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
篇一:草根创业故事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
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
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
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那个苦,就不用说了??”接着,俞巧仙走上了一条捷径———品牌代理。
她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内做品牌代理的开山鼻祖。
一路从金日、万基的地区代理,做到现在国内外800多个品牌的总代理。
大老板蹬三轮车送货
过去20多年的商界闯荡,俞巧仙认为有四次转折。
州人到了广州。
“一到广州,我看傻了眼,副食品居然可以这样卖。
”俞巧仙说,“就拿花生、青豆来说吧,我在义乌是一麻袋一麻袋地卖,广州却是一小包一小包地卖,包装相当精致,价格也贵得惊人,一袋18克的开心果居然卖到1.6元!而像泡泡糖、跳跳糖等新玩意,我更是闻所未闻."
她把所有带来的钱换成了这些新玩意,结果一到义乌便被一抢而空。
此后,俞巧仙频繁穿梭于义乌和广州之间,生意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到1994年,俞巧仙已经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内数一数二的大老板了,据说当时义乌汽车站1000平方米的
候车室几乎成了她的货仓.
第二次转折发生在1995年,她走上了品牌产品的代理之路。
在七八年前的义乌,搞经销代理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1995年3月,俞巧仙只身赶往成都,参加年度全国糖烟酒交易会,成功地将“金日”“万基”两个品牌的总代理权揽入怀中,接下来是“生命一号”“东阿阿胶”……那一年,俞巧仙代理产品的年销售额逾亿元,常年为她送货的三轮车就有十几辆,她却还经常蹬着三轮车拉货送货.
代理商做得再大,主动权在厂家手中,最终还是要看人家的脸色。
随着厂家直销、连锁配送中心等现代营销方式的出现,代理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于是俞巧仙想到自己办厂、打造品牌,这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三次转折。
1997年1月,俞巧仙创办的第一家公司—--今之康保健品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
短短几年,该公司已经拥有花儿红阿胶胶囊、芦荟胶囊、壮骨粉等6个拳头产品。
回归种植业
“我的第四次转折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次,因为选择了种?仙草"。
”俞巧仙笑道.
仙草就是铁皮石斛(干品叫铁皮枫斗),有“植物大熊猫”之称,古语称为“北有人参,南有枫斗”.过度采摘、濒临枯竭的野生铁皮石斛,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重点保护的中药材之一,市场售价高达每千克3000美元。
早在700年前,俞巧仙的同乡、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在他的著作《滋阴学说》里就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指出铁皮石斛是名贵的滋阴良药。
铁皮石斛多生长在连鸟兽也难以涉足的深山悬崖陡壁间,其生活习性神秘莫测,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小气候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年植株只分枝一次,每年生长一寸左右,一丛铁皮石斛寿命6—10年,自身繁殖力极低,分布极其稀少。
人工栽培铁皮石斛,曾经被认为投入巨大、生长周期长、成活率低,三五年不可能有产出,至少得投入三五百万,还不能保证最终能否有效益。
1997年9月,俞巧仙聘请几位技术人员,成立了义乌市铁皮石斛研究所,一帮人在义乌城西一个砖瓦厂的废墟上干了起来。
一年多下来,累计投入近500万元,铁皮石斛的茎秆只长了几厘米,她心中没底:这东西还有希望吗?铁皮石斛真像人们说的那么难种吗?带着这个疑问,俞巧仙来到了上海中药研究所.
听说俞巧仙是种铁皮石斛的,研究所的一位专家随便问了一句:“成活率是多少?”“98%。
”几位专家吓了一跳,随即拿着笔记本围了上来,围着俞巧仙问这问那,反将她吓了一跳。
一个月后,专家们来到义乌市铁皮石斛研究所。
看到一棵棵已成活的“小草”时,有位老专家偷偷将一位高工叫到一边,用上海话责问,“你们搞了6年的大田栽培都没搞成功,人家一年多就搞成了,你们不惭愧吗?”
事后俞巧仙才知道,上海中药研究所在磐安建基地,进行铁皮石斛人工栽培,花了五六年时间,前后投入三四百万元,成活率却只有15%左右。
“上海话我听得懂,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400个日夜,终于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我们成功了.”俞巧仙说,“我当时已经作好最坏的打算,一旦搞砸,我就重新骑着自行车卖蛋去,从头再来过。
”
做人要本分质量最要紧
俞巧仙的蛋最终没卖成。
通过铁皮石斛工厂化高产栽培这一技术,2001年起,森宇公司在金华和义乌仿野生大面积种植铁皮石斛,从而一举解决了铁皮石斛资源紧缺的问题。
2003年,森宇铁皮石斛仿野生大面积栽培珍稀药材被选送为“国家药典”标准,2004年,森山铁皮枫斗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她再三强调,做人要本分,质量最要紧.这从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复杂工序中就可见一斑:接种、组培、练苗,经过9到12个月的三道工序后,才能移种到田里,此后再栽培整整3年。
“为确保铁皮石斛的质量,我们严格模仿野生环境,栽培时不施化肥,也不能施农药,因此栽培铁皮石斛的有效成分含量与野生的差不多,嚼在嘴里黏性很大,这也是判断铁皮石斛好坏的主要依据。
"
俞巧仙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好奇.去年7月,日本农学博士比留木·忠治来考察时,偷偷拔了两株石斛苗用手绢包好放在口袋里。
森宇公司总经理叶智根看在眼里,上前很礼貌地说,“博士先生,土放在口袋里太脏了,要不我先给您洗干净?"然后,他在水龙头前将土冲洗干净后,才递还比留木·忠治。
“除了温度控制外,土壤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事后,忠治博士大概觉得不好意思,回国后给我们寄来10株日本最名贵的茶花。
”
2004年3月,俞巧仙成立了浙江森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森宇实业公司、森宇药业公司,森宇生物工程公司、深圳今之康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香港花儿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全资子公司。
光是铁皮枫斗的销售额就突破1亿元,一举跻身全国民企千强。
而摆在俞巧仙面前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她决定把公司总部迁至杭州。
“去年10月,我们聘请了浙江医学科学院的张治国教授为技术总工程师,他研究铁皮石斛30多年,有?石斛之父”之称。
但他现在每个月只能来义乌工作一周,如果总部迁到杭州,张教授随时都可以来。
"俞巧仙说,“前不久,美国杜邦公司药品研发中心的一名高级研究员也有意加盟,但希望能在杭州工作.”
“说实在的,我其实不想离开义乌。
一走出义乌,我就浑身不舒服。
”
目前,位于杭州拱墅区、高21层的森宇集团新总部世纪大厦正在规划,今年下半年将动工兴建,2007年投入使用。
“今后,杭州将是公司的总部以及研发、出口、营销和文化基地,金华是生产基地,而义乌则是物流和种植基地。
”俞巧仙说.
源于草根高于草根
草根性是社会学的一种讲法,有人把它用来形容浙商-——出身贫寒,性格坚韧,正如同草根过了冬天便重新发芽。
俞巧仙恰恰是这样一位富于草根精神的女企业家。
从卖蛋,到摆摊,然后代理保健品,最终用她的韧性种成了大片的铁皮石斛,造福千万人的同时也成就了可观的个人事业。
她的成功,不只是时代之机遇、抉择之正确,更是性格之使然。
从这个意义上讲,俞巧仙的创业史正说明:今日的浙商,为什么地位能超然于中华商人之林。
有这么一句名言:播种态度,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浙江商人的整体成功,绝离不开浙江人性格特征中“坚毅果决”的一面。
历史学家认为,昔日晋商的发迹,根源自山西人刻苦耐劳的本能;徽商的做大,扎根于安
徽人务实本分的秉性。
越是追求冲淡务虚的城市人,越是避免不了坐井观天式的观望嘴脸。
源于草根的财富,正给浙江人带来高于草根的追求。
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再到大城市、国际城市,根植于草根的浙江性格走向全球,收获着财富,更提供无数仍挣扎在草根丛中的人们以思考、以希望、以梦想.
篇二: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转型创新之路
转折点,民营企业的转型创新之路在哪里?作者:钟海生
现今中国经济,可谓到了一个转折点。
无论从世界经济情况,还是从中国各行业的产业结构,还是从互联网冲击来看,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如何转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创新,政府也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中国的企业正面临着怎样的经济现状?
中国企业面临着的,可以说有很大的挑战,但同时又有很大的机遇。
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低迷,世界经济低迷,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的外贸出口,这是整体的一个形势。
但是外贸企业也不是没有机会,欧美市场消费能力减弱了,我们还可以做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市场,如东南亚市场,如南美市场等。
危机与机遇总是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
2、“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往“中国创造”转型.
中国的很多产业产能过剩,但是精细化生产的商品太少,最典型的是我们的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精品太少太少,在技术方面我们还需要奋起直追。
3、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
互联网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企业,但不触网的企业将有被淘汰的危机。
互联网不是企业的根本,企业的根本永远都是消费者,互联网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利,更加具有性价比的产品.企业更应该关注消费者,而不是仅仅关注互联网, 关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物美价廉,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现实不是没有案例,小米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走创新的路子?
创新之路,很神奇吗?一点也不.创新的根本在于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产品.中国企业要创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是否有捉着根本性的东西,是否有以消费者为导向,想方设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符合他们习惯的,降低他们成本的,满足他们新的需求的产品。
当然,针对不同的商品,消费者对于每一种商品的诉求是不同的。
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诉求也不相同。
比如,对于刚刚毕业的城市白领来说,他们购买衬衫,既希望质量上能够有一定保障,又希望价格不能过高,如果企业衬衫定位这部分消费者,就要想办法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的低成本模式让这部分消费者接受产品。
我们会听到几个名词,“砍掉成本",“ 扁平化渠道"等.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物美价廉”永远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但是“物美价廉”不是建立在将用劣质产品来滥竽充数的基础上,它是通过企业有效的控制成本来达到的。
我们所知,一个商品,它的成本组成很复杂,大概有原料成本+员工工资+运营费用+广告促销费+代理商渠道商费用+税收+物流费,看看这条成本链,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出厂价往
往不高的产品,为什么总是卖的那么贵,企业的利润还没有加上去呢.如果要加上技术含量的,研发费用,那么一个产品往往价格就惊人了。
所以,能够控制成本的企业,是了不起的.沃尔玛,小米都是通过控制成本来获得竞争力的,企业应该在这条价值链上下些功夫,好好控制下自己的成本,无论是为企业本身或者为消费者,合理的成本控制是必要的.
2、制造型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东莞是传统的制造业基地,是中国制造的一个典型代表。
我们就拿东莞来做分析。
它今天应该如何转型呢?我认为有几个路径可以考虑。
(1)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造,不是特别复杂的事情,不一定要发明什么才是创造。
有一个圆珠笔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以前生产圆珠笔的时候,圆珠笔笔尖的那个珠,因为写着写着是会磨损的,珠子已经磨损完了,但是笔水还没有写完,造成浪费。
企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了很多技术专家来研究增强珠子的硬度,但是财务计算下来,要研发这样的珠子需要一大笔钱。
后来一个工人提出,把圆珠笔的墨水减少不就可以了,这样珠子还没损坏,墨水已经写完,就没有浪费的现象了.后来企业采纳了工人的建议,节省了一大笔研发费用。
这个工人就是创新。
因此创新在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中都有可能,不等于创新就一定要大笔的研发经费。
(2)制造企业如果自己实力不够研发,也可以建立企业联盟。
笔者认为,深圳有着大量的研发人才,如果东莞企业能够与深圳合作,或者几个企业联盟设立研发机构在深圳,或者和一些大学研究
所,研发机构合作,都是可以实现的。
部分产品确实需要有科技含量,没有科技含量则难以提高竞争力。
(3)企业应该注重自己的品牌营销.
在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往往总是代工,而没有自己的商标品牌。
但是未来,企业一定是品牌的天下.虽然中国有不少山寨的产品,但是品牌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冲击使得消费者和企业的距离快速拉近,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总有一天会被其他有品牌的企业取代掉。
(4)重视互联网的力量.
企业不一定要马上通过电商来赚钱,也不一定要投大笔钱在电商上。
投多大的资金,应该结合自己的资金实力和销售情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重视互联网力量的企业生存将越来越困难.淘宝,微店很多方式都是不需要资金就可以开店的。
连很多个体户都开了,企业如果在这一块没有去尝试,没有去积累,总有一天是要被淘汰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一定要在电商上去探索,根据企业情况,逐步发展互联网这个新生儿,哪怕短时间内做不大或不赚钱都没关系,重点是在这一块上有积累,逐渐摸索出与自己企业吻合的互联网盈利模式.
三、不对称的情况将逐步消除,口碑营销将在未来商业中攻城略地。
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商品的价格将进一步透明化,未来更多的产品将会品牌化,能够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品牌效应将进
一步加剧。
很多商品将像小米手机一样的模式,能够给予消费者真正的物美价廉,它不需要做广告,更多的是靠消费者的口碑营销。
能够将成本控制,在品质上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人性化需求的企业将获胜。
总之,民营企业的创新之路,一定是紧紧和消费者走在一起的。
史玉
柱的脑白金之所以成功,也是在于他对消费者的深入的市场调查.企业的未来之路,可谓是得消费者得天下,消费者对于性价比,商品品质与消费者对其实际需要的匹配度,将决定商品的口碑,而口碑又决定商品的畅销与否.创新之路没有别的,就是应该好好的去研究今天的消费者,好好的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来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能够将这些关系理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
篇三:对私营企业业主成功创业经历的访谈
对私营企业业主成功创业经历的访谈人物:葛亚梅
职业:迪卡优创始人兼CEO
“要做Made by China的先行者,而不是Made in China的总结者."迪卡优创意品牌创始人葛亚梅向香港文汇报记者阐述4年北上创业理念时如是说。
很难想象这句豪言壮语是出自一位看似娴静淡雅、温婉柔情的香港“80后”小女子。
在葛亚梅的召集下,众多香港本土设计师聚集在迪卡优旗下,设计融合京港两地文化元素的时尚原创礼物,竹子氧吧、麦克风台灯等产品总会令人眼前一亮. 自号“时尚达人”的港人葛亚梅,英文名Abby,少年时期独自赴新西兰求学,拥有高级化妆师资格证书。
毕业回港后,她担任某国际化妆品香港区域培训师,但两年后,葛亚梅却做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她放弃了香港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毅然选择北上创业.
从最开始每天反复数着10个订单,到如今线上销售日单过1000,线下仅西单大悦城店67平方米的卖场月销售额即达到28万元,在同类商家排名前三,以近4200的平效(终端卖场每平方米的效率)独占鳌头。
迪卡优的每一次进步和成长,创始人兼CEO葛亚梅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都要付出超过别人十几倍的努力. 但葛亚梅很享受这个过程,每一次困难和挫折的化解,都是迪卡优和她自己的一次成长。
在最近迪卡优的实体店已经开到了天津、珠海、上海,除了已有的北京、沈阳、太原店,葛亚梅的下一步计划是2年内做到全国50多个一二线城市,平均每个城市至少开2家店面。
创业伊始
父母对葛亚梅的教育方式是只告知其是非观而从不干预她的选择.所以早在青春期之前,葛亚梅思考问题时的主语就是“我”。
“20岁生日一过,我突然就意识到我的人生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于是24岁时,她辞去了在香港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的彩妆培训工作,来到北京闯荡。
在她眼中,北京是一个可以“follow your dream”的地方,这里瞬息万变,机会到处可寻,“在北京,有很多潜力待
我去挖掘,能尽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葛亚梅彷佛是为时尚而生的.很小的时候,她就会把买零食的钱拿去买时尚杂志。
从最初浅显的喜欢,到后来深入地研究,从服装到家具,从家居到建筑,她都分门别类地认真收集。
从吸纳借鉴,到挑选创造,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用创意去诠释时尚.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葛亚梅看到富有设计感的创意礼品在年轻人中市场巨大。
此时她偶遇德国海归设计师,两人第一次见面两个小时后,就在一家咖啡馆勾勒出了梦想的雏形。
经过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磨合和无数次沟通、推翻、修改,两人第一份成型的商业计划书出炉。
带着计划书和设计的产品样品,葛亚梅兴冲冲地找到汇中天恒的一位投资人。
但仅仅在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投资人就婉拒了葛亚梅:“我觉得你们还不是特别成熟,要不然你们
再回去想一想?”
这次失败反倒激起了葛亚梅骨子里的倔强。
她冷静地审视分析,重新调整方向.第二次敲开投资人大门时,葛亚梅用线上、线下双渠道的经营模式和159元客单价(指每一个顾客平均购买商品的金额,即平均交易金额)的规划让投资人耐心看完了她的整个计划。
经过六次的说服和磨合,葛亚梅终于获得第一笔1000万元投资.
新问题也接踵而至.葛亚梅遭遇了所有初创企业都曾面临的问题,供应商欺生:因起订量小给迪卡优的价格不够优惠,工期安排上也更慢、更靠后。
她拿出当初说服投资人的架势,一家一家死磕:“我们是自有品牌,我们自己有渠道,我们未来可以跟你长期合作."
好不容易拿下供应商,开始投入生产时,产品又出了问题。
“很多产品当时是不懂如何去接触工厂的。
因为一些复杂的产品往往需要几家工厂配合才能完成生产。
"葛亚梅告诉记者,比如经典产品录音抱抱熊,就需要三家工厂配合才能完成。
第一步制作玩偶和第二步制作录音器的环节都进行顺利,但第三步将录音器装进玩偶内部、连接线路,然后封口时却出现严重问题.录音器的连接线极细,稍微操作不慎就会断掉使录音器失灵,毛绒工厂在完成最后一步工序时出错率极高,导致录音抱抱熊的破损率达到20%以上。
这让供应商
们叫苦不迭.仅仅为了打造一款产品,就用掉了将近半年时间。
品牌营销
慢工出细活。
打磨2年的迪卡优正式在线上开张,但初期表现十分不理想.“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扳着指头数订单,10单、20单??"葛亚梅回忆:“每天即使个位数的增长大家都会很兴奋。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况持续了两三个月。
葛亚梅深知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在品牌的任职推广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他们非常重视数据,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专门的数据统计部门,针对数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将客户进行分类处理,维护忠实客户,大力度优惠政策吸引回头客.而且自迪卡优上线起,就开始策划和筹备各种营销活动。
当时她带着全体活动策划组员工,不眠不休连续奋战三天三夜,第一次推广活动与酷6网合作的以迪卡优经典产品“菜刀门镜子”作为道具演绎一段故事的“菜刀门门主”选拔大赛顺利推出.
近20天总花费不到10万的活动,给迪卡优网站带来近300万的流量和每日16万的PV。
经此一役,迪卡优会员数量迅速增长至20万,日均订单数一举破百,并且开始了持续稳定的增长。
一年以后迪卡优线上零售业务的客单价便达到葛亚梅最初设想的159元,日均订单量突破1000单。
仿版危机
迪卡优火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仿版一夜之间遍地开花。
菜刀门镜子大卖的结果,是连过街天桥的小地摊上都有仿品.“最逗的是我们设计总监有天在一个小店看到菜刀门镜子,店员跟他说,这个镜子是外国有名的设计师设计的。
总监说这是我设计的,那个店员就不说话了。
"
除了菜刀门镜子被仿制,迪卡优所有人气产品几乎无一幸免。
今年4月份的国际礼品展会上,葛亚梅甚至看到一家制作骨瓷杯的工厂的样品,打着迪卡优的Logo,堂而皇之地展出。
“我就走过去拿起来看,告诉她,您的这个产品没有原版做得好。
她看着我,说您是?我说,您贴的这个标就是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