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护理本科专业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六版)前言《中医学》是一门简单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四诊和辩证的诊病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的组方原则,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的学科。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15学时,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要求与内容]第一章导论 (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医著。

3 .了解中医学科的优势。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初步形成、发展、繁荣及近现代状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均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强调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规律。

简单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 .掌握五行的概念、属性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了解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确立的治则治法。

【教学内容】一、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强调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属性对立概括,明确阴阳特征、相对性、可分性及阴阳划分。

二、掌握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概念、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生理病理关系。

五、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五脏、六腑的组成及共同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组成及概念。

2 .掌握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一、掌握脏腑的分类、组成及共同的生理功能。

二、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即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三、了解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中医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

本大纲包含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内容。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具备中医基本临床技能,并能够继续深造、研究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3. 教学内容3.1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中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基本理论知识。

3.2 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中医诊断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3.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3.4 病症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病情的能力。

3.5 动手实践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实践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

4. 教学要求4.1 学生需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中医理论和基本概念。

4.2 学生需熟悉中医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能准确判断病情。

4.3 学生需掌握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并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4.4 学生需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疾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5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提高动手实践和临床操作能力。

5. 考核方式5.1 闭卷笔试考察学生对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验室和临床实习中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中医教学大纲规范了中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牢固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通过实践和实习提高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水平。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中医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3.重点讲解: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第三章藏象学说[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为了规范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中医学教学大纲被制定并广泛应用于中医学教育领域。

本文将对中医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正文内容:一、中医学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识:通过学习中医学教学大纲,学生能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与理论,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3.培养学生对中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掌握,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培养他们对中医学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中医学的学术水平。

5.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保证中医学的学术严肃性和信誉度。

二、中医学教学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的分类与应用等内容。

2.中医学诊断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

3.中医学治疗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疗能力。

4.中医学经典著作: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经典文献。

5.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诊疗技术,并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三、中医学教学方法1.理论课教学: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参加理论课教学,老师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学的整体框架。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是规范中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重要文件,旨在为中医学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教育指导,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等内容;2. 临床技能:学生应具备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常见疾病的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3. 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中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尊重中医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内容;2. 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红外线、CT等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诊断相结合的内容;3. 中医治疗学: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4. 中医预防学:包括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医养生、饮食调理等内容。

四、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3. 注重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五、教学方法1. 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临床实践案例讲解中医基本理论和诊疗技能;2. 以讨论和研究为主,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3. 以实践教学为主,提倡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中医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六、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综合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七、总结中医学教学大纲旨在为中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规范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医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2、熟悉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掌握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内容】
1、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叙述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讲述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重点】
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方剂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熟悉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了解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讲述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介绍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叙述问诊的基本内容: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情况。
讲述切诊的内容:脉诊、按诊。
【教学重点】
望舌、问诊、脉诊。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第六章辩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掌握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熟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掌握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
掌握切诊:脉诊、按诊。
【教学内容】
介绍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介绍诊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讲述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通识教育课程理论课学时:51课程介绍:中医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一种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几千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我国民族健康,繁衍兴盛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中医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等章节,全方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含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互相渗入的成果。

开设中医学教程,目的是为了理解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认识它的丰富内涵,比较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理解其各自的优势、略势。

使广大学生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别,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二、教学基本规定通过学习《中医学》应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发展史与学术史、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认识观与办法论,与社会及其它有关学科的联系,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以及解决常见病证的临床思维及不同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规定(一)绪论【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来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防止医学思想及方法,中医方药学与针灸,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办法特点;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的认知办法。

【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医学的将来发展展望。

(二)阴阳五行学说【教学内容】: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临床本科教学大纲~~土豆爱打印~~008

中医学-临床本科教学大纲~~土豆爱打印~~008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课程大纲

中医课程大纲

中医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 中医学的概述-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取向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及应用第二部分: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2. 中医五大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人体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八纲辩证学说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2. 中医辨证施治- 辨证方法与步骤- 方剂应用与调配-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第四部分:中医疗法1. 中医药治疗- 草药治疗-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应用 - 中药炮制方法与质量控制2. 中医非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推拿按摩疗法- 中草药外用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第五部分:中医与现代医疗1. 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 中医药与生物医学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 - 中医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研究2.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药辅助治疗- 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应用第六部分:中医文化与国际交流1. 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传统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2. 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会议与交流中的地位结语:中医课程大纲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疗法以及与现代医疗的关系和国际交流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应用于医疗实践中,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学(含针灸)》教学大纲(本科)

《中医学(含针灸)》教学大纲(本科)

中医学(含针灸)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是以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丰富其诊疗技术,使学生在学习西医认识人体、疾病常用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学习一些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把人体、疾病从局部转向整体来审视,实现对疾病治疗由单一的西药向包括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的跨越。

通过中医学临床实习,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及治则方药的理解,掌握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过程、辨证分析、理法方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西医认识人体、疾病常用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学习一些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把人体、疾病从局部转向整体来审视,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认识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环境—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以及针灸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课程与中医基础课程联系紧密,其中针灸治疗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以中医诊断学为基础,辩证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治疗部分则是在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对学科知识的指导下完成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说等。

2.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中药治疗原则。

3. 能够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医学问题。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2.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分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3. 经络系统与腧穴学说- 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腧穴的定位和治疗作用4. 基本脏腑学说- 心、肺、肝、脾、肾的基本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5.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四诊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舌诊、脉诊等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6. 中药学基础-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其临床应用7. 中药治疗原则-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 中药煎煮和用药安全注意事项8. 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学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和地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

2. 示范法:通过临床案例演示和实物展示,实际操作中医诊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病例分析和探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实践法: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使用中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在中医学知识、理论运用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上篇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了解中医学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发展史: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中医学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的卫生保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临床知识与技能。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阐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恒动观念的概念。

4、介绍中医学发展的态势。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掌握五行学说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4、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重点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相互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

2、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概括阐明中医学在人体的应用。

3、阐明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

4、用五行学说概括脏腑的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5、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第一节脏腑一、目的要求(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的脏腑学说,有了简括的概念。

(二)重点了解脏腑的生理、病理和主要临床特点,以及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概说1为基本结构,构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各个部分的人体整体生理观和病理观。

介绍脏腑表里的含义。

2、阐明中西医同名器官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二)五脏六腑1、心与小肠:(1)心:重点阐明心主血脉、主神明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阐明心与面、舌的关系。

附:简述心包的概念与病理改变。

(2)小肠:阐明“分清别浊”的生理和病理。

(3)简述心与小肠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2、肝与胆(1)肝:重点阐明肝主疏泄、藏血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言(讲授1学时)
【教学目的】
认识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一.了解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人文背景,简要说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历代医学成就,介绍现代中医学的成就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熟悉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讲授3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基本内容,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了解阴阳学说具有的朴素唯物主义内容和辨证因素,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理解并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重点说明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体现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平衡五个方面。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介绍并明事物的五行归类,重点理解并掌握五行的生克关系。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说明其在疾病的转变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3.重点讲解: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第三章藏象学说[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2.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了解:1.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2.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3、体质[重点]1.五脏的生理功能;2.六腑的生理功能。

3、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难点]1.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的知识点;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及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的知识点;气的功能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的知识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的知识点;第四章病因病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熟悉:1、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2、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正邪的概念。

4、正邪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5、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了解:1、病因的概念。

2、六淫的含义。

3、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

[重点]1.六淫、七情的致病特点;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难点]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阴阳盛衰与发病、寒热变化、疾病转归的关系。

[教学时数] 3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饮食失宜的知识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六淫致病特点的知识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邪正盛衰的知识点;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的知识点。

第五章四诊[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得神、少神、失神及假神的主要特征及临床意义。

2.五色主病。

3.舌质、舌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5.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紧脉、滑脉、涩脉的脉象与主病。

熟悉:1.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

2.望舌形与舌苔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舌与脏腑的关系。

4.望小儿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

5.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部位的临床意义。

6.妇科与儿科的问诊特点。

7.按脘腹与手足的临床意义。

8.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主病。

了解:1.四诊的基本原理及运用原则。

2.局部望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望排出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闻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重点]1.舌诊的基本要点。

[难点]1.诊脉的部位、方法、正常脉象和特征。

[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四诊内容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舌诊、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

第六章辨证[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

2.脏腑辨证中各证的辨证要点;心与小肠辩证中的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及心血於阻的临床表现;肝与胆辩证中的肝气郁结、肝阴虚、肝血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脾与胃辩证中的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肺与大肠辩证中的肺气虚、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的临床表现;肾与膀胱辩证中的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

熟悉:1.八纲辨证的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

2,脏腑辨证的概念;心火炽盛、风热犯肺、大肠结热、脾气下陷、胃火炽盛、胃腑气滞、肝风内动、肾气不固、肾虚水犯、肾不纳气、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

了解: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2.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

[重点]1.脏腑辨证;2.八纲辨证。

[难点]1.脏腑辨证。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八纲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的临床意义的知识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的知识点;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的知识点;脏腑辨证的概念的知识点;脏腑辨证(各证型病因、辨证要点、临床表现与分析)的知识点;脏腑兼证辨证(重点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临床辨证要点,抓住辨证规律)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病变中各常见证的要领、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鉴别诊断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的知识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的知识点。

注: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为自学内容。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治病求本、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2.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熟悉:1. 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种治疗原则。

了解: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重点]1.调整阴阳;2.扶正祛邪;3、同病异治;4、异病同治。

[难点]治病求本。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防治原则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的知识点;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的知识点;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三因制宜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知识点;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法的概念及适应症的知识点。

第八章中药[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药的性能、配伍原则、用药禁忌。

2.中药的配伍七情。

3、常用56味中药的功效,主治。

熟悉:1.用药剂量、煎药方法、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1.中药的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2.药物的入药部位及性味归经。

[重点]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配伍。

[难点]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理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泻下药、固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麻黄、桂枝、独活、秦艽、柴胡、薄荷、藿香、茵陈、车前子、茯苓、石膏、知母、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鸡内金、大黄、芒硝、贝母、半夏、桔梗、杏仁、干姜、附子、陈皮、香附、枳实、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七、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当归、白芍、沙参、麦冬、枸杞、杜仲、五味子、山萸肉、乌梅、天麻、钩藤、龙骨、酸枣仁等药的功效,主治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中药均为自学内容。

第九章方剂[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方剂的组成原则。

2. 常用1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

熟悉:1.方剂的组成变化。

2.常用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

了解:1.方剂的剂型。

[重点]1.每类方剂组成意义、配伍特点和主治等,分别予以重点阐述。

[难点]1.每类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之间的配伍。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的知识点;掌握、熟悉的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白虎汤、小柴胡汤、逍遥散、保和丸、大承气汤、二陈汤、理中丸、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组成、功用、主治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方剂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方剂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章针灸[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经络的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操作、常用进针法、行针手法、腧穴主治规律。

熟悉:1. 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得气的概念、常用腧穴的主治作用。

了解:1.腧穴的概念、针刺练习方法、灸法的概念,常用灸法及其适应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