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让名句默写提升语文素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观念,让名句默写提升语文素质

发表时间:2015-03-19T11:33:24.5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第2期(上)供稿作者:朱科[导读] 在多年的备考改卷中,我看到学生常因错别字丢一两分而感到可惜。朱科

摘要:针对高考名句默写中学生得分不高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学生忽视词义理解,轻视错别字,孤立去背书的低效学习方法,提出要转变急功近利只求5分的传统观念,从人的素质涵养和大语文观念的角度,以名句默写为支点,四两拨千斤,在读书、背诵和默写中带动学生规范书写,增强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提高活用素材增加文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既高效消灭错别字,又从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文化素质。

关键词:转变观念;名句默写;提升;语文素质

名句默写是高考中较易得满分的送分题目。在多年的备考改卷中,我看到学生常因错别字丢一两分而感到可惜。特别是变换常见方式,改成“给下句,补上句”或“将记忆与理解结合,按名句含意提示默写”的模式,有不少学生就会思维短路,不知所措,而严重失分。2014年多个省份都采用了第三种方式一来考查,像广西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考倒了不少学生。名句默写得分低,与学生固有的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不少学生认为,它只有区区5分,与其花多时间深入理解去多争那一、二分,不多做其它题目更能提高整体的分数。其实,学生不知道名句默写与古诗文及作文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在联系,只看到表面的5分,于是,孤立去背书而不愿结合语境多角度深入理解,结果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让学生背书默写更扎实高效,又发挥出远高于5分的隐性价值呢?我认为要转变急功近利的传统观念,从大语文观念和素质教育的角度,以名句默写为支点,四两拨千斤,在读书、背诵和默写中带动学生规范书写,增强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和提高活用名句增加文采的写作能力,从而既高效消灭错别字,又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文化素质。

一、从提高语文素质的高度,要求默写规范美观,不写错别字规范美观的书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考试竞争的要求。名句默写每句话只要出现一个或多个错别字就扣一分;看见难辨认的不规范字就当错别字扣分。作文也一样,每错一个扣一分,重复不计,最高扣完5分。实际上,卷面书写潦草不规范,非常影响改卷教师的整体印象,进而改变作文的得分,这样一算学生不规范书写吃的亏就大了。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它能反映出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书写潦草说明你浮躁、贪多求快;写错别字说明你粗心大意、基本功不扎实、理解推断能力不强;而书写规范美观,说明你耐心、严谨、书写习惯好,对“劳动成果”负责。最近在9月15日的《重庆晨报》中,一位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小蔡,因在一份400字的简历里,字写得丑又出现了24个错别字而直接被公司人事主管PASS掉。这不禁让人感到惊讶和深思,因此从默写开始,规范自己的书写,做到端正、美观,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加油。

二、将名句默写与文言文阅读相结合,增强实词的理解及翻译能力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单纯为拿5分而去低效背书,而要从大语文角度,以背诵为中心,把古文名篇和词语的理解、推断、翻译相结合,在反复朗读、背诵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能够联系上下文、词语的构成、句子的结构位置等方面正确理解他翻译古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他和阅读能力。

例如,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一句,很多学生常常将“君子不齿”的“齿”字写成“耻”。很明显,是没注意联系语境去认真理解“齿”的含义,结果张冠李戴。假如平时多思考一下,深入理解“齿”的本义和引申义,就会明白:“齿”字的本义是牙齿,引申为“同列”,“不齿”即“不与同列”,指君子鄙视士大夫,不愿和士大夫在一起;而“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就是“不以……为耻”表示“君子愿意和士大夫在一起”,这明显不合语境。这样,在比较中加深对实词意义的推断理解,又掌握形容词“耻”的意动用法,提高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在朗读中顺带多“直译”一下,除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外,还能间接提高翻译能力。例如《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理天下奇才,________,则吾恐秦人之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一句,也有很多同学错将“并力西向”写成“并力向西”。如果学生平时养成多想一下或试译一下的习惯,就会发现这“西向”是宾语前置,宾语“西”前置到介词“向”的前面;同时又省略谓语“进军”,要补充上。整句翻译为:同心协力向西(进军)。这样学生加深理解了宾语前置和省略句的知识,在默写时就会注意不写颠倒。虽然,这样做可能要多花些时间去想,看似“浪费”时间,但习惯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将名句默写与古诗词阅读相结合,增强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于诗歌鉴赏,学生普遍感觉是比较难的。从历届高三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主要是读不懂,不知道表达什么,也不懂怎样去组织语言分析,只能“跟着感觉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要想提高诗词鉴赏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磨练和积累过程。但我们利用古诗词名句这些典型例子,在对其反复朗读、背诵和默写的三年中,有意融入对意象寓意和修辞、描写及抒情等艺术手法的理解,提高诗词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加深对其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感悟,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鉴赏能力。例如新课程《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它上片描写的湘江秋景图就包含了多个重要知识点。如能引导学生在背诵时从语言运用、描写方法及抒情手法等方面去理解,就能帮助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诗中一个“看”字,从结构作用看,总领下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八句诗;从内容看,它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的湘江寒秋图。那么如何描写呢?从语言上看,运用了“染”“争”“击”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染”字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树叶经霜变红的艳丽美;“争”字活现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准确写出雄鹰矫健的姿态;这些词语一反古典诗词悲秋的萧瑟,表面虽“寒”,但画面却充满了生机和无穷的美感。从描写技巧看,由远观群山红林到近看澄碧的湘江,从仰望空中雄鹰到俯视水里游鱼,诗人运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多角度地描写了一幅色彩艳丽、对比分明又充满活力的秋景图。如果再从抒情方式看,它运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可是学生掌握的难点,怎么理解“融情于景”呢?这就要反复朗读不断揣摩和品味了。学生读多了,背多了,想多了就会从“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等词句中感觉到湘江的澄澈美丽,鱼儿的欢快自在,特别“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总结句的“竞”字中认识到,物本无情,而“自然万物为什么却争着追求自由”,此时就会豁然开朗,体会到作者将情融入秋景中,从而理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乐观的革命豪情。像这样引导学生每次带着问题多思考一点,随着思考的深入,就会在无形中提鉴赏能力。这不仅能背好书,轻松应对多变的名句考查,还会觉得语文越来越有味。

四、将名句默写与增加文采相结合,提高写作材料运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