻底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 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不少艰难和蜿蜒,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1954 年11 月-1958 年6 月) :景气持续了31 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 年度7.5% 、1957 年度7.8% ,1958 年降为6.2%。

岩户景气 (1959 年4 月持续到1962 年10 月) :景气持续42 个月,1959、1960 、1961 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 、13.1%和11.9%,1962 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 年11 月-1970 年7 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 个月,1966- 1970 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 、11.1% 、11.9%、12.0% 、10.3% ,1971 年降为4.4%。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 发展近代工业,引进先进技术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政府统治能力
• 废除武士阶级特权,解放农民,发展农业
• 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实施宪政
• 创办企业,发展贸易,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日本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与成果
特点
• 政府主导,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
• 重视科技与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产业
• 多山地形,矿产、森林资源丰富
• 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高
日本经济史发展历程: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

古代经济
• 稻作农业为主,渔业、手工业辅助
• 商业贸易兴起,与中国的交流密切
• 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京都、大阪等地兴起
中世纪经济
• 封建制度确立,庄园经济盛行
• 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繁荣
05
日本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
调整
日本经济转型的背景与原因
背景
原因
•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大,环境
• 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进行经济转型
污染严重
• 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
•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日本产业面临压力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停滞
高速增长
•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誉为“奇迹”
• 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
• 对外贸易发展,国际市场地位提高
停滞
•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20年”
• 经济泡沫破裂,股市、房地产崩盘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日本经济发展史及其汇率变动

日本经济发展史及其汇率变动

浅析日本经济发展史及日元汇率变化趋势摘要: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日元作为战后升值最快的货币之一,在外汇交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并分析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字:经济发展史汇率趋势一、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以下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稳步成长期、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时期(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年)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近代日本産業構造の不均等1886~1889年の企業勃興期から日露戦争の1910年前後までの二十数年間、後進国類型に属する日本の産業革命が展開していた。

当該期の日本は、著しい経済発展をとげていくが、産業構造は不均等・分断的で対外依存的性格を強めた。

産業革命とは、道具から機械へという労働手段の変革によって、資本・貸労働関係にもとづく資本主義的生産様式が前社会的に確立する過程と言える。

産業構造は不均等・分断的で対外依存的性格を強めた。

その中の不均等をもっと詳しく言えば、次のようになる。

まずは、産業各部門間で著しく不均等であった。

とりわけ重工業の発展は限定的で、鉄道業(運輸業)は路線網を拡大して著しい発展を遂げるが、鉄道車輌工業(機械工業)はそれにおいつかなかった。

同様のことは、製鉄業・造船業と海運業との場合にもみれらた。

官営軍事工業もこうした関係を補填することはなく、産業構造の不均衡・分断性は貿易によって規定され、貿易によって補完されることになる。

ほかには、日本の産業革命は、産業部門ごとの発展が不均等であり、部門の間のつながりも不均等であった。

農業部門では大規模農場へ発展するものがまったくなく、商品貨幣経済に巻き込まれて競争に敗れ土地を失った農民たちは、高い現物小作料を払って地主から土地を借り、小規模生産を続けた。

それから、依存してたの国も不均等だ、先進国のイギリスやアメリカなどだけを頼った。

日本の重工業の未発達は、イギリス(ついでドイツ)からの輸入によって補填されていたのである。

そのほか、アメリカ貿易では生糸輸出が拡大し、大幅な出超を記録していて、輸入品の綿花は著しい増加して、石油の大部分もアメリカから輸入され、鉄・機械類のアメリカからの輸入はイギリスにつぐ規模であった。

こうして、日本は対欧米貿易は重工業製品を輸入して半製品の生糸を輸入するという、後進国型の貿易構造であった。

欧米からの重工業製品の輸入こそが、日本の分断的な産業構造を補填し、それを可能にしたのはほかならぬ欧米への生糸輸出であった。

日本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化

日本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化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与货币政策的变化日本战后经济可以分解为5个时期。

具体如下:①战后复兴期(战争结束-1954年)②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③安定成长期(1974年-1984年)④泡沫经济期(1985-1990年)⑤后泡沫经济破灭期(1991年-现在)一、战后复兴期(战争结束-1954年)战后复兴期主要是恢复阶段,为了对应通胀,1946年日本央行开始缩紧货币政策,1949年开始实行Dodge Line政策,规定了日元对美元360:1的货币挂钩政策。

虽然通货膨胀有所抑制,也导致了经济的萎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军队的介入,外部需求增加,才使得日本出现经济好转。

其1951-1952年实现了实际GDP,实际工资,个人消费,民间投资等经济指标恢复到1935年的水平。

二、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随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在这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实际GDP成长率平均达到9.3%。

而促成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战前延续下来的较高的教育普及水平,较高的科技✧日本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利用✧高储蓄率✧日元汇率比较低,✧护送船团方式(政府指导企业互相帮助,共同生存,使一个行业间的企业共同协助发展,保持这一行业全体的稳定性)✧以凯恩斯经济模型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增加出口,增加外汇保有量。

2.提升就业率。

3.减小地区间、产业间的所得分配不均问题。

4.农业,小企业,落后地区的开发),以及政府规划工业区,针对特定企业设备投资补助。

如图1所示一般是经常项目收支赤字,日本央行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进口,防止经济过热,压低物价,使得经常项目收支转为盈利。

在其物价稳定,经常项目转为盈利以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又再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注:柱状代表经常项目收支,实点线代表M2+CD总量,方框线代表PPI,叉线代表工业生产指数图2:日本战后复兴期及高速成长期实际GDP成长率和实际GNP增长情况注:粉红色方框代表实际GNP,蓝色线条代表实际GDP(基准价格为68年价格)两个时期(战后复兴和高速成长)都不涉及浮动汇率,所以货币政策仅与国内经济冷热相关,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经常帐的变化。

日本经济发展史范文

日本经济发展史范文

日本经济发展史范文鎌倉时代(1185年-1333年)见证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由于大量土地被掌握在贵族和寺庙手中,许多平民开始转向农业。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农业生产采用了更高效的方法,如灌溉系统的建立和谷物种植的广泛推广。

这些变化提高了农业产量,从而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到了16世纪,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1467年-1615年)。

这个时期,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代的统一战争激发了军需品的需求,促进了铁器生产、冶炼和武器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战国时代的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大规模贸易的增加,如镰仓市和今川市,商业网络变得更加发达。

冶金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日本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7世纪初,日本进入了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

江户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政府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一系列的特权和保护。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这些政策有助于推动日本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江户时代的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商业网络如清水市和名古屋市开始出现,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商业体系。

此外,江户时代还见证了金融体系的建立。

银元日本银行和寺院银行成为江户时代的两大金融机构,促进了金融活动的发展。

19世纪末,日本开放了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政策。

这些政策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加强了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资。

这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并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如造船、纺织、铁路和矿业。

到了20世纪初,日本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并开始迅速崛起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工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一段复苏和快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经济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从一片满目疮痍的景象中迅速崛起,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令人瞩目的“日本经济奇迹”。

这一奇迹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地位,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经济奇迹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点1. 战后重建的挑战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导致无数生命的丧失和城市的毁灭。

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领土的缩减,军事力量的解散,以及盟军对其的占领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挑战,如何在废墟上重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成为了战后日本政府和人民的首要任务。

2. 美国的援助与改革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在欧洲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日本,美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援助和改革措施。

美国通过向日本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其恢复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美国还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如土地改革、工会发展和妇女选举权的扩大等。

这些改革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奇迹的实现1. 政府的积极干预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汽车、电子、钢铁等关键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在全球市场中逐渐占据领先地位,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政府还通过扶持小企业、促进出口和技术创新等措施,增强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 教育与技术创新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

战后,日本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

同时,日本企业也加大了对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投入。

以丰田、本田、索尼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赢得了全球市场的青睐。

3. 劳动文化与企业制度日本的劳动文化和企业制度在经济奇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企业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为特点,形成了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

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的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

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

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 年的GNP 和人均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

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

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

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的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

日本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

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的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56.8%),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的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的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的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

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7558 亿日元这样的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的62 亿日元增加到1945 年底的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的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的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的从军记者语)般的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的深刻教训。

2. 战后经济复兴(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的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的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

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的结果,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

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的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的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

全国的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的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

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可以说战后的经济复兴之路的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的。

在经济复兴的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

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的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的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6 年采取的“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

“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

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的价格补贴和巨额的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

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的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的财政金__融顾问。

1949 年根据道奇的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的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的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推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的深渊。

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的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的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的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的“特需景气”。

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的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的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

至1953 年日本的实际GNP 超过1944 年的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的56%。

从1946—1955 年的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9.2%。

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的《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

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宣言”。

1955 年度的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的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

“现在已不是战后”的判断,所依据的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的比较。

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的4%—5%的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的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的战败之初过低的经济水平的补偿(即越是低水平的经济越容易达到高的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的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的。

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

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的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的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的出发点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的增长率数字(9%—10%)的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终点”年份,日本的实际GNP 达到1946 年的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的7.7 倍。

日本的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的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的60%。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日本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特需”)为主导的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即迅速增长的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27.3%,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投资率更是高达__35.3%。

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的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

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的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的热潮。

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的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象征,使广大的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迅速增长的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的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的规模从1958 年的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的年产20 万吨,1973 年的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的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的17.5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的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