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 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 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 受。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 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 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 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 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 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 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鲍照的人生道路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 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 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 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 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 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 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 3、五六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渴望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却无法借酒浇 除胸中郁积的块垒。透露出深 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4、 第七、八句勾勒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 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 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 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李白《行路难》Hale Waihona Puke Baidu
鲍照《拟行路难》
读意象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激越奔放的感情。
一、对比阅读
• 行路难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 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 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 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 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 着写“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 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 “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 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 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 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 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 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 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 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 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 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 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 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 向了归隐。
相同处: 内容上,都写了怀才不遇而郁愤难平的感情。 语言上,都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质朴而生动。 手法上,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比、兴等。 相异处: 内容上,鲍诗表现门阀制度给寒士带来抑 郁难伸的沉沦命运,情感上更为屈抑、困顿; 李诗表现权臣当道使志士难以施展抱负的艰难 处境,情感上还有一种理想追求,更为积极和 乐观。 手法上,鲍诗主要有起兴、直抒胸臆等; 李诗主要有描摹、用典、虚实结合等。
• 背诵这两首诗歌
行路难
什么决定作者行路难呢?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人,字明远,祖籍上 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 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 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 (chā)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 王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 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形象特点
满怀郁结,举杯驱愁却 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 怆难抑。
通过这个形象,诗歌逐层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宽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小 结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 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
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
口译课文 了解大意
•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命运是天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吧,歌唱《行路难》来排 遣心中的愁怨,可歌唱声因举杯饮酒的悲 愁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 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作者“愁”什么呢?
这是一曲不甘沉沦的歌唱。 从内容看,李白的《行路难》应写在天宝 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别筵上,他端杯又放下, 他举筷又撂下;他拔剑却迟疑,他举目却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 情感的苦闷和激荡。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 增添了对前路的信心,但现实的人生道路却很 是艰难。 诗人积极用世以实现抱负的愿望始终是强 烈的。在拷问了人生歧路本来就多之后,终于 发出了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呐喊。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 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 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 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 “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 心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 2、社会专制黑暗,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 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 寒门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慷 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 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1、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愁、失意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人
读现实中 的诗人 读时代
怀才不遇
魏晋的门阀制度 压制了人才
怀才不遇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拓展:
•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拟行路难
鲍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比喻人有知觉、有感情。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踟蹰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珍馐:名贵的菜肴。 垂钓:姜尚曾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以观 文王。 梦日: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而过日月,后 受商汤礼聘。 长风:叔父宗炳问宗悫之志,悫曰:“愿 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南朝宋大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