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实验一 电磁场参量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在学习均匀平面电磁波特性的基础上,观察电磁波传播特性互相垂直。
2、 熟悉并利用相干波原理,测定自由空间电磁波波长λ,并确定电磁波的
相位常数β和波速υ。
二、 实验原理
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从相同(或相反)方
向传播时,由于初始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径上可形成驻波场分布。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空间电磁波波长λ的值,再由 λ
πβ2=,βω
λν==f
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量:β和ν等。
本实验采取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设入射波为φj i i e E E -=0,当入射波以入射角1θ向介质板斜投射时,则在
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波r E 和折射波t E 。设介质板的反射系数为R ,由空气进入介质板的折射系数为0T ,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为c T ,另外,可动板
2r P 和固定板1r P 都是金属板,其电场反射系数都为-1。在一次近似的条件下,
接收喇叭处的相干波分别为1001Φ--=j i c r e E T RT E ,2002Φ--=j i c r e E T RT E
这里 ()13112r r r L L L ββφ=+=;()()231322222L L L L L L r r r r βββφ=+∆+=+=;
其中12L L L -=∆。
又因为1L 为定值,2L 则随可动板位移而变化。当2r P 移动L ∆值,使3r P 有零指示输出时,必有1r E 与2r E 反相。故可采用改变2r P 的位置,使3r P 输出最大或零指示重复出现。从而测出电磁波的波长λ和相位常数β。下面用数学式来表达测定波长的关系式。 在3r P 处的相干波合成为()210021φφj j i c r r r e e E T RT E E E --+-=+=
或写成 ()
⎪⎭
⎫ ⎝⎛+-∆Φ-=200212cos 2φφj i c r e
E T RT E (1-2)
式中L ∆=-=∆Φβφφ221
为了测量准确,一般采用3r P 零指示法,即02cos =∆φ
或
π)12(+=∆Φn ,n=0,1,2......
这里n 表示相干波合成驻波场的波节点(0=r E )数。同时,除n=0以外的n 值,又表示相干波合成驻波的半波长数。故把n=0时0=r E 驻波节点为参考节点的位置0L 又因
L ∆⎪⎭
⎫
⎝⎛=∆λπφ22
(1-3)
故 ()L n ∆⎪⎭
⎫
⎝⎛=+λ
π
π2212
或 λ)12(4+=∆n L
(1-4)
由(1-4)式可知,只要确定驻波节点位置及波节数,就可以确定波长的
值。当n=0的节点处0L 作为第一个波节点,对其他N 值则有:
n=1,()λ24401=-=∆L L L ,对应第二个波节点,或第一个半波长数。 n=1,()λ24412=-=∆L L L ,对应第三个波节点,或第二个半波长数。
…
n=n ,()λ2441=-=∆-n n L L L ,对应第n+1个波节点,或第n 个半波长数。
把以上各式相加,取波长的平均值得
()n L L n 02-=λ
(1-5)
代入得到电磁波的参量νβλ,,等值。
三、 实验步骤
(1) 整体机械调整:调整发射喇叭0r P ,接收喇叭3r P ,使其处于同种极化
状态。
(2) 安装反射板,半透射板:注意反射板21r r P P 与轴向成90度角,半透射
板轴向与1r P 轴向成45度角,并注意反射板21r r P P 与的法向分别与
03,r r P P 轴向重合。
(3) 将所有调整到位部分用螺钉锁紧,调整发射端的衰减器以控制信号电
平,使3r P 表头指示为80。
(4) 旋转游标使可移动反射板2r P 的起始位置在最右侧(或最左侧),用旋
转手柄移动2r P 使所有节点位置处,3r P 表头指示都为0.此时说明整个
系统调整到位。
(5) 测量:用旋转手柄使反射板移动,从表头上测出n+1个零点,同时从
读数机构上得到所有节点位置n L L 到0,并记录。
(6) 连续测量3次,用公式(1-5)计算波长,并将3次波长求平均值,取
3或4即可。 (7) 用所测波长计算νβ,值。
四、 实验数据
五、 实验结果整理,误差分析
)(983.154
458
.26342.11692.58039.432
mm =--+=
λ
mm 966.31=λ;
)
(987.313787.9mm f
c
GHZ
f ===λ理论上 误差=%0657.0%100987
.31966
.31987.31≈⨯-
误差分析:原因可能有:
⑴ 系统误差。由某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引起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其误差数值的大小和正负保持恒定,或误差随条件改变按一定规律变化。
⑵ 随机误差 由某些不易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在相同条件下作多次测量,其误差数值和符号是不确定的,即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无固定大小和偏向。随机误差服从统计规律,其误差与测量次数有关。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平均值的随机误差可以减小,但不会消除。
例如:微安表读数存在一定的误差;装置摆放多靠目测,难以保证垂直、对准、水平等条件严格满足,如两个喇叭口不水平;
⑶ 粗大误差 与实际明显不符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人员粗心大意,如读数错误,记录错误或操作失败所致。这类误差往往与正常值相差很大,应在整理数据时依据常用的准则加以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