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_PPT幻灯片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PPT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PPT](https://img.taocdn.com/s3/m/4f1319a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5.png)
O C2H5 δ+ C N
C CO CN O
H2N
O
Cδ+
C C H2C H3 CH3
CH2CHN CH3
CH3
O Cδ+ OCH2CH2N(C2H5)2
• 2、立体结构
• 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是非对称的,药物与受 体分子的识别和结合过程是在三维空间中发生的, 立体互补性是实现该过程的重要因素。药物要与 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立体结构上必须互相习 惯,即在立体结构上有互补性。
象为优势构象。
• 因为相互作用能量的影响,药物和受体结合时,药物本身不 一定采取它的优势构象。这是由于药物分子与受体间作 用力的影响,可使药物与受体相互习惯达到互补,即分子识 别过程的构象重组,因此我们把药物与受体作用时所采取 的实际构象为药效构象(pharmacophoric conformation)。
• logP是构成整个分子的所有官能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总 和,分子中的每一个取代基对分子整体的亲水性和疏水性都 有影响,即logP=∑π(fragments)。
• P值越大,则药物的亲脂性越高。关于作用于不同 系统的药物,对亲脂性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脂水 分配系数应有一个适当的范围,才能显示最好的药 效。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要穿过血脑屏障, 适当增加药物亲脂性可增强活性,降低亲脂性可使 活性降低。易于穿过血脑屏障的适宜的分配系数
• 结构特异性药物的活性主要取决 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 受体形成复合物后才能产生药理 作用,许多因素都能影响药物和受 体间的相互作用,如药物-受体的结 合方式、药物的各官能团、药物 的电荷分布及立体因素等。
结构对药物活性的影响程度,将药 物分类
• 非特异性结构药物:药物的活性主要与 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PPT课件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027cf4431b90d6d85c71c.png)
氨基酸作为药动团
H3C N
Cl HCl
Cl
NH2 HOOC
Cl N
Cl
美法仑
药效团:双β-氯乙胺 药动团:L-苯丙氨酸 引入理由:
肿瘤细胞在某个发育阶段 合成蛋白质的速度较高,要求 氨基酸在癌细胞内快速浓集, 将氮芥连在苯丙氨酸的苯环上 提高了向癌组织中分布的选择性
1、共价键结合
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
电负性、偶极矩、极性
范德华相互作用
静电相互作用
氢键
疏水作用
三、药物的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
• 一、酸性和碱性基团 • 二、酰基 • 三、烃基 • 四、卤素 • 五、羟基 • 六、巯基 • 七、醚基与硫醚基
1、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
• 常见的酸性基团:-SO3H、-COOH、-H2PO3 • 酸性基团和碱性基团都是极性基团,可使药物分子水溶性增大;-
“分子的完整统一性” • 为设计合成安全有效的新化合物提供重要的借鉴,从而合成出疗效更高、毒副作用
更低的药物。
第一节 药物的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 一、药效团 1、定义:
药效团是药物分子和特定结构的生物靶点产生最佳的分子结合并激发(或阻断)其生物效应的立体上和电性上的 总体特征。是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产生药效的在空间的分布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
第2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第一节 药物的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第二节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的结构与体内转化 第四节 药物的结构修饰
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结合的示意图
•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包括药理和毒理作用)间的关系, 简称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SAR)。
执业西药师:药学专业知识-【基础精讲班】课件 第2章
![执业西药师:药学专业知识-【基础精讲班】课件 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2ea9be32b307e87101f696fa.png)
许多药物已被证明是转运体的底物或抑制剂,如多种抗肿瘤药、 抗生素类、强心苷类、钙拮抗剂、HIV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药 物的体内转运均涉及特异的或非特异的转运体。
例如,小肠上皮细胞的寡肽药物转运体(PEPT1)是介导药物吸收 的摄取性转运体。
PEPT1典型的底物为二肽、三肽类药物,如抗肿瘤药乌苯美司(二 肽)。
奎尼丁与地高辛同时给药时,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是 由于奎尼丁抑制了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体P-糖蛋白(P-gp), 使地高辛经P-gp的外排性分泌受到抑制,重吸收增加,因此导致地高 辛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
(2017) A.伐昔洛韦 B.阿奇霉素 C.特非那定 D.酮康唑 E.沙丁胺醇 46.通过药物转运体(PEPT1)进行体内转运的药物是( A )
增加药物水溶性的官能团 (3) -OH(羟基):羟基取代在脂肪链上,常使活性和毒性下降; 取代在芳环上,使活性和毒性增强。羟基成酯后,活性降低。 (3) -SH(巯基):巯基可与重金属作用生成不溶性的盐,故可 作为解毒药,如二巯丙醇。 (5) -COOH(羧基) (5) -SO3H(磺酸基) (7) -NH2(氨基)
药物的亲水性或亲脂性过高或过低对药效都不利。
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药物分子结构的改变对药物脂水 分配系数的影响比较大。
影响药物水溶性的因素:
分子中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 药物的
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越 水溶性
大
增大
足够的亲水性能够保证药物 分子溶于水相
相反,若药物结构中含有较 药物的
大的烃基、卤素原子、脂环 脂溶性
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伐 昔洛韦等药物有类似于二肽的化学结构,因此上述药物也是PEPT1的底 物。
药物化学第二章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课件
![药物化学第二章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c4ef50e45c3b3567ec8bc0.png)
肾小管壁、肾小球、血脑屏障等。
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A、细胞膜均由含量各占一半左右的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 少量的糖、核酸、金属离子等; B、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呈双分子层,起支架作用,头部 为亲水性,为磷酸甘油基团,向(膜)外表;未部为两条 尾巴的疏水性,为脂肪酸链,向(膜)内部; C、蛋白质镶嵌在脂质分子中,有亲水性基团(极性),向外 表;有疏水性集团(非极性),向内部; D、 膜上有孔道,贯穿膜内外; E、药物可以通过脂质、蛋白质或孔道而进行转运。
pKa
[HA] lg [A-]
pKa
弱酸(碱)在不同pH值时分子态、离子态所占的比例
pKa– pH 3 2 1 0 -1 -2 -3 [HA]%or[BH+]% 99.91 99.01 90.91 50.0 9.09 0.99 0.09 [A -]%or[B]% 0.09 0.99 9.09 50.0 90.91 99.01 99.91
1) 胃中pH为1~1.5,故多数弱酸性药物(pKa3 ~
7.5)在胃中以分子态存在,易于吸收。如阿司 匹林(pKa 3.5)为弱酸,在胃中99%以分子态 存在,故只在胃中吸收; 2) 肠道pH为7~8,故多数弱碱性药物(pKa7.5 ~ 10)在肠道吸收。如可待因( pKa 8.0),胃中 多以离子态存在而不吸收,只在肠道吸收; 3) 酸碱性很弱的药物或中性分子,在体内多以非离 子型存在,故易吸收而产生全身作用;而季铵碱 或两性药物,在胃肠道不易吸收,故一般作为胃 肠道用药或外用。
药剂相(Pharmaceutical Phase) 药物动力相( Pharmacokinetic Phase ) 药效相( Pharmacodynemic Phase )
1、药剂相:主要包括剂型的崩解,有效物质的释放或溶出。 给药剂量可被吸收的部分,是衡量药物利用度的尺度,它与 药物的剂型、配方、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 2、药代动力相: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给药剂量,进入总循环的部分,是衡量生物利用度的尺度。 3、药效相:包括在靶组织中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由此产生的生化和生物物理的变化,最终导致药物的效 应,即其生物活性。 生物利用度——药物到达靶组织的浓度. 该过程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PPT课件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119b7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4.png)
药物分子的立体构型
对映异构
对映异构体是具有相同化学组成但空 间结构不同的分子形式,其对药物的 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是指不能与其镜像重合的分 子,许多药物分子具有手性,其对药 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 有重要影响。
02
药理活性与化学结构的关 系
药物的作用靶点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结合位点,包括酶、受体、离子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片段
指具有特定三维构象和药理活性的小分子基团。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是从大量的 化合物库中筛选出与靶点结合的片段,再通过拼接和优化这些片段来发现新药物 。
总结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利用已知活性片段作为药物发现的起点,通过拼接和优化这 些片段,发现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新药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抗生素的药理活性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 的感染。
抗生素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生 长来发挥作用,从而减轻感染症
状,治愈疾病。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抗 菌谱和作用机制,它们的化学结 构也各具特点,但都具备抗菌的
药理活性。
镇痛药的药理活性
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
镇痛药主要通过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发挥作用,达到缓解疼痛的目 的。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的跨学科研究
总结词
结合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需要结合化学、生物学、药理学 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之间的关系,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也有助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https://img.taocdn.com/s3/m/e81efb2daf45b307e8719786.png)
抗肿瘤药氮芥(双氯乙胺烷化剂),在体内能转变成高度活泼的亲电
性的乙烯亚胺,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许多细胞组分,如羟基、巯基、 羧基、磷酸酯和咪唑基发生亲核反应,尤其是将DNA中鸟嘌呤7位氮
烷基化,致使密码错编(Miscoding),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Structurely specific drugs
药效团可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类似物,它们具
有某种基本结构。在各论中,几乎都有这种类似物的例子;
另一类是一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分子,但它们可以与同一受体以 相同的机理键合,产生同样的药理作用。
有抗药性的原因。
二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Chemic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一)药效团(pharmacophore)
在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药物与受体 的识别。受体必须去识别趋近的分子是否具有结合所需的性质。这 种特征化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称为药效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微生物家Ehrlich发现,一
些有机物能以高度的选择性产生抗微生物作用,他认为这
是由于药物与生物中某种接受物质结合的结果,提出了接 受物质 (Receptive substance) 和受体 (Receptor) 这些词汇, 并认为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与钥匙和锁相似,具有高度 的契合专一性。
应,从而抑制了酶的再生 。
综上所述,PBP是β-内酰胺抗生素的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菌 的细胞壁仅仅是抗生素作用的一个特殊部分,实质性的作用还是负 责交联肽聚糖的转肽酶的抑制。
许多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将β-内酰胺环开裂,使抗生素失活。
药物化学MedicinalChemstry
![药物化学MedicinalChemstry](https://img.taocdn.com/s3/m/ab64ce185022aaea988f0f9d.png)
PPT文档演模板
药物化学MedicinalChemstry
药物化学的任务
(The purpos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v 1.不断探索研究和开发新药 发现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的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s),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和 优化,创制出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新药;改造现有药物或 有效化合物,以期获得更为有效、安全的药物。
v The structure of the lead compound is then modified by synthesis to amplify the desired activity and to minimize or eliminate the unwanted properties.
of bioactive compounds
v The MW is over 500; v The lg P is over 5; v There are more than 10 rotary bonds; v There are more than 5 H-bond donors; v There are more than 10 H-bond acceptors.
v The lead compound is a prototype compound that has the desired biological o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but may have many other un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high toxicity, other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solubility, or metabolism problems.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PPT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PPT](https://img.taocdn.com/s3/m/300bcdd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4.png)
[A -]%or[B]%
0.09 0.99 9.09 50.0 90.91 99.01 99.91
弱酸
外界pH低于pKa 2个单位, 该药99%为分子态,沉淀 完全;
外界pH高于pKa 2个单位, 该药99%为离子态,溶解 完全;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活性主要和理化性质有关
结构特异性药物
活性与化学结构和特定受体作用有关
21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01
在体内具备某种相同的
物理化学性质,就能产
02
生相同的生物活性,与
化学结构的差异关系小
03
全身吸入麻醉药、
04
巴比妥类等
药理活性主要取决于分子的 物理化学性质,而对化学结构 或化学性质的要求无特异性
弱碱
外界pH低于pKa 2个单位, 该药99%为离子态,溶解完 全
外界pH高于pKa 2个单位,
该药99%为分子态,沉淀完
全
10
由Handerson公式得出的经验规律
01
2.肠道pH为7~8,故多数弱碱
性药物(pKa=7.5 ~ 10)在肠 02 道吸收。如可待因( pKa=8.0
),胃中多以离子态存在而不
03 离子型----分子型 04 脂溶性:分子型>离子型…… 05 分子/离子:
药物的酸碱强度 药物吸收时所处环境的pH值
——pH分配学说
8
pH分配学说(Handerson公式)
实际意义何在?
9
不同pH值时分子态、离子态占比
pKa– pH
3 2 1 0 -1 -2 -3
[HA环境pH的关系
第四讲:构效-第二节.结构与活性
![第四讲:构效-第二节.结构与活性](https://img.taocdn.com/s3/m/2762055aa8956bec0975e3b6.png)
二、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一)药效团(pharmacophore)在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药物与受体的识别。
受体必须去识别趋近的分子是否具有结合所需的性质。
这种特征化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称为药效团。
药效团可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类似物,它们具有某种基本结构。
在各论中,几乎都有这种类似物的例子;另一类是一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分子,但它们可以与同一受体以相同的机理键合,产生同样的药理作用。
例如,雌酮和雌二醇是体内的天然物,己烯雌酚是合成的化合物,金雀异黄素和考迈斯托醇则来自植物。
不同的来源及不同的结构却都具有雌激性活性。
类似这样的事实,是支持药效团理论的基础。
药效团学说告诉我们,受体所选择的不是配体分子的化学结构本身,它选择的是与受体相互作用所相关的配体的理化性质。
即分子上官能团的静电、疏水和大小等性质,官能团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和方向。
这些性质对受体键合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这种相互作用是理化牲质的亚分子排列。
这个学说给药物设计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二)立体因素对药理活性的影响多数药物对生命体系而言是外来化合物,即生物异源物质(Xenobiotics)。
它们的立体因素对药理活性的影响,要考虑药物动力相和药效相两个方面。
前者关注的主要是药物分子的选择性生物转化和选择性排泄的结果,许多研究表明,它们的蛋白结合和体内分布动力学对活性影响不大。
药物的立体因素对药效相有较大的影响,它们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无疑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因此,具有立体因素的药物会呈现各种不同的药效。
在此,我们就药物的光学异构、几何异构和构象异构三个方面对药理作用的影响进行阐述。
1.光学异构(Optical isomerism)对药理活性的影响光学异构对药理活性的影响可分为4种类型:第1种是光学异构体具有等同的活性强度。
如抗组胺药异丙嗪(2—13)和局麻药丙胺卡因(2—14)。
这是由于药物的手性碳不是受体作用的主要部位,因此受体对药物的对映体无选择性。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_PPT幻灯片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_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1df61bf87375a417876f8f93.png)
药物动力相的构效关系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in the pharmacokinetic phase)
2、药物在其中运行的生物学因素。药物分子与细胞间及细胞 内体液,与生物聚合物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药物 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分配系数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
由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可看成各取代基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可以用疏水常数Π来表达取代基的疏水性。其定义如下:
若用取代基X取代母体化合物的氢原子,取代基X对分子分 配系数的贡献为取代后分子的分配系数与取代前分子的分 配系数之差Π。 Π值大于零,表示取代基具疏水性; Π 值小于零,表示取代基具亲水性。同一取代基与芳香族母 体或脂肪族母体相连,所表现的疏水性贡献有差异,应予 以分开。
概论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
药物进入人体后,与机体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 概括来讲,一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另一是药物 对机体的作用。
前者系指机体对药物的物理和物理化学处置,以及使 药物分子发生化学变化的代谢反应。这两种作用的结 果使得药物分子或其代谢产物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上 发生不同的变化,它们在体内存留的形式、时间和分 布状况等决定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机体作用的性质、 强度、选择性和持续时间,这就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内容。
常见取代基的值。说明芳香取代基、饱和或不饱和脂肪取 代基、卤素都大于零。它们都是非极性基团,表明非极性 基团具疏水性。氨基、羧基、硝基和氰基等基团的值都小 于零。它们都是极性基团,具有亲水性。
药物动力相的构效关系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in the pharmacokinetic phas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才比较容易通透。
脑脊液的pH与血液的pH非常接近,pH7.4。
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与药物在pH7.4 时的分配系数成正比——即药物在pH7.4 时的lgP 越大或解离度越低,通透血脑 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速度越快。
2、药物在血浆与脂肪间的分布
那么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什么有关呢?
一是药物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 是脂溶性与解离常数。
二是生物因素——各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按生物作用部位讨论:
1、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必须要通透血 脑屏障。脑是血流量较大的器官,但是 药物在脑组织的分布往往较低,这是由 于血脑屏障的作用。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的生物活性(药理 活性)与介质的pH相关,这种关系可用 P10的图2-3表示。
酸类 80
碱类
70
60
50
40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pH
3、其他部位的吸收
其它给药途径还有呼吸道、眼、鼻、皮 肤、舌下等,这时药物通过肺粘膜、眼 粘膜、鼻粘膜、表皮、口腔粘膜等生物 膜吸收。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膜吸收。
上述这两种情况,我们称其为重吸收。
二、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因素
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因素有两大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取决于药物的化 学结构,即药物分子自身因素;
(2)药物在体内过程受到的机体的影响— —即体内生物因素。
(一)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 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分配系数的定义:药物在生物相的浓度
取代基的疏水性以疏水常数л来表达。以 取代基X取代母体化合物中的H原子,则 有
лX = lgPX - lgPH
lgPX:取代后分子的分配系数 lgPH:取代前分子的分配系数; лX:则表示了取代基X对母体化合物分配
系数的贡献。
ЛX>0:取代基X具有疏水性 具有疏水性的取代基,都是非极性基团
对于碱性药物有:
lg[B[BH]]pHpKa
碱性药物在pH大的介质中,解离度小,未 解离型药物浓度高。
如:苯巴比妥(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弱 酸性药物,pKa7.4)在酸性条件下的未 解离百分数就大,见P9, 表2-3。
未解离分数越大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数就越大。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在胃中、肠道中的 吸收情况是不同的。具体见表2-4及表25。
问题提出:
1、有些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药理活性却大相 径庭
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
异丙肾上腺素(支气管扩张) 异丙肾上腺素是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氨基的一个
H被异丙基取代而得。
2、而有些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药物却有相 似的药理活性
如具有相似抗菌作用的药物:
青霉素G
诺氟沙星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究竟存在什么 样的关系?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两种途径,一是肝药 酶催化药物代谢,再就是药物的排泄。
4、药物重吸收
药物在随血流经肾时,除了随尿排除部 分外,还有部分药物,特别是脂溶性较 高的药物会被肾小管壁吸收,重新进入 血液循环。
药物在随血流经胆时,除了随胆汁排除 部分外,还有部分药物可被小肠吸收, 再次进入肝脏,形成肝、胆、肠循环, 一般称肝肠循环。
根据药物从给药到产生药效的过程中出现 的不同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研究。
三阶段:药剂相、药物动力相、药效相
2、药物分布
指给药后药物随血流转运于身体各组织器 官,在血液、器官或组织间达动态平衡。
血液中的药物形式:游离型和蛋白结合型
[游离型]
[结合型]
药物在血液中的特点:
➢ 药物进入血液时是游离型的;
与在水相中的浓度的比值。
P C生物相的浓度难以测定,目前 一般用正辛醇——水系统来测定,得到 的P以PO/W表示。
问题:为什么采用正辛醇代替生物相呢?
各化合物的P值数值较大,且差值也大, 因此常用其对数lgP表示。
药物的吸收与分配系数关系密切。
➢ 在血液中大多数药物可与血浆中的蛋白 结合,药物由游离型转变为结合型;
➢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
3、药物排泄:
当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随血流经肾时,部 分药随尿排泄,当药物随血流经胆时, 部分药物还可随胆汁排泄。
尿排泄和胆汁排泄是药物的主要排泄途 径。
药物还可经由肺、唾液和乳汁等排出。
药物的消除:
但是体内的不同部位吸收药物时,需要 的分配系数有所不同。
对于同一部位在所需的lgP范围内来讲, lgP大,吸收好。
一般胃肠道吸收:lgP = 0.5-2.0
(二)药物向生物作用部位的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 各组织,但是体内各组织对药物的亲和 力的大小是不同的,也即药物在各组织 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如芳香烃、脂肪烃、卤素);
лX<0:取代基X具有亲水性 具有亲水性的基团,都是极性基团(如氨
基、羧基、羟基、硝基、氰基、乙酰基、 乙酰胺基、磺 酰胺基等)。
2、药物的解离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药物大多数为有机弱酸和弱碱,在体液 中存在着解离平衡。
只有未解离型的脂溶性药物才能通过脂 质的生物膜。
如:巴比妥类药物的吸收与分配系数的关 系图,见P7图2-2。
图中所列出的都是有效的巴比妥类药物, 其 lgP 在 0.5-2 之 间 , 并 且 lgP 与 吸 收 百 分 数呈正比例关系。
药物的分配系数又受什么因素制约呢?
药物的分配系数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即构成药物分子的各取代基的疏水性。
即有机弱酸、弱碱药物的吸收与它们的解 离度有关。
那么解离度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药物的解离度与它的解离常数pKa有关, 与药物所处的体内介质的pH值有关。
对于酸性药物有:
lg[HA] pKapH [A]
pKa:药物的解离常数; pH:环境介质的pH值。
对于酸性药物,环境介质的pH越小,未解 离型药物浓度高。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向脂肪组织分布, 即药物在血浆与脂肪间的分布取决于药 物的脂水分配系数。
注意:药物的生物作用部位并不是脂肪 组织,所以药物向脂肪组织分布会影响 到药物向生物作用部位分布的量,进而 影响到药物的作用强度。
如:硫喷妥(超短时静脉全麻药,生理 pH下,lgP2),脂溶性高,很容易通过 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很快产生麻醉作 用,但作用时间只有十分钟,原因是什 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