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微创手术知多少?浅谈血管减容+药涂球囊技术

合集下载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 关键词 】 下肢动脉硬化症 ;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 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 4 7 3 . 6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6 7 3 - 6 5 7 5 ( 2 0 1 5 ) 0 2 - 0 2 4 6 - 0 2
D O I : 1 0 . 1 1 8 6 4 / j . i s s n . 1 6 7 3 . 2 0 1 5 . 0 2 . 4 5
下 肢动 脉 硬化 性 闭 塞症 ( a r t e r i o s c l e r o s i s o b l i t e r a n s , 绷带加压包扎 1 2~ 2 4 h 。 A S O ) 是指下肢动脉硬化性病 变导 致动脉狭 窄或 闭塞而 2 结 果 引起肢体 缺血症 状的疾 病 , 是全身动脉 硬化性疾 病在下 肢的表 现。本病 可发生于下肢的大 中动 脉 , 呈多节 段分 本组患者经球 囊扩 张支 架植 入术 后 均感 疼痛 明显
定 等检查 项 目。术前常规腹股沟 区备皮 、 进行碘 过敏试
验、 禁 饮食 6 h 。
3 . 2 术 中配合 患者取平 卧位 , 建立静 脉通 路 , 连接 心 电监护仪。充分暴露手术 区, 常规 消毒、 铺巾, 对 个别 不
规、 出凝 血 时 间 、 心电图、 肝肾功能、 踝 臂肱指数 ( A B I ) 测
入动脉鞘 , 将导管选 择 至病变 部位 进行 动 脉造影 , 确定 病变所在部位 、 范 围及狭 窄程 度 。选择 合 适 的球 囊 、 支 架, 对于局部或多处短段狭 窄者 , 进行球囊 扩张导 管 , 施 以扩张 、 血管支架植 入 。术 中用肝索 3 0 0 0 U进 行全 身 肝素化 , 支架植人 后再 行血 管造 影 , 观 察病 变血 管及 血 管支架情况 , 拔鞘 后 穿刺 点压 迫 1 5~2 0 m i n , 并 用 弹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壁内沉积,最终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循环受阻。

而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

一、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血管内放置一根带有球囊的导管,利用球囊扩张术的原理将狭窄部位的血管进行扩张。

该手术是一种介入性的治疗方法,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比较轻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手术中,医生首先会通过超声引导找到闭塞部位的位置,然后将导管插入血管内,通过逐渐膨胀的球囊来扩张闭塞的血管,使得血流得以恢复通畅。

球囊扩张术的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康复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活,同时手术对患者的损伤也比较小。

也有一些患者在球囊扩张术后容易出现再狭窄的情况,因此有时需要结合支架成形术一同进行治疗。

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性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在闭塞的血管内放置一个支架来维持血管的通畅。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或者在球囊扩张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情况下。

在手术中,医生会先进行球囊扩张术,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再将支架通过导管放置在狭窄的血管内,使得血管得以恢复通畅。

支架在放置后会逐渐释放出药物,从而减少再狭窄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减少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的介绍,可以看出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这两种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并且逐渐成为治疗下肢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通过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疾病,通常表现为症状性下肢动脉闭塞。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术(PTA)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CI)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进一步的病情恶化。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研究显示,球囊扩张术是一种通过在狭窄的动脉段内插入充气球囊并扩张来恢复血流的常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在恢复动脉通畅度和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一些研究也表明球囊扩张术的再狭窄率较高,且长期疗效不尽如人意。

相比之下,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通过在狭窄的动脉段内放置支架来维持动脉通畅度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再狭窄的风险,并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预防血栓形成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使用支架也存在着植入后血栓形成、支架移位和放置位置选择等一系列挑战。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有些研究表明对于狭窄程度较轻的患者,球囊扩张术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而对于狭窄程度较重的患者,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可能会更有效。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并无显著差异,且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更为重要。

在实际治疗中,同时使用球囊扩张术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的联合治疗也成为一种常用的策略。

通过球囊扩张术改善血流后,再行支架成形可以进一步确保动脉通畅度,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病情的进展。

球囊扩张术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们在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病情恶化方面都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两种方法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指南,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短期效果分析*蔡瑶① 余朝文① 官泽宇① 【摘要】 目的:观察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短期效果。

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月-2020年9月104例初发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

试验组给予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进行血管成形术,对照组给予血管裸金属支架植入术。

对手术前后不同阶段两组Rutherford分级、患肢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歇性跛行距离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6个月AB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ABI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随访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直接原因为急性心脑血管意外;两组均未发生截肢。

结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短期效果与裸金属支架相当,但术后6个月ABI的值更高、再狭窄率更低。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药物涂层球囊 短期疗效 doi:10.14033/ki.cfmr.2022.30.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2)30-0010-05 Analysis of Short-term Efficacy of Drug-coated Balloon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AI Yao, YU Chaowen, GUAN Zeyu.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2, 20(30): 10-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Paclitaxel drug-coated balloon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Method: A total of 104 patients with initial symptoma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from January 2018 to Sept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reatment method, 5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aclitaxel drug-coated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vascular bare-metal stent implantation. The Rutherford grade, ankle-humeral index (ABI),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distance, primary patency rate, restenosis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in different stag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Resul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Rutherford grading before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 Rutherford grading of two groups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surger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distance before, 1 week and 1 month after surgery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ance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P<0.05).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ABI before, 1 week and 1 month after surgery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ut ABI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B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P<0.0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first-stage patency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restenosis rate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ring follow-up, 1 patient died in each group, and the direct cause was acute cardio-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no amputation occurred in two group. 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effect of Paclitaxel drug-coated balloon dilatation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bare-metal stent, but ABI is higher and restenosis rate is lower after 6 months. [Key words]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Drug-coated balloon Short-term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04, China*基金项目:安徽省蚌埠医学院自然重点项目(2020byzd088)①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蚌埠 23300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LEASO)是动脉泛血管疾病在下肢动脉中的表现,是由于动脉自发形成斑块,使得该处管腔狭窄直至闭塞[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常见的下肢血管病变,主要由于动脉硬化以及炎症、血栓等因素引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导管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在导管介入治疗中,球囊扩张术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一、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介绍1.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术是一种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球囊导入狭窄部位,然后充气扩张球囊,以恢复血管通畅。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可复性好等优点,对轻度和中度狭窄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对于长段病变、重度狭窄以及钙化严重的病变效果欠佳。

2.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在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球囊扩张病变血管后,再植入支架来维持血管的通畅。

该方法适用于病变较长、钙化较重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率等优点。

二、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中的比较1.临床效果比较对比研究显示,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在改善患者症状、增加步行距离、降低再狭窄率等方面优于球囊扩张术。

尤其是针对长段病变、重度狭窄以及钙化严重的患者,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2.并发症比较球囊扩张术相对较简便,操作风险相对较小,但其在长期效果上略逊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

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操作风险和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3.治疗费用比较由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需要植入支架,相比球囊扩张术的治疗费用要高一些。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4.适应症比较球囊扩张术更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病变,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更适用于重度病变。

具体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建议来选择。

三、结论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两种常见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方法,二者在临床效果、并发症、治疗费用及适应症等方面各有优劣。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使用导管和特殊器械来清除或扩张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通过充气压力扩张血管,使其重新开放;支架置入术则是在狭窄部位植入支架,保持血管的通畅。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特别是存在广泛闭塞或严重缺血的情况。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旁路术和血管重建术。

血管旁路术是将移植的健康血管与患者的闭塞血管连接,绕过狭窄或闭塞部位,恢复血流;血管重建术则是通过移植血管片段或人工血管来修复受损的血管。

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闭塞部位、病因等因素。

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案时,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指下肢动脉出现闭塞或狭窄,导致下肢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下肢疼痛、乏力、行走困难甚至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和坏疽。

动脉硬化闭塞是造成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学界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其中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被认为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介绍,并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

一、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术是一种通过在闭塞或狭窄的动脉内插入一根膨胀球囊,并通过膨胀球囊扩张狭窄部位,从而重新恢复动脉的通畅。

该方法是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常用手段,其简便、快捷、创伤小的特点使其受到了广泛关注。

球囊扩张术通常在导管和X光透视下完成,医生将导管引入闭塞或狭窄的动脉内,然后通过导管将膨胀球囊送入闭塞部位,然后充气膨胀球囊,通过球囊扩张来恢复动脉的通畅。

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在闭塞或狭窄的动脉内植入支架的治疗方法,通过支架的植入来保持动脉的通畅。

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通常在导管和X光透视下完成,医生将导管引入闭塞或狭窄的动脉内,然后通过导管将支架送入闭塞部位,然后展开支架以保持动脉的通畅。

在临床实践中,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常常结合使用,两者互补优势,共同发挥作用。

球囊扩张术可通过扩张闭塞部位来恢复动脉通畅,而支架的植入可以保持动脉的通畅,避免再次闭塞。

这种组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研究显示,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显著。

一项针对1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患者的步行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疼痛症状减轻,大部分患者的下肢溃疡和坏疽得到了愈合。

研究结果还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手术并发症率较低,术后效果稳定。

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吴江林;王培纯;王晓添【摘要】目的比较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我院接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17例接受药物球囊治疗(观察组)与15例接受普通球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BI、6MW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靶动脉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继发血栓形成率和靶动脉再狭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球囊能够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远期预后效果,降低再狭窄率,值得临床推荐.【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8(008)011【总页数】4页(P210-212,216)【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药物球囊;普通球囊;效果【作者】吴江林;王培纯;王晓添【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骨六科,广东东莞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骨六科,广东东莞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骨六科,广东东莞 5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均是该病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尤其以吸烟和糖尿病的危害最大,如果合并存在,则其危险性更高。

另外,高脂血症同样是其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需做好预防措施,减少病症的发生。

球囊扩张术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靠术式,但临床实践表明,腔内球囊与支架治疗后容易发生再狭窄,严重影响预后效果[1]。

药物球囊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能够通过球囊上的药物涂层抑制内膜增生,从而达到降低再狭窄率的目的[2]。

本研究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的效果进行比较,以期为该病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Deep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

Deep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

Deep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摘要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疗效。

方法: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患者43例患肢51条(2005年10月~2009年3月)。

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或等于50%,对比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成功率96%。

其中3例患者开通未成功。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24±0.21)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糖尿病足PTA Deep球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糖尿病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轻者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重者出现糖尿病足坏疽,甚至危及生命。

改善下肢动脉的血供,减少或避免肢端缺血坏死的发生,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临床上治疗的方法很多,包括血管旁路移植、干细胞植入及介入治疗等。

现就目前我院介入科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治疗的43例患者51条动脉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科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收治43例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患者,年龄65~84岁,平均72.6岁。

术前均经CTA、MRA及DSA确诊。

按Fontaine分期:Ⅲ期29条患肢(56.8%),Ⅳ期22条患肢(43.2%)。

均为合并Ⅱ型糖尿病者,足部溃疡13条,足趾或足部组织坏疽9条。

术前ABI 0.24±0.21。

术前动脉造影(DSA)显示:膝下3支血管(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全部闭塞者9例9条;2支闭塞、1支部分闭塞或多节段狭窄者15例20条;1支闭塞、2支部分闭塞或多节段狭窄者19例22条。

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效果对比分析

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效果对比分析

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效果对比分析白斗;蒋岚杉;武少辉;张效杰;王雪钢;高林;郑佳利【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降压、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术,观察组采用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治疗6个月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及术后随访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踝肱指数、跛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截肢、死亡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效果更佳,可明显改善踝肱指数、跛行距离,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西南军医》【年(卷),期】2017(019)006【总页数】5页(P511-515)【关键词】球囊扩张术;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效果【作者】白斗;蒋岚杉;武少辉;张效杰;王雪钢;高林;郑佳利【作者单位】621000 四川绵阳,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621000 四川绵阳,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621000 四川绵阳,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621000 四川绵阳,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621000 四川绵阳,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621000 四川绵阳,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绵阳市中心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下肢动脉血供不足,肢体缺血,病变坏死的主要原因[1]。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蔺松若;唐文贤;姜伟庆;杨力【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22(33)11【摘要】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球囊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

两组患者均进行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1年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再狭窄率、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分别为93.33%、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60.00%,再狭窄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0.72±0.16、(25.03±5.78)%、(7.92±0.06)mm,对照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0.49±0.18、(58.62±6.12)%、(7.21±0.16)mm,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内径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00%,略低于对照组的9.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药涂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药涂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全身性、退行性病变[1],以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最为常见,多见于老年人,传统的介入治疗方法如支架手术成功率高,短期效果理想,但是复发率较高。

近年来,采用药涂球囊成形术(DCB)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140例(140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均发生在腘动脉,根据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100例(100条肢体)和对照组40例(40条肢体)。

观察组男52例(52.0%),女48例(48.0%),男女之比1.08∶1;年龄60~79岁,平均(71.1±2.1)岁;病程2~8年,平均(3.6±0.9)年。

对照组男21例(52.5%),女19例(47.5%),男女之比1.11∶1;年龄61~79岁,平均(71.2±2.2)岁;病程2~7年,平均(3.5±0.8)年。

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口服波立维75mg,1次/d,连服3d。

术前均根据CT 血管造影成像(CTA)及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下肢动脉病变分布情况,入路选择同侧股动脉顺行穿刺,术中全程使用肝素维持活化凝血时间≥250s。

①观察组首先选取符合病情的下肢动脉亲水球囊进行预扩张,直径3.0~5.0mm,长度约60~100mm,行压力扩张,压力控制在7~14Atm ,扩张时间约3min 。

药涂球囊是以紫杉醇作为抗增生剂,涂抹尿素作为赋型剂,剂量控制在3.5μg/mm 2,涂于球囊表面,直径约4.0~5.0mm,长度约60~150mm。

②对照组给予传统球囊扩张(POBA)治疗,首先使用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进行支架置入。

两组患者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1次/12h,连续治疗7d;波立维75mg,1次/d,连服3个月;终身服用肠溶阿司匹林0.1g,1次/d。

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动脉造影复查,记录MLD、晚期官腔丢失(LLL)、踝肱指数(ABI)。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治疗的最好方法下肢动脉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疾病,医学界已经发展出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哪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呢?本文将从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三个方面来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病例,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对于存在严重动脉闭塞的患者,外科手术可以通过清除闭塞部位的血栓和血管内膜增生组织,恢复血流通畅,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解决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问题,但是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创伤,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不太适合。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动性,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降脂药可以改善血脂代谢,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发展。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方便、安全,适用范围广,但是其疗效相对较慢,需要长期坚持用药。

最后,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通过在闭塞血管内放置支架、球囊等器械,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一些手术难度较大的病例。

同时,介入治疗也可以结合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来看,对于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最好的。

手术治疗适用于一些严重的病例,药物治疗适用于一些轻度症状的患者,而介入治疗则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同时,对于医生来说,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应该充分沟通,共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中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球囊扩张术通过在动脉狭窄处扩张球囊来恢复血流通畅,而支架成形术则是通过植入支架来维持血管通畅。

本研究设计了临床试验来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同时评估并发症与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结论指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是可行的,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成形术在优缺点上各有所长,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临床效果评价,为该领域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展望。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球囊扩张术、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并发症、风险评估、可行性、优缺点比较、临床效果评价、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缺血引起的疼痛、间歇性跛行、溃疡或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的研究,我们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风险。

本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探讨治疗方法本身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治疗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和帮助。

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谈洪统; 李威; 郭欢庆; 满文玲; 陈薇; 杨坡【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9(016)012【总页数】4页(P709-712)【关键词】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闭塞性动脉硬化; 腔内血管成型术; 球囊【作者】谈洪统; 李威; 郭欢庆; 满文玲; 陈薇; 杨坡【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 R8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的症状与血管腔残余内径相关,早期症状多为畏寒、间歇性跛行,逐渐发展为静息痛、局部甚至大范围皮肤溃烂[1]。

目前我国约有2 000万LEAOD患者,以老年男性居多,其在7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在70岁以下人群中为3%~10%[2-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是临床治疗LEAOD的首选方法[4-5],其中传统单纯球囊扩张PTA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后期再狭窄率高达30%~60%[6]。

自2016年7月国内首款外周血管药物球囊经批准上市以来,药物洗脱球囊逐渐应用于临床,降低了PTA术后再狭窄率。

本研究探讨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LEAOD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LEAOD患者(43条患肢),男25例,女18例,年龄40~80岁,平均(56.5±15.4)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

观察组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9±11.3)岁,吸烟18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14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64.9±9.9)岁,吸烟19例,糖尿病15例,高血压13例。

紫杉醇药涂球囊在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紫杉醇药涂球囊在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紫杉醇药涂球囊在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对于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采用紫杉醇药涂球囊的治疗价值。

方法:观察组应用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同期对照组则改为常规裸支架治疗。

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靶病变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前2组的ABI对比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ABI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为2.70%,对照组为13.51%,P<0.05。

结论:对于ASO患者应用紫杉醇药涂球囊可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并发症率。

关键词: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紫杉醇药涂球囊;价值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属于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其下肢的集中表现,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出疾病问题。

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微创性高,并且近期疗效满意。

近年来在ASO患者中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受到血管内膜慢性增生以及远期通畅率低等影响使得部分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较差,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1]。

以下将分析对于ASO患者通过运用紫杉醇药涂球囊的治疗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74例ASO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53~86岁,均值为(67.5±0.6)岁;单肢病变32例,双肢病变5例。

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52~87岁,均值为(67.4±0.7)岁;单肢病变31例,双肢病变6例。

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2组均于手术前实施CT血管成像,对其病变血管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术前给予药物治疗,即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进行口服,均为1次/天。

术中2组均为仰卧体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结合术前下肢CTA结果,明确术中入路,同侧股动脉穿刺,动脉鞘抵达患者患侧股总动脉,实施全身肝素化,通常肝素应用剂量为80~100U/kg。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斑块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斑块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斑块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鹿凯; 刘巍立【期刊名称】《《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291-294)【关键词】药物涂层球囊; 再狭窄; 斑块切除术【作者】鹿凯; 刘巍立【作者单位】[1]大庆油田总医院血管外科黑龙江大庆16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动脉硬化是人类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严重的下肢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会导致下肢缺血、间歇跛行、静息痛,甚至坏死截肢等。

尽管有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和新的支架技术,在股腘动脉再狭窄的问题上,仍没有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能够提供可接受的结果数据。

Turbo Hawk斑块切除术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腔内斑块切除术可以治疗从股动脉到足背动脉的所有下肢动脉病变,尤其适用于一些不宜植入支架的位置,如腘动脉及膝下血管等。

该手术不仅可以直接清除斑块,恢复血流,而且手术后血管内不留下任何异物材料,避免对血管壁造成气压伤,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

然而,单纯的斑块切除术一年通畅率低于50%,并不能获得满意的长期通畅率[1-3]。

应用股腘动脉斑块切除术结合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可能改善预后。

药物球囊在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并没有广泛推广应用于外周动脉疾病。

本研究将斑块切除术治疗联合药物涂层球囊与斑块切除术联合普通球囊治疗进行中期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90例股腘动脉的狭窄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9±8)岁。

排除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及有碘、造影剂过敏及其他类型下肢血管疾病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下肢动脉多普勒确诊,闭塞段均小于10 cm。

患者分为A组60例和B组3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慢性病史、发病部位、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微创手术知多少?浅谈血管减容+药涂球囊技术
人体外周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下肢动
脉硬化闭塞症(PAD)是多种高危因素导致的动脉硬化,进而供血动脉内膜增厚,使血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而引致的下肢缺血性病变,该疾病更加“青睐”中老年人群。

早期症状多为下肢乏力、发凉、怕冷,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老
寒腿(皮温偏低)、下肢酸胀痛、静息痛,严重时会因局部足趾溃烂或坏死而导
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该病的关键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来增加下肢动脉供血。

随着微创手
术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微创介入下的腔内治疗”已发展成为大部分下肢动
脉硬化闭塞疾病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案,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旋切减容、置
管溶栓等多种技术手段,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俗地说,微创腔内介入手术就是在特定的手术操作室,医生通过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DSA)、CT、X光机以及其它电子、光学等造影机器设备的引导和辅助,只需在患者皮肤上开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将一根针穿刺到动脉中,放入特定
的导丝,并沿导丝将球囊、支架、刀片、吸栓设备等装置输送至病变部位,然后
去清除血管内的垃圾(斑块、血栓、增生的内膜),从而改善因缺血引发的下肢
疼痛、酸胀、麻木等不适症状。

这类扩张病变部位的手术无需开大刀,具有安全
性高、创伤小、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大部分的患者均可以在局麻
状态下顺利完成治疗。

目前,医学界对于腔内手术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点来评估:①高效清除血栓等血管内垃圾,恢复血流通畅;②保持术后远期效果,尽量减少复发。

1.有效清除血管内垃圾
病人住院期间,需要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并结合术前CT增强检查或术中造影来确认阻塞血管的垃圾成分,据此选定最佳清除手段。

例如,血管内存有新鲜血栓,治疗则要以抽吸、溶解血栓为主,可选用溶栓/取栓导管、吸栓装置(Angiojet、Rotarex、Acostream 等);若血管内存在的是钙化斑块或内膜增生斑块等硬质垃圾,则可选用外周斑块切除系统(Silver Hawk/TurboHawk)对斑块进行切割。

一名优秀的血管外科医生,必须具备针对患者病情选用合适手术方案、手术器械的能力,最大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单纯的血管减容术现状
专业上所说的“血管减容”,指的就是临床上清除血管内垃圾的操作,也即通过减容手术去除血管内的增生内膜、血栓、斑块等物质,减少腔内治疗的负荷并扩大管腔容量。

形象地说,就是血管内去库存化,以此来为血管腔扩容。

血管减容践行了“介入无植入”的新理念,减少支架的植入、避免血管弹性回缩,为将来的再次治疗留下机会。

当然,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血管减容后也仍需要反复通过造影来评估血管情况。

门诊中时常会有支架植入患者因为出现支架内的再狭窄或闭塞,不得不再次就诊,无形中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究其原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区域有的是支架植入禁区,有的区域虽然植入支架后的短期效果还不错,但随着血管的老化,内膜的增生速度也在加快,
导致管腔再次变窄。

特别是对跨关节、膝下长段以及血管严重钙化等病变部位,
更需给予高度重视;部分老龄患者停服了相关抗血小板类药物,或是在术后不做
行走锻炼,有些患者仍然未戒除抽烟等陋习。

3.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继续维持血流通畅的技术手段研究
药涂球囊技术
药涂球囊的设计理念
为了维持血流在术后的较高通畅率,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机构进行了大胆探
索和不懈努力,药涂球囊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是将抗增生、
抗炎类药物(如紫杉醇等)均匀地抹在球囊上,让药物以涂层形式固定于球囊表面,然后通过微创腔内介入手术将球囊装置输送至患者血管腔内的病变部位,利
用球囊扩张使其表面涂层中的药物与病变血管壁充分进行接触并渗透入动脉壁中,发挥药物的抗增生和抗炎作用来抑制、延缓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通
过持续抑制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来抑制内膜的增生,进而增加血流的远期通畅
率(参见下图)。

血管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技术
近些年,国内外的不少大型临床研究机构针对于重度钙化病变、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支架植入禁区(跨关节病变、膝下病变)的治疗进行了大胆尝试,创新应用“血管内斑块减容+药涂球囊”这一联合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项考察内膜切除的回顾性研究中,分别对术后使用普通球囊与药涂球囊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年未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是43.8%和84.7%。

造影:
6个月晚期管腔丟失(LLL)
临床:
6个月和12个月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CD-
TLR)
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的对照研究结果也显示,激光联合药涂球囊使用后可以获得术后66.7%的1年通畅率,也高于应用激光联合普通球囊37.5%的1年通畅率。

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通过放置支架来治疗阻塞性病变时,单一只使用药涂球囊的再狭窄复发率要比联合辅助使用内膜减容手段高出4倍,该研究中药涂球囊组补救性支架的植入率为5/44(即11.4%)。

因此,治疗支架全程阻塞性闭塞病变时,推荐联合使用血管内膜减容和药涂球囊。

血管减容+药涂球囊的优势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药涂球囊技术扩张血管时,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以及血管壁的弹性回缩率仍然较高,而且由于药物难以渗透到严重钙化病变者的血管壁上,导致药物的浓度不够,直接影响最终的疗效。

从目前的临床应用数据和效果来看,“血管减容+药涂球囊”联合方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能够有效减少因单纯使用药涂球囊而引发的动脉夹层;第二,能够永久去除斑块,扩大血管腔的容量,进而延迟动脉内膜增生导致血管闭塞的时间;第三,联合方式能够促进药物在血管壁上的渗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作用,有效抑制动脉内膜的增生,提高血流的远期通畅率。

由此可见,“血管减容+药涂球囊”联合方式将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微创手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