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神道教文化
日本神道教
巫女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宫廷神社所属的巫女,另一种是 民间的巫女。前者在宫廷中酿酒、弹奏乐器、解说神意等等。在 古代来说,巫女的神谕多少也左右到政治。
另一方面,民间也有巫女的存在。在中世以后,巫女层开始 步入民间,在各地流传。明治政府时代虽然对巫术严禁,可是对 于信仰来说,还是禁之不绝。
• 为什么将这种牌楼似的建筑物称作"鸟居" 呢?原来,日本人认为,鸟是人类灵魂的 化身,人有善恶,灵魂也有善恶。为了不 让鸟接近神社,便在神社前建立"开"字型 牌楼的"鸟居",鸟在这里居住,也就不会 进入神社,以此保护神社的神圣性不被侵 扰。
宫岛鸟居
千本鸟居(伏见稻荷大社)
侍奉神的灵媒——巫女
日本神道教
什么是神道教?
• 神道教简称神道,原本是日本的传统民族 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 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 物为神祇。神道教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 一直到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韩国传入日 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 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 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现在神社中的巫女到神社帮忙,负责神社参拜作法、打扫整 理等工作。
动漫中的巫女
人与神之间——阴阳师
• 阴阳师,也可以说是占卜师,或是幻术师,
起源于中国。他们不但懂得观星宿、相人 面,还会测方位、知灾异,画符念咒、施 行幻术。对于人们看不见的力量,例如命 运、灵魂、鬼怪,也都深知其原委,并具 有支配这些事物的能力。
说到阴阳师只要讲一个人就可以了~
安倍晴明
日本神道
从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翌年进攻上海等侵 略行径都作为“追慕”的“光荣史迹”而雕在那 里。在神社一侧的陈列馆里,陈列着当年侵华日 军的武器、战利品、遗物、遗书和照片。神社大 殿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历次对外战争中2 46万多名战死者的牌位,其中大多是死于对外 侵略战争的军人和战犯。1978年10月,东 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 战犯的牌位也被移进这个神社。
伏见稻荷神社
吉备津神社
日本神道在动漫中的运用
靖国神社 (Yasukuni Shrine) 是日本近代 史上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它建于1869 年(明治维新第二年),最初叫“东京招魂 社”,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它 把在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 为神来祭祀。靖国神社坐落在日本东京九段 北,占地10万多平方米。神社大门外两侧 各竖一座高约十米的石塔。石塔建于193 5年,塔身上有16块浮雕,反映的都是为 日本侵华战争树碑立传的内容。
神社的参拜程序
1、打从穿过鸟居开始就是神的领域 神社在参道入口处配建“鸟居”(牌坊), 举步踏入鸟居,便意味着辞离凡界进入神域。 所以,参拜者进出鸟居时,都须轻轻致礼。
2、参道不只是给人走,神也要走。
穿过第一个鸟居开始,一直延伸到神社本殿的道 路,日本称作参道。日本人大多走到参道的两旁 ,极少走到参道中央,因为中间是留给神走的。 想到神社求个符什么的人就得牢牢记住了,就算 你不虔诚也得作作样子,要不然买的御守不灵, 只是个装饰品。
朴素的古神道
神佛融合的两部神道
“本地垂迹”中的山王神道
根叶花果混映的吉田神道
反“本地垂迹”的伊势神道
儒学神道的先驱吉川神道
日本与神道教
第二,忠孝合一,忠在孝前。这与儒家不一样,因为儒家是忠孝两分,孝在忠先。
但这种修正非常微妙,是儒家的一个修正主义,但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把神道教作为一种为日本民族国家服务的工具。
其一,它确立了天皇统治的合法性。原来天皇也是世袭,但经常没有实权。这样做就以神圣合法性作为基础,即天皇和神、上帝是一回事。
另外一本书是高桥哲哉的《靖国问题》,这本书也是非常好的,这本两书可以互相参照看。我受了这两本书非常大的启发,才有此番的议论。
首先讲讲我对制度的非常简化的一种理解。制度就是制度结构,它不是平面的。一个制度结构可以由很多制度安排来组成。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划分,制度结构是由有形制度和无形制度组成的。有形制度就是能看得见的,可以用文字精确描述的,而且可以实施奖惩、以促使人遵循制度的这样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一般是政府、市场和企业等等。还有一类是无形制度,像宗教、文化、习俗和家庭等等,它是没有严密的文字描述和通过奖惩手段来执行的。它没有什么奖惩手段,它只告诉你应该这样做,但你不这样做也无法惩罚你。所以我觉得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主要是由这两大类组成。关键在于,一般来讲,我们的研究者一般比较忽略无形制度的功效,是因为无形制度一般来讲不是那么显然,不是那么能够了解和描述。所以它一般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很重要。
比如历史上的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是不是法律?我认为最初不是法律,只是一套行为规范和规则。摩西十诫是摩西在西奈山见了上帝,上帝告诉了他,并让他回来如此说的一套宗教原则,但后来却成为了犹太社会乃至西方社会的一套基本原则。现在看来这些戒律好像是废话,其实这是人类社会初期的根本原则。
中国历史3000多年延续到现在,很多基础性的原则产生于上古时期。《尚书》里周公的一些话,其实就是宪政原则,还有《论语》,也是基础性的原则。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是因为已经发展出一些基础性原则,而这构成了后来中国社会的宪政基础。梁漱溟说过,《四书五经》就是中国的宪法。
日本神道教与佛教简介
“
。
日
本 的 宗 教 信 徒 一 共 有2 2 亿 人
,
超过
,
日本
总人
: :
口
的 一倍
,
。
!
宗 教的 人 数 比
:
旧 《 约圣 书》 那 样广 泛制 约信 徒行 动和 思想
率为
教
:
神道教
,
8 8% . 8 5%佛教ຫໍສະໝຸດ 79%,基 督
。
佛教
日本
、
道教
、
1%
其他
在
,
人们 爱 谈
老子
”
,
口海外博览
日 本 导 道 小
教 与 佛 教 简 介
许 慈 惠
到了合法化 流
。 。
日 本是个 多宗教 国
。
据 日 本 19 9 4 年 宗 教
,
崇 拜 祖 先成 了 日 本 神 道 的 主
。
年 报 ( 日 本 文 化 事 务署 出 版 ) 统 计 宗 教 团 体 总数 是2 3 1 0 1 9 个
,
日 本的
,
、
交通 安
举行 七
、
年
全 等等
。
这 为神 道教式
,
。
,
每年 每 一个 葬 礼 的 平均 费 用 竟 有 2 0 3 9 万 日 元 之 高 其 中 支
日本葬 日本
.
礼情况 的调 查
。
五三仪 式
三岁
。
五 岁的 男 孩和 三岁
,
七岁
. 付 给 佛 寺 的 费 用 为2 4 9 %
,
饮 食 接 待 费 为2 0 8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这些和佛教和尚每天敲钟念佛,基督教徒的祷告-样,在每天不断地重复强调 之下,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被潜移默化了。日本企业就像一个个的宗教,都 具有自己的宗教思想,企业最高领导者就是教主,他为实施自己的教义,不 断向他的教徒传播他的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则是一群宗教的狂热信徒,为维 护他们的信仰,可以舍身取义,因此日本企业能够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绩 来。
宗教意识与企业文化
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 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这种" 感激""报恩"的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 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生产已不单单是满足个 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由于日本宗教信仰上的 多元体系和兼容性,日本员工对企业这种充 满宗教色彩的思想也很容易接受,反映到具 体某家企业的经营哲学,则各种各样,没有 统-体现,但都以儒家的"和",神道的"忠" 为基础。由于宗教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经 营哲学都以伦理思想为基础,再加上各个企 业家的观点,到处开花结果,形成了仿如宗 教的各种流派,而企业好像是各种宗教,不 过这只是局限在各个企业内部而已,我们把 它称为"企业宗教现象"。
日本宗教 日本的道
日本的宗教
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和日本的民族 宗教神道对日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前后和6世纪中 叶,随着我国和日本的相互往来,我国各种文化和 哲学思想传到日本,儒教和佛教也在此时传入日本 。这两种宗教对日本真正形成影响是在7世纪初,圣 德太子为巩固对日本的统治,大力推广佛教,并以 儒教、佛教教义为思想基础,颁布了"17条宪法", 从此在日本推行以两大宗教为主的"和"式统治。神 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最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后来 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以"忠"为代表的教义 。由于它提倡对国家、天皇的绝对忠诚而被指定为 国教,对日本近代影响非常大。因此日本在宗教上 一开始就以多元体系为主,它并不象西方国家那样 信仰主宰万物的"一神教",而是信仰无序列之分的" 多神教"。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日本历史悠久,其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种信仰体系被称为神道教。
神道教起源于日本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它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尊重。
日本人民相信,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有灵魂,每一个山川、河流、树木、动物都是神灵的化身。
这种信仰体系使得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充满敬畏之情,他们相信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在古代的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例如,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每个家庭也会在自己的家中设立神龛,供奉神灵,以保护家庭的安宁和幸福。
神道教的信仰也在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的日本,天皇被视为神灵的后裔,是神道教信仰的象征。
天皇作为国家的精神领袖,承载着神灵的意志和祝福。
因此,神道教成为了日本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社会逐渐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如佛教和儒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人民开始接受和崇拜佛陀的教义,而儒教的传入则使得日本社会开始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这些宗教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与神道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现代的日本,神道教仍然是日本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虽然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也在日本广泛传播,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许多日本人民仍然会参加神道教的仪式和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总之,日本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和对神灵的崇拜,日本人民传承了古代的宗教信仰,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日本社会中。
神道教的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它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和谐共处的追求。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日本的“道”文化是指日本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强调道德修养、自律和遵守规则。
这种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历史传承是形成日本“道”文化的重要因素。
日本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提出了关于“道”的理论。
佛教中的“道”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修行者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层次的提升。
而儒家思想中的“道”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要求人们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些思想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道”文化奠定了基础。
自然环境对日本“道”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一个长期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岛国,地震、台风、火山喷发等都是日本人常常面临的困扰。
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日本人培养了一种敬畏自然和自助自救的意识。
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人把“道”理解为顺应自然规律和尊重自然的重要价值,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演变也是形成日本“道”文化的因素之一。
日本古代社会主要是由武士阶级统治的,武士道的精神要求武士们忠诚于主人、勇往直前、忍耐和自我奉献。
这种精神也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其他方面,形成了一种认真工作、尽责尽职、强调个人自我约束的社会氛围。
这种价值观念对后来的“道”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信仰也对日本“道”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神道教、基督教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宗教教义中强调的自我反省和修行,以及宗教仪式的规范和庄重,使得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行,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升华。
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使得日本人强调静心修行和内省,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事物本质的体悟。
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历史传承、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演变,以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了日本“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文化对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使得日本人在思考和实践人生道路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律、规则和道德准则的尊重。
关于日本神道教的简单介绍
关于日本神道教的简单介绍什么是神道教:神道是日本原始宗教,以祭祀日本本土天神地祇为主,以日本皇祖皇宗的遗训为内容,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神道教的起源: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传统信仰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
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日语中的“かみ”(kami)。
当时的日本人称已逝的人之亡灵为“かみ”,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树木、狐狸等动植物的灵魂称为“かみ”。
“かみ”还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
其后,人物神的历任天皇、幕府将军、功臣、武士等也渐渐被作为膜拜对象,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而现在,根据日本文化厅统计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2百万支持者,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但日本五大新闻之一的《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指出很多日本人不过是进去寺庙里面求神许愿罢了,并不是真正信仰,与中国大陆类似。
祭祀活动:日本神道祭祀包括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
大祀包括大尝祭。
中祀包括新尝祭、神尝祭、相尝祭、神衣祭、祈年祭。
小祀包括镇花祭、镇火祭、镇魂祭、三枝祭、道享祭、风神祭、祈雨止雨祭、月次祭、星祭、招魂祭、荒神祭、地镇祭。
《古事记》中除了至尊神天照大神以外,神道教的神按职别包括六个辅佐神、五部上祖神、三十二神、五行神、风神、雷神、山神、草神、海神、河神、二十一祓神、六福神、道祖神、和歌神、八大武神、军神、酒造祖神、医术祖神、神乐祖神、服部祖神等等。
神宫里的神官称为祭主、大宫司。
神社的首领称为神主,其下有祢宜(觋)、祝、巫(神子)等等。
神乐舞女称为巫女。
明治二十七年颁布《神官神职服制》敕令,此后修正3次,分为正装、礼装、常装。
正服黑罗冠、略服乌帽子(有位立乌帽子、无位折乌帽子)。
神道教与日本文化的相关探讨
South Forum 南风论坛south wind 南风 173[关键词]神道教;日本文化;相关研究神道教在日本传统的文化中以一种民族性的宗教形式存在,但是神道教与传统的宗教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神道教没有系统化的教义理论,并且不会在大范围的区域中进行传教。
从形式上分析,神道教实际上是一更加倾向于自然主义形式的宗教,基于这样的宗教形式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的影响巨大。
1 神道教的理论基础关于神道教的历史演变,并不是受到一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受来自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神道教的文化本质大部分来自于高天原神话。
三皇创世说中,阐述了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为神道教原始状态中的三位主神。
在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传说中,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是日本国土的创始者,同时也是繁衍其他神灵的神父与神母。
接下来是伊邪那岐的“三贵子”传说,并且留下以水净身的神道教祭祀活动。
在日本高天原神话中,最后的部分就是天照女神的孙子降世,基于这样的神话故事为日本天皇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神道教与日本文化内在联系神道教在日本民族发展中逐渐演化,与日本文化在政治、民俗、精神文化等角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1 神道教与政治文化天皇制为日本的基本政体,其理论基础为高天原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政治改革。
日本神道教的历史,从三皇创世说到天孙降临,都围绕着一个神话故事而开展,神话故事的核心就是日照女神将其权利转让给天孙。
神道教神话故事的理论本质借助太阳的自然物体,将日本的祖先神化,赋予太阳人性的特征,日照女神作为高天元神的最高统治者,以其无私与爱受到世界万物的崇拜。
那么其将权利继承给了天孙,也就直接证明了天皇拥有日本尘世间最高统治者的合理性。
由于在神话传说的影响下,日本创造者以及政治统治者都是神,所以日本人民的思想意识中,日本国家也是神的国家,这既是日本历代天皇掌权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十章神道教
每年参拜最多的神社有:明治神宫( 每年参拜最多的神社有:明治神宫(625万)、镰仓 万、 八幡宫( 伊势神宫( 八幡宫(600万)、伊势神宫(482万)、靖国神社 万)、伊势神宫 万)、靖国神社 (300万)。 万 明治神宫
镰仓八幡宫
伊势神宫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原名“招魂社”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原名“招魂社”,1869年明治天皇 年明治天皇 时期所建,祭祀明治维新时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 时期所建,祭祀明治维新时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 后供奉为屡次战争中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 后供奉为屡次战争中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日俄 战争、二战。也包括二战中被征入伍战死的台湾人和韩国人。 战争、二战。也包括二战中被征入伍战死的台湾人和韩国人。 1879年改为靖国神社。二战结束前为国家神道的一部分, 年改为靖国神社。 年改为靖国神社 二战结束前为国家神道的一部分, 二战后改为民间团体。 二战后改为民间团体。
神社
神社是神道教祭祀的场所,目前约有 万个 万个。 神社是神道教祭祀的场所,目前约有3万个。地位 高的叫神宫,一般的叫神社。神社通常有一个入口, 高的叫神宫,一般的叫神社。神社通常有一个入口, 鸟居,从鸟居沿正道而行, 叫鸟居,从鸟居沿正道而行,可达净盆处参拜者可 在此洗手漱口。 在此洗手漱口。 依照祭拜的亡灵的种类,神社可分为6类 依照祭拜的亡灵的种类,神社可分为 类: 1.祭祀古代诸神祈的神社 祭祀古代诸神祈的神社 2.祭祀历代诸天皇亡灵的神社 祭祀历代诸天皇亡灵的神社 3.祭祀有功勋皇亲的神社 祭祀有功勋皇亲的神社 4.祭祀国家功臣的神社 祭祀国家功臣的神社 5.祭祀诸氏族祖先的神社 祭祀诸氏族祖先的神社 6.祭祀国郡乡土功劳者的神社 祭祀国郡乡土功劳者的神社
日本宗教文化
日本现有人口一亿二千五百万,但据官方统计,全日本 的宗教信徒超过了两亿。其中仅神道就超过1亿人,佛教 为9600余万人,基督教为146万人,还有形形色色的新兴 宗教的信徒。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外。
神道—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
神道教从日本原始宗教发展而来,最初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 为主要内容,大体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统。 信仰多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称日本民 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 皇统就是神统。祭祀的地方称神社或神宫,神职人员称为祠官、祠 掌等。
以及佛学辞典的编纂发行等工作,更充实了日本现代佛学的内容。
不管你生前信什么,死后却一律要变成佛 教徒上西天。这个仪式在日本是必须的, 那就是到寺庙请和尚为死人起个法号,法 号可不是白起的,通常一个名字要价六位 数。您可以豁出去了,说我就是不爱上西 天,也不要什么法号。那也可以,但有规 矩,您不是佛教徒,就不卖给您墓地。 (日本墓地由佛教徒世袭掌管)
日本基督教
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于 1949年建立,1953年开设大学教育的日本私立 大学,大学的简称为“ICU”。日本秋悠宫亲王次 女佳子就读于此学校
/p163497196.html
神道教的变迁历程:
土著神道:公元前6世纪佛教传入之前的神道称为原始神道,认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都是有灵魂的,即万物有灵。一般认为这种原始信仰产生于绳文时代,并 逐渐的形成了一种自愿的,不成文的信仰体系。 融合神道:飞鸟时代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迅速发展,于是没有自己的经典,稍显幼 稚的神道教开始依附于佛教,神道与佛教自然整合。(奈良,平安时代) 江户时代,随着中国朱子学(儒学)传入日本,神道对佛教的利用走到尽 头,在日本知识层中出现了排斥佛教的同时又主张神儒融合的思想。 复古神道:江户时代后期由日本国学家们创立的神道理论,主张神道应剔除所有外来 思想,回到日本最初的古典著作中去。贬斥中国,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强调 要建立以日本文化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浅谈日本的国家神道
当然 , 不 仅 芳 香 沁 人 , 古 代 社 会 更 有 很 好 的药 用价 值 和 香 在 生活 价 值 , 会 受 到贵 族 们 的 追捧 。 淮 南子 》 才 《 曾言 :芸 可 以死 而 “
复 生 ” 虽夸 大 其 词 , 也 足 以 见 得 香 神 奇 的 医 疗 作 用 , 见 , , 但 可 汉
书中 . 概括了神道的基本含 义: 它是古已有之并流传至今的作 ①
为 日本民 族 风 习的 宗 教 信 仰 。② 神 具 有 无 比 的 权 威 、 力量 、 用 作
接 受 外 来 先进 文化 ,并 在 日本 民 族 的 精神 结构 中实 现 着 外 来 文 化 和 落 后 本土 文 化 之 间 的互 动 关 系 。 之 , 遭 教 是 日本 本 土 文 总 神
伦 理 标 准 。 道 教 塑 造 了大 和 民族 的形 象 、 质 、 性 和 特点 , 神 气 秉 深
刻 影 响 了 目本 社 会 各 个 不 同历 史 阶 段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的 发
展 ,对 日本社 会 结 构 各 个 基 本 要 素 的 协调 组 合 和 发 挥 功 能 起 到
化 的 象征 , 日本 国 民 的 一 种 精 神 灵 魂 、 有 信 仰 、 为 准 则 和 是 固 行
和行为。 它是思想上的解 释和说教 。 ③ ④它是特定神社宣传的说
教 。⑤它是作为政 治、 道德 、 规范的“ 神之道” 。⑥神道的派别 。
神 道 教 是 日本 民族 特 有 的宗 教 文 化 现 象 ,它 有别 于作 为 世 界 宗 教 的佛 教 、 督 教 和 伊 斯 兰 教 , 以民 族 宗 教 的 身 份 立 身处 基 是
背景 。在 这 两 种双 重 的 感官 作 用 下 ,营 造 出 一 种 特别 的宗 教 氛 围 , 种特 殊 的氛 围也 就 只 有香 能完 成 了 。 这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也是一个以文化为魂的国家。
其中神道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播和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整个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
神道教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种生命力和活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探究神道教在整个日本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1. 建筑文化神道教与日本的建筑文化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建筑中,神道教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式神社建筑。
日本的神社建筑要求建筑物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而且必须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建筑中的每一块木头都必须有自己的意义和特色。
这种精神是神道教教义的体现,也被运用到了日本的建筑当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
2. 艺术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绘画风格和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够看到神道教的影子。
在日本的绘画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经常用神话、传说的故事或元素作为图像的表达。
在神道教的教义中,自然是一个至高的存在,起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神道教的信仰被运用到了日本的艺术创作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社会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敬畏自然和神格之法,则体现在日本的社会文化当中就是向自然和神格报恩、尊敬和顺从。
日本的社会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礼仪和规范,这和神道教的教义是密不可分的。
而日本的传统节日以及各种仪式大多都是以神道教的信仰为依据,是神道教文化的体现。
4. 思想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信仰,这种思想对于日本的文化形成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日本人以为“清而无忧,安而无虑”的生活理念,以及“孔子之三墨”,即人要温顺、勇敢和节制。
这些思想都源于神道教的教义,体现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 音乐文化神道教还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神道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它是在日本固有信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
神道教首先是一个历史产物,按其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自发的原始神道、神佛接触的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现代神道四个阶段。
同时,神道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日本历史上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神道教是大和民族成长的要求,是日本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神道教是构建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神道教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摒弃政教合一,回归神道本性的现代神道教是现代日本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之一。
探讨神道教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对于正确认识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将大有裨益。
比起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来,神道缺乏很多重要的要素,比如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没有戒律。
它甚至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入教”,所有的日本人,从生下来那一天开始天然就是“氏子”、即作为神灵的子孙自动进入神教,而所有外国人,不管多么愿意,也不为神道所接纳。
神道没有教义,也没有戒律,因此,又名没有经卷的宗教。
日本人并不特别拒绝外来干涉的思想、文化,但日本人也不会全体臣服于某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日本非常地开放,从大家熟悉“遣隋使”、“遣唐使”到佛教信徒不断地东渡取经,再到明治后的“半个政府出国学习”的使节团,再到战后大规模地接受美欧文化,可资证明;另一方面,日本也很顽固,它从古至今全面接受的所有外来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没有一样可以在日本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没有一样可以改变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
在精神上、文化上,日本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更少羁绊、更少包袱,对新生的事物更宽容、更大胆、更进取。
一般来说,神道是一个宗教。
但是它自己没有教典,理论也没有确立,而且日本人对神的看法非常模糊,常说“八百万之神”,意味着到处都有神,甚至有些神不是尊敬的对象,有可怕的,也有可爱的,和妖怪的界限也暧昧。
所以接受外来的神理论也不难,很自然。
浅析近代日本历史中的国家神道
从明治维新至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是日本神道教发展鼎盛时期, 发展成了国家神道。
国家神道教是神社神道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日本近现代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以皇室和国家为核心的、服务于日本强权政治的、为法西斯侵略战争服务的国家宗教形式。
国家神道不同于古代神道的祭政一致的皇室神道, 而是以鲜明的为日本近现代法西斯专制政治服务特征并融合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特殊神道。
这种神道在明治维新后居于国教位置被称为国家神道。
国家神道被明治天皇确定为国教。
此后, 国家神道在行政教育等方面与国家政治紧密结合, 对日本民众进行敬神爱国、尊祖崇皇教育, 把复兴皇道和崇拜天皇作为最高要求, 他们要国民尊奉皇祖神天照大神, 宣扬“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的观点, 为日本近代社会建立天皇制国家政治体制鼓吹呐喊。
国家神道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868年至1889年是国家神道的形成期。
明治维新初期, 天皇曾下令神佛分离。
这是因当时的佛教寺院在幕藩制度下已经成了封建统治的基层组织, 不利于天皇的统治, 也使神道教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 当神佛分离的命令一颁布, 蓄谋已久的神道教的神职人员, 立即伙同国学家、儒学家和维新后新政府的地方官员, 掀起了排佛毁释的风潮。
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 而神道教一跃取得了宗教界霸主地位。
在颁布神佛分离令的同时, 天皇还下令重新恢复神抵官。
神抵官的职责除了负责祭祀天地之神、八神和历代皇灵以外, 还负责对民众的宣传教化工作。
国家把全国所有神社进行统一控制管理, 并以祭礼天皇祖神的伊势神宫作为神社的本宫。
天皇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教”的一元化精神统治, 但是, 进入近代社会后, 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要求实现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 明治政府不得不在宗教政策上做出一些调整。
明治4年1871年神低官被降格为太政官管辖的神抵省。
1872年, 又改为教部省, 并把其他宗教也纳入其管辖之下。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日本“道”文化的形成是受到了历史、宗教和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制约。
在日本历史上,由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道”文化。
日本的“道”文化形成的重要社会背景之一是宗教的影响。
日本最早的宗教是神道教,神代一其宗教亦称为阴阳道,这里系指使用知识饰演神祇将走入悲剧的命运形态得以赶散开幕式12345678111464以及造物者、太阳神等的阴阳二神走入悲剧西·罗德里克-凯普兰铜版以及西珥神的起因121721431是宗教规范。
神道教主张崇拜自然界和祖先的灵魂,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并提出了“道”和“道德”的概念。
它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和礼仪,使自己与自然和社会协调一致。
神道教对日本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本“道”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对“道”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天皇制,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种政治体制要求人们遵从天皇的意志,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共处。
人们在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上也更加强调顺从、忠诚和奉献。
这种政治制度对“道”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道”文化更加强调忠诚、服从和自我约束。
日本的地理环境对“道”文化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海啸、台风等天灾常常带来巨大的灾难。
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要求人们保持谦卑、顺应自然、忍耐苦难。
这种与自然的和谐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得“道”文化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
日本的宗教哲学对“道”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日本古代,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对日本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空”、“无我”、“因果”等思想观念,强调克己奉公,舍己利他的精神。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淡泊名利、寻求永恒之道的思想观念。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晓莹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规模侵略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1931年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至使3500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
另外,在众多亚洲国家,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罪行:在被剥夺了主权的朝鲜实行“皇国臣民化”;在菲律宾逾百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日本人屠杀;在印度尼西亚,仅被“日本主人”强制抓走的劳工就死亡200多万人。
以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日本反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军国主义。
奉行军国主义,日本从上至下全民的任何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合理性、道德性,以极端狭隘的日本皇权、国家至上伦理观,无视人类的公理和正义,无视其他民族的主权存在。
然而,纵观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就不难发现这种极端军国主义的形成是日本独特的悠久文化历史心态沉淀的结果,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本文拟从日本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宗教实质出发,来探讨其延承性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1.平安武士道———早期武士精神。
早期日本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的8、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
公元645年,天皇家族为效仿建立中国唐朝中央集权制国家,进行了由上而下的大化改新运动。
但由于社会基础不牢固,早期日本中央集权制很快解体,天皇大权旁落,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
随着国有田管理的衰落,各种私有庄园的兴起,围绕土地争夺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武装力量纷纷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各个武装团体内部,主从之间的利益结合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即主君要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日本的“道”文化源自古代,包括武士道、茶道、花道等多种形式,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中。
这种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是日本的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日本的地理环境对“道”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从古至今,这种自然环境对日本人形成了一种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态度。
而“道”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自然、朴素、简约的生活方式。
从而,人们通过“道”文化来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日本的历史对“道”文化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日本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这给日本的社会和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武士道是最具代表性的“道”文化之一。
武士道源自于战国时代的武士阶层,这一时期的日本社会动荡不安,武士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保卫家园,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武士道。
武士道注重忠义、勇敢、坚韧不拔等品质,强调了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体现了一种忠君的精神。
这种精神一直贯穿于日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日本人的精神寄托。
日本的宗教和哲学也对“道”文化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的日本是以神道教为主的宗教信仰体系,神道教注重尊崇神灵,崇尚纯洁、自然,这与“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十分契合的,神道教为“道”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支撑。
佛教和儒家思想也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而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些宗教和哲学的理念渗透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了“道”文化的形成。
日本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也是“道”文化形成的重要背景。
在日本,茶道、花道等传统艺术以及庭院设计、家具摆设等方面都充满了“道”文化的痕迹。
比如茶道,它追求的是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体现了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之美的追求;花道则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整理花木的形态,来追求一种简约、淡雅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神道教文化
关键词:神道教,文化;民族;影响
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称来源
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神道”二字虽然源自中国汉字,但实际上中国与日本对此词的概念不同,我们若按字面来解释神道教,必会被其名称所误导。
日本人称一切神明为Kami,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Kami。
日本人称皇室、氏族的祖先与已逝的伟人英雄之灵魂为Kami,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与大自然的灵称为Kami。
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
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
”也就是说: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仅是中国人所谓的神只,亦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都称为神。
发展与阻力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教信徒甚为反对。
由大陆渡来的有力氏族,支持佛教。
日本本土的氏族,拥护神道教,反对佛教。
佛教僧侣具有大陆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
一时神道教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
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
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
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
神道教成为国家的宗教。
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
神道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自己祭祀农事和路神。
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社神道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出资资助。
古来神道的祭祀神职人员、神道的祭司以及下级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世袭。
明治政府不采传统的制度,废止世袭职。
设置内务省中一部局来管辖全国神社,而神职皆成内务省的职员。
又将古社中多数小者,由政府统筹到大社中。
1945年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在盟军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离,裕仁天皇发布诏书,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废除国家神道,政府不得资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经成为日本神道信仰的主流。
对日本国民的影响和军国主义的关系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
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
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
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
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
神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又不失自我个性,因为它信仰的是多神,只要发现力量,信徒们立即为其起上名字敬为神灵,并谦虚虔诚地向其学习。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才神话般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便是很好的例证。
在近代与外国的交流中,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兴力量认识到,没有军事力量就永远不能平等地与西方进行交涉,这个认识成为明治时代的一个动力。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必须在经济上强大起来。
因此,日本整个国家狂热地呐喊这样一个口号:“富国强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向欧洲学习,于是派遣了岩仓使节团出访西方。
欧洲之行的见闻震动了他们。
他们折服于欧洲令人眩目的机械化文明。
不久,在短短的几年内,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成效,日本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日本的国教神道教中也孕育着军国主义。
神道教的教义如是说:世界至尊之神为天照大御神她要实现“八紘一宇”,统治全世界。
万世一系的天皇是“现人神”,既是神道的最高祭司,又是日军的大元帅,按神的意志征服“劣等民族”。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才打着“神的旨意”堂而皇之地入侵大陆,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也导致自己的一场灭顶之灾。
"国民皆兵"是根据明治天皇的圣旨提出的。
遵照这个圣旨,日本国内的所有问题一下子全部解决了,既没有军人、臣民的区别,也没了外地人这样的说法。
根据"国民皆兵"的圣旨,日本人无论孩子、妇女、青年和老人,从呱呱坠地之瞬间起到躺进棺材为止,都是士兵。
这样一来,当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士兵:行使武力的士兵、扛铁锹的士兵、握笔的士兵、捏手术刀的士兵等等。
在神道教和大和魂的激励下,让战争进行下去是上至天皇、下至妇孺的共同意志。
根据日本政府规定的神道教义,日本天皇是神道的"现世神",是活着的神。
这种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得天皇具有难以想象的感召力。
而日本军部则可以假借天皇的旨意恣意驱使日本国民。
其战时动员体制就是这样一个在神权笼罩下的特殊体制。
由于日本本身文化积淀就不够深厚,随着国门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宗教入侵到日本本土,与日本神道教的掺杂在一起,形成了很有意思又很复杂的宗教格局。
比如说日本人多同时信奉神﹑佛两教,婚礼多从神道教习俗,而丧殡则多从佛教葬仪。
现在日本的宗教就是水乳交融的。
神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日本人的思想、生活中。
无论是兼容并包、善于接受新事物,还是黩武凶残、冥顽不灵。
正是因为神道思想的影响,才使得这些几乎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在日本人身上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社会民族文化。
因此,可以说,神道教是日本社会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wiki/神道维基百科神道
2.《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年第2 期
3./Article/article/2006-6-2/666-1.htm 神道教名称来源
4.申满秀 -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神道教与军国主义
5./view/54455.htm?fr=aladdin#3_1 百度百科神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