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岗村的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岗村发展的启示

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岗村,是个30年前成名的“明星村”,回顾小岗村30年历史,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对新世纪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价值。

小岗村一举成名

30年前小岗村“摁红手印”的一幕,无疑是我国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当年的小岗村之变又是如何促成的呢?

首先,上级政策松动壮了小岗人的胆。我国农村工作曾经长期处于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支配之下,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安徽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这一新政策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安徽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听传达的人数之多,情绪之高,为多年来所没有,而且奔走相告,连最偏僻角落里的农民也知道了。“省委六条”下达后,安徽农村普遍加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了迅速发展,从不联产到联系产量,有些地方搞起了包产到组,凤阳县有的地方搞了大包干到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省委六条”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后来所指出得那样:“凤阳大包干正是在‘省委六条’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

其次,“大锅饭”体制已经很不得人心。当时人民公社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

饭”的弊端,早就在实践中站不住脚了,不待有文化的人去批判,小岗人就用他们的抵制行动和拒绝行为,表达了他们的极大不满。正如万里当时所说得那样:“当前的农业生产力主要是手工工具,靠农民的两只手,而手是脑子指挥的,农民思想不通,没有积极性,手怎么会勤快呢?生产怎么会提高呢?”小岗人在理论上讲不清楚旧体制的弊端,但对旧体制有切身的深刻体会:“搞了人民公社以后,我们就饿肚子了,就没有搞好过。”正因为如此,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包干到组”之后,小岗人仍嫌其有“大呼隆”、“大锅饭”的尾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包干到户”。

再次,小岗人遇到了开明领导。当年小岗村之变是非常“离经叛道”的,既不符合宪法中规定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也不符合中央文件中的“不要包产到户”的要求,但因为“离”得有道理,“叛”得不反动,所以,在事情被“曝光”后,很幸运地得到了当时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县委书记详细了解了小岗村情况后,对公社领导说:“他们已经穷‘灰’了,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最多也莫过于多收点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当时对小岗人表示:“地委能批准你们干三年,我批准你们干五年。只要能对国家多贡献,社员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辈子也不能算‘开倒车’。”并对随行的干部说:“咱们不能再念紧箍咒了。”当年广大农民敢为人先者不在少数,但能够得到领导开明待遇的并不多,所以说小岗人是很幸运的。

成名了,却最终没能富起来

“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带来富裕。”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逻辑,在号称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却没能“言之成理”。相反,小岗村曾一度陷入“一步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的尴尬。应该说,目前情况正在向好的方面发生变化,但前些年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种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小岗村经验实际上是一种“突破”经验,不是“前进”经验。小岗村之盛名,不

像大寨村、华西村是经过较长时期干出来的,而是一举“突破”成名。小岗村的伟大贡献是敢于带头突破左倾错误的束缚,找到了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但端正了前进方向,不代表可以自动获得前进的动力。正如万里所说:“包产到户的实现,只是开了个头,也可以说,只是把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创造了活力很强的市场经济的细胞。”在端正了正确方向后,如何高速度推进小岗村在小康道路上前进,小岗村的探索只是千千万万普通探索者之一,并不比其他地方有什么高明之处。小岗村后来的探索与其他很多地方一样,也经历了大量的失败与挫折,创办二三产业屡屡“夭折”,结构调整几经起伏,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些人以小岗村没有富裕起来的事实,否定小岗村当初“突破”之功,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的。

第二,外发力量对小岗村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生力量。小岗村成名之后,得到了大量外部资源和力量的支持,既有各级政府的诸多“关照”,又有多家企业的慷慨支援,各方面有识之士也没有少给小岗人当参谋出点子,这是其他许多村庄所不具备的,这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吸取的教训是,这些外发力量在小岗村大多没有转化成内生力量。说到底,农村发展应当是以内力为主导,以外力为促进的过程。有外力与没有外力,发展肯定是有差别的,但外力无法取代内力。“内力”是各种有利于村庄发展的因素,包括基层干部和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包括村里既有的宗教、家族、文化积淀等资源的借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力与内力的互动在小岗村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外发力量对小岗村的推动和转化作用,大多呈现出零散的、浅层次的状态,或者是属于输血式的而不是造血式的;另一方面,小岗人在团结上存在问题,甚至少数人出现以“功臣”自居的不好心态,也制约了小岗村对外力的接收。因而,小岗村拥有的外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前些年大多没有为小岗村所吸收,或者说外力介入没有使小岗村内力增

强,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第三,小岗村缺乏先富起来的充足条件。小岗村原本就是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并不突出,并不具备如同其他名村那样大发展的条件。小岗村当年“摁手印”时,只是一个20户人家、百十来口人的生产队,地处传统农区深处,距离城镇较远,生产条件非常一般化,也没有大寨那样的石头资源可供开采,用现在的话讲,精英人才也十分缺乏,多年没有涌现过像样的能人大户。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带头跨过温饱线已经功劳很大了,如何引导亿万农民进入富裕门这个大题目,就没必要难为他们了,不能因为小岗村是名村,就指望它的发展成绩比其他地方更突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小岗村”给我们的启示

以史为鉴,不论是小岗村30年前的短暂光辉,还是后来长时间的尴尬,都能为我们今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教益。

第一,新农村怎么建设,要由群众说了算。任何想当然的、脱离实际的思路,不论说得多么动听,都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都不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即使是正确的思路,也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否则也不能转化成群众的实际行动。群众无职无权,但他们可以用脚“投票”,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他们就不会跟着走。当年小岗人就是这样否定了“大锅饭”的错误政策,虽然高端声音把人民公社描绘得十分美好,但是群众就是不认这个账。我们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努力避免重演这历史的一幕。新农村建设不论采取什么措施,终究不是在纸上画新农村,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特别是必须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条件先富起来的地方当然可以加大推动力度,条件不具备的地方,硬性推动往往适得其反,群众不认可。必须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的思想,绝对不应当超越客观条件搞建设。还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到,经过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