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的概念简考(2)
➢ 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维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 “格致”“格物”或“穷理”这类概念的,用以指称科 学技术。1874年,赴荷兰留学回国的西周时懋,在介绍 西方文化时,最先把science译为“科学”,把science理解 为“分科之学” 。
➢ 如果将1607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西方 科学传入的开始,到1902年梁启超写《格致学沿革考 略》,用“格致”指涉科学在中国已有约三百年的历史。
我 们 并 不 要 求 科 学 体 系 能 在 肯
证 性 而 是 可 证 伪 性 。 换 句 话 说
以 作 为 科 学 划 界 标 准 的 不 是 可
从 这 些 考 虑 中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
才 承 认 它 是 经 验 的 或 科 学 的 。
系 能 为 经 验 所 检 验 的 条 件 下 ,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 ➢“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三,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 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 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 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 立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1)含义:
➢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 ➢ “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3)特点 科学性、猜测性(假定性)、 试探性
3、科学假说
方法论意义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假的学
-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说发在 。展思只
恩 形维要
格 斯
式着自 就,然 是它科
4、科学理论
1)含义 “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中山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10次课)
第三节 近代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 主义(Mechanical Materialism) 自然观
形而上学(Metaphysics)释义
●与辩证法相对立,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
的观点看世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研究超验(先验,a prior)事物的学问(玄 学。来源于《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或关于(超验)存在之 本性或存在之存在的学说(“第一哲学”)。 力图从一种隐藏在一切实质对象背后的永恒不 变的“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出发去理解 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和行为。
5、柏拉图(Plato,前427—347):理 念论(idealism)
古代最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人 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理想主义者之一 (“哲学王”的理想)。贬低可感世界, 拔高理念世界。这颠倒了理念世界与可 感世界的真实关系,但同时也引导人们 探索可感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理想 型”)。
6、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
1、学科性质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哲学、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
2、组成部分 :三大块
①自然观(view of nature)。 ②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ology)。 ③科学观(view of science)。
2、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研究:
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
法(自然观)。
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一般规律即科学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方法论)。 ③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活动)和社会现象(活动)的 科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即科学发展的辩证法(科
学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组成部分和 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最新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三节科学价值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
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
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
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
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
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二节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二节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认识同其他认识一样,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从科学认识的过程来看,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科学认识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科学认识最终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
最初的自然科学就是整理材料的经验自然科学。
从具体的科学认识过程来讲,科学认识又特指是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活动,自然界自身包含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
从哲学认识论上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所以,科学要揭示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的自然图景,寻求普遍有效性,寻求“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致的摹写”,就必然揭示矛盾运动。
科学认识就是在不断的将客观事物的对立转化为统一,又由统一发展出新的对立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对矛盾的揭示是由科学问题开始的。
由于科学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科学认识就是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所以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
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所谓智能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针对提出的问题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正是根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活动,人工智能专家西蒙等人编制了一个名为通用问题求解(CeneralProblemSolving)的程序。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刘恩山
中学生物教学论(刘恩山)一、中学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
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它也有助于在职的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二、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一)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二)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三)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四)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五)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六)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每个师范生的专业素养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再经过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大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中学生物学教师上岗的基本要求,但要达到优秀生物学教师的标准,则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长期的努力和钻研。
四、对本课程的学习建议角色的转变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1.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三)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生物学课程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的关注.二、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是指:这一课程在哪些学段中开设,课程形式以及在各学科授课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课时要求)。
专题2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价值(第一节)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一节科学的本质本质即根本性质或根本区别。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质对事物的类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了这些质,此物就会转化成他物,这样的质就叫本质。
比如人既有生理的质,又有社会的质。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的内在根据,这个根据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的质才是人的本质。
近代科学的诞生标志着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又经历了经验自然科学和理论自然科学两大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当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
科学从哲学抽离化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对科学自身的认识历程。
一、科学的涵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在我国古代,“科学”的词义相当于“格致之学”。
典籍《礼记·大学》上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表述了探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概念。
因此,17世纪中叶,当西方科学传人我国时,人们就把science译为“格致”。
在中国古汉语中,“科学”一词原意为“科举之学”,南宋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写道:“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学获得它的现代意义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形成时期。
1831年英国成立了科学促进协会以后,科学界普遍用science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自己的研究。
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ist)一词创造出一个新词“科学家”(sciencist)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英国百科全书:“科学是按自然界的顺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 的意义的认识”。
2、德国百科全书:“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总和……或者在整体 上的描述、有计划的发展及研究”。
3、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通过揭示现象之中的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 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基础的认识论”。
4、日本百科辞海:“所谓科学,是具备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既具体又普 遍的有体系的学术上的认识。即科学是学问达到最高程度的部类”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 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 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二)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3)库恩历史主义:“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7、默顿提出科学精神的四条规范(即四种气质):
普遍性(Universalism) 公有性(Communis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cepticism)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 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也 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八)技术异化 马恩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 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 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
识和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客观性就是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
3、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有限性、 有条件性
真理的两种属性相互渗透 绝对性 相对性
真理的两种属性相互转化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对 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的反映。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 过火,……加以夸大,把它 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 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 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地步。”
结绳记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伽利略用望远镜捍卫了日心说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伽里略用自制的 能放大30倍的望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远镜发现了月球 表面有环形山,发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现了木星有卫星, 从而证明哥白尼” 日心地动”的学 说是有根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 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实践 主体
实践 主体
实践 内容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 藏自己的大书,只 要我们去读它,我 们就可以认识它。
“不可知论”
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
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 被我们认识的。
认识科学本质的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识科学本质的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科学作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体系,其本质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规律。
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认识科学的本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本质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科学的本质,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一系列方法,寻求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理。
科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客观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累积性等。
这些特点使得科学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其次,我们将探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规范,包括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科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还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将阐述科学本质的意义。
科学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它帮助我们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原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指导。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同时,科学的积累和发展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的变革。
通过深入认识科学的本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也能够更好地应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科学的本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科学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接下来的章节将进一步探讨科学本质的意义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展望科学本质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并认识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科学价值教案:在科技时代中塑造正确的科学态度
科学价值教案:在科技时代中塑造正确的科学态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在科技时代中,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和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为人类带来了非凡的贡献,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被认可。
科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所创造的新技术和新发明,而是在于塑造正确的科学态度。
科学价值教案的推出为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理解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严谨的和理性的认知过程,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复杂的现象,揭示事物发生的规律性,并以证明与解释自然现象为主要目的。
认识科学的内涵与意义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科学的基础,从而能够更加专业的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科学思维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础,它包括清晰、准确、系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中,科学思维的启蒙对于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及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倡导科学信仰作为学科和文化,科学具有其独特的哲学和意义。
而正确的科学信仰是科学思维和实践的基础,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要培养正确的科学信仰意识,倡导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推动科学领域的教育创新针对现今社会的科学需求,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推进和促进科学教育创新。
具体来说,应该建设科学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学教育与科研文化的结合,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五、建立健全的科技评价体系在科技时代中,科技规制和科技管理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持续发展科技评价体系,并建立健全的科技规制与管理体系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改善大众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六、培养人类文化的科学史 awareness学习人类历史的科学研究和发展过程,是促进自我推动的关键,也有助于在科技时代中确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要在教育领域中灌输科学研究史的学习方式,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到科学发展的源头,培养发现的本能和探究的精神科学教育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系”。揭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关 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部分的 以个人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 为条件。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生 产力的要素被资本利用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职业门类.
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制造方 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和人文文化相区别.
是一种方法。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用经验的方法 与理性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经过多次 检验,证明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方法.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和 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两派:库恩认为科 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在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否认科学划界 的必要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承 认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分。
4.多元划界标准.邦格提出了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 件,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伪科学.
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 学的界限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核心是科 学划界的标准.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 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可证实性是基本的特征, 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证实性”作为标 准. 2.批判理性主义波普主张;理论具有普遍性,不 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的命题 题和理论是科学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有两条途径:
一是用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经验定律。 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 关.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探究的一种认识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理性、客观、系统、可证伪、不断更新等。
科学家通过科学方法,对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总结,从而形成理论。
这些理论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真理。
科学方法在探索未知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科学家们客观、准确地描述现象,并揭示背后的规律。
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即理论本身无矛盾;二是理论与实验观测的结果相符。
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验证和修正。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不断探索、质疑、证伪和修正的过程。
从古希腊的哲学探索,到现代科学的细分,科学家们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对自然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
它包括怀疑、批判、求证、创新等要素。
培养科学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未知问题时保持理性,勇于质疑权威,追求真理。
同时,科学精神的传承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式,它帮助我们揭示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观
三、观察和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观察与实验过程中的机遇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出现导致科学上的新发 现的现象,称为机遇。机遇分为两种: 完全意外是指意外地发现了与原定的计划和目标完全 不同的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 部分意外则是指在按原定目标和计划进行实验时,预 期的结果出现的场合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意外的。 机遇产生有客观根据:哲学根据、科学根据 机遇的捕捉:偏爱有准备头脑和独处累积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是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 静态结构——是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 构成的严密的体系。 动态的研究过程——是经过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定律、提出 动态的研究过程——是经过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定律、提出 科学假说以及建立科学理论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1、科学事实 客观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它是自然界的客观 物质过程,客体的自在状态,而不是知识本身。 科学事实:则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指对客 科学事实:则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指对客 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作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意识中。 经验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事实Ⅰ 经验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 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实事Ⅱ 实事Ⅱ,指对观察和实验结果所做的陈述和判断 。 经验事实实际上是客观事件在仪器和符号系统中的表征,与其 经验事实实际上是客观事件在仪器和符号系统中的表征,与其 相关的因素应包括:事件本身、测量系统、概念符号系统。
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
二、科研选题 1、科研选题及其意义 定义: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 的课题。 意义:新的生长点、阶段性研究成果、比具体研究更困 难。 2、科研选题的步骤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是: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 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 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 。 (3)科学性原 )需要性原则。(2 则 。(4)可行性原则。 。(4 4.科研选题的影响因素: 4.科研选题的影响因素: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小猫钓鱼、博而不专
科技论名词解释
第四章第三节科学价值价值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够满足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焦度,考察和评价各种客体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名词解释: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
4.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5.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6.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
7.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8.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9.技术创新: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知道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10.高技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三节科学价值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 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
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
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
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
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
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
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
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
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深深影响了爱因斯坦,他曾说:“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粗略地说,我们对它的反映是是或者否。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情感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然而价值中立说却走向极端,从强调科学自身的客观性走向科学脱离任何社会的绝对独立性。
如果接受这种观点,科学家根本不必也不应该过问他们工作的社会后果,这显然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1954年,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因拒绝参加研制氢弹而受到美国政府的审讯。
在法庭上,著名物理学家特勒(E.Teller)曾这样谴责奥本海默:“尽人所知,良心是道德的范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科学的范畴。
对每项科学研究来说,致命的是当学者带着先验的道德、政治或哲学成见参加这项工作。
科学和这些概念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就像科学对宗教一样没有兴趣。
科学对这个世界是无所谓的。
如果学者透过道德的眼睛来看科学思想的话,那么,他不仅作为一个道德主义者,而且首先是作为一个学者,就会犯错误。
”实际上,很多科学家都是在道德的支撑下做出伟大的功绩的,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无不渗透着价值和道德。
二、科学负荷价值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核灾难的威胁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西方社会的科技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传统的科学价值中立说受到了挑战,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提出“科学负荷价值”说,批判传统的科学价值中立说脱离社会、完全从纯客观的角度认识科学理性的作法,这一学说逐渐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和主导性的科技价值观念。
主张科学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美国科学哲学家普特南(H.Putnam,1926-)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事实的存在。
他认为价值与事实是分不开的,价值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
”他从这种观点出发,批判了传统实证主义从纯客观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理性的做法。
比如我们不应该吸烟,因为有烟里面的尼古丁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一事实。
总之,科学价值负荷说认为科学具有价值负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知识并非纯粹都是客观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
诸如事实的选择、体系的建构、理论的评价等也都渗进和充斥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判断。
比如科学美就是一种价值追求。
彭加勒认为,科学美具有统一、和谐、对称、简单性等内容。
在这里,它们实质上是一致的:和谐,统一,主要是就理论内容来说的;对称,是就理论形式来说的;简单性,则是针对逻辑前提来说的。
逻辑简单性是科学家的一种审美理想,一种科学追求的目标。
哥白尼根据行星运动应该遵循简单而和谐的关系的原则提出日心说,哥白尼将“一切天体运动必是等速圆周运动”作为一条公理则完全是由于审美的动机。
开普勒在发现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之后十年,他又在伟大著作《宇宙的和谐》(1619年)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并将之命名为调和定律。
开普勒坚信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样,认为世间一切物体都有一定的和谐的数量关系。
第三定律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所说的“和谐”)系统。
哈维根据“宇宙和谐”观念提出血液循环论,凯库勒从对称性原则提出了芳香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方式。
在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著作中,不时会看到植物的美丽曾使他多么惊奇,多么兴奋。
他动情地描述蔓脚类幼虫的美丽。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它的美几乎立即使科学家们为之倾倒。
法国物理学家法德罗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的理论:“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它该作为20世纪数学物理学的一个最优美的纪念碑而永垂不朽。
”由此可见,在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中,对美的追求与憧憬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动力,美推动着科学家,美激励着科学家,美诱惑着科学家。
另外,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当代科技本身的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核研究与核伦理、基因研究与基因伦理、材料科学与伦理问题、信息技术与伦理问题、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学研究方法的伦理问题等。
第二,科学研究本身渗透着人的价值因素和价值判断。
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发挥作用,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研究有大体一致的信念、理想、态度和情感等;在个人加入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训练和专业经历中,他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
因此,科学家们作为社会存在物、文化存在物,他们总是处于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思想、行为及科学实践也无不总是打上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烙印。
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所指出的:“诸如真理、一致性和证实这些科学规范本身就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练的反映”,因此,“科学的价值并不是成为科学所探索的事实的一部分,而是成为科学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是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理性的一个特性”。
法国数学家、天体力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强掉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以追求真理为价值导向的:“追求真理应该是我们活动的目标,它是值得我们活动的唯一价值。
”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雷泽尔(yzer)也指出:“科学以证据、理性争论和对真理的积极探求为价值尺度。
”第三,“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只是一个方面。
从根本上说,人们尝试依据科学改造或改变世界,必然是符合人类主体需要的,必然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人类的根本目的、利益、需要、信念、理想、态度、情感等无不凝聚在科学家的内在品格、渗透和反映在科学活动之中。
甚至可以这样说,脱离社会需要和增进人类幸福这一目标,仅仅为着满足科学家兴趣或少数人好奇心的科学研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客观的、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科学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家。
尤其在现代高科技风险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伦理责任日益突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1、科学价值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
没有民族性和阶级性。
客观真理只标明科学知识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性质。
但不能由此推出“科学知识与人的主观性和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科学知识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表明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真假不是善恶,但也不能由此推出“科学知识与善恶等伦理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事实可以改变观念。
比如牛顿力学与机械自然观;事实可以成为道德的支点和依据。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的属人现象,是人在现实的活动过程当中通过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与客体建立的一种关系。
所以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人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