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 《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案主题:我们的“过山车”科目:科学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教科版教学目标:1. 了解过山车的结构和原理。
2. 掌握运动物体的各种状态。
3. 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了解力的作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过山车的结构和原理。
2. 运动物体的各种状态及相关实验。
教学难点:1. 运动物体的各种状态和力的应用。
2. 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式:1. 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
2. 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
3. 群体合作和互动交流。
教学工具:1. 实验箱。
2. 模型和图片。
3. 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一些知名的过山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为什么能从高处快速向下滑行。
同时,提问学生有哪些物体可以像过山车一样快速下滑?第二步:实验(25分钟)将一张斜面放置于桌面上,放置一辆玩具小车在斜面上,并用一个挡板挡住玩具车。
请学生分别用手推动挡板和移除挡板,分析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
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步:学习与实践(20分钟)学生组观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并了解过山车的构造与原理。
对于过山车滑行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如加速、减速、匀速、变速等进行分析。
然后请学生分别制作一张关于过山车的图表或模型,分析过山车运动状态。
第四步:课堂小组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制作成果,并彼此交流。
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同学互相把问题问清楚,讨论彼此的想法。
最后,通过展示的方式,与全班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内容,并提出解决过山车运动状态问题的方法。
问学生们这一课学到哪些重要的信息,他们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实验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过山车结构及运动状态的认识和理解是否正确?2. 学生是否在实验中发现了运动物体的各种状态?3. 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与展示中积极参与,交流是否充分?反思: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过山车的结构和原理,并了解了运动物体的各种状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时 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时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教学分析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的“过山车”模型。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培养合作探究和反思改进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根据已有材料,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的“过山车”模型。
2.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科学知识,设计一个能够完成指定任务的“过山车”模型。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3.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合作探究的科学态度,与同伴合作完成指定任务。
乐于反思和改进设计,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了解工程项目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其在“过山车”设计中的应用。
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反思改进的科学态度。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对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自主探究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2. 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过山车”模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问引导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和材料:小型“过山车”模型制作材料(如纸板、塑料杯、竹签等)计时器图片或视频资料关于过山车的运行原理2. 教师准备:准备好教学工具和材料复习和准备相关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过程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张过山车的图片或视频,并向学生提问:“谁去过过山车游乐园?你们觉得过山车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和运行“过山车”来学习简单的物理知识,如重力、动能、势能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体验物理知识。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力、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过山车”制作材料:纸板、彩笔、剪刀、胶水等。
2.准备相关的物理知识PPT。
3.准备实验器材:重物、斜面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提问:“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有哪些物理现象发生?”2.呈现(10分钟)介绍重力、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简单的“过山车”。
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如重力、动能、势能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过山车”,并讲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过山车”运行得更远?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寻找答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理知识,以及自己在制作“过山车”过程中的收获。
7 我们的“过山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7我们的〃过山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七课,属于技术工程领域。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过山车的照片,对过山车建立初步的认知,并且明确任务一一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
探索板块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阅读“过山车”的设计要求;第二部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尝试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小实践板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设计,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第二部分是制作,学生根据设计图制作完成“过山车”轨道模型;第三部分是评价,学生参照“过山车”的设计要求,对“过山车”进行测试和评定,同时调整自己的“过山车”设计图图和轨道模型,为下一节的真正测试做准备。
本课的流程图如下:【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般没有坐过山车的经历,对过山车的路径和轨道缺乏直接体验。
但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见过过山车,对过山车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研究相关内容。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中,已经经历过设计与制作的相关活动,如“做一顶帽子”,“做一个指南针”,要求学生先进行设计,再根据设计图完成制作以及应用完善等完整的制作过程,有利于本节课制作“我们的过山车”活动的开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搭建“过山车”2.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和改进自己的“过山车”。
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2.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建议,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提高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2.体验工程项目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1.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任务。
3.对自己和他人设计的“过山车”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并对“过山车”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整。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的一节内容,主题是《1.7我们的“过山车”》。
教材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让学生了解和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物体运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学概念,如重力、惯性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如重力、惯性等。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力、惯性等物体运动相关专业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过山车”模型器材,如塑料管、小球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过山车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过山车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运动的。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简要介绍重力、惯性等概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发放“过山车”模型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搭建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小球的运动情况,观察重力和惯性对小球运动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
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
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
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用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参与技术设计项目,能够了解和领悟技术工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材以“过山车”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制作和测试过山车,探究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过山车这一主题,学生充满好奇,兴趣浓厚。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还缺乏系统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掌握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制作和测试过山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测试过山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材料、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过山车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图片,引发学生对过山车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呈现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如坡度、高度、摩擦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呈现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测试过山车的运行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影响过山车运行的因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结论。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更刺激的过山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过山车模型,来了解和掌握关于能量转化和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能量转化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见过或玩过过山车,对过山车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能量转化的概念。
2.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
2.使用直观演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运用任务驱动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能量转化演示器材、实验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实验材料,包括纸板、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玩过过山车吗?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过山车是如何将势能转化为动能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按照教材的指导,制作自己的过山车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模型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简单的过山车模型,了解和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活动建议,便于教师教学活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物体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物体运动的原理和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操作过山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原理。
2.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践教学:教师学生动手制作和操作过山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模型制作材料:塑料管、水杯、小球等。
2.教学课件和视频。
3.白板和记号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如重力、惯性等。
并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些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建议,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过山车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并让学生 expln how their roller coaster works and what principles are involved.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自己的过山车,观察和总结物体运动的相关原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科版
3.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5.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过山车运动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磁铁和电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过山车的基本原理、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过山车运动规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的“过山车”》教科版,本章节内容涉及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章《磁铁和电路》。具体内容包括:
1.了解过山车的基本原理,如重力、惯性、能量转换等;
2.掌握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运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等材料制作过山车模型;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围绕过山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在引导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还不够自信,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于发言,展示自己的才华。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过山车模型,了解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并运用简单的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等概念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
2.难点:如何设计和制作一个稳定的过山车模型,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作用。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过山车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重物、滑轮等。
2.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绳子等。
3.课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过山车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它为什么会从高处滑下来?”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重力、摩擦力和动能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进一步探讨:(教学提示:播放过山车在游乐场运行的录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过山车在运行时有哪些表现?(预期回答: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时而直线,时而曲线;在陡坡上加速,在平缓处减速;……)
态度目标
在团队合作中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成功设计的成就感,并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创造性的思考。
综合目标
1.意识到科学原理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2.明白在工程设计中需全面评估多种要素,以及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
主要工作:设计过山车的轨道布局并按照设计图纸将模型制成能够实际运行的成品。
(教材P17~18)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我们的“过山车”
新授课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熟悉项目设计的核心步骤,涵盖问题发现、规划策略、执行设计和持续改进等重要阶段。
探究目标
1.借助现有材料,根据过山车设计标准,运用工程设计理念应对指定问题。
2.针对个人或团队的设计想法与模型,提出改善措施,并在制作期间进行必要的测试与修正。
课后作业
选择题
1.在设计“云霄飞车”模型时,哪些陈述是正确的?
A.轨道的坡度必须是恒定的
B.应包含直线段和弯道
C. “云霄飞车”不应脱轨,以确保安全
2.在设计“云霄飞车”时,我们应考虑哪些方面?
①底座结构的稳固性
②云霄飞车造型是否吸引人
③云霄飞车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性
④所选材料是否适宜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教科版科学三下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下1.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过山车的发展历史和种类。
2.认识一个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速度、高度和重力对过山车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构造和原理。
2.重力对过山车的影响。
1.实验观察中的数据记录和图表绘制。
2.速度、高度与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2)强调过山车运行的基本原理是重力和惯性。
2.展开主题
3)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和绘制图表。
4)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与相关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分析速度、高度和重力对过山车的影响。
5)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学生应该能够得出结论:速度、高度和重力是影响过山车运动的主要因素,速度越快、高度越高、重力越大,运动的刺激程度越高。
3.作业布置
1)制作过山车模型。
2)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过山车的运行原理。
四、板书设计
过山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入了过山车,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实验环节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和图表绘制练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同时,设计了制作过山车模型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学生对数据的记录和图表的绘制需要教师有巩固练习的环节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数据和绘制图表的技能。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1.7 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动能、势能的转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
2.能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动能、势能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
2.过山车模型制作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
3.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
2.呈现(5分钟)展示过山车模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操练(10分钟)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模型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过山车模型,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教师总结并强调关键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游乐场、运输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过山车设计方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的“过山车”》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的“过山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的物理知识,如重力、惯性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兴趣。
但是,对于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重力和惯性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重力和惯性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过山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共同探讨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
2.过山车模型材料:纸板、塑料管、小车等。
3.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向学生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b.提问:“你们知道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吗?它为什么会从高处滑下来?”2.呈现(10分钟)a.向学生讲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包括重力和惯性的概念。
b.展示过山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组,每组领取过山车模型材料,按照教师的要求,制作过山车模型。
b.学生动手操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记录过山车的工作情况。
4.巩固(10分钟)a.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共同探讨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b.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过山车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我们的“过山车”》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我们的“过山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2.掌握重力、惯性、摩擦力等知识;3.了解安全乘坐“过山车”的方法;4.发展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1.2 能力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2.增强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识和兴趣;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了解“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2.掌握重力、惯性、摩擦力等知识;3.了解安全乘坐“过山车”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理解;2.学生对重力、惯性、摩擦力等知识的掌握;3.学生对安全乘坐“过山车”的方法理解。
三、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描绘“过山车”乘坐的场景,让学生感受重力、惯性和摩擦力等物理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山车”乘坐的感觉,巩固和深化学生对重力、惯性和摩擦力等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4.1 教学内容1.“过山车”的构造和原理;2.重力、惯性、摩擦力等物理现象;3.安全乘坐“过山车”的方法。
4.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过山车”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基本构造和运作原理。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过山车”的乘坐体验和感受。
3.带领学生分组,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第二课时:重力与惯性1.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力和惯性的物理现象。
2.教师讲解重力和惯性的概念和公式,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
3.学生自主小组探究比较不同重物下落速度的情况。
第三课时:摩擦力1.教师通过小实验演示和学生亲自操作,引导学生感知摩擦力的产生和运作原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斜面和滑轮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和物体充满好奇。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对于探究活动有一定的经验。
但学生在科学思维、探究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斜面和滑轮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斜面和滑轮的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释一些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使用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斜面、滑轮、小车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个小车、若干个斜面和滑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过山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有什么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斜面和滑轮的原理,通过实物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准备好的斜面、滑轮和小车,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和滑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 《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这是因为下节课有一个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测量运动的时间。轨道也不宜太长,不然需要的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轨道的长度。
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旨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活动项目的具体问题中。
全班交流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设计图。
各小组开始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搭建完成后请根据设计要求对轨道模型进行测试和调整。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旨在让学生认知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轨道有上坡也有下坡等。
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搭建与评价。
旨在通过拼搭、测试、调试与评价的过程相互交错。将上述环节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优化,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搭建与评价。
学生回忆回答。
学生分小组进行搭建轨道(直线和曲线)。
学生阅读,再进行组内讨论,并回答。
学生阅读并思考,全班交流研讨。
学生可独自设计,学生独自完成活动手册第4页的“过山车”轨道设计图。
小组内交流“过山车”轨道设计图,选取一份设计图作为本组代表作,组内成员合作对该设计图进行优化。
全班交流:请1~2组介绍设计图,并请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
学生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聚焦: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过山车又称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令不少人着迷。它常利用重力和惯性使小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有爬升、滑落、旋转等过程(儿童过山车没有倒转),其轨道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回圈,也可以设计为车体在轨道上的运行方式为来回移动。大部分过山车的每个乘坐车厢可容纳2人、4人或6人8人,这些车厢利用勾子相互连结起来,就像火车一样。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根据需要设计直线或曲线轨道。
制作须知:相接的泡沫保温管处不要有漏缝,可以用透明胶带在底部粘结,或将相接的泡沫保温管叠放在一起。
仔细阅读设计要求,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做到。
“过山车”设计要求
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7课 《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有质量吗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3.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学生回忆回答。
学生分小组进行搭建轨道(直线和曲线)。
学生阅读,再进行组内讨论,并回答。
学生阅读并思考,全班交流研讨。
学生可独自设计,学生独自完成活动手册第4页的“过山车”轨道设计图。
小组内交流“过山车”轨道设计图,选取一份设计图作为本组代表作,组内成员合作对该设计图进行优化。
全班交流:请1~2组介绍设计图,并请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
学生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聚焦: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过山车又称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令不少人着迷。它常利用重力和惯性使小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有爬升、滑落、旋转等过程(儿童过山车没有倒转),其轨道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回圈,也可以设计为车体在轨道上的运行方式为来回移动。大部分过山车的每个乘坐车厢可容纳2人、4人或6人8人,这些车厢利用勾子相互连结起来,就像火车一样。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探索:观察现有的材料,试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建造塑料积木轨道。
制作材料:塑料积木、底板。
制作过程:(1)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出一条直线轨道。
(2)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一条曲线轨道。
提醒:将积木用力压在底板上,两块积木的连接处要压平。
2.建造泡沫保温管轨道。
制作材料:铁架台、泡沫保温管、剪刀。
制作步骤:(1)将泡沫保温管用剪刀剪开。
全班交流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设计图。
各小组开始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搭建完成后请根据设计要求对轨道模型进行测试和调整。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旨在让学生认知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轨道有上坡也有下坡等。
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整座‘过山车’要稳固”,是在提醒关注轨道连接的同时也要关注承载“过山车”的基础设施。
小实践。
1.设要有起点和终点,分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1)图文结合
(2)要有起点和终点
(3)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4)坡度和弯道要注明
4.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5.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6.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
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3.评价。
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完成对“过山车”的评价。
(1)长度是否达标。
(2)是否同时具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轨道的坡度是否有变化。
(4)“过山车”是否稳固。
评价过程:在“过山车”的拼搭过程中,可以边拼搭边测试,对于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调试,确保“过山车”顺利运行。另外,小组之间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得“过山车”轨道模型的功能更齐全,为下节课测试“过山车”做准备。观看视频资料。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是为了让轨道上的小球可凭借重力和惯性而运动,一方面是更符合真正的过山车情况,另一方面是让下节课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更公平。
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意味着轨道中间不宜断开,全程完整通畅,同时轨道要有适宜的坡度,能给小球提供足够动力。
拓展:过山车的起源
你知道吗?过山车起源于俄罗斯的一种滑冰运动。
17世纪,俄罗斯流行着这样一种户外活动:利用雪橇从覆盖冰或雪的斜坡上滑下来。为了使这项活动更加有趣,有些俄罗斯贵族索性利用人造冰山作为滑冰的斜坡。这被称为“俄罗斯山脉”。后来,因为战争,很多俄罗斯人流落他乡,但是怀念故乡生活的俄罗斯人在各处建造“俄罗斯山脉”,将这种滑冰活动逐步传播到整个欧洲。然而,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冷得可以长时间地保存冰雪,于是人们建造了木制的轨道,用带着轮子的小车代替雪橇,过山车的雏形就出现了。
(5)上下重叠时,下层用虚线表示……
2.制作。
在制作“过山车”之前的设计图纸阶段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率的一种方法。根据设计要求,符合科学规律才能设计成功作品。制作的过程不要随意更改之前的设计图。
制作材料:积木、软尺、细绳。
制作过程:根据设计图和材料,制作我们的“过山车”。制作时,可以根据图纸适当调整轨道的高度和长度。
1.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
“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这是因为下节课有一个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测量运动的时间。轨道也不宜太长,不然需要的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轨道的长度。
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旨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活动项目的具体问题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过山车”视频资料。介绍过山车的专利化,一项技术的发明不仅要有智慧,而且还应该有知识产权的意识。现代过山车的最早发明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美国人拉马库斯·阿德纳·汤普森敏锐地意识到了。拉马库斯是美国的一位发明家和商人,他曾制造过数十个过山车设施,因此被誉为“重力之父”。1885年1月20日,拉马库斯将过山车的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了注册,过山车正式被专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