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奔子栏镇中心卫生院

鼠疫

【疾病简介】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的疾病,也叫做黑死病。鼠类和旱獭是主要传染源,鼠蚤是其传播媒介,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疫鼠、疫蚤传染给人造成人间鼠疫,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各型鼠疫患者也可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且易感性较强。有明显季节性,多在每年7~11月为发病高峰。

【症状】该病潜伏期短,平均3-5天。起病急骤,高热伴畏寒、寒战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如乏力、头痛、头晕及全身疼痛,可有呕吐、腹泻及肝脾肿大,身体各部位出血,亦可有呼吸急促、发绀、血压下降及全身衰竭等。

【治疗】由于鼠疫病死率高且传染性强,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疫区早处理。对患者要严格隔离,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液体以利毒素排出;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是治疗本病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预防】鼠疫属甲类传染病,预防措施主要有灭鼠、灭蚤,监测和控制鼠间鼠疫;对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及参加防疫、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进行鼠疫疫苗的接种。

霍乱

【疾病简介】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霍乱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污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和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经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胃酸缺乏者尤其易感。

【症状】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治疗】霍乱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预防】及时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并做好疫源检索;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建立良好的卫生设施,确保用水安全;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

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

1.疾病概况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甲肝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甲肝病毒IgM抗体呈阳性者)。粪-口途径是甲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

2.主要症状

甲肝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如巩膜、皮肤和尿发黄。无症状感染者常见。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

3.治疗原则

甲肝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对症治疗,适当休息。

4.预防措施

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儿童在18月龄接种1剂甲肝减毒活疫苗;或在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甲肝灭活疫苗。此外,甲肝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采取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如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等。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1.疾病概况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源为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结局与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转为慢性乙肝的可能越大。约80%~90%的围生期感染者、30%的<6岁儿童感染者可转为慢性乙肝,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转为慢性乙肝的比例<10%。有15%~25%的慢性乙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而导致死亡。

2.主要症状

乙肝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常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可出现巩膜黄、尿黄如茶水样等黄疸症状、轻度发热等。重症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干细胞癌,甚至导致死亡。

3.治疗原则

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到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定期随访。

4.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对新生儿实行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在0、1、6月龄各接种1剂。

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

(1)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安全用血;

(2)对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牙具等用品。

百日咳

1.疾病概况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吸气有特殊“鸡鸣”样高亢声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儿童。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吸入患者排出的飞沫或空气中的呼吸道分泌物。人群普遍易感,<5岁儿童多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8年全球百日咳发病约1600万例,其中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19.5万儿童因此死亡。2013年全国报告1700多例百日咳,各地均有病例,春夏为高发季节,约70%病例集中在≤2岁。血清学调查显示,咳嗽超过2周者约1/10感染了百日咳。

2.主要症状

百日咳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等。初为单声干咳,2~3天热退后咳嗽加剧,以夜晚为甚。第7~14天后热退而出现阵发性痉咳。常为短促咳嗽10~30声,继之深长吸气。吸气时空气经狭窄、紧张状态的声带而发出“鸡鸣样”哮吼声。随后反复连串阵咳,直到大量粘痰咳出或随胃内容物吐出。痉咳常夜间明显。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无典型痉挛性咳嗽。

3.治疗原则

百日咳需采用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如出现痉咳剧烈或脑病、惊厥等并发症时,需对症治疗。

4.预防措施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措施。儿童在3、4、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

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充分利用日光照射,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