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张謇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张謇关于张謇,江苏人对其肯定并不陌生,历史书上都有介绍过,书上是这么写的。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在职三年余。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所在的南通更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张謇的科举之路非常坎坷,他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
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兵进抵仁川。
为了阻止日本吞并朝鲜,吴长庆奉命率兵赴朝平定局势,张謇随同到了汉城。
因为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缘故,张謇虽然人在汉城,但是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
他所撰写的《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
这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
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
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
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
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
四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
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
”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同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
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
张謇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张謇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张謇(1837年-1909年),字守节,号瓮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推动洋务运动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衰败,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为了摆脱危机,推动国家现代化,张謇积极参与并推动了洋务运动。
他提出了“兴学救国”的主张,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他积极倡导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推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致力于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
张謇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担任湖北提学使,主持了湖北的洋务事业。
他在职期间,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亲自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
他注重科学教育,积极推动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倡导实业兴国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张謇深知实业兴国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发展实业来增强国家实力,改善人民生活。
他强调工商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和投资。
他提倡引进外资,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他积极倡导发展矿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謇在实业兴国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支持民族工业发展:张謇积极倡导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鼓励创业家投资兴办工厂和企业。
他支持和推动了一些重要的民族工业项目,如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和汉阳铁厂等,为中国的实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引进外资促进工业化:为了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张謇主张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
他积极争取外国投资,并推动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他的努力促成了一些重要的外资企业的建立,如上海的汇源糖业公司和沪东造船厂等,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发展交通运输业:张謇认识到交通运输业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他主张发展铁路、航运和邮电等交通运输业。
他积极推动了京汉铁路的修建,并支持了一些重要的航运和邮电项目,为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摘要:张謇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爱国思想溶入个人心理深处。
他在实业救国中提倡的棉铁主义、振兴农务、开放主义与引进外资等主张表现出积极的爱国精神,在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爱国精神张謇所处的时代是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帝国主义获得更多的权利,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张謇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一样,目睹了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惨状,爱国主义越来越强烈。
“生于优患、万方多难”的张謇,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学教育。
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等传统文化的熏陶。
青年时期,张謇广泛深入接触了军政和社会事务,开拓了视野,亦使他孕育了忧虑朝政腐败,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甘心国土沦亡,主张立国自强,以战求和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对张謇更是一个强大的心灵震撼,从这一阶段起,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始由激情向理性升华,由爱国理念向爱国实践转化。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侵略基地,划分势力范围,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基地,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弱小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无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面前,张謇深深感到:非兴实业不足以救危亡。
他在纵观国内外形式和比较各种救国主张后认为:“世人皆言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化粗为精,化贱为贵。
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他总结了日本富民强国的经验,认为它主要是采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实业。
中国要想富强,必须把新式工业居中心地位,尤其是棉纺工业和钢铁工业。
一、棉铁主义张謇的“棉铁主义”是其实业救国思想的中心,其内容是发展大工业以棉、铁两种工业为起点和中心,有步骤建立和发展各种工业部门,从而达到全面振兴实业。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不是偶然的。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虞和平一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张謇和实业救国

唐闸公园 ——张謇创办的南通首座公园
南通更俗剧院
政治: “实业救国”的口号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加深 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救国于危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 ——不畏世俗偏见,敢为人先
——舍本逐末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开风气之先
在三余镇创办的盐垦公司, 为大生纱厂提供棉花原料
大生纱厂位于南通唐闸,后来张謇在唐 闸相继创办了广生油厂,阜新面粉厂, 资生冶厂,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为 便于货物运输,还修造公路和在长江岸 边建了港口——天生港
天生港示意图
天生港电厂
政治: “实业救国”的口号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加深 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救国于危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母
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中国第一所Fra bibliotek等纺织专门学校
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南通医学院前身
南通盲哑学校
中国第一所 特殊教育学校
南通唐闸中学——南通二中
幼稚园
南通市图书馆
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南通军山气象台
南通附院 ——南通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经济: ——不畏世俗偏见,敢为人先
——舍本逐末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开风气之先
——创办实业,如大生纱厂等
文化:
从1902年到1926年,25年的时间内张 謇创办或参与创办了320多所学校。
从1902年到1926年,25年的时间内张
謇创办或参与创办了320多所学校。
师
教 育 救 国
范 为 教 育 之
张謇的主要事迹

张謇的主要事迹张謇是清朝末期著名的爱国人士、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为了实现国家振兴而奋斗终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张謇的主要事迹。
1. 开办农业学堂1895年,张謇在山东开办了中国农业学堂,这是一所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因此推行农业现代化必须从农村入手。
并在该校聘请了日本知名教育家宇野弘蔵等人担任教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知识。
2. 倡导实业救国张謇认为实业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而中国现代化必须从实业入手,因此他倡导实业救国。
他奉行着“实业救国,道德教化”的理念,积极参与了许多实业项目,如投资于山东刘铁石开办的华南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开办的张氏纺织公司等。
3. 推动洋务运动张謇是洋务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他认为当时中国必须从西方引进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为此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并投资于许多国营实业公司。
他还在江苏南京倡导和组织修筑城墙和铁路等公共设施,使南京从一个闭塞的小城市统一沿海、内陆。
4. 倡导科教兴国张謇深知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他投资于创立了山东大学、济南工艺学校、太平洋商学院等教育机构,为民族教育贡献了力量。
张謇坚持“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观念,在教育事业中投入巨资,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推动鞑靼重返中国张謇认为鞑靼是中国的一部分,被俄罗斯占领后,不仅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让许多鞑靼人遭受不公和歧视。
他积极倡导政府和民间团体向俄国施压,要求俄国归还鞑靼人的故乡,重返中国。
他还亲自投资、组织过多次鞑靼人的回国行动,为鞑靼人争取了中国国内的认同和支持。
6. 争取外交支持张謇也在国际上积极争取支持。
他深知在当时的霸权秩序下,中国需要国际间的支持才能争取自身的利益。
他曾任中国的特使,多次出使欧美各国,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为中国争取了尊重和认同。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张謇为中国近代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业救国的例子

实业救国的例子以下是 6 条关于实业救国的例子:1. 你知道张謇吗?他可是当年的一位传奇人物啊!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张謇毅然投身实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救国的道路哇!通过发展纺织业,带动了经济,给无数人带来了工作机会,这难道不是在实实在在地拯救国家吗?2. 提起卢作孚,那可真是了不起呀!他搞航运,打造出民生公司。
在战争时期,他的船队就如同生命之舟,抢运物资,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好比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呀,难道不该为他点赞吗?3. 范旭东可是个有胆识的人呐!他专注于化工行业,创建了永利碱厂等。
他的努力让我们国家在化工领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不再被别人卡脖子。
这不就像是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天大道吗?他的实业救国之举着实令人钦佩!4. 穆藕初,这位厉害的人物呀!他大力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不正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吗?他就像是一位勇往直前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奋勇拼搏,多了不起呀!5. 陈嘉庚,多么响亮的名字啊!在海外打拼成功后,他心系祖国,回国创办众多企业和学校。
他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为国家培养人才,助力发展。
他的行为不就是像春雨滋润大地一样,无声却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前进吗?这就是实业救国的典范啊!6. 刘国钧,也是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呢!他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把企业做大做强。
他的企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这难道不是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我们走向强国之路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先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坚持,通过实业救国的道路,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张謇:实业救国的末代状元

张謇(1853年7月—1926年7月),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
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在南通民间,张謇被称为“四先生”。
张謇不仅是清末的状元实业家,还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
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良方。
南怀谨对张謇的“实业救国”是这样描述的:中国的实业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满清末年。
那个时候讲实业,有个口号叫“实业救国”,什么人提出来的?江苏南通张謇,是清末最后一个状元。
南怀瑾对张謇的推崇,主要是因为他倡导“实业救国”。
回顾张謇的人生道路,其间也是非常曲折的。
在清代,冷籍是没有科考资格的,而张謇家便是冷籍。
为了能参加科举,张謇的父亲托人安排张謇用如皋县人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
1869年,张謇考上了秀才。
但是,看到张謇考中秀才后,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索要钱物未果后,将张謇告上了公堂。
这场官司延续了数年,最后因为通州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怜士惜才、曲为援护,屡费周折,才把冒籍风波平息下来。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结果都未考中。
1882年,张謇撰写了一篇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的奏折,引起高层官员的注意的同时也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的赏识。
在政治上翁同龢与慈禧不和,他拥护光绪掌权,为了充实阵营,便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对张謇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一概婉拒,继续攻读应试。
他也许是想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吧。
1894年,因为慈禧六十大寿特设了恩科会试,殿试时,翁同龢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向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
”张謇终于在41岁时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1898年,翁同龢被罢官后,张謇自觉官场险恶难测,于是决心远离官场,去创办实业,三十年科举之幻梦终于了结。
张謇

个人简介
人物主要事迹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69年考中秀才。 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 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 1894年,又考中状元。 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通州师范学院…….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 家、教育家,主张“实 业救国”。中国棉纺织 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 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 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 教育之先河……
张謇
中文名:张謇 别 名:字季直,号啬庵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 出生日期:1853年7月1日 逝世日期:1926年8月24日 职 业: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信 仰:实业救国 主要成就: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代表作品:《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 《啬翁自订年谱》等
3、童少年时期就被着重培养的“务实”、“淳朴”之品性以及成长期生活 实践的磨砺。 4、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社会风气的转变 5、张之洞奏派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 与苏纶纱厂
人物评价
1.毛泽东:“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2.胡适: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伟大的失败的 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 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 于全国。
大生纱厂
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远离官场,投身商海
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三十年科举 幻梦由此终结走上实业救国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张謇人物介绍

黄 金 时 代
晚清张謇还是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 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 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 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 “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 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 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 不存在了。 1901 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 20 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 20.75 万两。 1904 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 万”。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 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 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 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

状元实业家张謇⼩时候的故事 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
出⾝农家,苦读成才。
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
对农、林、渔、牧、⽔利、⽓象、教育诸多⽅⾯之建树,多开风⽓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利、发展教育最着成效。
以下是⼩编为⼤家准备的关于张謇⼩时候的故事,欢迎⼤家前来参阅。
⼩⼩“状元郎” 1853年,张謇出⽣在江苏。
3岁的时候,⽗亲就教张謇读《千字⽂》,4岁就送他到海门邱⼤璋私塾学习。
在这⾥,张謇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以及《孝经》、《论语》、《孟⼦》等传统幼⼉读物。
10岁的时候,张謇学习对对⼦。
有⼀天,⽼师对了⼀个上联“⽉沉江底”,张謇很快就对了⼀个“⽇悬天上”的下联,⽼师听了⾮常惊奇、⾼兴,连说孺⼦可教。
⽼师⼜起了个上联“⼈骑⽩马门前去”,少年张謇⼀点⼉没有思考,顺嘴就说了“我踏⾦鳌海上来”,古代以脚踩⾦鳌头指代⾼中状元,所以后来张謇中了状元以后,那就更好像是个预兆了。
迷信的⽗亲张彭年满⼼欢喜,仿佛⼉⼦⾦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灿烂前程指⽇可待了,同时,这个⼩⼩“状元郎”的美名也不胫⽽⾛。
不做盆中之景 ⽗亲看到⼉⼦学问长进很快,对他未来⾛上“学⽽优则仕”的道路充满了信⼼。
可是当⽗亲看到私塾的⽼师只让学⽣死记硬背,有时候连平仄韵脚都搞混了,就决定为⼉⼦重新找更好的⽼师。
虽然张謇家境并不丰裕,但是⽗亲还是以重礼聘请了通州西亭镇的宋郊祁到家⾥来教⼉⼦。
宋郊祁是⼀个50多岁的⽼童⽣,⼀⽣以科举考试取中为⽬的,虽然屡试不中,但是在学问上毕竟⾃有长处。
他到了张家后,检查张謇作业,发现⾳训句读错误百出,就另起炉灶,重新让他学习了《⼤学》、《中庸》、《论语》、《孟⼦》等书。
在平常的教学中,他认真教张謇⾳韵、训诂,张謇进步⾮常快。
12岁那年,张謇写出了⼀⾸表达⾃⼰远⼤志向的诗《盆松》:⼭泽孤⽣种,谁将到此盆?青苍⼀撮⼟,蟠郁百年恨。
宿黛含霜⽓,创鳞见斧痕。
等闲怜托处,梁栋与谁论! 他把⾃⼰⽐作崇⼭深涧的苍松,⽽不是那供⼈观赏的盆景,因为只有⼭野的苍松才能成为⽀撑⼤厦的栋梁。
实业救国张謇演讲稿

他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是“东南实业领袖”,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良方,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
他就是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疾苦有深切的了解。
为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张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
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
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
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
1902年8月,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
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其中尤以师范教育为首创。
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

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作者:温鲁来源:《慈善》2020年第01期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他兴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与骄傲。
因为有了大生纱厂,江苏南通从一个落后的县城逐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名城。
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与慈善事业,为当时与后世带来无穷福祉。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从小成绩优异,关心祖国命运。
中日甲午战争那年(1894年),张謇刚好考中光绪甲午科状元。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若丧考妣,张謇彻夜难眠。
“如何反败为胜、重新崛起?”张謇意识到,传统仕进之途已经不能有效地救中国了,应该另寻报国之门。
有一天,张謇徘徊街头,一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话使他有了很大触动。
李提摩太说:“若中国不能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业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
”张謇反复思考,认可了传教士的话,毅然走上“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道路。
为此,他抛弃官职、经商下海,成为一名不当状元的状元郎,为世人所不解,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效法他、追随他。
张謇很有经济头脑,选择了纺织业作为终生奋斗的领城,“衣、食、住、行”四大民生,以衣为首要。
张謇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把自己创办的实业取名为“大生”,这个词富含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基督教共有的理念,要使苍生蒙福,为此要勇敢地作为。
张謇的实业扎根中国社会,紧跟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经历数十年起伏,最终大生纱厂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经贸的流通,乃至商品出口都做出了贡献。
张謇通过大生纱厂大量吸纳乡民、流民、灾民入厂做工,在稳定治安、解决就业、创造财富各方面都创造了奇迹。
创办实业使张謇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收获,在荣誉与财富面前,张謇没有改变自己,保持了本色,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与慈善事业。
实际上,创办实业不过是张謇获取资金的途径罢了,他真正醉心的是教育、慈善事业的振兴。
江苏南通是南北交通要道,同时也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张謇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与心血。
张謇事迹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张謇先生的爱国情怀张謇先生生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他毅然投身民族工业,以实业救国为己任。
他曾说:“我国民族工业之所以落后,是因为缺乏实业家。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謇先生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他看来,实业救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张謇先生的创新精神张謇先生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他深知,要使民族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
因此,他提出了“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在大生纱厂,张謇先生大胆改革,实行股份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他还创办了南通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张謇先生的民生情怀张謇先生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
他深知,民族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因此,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民生福祉而努力。
在大生纱厂,张謇先生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降低工人工资,提高农民收入,使工人和农民共同受益。
他还投资兴办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
四、张謇先生的事迹对我们的启示1.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张謇先生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时刻牢记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民生问题关乎国家发展。
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
4.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代实业救国先驱—张謇

近代实业救国先驱—张謇近代实业救国先驱——张謇⾃古以来长江以南地区多半是不能作为天⼦长期落脚的地⽅的——或许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的缘故吧,我不知道温暖湿润的⽓候是否有碍皇帝的统治,也不知道秦岭之南是否真的少了那么点⼉所谓的“王⽓”。
但是远离皇帝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长期以来的政治地位缺失使得这⾥的⼈似乎更热衷于做点⽣意来振兴⼀⽅⽽不是依赖于领导阶级的优惠政策。
张謇先⽣似乎也是这样的⼀个⼈,只不过他把理想定位在了“救国”这⼀⾼度,于是这个弃官的状元没有像史上诸状元那样⿊着头踌躇满志⾛进朝堂、⽩了发领了俸禄回家养⽼。
张謇(1853年5⽉25⽇-1926年7⽉17⽇),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
1853年出⽣于常乐镇。
清末状元。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中学课本上对张謇挂的最⾼的⼀个头衔就是“状元”了,因此对他的认识⼀直停留在“⼀个办⼚的状元”。
纵观他的⼈⽣历程,也许他花费多年登上的⼋股取⼠之巅峰其实并不算他⼈⽣中浓墨重彩的⼀笔,但是为了这个头衔他着实浪费了不少时间。
张謇天资聪慧,4岁开始随其⽗学习《千字⽂》,5岁便能背诵没有错误。
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如皋县⼈张铨⼉⼦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名如皋县学为⽣员。
同治⼋年(1869年)张謇考中秀才。
其后如皋张⽒贪得⽆厌、索酬⽆已,后竟控诉于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于是“冒籍案”发。
⾃此连年缠讼,使张謇吃⾜了苦头,家道也转⼊困顿。
幸赖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怜⼠惜才、曲为援护,屡费周折,才得以撤诉。
光绪⼋年(1882年),朝鲜发⽣“壬午兵变”,⽇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
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实业爱国——张謇

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 毛泽东
• 1868 年,15岁的张謇考中秀才。 • 1885 年,张謇在顺天府乡试中 中举。 • 1894 年,张謇在恩科会试中考 中状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科 举 历 程
二 十 六 年
远离官场 投身商海
• 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三十年 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走上实业救国 • 1896 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我最崇拜的历史爱国人物 —— 张謇 实 业 救 教 国 育 救 国
第五小组 组长:刘雅婷 成员:杨力,杨承霖,王晨,高强, 王雷,栾霜渐,张春香, 王玉婷 PPT制作者:杨力,王晨
张謇
•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市。 • 江南名士、清末状元、立宪 运动领袖,中国近代著名实 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
爱国精神的初步形成
• 少年时期:塾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教导 • 青年时期:游幕经历开拓了视野,孕育了 忧虑朝政腐败,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立 国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强立国,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 张謇
• 以“父教育,母实业”为核心理 念 • 以“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 为创新实践 • 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 校,并参与筹划建立三江师范学 堂、复旦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 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 “本小事大”,“急进务广”, 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 利﹑办慈善……
爱 国 精 神 的 创 新 实 践
退老一隅,无武力,无事权,而负天下重望者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实业与教育
“实业、教育,富强之本”“有实业而无教育,则 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 “私意谓国家无穷之希望,兆于学生,有一线之曙 光矣。局言之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 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
“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 大纲。”
1902年7月9日,通 州师范开工建设, 校址选在南通城东 南千佛寺,次年正 式开学,这是中国 第一所师范学校, 标志着中国师范教 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兼与
日本士族比较》
士绅阶层的分化
:“异途”vs“正途”
近代三个阶段:
19世纪60年前,士绅群体主要是通过科举向仕 途流动,属于封建性社会流动; 19世纪60年代后到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前, 是传统封闭型社会流动向近代开放型社会流动 的过渡,出现了“绅—商”流动的格局; 科举制废除后,促成了士绅阶层的结构性社会 流动:新式知识分子。
思想和体制两大领域都明显地彼此脱离,而且越离
越远。” p215
五、调和南北
“謇持立宪之说十年,上疑而下 张謇与袁世凯 阻。德全上改政之疏不一,一笑 而百非。驯至今日,武汉一方, 彰德之会 惨无人道。外人有虎狼之目,各 省兴狐兔之悲。德全固无所施, 南北议和 即謇夙昔主张,亦无容喙之地。 其必趋于共和者,盖势使然也。” 农商总长1913 一生之忧患、学问、出处,亦尝 1915 记其大者,而莫大于立宪之成毁。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母本不昌,欧美 人知之,故设银行,东人师其意,上下一心合力,次第仿效, 三四十年间,由小国而挤于强大矣!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 商,必农工商兴后,而后教育能普及,教育普及而后民知爱 国,练兵乃可得言也。
张之洞
刘坤一
毛主席:“讲到中国 的民族工业,有四 个人不能忘记:讲到 重工业,不能忘记 张之洞;讲到轻工 业,不能忘记张謇; 讲到化学工业,不 能忘记范旭东;讲 到交通运输业,不 能忘记卢作孚。”
“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 之理。”
课程设置:“必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必须顾及 本国之情势。”
3、慈善和公益:保障性目标
“查地方自治,以进增社会
之能率,弥补人民之缺憾为
其职志。而进行之事业,属 于积极之充实者,最要为教 育;属于消极之救济者,最 要为慈善。教育发展,则能
1、实业:基础性目标
“实业在农工商,在大 农、大工、大商”
“大工”大生资本集团 “大农”。工业生产方 式经营农业 “大商”,参与世界市 场的竞争。
2、教育:关键性目标
“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乃在人之立志”, “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环顾五洲, 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
四、立宪运动
东南互保 1901 《变法平议》1901 《东游日记》1903 1906 预备立宪公会 “亟求立宪,非以救亡; 立宪国之亡,其人民受 祸或轻于专制国之亡 耳。”
“东西各国办事人并非别一种血肉特造,止法度大 段公平划一,立法行法司法人同在法度之内,虽事 有小弊,不足害法”;“日本全国略与两江总督辖地 相等,若南洋则倍之矣。一则致力实业教育三十年 而兴,遂抗大国而拒强国;一则昏若处瓮,瑟缩若被 执,非必生人知觉之异也。一行专制,一行宪法, 立政之宗旨不同耳。”
时论
“以公布为释负,视议案为无足轻重”,“谘议局 之议案为空文,抚部院之公布为具文” 督抚们对议决案,“不曰侵权越限,则曰舞弊营私, 所由议员议决之件,十九遭其驳斥,否亦第置而不 答”,议案犹如“泥牛入海,消息杳然”宪政编查 馆“谘议局议论多而成功少,而使应外而疆吏,凡所以违拂 舆情,摧抑士论,剥害实业,损失国防之事, 专制且视前益剧。……人民救护矿权无效,求 保国体无效,求速开国会无效,甚至求救灾患 亦无效。……人心决去,大事可知。今则兵祸 已开,郡县瓦解,环观世界,默察人心,舍共 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者,趋势然也。 (张謇)
率以于增进;慈善周遍,则
缺憾于以弥补。”
4、自治:统摄性目标
“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
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 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 “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 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謇自乙 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始经教育; 丁未以后,乃措意于慈善。” 南通区域现代化的实际领导力量:自治就是 绅治。
张謇
(1853-1926) 字季直,有时亦称张季 子,晚年自号啬庵 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 南通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 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 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 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 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 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 愿而死。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一部以至于许 多部详细传记的。
1921年“南通地方
自治25年报告会” 流产
讲课要点
四民社会解体与“绅商”之兴起
重商主义与实业救国 立宪派与民国建立
“在1898年百日维新前夕,中国的思想和体制都 刻板地遵从了中国人特有的源于中国古代的原理。 仅仅12年后,到了1910年,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
体制,由于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最根本含义来说,这些变化是革命性的。在思
想方面,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新工
商业者与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一些
实业救国:张謇
讲课要点
四民社会解体与“绅商”之兴起
重商主义与实业救国 立宪派与民国建立
士绅分化与四民社会解体
四民社会,是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特征。传统中国 社会的主体是由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构成 的。士、农、工、商,即所谓四民。 士绅 :「因为士绅与官吏及地主的关系密切,要了 解中国社会的士绅,只能从政治及经济两方面出 发。」(费正清) 狭义来说,士绅是凭科举取得功名的一撮人 ; 广义来说,士绅泛指富裕家庭,尤其是地主豪族。
光复而后,国体改革,以为自治中一切实业、教育 之障碍,渐可解除。重承大总统再三之命,促就农 林、工商之职。私计实业之事万端,我国民智待牖; 必有法律而后有准绳,有技术而后有规划,有经济 而后有设施。故拟首订法律,次事查勘,次设劝业 银行。法律则延揽通晓工商法之人,编辑各条例, 先后已成二十余种。进是须用农工商技术专家,即 需经费,而财政竭蹶,无可措手。就部樽节,所得 无多,曾不足以展规划至小之一事。
《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百 僚庶尹,一切行政,阳为奉一人之命令,而阴窃其 威福,一旦有事,则诱过于上而谢其责,而祸乃中 于国家。”
开设谘议局 江苏谘议局议长
国会请愿
新绅士与王朝兴衰
新绅士:“内而资政院,外而谘议局” 地方自治“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
谘议局:“采取舆论之所”、“议院之先声”
1905年建立了国内 第一所博物馆:南通 博物苑
完整的办学体系
从纵的结构来说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横的结构看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 教育、社会教育等。 实业与教育相迭为用的思想,将实业与教育 相结合
张謇时代的南通 垦牧小学
七、南通模式
新新世界雏型 一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建立以棉纺织为主体,的 “棉铁主义”的工业体系; 二是以通海垦牧公司为起点,建立淮海垦植为主体 的棉农事业; 三是以通州师范为核心,建立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 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 四是以南通地方社会福利为中心内容的各类事业。 五是建立地方自治制度,由乡里绅士咨议政事。
绅与商
重商主义:“今之世界,商务竞争之世界,商务盛之国 则强,商务衰之国则弱。” 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 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 的社会潮流—绅商合流。这一合流现象主要遵循由绅向 商、由商向绅两条渠道进行。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 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 (一)商人群体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 (二) 商人群体主体意识的明朗化 (三)市民阶层兴起
机构以至主要传媒也藉此表达思想。
在体制方面,他们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
以来建立的政府组织,改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
律和制度。如果把1910年中国的思想和体制与
1925年的、以至今天中国相比较,就会发现基本的
连续性,它们同属于相同的现实序列。另一方面,
如果把1910年和1898年年初相比,人们发现,在
成为士绅的途径: 一般途径:熟读儒家思想,应考科举 其他非正常途径: 捐献或卖官鬻爵 ;荫子制度 ; 荐举制度 功能: 经济:地方乡间社会建设的提倡者 司法:乡民间私怨纠纷的主要仲裁者 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者 军事:地方团练的组织者
费孝通:《皇权与绅权》
张仲礼:《中国绅士》、《中国绅士的收入》
“村落主义”
《垦牧乡歌》
“下走生平所志,十
不得一施。约诸地方, 试诸村落,以是自娱, 亦犹婪货贿者之弄兵, 挠国是者之舞智,自
翠郁起兮垦牧之乡,我田我 稼,我牛我羊。 我有子弟,亦耒亦耜,而冠 而裳。 僮万兮进井里,百年兮洪荒。 谁其辟者南通张。
行其心之所明而已。”
八、危机来临
快速扩张 由盛转衰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一、科考游幕 二、结交清流与 大魁天下 三、官商转型 四、立宪运动 五、调和南北 六、实业与教育 七、南通模式 八、危机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