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设计创新班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设计创新班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9a7c89d0d233d4b14e6915.png)
竺可桢学院设计创新班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设计创新班将为社会变革培养独一无二的战略性机会创造者;培养具有扎实的“系统能力”和“创意才能”、具有跨领域整合领导能力的战略型设计创新人才。
着力塑造两个“系统能力”,即:“创新思维与工作方法的系统能力”、“具有市场前景和人文情怀的创新设计与设计策划的系统创利能力”。
以实战训练为主导着力寻找设计、技术、用户界面和商业的领先策略和产品设计方案。
二、培养要求:通过主修专业培养和设计创新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跨领域整合设计能力。
整合技术、用户、设计和商业来创造新的智能系统、产品和相关的服务。
设计创新班的发展主要基于三大内容:工程、社会科学和设计。
设计创新班的学生应该能够为市场提供高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的产品。
设计创新三、有关说明:1.创新班的教学管理由竺可桢学院负责,在遵循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基础上,主要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进行招生,每届招生60人左右,单独编班,并保持一定的淘汰率,选拔时将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才情、合作等方面的优秀表现。
2. 创新班学生不集中住宿,在修读本专业课程的同时,集中修读创新班课程。
3.每年推荐一定名额的同学免试攻读研究生,其中部分优秀同学可自由选择攻读的学科、专业方向;4.在校期间,创新班学生凡修满创新班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总学分,且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浙江大学设计创新班”证书。
四、教学特色:1.以能力为中心的学习(competency-centered learning)。
能力包括:在一个特定的专业的、社会的或者学习环境中,具有有效地进行选择、获取和应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个人能力。
2.教学将主要由设计工作室和设计项目的形式进行,相关教师将在设计实践和课堂教学中以导师的形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加强实践。
在培养计划中实践几乎贯穿全部课程,其中创业设计则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个具有真实背景的创业产品设计方案;4.将建设开放式的创新工场,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学习模式;●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与设施(另案);●组建交叉创新团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设计竞赛和企业课题,以获得更多的检验机会,扩展国际视域;●成立创意大师工作室,聘请名师与优秀学生结对培养;●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名家举办workshop创新营;●成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意→创新→创利的实验平台;5.课程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地调研、国际设计交流与讨论等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6.每位学生都将拥有完成2项以上专利成果的设计能力.7.海外学习率将达到50%以上;8.依托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及著名企业为实践平台.9.以实战训练为主导着力寻找设计、技术、用户界面和商业的领先策略和设计方案。
新神农班培养方案V4.0
![新神农班培养方案V4.0](https://img.taocdn.com/s3/m/6d3619dad5bbfd0a7856730f.png)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应用生物科学(农学)试验班培养方案(2017级)培养目标[毕业5年能达到的基本状态]培养具备宽厚的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及多学科专业背景【目标1】;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及先进技术,具备过硬的实践研究能力【目标2】;具有卓越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交叉学科的新成果解决本学科的研究难点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目标3】;具有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目标4】;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浓厚的家国情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新颖的学术理想【目标5】,致力于在未来农业科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领袖人才。
毕业生能在农业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前沿领域暂露头角,在相关学科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毕业要求【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素质】1.专业知识: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尖、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系统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背景知识;2.研究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对所在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设计、数据测定、结果统计和分析等,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
3.分析能力:掌握并熟练应用自然科学、现代农业科学的基本原理,认识、表达并分析农业科学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并获得有效的结论,体现出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
4.创新能力:通过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够针对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体现出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5.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农业学科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专业在国际上所处的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形成跨文化学术背景和和视野;6.家国情怀:通过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及深度社会实践的体验,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能够在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中拥有大格局、重担当。
浙江大学新生手册
![浙江大学新生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d1d134a33687e21af45a965.png)
加入新生群 —— 先和小伙伴们混个脸熟
每一年,浙江大学都会有一群人在浙大新生群里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今年也不例外。以下是14 级的浙大新生群列表: 新生大群 313168055 人文科学试验班 249680351 社会科学试验班 363265717 理科试验班理科大类 374393527 理科试验班生环 290701229 工科试验班(机械与能源) 332848070 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317576892 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 127788989 工科试验班(电气与自动化) 376524474 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与过程装备) 197883254 工科试验班(信息) 293624103 工海、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362534674 应用生物科学 348032643 医学实验班 313168182 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 264032653
此外,第六个校区——冠名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舟山校区正在筹建。关于第七个校区,就在 今年,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建立联合学院事宜签署了“浙江大学——帝国理工联合 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高校将首次在世界名校建立海外校区!敬请期待~
看看LipdubZJU中的校园风光吧~
@@ 穿梭于五个校区
1. 从紫金港到玉泉
蓝田学园的英文昵称为“Blue Land”,中文昵称为“布鲁兰德”。
蓝田学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落实学校卓越人 才培养行动。蓝田宿舍区为仿八卦图结构,人数众多。园训:学求真理,行求正义,理术兼长,明 体达用。
更多信息请访问 蓝田学园首页。
五大校区
浙大已经建成的校区共五个: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西溪校区、之江校区和华家池校区。新 生们都住在紫金港校区,到了大三时(有的专业是大四),工科大部分专业学生搬到玉泉校 区,部分人文社科理科专业的学生搬到西溪,法学去之江,部分医学院、农学院学生搬到华家 池,其他则留守紫金港。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电子教案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6052f2fd0a79563c1e72e8.png)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大类培养特色: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实施哲学思想教育、数理能力训练、等方面本科全程培养的卓越教育计划,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
1.特别培养。
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编班,因材施教,特殊培养。
2.荣誉课程计划。
实施课程内容精、深、通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基础的培养,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优秀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荣誉项目计划。
实施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广泛的跨国际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胆识,激励成长,开阔视野。
4.卓越讲座计划。
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人文、社科、高科技学科前沿等讲座,了解和接触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前沿,开拓学生视野。
5.实行专业导师制。
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6.引进竞争机制。
前期实行“滚动制”培养,根据学业等综合表现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
后期实行荣誉学生认定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荣誉课程、荣誉项目等综合情况,认定浙江大学荣誉学生。
大类培养面向:(含本大类包括的专业及所在院、系名称)竺可桢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全校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混合班:理学部:本科专业所依托的一级或二级学科1.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2.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3.统计学数学4.物理学物理学5.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学6.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7.大气科学大气科学8.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地理学9.心理学心理学10.应用心理学心理学11.化学化学12.应用化学化学工学部: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3.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工业工程工业工程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6.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电路与系统9.自动化(电气)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10.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气工程11.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力学12.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13.过程装备与控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4.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技术15.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6.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7.工程力学力学18.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信息学部:1.信息工程(光电)光学工程2.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3.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4.自动化(信息)控制科学与工程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7.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8.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生命环境学部:1.生物科学生物学2.生物技术生物学3.生物信息学生物学4.生物系统工程农业工程5.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6.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利用8.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利用9.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10.应用生物科学(理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1.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2.动物医学兽医学13.动物科学畜牧学水产学医学部:1.基础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2.预防医学(五年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临床医学临床医学4.口腔医学口腔医学5.药学药学6.药物制剂药学7.中药学中药学人文社科实验班:人文学部:1.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2.古典文献中国语言文学3.编辑出版学中国语言文学4.历史学历史学5.博物馆学博物馆学考古学6.哲学哲学7.新闻学新闻学8.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传播学9.广告学传播学10.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2.金融学应用经济学3.财政学应用经济学4.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经济学5.电子商务(经济)应用经济学6.法学法学7.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8.教育学教育学9.教育技术学教育学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11.工商管理工商管理12.会计学工商管理13.财务管理工商管理14.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031E00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二春夏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二秋冬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Marxism02110081 形势与政策+2.0 每学期Situation and Policy(2)军体类 5.5+3学分第1、2学年,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浙江大学ITP特殊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ITP特殊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b8f598a0116c175f0e4872.png)
三、有关说明: 1. 本辅修专业每年面面向浙江大大学非非管理类专业2年级招收40名本科生生。 2. 每年开放10个旁听名额给在校研究生生、10个旁听名额给浙江大大学校友(青年创 业者优先)。 3. 实行行淘汰制,2年累计淘汰约30%。 4. 所有参加本计划并完成全部课程的同学,将获得竺可桢学院与管理学院联合 颁发的学习证书;完成全部课程的辅修专业同学,将获得竺可桢学院颁发的 荣誉证书。 5. 竺可桢学院不提供保送研究生生名额。 6. 学制2年,从大大二二下学期开始,到大大四上学期结束。
3) 团队沟通与领导力力 2学分
4) 创业营销
2学分
5) 商业模式பைடு நூலகம்
!
1学分
第2学期(8学分)
1) 管理学
3学分
2) 创业战略管理
2学分
3) 新产品开发与项目目管理 2学分
4) 创业计划撰写
!
1学分
第3学期(8学分)
1) 经济学
3学分
2) 创业企业法律与知识产权实务 2学分
3) 创业估值与融资 2学分
*本方方案最终解释权归属于浙江大大学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浙江大大学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小小组。否则,即从强化班正式中淘汰。每个小小组最多可以新接受1名同学。获
2. 对上一一阶段形成的创业计划书进行行完善。在核心心模块课程中,将从各个课程
的视角角,对创业计划书的修改和完善进行行引导和讨论。与此同时,导师团队
(创业导师+学校导师)也将对创业计划书的完善进行行指导。本阶段将完成创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2014级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2014级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a88f6484254b35effd3459.png)
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巴德年医学班)2014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医学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培养方案的说明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前4年要求学生在大学非医学类专业完成本科学业,后4年进行医学专业训练。
前4年本科培养阶段依托竺可桢学院的培养平台,其中前2年在竺可桢学院统一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本科专业的意愿以及相应的培养要求选择理工或人文社科平台,后2年实行专业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
在本科培养期间,学生还必须完成医学院规定的医预科课程。
后4年进入医学专业学习,完成学业后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培养方案也相应地分成三个部分:前4年的竺可桢学院培养方案、医预科课程和后4年的医学院培养方案。
进入后4年医学教育阶段的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自2010级起,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进入医学院后4年医学教育阶段时需达到如下要求:1.获得非医学学士学位;2.毕业时获得大学竺可桢荣誉证书;3.完成全部医学预科课程;4.达到毕业当年大学招收直博生的英语要求。
第一部分(前4年)竺可桢学院培养阶段培养目标: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为进一步培养基础广博、潜能多样、思维宽广、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临床医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打下扎实基础。
培养特色:1.宽厚基础。
实施课程容精、深、通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等基础培养,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优秀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确认主修专业提供多种通道。
2.差异教育。
以专业导师制为核心实行个性化专业培养,突出差异教育,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3.科研训练。
实施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d6209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77.png)
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强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适当拓宽学科基础和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整体优化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
丰富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坚持加强能力、注重创新的原则,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因材施教、柔性设计的原则,增大选修课比例,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学生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和空间。
坚持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双学位专业、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各类学生的求知和成才需要,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
丰富和发展“一体两翼”教学思想的内涵,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推进双语教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类专业、省重点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力求达到百分之十。
其他专业(英语专业除外)双语授课课程(基础外语除外)不少于两门。
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引用到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
中去,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
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组成。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内容,加强课程的重组、整合、优化,避免因人设课现象。
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科综合班培养方案为个案
![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科综合班培养方案为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77117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e.png)
作者: 邵培仁[1] 颜洽茂[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浙江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物刊名: 中国成人教育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文科综合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 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 创新人才 竺可桢 竞争 势在必行人才素质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亦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社会。
世界各国之间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都是民族素质、人才素质的竞争。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是国民素质的根本。
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由于分家后的文、史、哲专业设置太窄,现在已经暴露出不少弊端。
因此,引导学生走科学的成才之路,培养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融通文史哲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也就势在必行了。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eb2029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6.png)
第47卷第1期教学研究Vol.47No.12024年1月Research in TeachingJan.2024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陈时见㊀杜彬恒∗(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㊀[收稿日期]㊀2022-12-28㊀㊀㊀[基金项目]㊀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53);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23JY016)㊀[作者简介]㊀陈时见(1964 ),男,重庆人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㊁教师教育等㊂㊀∗[通信作者]㊀杜彬恒(1984 ),男,陕西咸阳人㊂博士,副研究员,西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㊁公共治理等㊂㊀㊀[摘㊀要]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 双一流 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了实验探索㊁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等阶段,在通识教育㊁机制创新㊁模式改革㊁制度建设㊁资源统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矛盾和问题㊂因此,不仅需要全面总结现有的经验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育理念㊁政策支持㊁体制机制和综合改革等方面着力优化发展路径㊂㊀㊀[关键词]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改革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 642.4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24)01-0025-08㊀㊀人才是强国之本,教育是兴国之要㊂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使命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 双一流 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1]㊂从我国战略科学家成长来看,在具有深厚底蕴的名牌研究型大学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领军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结成了一种彼此相依的密切关系[2]㊂从我国两院院士等学术精英成才来看,精英人才通过对优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获取不断进行学术产出和科研能力等资本的累积㊂128名院士本科阶段教育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㊁北京大学等 双一流 建设高校[3]㊂从世界范围来看,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前接受的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少数世界一流大学[4]㊂系统接受高质量本科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㊂因此,加强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㊂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少年班,开启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征程㊂40多年来,通过 自上而下 的推动和 自下而上 的实践探索,由点到面㊁从少到多,开创了我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的生动图景,取得了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为构建扎根中国大地的本科教育范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㊂总结分析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经验,对于当前全面推进 双一流 建设,着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加快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1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历程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历史轨迹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从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样态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实验探索㊁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3个阶段,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㊂1.1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发轫于改革开放,在 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的伟大号召中扬帆起航㊂早在1974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提出 培养基础科学人才 的建议㊂1976年, 十年文革 宣告结束,全国百废待兴㊁举国思进,各条战线对人才的渴望十分迫切㊂26㊀教学研究2024同时,科教战线拨乱反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全国科教工作者深切渴望和呼唤 科学的春天 ㊂为动员全国科技界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1977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对 文化大革命 前17年的科学工作进行总结,统一思想认识[5]㊂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科学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在邓小平㊁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1978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正式开班[6],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㊂此后,教育部同意12所高校开办少年班,部分高校还在少年班基础上设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班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㊂此外,教育重大工程实施也为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发展动力㊂1993年,党中央㊁国务院决定设置 211工程 重点建设项目,着力 为我国进入21世纪准备骨干人才 [7]㊂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的战略目标[8]㊂随之,教育部启动了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实施 985工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被强化并成为重要任务㊂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教改联读班,2002年成立ACM试点班以培养计算机专家人才㊂1998年,南京大学重新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㊂同年,清华大学成立基础科学班㊂2000年,四川大学推出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㊂2000年,浙江大学在混合班的基础上成立竺可桢学院㊂2000年,南开大学开办经济管理法律复合实验班㊂2001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成立元培计划实验班㊂实验班是实验探索阶段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载体和实践样态,主要表现出3个鲜明特点:一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精神要求㊂以实验班为载体的实验探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的高度重视,是在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国家教育改革重大工程的指引和驱动下进行的,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改革和自下而上的自觉性行动相并行的发展格局㊂二是体现了高校办学传统和学科特点的实践要求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出历史先声,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等为代表的少数高校立足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变革趋势,选择少数专业集中开展实验探索,形成了不同高校多样化创新实验的发展势头和实践特征㊂三是体现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㊂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成就是确立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构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共识和发展理念,形成了优先选拔㊁集中资源㊁重点培养的培养思路,创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㊁以实验班为载体㊁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机制的改革推进机制,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尖人才㊂1.2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推进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㊂2002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颁布的‘2002 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㊂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要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8]㊂同时,国家先后颁布科技㊁人才㊁教育3个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和舆论支持㊂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入到改革深化的新阶段㊂一是高校纷纷成立独立建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机构,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㊂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人文社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清华大学建立生化基础学科班,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大学生创新院㊂2004年,清华大学建立数理基础学科班㊂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㊂2006年,四川大学成立吴玉章学院,南京大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㊂2007年,北京大学在元培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元培学院㊂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实验学院,聚焦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㊂2012年,西南大学成立含弘学院,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二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㊂2009年,教育部牵头,联合中共中央组织部㊁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正式启动实施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简称 珠峰计划 ),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16所高校率先进行数㊁理㊁化㊁信㊁生5个学科试点㊂各高校在选拔机制㊁第1期陈时见㊀杜彬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27㊀培养机制㊁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形成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㊂同时,教育部联合中央有关部委先后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探索高校与相关部门㊁科研院所㊁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㊂特区政策 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化推进阶段的政策设计和实践策略,主要表现出3个特点:一是优先支持政策创新㊂该阶段,在人才强国战略和 珠峰计划 政策推动下,高校通过建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的 重点学院 ,打造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验区并实行特区政策,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大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使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㊂二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㊂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成就是遵循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解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实行学科大类培养,加强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基础学科人才和紧需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格局㊂三是细化人才培养机制㊂ 珠峰计划 的教育试点不仅是一项为回应 钱学森之问 而推出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而且是一项可以被称作面向新时期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置性 开药方 教育实验[9]㊂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导,在细化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中,着重推进 一制三化 (导师制㊁小班化㊁个性化㊁国际化),破解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困境,支撑培养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落实,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呈现体系化㊁协同化㊁集约化发展特征㊂1.3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入到系统改革的新阶段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教育要推动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提高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为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10]㊂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 双一流 建设的首要任务㊂2017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指出将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㊁协同育人机制㊁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作为遴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条件[11-12]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教育要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㊁科技领军人才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3]㊂2018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对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提出一系列举措并进行了详细部署[14]㊂同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校把本科教育 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 和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15]㊂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 深化科教结合,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16]㊂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实施 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版,全面部署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行升级,将哲学社会科学㊁心理学等学科纳入培养计划,扩大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学科范围㊁招生规模等㊂整体协同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系统改革阶段的政策标识和实践样态,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坚决夯实其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地位㊂这一阶段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不仅被纳入国家 双一流 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战略框架之中,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㊂二是增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整体协调性㊂ 拔 培 育 是体现模式优化成效的重要标志[17]㊂无论是培养体系改革还是体制机制创新,都应更好地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连接,能更有效地同高校整体性人才培养相统整㊂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招生㊁培养㊁评价不同环节的政策协同,以中学生英才计划为载体,更加突出大㊁中衔接,培养过程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培养㊂三是协同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㊂在 珠峰计划 实践基础上,以强基计划为抓手,更加突出招生选拔,以使命驱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版,28㊀教学研究2024拓展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范围,设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基地,迈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步伐㊁步入新阶段㊂2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经验㊀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浪潮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直接需求,而且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㊂2.1㊀强化通识教育与综合训练重视和强化通识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方向㊂一是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 宽口径㊁厚基础 ,强化通识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㊂二是在培养体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建立以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为主体,覆盖基础学科㊁新兴学科㊁交叉学科等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通识教育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㊂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构建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教育㊁学科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整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㊂四是在教学实施上,积极推进参与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点科研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综合研究平台开展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㊂2.2㊀突出模式改革与机制创新通过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系统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㊂一是科教融合模式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㊁英才班㊁华罗庚班等为代表,本科前三年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接受通识教育,第四年进入研究所,选配科研导师,科教联合培养㊂二是整合培养模式㊂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㊁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为代表,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全校自由选课,将通识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效整合㊂三是分段培养模式㊂以复旦大学复旦学院㊁西南大学含弘学院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等为代表,实施 1.5+1.5+1 或 2+2 模式,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方向㊂四是荣誉教育模式㊂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㊁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等为代表,学生日常学习在专业学院,思政教育等在荣誉学院㊂同时,各高校普遍重视培养机制创新,第一,实行导师制,选聘一流师资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或科研导师㊂第二,实行书院制,构建社区化㊁交互性㊁共享式的综合育人环境㊂第三,实行学分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遵循个性特点和学术志趣㊂第四,实行淘汰制㊁合理的遴选机制和动态流动机制,创新学生评价与管理机制,选拔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且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并进行重点培养[18]㊂2.3㊀坚持项目驱动与改革试点项目制是专项培养计划实施的实践载体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专项培养计划,以改革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基地为支撑,强力推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了5个学科在16所高校的试点,同时也将16所高校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㊂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㊂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其中,应用型㊁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8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个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42所,改革试点项目82项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先后分3次批准本科试点专业1257个和研究生层次试点学科514个㊂通过确立试点高校㊁试点项目㊁培养基地,切实把专项培养计划落到实处㊂为确保专项培养计划和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教育部先后成立各类领导协调机构㊁专家咨询委员会㊁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指导性文件,划拨专项支持经费,开展专项指导,及时总结经验,确保计划项目和改革试点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㊂2.4㊀注重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在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改革经验㊂学习借鉴美国哈佛大学㊁普林斯顿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第1期陈时见㊀杜彬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29㊀育经验,设置宽口径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倡文理交融㊁学科交叉㊁均衡发展,推行研究性教学㊁案例教学㊁顶峰体验教学等,着力培养 全能人才 领导型人才 卓越人才 [19]㊂学习借鉴德国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相统整的经验,创造学术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㊂学习借鉴日本重大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经验,建设卓越教育基地,注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㊂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㊂同时,各高校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卓越英才㊂从首届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毕业生的情况来看,500名毕业生中有96.6%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呈现出很好的效果[20]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生群体走出一批早慧的尖端英才,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㊁生物学 斯劳恩奖 得主㊁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发现者,等等[21]㊂3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问题㊀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目标认同㊁培养机制㊁推进模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需要得到切实的改进和完善㊂3.1㊀目标认同的冲突政绩取向明显的管理主义㊁评价主义盛行,使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有急功近利之嫌,国家㊁学校㊁学生㊁家长等在目标认同上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㊂从总体上看,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勇攀科学高峰㊁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创新型卓越人才㊂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培养目标比较高远㊁培养过程比较漫长㊂然而在实践中,学生与家长的目标却很难保持一致,容易出现价值冲突㊂一是方向性冲突㊂有些学生对自身特征㊁发展潜力㊁人生志趣等判断不准,其期待的发展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㊂二是阶段性冲突㊂有些学生在选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初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其成才过程㊁成长规律认识不足,无法建立长远发展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不一致㊂三是选择性偏差㊂有些学生缺少独立判断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选择参加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体现的是家长意志,或者为了利用培养项目所给予的优质教育资源,因而对所选择学科的内涵及培养目标不清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㊂3.2㊀机制衔接的阻隔体制和机制的有效衔接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保障㊂然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常常因为体制不畅和机制障碍而受到影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性弱化的现象[22]㊂一是选拔与培养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主要利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直接选拔㊁高考录取后二次选拔㊁实行动态管理滚动进出等途径选拔㊂这种选拔机制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很难真正把具有志趣㊁潜力和特长的学生选拔出来,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㊂二是本科与研究生培养阶段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主要是在本科阶段进行㊂有些高校也尝试建立本科㊁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机制㊂但是,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之后,往往并不一定会严格按照学校所设定的培养体系继续攻读学位,可能会到其他海内外高校或学科专业继续深造,导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培养目标㊁课程体系㊁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不能有效衔接㊂三是学校培养与后续发展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学生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后,无论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是直接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往往都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因而容易同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人生规划相脱节㊂社会评价的功利性往往将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引向更加功利和现实的一面,不能持续有效支撑学生的长远发展㊂3.3㊀项目驱动的错位项目化推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特点㊂教育部批准了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或实验项目,致力于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但是,项目驱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项目设计过于理想,实施难度较大㊂高校在申报项目㊁设计项目时站位很高㊁目标很远㊁措施很强,举全校之力推动改革,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体系开放性㊁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就会出现与预想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很好。
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668d6ab767f5acfa0c7cd61.png)
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楼杨钇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3期楼杨钇(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以混合班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推进基础化工程、吸引力工程、国际化工程建设,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明确了创建世界一流荣誉学院的愿景与使命。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90-012014年,竺可桢学院以混合班创立三十周年为契机,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创建世界一流荣誉学院的愿景与使命。
学院组织调研了国内外荣誉学院住宿制学院经验,探索完全住宿制学院模式;以竺可桢学院品牌建设为重点,多维度开展宣传工作,吸引优秀生源加入竺院;以服务师生为己任,为加大学生国际化培养深度和力度,选派学生到哈佛大学和MIT开展毕业设计(实习),深入探索和实践交叉复合人才培养途径;以总结公共管理强化班十年人才培养成果的《基于公共精神塑造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管理强化班十年建设与拓展》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展了以“发现浙大”为代表的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眼界、境界的全面提升。
学院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探索,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完善和深化培养方案,扎实推进拔尖学生培养成立以林建华校长为主任的新一届竺可桢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学位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要求,修订2014级混合班、人文社科实验班及2013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培养方案。
结合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的人才目标,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特色通识核心课程和大类核心课程体系,将外语类学分由原来的7学分降至1学分,实行英语水平测试通过制,即通过“浙江大学英语水平测试”;设置“科研训练”(3学分)必修环节,强化学生科研能力;总学分由160降至140,为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体系提供了途径。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 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 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9e1877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3.png)
基本内容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对浙江大学竺可桢学 院强化班的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强化班培养模式的 看法和满意度。其次,我们运用深度访谈法对竺可桢学院强化班的教师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最后,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法, 对竺可桢学院强化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深入剖析。
基本内容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应用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 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因 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 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基本内容
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措 施:首先,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其 次,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 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最后,加强校企合作,
一、引言
一、引言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创新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如何构建适合的本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 重要问题。本次演示将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探讨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3d4d1f908bd63186bcebbcd8.png)
6
81-86
6
13
吴建华*
谭浩、周磊、夏灯启、宓振航贾超宇
5
87-91
谭浩广东美芝、
邱建琪
丁晓东、刘卉圻▲、戴昌军
3
92-94
史涔溦
韩子姣、杨凯、杨斌浩、夏蛟龙、蔡继东
5
95-99
合计
99人
*为组长
*5人为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学生,★10人为国防生,▲5人为“爱迪生班”学生
5
9-13
年珩*
关旸★、周义杰、张芳坡★、吴磊涛★、程鹏、邱洪杰★▲
6
14-19
国防生提前在3.21答辩
2
15
黄进
周锐、施久锋、姚斯磊、叶李心、范展成▲
5
20-24
祝长生*
韩旭、杨君佳、陆宁、黄河、赵力航
5
25-29
马钧华
彭冰★、李佐昭、孙忠鹏★、赖晓翰、顾然★
5
30-34
国防生提前在3.21答辩
3
18
陈阳生*
赵伟成、王宁、陈捷、周波
4
35-38
陈敏祥
陈荣、孙冉冉、杨建立、杨鞠巍范新乾秦汉唐
6
39-44
秦汉唐为2008级本科生
李兴根
林志勇、谢超、徐盛▲
3
45-47
杨家强
曹勇、武星、高铸、张政、游近远
5
48-52
4
18
沈建新
缪冬敏、张娟娟*、韩旭*、徐驰、余卉▲、陈丽媛
6
53-58
缪冬敏国外高校、
99人
指导教师
20人
金孟加*
王健★、张博阳*、王淼*、李和一*、马磊、郭昌武★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2014级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2014级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f83d4969eae009591bec06.png)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巴德年医学班)2014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医学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培养方案的说明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前4年要求学生在浙江大学非医学类专业完成本科学业,后4年进行医学专业训练。
前4年本科培养阶段依托竺可桢学院的培养平台,其中前2年在竺可桢学院统一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本科专业的意愿以及相应的培养要求选择理工或人文社科平台,后2年实行专业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
在本科培养期间,学生还必须完成医学院规定的医预科课程。
后4年进入医学专业学习,完成学业后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培养方案也相应地分成三个部分:前4年的竺可桢学院培养方案、医预科课程和后4年的医学院培养方案。
进入后4年医学教育阶段的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自2010级起,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进入医学院后4年医学教育阶段时需达到如下要求:1.获得非医学学士学位;2.毕业时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荣誉证书;3.完成全部医学预科课程;4.达到毕业当年浙江大学招收直博生的英语要求。
第一部分(前4年)竺可桢学院培养阶段培养目标: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为进一步培养基础广博、潜能多样、思维宽广、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临床医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打下扎实基础。
培养特色:1.宽厚基础。
实施课程内容精、深、通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等基础培养,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优秀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确认主修专业提供多种通道。
2.差异教育。
以专业导师制为核心实行个性化专业培养,突出差异教育,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3.科研训练。
实施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cf7da25c52cc58bd6bef0.png)
三、定位发展
实施荣誉学籍和荣誉证书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与能力等综合表现,规划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合理定位,适时分流不适应竺可桢学院学习 学生。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63.5+6学分(4年制)/+6.5学分(5年制)
(1)思政类
11.5+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差异教育。以专业导师制为核心实行个性化专业培养,突出差异教育,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3.科研训练。实施第一课堂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行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专业导师制度等,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 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4.国际视野。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方式,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聘请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知名教授(学者)来院为学生开设 课程或讲座;在本科培养阶段,积极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目标学科”修读相关专业课程和文化交流。
培养说明:
一、学生选拔
实施优秀学生选拔制度。每年在入学前,从全校新生中根据中学或高考表现、学校笔试和面试等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单独编班,成为 浙江大学荣誉学生;第一学年秋冬学期结束,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根据大学学业、专家面试等基础上,择优录取优秀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 学习。
二、特别培养
1.宽厚基础。实施通识教育和荣誉课程,强化数理化计算机等通识培养,为优秀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确认主修专业提供多种通道。
1)在“浙江大学英语水平测试”未通过的情况下,建议修读以下课程,以顺利通过“浙江大学英语水平测试”。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05186010 英语口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要素的研究--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要素的研究--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23c51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e.png)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要素的研究--以浙江大学竺可桢
学院为例
叶景佳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6(000)034
【摘要】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例,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从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出发,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并从实践和推广的角度总结经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进一步探索的思路。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叶景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J], 楼杨钇
2.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学院为例 [J], 王瑞; 刘成柏; 迟晶
3.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调查与启示——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例 [J], 李艳;陈新亚;陈逸煊;张帆
4.面向智能时代的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为例 [J], 付晨玉;徐慧玲
5.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科综合班培养方案为个案 [J], 邵培仁;颜洽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响亮名字召唤四海学子
![以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响亮名字召唤四海学子](https://img.taocdn.com/s3/m/158a294cf7ec4afe04a1df4a.png)
以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响亮名字召唤四海学子以一位伟大教育家的卓越思想培育九洲英才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简介“国有成均,在浙之滨”,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府浙江大学,座落在风景名城杭州的西子湖畔。
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 897年的求是书院,1928年发展为国立浙江大学。
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它的其他学科分别发展为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9月15日,同根同源的四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
她现设20个学院,70个系;共有97个本科专业,194个硕士点,106个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
百年浙大,群星璀璨,竺可桢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名字。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东关(原属绍兴)人。
他1910年赴美留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1936年春,竺可桢就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11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抗日战争爆发,浙大被迫走上西迁之路。
竺可桢校长以其巨大的魄力和非凡的胆略,率领全校师生辗转浙赣桂黔,流亡办学,宣传抗战,坚持科学研究。
他正式确定“求是”为浙大校训,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强调“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之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当时的浙大荟萃了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谈家桢、王淦昌等一大批名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迅速崛起,成为全国著名大学。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抗战末期曾参观浙大,誉之为“东方剑桥”。
一流大学素以培养造就各界精英和引导社会为己任。
浙江大学的声誉主要来自它曾培养出的遍布各地、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面对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一大批栋梁之材就成为我们的神圣使命和新的挑战。
创办竺可桢学院,就是为了继承竺可桢老校长卓越的办学思想,弘扬浙大的“求是”学风,让浙江大学在新世纪重创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大类培养特色: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实施哲学思想教育、数理能力训练、等方面本科全程培养的卓越教育计划,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
1.特别培养。
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编班,因材施教,特殊培养。
2.荣誉课程计划。
实施课程内容精、深、通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基础的培养,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优秀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荣誉项目计划。
实施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广泛的跨国际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胆识,激励成长,开阔视野。
4.卓越讲座计划。
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人文、社科、高科技学科前沿等讲座,了解和接触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前沿,开拓学生视野。
5.实行专业导师制。
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6.引进竞争机制。
前期实行“滚动制”培养,根据学业等综合表现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
后期实行荣誉学生认定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荣誉课程、荣誉项目等综合情况,认定浙江大学荣誉学生。
大类培养面向:(含本大类包括的专业及所在院、系名称)竺可桢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全校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混合班:理学部:本科专业所依托的一级或二级学科1.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2.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3.统计学数学4.物理学物理学5.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学6.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7.大气科学大气科学8.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地理学9.心理学心理学10.应用心理学心理学11.化学化学12.应用化学化学工学部: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3.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工业工程工业工程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6.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电路与系统9.自动化(电气)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10.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气工程11.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力学12.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13.过程装备与控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4.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技术15.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6.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7.工程力学力学18.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信息学部:1.信息工程(光电)光学工程2.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3.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4.自动化(信息)控制科学与工程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7.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8.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生命环境学部:1.生物科学生物学2.生物技术生物学3.生物信息学生物学4.生物系统工程农业工程5.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6.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利用8.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利用9.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10.应用生物科学(理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1.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2.动物医学兽医学13.动物科学畜牧学水产学医学部:1.基础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2.预防医学(五年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临床医学临床医学4.口腔医学口腔医学5.药学药学6.药物制剂药学7.中药学中药学人文社科实验班:人文学部:1.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2.古典文献中国语言文学3.编辑出版学中国语言文学4.历史学历史学5.博物馆学博物馆学考古学6.哲学哲学7.新闻学新闻学8.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传播学9.广告学传播学10.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2.金融学应用经济学3.财政学应用经济学4.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经济学5.电子商务(经济)应用经济学6.法学法学7.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8.教育学教育学9.教育技术学教育学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11.工商管理工商管理12.会计学工商管理13.财务管理工商管理14.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15.旅游管理工商管理16.农林经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17.电子商务(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18.物流管理工商管理19.行政管理公共管理20.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管理21.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22.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23.政治学与行政学政治学24.社会学社会学25.国际政治政治学公共管理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⒈通识课程47.5+5学分(1)思政类11.5+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5 一秋冬Moral Educ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aw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5 一春夏Modern Chinese History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二秋冬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Marxism031E00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0 二春夏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 cteristics02110081 形势与政策+2.0 每学期Situation and Policy(2)军体类 5.5+3学分第1、2学年,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学生每年的体育达标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3110021 军训+2.0Military Training031E0020 体育Ⅰ1.0 一秋冬Physical Education 1031E0030 体育Ⅱ1.0 一春夏Physical Education 2031E0010 军事理论1.5 二秋冬Military Theory031E0040 体育Ⅲ1.0 二秋冬Physical Education 3031E0050 体育Ⅳ1.0 二春夏Physical Education 403110080 体质测试I +0.5 三Physical-fitness Test 103110090 体质测试II +0.5 四Physical-fitness Test 2(3)外语类9学分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
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可以以考代修。
新生入学须参加英语分级考试以确定“大学英语”课程修读的起点级别,建议按由低到高顺序修读“大学英语”各级别,但允许优秀学生跳级修读。
学生应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建议学生通过“大学英语Ⅳ”考试后,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学院单独开设的以下课程也计入外语类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51F0010 大学英语Ⅱ3.0 一秋冬College English Band Ⅱ051F0020 大学英语Ⅲ3.0 一秋冬、春夏College English Band Ⅲ051F0030 大学英语Ⅳ3.0 一春夏、二秋冬College English Band Ⅳ05186010 英语口语1.0 二秋、冬、春、夏Oral English Practice05186020 英语写作2.0 二秋冬、春夏English Writing051F0420 商务英语1.5 三秋冬、春夏Business English051Z0010 英美文学1.5 三秋冬、春夏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051F0360 英语口译1.5 三秋冬、春夏English Interpretation051F0340 翻译技能1.5 三秋、冬、春、夏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4)计算机类5学分人文社科实验班:1)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3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C++ Programming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C Programming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Java Programming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3.0 一春夏Fundamental of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2)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2.0 一秋冬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2.0 一秋冬Computer Innovation and Social Civilization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混合班: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86020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4 .0 一秋冬C Programming21120420 程序设计综合实验1.0 一春夏Advanced C Programming(6)其他通识课程16.5学分学生在人文社科组、科学技术组和导论类课程中选择修读。
其中理工平台学生至少修读6学分人文社科组课程,该组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文科平台学生至少修读4.5学分科学技术组课程,该组包括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的课程)、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
学院推荐以下课程供学生修读,学生需在下列(*)课程(全部英语课程)中选择修读至少一门。
学生须修读至少一门通识核心课程。
人文社科组(理工平台6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41H0010 伦理学1.5 一秋Ethics041Z0011 古代世界文明1.5 一冬Ancient World Civilization041Z0040 社会学入门1.5 一冬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041Z0021 中世近代文明1.5 一春Medieval and Middle Age Civilizations051H0050 英语国家概况* 1.5 二秋、冬、春、夏Introduction to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051I0060 英语短篇小说欣赏* 1.5 二秋冬、春夏Introduction to English Short Stories051J0010 跨文化交流* 1.5 二秋冬、春夏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051F0490 英语演讲艺术* 1.5 二秋冬、春夏Art of Public Speech (English)科学技术组(文科平台4.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71K0020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1.5 一秋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071K0030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实验1 一秋Experiments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导论类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和新生研讨课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