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

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

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不过即使在担任高官期间,他的主要精力仍在大生集团上。

跟胡适说他是‚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有所不同,在费正清看来,在民国诞生这一‚中国政治复兴‛时期的‚统治阶级的新人‛中,张謇乃是第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演出的,则是一个‚颇为成功的故事‛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生于江苏南通一普通农户。幼习八股,15岁中秀才,后因家境窘迫,外出谋生。23岁做了清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随赴朝鲜平乱。其间,他数次提携袁世凯,被袁视为恩师;又因幕主受到李鸿章猜忌,渐知仕途险恶。据说,他曾先后婉拒两广总督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礼聘入幕,有‚南不拜张,北不拜李‛的清誉〔注2〕;其原因,是他‚鄙视‛洋务派首领之‚无能和误国‛〔注3〕。32岁时,他考取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引起帝师翁同龢注意,但其后连续4次会试均落榜。40岁前,他共参加各级考试20余次,‚仅直接消磨在考场中的时间累计即达120天,折合2 880小时‛。待他完全厌倦科举、只因老父恳求才勉强答应最后一次去应试〔注2〕,却高中状元。有传闻说,他的夺魁跟翁同龢做手脚有关,证据之一,是南通地方上专为此命名的‚果然亭‛,后来被张謇改作‚适然亭”

高龄举人张謇

时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救亡与维新思潮涌动。张謇以新科状元加盟‚帝党‛主战派,单独上书弹劾李鸿章。奏章刚递上,接父丧电报,遂请假回乡守制。在家乡,他接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主办团练。不久,马关条约签定,日本获种种优惠,即将大举投资江南;而在京城,新旧党争愈演愈烈,维新运动屡屡受挫。1895年夏,张之洞建议张謇办

企业。于是他创办大生纱厂,3年建成投产。以后又办了多家纱厂和榨油、面粉、铁冶、轮船及盐垦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形成资本集团,鼎盛时总资本三四千万元。

论者指出,张謇以及另一位状元陆润痒的下海,‚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他们弃官从商,对于‚走着一条曲折坎坷道路的中国民间资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注2〕。另有史家强调:此类‚名义上的商办企业……最初的成就,也要归功于其主办人因有官方的关系而能取得的官方支持‛——由于国内市场有限,政府财源不足,加上进口货及在华外资的竞争;以至‚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曾经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或盐商的特征,并且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又在国民党中国有其表现,在〔新〕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至于张謇下海的个人动机,有论者谈到,他任翰林时,一天慈禧回宫,赶上暴雨,他随众迎驾,眼见许多白发老臣跪在没膝积水中匍伏,‚惶恐万状,不敢仰视,宛如一群落汤鸡‛。乃‚顿生悲凉,不禁喟然长叹:做大官是如此下贱,这不是胸怀大志的人所能忍受的‛

张謇从未远离政治。大生纱厂开工不久,他父丧守制期满,回京销假,正赶上百日维新。因深知政坛矛盾错综复杂,他对变法‚既疑且惧‛。曾劝康有为‚勿轻举‛,劝翁同龢‚赶紧离京远祸‛,自己也于戊戌政变前夕回到南通,故未受大的牵连。其后,他投身‚晚清新政‛及立宪运动,特别是在家乡力倡地方自治,成效尤著。

跟其他维新人士一样,张謇向来注重教育。他以经营实业部分盈余和劝募所得,先后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和十余所职业学校,以及图书馆、剧场、医院等。后将纺织、农业和医学三校扩为专科,再并为南通大学。在家乡以外,他也倡议或参与资助设立了吴淞商船学校、水产专门学校、中国公学、复旦学院、南京高等师范等。清末江苏学务处成立,张謇被推为议长,又任中央教育会会长。清廷还以三品衔聘他为商部头等顾问官。1906年,他跟江浙闽三省人士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1909年,江苏咨议局成立,任议长。随后,他发动各省咨议局代表进京联合请愿开国会,给清廷施以沉重压力。

民国部长张謇

辛亥革命期间,在张謇心目中,能领导共和国走向稳定的人,惟袁世凯,而非孙中山。民国元年,他被孙中山委为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但不到职;中山以出让国家权益换取日本财团援助时,更愤而公开辞职。他在南京、北京间斡旋调停,对促使南方把政权移交袁世凯,起了关键作用。1913年,应袁之邀,张謇出任农林、工商二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次年,二部并为农商部,仍任总长。旋因不满袁搞独裁,乃辞职南归,继续其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事业。2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大生集团下属各企业负债累累。1923年,张謇被迫以其核心企业大生一厂向银行押款还债。两年多后,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全部被债权人接管

近代史教科书里,一向把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运动。然而,不论改良派康梁、严复、谭嗣同,还是革命派孙黄、章太炎、蔡元培,他们的家庭或本人成份,都算不上资产阶级。张謇虽出身贫寒,但其职业和生活来源却表明,他才是货真价实的资本家、企业家。海外史家指出,19世纪末,其实中国还没有资产阶级;‚相反,正是这些维新派首创了资产阶级,或者可以说是发明了资产阶级。像张謇等士绅文人,在甲午战败后之所以突然开始投资办现代企业,主要是出于政治和思想动机。其行动是由于在思想上改变了信仰,或者受其他思想感染所致。只是在1905到1911年中国工业出现之后,利润的诱惑才占了上风,经济收益才变成主要动机。中国的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具有某种出于自愿的理想主义的特点‛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工商企业的体制,由最初‚官办‛,到‚官督商办‛,经‚官商合办‛,演变为‚商办官助‛和‚绅领商办‛。在这过程中,‚绅商‛渐从‚官商‛分化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