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虞和平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
按劳统筹分配、产学研相结合互动等。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1902年,张謇着手兴办教育事业。

为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他制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规划。

在师范教育方面。

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办学须从办师范开始,但开办师范需资较多,因此试图敦请官方为之倡办,于1901年、1902年两次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请先立师范学校”和小学,但均未被采纳。

于是,他决定自己出资“自立师范”,随即于1902年创立了通州师范学校。

所设课程1906年时有农、工、蚕桑、土木、测绘等科,从普通师范发展成综合师范。

1905年,又开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后经1909年、1920年两次扩建;还设有乡村师范、甲种师范、乙种师范、盲哑师范、单级师范的讲习所以及幼稚园传习所等基层师范培训机构。

此外,还资助、帮助创建了东台母里师范学校、淮属师范学校、扬州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在普通教育方面。

他认为,“欲雪国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因此必须办普通的基础教育,于是在南通各地创办中小学。

到1922年,共创办高级小学60余所、初级小学350所,初级中学7所。

在职业教育方面:在垦牧公司附设农业学堂,逐步发展升级为初等农校、乙种农校、甲种农校,直至大学农科;并逐步设立农场5处,林场、牧场、苗圃各1处,供师生实习、研究、试验之用。

在大生纱厂设立纺织传习所,随即改称通州纺织学校,聘请留美回国及日本专家为教师;后升格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并设立实习工场,研究革新纺织工艺和设备,直至升格为南通纺织大学。

此外,还先后开设了商业学校、医学专门学校、镀镍传习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蚕桑讲习所等。

在特殊教育方面:创设盲哑学校,授以力所能及的谋生手艺。

创设伶工学社,旨在改良旧戏剧,创造新戏剧。

在社会教育方面:创建南通博物苑,分别陈列自然、历史、美术的标本和文物。

创建南通图书馆。

开办更俗剧场,以“破旧俗,立新风”为宗旨,破除宣扬迷信、不讲公共卫生等陋习。

张謇所办学校多为全国首创,不仅使南通的教育发展领先于全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为全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张謇为兴办南通教育事业,耗费了大量的
精力和财力,甚至负债近百万,年届70仍在卖字筹款,可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竭尽生平之全力。


张謇投身实业和教育的初衷,是把地方建设好,使民众过上好生活,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他认为地方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应该尽力而为之。

他创办各种企业当然离不开赢利,但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赢利,而是为了利国福民。

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

如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之所以名之为“大生”,即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义,并以“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自勉,后来在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时,“亦不离此宗旨”。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从而尽到“儒者应尽的本分”。

他创办各种教育事业,所确立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即培养和提高人民大众的谋生技能。

他所创办的各类企事业给南通地区新增了近十万个就业岗位,“直接间接的农工商人,倚赖生活的,总有几十万人”。

除此之外,张謇还在一些具体事项上尽力为民谋利。

如开办贫民工场,收纳13至18岁的贫民子弟,教以木工、织工、漆工、革工、藤竹工、缝纫工等各项工匠技艺,使其能自谋生计。

设立济良所,收养贫苦可怜的妓女,教以国文、算学等文化知识和缝纫、烹饪等手工技艺,使之能自食其力。

开办栖流所,对哀怜无依的乞丐,教以各种手艺,分遣各处作工谋食。

创建养老院,收容6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贫苦老人,从衣食住医直至终世棺葬,均予负担。

开办残废院,凡残废人均可入院,并由院方供养。

为了给劳动大众“偿劳以逸,偿苦以乐”,张謇在南通的东南西北中各建公园一座,供大家憩息养性。

为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建立两个公共体育场,内设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场所;又设秋千、木马、平台、架梁、浪桥、浪船、滑台、旋板、高梯等游戏器械,每天免费开放,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均可入场。

还隔年举行一次全县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

建立医院,设内科、外科、皮肤科、眼耳鼻喉科、X光科、妇科、儿科、产科、齿科,贫苦患者可免收药费。

张謇的这些作为,在当时中国一般城市中实属罕见,“中外士夫之履南通者,无不谓南通市政之佳,为全国冠。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社会建设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