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_李萌

合集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一、引言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其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以期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和促进其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现状与问题(一)现状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主要包括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家庭投入三个部分。

政府投入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社会投入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等,家庭投入则主要体现在家长为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所支付的学费等方面。

(二)问题尽管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比例偏低,社会和家庭负担较重。

其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的投入差距较大,导致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

最后,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成本分摊标准和责任划分。

三、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与原则(一)理论基础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双重属性。

因此,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应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

此外,教育公平理论也要求在成本分担过程中注重公平性,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投入差异不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原则1. 政府主导原则: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2. 多元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成本的机制。

3. 公平原则:在成本分担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投入差异不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4. 效率原则:要提高学前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确保投入能够产生最大的教育效益。

四、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优化建议(一)增加政府投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前教育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对未来的投入与建设。

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实现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一直是我国当前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围绕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构成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员费用、教学设备投入、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管理等。

具体包括教职工工资、校园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材料的采购以及维护费用等。

此外,还包括了为保障教育质量而进行的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费用。

这些成本构成了学前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也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

三、成本分担的必要性成本分担是解决学前教育投入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政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意愿。

此外,成本分担还能促进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四、成本分担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主要由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担。

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家庭则通过缴纳学费等方式承担部分教育成本。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投入不足、家庭负担过重、社会参与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亟待解决。

五、优化成本分担的策略针对五、优化成本分担的策略针对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及问题,以下提出几点优化策略: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财政拨款方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建设。

2. 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家庭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

浅析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浅析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浅析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2010年以来,随着《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的落实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但学前教育经费短缺依然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已迫在眉睫。

实际上,目前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家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学前教育成本,幼儿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9 - 2014 年) 》所列相关数据的梳理,力求客观呈现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探寻其中存在问题,最终提出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成本原是经济学的概念,后来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

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用于教育过程的一切直接和间接劳动( 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消耗的总和; 二是指培养每一个学生消耗的全部费用,即单位产出的消耗量。

因此,学前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期间内所消耗的价值总和,即一定学习期间内培养幼儿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耗费,包括教育机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和教育固定成本。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最早由美国的学者约翰·斯通提出,起初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能够满足多个主体的需要,其受益人主要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企业、家庭、学校。

这些主体应根据所获利益的多少来分担相应的教育费用比例,同时还要考虑主体的支付能力。

因而,教育成本分担指的是教育费用在各个受益主体之间的分摊。

主要涉及到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是谁、每个主体各自分担的比例是多少、各主体采用何种方式分担等三个关键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国多个政策文本有所涉及。

如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曾明确提出: “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研究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研究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研究作者:毛琼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9期摘要:2010年以来,随着《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的落实,加上我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强化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强化,还能为我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有效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作简单描述,进而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并相应提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经济策略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138-0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就越来越高。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只有搞好学前教育,才能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具体到学前教育经费来看,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实际面前,学前教育成本问题仍是颇为困难的实际问题。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从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寻求解决办法,才能为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扫除重大障碍。

一、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概述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源于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D ·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Johnstone),他在1986年首先提出了该理论。

该理论指出,高等教育作为有投资且有收益的活动,能够满足且同时满足多个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1]。

相应的收益体包括国家和家庭、学校,还同时包括了企业、纳税人和个人。

依据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相应的受益主体同时也应为教育成本进行相应分担。

而具体应当如何分担,该理论认为,需以收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作为基础,结合收益情况和主体的支付能力相应分担,确定具体分担的比例和分担数额。

幼儿学前教育费用政府分担机制研究

幼儿学前教育费用政府分担机制研究

幼儿学前教育费用政府分担机制研究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对幼儿学前教育服务
的需求势必会有所增加。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幼儿智力
开发的黄金时期,但受到城乡家庭的重视不够。

然而,目前的幼儿学前教育尚不属于义务教育,旺盛的家庭需求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供给,导
致了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尖锐矛盾。

现有研究主要从教育学角度展开,关注教育质量,教育方式,学校发展,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等方面,在政府分担教育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面,大多只是在政策建议中涉及,但是在关于政府为何分担、如何分担、分担多少、政府财政能否承受等深层次却鲜有研究。

本文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实地发放
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调研发现:关中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问题较大的是“入园贵”和公办幼儿园占比少,而“入园难”的问题并不明显。

利用VAR模型验证在园人数、关
中地区生产总值、家庭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虽然学前教育能够给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一定时期内对家庭可
支配收入起负向作用,但后期起促进作用,因而要加大对其的投入。

学前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机构成部分,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实施
义务教育是关键,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运用PPP模式鼓
励民间资本投入学前教育事业,是化解目前供需矛盾和持续发展的重
要抓手。

关于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

关于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
成本 可 以定义 为 幼儿 在幼儿 园的学 习期 间 内所 消耗
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 2 0 2 0 ) 》 曾明确提 出: “ 学
前 教育 实行 政府 投入 、 社会 举 办者 投入 、 家庭 合理 负 担 的投 入机 制 , 并 对 家 庭 经 济 困难 幼 儿 人 园给 予 财
键 问题 。对 于 上述 问题 , 我 国多 个 政 策 文本 有 所 涉 及 。如 : 政府 在 2 0 1 0年 出 台 的《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成本原是经济学 的概念 , 后逐渐应用到教育领 域 。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 一是指 国家
用 于教 育过 程 的一 切直 接 和 间接 劳 动 ( 活劳 动 和 物 化 劳动 ) 消 耗 的总 和 ; 二 是 指 培 养 每 一 个 学 生 消耗 的全部 费用 , 即单 位产 出的消耗 量 。 因此 , 学 前教 育
第2 7卷第 5期
Vo 1 . 2 7 No D I ES OF F I NANC E AND AC C0 UNT I NG I N E DUC AT 1 0N
2 0 1 6年 1 0月
0e t . 201 6
关于构建我 国学前教 育成本分担机制 的研究
幼儿 园年生 均 经费 支 出 ; 第 二步 , 计算 幼儿 园每年 的
生均 学杂 费 。即 : 幼 儿 园 年 生均 学 杂 费 =幼儿 园学
的分担者 。此外 , 如同高等教育一样 , 学前教育在成
本分 担 中亦遵 循 “ 受益原 则 ” 与“ 能力 支 付 ” 原则 , 即
杂费 年收 . A/ 幼 儿 园年 平 均学生 数 。 2 . 家庭 的学 前教 育支付 能力 分三 步计算 : 第一步 , 计 算 家 庭 年 收 入 。即 : 家 庭 年 收入 =户 均人 口数 x城 乡居 民年人 均 收 入 ; 第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过低;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过高。

对此,为改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本文建议: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拓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渠道;科学的核算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呼吁社会力量对学前教育捐资助学,加强社会捐赠对学前教育的关注。

标签: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经过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的入园率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纵观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前教育“入园贵”问题就是诸多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本文,旨从成本分担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成本分担理论指出在进行成本分担时要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对成分进行合理分担,学前教育受益者包括国家、受教育者及其父母、社会等,因此学前教育的成本也应当由这些主体进行分担。

当前存在三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包括由政府分担;由家庭分担;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分担学前教育成本。

(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过低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的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尤其是OECD的大部分国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有些高达70%以上,并且除了承担绝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成本之外,政府对贫困家庭还设置了财政补助体系,保障每个幼儿都能接受到相同的教育。

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十分欠缺,尤其是中部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均低于50%,并且纵观全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教育经费的中投入不足1.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

并且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已有的经费均向基础教育倾斜。

因此基于此,今后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应该占学前教育总成本的50%。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财政投入关系的问题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财政投入关系的问题研究

要: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程 中存在学杂费偏 高、 家庭 负担过重、 政府投入 不足等问题 。
政府应尽快 实施 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举措 , 加大对学前教 育的财政投入 , 建立三级财政拨款体 系和法
律保 障机制 , 对 经济 落后 地 区实施 财政性 补偿投 入 。 并
关键词 : 学前教育 ; 成本分担 ; 财政投入 中图分 类号 : 1 G6 文 献标 志码 : A
的人 均纯 收 入 ,0 2年达 到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 收 入 20
的 10 占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的 5 %( 7 %, 5 见
图 1 。1高 昂的学 费不 仅加 重 了幼 儿家 庭 的 经济 ) 7 1
不足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 的均衡发展。 因此 , 为了 实现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 ,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
力支付原则 , 是指在这些教育主体 中, 对教育成本
野, 启迪幼儿的学习意识, 开发幼 J的学习潜能, L 为幼 儿以 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没有接 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来说,显然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因 此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另—方面,
的分担应该根据其支付能力的大小来承担相应的
中 , 前 教育 经 费不 到 教育 总 经 费 的 2 【 费 的 学 %。经 4 】
情。四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 , 个人教育需求与教育价格成反比, 价格高 则需 求受到抑制 ,价格低则需求膨胀 。t 9 6  ̄ 9— 1
20 04年学前教育收费和居民收入的关系显示 , 我 国学前教育平均学费水平 19 年超过农村居 民 99
教育费用比例。 美国的高瞻佩里幼儿园研究指出 : 在考虑通货膨胀 因素 的情况下 ,对贫困幼儿 1 美 元 的学前教育投 入在他们 4 0岁时可获得 1 . 77 0 美元 的 回报 ,其 中幼儿及其家庭获得 的收益是 41 美元 , . 7 社会获得的收益是 1.美元 。 2 9 社会获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马佳宏王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桂林 541004)[摘要]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个体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

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话题。

但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如幼儿园收费过高过乱、学前教育义务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进行改革的有关建议,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育成本分担;学前教育经费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个体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学前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重视学前教育”。

1999年,OECD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学前教育是向终生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及社会需要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1]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也是政府投资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教育事业。

[2]一、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主要问题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指出“儿童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同时,提出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适龄儿童基本接受学前教育,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3年的教育,农村儿童学前1年受教育率有较大提高。

”“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

合理规划并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同时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

积极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形式,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名族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研究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研究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研究作者:贺静超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目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即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过少,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的负担过重;政府分担部分存在不公平问题;政府的投入重幼儿园硬件建设,轻幼儿园软件建设,导致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政府对已投入的资金未给予充分的监督指导,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益低下。

为此,研究者运用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人力资本和财政投入效益理论,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依据;现实问题【中图分类号】G61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36-06近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学前教育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就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而言,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过少,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的负担过重。

二是政府分担部分大部分投向了优势地区、强势园所,未充分体现财政投入的公共财政属性。

三是政府投入重硬件,轻软件,导致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四是政府对已投入学前教育的资金未予以充分的监督指导,忽视了效益问题。

本文尝试运用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人力资本和财政投入效益理论,对以上存在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府分担过少,家庭负担过重尽管政府已经在相关文件中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关乎“国计”“民生”“未来”的高度,但是从财政投入角度看,与家庭相比,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仍然过低。

1.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在政府尚未启动“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2010年以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中占比甚小。

如200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1.89%,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仅占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总量的1.29%,预算内生均事业费为443.38元,是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的16%和13%。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研究--基于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视角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研究--基于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视角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研究--基于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视角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儿童数理、语言、社会等多方面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桥梁,其质量和规模的不断提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我国学前教育在财政投入和经费来源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推动学前教育质量和规模的不断提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经费来源的问题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短缺当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对于如何加大财政投入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是各级领导和学前教育机构面临的难题。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公共支出占GDP比重为0.4%,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通常在1%以上。

这意味着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较低,需要加大投入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满足普及化和优质化的需要。

2、学前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目前,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添加、缴费和社会募捐,但从添加中取得的经费显然无法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缴费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比较困难,因此不能成为主要收费来源。

而社会募捐又不稳定,与学前教育的真正需要有所偏差。

这样,学前教育经费来源偏窄,不仅限制了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而且还限制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应当从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视角,构建起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

1、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是制定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的前提。

领导应当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公共支出,同时,商业、社区、慈善组织等各方应当积极参与,实现学前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费的充足、稳定和可持续性。

2、建立以领导投入为主的多层次的分担机制在基本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多层次的财政分担机制,协调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投入比例,建立以领导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家庭自主缴费的分担机制。

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视角

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视角
( 1 9 7 . 4 0 %) , 2 0 1 2 年 我 国学前 教 育经 费首 次 突破 了 千亿元大关 , 达到了 1 0 1 8 . 6 亿元 。然而 , 伴 随总量
发展走 向 , 本 文主要选取 2 0 0 8 至2 0 1 2 年之间《 中 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的部分 统计数据作为分析
可 以说 ,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从成本 和收益 的 角度创造性地 回答 了教育成本应该 由谁分担 、 分 担多少以及如何分担的问题。其理论 同样适用于 学前教育 的成本分担理论 与实践 , 为我国研究学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是由美国当代教育经济学
家 D・ 布鲁斯 ・ 约翰斯 通 ( D . B r u c e . J o h n s t o n e ) 于
2 0 1 5 年第8 期
( 总第 2 9 0 期)
岌哼 探圣
EDUCATI ON E XP LORAT I ON
No . 8, 2 01 5 S e r i a l No . 2制 的思考
基 于教 育成本分担理论 的视 角
郑 益 乐
( 宝鸡文理学 院 教育学 院 , 陕西 宝鸡 7 2 1 0 1 6 )
摘 要 : 教 育成本分担理论是研 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我 国学前教 育
成 本 分担 现 状是 : 国 家财政投 入 增 加 , 但 其 分担 比例 呈现 下 滑 态势 ; 家庭 成 为 学前教 育 成本 分担

学前 教 育成 本 分 担 的理 论 基 础 : 教 育成 本
分 担理 论
在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看来 , 能力与财富的边 际效 用呈负相关 , 能力越大者 , 其超额财富的边 际效用 越低 , 因此 , 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 , 财富较多者应 承 担 较 高 的教 育 成 本 , 这 样 既 有 利 于 维 护受 教 育权 利 的公平 , 也有利于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OECD国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及其启示

OECD国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及其启示

OECD国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及其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方面的现状,并分析其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

OECD 成员国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与成本分担模式,对于全球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将对OECD国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进行梳理,包括政府、家庭和社会各方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分担方式等。

接着,本文将分析这些成本分担模式背后的政策动因、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影响。

本文将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OECD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制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OECD国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现状。

这些国家普遍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政策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相应的投入。

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体系和政策取向不同,因此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公共财政投入来看,一些OECD国家通过政府预算直接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包括建设幼儿园、提供师资培训、制定教育标准等。

这些国家通常将学前教育视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通过税收等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例如,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其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中的投入占比较大,为家长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减轻了家庭负担。

在家长分担成本方面,OECD国家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一些国家通过设立教育券、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促进学前教育市场的多样化发展。

也有一些国家由于公共财政紧张或教育政策导向等原因,对家长分担成本的要求较高,家庭在学前教育中的经济负担较重。

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在OECD国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组织和机构通过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筹集社会资金、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一、引言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及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然而,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成本分担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现状1. 政府投入为主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补贴等。

政府投入的目的是保障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提高儿童的受教育机会。

2. 社会参与逐步增加除了政府投入外,社会力量也逐渐参与到学前教育中,包括民办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等。

这些机构通过自筹资金、收取学费等方式,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3. 家庭承担部分成本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家庭也是重要的承担者。

家庭需要支付子女的学费、保育费等费用,以支持子女的学前教育。

三、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1. 政府投入不足尽管政府是学前教育投入的主体,但实际投入仍不足,导致一些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紧张,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2. 社会参与不够充分虽然社会力量逐渐参与到学前教育中,但整体上社会参与还不够充分,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3. 家庭负担较重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和社会参与不够充分,家庭在学前教育中的负担较重,部分家庭因经济原因无法承担子女的学前教育费用。

四、优化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策略1. 增加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障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2. 鼓励社会参与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扩大资源供给。

3. 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科学的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家庭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模式。

4. 加强监管与评估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与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效率性,防止浪费和滥用。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研究》一、引言学前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投入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巨大,单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需要探讨成本分担的机制和模式。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问题,为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现状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

政府投入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补贴等;家庭投入主要是指家长为子女支付的教育费用;社会投入则主要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对学前教育的资助。

尽管学前教育投入在不断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相对较少;二是成本分担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家庭和社会的投入比例不够合理。

三、成本分担的必要性学前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是必要的。

首先,通过成本分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其次,成本分担有助于提高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教育公平。

此外,成本分担还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成本分担的模式与策略(一)政府层面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应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学前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税收等方式,降低学前教育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家庭层面家庭是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一方。

家长应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孩子的教育需求,合理承担学前教育费用。

同时,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如实施学前教肓资助制度、提供学费减免等措施。

(三)社会层面社会力量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与其他各学段财政性投入差异的实证研究

学前教育与其他各学段财政性投入差异的实证研究

对该差距 形成 的原 因进行 分析 ,进 而提 出改善学前 教
育边缘化 的政策建议 。
1 9 9 9 年 ,政 府 对 幼儿 园 的经 费投 入 为 2 7 5 4 4 5 9 ( 千 元 ),而 这 一 年 ,政 府 对 普 通 小 学 、普 通 中 学 、高 等学 校 的经费投入依 次为7 2 7 8 8 9 5 2( 千元 )、
以来对 于学前教 育的不重视是其被 边缘 化的重要原 因。为 了改善 学前教 育在教 育 系统 中的薄弱地
位 ,政府应调整学前教 育投入政 策。
【 关键 词 】学前教 育 ;各学段 ;财政性投入 ;投入 差异
【 中图分类号 】 G 6 1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5 - 6 0 1 7( 2 0 1 4 ) 1 2 - 0 0 0 2 — 0 5 【 作者简介 】李 萌 ( 1 9 9 0 一),女 ,河北 石家庄人 ,南京师 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学前教 育学
方数据 ,关 注政府对 于各 学段 的财政投入 情况 ,尤其
如图 1 所示 ,1 9 9 9 年一 2 0 1 1 年我 国政府对 于各级学
关注学前 教育所处 的弱势地位 。从数据 上厘清学前 教 校 的财政性投 入始终保持 上升趋势 。但学 前教育财政 育在 政府 财政性投入 上与其他各学段教 育 的差距 ,并 性投入与其他各学段相 比差异悬殊 。
( 一 )财政性投入 经费总量 明显 不足
政 府 对 于各 学段 教 育 的态 度 反 映在 其 财政 安 排 上 。… 财政 投入 总量越 多越显现 出政府 的高度 重视 。
本文通过整理 、描述 、分析 2 0 0 0 年一2 0 1 2 年 《 中 与其他各学段 相 比较 ,财政性 学前教育经 费投入总量 国教育经 费统计年鉴 》 ( 以下简称 《 年 鉴 》 )中的官 S E A R C H

教育成本 政府和家庭怎样分担

教育成本 政府和家庭怎样分担

教育成本政府和家庭怎样分担
佚名
【期刊名称】《甘肃教育》
【年(卷),期】2006(000)04A
【摘要】对于孩子的教育成本,政府和家庭应该怎样分担?家庭应该承担多大比
例才合理?正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刘岩代表说。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提供,非义务教育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近年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事实上呈下降趋势,老百姓承担教育费用的比例却在上升。

【总页数】1页(P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4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对云南省大学生家庭影响分析 [J], 刘海丹
2.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家庭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J], 谭少波;张红梅
3.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我国工薪阶层家庭支付能力的研究 [J], 刘芳明
4.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J], 李萌
5.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居民家庭支付能力的视角 [J], 田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_李萌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_李萌

收稿日期:2014-08-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BHA110041]作者简介:李萌(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11月第13卷第6期Vol.13No.6Nov.,2014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今后20年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开始进入工作日程。

从逻辑上来看,学前教育成本应由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分担。

但从现实来看,家庭不仅承担了过多的学前教育成本,而且由于政府投入政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其分担类型也有较大不同。

本文以2000~2012年①《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公开数据为据,通过对官方数据的整理、描述,勾勒出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实情况,分析其分担类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12年),《年鉴》囊括了学前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具体数据。

对于《年鉴》中数据的处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整理收集后直接采用,诸如事业收入中的学杂费收入等;二是通过计算获得,诸如成本分担比等数据。

由于计算方式在下文中有所涉及,故此处不做赘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研究中,研究者的初衷本是探究《年鉴》有记录以来所有年份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情况,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无奈1978~1998年的数据并不完整,采集起来非常困难,2012、2013年的数据暂难获得,故被迫定为研究1999~2011年13年间的具体分担情况。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李萌【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In this paper,the data of fam ily cost-sha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in“C hina E ducation Finance Statistical Y earbook”has been sort out and analyzed. T he study finds that fam ily has becom e the m ain body of cost-sha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w ithstanding overloaded econom ic pressure. T he urban-rural differences and public kindergartens orient-ed result the divergence of sharing levels betw een fam ilies. A ccording to the econom ic pressure they stand,fam il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they are“the fam ily w ith little econom ic burden”,“the fam ily w ith single econom ic burden”and“the fam ily w ith double econom ic burden”. T he paper puts forw ard three recom m endatio ns to reduce the econom ic burden of the fam ilies,especially for“the fam ily w ith double econom ic burden”. First,to transfer cost-sharing burden from fam ily to governm ent so that fam ilies share the cost reasonably. Second,governm ent's financial investm ent leans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especially to the low-incom e fam ilies. T hird, to balanc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standardize the m arket of private kindergartens strictly.%论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数据做了整理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8-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BHA110041]作者简介:李萌(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11月第13卷第6期Vol.13No.6Nov.,2014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今后20年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开始进入工作日程。

从逻辑上来看,学前教育成本应由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分担。

但从现实来看,家庭不仅承担了过多的学前教育成本,而且由于政府投入政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其分担类型也有较大不同。

本文以2000~2012年①《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公开数据为据,通过对官方数据的整理、描述,勾勒出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实情况,分析其分担类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12年),《年鉴》囊括了学前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具体数据。

对于《年鉴》中数据的处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整理收集后直接采用,诸如事业收入中的学杂费收入等;二是通过计算获得,诸如成本分担比等数据。

由于计算方式在下文中有所涉及,故此处不做赘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研究中,研究者的初衷本是探究《年鉴》有记录以来所有年份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情况,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无奈1978~1998年的数据并不完整,采集起来非常困难,2012、2013年的数据暂难获得,故被迫定为研究1999~2011年13年间的具体分担情况。

2.研究内容本文拟以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具体情况及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类型两部分为研究重点。

为了明晰1999年到2011年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具体情况,文章从四个角度发力:比较家庭分担与政府、社会分担,探究家庭在成本分担结构中的地位;厘清家庭经费投入及分担比的发展变化趋势,探究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状;计算幼儿园收费所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探究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挖掘家庭分担比与教办园、民办园比例的关系,探究不同办园体制下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

在呈现、分析家庭成本分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分担类型进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李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论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数据做了整理与分析。

研究发现,家庭是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最大主体,承受着超负荷的经济压力。

由于城乡差异和“公办园偏向”的投入差异,家庭承受的成本分担压力并不相同。

依据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可以将其划分为“双重减压的家庭”、“单一压力的家庭”、“双重加压的家庭”三种类型。

为减轻家庭尤其是“双重加压的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转移成本分担重担,实现家庭分担合理化;二是财政性投入有所倾斜,重点扶持低收入家庭;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严格规范民办园市场。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家庭分担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6-0101-07行划定。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简单描述统计的分析方法描绘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

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某些数据的计算公式。

第一,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形式为缴纳学杂费,统计年鉴中通常提供“学杂费收入”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借用此数据作为家庭分担的教育成本。

那么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家庭分担比=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年鉴》中部分年份还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在提供“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的情况下,家庭分担比例的计算方式为: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第二,由于要准确测量政府财政投入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并不容易,因此,这里我们以政府拨款在幼儿园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近似代替政府在幼儿园层面办学经费的成本分担指标[1]。

即学前教育成本中的政府分担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②/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第三,由于《年鉴》中并没有把“社会投入经费”单列出来,因此必须借助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经费、家庭学杂费的数据计算得出。

即社会投入经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这种计算方式也并不是准确无误的,它极易把原本隐藏在统计数据之中的家庭交纳的赞助费等纳入社会分担经费之内,扩大了社会投入的基数)。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社会分担比=(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二、呈现与分析在探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时,研究者大多把目光聚焦到政府或是社会分担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家庭这一分担主体。

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实状况关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否符合我国居民需求,对于家庭成本分担研究的欠缺,使得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愿景变得难以触及。

因此,对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作一全方位的透视变得很有必要。

1.家庭成本分担与政府、社会成本分担的比较虽然学前教育的成本需要各受益主体进行分担的政策已经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但在各分担主体应该投入多少经费、分担多少比例的问题上尚无明确的标准。

因此,探究家庭在三方分担主体中的分担地位是验证我国学前教育成本结构合理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1)家庭投入经费与政府、社会投入经费的比较投入经费体现了各分担主体对于教育投入的绝对量。

绝对量虽不如相对量能反映出家庭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主体中的相对地位,但能反映出与政府、社会相比较,家庭投入经费的基数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1999年到2011年13年三方投入经费虽有波动,但从总体上来看呈上升趋势。

家庭学杂费投入在2007年和2010年这两年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

2007年之前,家庭经费投入低于政府和社会投入,在三方分担主体中投入经费最少。

但在2007年,社会投入降到最低值604758(千元),与此同时家庭投入则依旧保持增长趋势,这就使得家庭学杂费的投入不再是最少的,而是介于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之间。

2010年是家庭投入和政府投入发生变化的分水岭。

这一年,家庭投入经费横冲直上,超越政府财政投入,成为三方分担主体中投入最多的一方。

而在此之前,家庭投入经费远低于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且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2)家庭分担比与政府、社会分担比的比较分担比是反映分担主体分担教育成本多少的指标,它以分担主体分担的教育金额与教育支出总金额的比率来表示,该比率越大表明分担主体承受的分担压力越大。

在上文中,笔者已明确了分担比的计算方式,在计算出各分担主体的分担比例值后,得出如图2所示的比例趋势。

图21999-2011年我国学前教育政府、家庭、社会分担比例趋势图11999~2011年我国学前教育政府、家庭、社会投入经费趋势从整体上来看,家庭分担比一直保持着曲折中上升的趋势。

与投入经费发展变化趋势相一致的是,2007年和2010年仍然是家庭分担比富有戏剧性变化的两年。

截至2006年,与成本分担比徘徊在20%的社会相比,成本分担一直不超过20%的家庭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

家庭分担和社会分担远落后于政府分担。

2007年,家庭分担与社会分担发生逆转,在三方分担比中占据中间位置,此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角依旧是政府。

家庭一跃成为主角是在2010年,分担比例占到53%,而政府分担由前一年的历史最高值69%降到历史最低值34%。

成本分担的“绝对主角”就由分担学前教育一半以上成本的政府变为家庭。

2.家庭经费投入及分担比的发展变化趋势将家庭的成本分担状况与政府、社会的成本分担状况进行比对,是把家庭成本分担置身于宏观系统中进行探究。

对家庭自身的分担现状进行简要描述则是从微观系统出发,更为细致地把脉家庭分担的基本状况。

家庭学杂费投入及家庭分担比是了解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现状的两个重要指标。

如图3所示,家庭学杂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前学杂费投入变化甚微,从2007年开始,家庭对于学杂费的投入提高到4826441(千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064604(千元)。

2008年、2009年两年又保持平缓趋势。

2010年家庭学杂费投入急剧增长到38419749(千元),其数额是2009年的6倍,家庭学杂费投入越来越多,且涨幅惊人。

从图4中可以看出,1999年到2009年家庭分担比例一直不大,最高时为2007年的0.31,最低时为2006年的0.14,就分担比例来看,此时家庭承受的分担压力并不大。

2010年,家庭分担比一跃变为0.53,成为成本分担的最大主体,情况变得不容乐观。

家庭分担比在2011年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分担了总成本的一半。

随家庭分担比增长的无疑是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

3.幼儿园收费所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家庭以缴纳学杂费的形式直接承担教育成本。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成员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反映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2]。

幼儿园收费(即生均学杂费)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数据)之比能够反映出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比值越大表明家庭承受的经济负担越重。

其中,幼儿园收费=统计年鉴中的学杂费收入/在园幼儿数。

由于支付能力的差异,幼儿园收费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情况要分城市和农村两条线进行分析。

就城市居民而言,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故承受的经济负担相对要小。

截至2010年,幼儿园收费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2010年以后大幅上涨到7%。

这一占比,相对而言,在城市居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与之对应的农村居民的情况则并不乐观。

与城市居民的情况相仿,2010年仍是一个分水岭。

2010年以前,农村居民虽比城市居民教育支出负担重,但占比未出现超过5%的情况,2010年情况发生急剧变化,幼儿园收费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剧增到22%。

这一比值的变化,无疑使学前阶段的教育费用成为农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从图5中我们看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一直较重,从2007年开始城乡差图31999~2011年家庭学杂费投入图41999~2011年家庭分担比图51999~2011年生均学杂费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③比距逐渐拉大,2010年差距达到顶峰状态,2011年稍有回落,但与之前几年相比,城乡之间需要填补的沟壑更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