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张謇(精选)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出生于海门。
光绪乙酉科(1885)举人,甲午恩科(189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然而,历经漫长而又艰难的科举生涯后,张謇对官场仕途厌倦至极,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以新科状元的身份转而从事实业与教育,进而倡导地方自治。
清末,他被学部任命为中央教育会会长,入民国后,又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京政府农商总长等职。
张謇一生以兴办实业、教育闻名,从1896年筹办通州纱厂开始,至1922年已形成了庞大的大生企业集团、盐垦企业系统,建立起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技校、职工学校等多层次的教育机构体系,被史家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
[1]实际上,除了毕生经营实业和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张謇还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主张借鉴西方经验,变革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扩展其社会功能,并努力付诸实践,在南通构筑了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组织网络,从而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进程。
一清末民初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一)从传统慈善观到近代慈善公益思想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儒家的仁爱、民本与大同思想,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缘业报说,以及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
[2]在张謇一生的慈善思想观念中,同样可见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张謇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正统儒学,从五岁发蒙到四十二岁中状元,科场沉浮三十余年,有如此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他的思想倾向于儒家是很自然的。
实际上,他毕生服膺儒学,即便投身实业后,也“言商仍向儒”。
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从他所致力的慈善事业及相关言辞中可察觉到。
受地方社会善俗的浸润和家庭的熏染,张謇较早有机缘参与慈善活动。
1883年,通海地区荒歉,张謇筹议散赈平粜,同年还为山东黄河决口灾区募捐棉衣。
1885年中举后,张謇作为地方社会颇有声望的绅士,出于“绅为四民之首”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在慈善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
“实业救国”的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张骞成功故事生意场
“实业救国”的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张骞成功故事生意场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为数不少,可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则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市海门县常乐镇人。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识字也不多,但聪明的张謇自小读书就很勤奋,据说5岁时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千字文》。
有一天,老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便以“人骑白马门前过”为题,让学生对下联。
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而张謇对的是"我踏金鳌海上来"。
老师大喜过望,说他志向远大,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
但是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他16岁考中秀才,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此后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
他一气之下,把应考用具都砸了个粉碎,发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1894年春天,因为庆祝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一次科举考试,张謇被父亲和伯父强逼着,再次应考,没想到这一次却得到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赏识,中了头名状元,并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然而这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
张謇满腔义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起,积极主张坚决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一再写奏章给皇帝,抨击李鸿章的卖国投降主义。
在斗争正激烈的时候,张謇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按照当时礼教,他必须回到家乡去服丧守孝3年。
于是张謇匆匆离开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不得不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更加失望。
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
他认为,一个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身实业,以拯国家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
所以,他拒绝回北京重新担任官职,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
在给翰林院辞职书中,他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是一位办实业的热心倡导者,他原先和张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苏州、南通两地兴办工厂的打算。
状元实业家张謇
正能院以史为镜HISTORY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办实业的先驱,是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时,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毅然辞官,开始寻求实业救国的新出路,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
1899年秋,他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这是他在南通建立起来的综合工业中的第一所企业;1901年建立面粉厂;1902年和1903年创办轮船公司;1903年建榨油厂和酒厂;1905年建缫丝厂和机器厂。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
这些实业的创办,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然而,时运不济,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因素打击,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衰落直至折戟,但他取得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功绩也是彪炳史册。
张謇是上世纪20年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在当时中国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打击的情况下,他创办实业最终虽然失败了,但仍不愧为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
外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趁势兴起,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更为严重。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中就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此,张謇曾指出,允许日本人在内地开机器厂,制造土货,设立行栈,“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
由于“外洋之工作巧于华人,外洋之商本厚于我国”,“今通商新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姿。
逐渐吞噬,计日可待”。
一战之后,日本势力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对东北入侵,抢占东北的市场,排挤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
通海关布庄的销路大大综合整理/王孝经状元实业家张謇国企管理2018.6. All Rights Reserved.萎缩,最终大生纱厂逐步失去了通海关布庄这个棉纱市场。
张骞小传——精选推荐
张骞小传张謇(1853一1926),字季直,号啬翁。
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毛泽东主席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1853年(咸丰三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他自幼聪颖,三岁能背《十字文》。
十二岁时,塾师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当即对曰:"我踏金鳌海上来",对仗工整,不同凡响,一时传为佳话。
张謇十五岁开始进入科举试场。
张謇二十一岁时,应江宁发审局孙云锦之邀,任发审局书记,结识了许多有声望的师友,并初展才能。
二十三岁入淮军吴长庆幕府,任机要文书。
客幕期间,当朝尚书翁同龢对张謇品格与才识有所闻,致函吴长庆时,常附笔问候张謇。
后建立师生关系。
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朝政府特设"恩科"会试。
张謇遵从父命,赴京赶考,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
光绪帝在太和殿亲授翰林院修撰。
这一年,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翰林院三十五人上疏《请罪李鸿章公折》,张謇单独上《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责李鸿章"战不备、败和局",主和误国。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准许外商在中国内地设厂,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怒和忧虑:"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
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阿赖?"张謇认为,必须发展民族工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筹办了我国最早的纱厂之一"大生纱厂",从此开始了他"实业救国"的实践。
张謇充分认识到"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在发展实业取得一定资产的基础上,又大力创办教育事业,开始形成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导思想.他以南通为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展开系统的设想与实践,并希望推广到江苏乃至全国。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虞和平一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张謇
个人简介
人物主要事迹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69年考中秀才。 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 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 1894年,又考中状元。 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通州师范学院…….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 家、教育家,主张“实 业救国”。中国棉纺织 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 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 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 教育之先河……
张謇
中文名:张謇 别 名:字季直,号啬庵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 出生日期:1853年7月1日 逝世日期:1926年8月24日 职 业: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信 仰:实业救国 主要成就: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代表作品:《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 《啬翁自订年谱》等
3、童少年时期就被着重培养的“务实”、“淳朴”之品性以及成长期生活 实践的磨砺。 4、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社会风气的转变 5、张之洞奏派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 与苏纶纱厂
人物评价
1.毛泽东:“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2.胡适: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伟大的失败的 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 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 于全国。
大生纱厂
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远离官场,投身商海
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三十年科举 幻梦由此终结走上实业救国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张謇人物介绍
黄 金 时 代
晚清张謇还是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 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 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 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 “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 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 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 不存在了。 1901 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 20 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 20.75 万两。 1904 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 万”。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 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 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 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张謇人物介绍精讲
张 謇 故 居
张 謇 纪 念 馆
江 苏 海 门 市 常 乐 镇 始 建 于 上 世 纪 年 代 80
谢 谢 观 赏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 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 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1913 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 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 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 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 万多枚,张謇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兴 办 实 业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 龢 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 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 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 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 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 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 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 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到1899年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 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张謇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钱庄借贷。向 股东告急,无人响应;而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到恶意杀价。最后作为张謇 多年挚友和忠实助手的沈敬夫提议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 买棉花,维持运转。幸而随后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 扩展,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作者:高艳来源:《求学·新高考版》2022年第02期“办学狂人”张謇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他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状元,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他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是个不折不扣的“办学狂人”。
他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的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他创办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这是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在老西门创办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是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河海大学前身。
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张謇是主要创建人之一。
……而南通大学,亦是由他于1912年创办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发展而来的。
在这里,我们邀请了一位南通大學的学姐,就让她来为大家讲讲张謇与南通大学的故事吧!第一次看到“张謇”这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书上,那时我们只知道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而真正开始了解他,是在我考入南通大学后。
犹记得报到那天从老师手里接过校园卡,老师对我们说:“欢迎来到南通大学,凭你们的校园卡可以免费参观学校南边的啬园哦!”“啬园?那是什么?”我有些惊讶。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老师微笑着说。
我原以为,这不过是学校旁边一个普通的公园,便约了朋友闲暇之时去啬园散心。
去了之后,只觉得见园子里曲径通幽,景色很美,很适合学生们来走走。
而在我们看到了张謇先生的雕像和墓志铭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座墓园,是张謇先生的墓地。
时光回到1912年,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开始本科教育。
他分别为这两所学校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和“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今天的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正是分别取自其中。
张謇实业救国论
张謇实业救国论摘要:张謇身处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型期,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
本文即从经济与政治两方面探讨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与成就。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张謇(1853-1926),字季直,晚号啬庵,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中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绅商领袖及新生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1895年,他在南通、海门、启东兴办了八所纺纱厂,还兴办了面粉、丝绸、酿造、榨油、火柴等工厂,连同汽车、公路、电力、船运、通讯等基础设施及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南通天海生轮船公司,组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集团化企业——大生工业集团。
一、张謇的经济思想首先,张謇的实业经济思想以“棉铁主义”为核心。
“棉铁主义”,即以棉纺织和钢铁工业为起点,逐步发展其他各个工业部门,最终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而在这过程之中,应集中绝对力量发展棉铁工业(而又以棉纺织工业为最为重点)。
张謇在他的《大生纱厂厂约》中即明确强调了棉对于民族工业,甚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其原因在于甲午战后外国商品输入国内以棉铁最多,且棉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钢铁关系到国家的命脉。
第二,张謇把对农业现代化的常识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虽然仍是为大生集团内部的纺织工业提供原材料而开办的,但仍然可以称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开山之作。
同时,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与人才。
这里的“引进”主要是指张謇在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的“自主的”引进外资与人才,其性质与盛宣怀的借贷是不同的。
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
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作者:温鲁来源:《慈善》2020年第01期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他兴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与骄傲。
因为有了大生纱厂,江苏南通从一个落后的县城逐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名城。
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与慈善事业,为当时与后世带来无穷福祉。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从小成绩优异,关心祖国命运。
中日甲午战争那年(1894年),张謇刚好考中光绪甲午科状元。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若丧考妣,张謇彻夜难眠。
“如何反败为胜、重新崛起?”张謇意识到,传统仕进之途已经不能有效地救中国了,应该另寻报国之门。
有一天,张謇徘徊街头,一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话使他有了很大触动。
李提摩太说:“若中国不能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业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
”张謇反复思考,认可了传教士的话,毅然走上“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道路。
为此,他抛弃官职、经商下海,成为一名不当状元的状元郎,为世人所不解,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效法他、追随他。
张謇很有经济头脑,选择了纺织业作为终生奋斗的领城,“衣、食、住、行”四大民生,以衣为首要。
张謇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把自己创办的实业取名为“大生”,这个词富含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基督教共有的理念,要使苍生蒙福,为此要勇敢地作为。
张謇的实业扎根中国社会,紧跟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经历数十年起伏,最终大生纱厂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经贸的流通,乃至商品出口都做出了贡献。
张謇通过大生纱厂大量吸纳乡民、流民、灾民入厂做工,在稳定治安、解决就业、创造财富各方面都创造了奇迹。
创办实业使张謇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收获,在荣誉与财富面前,张謇没有改变自己,保持了本色,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与慈善事业。
实际上,创办实业不过是张謇获取资金的途径罢了,他真正醉心的是教育、慈善事业的振兴。
江苏南通是南北交通要道,同时也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张謇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与心血。
张謇事迹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张謇先生的爱国情怀张謇先生生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他毅然投身民族工业,以实业救国为己任。
他曾说:“我国民族工业之所以落后,是因为缺乏实业家。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謇先生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他看来,实业救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张謇先生的创新精神张謇先生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他深知,要使民族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
因此,他提出了“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在大生纱厂,张謇先生大胆改革,实行股份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他还创办了南通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张謇先生的民生情怀张謇先生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
他深知,民族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因此,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民生福祉而努力。
在大生纱厂,张謇先生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降低工人工资,提高农民收入,使工人和农民共同受益。
他还投资兴办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
四、张謇先生的事迹对我们的启示1.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张謇先生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时刻牢记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民生问题关乎国家发展。
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
4.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实业救国:张謇共40页
19世纪60年前,士绅群体主要是通过科举向仕 途流动,属于封建性社会流动;
19世纪60年代后到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前, 是传统封闭型社会流动向近代开放型社会流动 的过渡,出现了“绅—商”流动的格局; 科举制废除后,促成了士绅阶层的结构性社会 流动:新式知识分子。
绅与商
❖ 重商主义:“今之世界,商务竞争之世界,商务盛之国 则强,商务衰之国则弱。”
(张謇)
❖ “在1898年百日维新前夕,中国的思想和体制都 刻板地遵从了中国人特有的源于中国古代的原理。 仅仅12年后,到了1910年,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 体制,由于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最根本含义来说,这些变化是革命性的。在思 想方面,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新工 商业者与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一些 机构以至主要传媒也藉此表达思想。
四、立宪运动
❖ 东南互保 1901 ❖ 《变法平议》1901 ❖ 《东游日记》1903 ❖ 1906 预备立宪公会 ❖ “亟求立宪,非以救亡;
立宪国之亡,其人民受 祸或轻于专制国之亡 耳。”
❖ “东西各国办事人并非别一种血肉特造,止法度大 段公平划一,立法行法司法人同在法度之内,虽事 有小弊,不足害法”;“日本全国略与两江总督辖地 相等,若南洋则倍之矣。一则致力实业教育三十年 而兴,遂抗大国而拒强国;一则昏若处瓮,瑟缩若被 执,非必生人知觉之异也。一行专制,一行宪法, 立政之宗旨不同耳。”
❖ 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 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 的社会潮流—绅商合流。这一合流现象主要遵循由绅向 商、由商向绅两条渠道进行。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 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状元实业家张謇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
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謇兴办实业:背景:《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激发了民间兴办实业的热潮口号:实业救国目的:维护中国利益,发展中国工商业,获得利益状况:创办了大生纱厂结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吞并。
意义:成了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
张謇: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
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
2.发展不均衡;(后天畸形)(1)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早,交通方便,洋务企业多集中于此。
)(2)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投资;b.资金周转慢,产出时间长,不愿投资;c.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矿产,无法投资。
)3.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4.前途: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
(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夹缝中艰难发展)5.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的特征和表现:1、特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