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历史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
今日,其流弊盖不可胜言。门地(第)之弊,贵胄虽无才识,亦可坐致通显;寒门纵负殊尤,终难冀望清要。朝有幸位,野有遗贤,人才颓废,国势从之。
今秋有用人不限贵贱、惟才是举之谕,殿下已有意变通矣。然数百年之风气,积重难返,非一纸文告所能挽回,更望见诸实事,旁求侧陋,显予超擢,以示趋向。法律中分别门阀之条,失之过当者,量更之。务使人人有自靖自献之路,则贤才辈出,国势自振矣。科目之弊,所习非所用,空文无补,而风尚所在,人争趋之,一旦废罢,势必不能
计。惟有仍其法而变其实,去其文藻之浮辞,易以经世之实学,则科目
未尝不得人。闻今年参用别试之法,似可扩而充之也。此外当变之法尚多,在殿下因时制宜而已。以上所论皆内政也。或谓今日之势,外交为急,不知内政本也,外交末也。斥外交者,非也;专重外交而轻视内政者,亦非也。政事修明,
人心固结,不为邻国所轻,外交乃能益固。
至于外交之道,鸿章进其忠告者屡矣。其刚柔操纵之宜,惟望贵国之君臣之善体之也。皇朝视贵国如内服,安危治乱,上系圣心。汉时诸侯王国不治者,朝廷罪其傅相,殿下其深戒廷臣,精白乃心,竭诚翊辅,天威照临,无远弗界,慎勿复踵前辙,泄沓从事,致廑天陛东顾之忧,则幸甚矣。东望海天,无任驰仰。刍荛之言,尚乞恕而省之。
参考文献
[1]戴逸.李鸿章全集·序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劳乃宣.致朝鲜国王书[A ].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M].桐乡卢氏校刊本,1927.[3]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第10册(奏议十)(附光绪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上谕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订年谱[M].桐乡卢氏校刊本,1927.
[6]劳乃宣.矩斋日记(一函二册),第一册,编号甲57-7[Z ].未刊.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7]顾廷龙.李鸿章全集·第33册(信函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8]顾廷龙.李鸿章全集·第34册(信函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本文为德州学院2011年人才引进研究课题项目,课题号:402121。
★作者简介:张立胜,德州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在古代,中国和德国的关系就颇具特色,因为在当时的欧洲国家中,日耳曼民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秉性。在中国人看来,他们有执著、有条理、忠诚及思想深奥的特点,是一个“具有持久耐性和充满活力的民族”。而在德国人眼中,中国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充满了神秘的意味。1840年鸦片战争后,德国效仿英法等列强,侵略中国,攫取利益。一战结束后,德国沦为战败国而中国成为战胜国,此后,在“平等相处”的表面背后,双方关系呈现出了在当时中国屈辱外交中与众不同的
“特色”。这是此后中华民国领导人始终对德国满怀甚至带有某种偏爱的“友好之情”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德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因之一[1]97。因此,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民党领导人认为,要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就要争取到西方强国尤其是德国的援助。
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德关系可谓“单纯而完美”,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展,中日两国矛盾不断加深,德日、中德关系的尴尬便显现出来,处于中德日三角关系中这一尴尬的“第三者”角色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背信弃义”直至中德关系破裂“兵戎相见”,在此以时间顺序予以梳理。
一、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中德关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冯
·比洛在1931年9月24日给德国驻日内瓦代表伯恩斯托夫的指示中要求不得支持反日阵营。10月,日本轰炸锦州,侵华势头扩大,比洛给日内瓦的德国临时公使冯
·穆蒂斯的指示认为,鉴于中日冲突逐步扩大化,英、美等国可能会呼吁国联采取积极干涉行动。他再次告诫德国代表团不要轻易加入反日阵营,“从所有政治原因出发,我们必须顾惜到日本……上述考虑迫切地要求我们,在任何有关反日阵营问题上保持克制”。在国联中,德国一直扮演着消极、沉默、被动的角色,冯·雪恩在9月22日的信中明确表示,他们要尽可能地置身于幕后;他们不会参与其他寻求解决争端的行动,因为那是华盛顿公约签署国的任务,而德国不是签署国。
德国在中日冲突一开始就决定,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日本的行为。
事实上,面对九一八事变这一明显的侵略行径,德国以“局外人”身份,消极、冷漠地以“中立”标榜自己,也是在客观上纵容甚至是鼓励了日本的侵略。
可喜的是,作为“准官方”的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工作始终在如常地进行着。以佛采尔为首以私人顾问的身份一直在
“坚守岗位”,即使是在“失宠”并与各部门多有矛盾的情况下,佛采尔等人在此期间依然对南京政府的军事活动很感兴趣,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之际,佛采尔主动向蒋介石请缨,带领经德国顾问训练的国民党军队开赴淞沪战场,并亲临长城沿线古北口等抗日前线。由此,引来日本的强烈不满,指责德国人公然违反
《凡尔赛和约》。二、国民政府与纳粹政府时期的中德关系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在国内利用有辱德意志民族尊严的《凡尔赛和约》煽动民族情绪,通过强化军事装备工业,以刺激国民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对外关系上,则企图挣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以扩大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在此背景下,在处理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军事合作问题上,与魏玛共和国政府相比,希特勒纳粹德国政府所持的实用主义态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一方面支持德国顾问团在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部门和军队中任职,另一方面,派遣顾问到蒋介石的政敌陈济棠的广东政权中任职。德国国防部长柏龙白元
帅曾露骨地声称:
“只要能获得战略资源,管他是哪个政权。”[2]247
后来蒋介石出面干涉,
德国才出于“蒋介石政权从未像现在这样巩固,这意味着广东政权不可能与蒋介石对抗很久”[2]247
的战略考虑,下令
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考察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德关系、国民政府与纳粹政府时期的中德关系、日本与德国从针锋相
对转为军事同盟国时期的中德关系,阐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之间由合作到分裂的简单而又复杂的关系变化。
国际关系中德关系历史考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历史考察
□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隋牧蓉
摘要关键词………………………………………………………………………………………………………………………………………………………
SHILIAOYANJIU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