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
《拟行路难》课件
个人评价
• 我认为,《拟行路难》精品课件是一份非常优秀的课件,它以精美的设计、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解析,让我对《拟行路难 》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课件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鲍照的诗歌精神和思想内涵,让我感受到了鲍照的才华和魅 力。同时,课件的制作也非常用心,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了制作者的用心和诚意。总的来说,这是 一份非常值得推荐的课件,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04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作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歌,鲍 照的《拟行路难》对后世的诗歌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 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思想启示
该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 实的深刻思考,对后世的文学、 艺术、哲学等领域提供了思想启 示。
对当时的影响
社会反响
该作品在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引起 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 当时文坛的重要话题。
创作大量诗歌,抒发胸臆,反映社会 矛盾。
历经刘宋、萧齐两朝,官场坎坷,怀 才不遇。
创作背景
鲍照目睹社会动荡,感慨人生无 常,创作《拟行路难》抒发愤懑
之情。
借乐府旧题,抒发对门阀制度下 庸碌士族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 微的贤才却埋没屈沉的社会现象
的不满和悲愤。
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和愤懑,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人生和社会
《拟行路难》精品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品背景 • 作品内容 • 作品鉴赏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阶层命 运多舛。
民族融合带来文化交 流与碰撞。
佛教、道教的盛行对 儒学和士人思想产生 冲击。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
深受乐府影响语 抒悲愤 言清新质朴气势
+ 连贯笔力酣畅淋 明豪情 漓
+ 展自信
再见
知人论世理解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 么作 用1、2组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 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4组 3、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作者是如 何来表现的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是什么5、6组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7组 5、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组 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9组
6、本诗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 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 不平之情
拓展延伸
诗歌比较阅读:
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 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 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 形象、语言风格不同 比较阅读 应该以求异为主
李白的行路难与 拟行路难进行比较鉴赏
写作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 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 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 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 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 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比兴手法的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比喻 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 繁杂为简单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 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 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 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 出愤怒的控诉
《拟行路难》的一等奖说课稿
《拟行路难》的一等奖说课稿《《拟行路难》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拟行路难》的一等奖说课稿拟行路难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
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拟行路难(公开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全诗。
②分析诗句中“愁”的表现方法和社会根源。
2、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诵并理解诗歌。
②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悲愁苦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①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②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诗歌,分析“愁”的表现方法和根源,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朗读和朗诵,有些什么样的差别?明确:词典上是这样辨析这两个词的: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朗读诗歌——初识诗歌内容和情感1.现在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学习新课——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我们开始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预设: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2.出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诗歌①请大声读2遍给自己听,看看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②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让他/她给你提点建议。
③请面向所有老师和同学秀秀你的声音。
3.学生代表尝试读。
要求: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弄清情感、语调、语速。
教师总结:本诗要读出忧愁、悲愤、苦闷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这首诗整体上语调要平缓,语速不宜过快,具体表现为:前六句句式长短相间,五言七言交错,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吞半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感。
后两句连用七言,一升一降,对比鲜明,情感达到高潮。
4.教师配乐示范读。
5.教师总结朗诵基本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到位,语调有升降,语速有快慢,感情要饱满。
6.学生集体齐读,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
在鲍照作品中的地位
鲍照的代表作之一
《拟行路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在鲍照的 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现鲍照的诗歌才华
《拟行路难》充分展示了鲍照的诗歌才华和创新精神,是研究鲍照 诗歌艺术的重要依据。
对其他作品的借鉴意义
《拟行路难》在鲍照的作品中具有标杆作用,为其他作品提供了创 作灵感和借鉴意义。
和引用。
他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被后来 的文学家和诗人所学习和模仿,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鲍照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 还涉及到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02
《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南北朝的社会背景01
02
03
社会动荡不安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 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 困苦。
鲍照的生平经历坎坷,他曾在 战争中担任过军官,也曾在政 治上受到打压和排挤。
鲍照的文学成就
鲍照的诗歌以内容广泛、风格独特、语言精练而著称。 他的诗歌涉及山水、边塞、送别、离别等多个题材,展现出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鲍照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鲍照的影响
鲍照的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盛行,阶层 固化,寒门难出贵子。
佛教思想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盛 行,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鲍照的个人经历
寒门出身
鲍照出身寒门,虽有才华 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 提拔。
仕途不顺
鲍照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但屡试不中,仕途坎坷。
文学创作
鲍照在文学创作上才华横 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 歌和散文。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读懂大意;知人论诗;领悟情感;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1、认识体裁。
2、诵读交流。
3、问疑释疑。
二、知人论诗1、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2、再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问题切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领悟诗歌主旨)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知命吗?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诗人知命。
但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比兴)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门第。
不平)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比兴;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将真实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表现得曲折跌宕。
五、拓展:多读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味他们对待艰难人生之路怀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部编版语文《拟行路难》优秀教学课件
一个人或许人微言轻,但千千万万人的声音却响彻天地! 一 个人或许无法改天换地,但千千万万人缺可开山摧城!
鲍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作者面对命运的态度; 3.学会正确应对人生中的坎坷;
作者简介:
鲍照, 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与颜延之、 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他出身寒微, 自称“家世贫贱”, 是“负锸 下农”。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 因献诗被赏识, 擢为王国侍 郎。此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 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听说反贼已经杀到城下,镇定自若, 命令婢女抬着自己的轿子,在家门外自己亲自用刀杀掉几个贼 兵,后被俘。
时代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世家架空皇权, 门阀制度让上层 贵族垄断了权利, 取仕上呈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 大批身怀大才的寒士却只能居于末尾, 碌 碌一生, 表达怀才不遇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谢谢观看
面对不公,面对丑恶,面对压迫,我们要怒吼,要反抗,要团 结,要以身躯铸就胜利长城。
课后拓展: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 比较《拟行路难其四》和《拟行路难其六》, 说说两首诗歌的异同。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
6、本诗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 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 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 慨不平之情..
拓展延伸
诗歌比较阅读:
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 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 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 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 比较 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
李白的《行路难》与
写作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 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 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 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 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 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知人论世;理解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有什 么 作用 1、2组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4组 3、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 作者是如 何来表现的 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是什么 5、6组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7组 5、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组 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9组
比兴手法的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比喻 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 繁杂为简单..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 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 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 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 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 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 活气息非常浓厚..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记忆诗词《行路难》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2. 能够正确朗读和拆解诗词《行路难》;3. 能够分析诗词《行路难》的情感和主题;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写旅途艰辛的故事。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拆解诗词《行路难》;2.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行路难》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 课本中包含《行路难》的诗歌篇目;2. 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马克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学到的诗词知识,提问: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请来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下。
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词,它叫做《行路难》。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并思考一下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讲解诗词内容(10分钟)1. 将《行路难》的诗词内容展示在黑板/白板上,让学生一起读。
2. 解释生词和难点:如果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老师可以给予解释和解答。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句,让他们仔细阅读,并思考这段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2.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步:整体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整体分析诗词《行路难》的情感和主题。
2. 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诗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拆解诗词(15分钟)1. 老师将《行路难》的诗句拆解在黑板/白板上,让学生一起理解和朗读。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老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第六步:运用知识(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写旅途艰辛的故事。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诗词中的元素和情感,写出自己的故事。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听几位学生读出他们写的故事,进行分享和评价。
2.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多读相关的诗词作品,提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他们再次朗读和背诵《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通用课件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拟行路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 揭示和批判,启示现代社会要关 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 展。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拟行路难》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和思考,启示现代社会要关注个 体的命运和福祉,尊重个体的权 利和尊严。
05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 动讨论
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
主题总结:本诗主题为抒发人生的苦闷与不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坎坷、社 会不公的感慨。
关于诗歌意象的讨论
意象总结:本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如“泻水”、“平地” 、“东西南北流”等,营造出一种悲凉而又激昂的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如“泻水置平地 ”象征人生的无常,“各自东西南北流”则表达了人生选 择的多样性。学生可以深入探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 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诗歌的情感氛围。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通过描绘人生的种种困境,如仕途坎坷、世态炎凉等,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探 讨鲍照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关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讨论
艺术手法总结:本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 、对比等,使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泻水置平 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百态 。学生可以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并探讨鲍照如何 通过这些手法强化诗歌的主题。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 课通用课件
目录 CONTENT
• 鲍照简介 • 《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 《拟行路难》的诗歌赏析 • 《拟行路难》的文学价值 • 《拟行路难》的课堂互动讨论
01
鲍照简介
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生于东晋末年 ,是南朝宋时期的文 学家和诗人。
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
• “妙在不曾说破, 读之自然生愁。”
(清· 沈德潜《古诗源》)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杜甫《春日忆李白》
• 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 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刘义 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后做始兴王的侍 郎,临海王的幕僚、参军、书记。临海王 反明帝,兵败被杀,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拟行路难
鲍照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结合诗句, 赏析作者在诗 中如何表现 “愁”的?
•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 愁,悲歌为断愁,不 敢言者更添愁。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自主探究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xiè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 “总四家而善美,跨两代 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 故取湮当代”
—南朝·梁·钟嵘《诗品》
历史背景——门阀制魏晋南 北朝时盛行。门阀制度是中国历 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 拔官员的系统。个人的出身背景 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 身的才能与专长。
注:蝶躞xiè : ①小步走路。②往来徘徊。
• 有人说此诗是表达鲍照不得志后渴望归隐之情,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具体诗句,运用“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评析。
•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 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 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 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鲍照
拟行路难公开课课件
拟行路难公开课
24
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是即定的, 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 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 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公开课
3
思想内容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李白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抒悲愤 明豪情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 语言清新质朴, 气势连贯,笔力 酣畅淋漓
拟行路难公开课
19
小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 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 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 注释1: “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 思想情感”, “歌咏人世种种忧患, 寄寓悲愤”。
拟行路难公开课
8
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
•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 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 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 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①因仕途失意而对世事变迁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 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 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 的。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
知人论世,理解主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有什 么作用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 作 者是如何来表现的 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是 什么 4、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C 、 " 举杯断绝歌路难 " 中的 " 断绝 " 往 往被后人理解是指歌断绝.
D 、鲍照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 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再见
白的行路难与 拟行路难进行比较鉴赏.
行路难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较鲍、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白
比较鲍、的行路难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 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 发出愤怒的控诉.
3、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 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 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 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 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 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 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1、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 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 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 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 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 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 “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 心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拟行路难
鲍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比喻人有知觉、有感情。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踟蹰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珍馐:名贵的菜肴。 垂钓:姜尚曾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以观 文王。 梦日: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而过日月,后 受商汤礼聘。 长风:叔父宗炳问宗悫之志,悫曰:“愿 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南朝宋大将军。
这是一曲不甘沉沦的歌唱。 从内容看,李白的《行路难》应写在天宝 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别筵上,他端杯又放下, 他举筷又撂下;他拔剑却迟疑,他举目却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 情感的苦闷和激荡。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 增添了对前路的信心,但现实的人生道路却很 是艰难。 诗人积极用世以实现抱负的愿望始终是强 烈的。在拷问了人生歧路本来就多之后,终于 发出了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呐喊。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 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 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 3、五六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渴望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却无法借酒浇 除胸中郁积的块垒。透露出深 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4、 第七、八句勾勒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 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 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 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 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 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 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 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 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 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鲍照的人生道路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 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 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 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 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行路难
什么决定作者行路难呢?
命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人,字明远,祖籍上 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 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 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 (chā)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 王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 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口译课文 了解大意
•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命运是天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吧,歌唱《行路难》来排 遣心中的愁怨,可歌唱声因举杯饮酒的悲 愁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 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作者“愁”什么呢?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 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 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 受。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 2、社会专制黑暗,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 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 寒门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慷 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 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1、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相同处: 内容上,都写了怀才不遇而郁愤难平的感情。 语言上,都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质朴而生动。 手法上,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比、兴等。 相异处: 内容上,鲍诗表现门阀制度给寒士带来抑 郁难伸的沉沦命运,情感上更为屈抑、困顿; 李诗表现权臣当道使志士难以施展抱负的艰难 处境,情感上还有一种理想追求,更为积极和 乐观。 手法上,鲍诗主要有起兴、直抒胸臆等; 李诗主要有描摹、用典、虚实结合等。
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 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 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 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 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 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 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 向了归隐。
愁、失意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人
读现实中 的诗人 读时代
怀才不遇
魏晋的门阀制度 压制了人才
怀才不遇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拓展:
•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李白《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
读意象
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象特点
满怀郁结,举杯驱愁却 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 怆难抑。
通过这个形象,诗歌逐层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宽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小 结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 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
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激越奔放的感情。
一、对比阅读
• 行路难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 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 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 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 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 着写“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 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 “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 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 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 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 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 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 背诵这两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