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人格理论与精神病质

合集下载

对人格分裂患者犯罪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人格分裂患者犯罪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人格分裂患者犯罪若干问题的研究摘要我国《刑法》第18条从立法上确立了精神障碍患者刑事责任能力的“三分法”,是解决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

但人格分裂患者犯罪的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我国司法实践中往往忽视其病理因素。

本文认为人格分裂应属于精神疾病,会对行为人行为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其犯罪应视具体情况加以定性处罚。

关键词人格分裂犯罪刑罚精神疾病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285-03一、人格分裂刑法功能之认定(一)关于相关案件的反思1.美国经典案例评析(1)“24个比利”案。

威廉·密里根,被称为比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3次抢劫、4次强奸、4次严重伤害)却被判无罪的嫌犯。

比利接受了由威尔斯﹒德里斯科尔博士制定的心理测试评估,结果认为他患有精神分裂症。

之后他又接受了来自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西南健康中心的精神病专家多萝西﹒特纳的进一步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比利患有多重人格疾患。

辩护律师以“犯罪时比利神志不清,不能控制自己”为理由为他辩护,并传召了四个精神病医生,一个心理学家上庭为其作证。

法庭最终采纳了这个辩护,裁定比利无罪,但是必须接受强制精神疾病治疗。

(2)美国赫斯基杀人案。

赫斯基涉嫌杀害4名女子,强奸但杀害1名女子未遂。

法庭上赫斯基的律师辩称,由于赫斯基有人格分裂疾病,“分裂人格赫斯基控制不了,所以供词就不能真正算是他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他杀死了那4个妇女,如果当时是别人的灵魂控制了他,那他也没罪,充其量他只是杀人工具,是别人借他的手杀死了那些妇女。

”12个陪审员中的5人认为赫斯基有罪而且他是健全的人;4人认为他没有罪,因为他精神错乱;另外3人则没有发表意见。

最后他们对媒体说,司法制度本身有问题,对于赫斯基,他们只有两种选择:有罪或者因精神错乱而无罪,如果可能,应该判定赫斯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应对犯罪行为负责。

第六章犯罪类型理论

第六章犯罪类型理论
3.职务性犯罪,包括贪污、欺诈销售、假广告、 价格垄断、隐瞒收入、黑市交易、违反时效规定 违反反托拉斯法。
4.政治性犯罪,包括叛国罪、煽动暴乱、间谍、 破坏、违反兵役法、战争中资助敌方以及其他规 定为犯罪的敌对行为。
(六)犯罪行为模式标准
5. 破坏公共秩序犯罪,包括酗酒、流浪、破坏社 会秩序的行为、卖淫、同性恋、交通肇事、毒品 成瘾。
形式犯罪是指在构成要件上不以侵害法益及 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的发生为必要条件的轻微犯 罪,这类犯罪在行政犯中大量存在,诸如违反道 路交通法或食品卫生法等犯罪。
(五)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标准
3.既成犯罪与继续犯罪。这是以犯罪是否完成与 侵害法益之间关系为出发点进行区分的。既成犯 罪。是指犯罪结果已经完成;继续犯罪则指这种 犯罪行为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发生。
(五)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标准
2.实质犯罪与形式犯罪。实质犯罪是以侵害法益 或者会发生侵害法益之危险为必要条件的犯罪。 在这类犯罪中,又分为以对法益造成现实侵害为 必要条件的侵害犯罪和必须具有发生侵害法益的 危险即可成立的危险犯罪两种。对个人法益的犯 罪,大部分是侵害犯罪,而危险犯罪则大多但是 在纵火罪等场合。
第六章 犯罪类型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严金海
引子
犯罪现象错综复杂,犯罪主体及其行为 千差万别。如何对犯罪进行分类,是犯罪心 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第一节 犯罪类型及其研究概述
介绍犯罪类型的相关概念。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犯罪现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一 是犯罪人存在着差别,如性别、年龄、个性、 经历、职业、文化程度等存在差别。二是犯罪 原因、动机、目的、性质和犯罪行为方式千差 万别。三是犯罪侵害的客体即社会关系错综复 杂。四是法定的犯罪存在着时代、阶级、国家 与地区的差别。

关于心理学论文范文2500字

关于心理学论文范文2500字

关于心理学论文范文2500字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心理学论文范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心理学论文范文2500字篇一《犯罪心理学学科发展》摘要: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

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

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关键词:法律犯罪心理学学科中图分类号:B025 文献标识码:A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

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

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

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一、学科历史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2、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者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不确定性:多为亲属朋友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案例: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 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 ,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28 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 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 ”,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 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 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 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 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 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 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 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 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 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 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 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 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 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 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 、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1、少年人的特有犯罪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的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产生容易为外界刺 激引起-犯罪动机直观性 、勃发性、非实现计划预 谋 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向恶性转变的情况较多 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 ——以犯罪人格为视角(一)

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 ——以犯罪人格为视角(一)

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以犯罪人格为视角(一)摘要:在犯罪人分类的标准选择上一直存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但是单纯的客观主义标准或主观主义标准无法对犯罪人进行科学的分类。

“犯罪人格”的概念因为其丰富的内涵,能够成为划分犯罪人的科学标准。

建立以“人格”为标准的犯罪学分类理论,应当成为犯罪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犯罪人分类标准,客观主义,主观主义,犯罪人格犯罪人分类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将犯罪人归属不同范畴的过程和结果。

在犯罪学史中,犯罪人分类对犯罪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直以来,犯罪学家们在研究犯罪人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类。

发展至今,犯罪人的类型已经极为丰富,并随着犯罪学的研究而不断深化。

但遗憾的是,在犯罪人分类的理论中始终缺乏一条可以贯穿于始终的主线,犯罪人的类型过于繁杂,难免令人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犯罪人分类的实际功效。

本文以人格主义为立场,希望能够对犯罪人作出相对统一的分类,以促进对犯罪人分类的实践意义。

一、犯罪人分类标准之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相类似,纵观犯罪人分类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

客观主义的分类法是以古典犯罪学派为代表,注重以犯罪人的客观行为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如依照犯罪人的行为把犯罪人分为暴力型犯罪人、窃取型犯罪人、欺骗型犯罪人;按照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将其分为危害国家利益的犯罪人、侵犯生命健康权的犯罪人、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人。

客观主义的立论基础在于,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检验和观察等方法来把握的。

对于犯罪人的研究只能以客观行为的逻辑法则为准则,犯罪人的内心是不可知的,即便是可知的,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如日本学者久礼田益喜认为:“由于有自由意志的精神状态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所以犯罪的轻重大小以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大小轻重而定,刑罚亦应适应之科处。

”1](42)在我国,监狱管理机关对犯罪人进行分类主要是依照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在1991年印发的《对罪犯实施分押、分管、分教工作的实施意见》来进行的,这一分类是以犯罪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将犯罪人分为财产型、性欲型、暴力型和其他等四大类,带有明显的客观主义色彩。

第三讲 犯罪人格

第三讲  犯罪人格

第三讲犯罪人格案例导入:2000年10月1日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王店镇肖营村椿树庄,天亮雨住后,人们发现62岁的老太太亓俊英及她7岁的孙子张亚涛和12岁的孙女张亚腾在雨夜被杀死在家中——亓俊英的右太阳穴处被砸了一个大窟窿,右下巴似乎是用刀捅的,也是一个窟窿,牙都露出来了。

小亚涛的脖子被捅了一刀,但伤口并不深,一段绳子直勒进他脖子的肉里。

小亚腾死在里屋她自己的床上,没有穿衣服,前脑门正中间被砸了一个大洞。

有被奸尸的迹象。

李玫瑾给犯罪嫌疑人的画的心理画像是:此人家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较早离家出走,或因犯罪被判过刑;年龄应在25至35岁之间;此人身材不高(170米左右);门选择房屋简陋的农户、以钻门窗方式进入,此人身材不会高大和肥胖;偏瘦、结实;有过犯罪前科;善于从事体力劳动,因为他作案多用锤子;应无女友,无婚姻;为人内向,表现蔫;生活不规律,昼伏夜出;此外,鉴于此案最初发生地在安徽、而发案数量最多的地方是河南,所以,对此人的籍贯判断结论为“可能是安徽或河南人”等。

2000年9月19日在河南周口市川汇区北郊乡郭庄村杀死2人10月1日在安徽阜阳市颖州区王店镇肖营村椿树庄杀死3人2001年8月15日在河南漯河市临颖县巨陵乡纺车刘村杀死3人同年秋在河南周口市西华县康楼乡杀死2人同年冬在河南平顶山叶县县城东南一村庄杀死2人2002年1月6日在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人和乡刘庄村杀死5人1月27日在河南开封市通许县杀死3人6月30日在河南周口市扶沟县柴岗乡杀死4人7月28日在河南南阳邓州市杀死4人10月22日在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宋集乡翟胡村杀死2人11月8日在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邵店乡高李村杀死4人11月16日在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刘庄村杀死2人11月19日在河南漯河市临颖县王孟乡石拐村杀死2人12月4日在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王皮刘乡杀死2人12月13日在河南许昌市鄢陵县马栏乡司家村杀死3人12月15日在安徽阜山市襄城县库庄乡杀死3人2003年2月5日在河南平顶山市襄城县库庄乡杀死3人2月18日在河南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杀死4人3月23日在开封市民权县城关镇杀死4人4月2日在山东菏泽市曹县桃园镇三李寨村杀死2人8月5日在河北邢台市李道村杀死3人8月8日在石家庄市桥西区东良厢村杀死5人11月3日杨新海在河北沧州落网杨枝牙(又名杨柳、杨新海),35岁,河南省驻马店市人,身材矮小,初中毕业。

第四章:精神病态与犯罪

第四章:精神病态与犯罪

Hare和Cleckley对精神病态行为描述对照


Hare的PCL量表
Cleckley的原发性精神病态标准


外表迷人 外表迷人 和高智力 夸大的自尊感 病理性自我中心 病理性说谎 不真诚和伪善 操纵他人/欺骗 操控欲 缺乏负罪感 缺乏负罪感 情感浅薄 情感反应贫乏 冷酷并缺乏同情心 人际关系淡漠 情行为混乱 性生活冷淡 缺乏现实的长期目标 无法执行其生活计划 行为控制力差 冲动 对刺激的高度需求/易乏味 动机不良的反社会行为 不负责任 错误的判断 没有妄想和神经症状 极少自杀

预测严重犯罪的指标



Lynam(1997)认为以下指标可以很好 地预测严重犯罪: ①精神病态的测量分数; ②家庭贫困或社会经济地位; ③犯罪前科 ④IQ与冲动性相比


女性精神病态的核心因素
Salekin(1997)认为女性精神病态的 核心因素至少有两种类型: 一类表现罪恶感和同情心的缺失、人 际欺骗、感觉异常、容易烦倦; 另一类表现出早期行为问题、性乱、 非暴力的成年反社会行为。

本章仍是从神经生理去探讨“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 的历史发展渊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神病态:通常用于描述一类在心理、人际和神经生 理等方面明显异常的人。

概念的历史演变: —19世纪早期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hilip Pinel) 认为:有必要区分出-具有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不
一定是犯罪),但没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皮奈尔用 “不伴谵妄的躁狂症”(法语manic sans delire意为: 躁狂但不疯癫)来描述这类残忍、无责任心、无道德感 的行为。
“终身持续犯罪人”(LCP )与 “青春期犯罪人”(AP)的比较研究

《沉默的羔羊》中的心理疾病与犯罪心理

《沉默的羔羊》中的心理疾病与犯罪心理

沉默的羔羊中的心理疾病与犯罪心理引言《沉默的羔羊》是由作家托马斯·哈里斯创作的经典悬疑小说,于1988年出版。

该小说以主人公克拉丽斯·斯特林为视角,描述了她与一名叫汉尼拔·莱克特博士的精神病学家合作追捕连环杀手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涉及到的心理疾病和犯罪心理。

心理治疗相关灵魂深处的恶魔在小说中,主要角色之一汉尼拔·莱克特博士是一个高智商、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学家,他对心灵深处隐藏着恶意和暴力倾向这一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通过与主人公克拉丽斯之间的交流和分析来揭示她内心隐藏着的黑暗面,从而追踪并捕捉真正的连环杀手。

这种治疗方案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存在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常常通过分析犯罪分子的思维模式和内心状态来辅助调查和处理各种案件。

反社会人格障碍小说中的连环杀手们往往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特征。

这类人经常表现出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激动易怒等特点。

他们对他人的权利和感受缺乏尊重,并以自己的满足为中心。

在小说中,汉尼拔·莱克特博士正是凭借对这些特征的深刻理解,成功地追踪了连环杀手并最终逮捕了他们。

解剖美国社会社会应对心理疾病《沉默的羔羊》揭示了美国社会在应对心理疾病问题方面存在的困境。

故事中,一位反复入院治疗的前精神科医生变成了连环杀手,并通过饮食行为培养了非常罕见而残忍的行为。

作者可能试图通过这个角色来呼吁社会加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关注和治疗,以避免他们沦为危害社会的因素。

暴力与媒体影响小说中,《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葛丽琴·默克提供了对于案件的关注,这导致了连环杀手行为模式和心理分析在社会上被广泛讨论。

作者通过这个情节揭示了暴力事件受到媒体曝光后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同时还暗示了媒体如何推动了汉尼拔·莱克特博士等反社会人物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结论《沉默的羔羊》以其深入探讨人类心灵深处那些可怕而令人着迷的角落而闻名。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一、填空题1、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观点,创建了“犯罪人类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证犯罪学之父”、“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3、犯罪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4、犯罪心理的特点表现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5、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必须重点研究他在现场实施的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和反侦查行为。

6、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互动律、能动反映律、量变质变律和强化巩固律。

8、我国对变态心理者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完全、部分、无三级。

9、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通过对犯罪行为作归因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10、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被称作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1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作用、内容和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12、从初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反,是个体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过程。

13、犯罪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多种意志品质并存特征,及犯罪人在犯罪前和犯罪过程中所表现的顽固性、坚持性和自觉性以及在接受教育改造过程中所变现的动摇、脆弱性。

14、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具有反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

15、犯罪人在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确定过程中主要考虑两大因素,即犯罪效益和犯罪成本。

二、名词解释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或强化)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干出他自己所不能(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五大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学资料

犯罪心理学资料

一、简介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至今仍莫衷一是..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和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心理、、侦查心理、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⑴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5种人的心理和行为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人员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⑶①犯罪心理结构;②犯罪心理结构成因;③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④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⑥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1.建立假设..通过观察如果对未知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疑问;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进行尝试性或假设性的推测;也就是提出问题..2.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事实资料验证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个案追踪法等..3.分析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搜集到的原始加以整理、分类;是指系统化和简约化..4.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的过程;确定假设的正确与否..1.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又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2.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犯罪心理学是一门自然性学科目的:1.为发展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 2.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3、为发展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4.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犯罪心理学常用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案例分析法6.经验总结法7.数量统计分析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内化”机制..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怎样影响并反映到犯罪人的头脑;又怎样通过“内化过程”镶入人的意识之中;形成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又是怎样支配犯罪行为..②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结构和类型..③研究犯罪者犯罪以后直至受到惩处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④研究犯罪者的“转化”即矫正问题;科学地阐明对犯罪者的、、挽救工作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此外;还要研究犯罪者中的心理学问题..⑤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的预测和预防问题..六、犯罪心理学 - 历史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学神病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哈瓦特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工作;侧写了一串纳粹的高阶战犯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19世纪后期的欧洲;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着作..这本着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着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1950年代时;美国精神病学家布鲁赛尔精确地侧写了恐怖份子攻击纽约的不寻常心理状态..最快速的发展出现在联邦调查局在匡堤科开了联邦调查局学院之后;此一学院导致了全国研究暴力罪行中心和暴力犯罪执导系统的建立..其原初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可以找出许多无解的重大犯罪之间关连性的系统..在英国;大卫·康特博士是于1980年代中期指导警方侦探侦办已犯下一连串重大攻击行为的罪犯的一位先驱;但康特博士看到了“罪犯侧写”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做为一个心理学家的主观、个人看法之下..他和一位同事创立了“调查心理学”这一词;并且开始尝试以他们认为较科学的观点来逼进此一主题..一、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初期;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着作;也有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着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中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着;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二、犯罪心理学 - 发展本世纪以来;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逐渐增多;许多心理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犯罪心理的行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他还认为;成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美国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他的妻子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于1936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他们认为;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当年轻人的愿望和欲求长期得不满足;就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问题..长期存在不满情绪就会导致年轻人采用违法犯罪的方式求得代偿性的满足..美国犯罪学家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接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他发现易于导致犯罪的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七、犯罪心理学 - 研究一、对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包括研究体型-性格与犯罪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格异常与犯罪的关系;内分泌失调-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脑电图紊乱-意识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血型-人格类型与犯罪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犯罪心理学家说:“我们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学家、、内分泌学家、脑电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这位犯罪心理学家还指出:“社会应当承认;如果我们希望树立这样一种对待犯罪心理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社会科学的根据;又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当代最新的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的成就相结合;那么我们的犯罪心理学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在20世纪末之前出现”..二、对犯罪者人格和人格变化的研究许多犯罪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犯罪者特定的人格特征和这种人格特征的由来..他们将犯罪者人格的各个方面与未犯罪者进行系统比较;从而试图确定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他们所指的人格内容很广泛;如雷蒙认为:“人格即是个人的全部;包括智慧、性格、本能内驱力、情绪稳定性、态度、兴趣、气质、社会性和个人的仪表;以及他的一般社会效能”..“它是一个对环境起调节作用的心理体系”..研究犯罪者人格问题的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犯罪心理发展到人格的改变;表明这个人的犯罪心理已经定型..要矫正这种心理定型了的人格;需要做极其精细、复杂、长期的工作..所以;对的人格变化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学上一个十分细微与深入的课题..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出根淳还指出:“过去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限于探讨人的犯罪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即是基于生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所以;过去都集中于对犯罪心理的个人因素一社会因素的探索与讲座在犯罪人格论建立以后;犯罪心理学就出现了新的面貌..这样;就在犯罪者的人格问题的讨论中开阔了犯罪心理的具体研究途径..”三、对犯罪行为社会学习机制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在50年代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犯罪行为同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一样;也是由学习而获得的..他们致力于提示或阐明个体产生犯罪行煌社会学习机制;提出了多种犯罪行为的学习理论;如埃森克的条件性回避反应理论;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亦称为分化性联结理论;等人所提出的犯罪行为操作性学习理论;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完整学习理论等..四、对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心理的产生要源主要在于犯罪者的社会性缺陷..社会性缺陷不是个人所造成的;而是环境的产物..他们致力于研究造成社会性缺陷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种种形成犯罪者社会性缺陷的理论;例如美国的希利及其妻子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雷克利斯提出遏制理论;米德等人提出社会标定理论;米勒等人提出亚文化理论;塔克和昆尼等人提出冲突理论;科恩提出对抗理论;克洛瓦德和奥林提出不同机会理论等..八、犯罪心理学 - 各种学派和理论在犯罪心理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人类学家的犯罪者论..犯罪心理学发展初期的明显特征是犯罪的实证研究..此后;出现了各种学派和理论..一、犯罪生物学理论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他最早将犯罪原因归为人的体征和心理素质;认为犯罪者有与普通人生来就不同的因素..这一理论后来虽把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但重点仍在人的生物学因素上..二、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立足于两点:一是从“里比多”性力这一假说出发;研究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等心理发展阶段;从里比多的巩固阶段的整体性行为倾向来研究犯罪者犯罪的原因;二是研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精神结构;认为作为违法行为因素最重要的;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不健全所形成的;并且以此为基础对犯罪行为分类.. 三、情绪障碍理论代表人物是W·希利;他认为违法行为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人之所以产生违法行为;是由于:①幼儿、少年期中有亲子关系的情绪障碍;由于爱的抑制而产生的消极情感;②自我表现的欲望及自我满足受到抑制的情感;③幼儿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异常的欲望;青春期的不稳定冲动及其欲望;④中的自卑感和不适应感;⑤基于幼儿期体验的罪恶感;从而产生的无意识受惩罚的欲望等等..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自我的形成;是在人生各个时期中;借助每个发展阶段的完成而逐渐进行的;违法行为是由于青年期中角色混乱;使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不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五、犯罪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他认为;犯罪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和神经症相同;都是学习得来的;犯罪行为的获得、维持、变化及其消失的基本作用原理;都是以经验为媒介;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九、犯罪心理学 - 相关影视犯罪心理学电视剧:沉默的证人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介绍犯罪心理学的电视剧..犯罪心理学电影:片名:沉默的羔羊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 me1·开放社会科学美华勒斯坦等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 997年版..2·德国刑法教科书;德汉斯·海·耶赛克等着;徐久生译。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精神疾病与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精神疾病与犯罪

※精神分裂案例
※精神分裂案例
• 徐某自述:2002年医生结婚,婚后生儿 子小博,但后来听妻子说小孩不是他的, 是妻子朋友的丈夫刘某的,她已无法自 拔,而且刘某还在他家安放两个摄像头, 专门监控他的行为。所以他丧失理智, 喝了一些酒,之后就记不清了,直到医 院醒来才有了意识。
• 犯罪事实:使用多把凶器,将妻儿砍死。
一、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
• 出现怪异妄想 ⑵
• 主要从文化角度看,所想的几乎完全没 有可能
• 如妄想被死人控制;明显幻觉,在幻觉 中持续听到评判自己行为或思想的声音; 听到两个对话的声音等。
• 如果有,则⑴的症状只须1项即可。
精神分裂的主要类型
• 单纯型: 社会性退缩,意志消沉类似神 经衰弱;
• 青春型:思维散漫,情感倒错,食欲性 欲亢进,妄想幻觉较短暂;
• 紧张型:少见,青春期发病,木僵状态 或兴奋状态;或交替出现
• 幻觉妄想型(偏执型)持久存在的妄想 或同一内容的经常性幻听。
精神分裂症与犯罪
• 精神分裂病人常常是最易发生杀人行为 的危险分子。如贾谊诚等《56例司法精 神鉴定案例犯罪情况分析》中,凶杀与 故意伤害占32例,57.1%。加强奸与抢劫 案例为近40例。
一、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 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方面互不 协调、相互分裂的疾病,是精神病 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精神分裂症状况调查
• 1982年中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 • 患病率比较高:总发病率5.69%,占所有病例
44.8%。 • 女性多与男性:女性7.07%;男性4.33% • 青壮年多发:平均年龄39.7岁,首次发病15、20、
• 或称智力缺陷,精神幼稚症。指智力低 于正常水平,发育障碍,综合技能差,

犯罪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学 犯罪心理学
证据的主观条件--法官的心理活动 确认证据的条件:通过推论确认证据
一般条件:一般心理活动 犯罪调查的客观条件—受审者的心理活动 不同条件:妇女儿童的心理活动等
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范围
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
精神病学理论:库尔特•施耐德、麦克德夫妇
对精神正常的犯罪人进行心理研究,与 精神病学区分。
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 对个别犯罪人进行心理研究,与社会心 理学区分。
阿德勒:向上意志(权力意志)、自卑情结和过度补偿,主观的自卑感。
早 期
艾希霍恩:《刚愎的青少年:犯罪儿童的精神分析研究》,第一个全面 地 用精神分析学观点探讨少年犯罪问题的人。
威廉•希利:少年犯罪研究工作,希利-弗纳尔德系列测验,系统分析少年犯。
Hale Waihona Puke 弗兰茨•亚历山大:“身心医学之父”,《罪犯、法官与公众》,精神分 析 学与刑事司法实践相结合
2.法国 普洛佩斯•德斯皮纳《自然心理学》《犯罪人心理状态研究》,1868 (美国 沃尔夫冈《切雷萨•龙勃罗梭》;荷兰 邦格)
3.汉斯•格罗斯《犯罪心理学》,1897(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
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
《犯罪心理学》,1897,标志着现代犯罪心 理学的诞生。 收集证据的条件:即调查访问心理
埃 德 温 萨 瑟 兰

“职业盗窃犯”研究:与盗窃犯合著《职业盗窃犯》,总结职业犯罪特征。 白领犯罪研究:否定了把犯罪原归因于贫穷和家庭。揭露了白 领犯罪的危害性。
中和技术理论实际上是论述犯罪人如何将犯罪行 为合理化的一种理论; 赛克斯和马茨阿
社 会 心 理 学 理 论 的 其 他 学 说
漂移理论即少年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和守法行为之 间漂移,要采取哪种行为取决于外界环境或他们 的内心。 犯罪行为获得机制

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 ——以犯罪人格为视角

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 ——以犯罪人格为视角

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一一以犯罪人格为视角摘要:在犯罪人分类的标准选择上一直存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但是单纯的客观主义标准或主观主义标准无法对犯罪人进行科学的分类。

“犯罪人格”的概念因为其丰富的内涵,能够成为划分犯罪人的科学标准。

建立以“人格”为标准的犯罪学分类理论,应当成为犯罪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犯罪人分类标准,客观主义,主观主义,犯罪人格犯罪人分类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将犯罪人归属不同范畴的过程和结果。

在犯罪学史中,犯罪人分类对犯罪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直以来,犯罪学家们在研究犯罪人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类。

发展至今,犯罪人的类型已经极为丰富,并随着犯罪学的研究而不断深化。

但遗憾的是,在犯罪人分类的理论中始终缺乏一条可以贯穿于始终的主线,犯罪人的类型过于繁杂,难免令人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犯罪人分类的实际功效。

本文以人格主义为立场,希望能够对犯罪人作出相对统一的分类,以促进对犯罪人分类的实践意义。

一、犯罪人分类标准之孝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相类似,纵观犯罪人分类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

客观主义的分类法是以古典犯罪学派为代表,注重以犯罪人的客观行为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如依照犯罪人的行为把犯罪人分为暴力型犯罪人、窃取型犯罪人、欺骗型犯罪人;按照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将其分为危害国家利益的犯罪人、侵犯生命健康权的犯罪人、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人。

客观主义的立论基础在于,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检验和观察等方法来把握的。

对于犯罪人的研究只能以客观行为的逻辑法则为准则,犯罪人的内心是不可知的,即便是可知的,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如日本学者久礼田益喜认为:“由于有自由意志的精神状态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所以犯罪的轻重大小以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大小轻重而定,刑罚亦应适应之科处。

” [1] (42)在我国,监狱管理机关对犯罪人进行分类主要是依照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在1991 年印发的《对罪犯实施分押、分管、分教工作的实施意见》来进行的,这一分类是以犯罪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将犯罪人分为财产型、性欲型、暴力型和其他等四大类,带有明显的客观主义色彩。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第一讲1.犯罪学的概念,调整对象2.犯罪学的研究意义3.犯罪学与相近关系学科的关系4.犯罪学的研究方法5.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特别注意犯罪原因的研究犯罪现象——发现问题,加以描述犯罪原因——分析问题犯罪对策——解决问题6.犯罪学研究对刑法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对刑事诉讼法研究有什么意义?7.我国犯罪学研究现状:(1)犯罪学研究在我国的特点:a 有政府推动80年代初期产生大量犯罪现象(青少年犯罪),中央要求组织专家学者研究 b 从特定犯罪现象入手,而不是从理论学派上入手(2)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的明确西方早期是法学家研究,后来犯罪学独立地位日渐明晰,在学者中增多,被归为社会学派,而在我国却没有明显定位8.犯罪学研究方法:问卷、参与性观察、个案研究、电话访谈、当面访谈、邮寄法9.犯罪学中犯罪的根源是什么?犯罪到底是指什么?犯罪的概念是什么?犯罪学与刑法学是什么关系?10.犯罪学中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相比较,有4种学说:(1)等同说两犯罪概念一样(2)扩大说(3)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4)社会越轨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其他有害行为)西方犯罪学派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对刑法学贡献大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对犯罪学贡献大2.龙勃罗梭被称为“犯罪学之父”,他的理论被称为“犯罪人类学”,加罗法洛为其继承代表,菲力也有部分贡献,但被后人归为“犯罪社会学派”。

3.犯罪人类学:(1)龙勃罗梭a 生来犯罪,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出生时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和生理,这种人必定会构成犯罪。

b犯罪原因论:○1人类学原因,决定犯罪人生来犯罪的人类学原因是隔代遗传,是一种返祖现象○2自然原因,气候、年份、月份、季节、发病期等○3社会原因,文明程度,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犯罪现象会增长文明社会、野蛮社会犯罪类型不同文明程度发展,犯罪现象会增长新闻媒介、报纸等新闻媒介将犯罪现象记录,导致模仿犯罪,随着发行量的增长,更多模仿犯罪的增长,又扩大了报纸的发行生活状况,饥饿对造反的影响酗酒吸烟、流浪、乞讨经济条件宗教家庭出身(2)其他:英国格林、美国胡顿英国格林:a 假设所有人都具有犯罪素质,有些人犯罪素质强有力,犯罪并被监禁b 犯罪人个人特征,犯罪人身体特征比一般人低劣美国胡顿:将犯罪人隔离到独立的区域4.犯罪生物学理论作为生命个体来研究人类学和生物学区别:人类学研究外部特征;生物学强调身体素质。

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联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联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联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并介绍相关的法律问题。

一、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患者的行为能力受到了损害。

精神疾病可能使患者无法正确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精神疾病造成患者判断力减弱,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例如,一些患有妄想症的人可能会出现被害妄想,误以为他人对其构成威胁,因而采取暴力行动来自我防卫。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二、精神疾病患者的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精神疾病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免除或减轻其犯罪责任。

通常情况下,法律要求犯罪行为具备主观恶意和行为能力。

而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行为能力的削弱,使其无法具备法定的行为能力。

为了保护精神病患者的权益,法律设立了精神疾病鉴定制度。

只有经过鉴定后被认定为精神病患者的个体,才可以免除或减轻部分犯罪责任。

鉴定的过程需要由专业的精神医生进行,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三、社会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在处理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联问题时,社会应当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尽早恢复健康。

对于那些由于精神疾病而犯罪的个体,应当采取合理和适当的措施,同时保护社会大众的安全。

除了法律上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殊待遇外,社会应该加强对精神疾病的普及与宣传,解除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

保障患者的基本权益,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精神支持,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四、预防和管理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社会应开展以下工作:1.加强精神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2.建立健全的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加大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力度,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犯罪行为。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第一节:犯罪行为心理学早期发展史•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犯罪心理的根源“由邪恶幽灵引起”、“中了恶魔的结果”•苏格拉底:从人的面色和头形来推断善恶(面相)28•柏拉图的犯罪心理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公元前348)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的部分,人就不会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亚里士多德:头部形状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者的头盖骨形状与正常人不同(颅相学),诸葛亮:魏延有反骨;许多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邪恶的本性。

•近代,英国学者J.洛克“自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表现”,“犯罪也是一样,行为人对自己所发生行为要负责,法律要惩罚的就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法国学者孟德斯《论法的精神》犯罪人的精神有重大质变,“悖德狂”和“色情狂”是这种重大质变的结果和表现•人为了追求快乐、为了得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犯罪•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犯罪心理学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性本能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1936年,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A.F.布朗纳通过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提出“情绪障碍理论”•1939年,犯罪学家E.H.萨瑟兰出版《犯罪学原理》,提出“不同接触理论”•1940年,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出版《精神病质的人格》: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一)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1、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例:孟母三迁;西晋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诸子百家“人性善恶”• A.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

(2)社会控制理论
• 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犯罪的可能,现代社 会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犯罪的机会,犯罪 学应当研究人们为什么不犯罪。
• 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各种社会控制的减弱有 联系
社会控制理论
• 与其他犯罪理论不同,社会控制理论假设所有的人都有犯 罪的动机和能力,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犯罪呢?是 社会控制的结果,换言之,是社会控制预防和阻止了人们 的犯罪。
• (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 习得到的。
• (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 态度、理由等。
• (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 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 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
• (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 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 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3)标签论
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定义的结果。 贝克尔被称为“与标定(labeling)”一词的联系最为密 切的人.标定一词首先出现在贝克尔的《局外人》一书中:
社会群众适用于特定的人,给他们 贴上局外人(outsider)的标签。根据这种观点,越轨行为 不是个人实施的行为的特性,而是别人将规则和制裁适用 于“犯罪人”的结果。越轨者是被成功地贴上了标签的人; 越轨行为是人们如此标定的行为。
和正直的道德观念——真正的犯罪 • 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属于自然犯罪范畴
之外的犯罪——非真正的犯罪 • 真正犯罪人:谋杀犯、暴力犯、财产犯、
风俗犯 • 2、全球性的刑事政策
• 实证 19末 人不具有自由意志,犯罪行为受个 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天生犯罪人论、犯 罪三元论、犯罪饱和法则 犯罪学三圣
▪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 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 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人格理论与精神病态Criminal Personality &Psychopath Samuel Yochelson 和 Stanton Samenow总结的犯罪人格特征(Criminal Personality)⏹其研究始于一个极具野心的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的暴力犯罪人长期临床观测和治疗计划(1970-1978)⏹这一研究本身遭到了完全的失败,但是两人以他们8年来积累的临床笔记对其研究进行了深度反思,提出了犯罪人格的概念并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述⏹犯罪人格概念基本上是一个纯描述性的总结,由此提出的所谓“认知理论”几乎完全否定精神分析理论及几乎其他各类犯罪学理论⏹在理论上极具争议性,但是其根据对数百名严重暴力犯罪人长达数万小时的观测与接触形成的深度描述和分类总结为了解犯罪人心理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犯罪人格”并不是对所有触犯刑法的个人的一个普遍性描述Yochelson和Samenow的观察人群几乎全部由重度暴力犯罪分子组成,根据访谈记录,被观察对象所犯罪行足够每人平均服刑1500年,由于他们行为的极端性和非常理性,法院判定他们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而不得不在精神病院而非监狱服刑犯罪人格拥有者的心理画像⏹暴力倾向(虐畜,破坏财物,纵火,持械行凶)在童年及开始出现而全无愧疚,对惩戒的“受害人解读”⏹性格冲动,无计划,缺乏责任感与同情心,无法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和感情⏹性生活无节制并伴有虐待倾向,性活动强调权力欲满足而不仅仅是性快感⏹喜怒无常,无理由的反社会行为,经常性的空虚感或无聊感⏹自我意识上自暴自弃与极度自我膨胀交替出现,对轻微批评也会反应过激⏹撒谎成性而多疑,待人严而待己宽⏹多数智力正常或高于常人,具有迷人外表并善于通过欺骗和操纵他人达成个人目的犯罪人格研究的无心插柳⏹Yochelson和Samenow撰写《犯罪人格》一书的初始目的是反驳既成心理学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并创立其自成一派的“认知理论”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其理论当时在心理学界影响有限,但是其对严重暴力犯罪人的症状性描述却备受重视⏹两人专著的初始目的是否定严重暴力犯罪的精神病学机理,但是其实证数据却对这一方向的精神病学研究起了侧面印证作用⏹精神病学中很多关于特定严重犯罪人群的研究都对其犯罪人格的描述有所提及⏹其中与犯罪人格最为近似的是对一种特殊的行为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态(Psychopathy)”的描述与研究《美国杀人魔》:隐藏于我们身边,披着迷人外衣却暗地里无恶不作的恶魔—这一虚构角色直接脱模于经典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定义“精神病态者(Psychopath)”的名称沿革⏹在对犯罪人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有一个特殊人群,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传统症状,却表现出严重的,难以控制的反社会和自我中心行为而且刑罚与矫治对其没有任何效果⏹这一类型人群在后来的研究中出现多种细分法❑精神病态(psychopathy)和社会病态(sociopathy)❑原发型(primary psychopathy),继发性(secondary psychopathy)和逆社会行为型(dyssocial psychopathy) ⏹美精神病学会在其“《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最新版本中,建议停止使用“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而改成“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Disorder)精神病态的定义与测试⏹Hervey Cleckley:精神病态系统研究的先驱⏹《心智健全的面具》(The Mask ofSanity,1941年初版)⏹首次给出精神病态的定义:在精神病学意义上各项心智指标均正常,但是个人生活却极具破坏性⏹“风度翩翩的杀人狂”的描述在学界和社会激起波澜,后来他将这一定义改名为“社会病态”以降低其主观评价色彩精神病态的定义与测试⏹Robert Hare: 精神病态测试工具之父⏹FBI绑架儿童及连环谋杀调查资源中心高级顾问⏹创制《精神病态核查表》(Psychopathy Checklist)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整套精神病态核查工具体系⏹PCL被公认为对再犯可能,暴力倾向和个人对矫治反应具有良好的预判能力精神病态的定义与测试❑PCL-R的20个核查项目⏹因子1:性格特质上“侵略性的自恋狂”❑包括:轻浮的个人魅力;极度自我膨胀;习惯性说谎;擅操纵与利用他人;毫无自责与负罪感;缺乏持久感情投入;缺乏同情心;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因子2:个人历史上“不良的社会生活方式”❑包括:需要持续感官刺激以摆脱无聊感;寄生生活方式;行为自控能力差;缺乏可行的长期计划;易冲动;行事不负责任;青少年不良行为史;早期行为问题;曾被取消假释;⏹无法归入因子的一些特性,包括:性滥交;多次短暂婚史/同居史;犯罪行为多样化精神病态的定义与测试⏹PCL核查工具的使用有严格要求。

核查者必须经过正式培训,评估资料来源多样,过程复杂耗时⏹每个项目按照“0=完全不符,1=部分符合,2=完全符合”进行打分⏹以累加分数表示被试个体的精神病态程度⏹低于12分者基本排除精神病态⏹21至29分为中间型⏹30分及以上者一般被认为具有精神病态精神病态概念的犯罪学意义⏹首先,不是所有精神病态者都会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严重累犯中精神病态者的比例很高⏹精神犯罪核查表的诸因子对再次犯罪,未来暴力行为趋势,以及矫治措施的成功可能有极强的预测能力⏹可以为刑事司法部门适用刑罚和改造策略,以及裁定是否缓刑与假释提供重要参考⏹目前对精神病态者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DSM: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障碍之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之历史沿革⏹由美国精神病学会整理出版⏹其目的是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一个标准的术语及指标体系⏹第一版与1952年出版,目前已更新至第五版(DSM-IV ,1994,DSM-V,2013)。

⏹在此的介绍主要依据DSM-IV⏹DSM-IV 列举了297种心理/精神疾病的名称,症状与诊断标准⏹所有的症状诊断被分别归入五个维度,称为“轴”(Axis),代表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不同方面DSM-IV 的第二轴:人格障碍与心智残疾⏹这一轴与第一轴精神病之间的区别:意识对现实的认识的扭曲程度⏹这一轴中的人格障碍又分为三个群:A 怪异人格;B 戏剧化人格;C 焦虑人格⏹其中戏剧化人格群列出了四种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 ⏹这四类人格障碍的症状与前面的犯罪人格以及精神病态均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很多心理学者认为这一人格群的存在是犯罪学人格特征理论的实证依据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在之前的DSM版本中被直接成为精神病态人格(psychopathy)或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y) ⏹“从幼年或早期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的,对他人的权益完全漠视与随意侵犯的行为模式一直延续至成年”⏹诊断标准:18岁以上,在7项问题行为的症状中出现至少三项符合⏹盛行率:男性中3%,女性中1%⏹成因:不明,可能是遗传或教养因素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通常症状为超出常规水平的情绪波动,极端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分裂人格⏹患者常在极端自我膨胀与极端自我否定之间来回摇摆⏹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自我定位,以及行为的混乱与不稳定⏹诊断标准:9项问题行为特性中至少5项符合⏹成因:成因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遗传以及童年时遭受虐待有关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过度情绪化及寻求别人的注意,包括对他人赞扬的过度需求以及不分场合的诱惑性举动⏹个性活泼,戏剧化,充满激情,爱调情⏹其性格总结为8个特性:“PRAISE ME”⏹诊断标准:6项问题行为特性中至少3项符合⏹成因:未知。

可能与家庭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在行为与幻想中过分夸大自我重要性,极度渴望别人的推崇⏹缺乏移情能力(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行事及与人交往完全服务自我肯定目的⏹诊断标准:9项问题行为特性中至少5项符合⏹成因:不明⏹在DSM-V中将面临诊断标准的重大修订⏹盛行率:在一般人群中为1%人格特征研究与精神病态研究的犯罪学意义⏹作为心灵学派学风的延续,努力弥补其观测对象上的先天不足,由此发展出大量高度复杂和精密的人格/精神病学测量工具⏹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循环论证的弊病⏹提供大量的观察数据,却没有能力提供有实质意义的解释性理论⏹这一缺陷在心理学界的认知革命兴起后,伴随脑神经外科对大脑研究的逐步深入出现了改变⏹上述两个方面的进步使得对人类意识活动的结构性理解有了实证基础Phineas Gage (1823-1860):大脑生理构造与异常人格关系的早期证据⏹在铁路工地的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一根钢钎从脑部贯穿,导致前脑部分严重损伤⏹Gage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并最终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能力⏹但他身边的人报告他伤愈后性格大变⏹“Gage已经不是以前那个Gage了”⏹很多神经外科学者认为他的人格改变与脑部受损有关,由此引发关于大脑人格分区的假想⏹最新研究发现Gage在其人生最后几年似乎性格又逐渐恢复,又因此引发了关于大脑自我修复能力的假想《雨人》:智障人士在表现出大脑主要功能发育滞后症状的同时,也可能在某些功能上发展出超出常人的能力,说明这些功能产生于大脑的不同区域认知革命(The Cognitive Revolution)⏹自50年代兴起的,重新诠释心灵学派价值,挑战行为主义统治地位的心理学理论发展⏹得益于二战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脑神经学的新发展⏹认为人类大脑就是一部复杂的计算机,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智能化的运算过程⏹通过人工智能的反向工程理解,可以将思维过程解构为可以用科学方法定义与测量的因素⏹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学习论是一个有益补充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意识世界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信息,运算和反馈等概念加以理解”⏹“意识不是一张白纸因为白纸无所作为“⏹“无限的行为可能性可通过意识中有限的程序的排列组合而产生”⏹“普适的意识机制可以解释现象性的文化差异”⏹“意识是一个有许多互动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认知革命和现代脑神经医学研究的新发展是否可以赋予人格特征理论新的说服力?具备各类犯罪人格或人格障碍之个人,是否是由于其大脑相应功能部位发育障碍而缺失特定意识或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