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郭沫若历史剧共15页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1941年发生的皖南事变,直接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了国共联合抗战,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转折点。
受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响,排演影射历史剧,成为宣传抗日与要求民主的一种现实的策略。
在这一背景下,郭沫若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
《屈原》的诞生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他高兴地大叫:“真是快活,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创作成功的喜悦里。
好像他自己就是屈原,在这部创作中一泄几千年间心中的愤懑。
阳翰笙1月3日来看他,郭沫若朗读了《屈原》剧本的第四、第五两幕,阳翰笙听了很满意。
过了几天周恩来到郭沫若家里来,郭沫若把《屈原》的全剧剧本念给他听,用了4个多小时,周恩来听了十分感动。
郭沫若纵情朗诵《屈原》中《雷电颂》,是在《屈原》上演之前主要演职员们的一次聚餐会上。
几瓶酒上来后,郭沫若被大家敬酒,喝得满脸通红,眼睛灼灼发光。
他自告奋勇给大家出个余兴节目——朗诵《雷电颂》,并向扮演屈原的金山说:“你听听我的感情!”开始他是席地而坐,徐缓地朗诵着。
随着诗句的展开,他越来越激动,仿佛雷霆万钧的波涛从他胸中汹涌而出。
到了“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这一段时,郭沫若一个箭步跳到了床上,在床上床下跳来跳去,兴奋异常。
全体演员都被郭沫若那气吞山河的气势慑住了——只有郭沫若才能把《雷电颂》表达得如此深切。
《屈原》剧本脱稿后,郭沫若把它交给重庆《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
1942年1月24日至2月27日,该报连载了《屈原》。
尔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者的春秋笔法,大发雷霆,狠狠指责说:“怎么搞得?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立即下令撤销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1942年3月,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了五幕历史剧《屈原》的剧本。
《屈原》公演1942年3月初,中华剧艺社等团体正式排练《屈原》。
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影剧院首演,连续演出了17天。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人——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王太学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
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
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
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
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
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
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
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郭沫若历史剧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
关于郭沫若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历史剧之简介1941年端午节,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的庆祝活动。
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
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自元月二十四日起在《中央日报》连载十五天,四月二日起公演,引起巨大轰动,与今日之寂寥恰成鲜明对比。
[2] 郭沫若历史剧之创作背景在这个热闹的时代,让我们重读《屈原》,回望诗人的命运。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在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现在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七十余年后时代变迁、意识形态流转,这部一度被奉为历史剧经典的剧作,如今自己也躺在历史里,少人评说,更少有人想得起来去排演。
它为什么被推上峰巅,又为什么被人冷落?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历史的归历史;;是时候用文学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了。
[2] 郭沫若历史剧之剧情南后的阴谋剧照剧本《屈原》中的故事极其简单:第一幕,屈原教育学生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
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口交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
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
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
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当代文学试题
当代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1: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的______________,一般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2:建国初期,文艺界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运动,其中受到批判的作家及文学作品有_____的《我们夫妇之间》等。
3:路翎创作的《__________》因其题材触及志愿军的感情禁区而受到批判。
4:从题材分布的领域来看,十七年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5:在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大讨论中,秦兆阳的理论文章《_______》影响巨大。
6:十七年诗歌创作中,被称为“石油诗人”的是______。
7:在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道路中,表现其对人生与命运反思的抒情短诗是《____》。
8:1961年,由于全国范围内的调整与恢复,文学也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而其中犹以______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因此当年被称为______年。
9:十七年散文创作中,被誉为“诗化散文”的作家是_______。
10:被誉为当代话剧开山之作的是老舍创作的《_______》。
11:“双百方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2:1956年——1957年上半年的小说创作,从主题上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一是反映人情、人性的小说,另一是___________。
13:大跃进期间毛泽东提倡的“两结合”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现实主义与___________相结合。
14:1965年11月,对吴晗新编历史剧《__》的批判,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5:表现文革期间青年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作品有_的诗歌《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二、单项选择(每题 1 分.共 10分)()1:赵树理在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其相关的小说流派是。
A:乡土小说B:山西作家群C:白洋淀派D:山药蛋派()2:《三家巷》是欧阳山创作的多卷长篇小说________中的第一部。
A:《一代风流》B:《芳菲之歌》C:《长城万里图》D:《苦斗》()3:徐义德是下列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有哪些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有哪些郭沫若的历史剧有哪些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
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
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背景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
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
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钻研与对现实的深刻体会数者相互渗透地来写作历史剧。
因此八的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说它是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
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得很狭窄。
这种创作史剧的手法是‘失事求似’。
郭沫若历史剧的第一创作季节是20到40年代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
在这一季节的后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渐离》和《孔雀胆》与其说展现的是古代主题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主题作者以其作品表达出为“皖南事件”中被当局打压的中国伸张正义的政治动机。
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再起高潮迎来了他同类文学体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则天》1962年10月完成《郑成功》。
注意历史剧创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果是郭沫若一贯坚持的史剧观。
早在20年代初期他就说过“我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不过他前期的历史剧,只借历史的影子来驰骋自己的创造而不是严格地根据历史文献对古人的精神面貌作深刻的理解和切实的描绘。
1942年郭沫若历史剧
1942年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1942年郭沫若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剧本来源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
历史剧固然是文学创作,不是史实的复写,“艺术上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鲁迅)。
然而,由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学见解、个人风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们所创作的历史剧,仍有所不同。
有的历史本身的东西多一些,有的以历史真实做基础却更多个人的创造。
两种类型各有千秋。
郭沫若的历史剧和这时期其他创作者的历史剧,大多属于后一种。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动机,正是出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他说:“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正是持着这样的历史观点,从反对投降、反对独裁的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出发,以战国时代联合抗秦的故事作题材,创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等剧作。
剧中的历史人物,往往已经不完全同他们的“原型”一样了。
人物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
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的野心,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
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
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
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
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
《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
而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
(6)郭沫若历史剧
从传统的命运悲剧到现代的性格悲剧: 从传统的命运悲剧到现代的性格悲剧:反对夫权与王权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下魂. 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做胡语, 千载琵琶做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分明怨恨曲中论.
郭沫若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了相通之处,开始了大胆的 取舍和创作:在历史事实和人物设置上进行了改动. 一是在人物创造上,他虚构出了历史上所没有的人物,婵 娟便是其中的一个,婵娟是作为屈原夫人的陪嫁使女的身 份出现的.二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上,做了改动,他把子兰 当作是南后郑袖的儿子,同时也是屈原的学生. 屈原与上官大夫靳尚 屈原与南后郑袖
《屈原》 屈原》
《屈原》的创作正是体现了郭沫若 屈原》 新的历史剧的创作理念的,在大 量掌握历史事实基础上把握历史 精神,做到失事求似 精神,做到失事求似. 失事求似. 首先是对于屈原所处时代的看法 : 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其次是关于屈原的人格和精神的考 察:对于国族的忠烈,屈原始终 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民族诗人,有 着爱人民,反奸佞的精神.
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在1923年创作了《卓文君》 郭沫若在1923年创作了《卓文君》和《王昭 君》,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 ,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 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原想从历史人物中选取三个具有叛逆 性格的女性,塑造" 性格的女性,塑造"在家不必从父,出嫁 不必从夫,夫死不必从子" 不必从夫,夫死不必从子"的三个妇女形 象.以反封建礼教的束缚,弘扬叛逆的精 神,提倡女性解放为题旨.后来蔡文姬没 有及时写出来而写创作出了聂嫈,同样是 做为一个反抗的女性形象出现的.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皖南事变后)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大家平时会看郭沫若六部历史剧吗?关于郭沫若六部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六部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棠棣之花”,“棠棣”出自《诗·小雅》有《常棣》一诗,代指兄弟情义。
《棠棣之花》既是郭沫若五幕历史话剧,又是越剧剧目,亦名《芳草碧血》。
两个剧目均根据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事迹改编。
郭沫若六部历史剧:《屈原》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
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
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
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
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郭沫若六部历史剧:《虎符》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
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
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
多角度看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
多角度看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作者:王莉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王莉娜(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进行了颇多的研究,但是大家往往把历史剧的写作看成是影射现实的一种途径,重在研究历史剧与政治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无疑使抗战时期历史剧的研究局限化了。
从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精神视角3个角度去评析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创作意图等,不仅使我们可以正视抗战时期历史剧的价值,也可以深层次的从内涵和本质上发掘历史剧的功用。
关键词:郭沫若;抗战;历史剧;角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83-03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或书写历史,反映社会现状,或张扬作家自我情感,欲求共鸣的创作方式,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作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也可以更上一层反映一个阶层、一个民族亦或是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共同的呼声。
抗战文学是中国民族文学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可湮灭。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亦是如此。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作家们有意识无意识的全部避开了书写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表达自己个人的境遇和心境,而是完全的舍弃自我,迎合抗战的时代潮流,表现的是整个民族昂扬的斗志,反映的是战争带给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灾难。
作家们拿起自己手中的枪杆,纷纷以笔为武器战斗着。
郭沫若无疑是这类作家中出色的一位。
早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就创作了被合称为“三个叛逆的女性”的《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郭沫若曾说,我创作这类剧作的动机是“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在历史人物身上,他灌注了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和反对封建礼教与专制等精神,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一些弱女子来阐释的,表现了妇女要求解放的时代主题。
抗战时期郭沫若又创作了6部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
郭沫若的历史剧.doc
郭沫若的历史剧
指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皖南事变后)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棠棣之花》为五幕史剧。
写战国时义士聂政受韩国抗秦派首领严仲子之托,刺杀亲秦派韩相侠累之后壮烈牺牲。
其姐聂荌(y īng)为传播烈士英名,扩大影响,冒死前往抚尸痛哭,也英勇就义。
剧本的“政治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郭沫若语)。
《屈原》为五幕史剧,写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南后郑袖等的陷害,楚怀王对秦妥协投降,下令囚禁屈原。
剧本意在揭露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迫害抗日志士的恶行。
《虎符》为五幕史剧,取材于战国时“窃符救赵”的故事,是与《屈原》齐名的郭剧代表作。
14.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PPT课件
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 ❖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
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 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 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 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 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
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 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 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
《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 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全剧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愤怒谴 责了迫害忠臣、出卖国家的奸贼。
1、屈原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有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崇 高品质。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 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 个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征。
2、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婵娟、南后。
3、反面人物:昏君楚怀王、说客张仪、奴才宋玉等。
❖ 春秋战乱的年代,光明磊落的屈原心系祖国和人民 的命运前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认为唯有联合 抗秦才能保国安民。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 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只是祖国和 人民。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 “要多替楚 国老百姓设想”。他愤怒斥责南后, “你陷害了的不 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 死如归!”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 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 中国古代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 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战国七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剧本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剧本本帖最后由虎山明卿于 2015-8-5 17:15 编辑<br /><br />《屈原》(一)人物表屈原--执着理想、宁折不屈、人格辉煌的诗人灵秀--感情忠贞、智慧沉静的少女南后--柔媚骄横的贵妇、私重情浓的母亲张仪--执着目的、不择手段、多谋善辩的政治家诚实--虽有诚实却无坚贞的人楚怀王--志大胸狭、喜怒无常的君王靳尚--追逐权力的奴隶,身居高位的小丑灵慧--殉葬的生灵渔夫--一个世俗的老者群众--若干第一集[浑天浊地的长江上,背负拖舟重荷的纤夫们艰难的前行。
他们从喉里、从心里发出悲凉高亢的呼号声……旁白:历史上竟有这样的奇迹,一个人的存在与死亡溶入了永恒的宇宙,结合于大自然的轮回,两千多年来成为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品格的追求!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位诗人--屈原。
让我们回到两千二百年前,听一听他的心声……[公元前约二八六年,楚国的都城郢都城里,左徒府前大街[众生哭嚎声越来越大诚实:灵秀姐,你看,那边来了一支送葬的队伍……咦,那边怎么又来一支送亲的队伍?灵秀姐,你怎么哭了?灵秀:诚实,你难道看不出来?这是殉葬啊!诚实:这就是用活人殉葬?礼官:(高呼)行礼!一拜、二拜、三拜,起灵!诚实:等一等,你们等一等……屈原:停止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 [众声音急停屈原:起来,孩子,难道你是自愿把青春奉献给曾侯?殉葬女:……不……屈原:难道你迷恋那豪华的坟丘?殉葬女:(不知所措,惊恐地摇头)不……屈原:那好,起来,跟我走。
[众哗然。
灵秀:先生,不能,不能啊!屈原:与其为这无辜的生灵痛惜流泪,不如立即制止这种惨无人道的陋习常规!礼官:左徒大人,你这是干什么?!屈原:礼官,我要带走这个姑娘。
礼官:……那怎么行,她是曾侯的殉葬品!屈原:她是个有灵性的人。
权贵甲:用生灵殉葬是神圣的祖制!权贵乙:它早已镌刻在不容侵犯的钟鼎!权贵丙:用生灵殉葬是天经地义的!屈原:有这么多的金银珠宝,难道还填不满一个王侯的虚荣心,非要让拥挤的墓穴,再去吞噬一个无辜的生命!靳尚:对,对,左徒大人说得有理,用生灵殉葬确实是惨无人道的陋习……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呀!众人:(喧哗)对呀。
郭沫若的史剧
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1892年11月16日,郭沫假设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者的家庭。
他学名开贞,号尚武。
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他各取家乡沫水和假设水的第一字合为「沫假设」,用它作自己的笔名。
郭沫假设是史剧有:《黎明》(表演诗)、《棠棣之花》(诗剧)、《湘累》(诗剧)、《孤竹君之二子》(历史剧)、《卓文君》(历史剧)、《王昭君》(历史剧)、《聂荌》(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蔡文姬》和《武那么天》郭沫假设对于文学发生兴趣,甚至开始语体诗的尝试,是1919年9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作。
如他所说,「在一九一九与二O年之交,我的诗兴被煽发到狂潮的地步」。
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收集的主要是这个时期的诗作。
1922年5月,《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假设失去行动自由,于1928年2月,化名乘船离沪去日本,开始十年流亡生活。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积极支持中国留日学生的进步文艺活动。
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多种专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假设「别妇抛雏」,只身离日潜回祖国。
1940年10月成立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假设担任主任。
他完成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重要史学论著。
从1941年底到1943年4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他相继完成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原名《筑》)、《孔雀胆》、《南冠草》六个多幕历史剧。
这些取材历史的文学创作,表达了他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表现了借古讽今的鲜明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假设以主要精力从事政务工作和社会活动,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然写不少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出版了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骆驼集》,历史剧《蔡文姬》、《武那么天》,史学著作《奴隶时代》等。
5幕历史剧《屈原》
5幕历史剧《屈原》5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优秀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历史剧创作成就的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不仅在新诗创作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剧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从20年代初开始,郭沫若即开始历史剧创作。
在整个现代文学史阶段,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创作了9部历史剧。
20年代,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前期。
这期间,郭沫若创作了3部以历史上三位著名女性的命运为题材的历史剧,即《聂嫈》、《王昭君》、《卓文君》。
1926年,作者将这三个剧本合在一起,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
《聂嫈》歌颂了女主人公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品格;在《王昭君》中,作者突出了王昭君虽出身贫贱,但却不’惧怕帝王威力,不慕荣华富贵的品性,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维护人格尊严的精神;《卓文君》通过讲述女主人公违背父愿,公开同司马相如出走的故事,突出表现了她敢于抗争的叛逆精神。
三部历史剧所塑造的形象虽然不同,但都通过再现主人公的觉醒与反抗,从不同侧面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道德,具有鲜明浓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古为今用,借古喻今,大胆地改写人物的命运,使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现实精神息息相通。
在艺术上,注重塑造理想化人物,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等,是郭沫若历史剧的独有风格。
《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悲剧生涯,集中描写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和以南后为首的卖国者之间的尖锐冲突。
作品满怀激情地歌颂和赞美了热爱祖国、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屈原,愤怒揭露和鞭挞了卖国和残害进步力量的反动行径。
作品主人公屈原是一个胸襟坦诚、目光敏锐、见解深刻、立场坚定、刚直不阿、时刻关注着祖国和人民利益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形象。
作品第一幕以屈原朗诵《桔颂》开场。
《桔颂》歌颂了桔树“独立不移”、“洁白”、“芬芳”、“不怕冰雪芬霏”等禀性,它实际上是屈原品格的写照。
郭沫若早期三部历史剧
郭沫若早期三部历史剧郭沫若的历史剧大家有看过吗?关于郭沫若早期三部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早期三部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早期三部历史剧有哪些“五四”时期思想革命为作家重新表现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眼光,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同时繁荣和发展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特点之一。
郭沫若在诗集中便有一些以历史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诗剧类作品,如《女神》中的《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凤凰涅》和《星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广寒宫》等。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真正的开始,是1923年作的《卓文君》和《王昭君》。
1926年,作者又把它们与《聂》合集为历史剧作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由于这些作品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它们在当时曾发生过很大影响。
历史剧创作贯穿于郭沫若的一生,其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剧创作是除诗歌创作外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又一贡献。
《卓文君》作于1923年2月,以反对封建压迫、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重新表现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私奔或被封建卫道士视为不道德的“淫奔”,或被部分文人学士视为艳情趣事,都没有赋予它以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五四”的思想革命和伦理道德的解放,使郭沫若从中感到了严肃的社会意义,从而将这个故事升华到了严肃主题的高度。
剧中卓文君被塑造成了一个敢于违抗父命,反抗封建压迫,揭露封建道德的虚伪本质,争取自己幸福爱情的勇敢女性。
郭沫若通过卓文君之口发出了反对旧礼教的宣言:“你们男子统治下的旧礼教,你们老人们维持着的旧礼制,是范围我们觉悟了的青年不得,范围我们觉悟了的女子不得!”它体现了“五四”青年的个性解放要求。
《王昭君》写于1923年7月,作品以现代性格悲剧的观念重新改造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郭沫若把当时的历史人物组织起来,将王昭君塑造成了一个出身微贱但不屈服于权贵的坚强女性。
第十二章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十二章郭沫若的历史剧第一篇:第十二章郭沫若的历史剧郭沫若(1892~1978)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生平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乐山一个中等地主家庭。
原名开贞,字鼎堂。
5岁入学家塾,喜读唐诗。
1906年进入乐山高等小学。
1907年升入嘉定府中学堂,后因参加**被开除,转入成都府中学分设中学,又因领导罢课于1910年被校方开除。
这期间他除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庄子》、《楚辞》、《史记》等之外,也爱读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崇拜秋瑾、徐锡麟、邹容等革命家。
辛亥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在失望苦闷中为寻求真理,于1913年赴北京,年底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10年。
其间他在泰戈尔、惠特曼、歌德等人的诗歌影响下,开始写一些新诗。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先后爆发,激起了郭沫若反帝反封建的强烈革命要求,使他进入“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产生了《凤凰涅槃》、《匪徒颂》、《晨安》、《天狗》等著名诗篇。
郭沫若从此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奠基人。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的出版,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从1919年秋开始,郭沫若尝试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写诗剧,先后创作了《女神三部曲》(《女神的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和《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縈》)等一批诗剧片断和诗剧。
1921年夏,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
1923年春,郭沫若结束在日本的学习,回国在上海定居。
他一方面参加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一方面研读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参加社会调查。
1924年夏,他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同年初冬又去宜兴调查了浙江齐燮元与卢永祥之间的军阀之战。
这使郭沫若从理论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又在实践上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与阶级状况。
1925年,郭沫若目睹“五卅”惨案,于激愤中写出《为五卅惨案怒吼》一文,号召国人外察仇国内察当局,并在“五卅”惨案的抗议高潮中,改写《棠棣之花》为《聂縈》,突出了反抗暴政,勇于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