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合集下载

历史趣闻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历史趣闻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导语: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

出身农家,苦读成才。

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

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
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

出身农家,苦读成才。

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

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着成效。

1917年中华农学会成立,被拥戴为名誉会长。

1985年曾在南京召开国际张謇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张謇研究中心。

小小“状元郎”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

3岁的时候,父亲就教张謇读《千字文》,4岁就送他到海门邱大璋私塾学习。

在这里,张謇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以及《孝经》、《论语》、《孟子》等传统幼儿读物。

10岁的时候,张謇学习对对子。

有一天,老师对了一个上联“月沉江底”,张謇很快就对了一个“日悬天上”的下联,老师听了非常惊奇、高兴,连说孺子可教。

老师又起了个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少年张謇一点儿没有思考,顺嘴就说了“我踏金鳌海上来”,古代以脚踩金鳌头指代高中状元,所以后来张謇中了状元以后,那就更好像是个预兆了。

迷信的父亲张彭年满心欢喜,仿佛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灿烂前程指日可待了,同时,这个小小“状元郎”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不做盆中之景
父亲看到儿子学问长进很快,对他未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充生活常识分享。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摘要:张謇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爱国思想溶入个人心理深处。

他在实业救国中提倡的棉铁主义、振兴农务、开放主义与引进外资等主张表现出积极的爱国精神,在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爱国精神张謇所处的时代是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帝国主义获得更多的权利,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张謇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一样,目睹了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惨状,爱国主义越来越强烈。

“生于优患、万方多难”的张謇,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学教育。

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等传统文化的熏陶。

青年时期,张謇广泛深入接触了军政和社会事务,开拓了视野,亦使他孕育了忧虑朝政腐败,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甘心国土沦亡,主张立国自强,以战求和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对张謇更是一个强大的心灵震撼,从这一阶段起,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始由激情向理性升华,由爱国理念向爱国实践转化。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侵略基地,划分势力范围,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基地,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弱小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无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面前,张謇深深感到:非兴实业不足以救危亡。

他在纵观国内外形式和比较各种救国主张后认为:“世人皆言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化粗为精,化贱为贵。

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他总结了日本富民强国的经验,认为它主要是采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实业。

中国要想富强,必须把新式工业居中心地位,尤其是棉纺工业和钢铁工业。

一、棉铁主义张謇的“棉铁主义”是其实业救国思想的中心,其内容是发展大工业以棉、铁两种工业为起点和中心,有步骤建立和发展各种工业部门,从而达到全面振兴实业。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不是偶然的。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虞和平一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中国历史上,状元身世的宰相为数很多,可状元身世的实业家那么只有一名,那确实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前驱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市海门县常乐镇人。

他诞生在一个富裕农人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识字也不多,但伶俐的张謇自小念书就很勤奋,听说5岁时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千字文》。

有一天,教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便以"人骑白马门前过"为题,让学生对下联。

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而张謇对的是"我踏金鳌海上来"。

教师大喜过望,说他志向远大,以后必然能大有作为。

可是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并非顺利,他16岁考中秀才,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尔后持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

他一气之下,把应考用具都砸了个粉碎,立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1894年春天,因为庆贺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一次科举考试,张謇被父亲和伯父强逼着,再次应考,没想到这一次却取得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赏识,中了头名状元,并被录用为翰林院修撰。

但是这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就暴发了。

张謇满腔义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路,踊跃主张坚决抗击帝国主义的入侵。

他一再写奏章给皇帝,抨击李鸿章的卖国投降主义。

在斗争正猛烈的时候,张謇的父亲因病归天了,依照那时礼教,他必需回抵家乡去服丧守孝3年。

于是张謇匆匆离开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不能不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加倍失望。

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确实是要大力进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

他以为,一个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身实业,以拯国家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

因此,他拒绝回北京从头担任官职,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

在给翰林院辞职书中,他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效之事,不肯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那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是一名办实业的热心提倡者,他原先和张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苏州、南通两地兴办工厂的打算。

张謇的主要事迹

张謇的主要事迹

张謇的主要事迹张謇是清朝末期著名的爱国人士、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为了实现国家振兴而奋斗终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张謇的主要事迹。

1. 开办农业学堂1895年,张謇在山东开办了中国农业学堂,这是一所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因此推行农业现代化必须从农村入手。

并在该校聘请了日本知名教育家宇野弘蔵等人担任教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知识。

2. 倡导实业救国张謇认为实业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而中国现代化必须从实业入手,因此他倡导实业救国。

他奉行着“实业救国,道德教化”的理念,积极参与了许多实业项目,如投资于山东刘铁石开办的华南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开办的张氏纺织公司等。

3. 推动洋务运动张謇是洋务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他认为当时中国必须从西方引进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为此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并投资于许多国营实业公司。

他还在江苏南京倡导和组织修筑城墙和铁路等公共设施,使南京从一个闭塞的小城市统一沿海、内陆。

4. 倡导科教兴国张謇深知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他投资于创立了山东大学、济南工艺学校、太平洋商学院等教育机构,为民族教育贡献了力量。

张謇坚持“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观念,在教育事业中投入巨资,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推动鞑靼重返中国张謇认为鞑靼是中国的一部分,被俄罗斯占领后,不仅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让许多鞑靼人遭受不公和歧视。

他积极倡导政府和民间团体向俄国施压,要求俄国归还鞑靼人的故乡,重返中国。

他还亲自投资、组织过多次鞑靼人的回国行动,为鞑靼人争取了中国国内的认同和支持。

6. 争取外交支持张謇也在国际上积极争取支持。

他深知在当时的霸权秩序下,中国需要国际间的支持才能争取自身的利益。

他曾任中国的特使,多次出使欧美各国,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为中国争取了尊重和认同。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张謇为中国近代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实业救国的例子

实业救国的例子

实业救国的例子以下是 6 条关于实业救国的例子:1. 你知道张謇吗?他可是当年的一位传奇人物啊!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张謇毅然投身实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救国的道路哇!通过发展纺织业,带动了经济,给无数人带来了工作机会,这难道不是在实实在在地拯救国家吗?2. 提起卢作孚,那可真是了不起呀!他搞航运,打造出民生公司。

在战争时期,他的船队就如同生命之舟,抢运物资,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好比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呀,难道不该为他点赞吗?3. 范旭东可是个有胆识的人呐!他专注于化工行业,创建了永利碱厂等。

他的努力让我们国家在化工领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不再被别人卡脖子。

这不就像是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天大道吗?他的实业救国之举着实令人钦佩!4. 穆藕初,这位厉害的人物呀!他大力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不正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吗?他就像是一位勇往直前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奋勇拼搏,多了不起呀!5. 陈嘉庚,多么响亮的名字啊!在海外打拼成功后,他心系祖国,回国创办众多企业和学校。

他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为国家培养人才,助力发展。

他的行为不就是像春雨滋润大地一样,无声却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前进吗?这就是实业救国的典范啊!6. 刘国钧,也是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呢!他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把企业做大做强。

他的企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这难道不是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我们走向强国之路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先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坚持,通过实业救国的道路,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张謇人物介绍

张謇人物介绍


黄 金 时 代

晚清张謇还是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 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 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 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 “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 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 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 不存在了。 1901 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 20 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 20.75 万两。 1904 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 万”。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 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 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 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赞美张謇的诗、散文

赞美张謇的诗、散文

赞美张謇的诗、散文有:
1.张謇,实业救国的楷模,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张謇,一位杰出的企业家,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事业成就不仅造福了人民,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张謇,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
的爱国精神。

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
斗。

4.张謇,一位卓越的实业家,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才华和智慧,
更源于他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张謇,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了
贡献。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
们用心去做,就能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6.张謇,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
的教育。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7.张謇,一位卓越的慈善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的慈善事业不仅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传递了爱心和
温暖。

8.张謇,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他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了历史的风云
变幻。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
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9.张謇,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
了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0.张謇,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
严和利益。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奋发向前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海门人的骄傲张謇初中作文

海门人的骄傲张謇初中作文

海门人的骄傲张謇初中作文他——一位爱国人士,一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兴办实业,创业救国。

他曾经是南通早期最雄厚的一股血液。

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一颗星星。

他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脚踏实地,挥之不去的脚印里,汇聚了多少鲜血与汗水!几十条新路,却养活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

他,就是海门人,南通人,江苏人,乃至全国人的骄傲——张謇先生。

张謇先生,在清朝那风雨飘摇的时代,您发出"兴办实业,创业救国"的呼吁。

海门人不会忘记您那时身先士卒的背影;不会忘记您在投资大生纱厂时倾家荡产,为的是造福于一方;不会忘记您曾建立了第一所师范学校,为的是培养人才,改变家乡的命运;不会忘记您开辟了无数条公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便的是运输,传达的是爱国热情……您一生创建了20余个企业,使多少妻离子散的家庭重新找到了希望,建立了370多所学校,为家乡培养出了多少位优秀才子!您,即使没有资金,即使股东告急,即使有人恶意杀价,但是您抱怨了吗?没有。

作为一名爱国人士,您深爰这片生养您的故土,你深爱这群纯朴,却在战乱中家破人亡的乡亲,你深爱这片华夏中原,你深爱这条古老文明的东方巨龙……这一切都成了你努力的源泉,你把救国救民,兴业救国,看作自己一生最高的宗旨!张謇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很难发现另一个与您同样有着伟大绩业的人,您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灵魂式人物,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全国。

在您心中,国为重,家为轻,创业最重,名利最轻。

三十年先锋开路,八十年百姓受福。

开创发展生产,您是先行人,兴办教育师范,您是高举的旗帜。

您虽然不富贵,但依然坚持创业,虽然没有权势,但依然坚持与黑暗势力博弈。

您的生命是如此厚重,您的精神曾经点亮过多少灵魂的灯塔?海门人不会忘记,有这么一个人曾经造福于家乡;江苏人不会忘记,有这么一位人曾经使江苏经济实力不断上攀;中国人不会忘记,现在的轻工业是由海门的张謇先生开创的!张謇先生,您的精神将永远成为燃烧的火炬,给一代又一代接力!。

实业救国张謇演讲稿

实业救国张謇演讲稿

他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是“东南实业领袖”,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良方,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

他就是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疾苦有深切的了解。

为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张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

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

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

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

1902年8月,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

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其中尤以师范教育为首创。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作者:高艳来源:《求学·新高考版》2022年第02期“办学狂人”张謇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他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状元,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他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是个不折不扣的“办学狂人”。

他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的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他创办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这是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在老西门创办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是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河海大学前身。

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张謇是主要创建人之一。

……而南通大学,亦是由他于1912年创办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发展而来的。

在这里,我们邀请了一位南通大學的学姐,就让她来为大家讲讲张謇与南通大学的故事吧!第一次看到“张謇”这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书上,那时我们只知道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而真正开始了解他,是在我考入南通大学后。

犹记得报到那天从老师手里接过校园卡,老师对我们说:“欢迎来到南通大学,凭你们的校园卡可以免费参观学校南边的啬园哦!”“啬园?那是什么?”我有些惊讶。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老师微笑着说。

我原以为,这不过是学校旁边一个普通的公园,便约了朋友闲暇之时去啬园散心。

去了之后,只觉得见园子里曲径通幽,景色很美,很适合学生们来走走。

而在我们看到了张謇先生的雕像和墓志铭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座墓园,是张謇先生的墓地。

时光回到1912年,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开始本科教育。

他分别为这两所学校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和“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今天的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正是分别取自其中。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8年第6期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办实业的先驱,是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19 世纪80 年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时,1894 年,张謇高中状元,毅然辞官,开始寻求实业救国的新出路,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

1899 年秋,他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这是他在南通建立起来的综合工业中的第一所企业;1901 年建立面粉厂;1902 年和1903 年创办轮船公司;1903 年建榨油厂和酒厂;1905 年建缫丝厂和机器厂。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

这些实业的创办,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然而,时运不济,到20 世纪20 年代,由于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因素打击,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衰落直至折戟,但他取得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功绩也是彪炳史册。

外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趁势兴起,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更为严重。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中就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此,张謇曾指出,允许日本人在内地开机器厂,制造土货,设立行栈,“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

由于“外洋之工作巧于华人,外洋之商本厚于我国”,“今通商新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姿。

逐渐吞噬,计日可待”。

一战之后,日本势力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对东北入侵,抢占东北的市场,排挤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

通海关布庄的销路大大萎缩,最终大生纱厂逐步失去了通海关布庄这个棉纱市场。

据上海纱布公所调查得知,南通土布经营口市场销往东北各地的绝对数在逐年减少,到1931年达到最低。

据资料显示,至1931 年东北沦陷后,南通土布市场完全消失。

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

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

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如果说城市也有血脉的话,那南通的血管深处,永远活着一个张謇。

这个城市里有个说法叫“一山一水一人”――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张謇。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南通仿佛是一个黄金城市。

举国动荡,这个江苏一隅的县城却在张謇的主持下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善的城市系统。

张謇在20年间所参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180余家,囊括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商会民团、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

当时的中国制度缺失,前途茫茫无着,张謇却在南通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社会井然有序,风气也清明淳朴。

许多社会学者被吸引,前往南通考察,南通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即使到现在,大多数南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还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大多数南通人家都至少有一个亲戚在张謇创办的工厂里工作过;大多数南通人最常去的电影院是更俗剧场,张謇当年就在这里接待了欧阳予倩、梅兰芳、袁克文……大多数南通人都在濠河岸边的公园里散过步、晒过太阳,这个公园是张謇当年规划的5个城市公园之一,公园里有座叫“濠阳小筑”的宅院,是张謇晚年的家。

壹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

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

张謇4岁启蒙,5岁入塾,16岁考中了秀才。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

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的赏识,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

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对其争相礼聘,邀其入幕,张謇“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

张謇实业救国论

张謇实业救国论

张謇实业救国论摘要:张謇身处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型期,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

本文即从经济与政治两方面探讨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与成就。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张謇(1853-1926),字季直,晚号啬庵,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中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绅商领袖及新生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1895年,他在南通、海门、启东兴办了八所纺纱厂,还兴办了面粉、丝绸、酿造、榨油、火柴等工厂,连同汽车、公路、电力、船运、通讯等基础设施及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南通天海生轮船公司,组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集团化企业——大生工业集团。

一、张謇的经济思想首先,张謇的实业经济思想以“棉铁主义”为核心。

“棉铁主义”,即以棉纺织和钢铁工业为起点,逐步发展其他各个工业部门,最终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而在这过程之中,应集中绝对力量发展棉铁工业(而又以棉纺织工业为最为重点)。

张謇在他的《大生纱厂厂约》中即明确强调了棉对于民族工业,甚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其原因在于甲午战后外国商品输入国内以棉铁最多,且棉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钢铁关系到国家的命脉。

第二,张謇把对农业现代化的常识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虽然仍是为大生集团内部的纺织工业提供原材料而开办的,但仍然可以称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开山之作。

同时,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与人才。

这里的“引进”主要是指张謇在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的“自主的”引进外资与人才,其性质与盛宣怀的借贷是不同的。

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

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

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作者:温鲁来源:《慈善》2020年第01期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他兴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与骄傲。

因为有了大生纱厂,江苏南通从一个落后的县城逐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名城。

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与慈善事业,为当时与后世带来无穷福祉。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从小成绩优异,关心祖国命运。

中日甲午战争那年(1894年),张謇刚好考中光绪甲午科状元。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若丧考妣,张謇彻夜难眠。

“如何反败为胜、重新崛起?”张謇意识到,传统仕进之途已经不能有效地救中国了,应该另寻报国之门。

有一天,张謇徘徊街头,一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话使他有了很大触动。

李提摩太说:“若中国不能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业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

”张謇反复思考,认可了传教士的话,毅然走上“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道路。

为此,他抛弃官职、经商下海,成为一名不当状元的状元郎,为世人所不解,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效法他、追随他。

张謇很有经济头脑,选择了纺织业作为终生奋斗的领城,“衣、食、住、行”四大民生,以衣为首要。

张謇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把自己创办的实业取名为“大生”,这个词富含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基督教共有的理念,要使苍生蒙福,为此要勇敢地作为。

张謇的实业扎根中国社会,紧跟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经历数十年起伏,最终大生纱厂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经贸的流通,乃至商品出口都做出了贡献。

张謇通过大生纱厂大量吸纳乡民、流民、灾民入厂做工,在稳定治安、解决就业、创造财富各方面都创造了奇迹。

创办实业使张謇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收获,在荣誉与财富面前,张謇没有改变自己,保持了本色,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与慈善事业。

实际上,创办实业不过是张謇获取资金的途径罢了,他真正醉心的是教育、慈善事业的振兴。

江苏南通是南北交通要道,同时也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张謇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与心血。

张謇事迹心得体会感悟(3篇)

张謇事迹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张謇先生的爱国情怀张謇先生生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他毅然投身民族工业,以实业救国为己任。

他曾说:“我国民族工业之所以落后,是因为缺乏实业家。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謇先生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他看来,实业救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张謇先生的创新精神张謇先生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他深知,要使民族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

因此,他提出了“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在大生纱厂,张謇先生大胆改革,实行股份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他还创办了南通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张謇先生的民生情怀张謇先生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

他深知,民族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因此,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民生福祉而努力。

在大生纱厂,张謇先生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降低工人工资,提高农民收入,使工人和农民共同受益。

他还投资兴办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

四、张謇先生的事迹对我们的启示1.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张謇先生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时刻牢记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民生问题关乎国家发展。

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

4.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一人救一国

以一人救一国

以一人救一国“一人一山一水”俨然已成为一座城的标志,而背后靠一己之力撑起“一座城”的“一人”便是张謇。

话剧《张謇》是一部地方题材人物历史剧,剧中张謇凭借以”一人救一国”的精神,从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多方面着手,打造了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南通模式”。

标签:张謇精神;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带着一颗崇敬的心走进剧院,欣赏话剧《张謇》。

当坐在剧场中,大幕拉开的那一刻,便开始与剧中人物灵魂的碰撞。

风雨如磐的时局,一位身着素白长衫的老人,在江边发出一声叹息:”张某盼一个太平,一声无悔。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兴办大生纱厂,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話剧《张謇》由国家一级编剧罗周创作,国家一级导演李明华担纲导演,第十七届中国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康爱石扮演张謇。

已迈进花甲之年的老戏骨全程2个小时的不间断表演,在舞台上呈现了”救国梦、赤子心”的主题,为观众再现了张謇一生实业救国的伟大抱负。

故事以张謇过七十大寿为切入点,满门宾客来贺寿时,惊闻其垦牧、棉业已陷入经济困境,查账后发现,他兢兢业业,一首创办的大生集团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负债累累,入不敷出。

七十年风雨,一生心血,官场商场,公益实业,历历在目!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面对列强的虎视眈眈,民族的生死存亡,究竟该何去何从?当张謇在遭遇他一生中最大的危机时,观众本随着剧情推测故事的发展,可编剧却一改常态,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推进,展现了张謇从70岁到73岁的经历。

一条倒叙,分别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张謇,推进的部分则为现实,是张謇创办的大生集团遭遇的危机。

倒叙的部分则为闪现回忆,回顾张謇一生的辉煌成就。

就在这两条线的相互环绕中,插入中年张謇与晚年张謇的两次历史相逢,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张謇的自我面对和自我探寻。

第一次在江边,中年张謇,正值困顿,实业发展举步维艰,晚年张謇,诉说心中苦闷,内外交迫,借贷无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1908)……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1910)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1925)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1929)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不过,即使在担任高官期间,他的主要精力仍在大生集团上。

跟胡适说他是“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有所不同,在费正清看来,在民国诞生这一“中国政治复兴”时期的“统治阶级的新人”中,张謇乃是第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演出的,则是一个“颇为成功的故事”〔注1〕。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生于江苏南通一普通农户。

幼习八股,15岁中秀才,后因家境窘迫,外出谋生。

23岁做了清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随赴朝鲜平乱。

其间,他数次提携袁世凯,被袁视为恩师;又因幕主受到李鸿章猜忌,渐知仕途险恶。

据说,他曾先后婉拒两广总督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礼聘入幕,有“南不拜张,北不拜李”的清誉〔注2〕;其原因,是他“鄙视”洋务派首领之“无能和误国”〔注3〕。

32岁时,他考取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引起帝师翁同龢注意,但其后连续4次会试均落榜。

40岁前,他共参加各级考试20余次,“仅直接消磨在考场中的时间累计即达120天,折合2 880小时”。

待他完全厌倦科举、只因老父恳求才勉强答应最后一次去应试〔注2〕,却高中状元。

有传闻说,他的夺魁跟翁同龢做手脚有关,证据之一,是南通地方上专为此命名的“果然亭”,后来被张謇改作“适然亭”〔注4〕。

高龄举人张謇时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救亡与维新思潮涌动。

张謇以新科状元加盟“帝党”主战派,单独上书弹劾李鸿章。

奏章刚递上,接父丧电报,遂请假回乡守制。

在家乡,他接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主办团练。

不久,马关条约签定,日本获种种优惠,即将大举投资江南;而在京城,新旧党争愈演愈烈,维新运动屡屡受挫。

1895年夏,张之洞建议张謇办企业。

于是他创办大生纱厂,3年建成投产。

以后又办了多家纱厂和榨油、面粉、铁冶、轮船及盐垦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形成资本集团,鼎盛时总资本三四千万元。

论者指出,张謇以及另一位状元陆润痒的下海,“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他们弃官从商,对于“走着一条曲折坎坷道路的中国民间资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注2〕。

另有史家强调:此类“名义上的商办企业……最初的成就,也要归功于其主办人因有官方的关系而能取得的官方支持”——由于国内市场有限,政府财源不足,加上进口货及在华外资的竞争;以至“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曾经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或盐商的特征,并且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又在国民党中国有其表现,在〔新〕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注5〕。

至于张謇下海的个人动机,有论者谈到,他任翰林时,一天慈禧回宫,赶上暴雨,他随众迎驾,眼见许多白发老臣跪在没膝积水中匍伏,“惶恐万状,不敢仰视,宛如一群落汤鸡”。

乃“顿生悲凉,不禁喟然长叹:做大官是如此下贱,这不是胸怀大志的人所能忍受的”〔注2〕。

张謇从未远离政治。

大生纱厂开工不久,他父丧守制期满,回京销假,正赶上百日维新。

因深知政坛矛盾错综复杂,他对变法“既疑且惧”。

曾劝康有为“勿轻举”,劝翁同龢“赶紧离京远祸”,自己也于戊戌政变前夕回到南通,故未受大的牵连〔注3〕。

其后,他投身“晚清新政”及立宪运动,特别是在家乡力倡地方自治,成效尤著。

跟其他维新人士一样,张謇向来注重教育。

他以经营实业部分盈余和劝募所得,先后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和十余所职业学校,以及图书馆、剧场、医院等。

后将纺织、农业和医学三校扩为专科,再并为南通大学。

在家乡以外,他也倡议或参与资助设立了吴淞商船学校、水产专门学校、中国公学、复旦学院、南京高等师范等。

清末江苏学务处成立,张謇被推为议长,又任中央教育会会长。

清廷还以三品衔聘他为商部头等顾问官。

1906年,他跟江浙闽三省人士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

1909年,江苏咨议局成立,任议长。

随后,他发动各省咨议局代表进京联合请愿开国会,给清廷施以沉重压力。

民国部长张謇辛亥革命期间,在张謇心目中,能领导共和国走向稳定的人,惟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民国元年,他被孙中山委为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但不到职;中山以出让国家权益换取日本财团援助时,更愤而公开辞职。

他在南京、北京间斡旋调停,对促使南方把政权移交袁世凯,起了关键作用。

1913年,应袁之邀,张謇出任农林、工商二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次年,二部并为农商部,仍任总长。

旋因不满袁搞独裁,乃辞职南归,继续其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事业。

2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大生集团下属各企业负债累累。

1923年,张謇被迫以其核心企业大生一厂向银行押款还债。

两年多后,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全部被债权人接管〔注2〕。

近代史教科书里,一向把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运动。

然而,不论改良派康梁、严复、谭嗣同,还是革命派孙黄、章太炎、蔡元培,他们的家庭或本人成份,都算不上资产阶级。

张謇虽出身贫寒,但其职业和生活来源却表明,他才是货真价实的资本家、企业家。

海外史家指出,19世纪末,其实中国还没有资产阶级;“相反,正是这些维新派首创了资产阶级,或者可以说是发明了资产阶级。

像张謇等士绅文人,在甲午战败后之所以突然开始投资办现代企业,主要是出于政治和思想动机。

其行动是由于在思想上改变了信仰,或者受其他思想感染所致。

只是在1905到1911年中国工业出现之后,利润的诱惑才占了上风,经济收益才变成主要动机。

中国的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具有某种出于自愿的理想主义的特点”〔注5〕。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工商企业的体制,由最初“官办”,到“官督商办”,经“官商合办”,演变为“商办官助”和“绅领商办”。

在这过程中,“绅商”渐从“官商”分化出来,成为不再担任官职的绅士企业家〔注5、注2〕。

对比当时最著名的“南张北周”,应有助于领会“官”、“绅”二“商”的微妙区别:“在周学熙恋栈官位时,张謇已辞去了一切公职。

这个决定不是轻易作出的。

……周学熙和张謇在他们寻求财政后盾和管理支援的方式上也大相径庭。

周学熙面向的是他的官场同寅,张謇则求助于商界。

”〔注5〕近年学者指出:“在官与商这两大社会阶层之间,绅商以其‘兼官商之任’的双重身份,模糊了官商界限。

他们往往上通官府,下达工商,即所谓‘通工商之邮’,构成官与商之间的缓冲与媒介,担负起既贯彻官府意图,又为工商界代言的双重使命。

”〔注6〕不难理解,凭借这种双重身份,包括张謇在内的“绅商”们,搞“封建式垄断”甚至挪用公款之类〔注7〕,亦属难免。

纵观张謇一生,论政治作为,他参预了戊戌变法,在立宪运动和民国草创时期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作为民国政府农工商政策大计的主持者,其独立建树十分有限;作为立宪派头面人物,常显得缺乏远见和主动性;作为几派势力间的调停人,做的多是传递信息一类事;作为国家公务员,他也曾以权谋私〔注2〕。

论经济业绩,大生集团鼎盛期的规模,跟北方周学熙集团也只旗鼓相当;就开拓国家工业化基础而言,其作用未必大于盛宣怀;大生集团的破产,更使其客观效果被弱化。

至于他兴办教科文事业,影响虽广,而功效毕竟主要见于其家乡一隅。

张謇一家单论以上每一方面,张謇的影响都未必最卓著。

但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注8〕。

窃以为,本世纪中国实业界精英的社会影响,明显逊于思想、政治及教科文界的同级别人物。

如史家所指出:“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至少在本章〔1911-1949〕限定的年代里,没有占据显要位置。

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注8〕正因此,本榜经济人物的比例既小,且多排在较后位次。

至于张謇如此靠前,乃因除前述种种业绩外还应看到:作为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幕僚,他在晚清“新政”策划期间也曾发挥重要作用〔注2〕;作为“温和派中较激进的人(‘进步的立宪派’)”,他称得上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而且,以他为首要代表的“新绅士”阶层之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可能真正代表了一次社会革命的开始”。

〔注5〕〔注1〕〔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986),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中译本。

〔注2〕张学君,《实业之梦——张謇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注3〕朱信泉,《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载熊尚厚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三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