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ee0c37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c.png)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原始农耕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农耕文化的形成与演进,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其次,通过探究农耕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加深对原始农耕生活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原始农耕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和生存智慧。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互动式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需要准备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教具如模型等。
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对农耕的初步知识有所了解。
此外,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前作业和预习题目,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同时,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课堂纪律与学习氛围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农耕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师简短介绍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期待。
2. 概念介绍与历史背景梳理在课程主体部分,首先需要明确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
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或PPT展示农耕工具的演变过程,同时解释原始农耕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随后,通过时间轴或历史脉络图,梳理原始农耕的历史背景。
这一环节应着重介绍不同地域的农耕起源传说、农耕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农耕技术的逐步发展过程。
例如,可以讲述从刀耕火种到铁器农具的进步,以及不同文明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特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 (27张)(共27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 (27张)(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dbb272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3.png)
问题探讨
(4)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
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的发展
居住区
原
半坡
生产工具
始
居民
农
生活用具
耕
生 活
房屋、水井
河姆
渡人
农业生产
雕刻艺术
再见
(2)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 (3)种植什么? (4)饲养什么? (5)使用什么?
问题探讨
(1)居住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问题探讨
(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问题探讨
(3)种植作物—粟。 (4)饲养家畜—猪和狗。
(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新课讲解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4)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1)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因为河流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1)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 (4)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 (1)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除了半坡遗址外,还有哪些?这些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5)使用什么? 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
2.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 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5ad7856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8.png)
骨 耜
炭化稻谷
黑 陶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 1.地点: 浙江余姚( 南方长江流域) •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耒耜 • 4.农作物: 水稻 •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 6.原始饲养业: 猪 • 7.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西安半坡 出土
石磨盘
鱼钩
石斧
纺 轮
粟、菜籽
陶器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1.时间: 约五六千年前 • 2.地点: 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 4.农作物: 粟 • 5.原始饲养业: 猪、狗 •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 7.原始手工业: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房屋,请说明各自特 点和判断依据。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导航
1
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
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
4
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
异同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思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神农播种五谷
——
民,不至 农分足于 作地,神 古 。之于农 之
水稻(水田) 磨制石器、耒耜
粟(旱田)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 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共32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共32张](https://img.taocdn.com/s3/m/0e032017f7ec4afe05a1df26.png)
• 生产情况:种植粟、蔬菜,饲养猪、狗等
• 生活情况:半地穴式房子、、纺织、制衣、制作
彩陶(刻画文字)、饰品和乐器。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人的生活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 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 流域: 长江流域(南方) •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用 原始手工业
双鸟朝阳纹牙雕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 技术,用象牙和兽骨 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懂得使用天然漆装 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小
• 流域:黄河流域(北方)
米
• 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时 间:距今10000年左右 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 稻
北方地区: 粟和黍
变 化:“刀耕火种” 耒耜耕种 饲养家畜
意 义: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 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
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是:
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生产工具:
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 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 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
建筑情况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实物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住 房屋建筑
干栏式 建筑
思考:河姆渡 人为什么要建 造这种的房子?
原因:长江流域, 气候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
作用: 通风防潮、防虫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053359bb68a98270fefa48.png)
河姆渡人 南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建筑 磨制石器、骨耜(sì) 水稻 猪、狗、水牛 陶器、玉器、 雕刻、天然漆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盆, 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 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 业的密切关系。
陶灶、陶釜、陶甑
骨哨是一种乐器,也 双鸟朝阳纹牙雕(河姆渡文化) 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 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朱漆碗”
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木质、敛 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 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原始 生活 活动 房屋 农作
人面鱼纹陶盆
彩陶也称陶瓷绘画,用天然的矿物质颜 料在陶胚上描绘。
半坡彩陶纹饰
半坡陶埙
陶纺轮
合作
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建筑房屋的 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 润,多雨水。干栏式房屋既可防蛇虫猛兽之 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夏 天炎热,冬天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 还可以储存粮食。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 2.兴起地点: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的长 江流域,外加淮河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 出现、磨制石器的发展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生活 所在地区 具体地点
课堂小结
原始 生活 活动 房屋 农作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2 原始农耕生活(附习题)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2 原始农耕生活(附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22efe4650e2524de5187ec9.png)
河姆渡遗址 植物之果核
菱角
出土的稻谷
(5)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河姆渡出土动物遗物
狗头骨
猪下颌骨
(6)农业工具:
以骨耜最为典型。
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骨耜
(7)其他: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 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 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遗址 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 懂得使用天然漆。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概况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 湿润,雨水充沛。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 渡遗址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人 类活动的遗址。
2.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 000年。
(2)房屋的样式:干栏式建筑 这是中国最早
的木构建筑,对中 国古典建筑产生了 重要影响。
(3)最早的水井: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农耕代表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课堂练习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C)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 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
落遗址在( B)
A.云南元谋
B.西安半坡
C.浙江余姚河姆渡
3.连一连。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种植水稻,生活在 长江流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蔬菜
式半 房地 屋穴
(5)食物来源:①种植栗;②饲养猪和狗 等家畜;③打猎、捕鱼;④采集野果。 (6)使用的生产工具:制造精美的 磨制 石器 、骨器、角器、弓箭、长矛、石球、 渔叉、渔钩、渔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63e82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8.png)
考古镜头二:农作物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及陶罐
粟性喜高温,耐旱
考古镜头三:家畜
结论: 半坡原始居民开始饲养家畜; 猪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
考古镜头四:生活工具 飞石索是怎么操作的?
②飞石索 ③陶球、石球
①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
考古镜头五:陶器
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对比这两个地区的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情况,你能得 出哪些共同的特征?
聚落
饲养家畜
种植农作物
使用磨制工具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长江
黄河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 今5000年,长江淋雨和黄河流域 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请同学们 课后查询资料谈谈你对“中华五 千年文明”的认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结论:
陶猪
河姆渡居民 已经开始了原始畜牧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狗头骨
猪下颌骨
考古镜头四:房屋
请问这种房屋有什么优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想象图
➢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 蛇、虫、洪水、等的侵害;
➢ 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 房多用的效能。
考古镜头四:房屋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结论: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水稻遗存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考古镜头二:农业工具
石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717ed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8.png)
代表
河姆渡遗址 (南方代表 )
半坡遗址 (北方代表)
生活年代
生活地区
建筑
生存环 境特点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代表
生活年代 生活地区
河姆渡遗址 (南方代表 )
半坡遗址 (北方代表)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长江中下游 浙江余姚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建筑
牛骨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
一河、姆走渡进遗南址方—原—始原农始耕手工文业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手工业展厅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鼎
从手工业展厅中你 获取了哪些历史信 息?
会制作陶器、玉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和简单的乐器。
骨哨
河姆渡遗址出土玉器
一、走进南方原始农耕文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手工业展厅
河姆渡人的房屋建 筑是怎样的?为什 么要这样设计?
干栏式建筑;
南方多雨,潮湿
。
河姆渡遗址的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遗址——原始农业、畜牧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从农业展厅中你获 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 1、人工栽培水稻
;2、养殖猪、狗
、牛为主的家畜;
3、农业工具以骨
耜最为典型。
狗的骨骼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 )11. 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 堆积层厚达 4 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以稻秆、稻叶、稻谷 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的木桩。其中遗址出 土的木板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A.河姆渡人成熟的耕作技术 B.河姆渡人先进的生产工具 C.河姆渡人精巧的房屋建造 D.河姆渡人丰富的生活娱乐
部编版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版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3d1b5465f12d2af90342e654.png)
展品1号:半坡居民的原始居所 半地穴式房屋
剖面图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 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 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坑 灶,多用木头作柱子。
展品1号:半坡居民的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复原图
剖面图
请思黄考河:流请域根干据旱地、理风知沙识大,,半气坡候原比始较居寒民 冷,半地穴为式什房么屋要既建可造以这抵种挡结风构雨的,房又屋可? 以取暖。
半坡居民用纺轮把麻 纤维捻成线,织成麻布, 然后再用骨锥等工具把 兽皮和麻布缝合起来做 成衣服。
总结归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 上的异同点
地理位置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距今年代 不同点 房屋样式
生产工具
种植作物
相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
同
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展品4号:河姆渡人的原始畜牧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
狗头骨
河姆渡居民不仅 制陶,而且学会 养猪水牛等,开 始原始畜牧业。
河姆渡出土的陶猪
水 牛 头 骨
展品5号 河姆渡人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河 姆 渡 出 土 的 玉 器
河
姆
渡 玉器和原始乐
人 的
器也属于原始
骨 手工业的范畴
哨。
展品5号
河姆渡人还运用 雕刻等技术,用象牙 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 术品。这里出土了中 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他们还是世界上最早 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农耕
神农播种五谷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 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 最早起源地。
大约同时,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 江流域。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918ea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c.png)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cf4c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8.png)
•产生
贾湖遗址 出土的炭化稻粒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时 间: 距今10000年左右
北方地区:
农作物
粟和黍
长江中下游:稻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 黍的人工栽培,这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2.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 说说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当堂达标
1.(日照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
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2.(邵阳中考)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
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注:金文是刻在 青铜器上的文字。
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农耕
河姆渡人的-生产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骨器,一般 是用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 胛骨制成。有耒(lěi 杈)、 耜(sì 铲)、锄等,加工已相 当细致。有的骨器上凿有孔和 槽,便于装配把柄。
猜一猜这是什么工具呢?
《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河姆渡遗址》、图片,并结合教材知 识,根据下面的内容分解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充。
距今年代
约7000年前
生活地区
浙江余姚河姆渡(南方长江流域)
房屋建筑 原始 农作物 农业 生产工具
原始畜牧业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水稻
磨制石器、骨器,以骨耜最为典型 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af632de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d.png)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素养导学】史料实证: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时空观念:识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了解祖先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与成就,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知识构建】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表现: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思维导引】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是“原始农牧业阶段”的早期居民代表,请填写下表,了解他们的生活特征。
【思维导引】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因为大江大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史料研习】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牧业”两大阶段……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围绕着“原始农耕生活”这个主题,同学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任务一】【文物•体会先民智慧】【教材再开发→课后活动】(1)文物记载历史。
分别简述下列文物(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相关)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图二备注:“骨耜”大多数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答:图一: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掌握了雕刻技术等。
图二:河姆渡人会制作和使用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狩猎是重要的生产活动。
图三:半坡居民种植粟;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_原始的农耕生活【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_原始的农耕生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38a037d4d8d15abe234ef4.png)
3.结合“文物图片”初步识别农耕时 期先民的智慧。
我我国国原远始古农人耕类时主代主要要遗遗址址的的分分布布
陕西西安 半坡遗址
山东泰安 大汶口遗址
10/29/2020
浙江余姚 河姆渡遗址
10/29/2020
原始农业——粟
10/29/2020
10/29/2020
原始农业——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10/29/2020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耜
骨耜
磨制石器
10/29/2020
河姆渡原始居民 主要生产工具是 磨制石器和骨耜
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河姆渡居民已经 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7000年前的水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植粟的国家。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
半坡原始居民 使用磨制石器和 骨器进行生产。
原始手工业 ——彩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 鱼纹陶盆
半坡已制造彩陶, 并且出现了文字尖雏底形瓶
10/29/2020
陶器上刻画的符号
原始手工业——纺织、制衣
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纺
已经会纺
轮
织和制衣。
10/29/2020
7、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 )
①种植粟和水稻 ②饲养猪、狗等家畜
③原始聚落的出现 ④火的使用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北京人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采集渔猎
他们怎样获得 食物?
假如你是一个原始人,你仅仅只靠在野外采 集的果实,和捕捉的动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43页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4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092ae3c77da26924c5b02e.png)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 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
• 住宅: 半地穴式房屋
• 生活技能
:
半坡人
原始农业: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原始手工业:磨制石器、骨器、彩陶、纺织、乐器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河姆渡遗址 浙江余姚 距今7000年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 地点: 浙江余姚
• 住宅: 干栏式建筑、水井
• 生活技能 :
原始农业:种植水稻、制作农业工具、家畜养殖、 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纺织、雕刻、天然漆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猪不怕苦, 陶、玉、乐器照不误。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 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衣: (1)半坡人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食: (2)种植水稻、粟、蔬菜,人类由采集者转变为
生产者;饲养家畜;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住: (3)定居:天然洞穴→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工具:(4)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半坡人会制造骨制工具 会制造陶器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 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 式房屋冬暖夏凉。
知识梳理
最早
聚落
原始农业 为古代文 明社会的 形成奠定 了重要的 物质基础
7000 干栏式
水稻
西安 6000
半地穴式 粟
课堂作业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 居民
半坡原 始居民
河姆渡 原始居民
距今 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
原始居民 时间 流域
生产工具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7 000年
磨制石器、骨耜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角
距今约6 000年
器
主要农作物
水稻
粟
房子 手工业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陶器、玉器、乐 使用彩陶;有装饰品
器;使用雕刻技 和乐器;有骨针、骨
术和天然漆
锥等,会制衣
2.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建筑,而半坡原始 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提示: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 冬季气温又低。两地原始居民是从地理环境、气候 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造不同式样的房屋,体现了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
先为人类文明,发展到用 耒耜 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4.标志: 农作物 种植、家畜饲养 的出现以及聚 落、 磨制石器 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
重要标志。 5.意义:为古代 文明社会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 质基础。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所处地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 流域)。 2.距今时间:约 7 000 年。 3.生活情况:房屋主要是 干栏式 建筑,是中国最 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
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
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
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2.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提示:①距今10 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 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②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 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 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 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情景导入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 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 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 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 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 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 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 病。 《白虎通》原文中的“神农因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 农作”。
思考: 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 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这说明了我们的 祖先开始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1)从神农氏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起源:10 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 新石器 时 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 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2.区域:长江中下游 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北方地区 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3.表现: (1)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稻、粟和黍均 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 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
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懂得使用 天然漆 。 4.生产情况:种植 水稻 ,农业工具以 骨耜 最 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 水牛 为主。
知识点三 半坡居民的生活 1.所处地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黄河 流 域)。 2.距今时间:约 6 000 年。 3.生活情况:居住的主要是 半地穴式 圆形房屋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 彩陶 。还 有装饰品、乐器、骨针、骨锥、纺轮,会简单的
达标测评
1、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 B ) A.半坡原始居民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尧舜禹时期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 A.彩陶 B.青陶 C.白陶 D黑陶
3.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D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纺织 、制衣。
4.生产情况:制作出精美的 磨制 石器。半坡人还 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 农业生产,主要种植 粟 ;饲养猪和 狗 等家 畜;还捕猎、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区别 1.列表比较: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 时间的什么流域?生产工具怎样?他们主要种植什 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 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及发展水平,进 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 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 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4.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
情节是( C )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食用磨制石器
5.假如你来到原古居民家中做客,下面这个房子住的 是( C )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归纳总结
探究二 河姆渡人及原始农业的进步性 1.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 哪些进步? 提示:①从食物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 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 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②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 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 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③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 耜耕地,而且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