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935b4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e.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说法。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走在公理的道路上,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而一旦违背了公理,我们将会陷入孤立和困境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得道多助”。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和内涵。
2. 分析在生活中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3. 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走在公理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三、进修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和内涵2. 生活中的“得道”和“失道”是什么?3. 如何在生活中走在公理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四、进修过程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例子,谈谈你们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听取同砚们的意见后,老师做简单的诠释和引导,帮助同砚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将同砚们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得道”和“失道”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4. 汇总讨论:请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与全班同砚分享。
5. 老师总结:根据同砚们的讨论结果,老师总结如何在生活中走在公理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五、教室反馈1. 请同砚们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老师评阅作业,给予建议和指导。
六、课后拓展1. 鼓励同砚们在生活中遵循公理,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2. 鼓励同砚们多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以此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3. 鼓励同砚们英勇站出来支持公理,与邪恶作斗争,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总结通过这节课的进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只有走在公理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希望同砚们能在生活中秉持公理,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公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复习导学案
![《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44d944c850ad02de8041f1.png)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一《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型:反馈课班级:_____ 学习小组: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编号★学习目标:1、能熟记二篇文言文重点字词;2、能分析文章结构和人物性格;3、理解孟子“仁政”思想;★抽测:★基础知识《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4fb2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7.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十、全文翻译 (10)一、学习目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古文,是孟子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强调了道义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本文,首要目标是理解孟子提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学习目标还包括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如重点词汇、句式结构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理解道义与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义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旨在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提升个人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习重难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学习重难点主要聚焦于两方面。
首先,深入理解并把握孟子提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主张,这是本文的核心思想,也是理解孟子政治哲学的重要入口。
需要仔细揣摩文中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其次,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词汇、句式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这需要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练习,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攻克这些重难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孟子的政治主张,也能提升我们的文言文素养。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B.委而去之(离开)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内外亲属)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三里之城/多助之至C.寡助之至/天下顺之D.然而不胜者/天时不如地利三、翻译题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da854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3.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学目标二、导学内容2.1名言解读2.2案例分析2.3思考题三、导学要求四、导学过程4.1学习名言4.2分析案例4.3解答思考题五、导学总结六、课后反思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并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名言的含义,能够分析名言背后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导学内容2.1名言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古语,意思是在追求正义、诚实和道德的道路上,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一旦偏离了正确的道路,很少有人会为你提供援助和支持。
这句名言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正道是值得追求的,因为遵循正确的行为原则将能够获得他人的赞许和支持;而一旦背离了正确的道路,就可能会面临孤立和困境。
2.2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名言,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小明是班级的班长,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直遵守着纪律和规则,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并且乐于助人。
因此,同学们很喜欢和信任他,每当有困难时,大家都会主动寻求他的帮助。
然而,有一天小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玩忽职守,常常迟到早退,还对同学们态度冷淡,甚至做出了一些不诚实的事情。
于是,同学们对他的观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再信任他,也不再愿意与他合作。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的含义。
只有坚持正道,不偏离诚实和道义的原则,我们才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2.3思考题1.你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案例?请简要描述一下,并谈谈你的感受。
2.你认为在遵循正确的道路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请列举几点。
3.如果我们迷失了方向,快速回到正轨的方法有哪些?请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导学要求1.准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的含义。
2.能够运用案例来说明名言的道理。
3.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并能够合理表达。
四、导学过程4.1学习名言在思考题引导下,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类似案例,并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4c312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3.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让学生了解公理和诚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2. 激发兴趣:请同砚们分享一下自己对这句谚语的理解,以及身边或历史上的相关案例。
二、进修1. 了解谚语来源:请同砚们听老师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来历,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途景。
2. 深入探讨:请同砚们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案例,探讨公理和诚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恪守规则和法律的必要性。
三、实践1. 角色扮演:请同砚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公理和诚实选择,讨论结果及影响。
2. 案例分析:请同砚们选择一个真实案例,分享其中的公理和诚实的价值,以及相关的教训和启迪。
四、总结1. 总结要点: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公理和诚实的重要性,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启迪。
2. 提出思考:请同砚们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公理和诚实,以及如何避免走上不正之路。
五、拓展1. 课外阅读:推荐同砚们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了解公理和诚实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2. 社会实践:鼓励同砚们参与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效劳,体验公理和诚实的力量。
六、作业1. 作文: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公理和诚实的作文,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2. 钻研报告:请同砚们选择一个与公理和诚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钻研,撰写一份钻研报告并进行展示。
七、反馈1. 反馈讨论:请同砚们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点评:老师对同砚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指导他们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坚持公理和诚实的原则。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背后的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有经受、有公理感的优秀学生。
愿同砚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始终坚守公理和诚实,勇往直前,走向璀璨的未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cc1b4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7.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这句古语,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导学重点:道德观念、价值观培养、行为规范导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准备:PPT、教材、小组讨论题目、案例分析题目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有没有遇到过因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而得到帮助的情况?还是因为做了错误的事情而陷入困境?2.展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古语,让学生猜测其含义。
二、理解古语(10分钟)1.讲解古语的含义:得道多助,指的是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失道寡助,指的是偏离了正确的道路和价值观会导致自己陷入困境,得不到他人的帮助。
2.请学生举例说明这句古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理解更深入。
三、道德观念培养(15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如果你发现了一笔钱掉在地上,你会怎么做?为什么?2.让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引导他们分析正确行为背后的道德观念。
3.让学生思考: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请提出至少三条建议。
四、价值观培养(15分钟)1.播放一个短视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与同砚分享,互相交流和进修。
五、行为规范(15分钟)1.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一些道德困境,讨论应该如何正确行动。
2.让学生总结出在面对困境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并写下自己的行为规范。
六、教室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古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业:写一篇日记,记录一次自己在生活中遵循正确道德准则的经历,并总结收获。
拓展:请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讨论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24f4c569dc5022abea0056.png)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方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比较法
学
习
过
程
【自学检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篇文章出自_____ _ _。作者孟子,名_______,字,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家。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以后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有______之称。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2、《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深度探究】
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城非( )不高也【 】(句式),池(古: 今: )非不深也【 】(句式),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句式),米粟( )非不多也【 】(句式);委( )而( )去(古: 今: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句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eb637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d.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及来源;2. 掌握这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能够分析和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意义。
二、导学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含义及来源;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2. 理解这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思考并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应用的?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这句成语的含义?2. 学习: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及来源,引导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当一个人做对了事情,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就会面临少人支持和帮助的情况。
3. 拓展: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具体的情境,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应用这句成语。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句成语,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行为获得更多支持和帮助。
五、课堂作业1. 思考并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见解;2. 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和体会这句成语的意义。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中的道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和来源;2. 探讨这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3. 分析个人在道路选择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25ec4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6.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会遇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进修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2. 分析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为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
三、进修重点1. 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 理解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进修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训,意思是指一个人得道成功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一个人失道失败时,会受到的帮助和支持会相对减少。
2. 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在于,成功会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因为人们都喜欢和成功者交往,获取成功的秘诀;而失败往往会使人们疏遥,因为失败者往往会给人带来负能量,人们会遥离失败者。
五、进修方法1. 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选择正确的道路,尽力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2.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走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能走向成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六、练习与讨论1.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在得道或失道时,身边人的反应有何不同?2. 请同砚们思考:在未来的进修和工作中,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为自己的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七、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选择正确的道路,尽力向成功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八、拓展1. 请同砚们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在实践中体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2. 鼓励同砚们英勇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置信自己,不息冲破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九、课后作业1. 总结自己的进修收获,写一篇心得体会;2. 找一则新闻或故事,分析其中是否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希望同砚们通过进修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道理,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https://img.taocdn.com/s3/m/dd9c97b7fd0a79563c1e726e.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7、得道者多助得道:()8、亲戚畔之亲戚:()9、故()君子()有()不战10、兵革非不坚()利()也:11、寡助之至至:()12、委()而去()之13、兵()革()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5)、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c6844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7.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含义和背景。
2. 探讨道德在人际干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道品德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导学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谚语的起源和含义。
2. 道德对人际干系的重要性。
3. 道品德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道德?道德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你听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意思?第二步:进修1. 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含义:得道者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失道者则会受到更少的帮助和支持。
这句谚语强调了道品德为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分析道德在人际干系中的作用:道品德为可以建立信任和友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反,缺乏道德的行为会破坏人际干系,导致矛盾和冲突。
3. 探讨道品德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道品德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声誉和信誉,还可以增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反,道德败坏会损害个人形象,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第三步:讨论1.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你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道德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道品德为对你的人际干系有哪些影响?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品质?道德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第四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道德在人际干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业: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谚语的感悟,包括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体会和思考。
扩展阅读:阅读相关的道德故事或文章,深化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acbf99b9d528ea80c77901.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2、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预习导学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的口号。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合称四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1、注音并指出其意思:夫环而攻之:“夫”读,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米粟非不多也:“粟”读,谷子。
攻亲戚之所畔:“畔”读,背叛。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委而去之( )③亲戚畔之( ) ④池非不深也( )4、一词多义;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之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寡助之至()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5、找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释义: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6、句子的翻译;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探究展示: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ea22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f.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的深刻内涵。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课文朗读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五、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寡助()亲戚畔之()域民()米粟()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3)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天下顺之()3、通假字(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入则无法家拂士()4、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2)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2)委而去之古义:()今义:()(3)亲戚畔之古义:()今义:()六、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d928e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d.png)
第23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主要内容。
(重点)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难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故事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3.题解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关于“四书”、“五经”和“六艺”。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成“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b7630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9.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导入引导:请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情况是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应用途景。
一、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和来源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指当一个人做了正确的事情,得到的帮助会比做错事的时候多得多。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 这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十五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古代社会,人们重视道义和品德,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二、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1. 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应用途景。
让学生思考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如何运用这一成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2. 引导学生讨论在团队合作中,恪守规则、遵循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只有恪守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支持。
三、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启迪1. 引导学生思考:做人要讲道义,做事要守规矩。
只有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2. 让学生总结这句成语对自己的启迪,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教室练习与反思1. 请学生结合教室进修和案例分析,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心得体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遵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五、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含义和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b2ae8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c.png)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知识链接:《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注音。
夫():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通“叛”,背叛。
2.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以以.天下为己任()之环而攻之.()而而.不胜()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多助之.至()委而.去之()3.古今异义:郭:古义:()今义:姓氏池:古义:()今义:池塘去:古义:()今义:到……去亲戚: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今义:委任域:古义:()今义:地域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4.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5.重要字词⑴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人和:()⑶环而攻之而不胜环:()⑷是天时不如地也是:()⑸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⑹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⑺得道者多助得道:()⑻亲戚畔之亲戚:()⑼故()君子()有()不战⑽兵革非不坚()利()也:⑾寡助之至至:()⑿委()而去()之⒀兵()革()非不坚利也⒁池非不深也池:()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6.重要语句翻译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2c417f77232f60ddcca171.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学习过程】一、自学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字______,邹(今山东邹县)人,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_________”,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注音解释七里之郭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之3.划分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请回顾议论文文学常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1.翻译课文:要求:1.组长带领组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二、知识链接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三、课前初读课文准确把握句读
1 教师示范朗读,或找学生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找一找文中的通假字,看谁找得最多。
【探究案】
一、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开展诵读比赛。
1、读准字音。
2、句读分明。
3、读出气势。
二、参考书中注解或工具书,积累下列文言词义。
(1)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今:;郭,古:,今:)
委而去.之(去,古:,今:)池.非不深(古:,今:)
(2)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
以.天下之所顺()环而攻之.()兵革非不坚利.也()
多助之.至()
三、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四、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第二问小组讨论完成)
【训练案】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