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三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

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

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

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

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 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

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

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

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

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

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

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

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

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

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

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

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

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

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

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

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

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

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

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深深影响了爱因斯坦,

他曾说:“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粗略地说,我们对它的反

映是是或者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

么情感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然而价值中立说却走向极端,从强调科学自身的客观性走向科学脱离任何社会的绝对独立性。如果接

受这种观点,科学家根本不必也不应该过问他们工作的社会后果,这显然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1954年,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因拒绝参加研制氢弹而受到美国政府的审讯。在法庭上,著名物

理学家特勒(E.Teller)曾这样谴责奥本海默:“尽人所知,良心是道德的范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科学的范

畴。对每项科学研究来说,致命的是当学者带着先验的道德、政治或哲学成见参加这项工作。科学和这些

概念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就像科学对宗教一样没有兴趣。科学对这个世界是无所谓的。如果学者透过道德的

眼睛来看科学思想的话,那么,他不仅作为一个道德主义者,而且首先是作为一个学者,就会犯错误。”实际上,很多科学家都是在道德的支撑下做出伟大的功绩的,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无不渗透着价值和道德。

二、科学负荷价值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核灾难的威胁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显,

西方社会的科技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传统的科学价值中立说受到了挑战,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开

始提出“科学负荷价值”说,批判传统的科学价值中立说脱离社会、完全从纯客观的角度认识科学理性的

作法,这一学说逐渐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和主导性的科技价值观念。主张科学是事实判断

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美国科学哲学家普特南(H.Putnam,1926-)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事实的存在。他

认为价值与事实是分不开的,价值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

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他从这种观点出发,批判了传统实证主义从纯客观的角度来认识科学

理性的做法。比如我们不应该吸烟,因为有烟里面的尼古丁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一事实。总之,科学价值

负荷说认为科学具有价值负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知识并非纯粹都是客观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诸如事实的

选择、体系的建构、理论的评价等也都渗进和充斥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判断。比如科学美就是一

种价值追求。彭加勒认为,科学美具有统一、和谐、对称、简单性等内容。在这里,它们实质上是一致的:

和谐,统一,主要是就理论内容来说的;对称,是就理论形式来说的;简单性,则是针对逻辑前提来说的。

逻辑简单性是科学家的一种审美理想,一种科学追求的目标。哥白尼根据行星运动应该遵循简单而和谐的

关系的原则提出日心说,哥白尼将“一切天体运动必是等速圆周运动”作为一条公理则完全是由于审美的

动机。开普勒在发现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之后十年,他又在伟大著作《宇宙的和谐》(1619年)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并将之命名为调和定律。开普勒坚信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他和数学家毕达哥拉

斯一样,认为世间一切物体都有一定的和谐的数量关系。第三定律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

所说的“和谐”)系统。哈维根据“宇宙和谐”观念提出血液循环论,凯库勒从对称性原则提出了芳香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