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它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而产生,扩大,又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深入。研究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无论是对辛亥前后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认识,还是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和经济学说的深入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及其发展
实业救国思潮从19世纪开始。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实业救国论在辛亥革命前后颇为流行。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他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实业救国论经他提倡而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
实业救国论风行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兴起原因
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事业思潮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论述了振兴实业在富国强民,拯救民族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提出发展和振兴中国实业的基本思路和经营管理方针
要求政府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实业救国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预警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
实业救国兴起的原因:①甲午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分析评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实业救国"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三.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首先丰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说,实业救国思潮既是一种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思潮。又是发展经济,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学说。实业救国论还被一些资产阶级人物作为加强对工人剥削的理论根据。实业救国论者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工商界人士,还有一些开明的当权者。他们的主张和言论固然有某些区别,但基本都有从救亡图存出发,主张效法西方,兴办实业,富国强民,是中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推动清末民初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实业救国论主张以工商立国,反对重民抑商。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取代传统的小农经济。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再次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众大影响。实业救国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深入和系统的探讨了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思想家的宏观构想,还是实业家具体的经营管理理念,都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方向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构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实业救国思潮具有如下几点鲜明的时代特点:爱国进步始终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主旋律;中国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基本走向;内容丰富融合中西是实业救国思潮的时代特色。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一部分人,对实业救国论曾有过批评。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曾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孙中山选集》)。他正确地认识到在清朝反动政权下,是不可能靠振兴实业来救国的;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才能为振兴实业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当然,孙中山认为“民国”建立后就可“产业勃兴”,这又表明他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政权的危险还缺乏认识。
四.对实业救国思潮的反思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对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895年到898年近代第一次投资热潮和905年到908年第二次投资热潮,都与实业救国论者的努力分不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活动与主张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抵制美货运动与收回利权运动中实业救国论者都是主将。如果没有实业救国论者的积极倡导抵制美货运动与收回利权运动,最终演变为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不可能顺利成功,因此客观上推动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