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T课件

合集下载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古诗词PPT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古诗词PPT

第三部分
诗词鉴赏
三诗词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 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 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 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 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 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 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 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三诗词鉴赏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 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 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 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 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 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 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 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感谢聆听
——完结
一诗人生平
流徙两浙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前往杭州,但不久,就身患重病。精 神恍惚之际,逢右承务郎张汝舟巧言骗婚,李清照不察,选择了再嫁张汝 舟。 但实际上,张汝舟是在觊觎李清照与赵明诚早年所收集的藏品。当婚后, 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无多少私产、文物之时,他开始对李清照施加谩骂, 甚至拳脚相向。痛苦的李清照决定与张汝舟离婚,她在发现张汝舟还有营 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等罪行后,果断向官府检举了张汝舟。经官府 查实,张汝舟被编管柳州,李清照的离婚要求也获得批准。不过,按照宋 代律法,妻子告发丈夫是要判处三年徒刑的,李清照也因此被投入了监狱。 好在,有赵明诚的远亲、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搭救,李清照最终仅被 关押了九天就被释放了。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PPT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PPT

文学成就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 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 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 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 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 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 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 的特点。
女汉子
提起李清照,后人往往对她的婉约风格赞不绝口,王士祯就在《花草蒙拾》中 评价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但事实上,她的豪放词一点 也不逊于婉约词,从她数量不多的豪放词里,可以感受到她的“倜傥丈夫之 气”。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她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 在她的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豪放大胆之举,毫无顾忌地打量陌生男子,随意 地划船嬉戏,豪饮而酩酊大醉,像男子一样地外出玩耍,这些都表现了她超越 于时代的大胆率真甚至狂放不羁。所以,沈曾植曾在《菌阁琐谈》里这样评价: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
当她年方二八,与青梅竹马的 赵明诚结婚后,夫妻二人琴瑟 和鸣,情投意合,二人同去郊 外春游饮酒,一句“共赏金尊 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 花比(《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 至》)”道尽其中的恩爱甜蜜。 亦或是换一个场景,在参加亲 朋好友的酒会时候,也要尽饮 杯中酒,畅快地大醉一番: “金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 昏(《庆清朝慢禁帷低 张》)”,一直喝到酒尽烛灭。 小女子心思,尽在杯中玉酿。
李清照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在汴京生 活,住的地方是清净优雅,生活品 质是典雅高贵。她生活在天子脚下, 看遍了城市的繁华。
中年丧夫
目 录
赵明诚走了,清风徐来,李清照倚 着窗边,一手搭着栏杆,一手握着 一壶酒,迷离地看着这荒凉僻静的 庭院。以往每个有星星的夜里,他 们都会坐在石椅上看漫天星辰,把 酒言欢。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1 (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1 (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
到李清照43岁,金兵大举入侵,夫妇二人流离 失所,行至乌江,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 清照写下了豪迈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诗句。
北宋灭亡,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旧病复发, 病死南京。此时的李清照孤苦伶仃, 四处飘泊, 她也病倒了。突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大献殷勤, 二人结婚。可他娶她是为了侵吞李清照的财物, 一旦到手,对李清照百般虐待,她只好向官府申 诉离婚。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年—1155年), 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 (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 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 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不甘 囿于闺阁绣楼,渴望在山水中舒展自 己的创作才华,她要告诉世人,青春 时节,她曾那样沉醉过。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 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 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 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 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 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 地,更令人流连。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也反映了作者早期生活的闲适与舒心。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
18岁嫁给赵明诚,二人切磋诗文, 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相濡以沫。 婚后不久,赵明诚远出求学,李清照不 忍离别,常把情感寄托于诗词中。
词的文学常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正式课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正式课件

昨夜雨疏风骤
1 诗歌原文
呈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原始文字,令读者深入感受诗歌的魅力。
2 诗歌行文分析
解读诗歌的结构、押韵和节奏,揭示其中的意义和美感。
3 诗歌意义解读
深入解读诗歌中隐藏的情感、主题和哲理,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诗歌音乐化
将诗歌转化为音乐形式,并展示 其中的和谐与旋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正式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课程,我们将深入探讨李清照的诗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通过解析诗歌的背景、韵律、意境以及作者李清照的介绍,带您领略 其中的精髓与魅力。
诗歌解析
诗的背景与写作情境
探索诗歌涉及的历史事件和 李清照写作时的心境。
诗歌韵律及意境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以及如 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创造独特 的意境。
诗歌插图解析
通过图画和艺术作品解读诗歌中 的意象和情感。
更多鉴赏视角与观点
提供多种角度和观点,帮助读者 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结束语
总结与评价
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评价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 风骤》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的其他作品简介
介绍李清照其他著名诗作, 引发读者对她的更多兴趣。
感受与启示
分享个人读诗心得,以及诗 歌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诗歌用词及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词汇和修 辞手法,揭示其中的深意和 美感。
作者介绍
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与成就
介绍李清照的家庭背景、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李清照的文学风格
探讨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包括她特有的情表达和艺术创作技巧。
文化背景对李清照的影响
分析李清照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她创作的影响。

《如梦令》ppt课件

《如梦令》ppt课件
《象征派的创始者李金发》
二比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的异同
如梦令
注释
宋·李清照
• 沉醉:大醉。
• 常记/溪亭/日暮, • 兴尽:兴致尽了。
• 沉醉/不知/归路。 • 归路:回家的路。
• 兴尽/晚/回舟, • 藕花:荷花。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
• 争渡,争渡,
船渡过。
• 惊起/一滩/鸥鹭。 • 滩:河滩。
译文:经常记起到 溪亭游玩的事,一 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深深地沉醉其中, 而忘记归路。一直 玩到兴尽而返,却 迷路进入藕花的深 处,怎样才能划出 去,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黄昏) (“藕花”“日暮”)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绿暗红稀”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 “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 迟暮之感。
《宋代无名氏〈凤栖梧〉鉴赏 》
譬如中国古人形容暮春风物为“绿暗红稀”,以绿代叶,红 代花,暗代茂盛,稀代飘零,已经很妙了,而李清照“绿肥红瘦” 则更妙。因为肥瘦普通用以形容人类或动物,至于花草则万不能 以此加之。今忽曰“绿肥红瘦”,以从来不相联之观念,连结一 处,所以觉得分外令人惊奇。
如梦令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夫赵明诚 是著名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 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 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 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悠闲生 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感伤情调。李清 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 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 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被称为“李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 峰。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t课件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t课件

三.艺术特色
1.这首小令写法别致。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 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2.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 种写法,真实可感,画面感强;行文上显得紧凑而 有内容; 3.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 花,以“肥”“瘦”代指多少,语言凝练,生动鲜 活。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李清清照 照
教学目标: 1.我知道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 3.我会赏析词的美体味情感。 4.我能流利的背诵。
李清照(1084—1155?),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 士。宋词有“婉约”、“豪放” 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 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 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 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清丽 婉约。金兵南下,北宋灭亡, 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中多寄 身世之感、故国之思多表现哀 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
醉花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 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 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词人的一次郊游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
事吗? 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
节?
夏天,“藕花深处”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不是么,“会争渡误”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沉起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t课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t课件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 既然兴 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密之处 的失误
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 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作者
的什么心理
明确:女主人公昨 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 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 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 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 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 悲惨,1个“试”字,将 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 地传达出来 贴切入微, 曲折有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 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n词人回忆了1次 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醉在归途中误 入藕花丛中,把 栖息的水鸟都吓 飞了 表现了作 者早期生活的情 趣和心境
“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在1个 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 shàn 溪,为的是忽然 兴至,要去访问1个朋友戴安道 等到了戴家门口,他并 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 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
声誉.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
术的是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 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 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
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 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 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 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 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 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
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 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
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明确: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 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 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 不是”之意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 在,可谓语浅意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PPT课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PPT课件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 急猛。 疏:指稀疏。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 夜,仍有 余醉未消。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 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 凋零。
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 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作者 的什么心理? `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 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 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 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 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 字有何内涵?
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 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 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 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 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走近李清照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 的琼楼玉苑,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 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 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 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 四十六岁。
赏析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 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悠悠然醒来, 天已大亮。但昨夜之思,却已然如隔在胸, 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 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 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 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 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 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t课件2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t课件2
记 事件:醉归
景致: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 画意 白鹭 晚霞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n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 景;因醉在归途 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 吓飞了&表现了 作者早期生活的 情趣和心境&
“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一 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àn溪;为的是忽 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了戴家门口; 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有人训他为什 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 道呢?”
&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词人的的一是次郊当游 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词人是一不个是;“人常记去” 的吗? 5为什么会误入? 6为什么夏词天;人“藕会花深常处”想起这件 事呢?
不是;“争渡”
“沉醉”
有趣;值得回味
地点:溪亭
常 时间:日暮
情节: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 诗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手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一句中谁在问? 问什么?卷帘人如何回答的?
2.你能从“绿肥红瘦”一句中体 会出词人对枯萎消瘦的海棠花 抱有什么样的感情?
3.请你给我们描述词中所表现的 情景&
4.请你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如梦令-李清照》PPT课件通用

《如梦令-李清照》PPT课件通用

作者简介
阅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儿夜里下起稀疏雨水,但吹着阵阵强风,乘 着酒醉酣睡,一觉醒来仍解消不了残剩的酒意。惺 忪之际问着来卷帘的侍女,却回道:海棠花还是照 旧如常。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应该是绿叶肥 嫩、红花憔悴呀。
如梦令
李 清 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1.欣赏李清照词语言表达特点和艺术手法。 2.在诵读品味中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3.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3.成功地运用借代等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 以“肥”“瘦”代指多少,语言凝练,生动鲜活 。
《如梦令》词所表现的心情,与孟浩然《春晓》诗“夜来风 雨声,花落知多少”略同。写惜花,乃是写其对美好事物之珍惜 。此词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尤显活泼。全词犹如一独幕剧 ,环境氛围、人物动作情态、对白问答、心理活动,活脱呈现。 词中运用反衬法,以“卷帘人”对花事之淡漠反衬出抒情主人公惜 花情深,又藏问于答,含多层曲折。和韩诗相比,李词更给人以 意趣横生之感。
1.试: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 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 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却:“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 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 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两者之间形成了一 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 淡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课件1 (共22张PPT)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课件1 (共22张PPT)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
到李清照43岁,金兵大举入侵,夫妇二人流离 失所,行至乌江,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 清照写下了豪迈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诗句。
北宋灭亡,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旧病复发, 病死南京。此时的李清照孤苦伶仃, 四处飘泊, 她也病倒了。突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大献殷勤, 二人结婚。可他娶她是为了侵吞李清照的财物, 一旦到手,对李清照百般虐待,她只好向官府申 诉离婚。
朗读,感词之画面美
1、自由朗读,这次经历一直萦 绕在词人心中?你能找出来吗?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2.“常记” 把读者不由自主地 引到了词境。词人常常记起哪些 情景,哪些画面呢?结合词句, 发挥想象,描绘一处扣人心弦的 记忆。
赏读,品词之语言美
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 可分为:
• 小令:58个字以内 • 中调:58——90个字 • 长调;9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 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得大醉 而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过后,天 黑往回划船,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 群的从水面飞起。
后期的诗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后期的诗词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 人生无常,不如意十有八 九,但我们心中一定要像李清 照那样留下最美的回忆,要永 存那最美好的梦想。让我们永 远常记那美丽善良、和谐安详 的传世之作——《如梦令》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2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2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你赞同 吗?
《唐宋词选讲》: “她喝酒喝得醉醺醺,已 经到了不认识回家的路的程度了。”
酒意微醺,陶醉美景,醉上加醉,实乃沉醉, 醉而忘返,竟不知道还要回去。
•9
•10
品析诗歌
地 点
时间
常记溪亭日暮
通过溪亭日暮四个字,想象一下, 作者游玩时可能看到哪些景色呢?
•11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12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后看到怎样的景象?
•13
•14
反复
争渡,争渡,
运用什么修辞?这一争渡, 周围有什么变化?
•15
惊起一滩鸥鹭。
《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 引导人们向往美丽的大自然。
作者要通过鸥鹭意象表达怎样的心境?
•16
主旨探究
表达了作者年少时的天真活 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淡泊清 雅的情怀。
她的词是以一个 女性的视角细腻 吐露内心的相思 之苦。代表作品: 《一剪梅》, 《醉花阴》。
•22
闾阎嫠妇:孤独凄苦 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 孤寂而悲凉。代表作品:《武陵春》。
•23
对比阅读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对于“常”字,有学者认为是 通“尝”,曾经;有学者认为 是“经常”,哪种更好呢?
•7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写的。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寂寞难耐,不 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 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 流传千古的小令。
•8
沉醉不知归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 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
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明确: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 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 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 “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 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0
之苦,诗词中多寄身世之感、故国
8
之思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
4 —
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 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
1
晶莹秀丽。
翻译:
昨儿夜里下起稀疏雨水,但吹着阵 阵强风,乘着酒醉酣睡,一觉醒来仍 解消不了残剩的酒意。惺忪之际问着 来卷帘的侍女,却回道:海棠花还是 照旧如常。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 该是绿叶肥嫩、红花憔悴呀。
四.炼字
• 1.试: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 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 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 2.却:“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 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 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两者之间形成了 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 疏淡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词人的一次郊游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
事吗? 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
节?
夏天,“藕花深处”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不是么,“会争渡误”入?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沉醉起”
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地点:溪亭
常 时间:日暮
情节: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 诗情
• 3.绿肥红瘦:“绿”字代指绿叶,“红”代指花朵, “肥”暗含“多”意,“瘦”暗含“少”意,营造出 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而更深一层,绿肥红瘦微妙地道 出了感伤的情怀:爱花惜春,伤感红颜易老,惜别怀 人的烦闷,就于这灵动的句段中流露出来。不需直言, 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手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 好在哪些方面?
三.艺术特色
• 1.这首小令写法别致。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 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 2.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 这种写法,真实可感,画面感强;行文上显得紧 凑而有内容;
• 3.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 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语言凝练,生 动鲜活 。
1.“试问卷帘人”一句中谁在问? 问什么?卷帘人如何回答的?
2.你能从“绿肥红瘦”一句中 体会出词人对枯萎消瘦的海棠 花抱有什么样的感情?
3.请你给我们描述词中所表现 的情景。
4.请你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 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 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 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快速 地划,快速地划,惊动满滩的水鸟, 都飞起来了。
简评:
这首小词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怜花惜 花的心情,也流露 了内心的苦闷。词 中着意人物心理情 绪的刻画。以景衬 情,委曲精工。轻 灵新巧而又凄婉含 蓄。极尽传神之妙。
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 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
作者的什么心理?
明确:女主人公昨 夜就已知道,经过风 雨之后,今朝的海棠 定是落红满径了。之 所以试问,不是真有 疑问,而是自己不忍 亲见落花的悲惨,一 个“试”字,将这种 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 达出来。贴切入微, 曲折有致。
记 事件:醉归
景致: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 画意 白鹭 晚霞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 景,因醉在归途 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 吓飞了。表现了 作者早期生活的 情趣和心境。
“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 一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àn)溪, 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 了戴家门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 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 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 清
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 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

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Biblioteka 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清丽婉约。
1
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 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 密之处的失误。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